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贸易壁垒;美国农业;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一、贸易壁垒的概念及演化
1.概念及理论基础
学术界目前已有大量的贸易壁垒理论基础和成因方面的研究,主流观点可包括:第一,商品与信息之间存在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说生产者由于利润的关系,而不会将商品的过多信息告知消费者,从而致使商品质量在提升的情况下,不会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第二,由于进口的某些商品致使原有公共资源减少的情况,如进口化肥和农药等,会对土壤、植被以及水源在成破坏,两者间存在相互作用和正反两面的影响,可作为贸易壁垒现阶段的依据。第三,技术水平的差异。也就是说生产技术水平从高到低的转移,对贸易进出口的方向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从而对经济收益产生阻碍。第四,负的外部效应。当一国向某国进口商品时,同时为本国的医疗卫生或者是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隐患,而这个隐患就是负的外部效应[1]。
2.形成及演化
贸易壁垒可以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将其看做是一类具有约束性的规则,利用这样一种规则,对一类经济行为进行限制的同时能够对另一类经济行为加以保护。两者间形成一种博弈的状态,同时还具有替代性和互通性,这便是贸易壁垒最为基础的形式。随着国际贸易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形态面向多样化的发展,贸易壁垒的基础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衍生出一种派生制度,其表现形式如:贸易管理制度、关税制度以及技术法规等,而贸易壁垒的形式也正是由这类上层形式所决定,也就是在实际贸易当中,需要面临的各类限制性举措[2]。
二、美国农产品贸易制度的发展变化
美国于1986年在贸易制度当中增加了海关使用费,并将商品处理费纳入海关使用费当中,每笔商品处理费缴纳最高达485美元。该项规定用意是为了抵消海关运营方面的支出成本,但从农业产品方面来看,除了支付高额关税外,还要缴纳海关使用费,显然与WTO准则不符,也使得产品在竞争力方面有所下降。其次,2008年美国进行了农产品方面检测流程的改革,将原有自动扣留改变为不经过物理检测的扣留模式,在检测验本的选择上需具备产品的独特性,但在检测费用方面则是由产品的出口上来进行承担。这样的方式极容易导致产品长时间扣留的情况出现,甚至还会对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严重的影响[3]。
三、美国农业贸易的关税变化
1.存在关税升级的风险
就美国在农产品进口方面的关税来看,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据WTO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对于农产品方面关税最高的要属烟草类,可高达350%左右,而一些奶制品类关税范围在50%~110%之间。另外,还存在关税升级的风险,比如:对于一些长度小于28.575毫米的棉花纤维实施零关税,而其他则要收取5%~12%的关税。这样高额的关税,对国内一些农业企业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就美国目前农产品中花生、棉花以及牛肉等在内的约200种农产品需要面对关税配额限制的风险而言,这样的规定对于自由贸易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歧视性的增收收税
就农产品税收方面,美国政府会对不同地区在进口上进行关税调整,比如在进口葡萄酒方面,会对不同国家征收不同的营业税和消费税,这种差别的存在很可能是由计税基础的不同而导致的,这对于自由竞争而言,造成巨大的影响。
四、美国农业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变迁
1.检测标准和手段的变化
就美国检测技术而言,主要是有政府和非官方机构共同参与制定。目前,美国的非官方机构大约有400个左右,其中,非官方及官方的技术标准在9万个左右,各类农产品在进入美国市场时,还要经过第三方机构的检测认证,无疑给出口商造成了称重的负担。特别是在检测时间方面,极容易导致农产品应检测停留时间过长而发生腐烂的情况。美国在2005年向WTO提交了关于农产品在化学制剂方面的35项新标准,这给中国在内的其他出口国家带来严重影响。而后,美国在2012年对果汁类饮料进行了多菌灵方面的检测规定,若农产品多菌灵检测值大于10微克/克,则禁止进入美国市场中。而这一标准已超过国际标准线,这给出口国在运营及成本方面带来了严重的风险[4]。
2.标签制度方面的变化
2002年规定对鱼类在内的有关产品实施标签制度;2009年对之前的标签制度做出了相应的升级调整,对仅有单一标签类的农产品进行相关规定,规定该类产品只能在美国进行加工及生产,这对于出口国而言,很大一定程度的限制了出口国农产品方面半成品的进口。
3.政府内部支持增加
美国农业出口在2004年补贴高达300万美元,于2005年增加到2800万美元,到2006年已增加到6300万美元。就国内支持方面来看,在2004年为42亿美元,而后到2005年增加到124亿美元左右。美国在2008年制定了新的农业法,并将2008年的新农业法作为国内农业政策方面的主要法律依据。而后在2013年又对农业补贴的金额做出了相应的限制,但就补贴水平来看,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而个别农产品生产者收入当中主要来源于美国政府的补贴,在价格的竞争力上,很大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美国政府的背后支持,这给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美国在2013年进行新的农业法案修订,将原有的支付补贴方式替换为保险的形式。虽然这种补贴在形式上发生了改变,但本质上依然和原来一样并未发生改变[5]。
五、美国农业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
1.农产品价格优势保护方面
美国农产品在价格方面,主要是通过巨额的补贴来保证价格方面的优势。美国作为出口大国和消费大国,为了使自己国家的竞争优势得以保证,会在以往十年间不断地增加财政支出来为农业进行的补贴,这种方式不仅违反了WTO的相关规定,还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形成贸易扭曲效应。而在美国最新的法案中,对于这方面,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者进行相关规定的取消,反而是不断的增加国内扶持的政策,就连2013年改补贴方式为保险方式,也仅仅是形式方面的改变,并没有进行本质的改变,这只不过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来达到政府支持的目的。所以美国在这项规定上,至少短时间内不会对国内支持政策进行取消,因为降低自己国内农产品的竞争力对于美国政府来说,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且对本国农业产业及竞争力方面依然会采取补贴政策加以扶持。
2.对于关税税率的调整方面
近十多年来,美国在农产品关税税率方面,长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从美国在关税配额以及其他政策规定方面可以看出,美国在这方面有意进行农产品进口方面的数量限制,目的是为了使自己本国本土的农业企业得到保护,在国际上保有一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出口国家的农产品在价格方面的优势加以削弱。虽然美国属于技术密集型的国家,但就农产品的生产方面来看,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从这些因素中可以看出,美国绝对不会就某几类或者某一类农产品进行相关政策方面的放宽,为了防止出口对象国对美国自己国内的农产品市场造成严重的冲击,会更加严格的进行相应的政策管制。因此,美国在未来的关税税率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有所降低,而是维持在目前的水平之上,甚至可能增加更高的关税。
3.通关壁垒方面
美国对农产品进口方面,海关制定了一定的措施,即:增加海关使用费,而在给予反恐的安全检查审查、自动扣留机制审查方面,增加了相应的通关时间。从而可以看出,美国对于这些通关规定的调整和增加,很大一定程度上对别国进口农产品方面进行了强制性的限制,这也是美国对出口国农产品进入美国市场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的限制措施。就农产品本身而言,与工业产品相比较,其存储周期比较短,且非常容易变质腐烂,对于保鲜度要求较高的农产品而言,无疑给出口国增加沉重的负担。而这方面真是通关壁垒带来的一大重要影响。另外,就食品卫生,以及农产品反恐和安全问题方面来看,加之考虑到这方面的需要,美国在农产品通关方面,必然不会放松,未来通关壁垒仍然还会维持现状,甚至是加剧的趋势。因此,美国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对农产品的出口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农产品的储存、出口国企业的运营管理以及农产品的安全性等方面。
4.技术性壁垒方面
第一,进口农产品安全指标以及技术门槛的提升方面,基于这样的技术性壁垒,对美国民众而言,是一种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不仅有利于安全性方面的保障,还有利于进口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化,很大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美国民众的健康权益。第二,长时间的检测流程和较高通关标准方面,使出口国农产品在运营上需要花费更高的成本,采用这种提高准入门槛的技术性壁垒,能够对其他国家农产品的出口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并将其拒之门外。近些年来,从美国在农产品的通关检测规定方面的状况可以看出,美国对农产品生产场地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这就说明美国政府对于某一国或者是其他国某个区域内他们特定的农产品更有进口意愿倾向。所以当其他某一国家想要打开美国农产品市场的大门,势必要面对美国技术性壁垒的阻碍。另外,在美国高标准以及时间较长的通关检疫检测流程方面,会导致进口农产品以往具有的优势被充分抵消。因此,美国未来在技术性壁垒方面应该会更加严苛。
近几年,中国农业区域布局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不少地方“小而全、大而全”和结构雷同的问题仍很突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格局还未形成,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经验,以促进中国农业区域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美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历程
美国农业产业区域专业化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即农业“自然区位布局”时期、个别的农业区域分工时期、扩展的农业区域专业化时期和深入的农业区域专业化时期。
(一)农业“自然区位布局”时期
美国17世纪中叶前的农业发展处于农业“自然区位布局”时期。这一时期是一个长期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以自给自足方式为主的农业自然再生产过程。这一过程中,自然界的生态规律起着主导作用,生产者只是依据当地自然条件对多种生物进行选择、培养和驯化,以满足自身需求而生产,主要表现为原始种植业和游牧式畜牧业。此间的农业发展缓慢,农业域较为分散,区域分工不明确。农业的自然区域布局阶段是农业区域专业化的起点。
(二)个别的农业区域分工时期
美国17中叶至18世纪是个别的农业区域分工时期。商品性农业的出现催生出农业区域专业化的萌芽,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又不断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者经营目的从自给自足转向利润追求,商业性农业经营方式促进了生产选择和分工分业,以便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美国北部新英格兰农场17世纪早期就出现了商业性粮食和畜牧业生产,虽然此时生产区域的界限还比较模糊,专业化呈现规模小而且品种不固定的特征,但却标志着建立在“自然区位布局”基础上的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开始出现。伴随着商品性农业的发展,美国逐步形成了南部以烟草、北部以畜牧业、中部以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的生产格局,农业生产呈现出初步的专业化分区,成为区域专业化生产的最初形式。
(三)扩展的农业区域专业化时期
独立战争后到20世纪40年代,随着“西进运动”和一系列土地法令的颁布,美国小农经济迅速解体,资本主义大农场开始建立,农业区不断向西移动,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逐步扩展到了大部分农产品,自然条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主导条件,农业生产进入了扩展的农业区域专业化时期。同时,在这一时期以育种技术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应用发挥了巨大的驱动作用。育种技术和市场竞争促进了农业商品化,并对资源的适度集中和降本增效提出更高的要求。作物品种或饲养牲畜品种逐渐集中,其中,早熟耐寒杂交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使产量倍增,面积逐渐扩大,加速了玉米带、大豆带的形成和发展。
(四)深入的农业区域专业化时期
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美国农业生产进入了深入的农业区域专业化时期。这一时期美国的农业区域分工基本上延续了上一时期的地区布局。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结构的升级加大了对加工农产品的需求。与此同时,加工技术的进步对农产品品种、品质、生产标准、规模与效益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区域布局。在农业区域专业化进程中,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农业区域专业化的生产格局,并且延伸着农业产业链条,成为工业化农业和农工商综合体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产生的重要条件,促成了新的社会分工生产形式的出现。美国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了较大发展,二战后农产品加工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农产品加工业带动下,形成了优势十分明显的专用玉米、专用小麦、加工用葡萄为代表的专用农产品的区域专业化。
二、美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形式
美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地区专业化、生产单位专业化和农业生产过程专业化三种表现形式。农业地区专业化是在因地制宜原则和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地区之间的生产分工。一般指一个地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优势的专门化生产区,其产品全部或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产。通常一个地区主要农产品的产值或商品产值占到50%以上就被视为专业化地区。生产单位专业化即农场和农户的专业化。生产单位专业化主要反映某一农场或农户生产某种最适宜农产品的专门化率,它是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的重要基础。农业生产过程专业化主要表现为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各项作业分别由专业服务机构来完成,反映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技术应用程度,特别是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在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中,上述三种专业化形式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且相互渗透的,其中,农业生产过程专业化则是在地区专业化和生产单位专业化两者达到较高发展水平时才逐步形成。
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农业地区专业化就已经形成,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基础,以及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够密切,此时生产单位专业化水平还不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凭借机械化、电气化等迅速发展以及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农场主和农业工人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农业地区专业化和生产单位专业化程度大大增强。同时,各经济部门的专业化、生产和资本的集约化要求农业与工商业在组织和生产上联系起来,同一专业和同一工艺阶段的各企业联合或合并,由此农业生产过程专业化开始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带动下,农产品专业化区(带)逐步形成和建立,即东南部特种作物与综合农业经营区、南部棉产区、南部常年放牧区、东北部牛奶产区、中北部谷物饲料与牲畜产区、西部和东南部水果、蔬菜与农牧混合经营区、北部小麦与其他谷类作物区、中东部研究与综合经营区、西部季节性放牧区和非农业用地区等。
三、美国促进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一)促进和鼓励发展交通运输业
美国在农业发展中一直都致力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并在客观上促进了专业化农业区的发展。通过交通、水利、市场、仓储以及农田生态环境、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有利于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流通成本,促进农业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并使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如美国在19世纪就致力于西部交通建设,联邦政府拨款修建了大量的公路、铁路,开通了大湖区至东海岸的运河航路,随后大型飞机也开始投入
使用。发达的交通体系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促进了拓荒自给农业迅速转化为商品化农业,中西部地区的土地和自然条件优势得以突显,从而带动了农业布局的重大调整,玉米、大豆等农产品逐渐向中西部集中。
20世纪以来,美国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和鼓励发展农业运输业的政策措施。1935年,颁布《机动车运输法案》,机动车运输业迅速发展,小运输公司的迅速发展对推动美国农村地区的运输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农业部农村商业与合作服务局的“商业和企业直接贷款项目”主要致力于促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减少机动车废气排放污染,其中,“农村经济发展援助”主要用于促进偏远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改善交通运输条件等内容。美国农业部农村建设局还为农村社区设施建设提供直接贷款、抵押贷款和资金援助,其中公路、桥梁、铁路、码头等都属于资助范围。美国交通部也为建设和改善空运、公路、铁路和水路运输设施提供技术援助和资金援助项目。其涉农的项目有“运输设施资助和改善法案”和“农村运输援助项目”等。1998年,美国农业部和美国交通部签署了一个谅解备忘录,承诺共同促进农业运输,并发起了一系列的建设项目。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农业运输的发展,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了农业市场化水平,成为农业发展和推进区域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和规范市场秩序
鉴于农业生产开放性和分散性的特点,以及农业规模的扩大和农产品商品量的增加的势头,为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美国十分注重加强其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与此同时,由于规范的市场交易秩序能够保证农业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正常、迅速流通,维护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经营者的合理利润,并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进而促进整个产业带健康、持续地发展,所以,美国也十分注重农产品市场秩序的规范。
美国农业部自1862年成立伊始。就一直致力于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特别是在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美国政府更加高度重视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收集、工作,把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农业部的主要职责,并通过国会立法、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形成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完整体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及其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规范、有效。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流通中,美国政府通过标签管理、授权相关机构进行严格监督等方式,一方面保证了国家的税收权力,另一方面也对产品质量进行了检测,避免了市场欺诈行为的存在,规范了市场秩序。
(三)发展育种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
育种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扩大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的范围,使一些品种的区域性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20世纪30年代,美国育种技术的进步彻底改变了其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品种结构。其中,具有抗虫性和抗病性的双杂交玉米和“双高”大豆育种技术的应用推广,使得美农业区域种植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加速了美国玉米带、大豆生产区域的形成和发展。
农产品加工技术进步推动了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内涵式发展。一方面,加工技术的发展对原料农产品的专用型需求增加,进而促进了适合不同区域的农产品和加工产业带的形成。另一方面,现代农产品加工已涉及到“从田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在更高的层次上带动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发展水平,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前后,由于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步,美国大豆带和玉米带在品种结构方面进行了优化,并适时地调整了区域局,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积极的农业信贷政策
积极的农业信贷政策在加大农业投入,特别是在扩大农业生产者的生产规模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是各国推进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科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所需资金急剧增加农场主迫切需求外部资金来源。由此,为促进农业发展,美国政府推出了旨在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农业信贷计划。该计划将农业信贷机构分为政府赞助的信贷、由政府提供保证的信贷计划和政府的直接贷款三类。这些信贷计划的操作方式不同,但都为美国农业规模化、区域专业化和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美国自1950~1979年农业贷款由124亿美元增加到1374亿美元。
(五)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分散和农业经营规模偏小,不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业区域专业化,阻碍农业生产率和商品率的提高,推动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对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美国在独立战争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土地政策的实施,个体农民经济开始出现了分化,农场数量在不断增加,土地逐步向大农场集中,加速了美国农业区域发展和农业专业化生产进程。
(六)适度的农产品价格补贴
有针对性的对农产品生产进行适度价格补贴,有益于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尤其是通过设定目标价格可以有目的地促进某种农产品生产,保护生产者利益,促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农场的专业化生产发展,是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美国的农产品价格补贴大致为普遍补贴和个别补贴两种。美国的目标价格和差额补贴属于普遍补贴范畴。另外,对于牛奶、水果和蔬菜等易腐变质的农产品,美国还实行名为“销售协议和规程”的价格支持政策,是一种个别补贴。主要内容是根据产品质量分等定级,按等级确定不同的目标价格,并可以通过生产者和加工商及处理商之间的协议,控制农产品上市的时间、数量,规范市场销售秩序,缩小市场供应量和价格的季节波动。
四、对中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启示
目前,我国农业正在由综合经营向专业化生产转变,但从整体发展水平上衡量,我国农业区域专业发展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这主要反映在以下3个方面:1我国农业生产区域格局基本建立,但农产品生产区域分散和相对集中并存,专业化分工尚未形成;2我国主要农产品地区专业化初步形成,但生产单位专业化程度低;3我国农业区域生产过程专业化发展不平衡且程度不高。农业生产过程专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势,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农业区域专业化总体水平。
美国通过将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发展成为世界农业强国。我国有必要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经验,以促进我国农业区域专业化进一步发展,从而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
(一)要认识到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根据美国等农业强国的经验,农业产业区域集群是在传统的种植业、畜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产生,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推动下逐步演变和发展的。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的产生、成长和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是自然、区位、技术、市场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美国主要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区域的初步形成大概用了200年的时间,而且,目前仍处在不断地进行演进和发展过程之中。我国目前的整体经济实力与美国相去甚远,交通、市场等客观条件尚不完善,农业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也仅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充分认识,切不可急于求成。
(二)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发展壮大要立足自然优势,依靠市场拉动
从美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和形式来看,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越来越小,但也不能完全摆脱自然的作用。任何农产品生产都有最适宜区、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之分,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在适宜和最适宜区布局的农业产业区域集群才能减少成本,获得经济效益,从而实现持续发展。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的增加是推动农业产业区域集群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贸易进出口常态化、频繁化,再加上英语的通用性特征,在国际商务贸易交流互动过程中,要求相关翻译工作人员具备能够的准确翻译英文、灵活运用英语知识查找文献、了解国外相关农业政策及法律法规等多种素质能力。各地高校农业英语相关专业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改进、优化自身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增添更多助益。
《农业人才英语能力培养研究》基于当代农业人才自身英语水平同国际化需求的差异,主要论述了当前社会农业人才英语培养的社会背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知识,并据此深入探讨了农业人才培养策略,例如根据实际需求为农业人才英语能力培养制定方案、为农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为农业人才的英语能力培养提供助力等。该书理论阐述清晰明确、理论结构明朗科学,可作为高校农业英语人才培养创新探索之良好借鉴书籍。目前,从农业英语专业人才就业调查报告大数据来看,我国农业英语专业人才能力水平总体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很多人的英语水平局限于文字书写,无法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第一,国内英语教育是以分数产出的应试教育,农业工作者们大多不具备过硬英语翻译能力和素养,进入社会后脱离大学英语教育的语言环境,英语使用明显不太流畅,能实现汉、英流利转换的人屈指可数。第二,农业工作者本身不注重英语在农业建设方面的应用。第三,我国农业改革速度虽快但时间不长,加强国际农业合作与交流的理念还未形成深刻共识,故高校农业英语专业教育教学并未充分重视人才英语翻译、运用能力素养的培养。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要想实现农业国际化发展,必须要先完成四个前提。首先,生产国际化。农业生产的过程不局限于本国生产,在全球各国间形成生产链,加强国际合作。
其次,商品国际化。中国农产品物资数不胜数且受许多国家青睐,让农业产品“走出去”实现商品的国际价值,促进我国农业生产要素国际性流通,增强国际竞争力。最后,人才国际化。农业人才承担的不只是指导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农业科技研发创新,研究全球性农业产品融资,把握农业国际化发展方向,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与国际社会快速接轨。
笔者在2019年度河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JWC-JG-2019A026)、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SJGLX224)的资助下,结合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及我国高校农业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实际,对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略作探讨。
一、以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为依据,切实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做好师生思想工作,提升师生对农业英语教学国际化发展的认识,激发师生参与农业英语翻译学习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优化、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在加大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实践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高校要积极联动农业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国内外高校等多个主体,积极构建资源优势互补的国际化合作平台,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翻译人才培养成功经验、教学模式,不断切实调整、改善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专业性、时代性。
二、以问题为导向,依托农业专业知识教学
农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向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不小的挑战,高校要坚持以教学实践中的多种问题为导向,脚踏实地,依托农业专业知识“抓好”、“抓精”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教学。农业英语翻译的核心是农业专业学科理论、技术知识,要想提升农业英语翻译人才整体素质能力水平,需要紧紧围绕农业专业学科基础理论、技术革新、前沿发展等知识,讲方法、讲技巧地开展农业英语翻译人才翻译素养、技能培养。同时鉴于农业英语突出的实践性、应用性,高校还应积极开辟更多实习、实训渠道,例如与农业国际博览会、交流会以及农业生产加工相关企业构建合作教学新模式,既为农业英语翻译教学体系理论提供行业发展第一手资讯,也为学生锻炼、强化农业英语翻译能力提供良好条件。
三、以自主学习培养终生学习
Abstract: Low carbon agriculture is modern agriculture with low consumption, low pollution, low emission and high efficiency as the found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cope with climate warming, is to realize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 only way which must be passed to improve the market competitive power. This paper takes Anhu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low carb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in Anhui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low carbon agriculture in the necess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hui,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develop low carb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such as promotion propaganda; to increase government support etc.
关键词: 低碳农业;现状;对策建议;安徽省
Key words: low-carbon agriculture;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Anhui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007-03
0 引言
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就是农业,农业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粮食安全以及生态安全,更关系到国家安全以及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推进清洁生产和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农业应当遵循“4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和再思考(Rethink),利用物质能量循环、生态位等生态原理,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新特征,“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农村金融”等功能突出的新型农业。
安徽省虽然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仍旧是传统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农业的整体竞争力较差。因此,2010年5月安徽省编制了《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其中农业是低碳技术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之一。农业作为重要的碳源、碳汇系统,将在安徽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
1 安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
安徽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粮食产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但是长期的石化农业发展模式在促进安徽农业生产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环境恶化,如农村水源污染严重、土壤污染严重,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1.1 农药和化肥施用量依旧呈增长趋势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安徽积极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生物肥料及生物农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被推广利用,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被送上了消费者的餐桌。然而,受比较效益驱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商业肥料及农药的使用比重仍然较大,农业施用量比重远高于林业,仍呈增长趋势。从统计数据看,2011年,农业及林业施用化肥总量约为3296711吨,施用农药总量约为117475吨。根据图1可知,从2001年到2011年,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一直处于一个持续上升的状态。
1.2 传统发展模式仍起着较大影响
通过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农业碳的排放量近11年来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2011年较2000年增长了29.07%,年均增速为2.64%。各种农业投入的排放量增加程度不同,增速最大的是农药,为4.32%,其次是农膜,为3.53%,最次是化肥,为2.49%,农业机械和灌溉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这与近11年安徽省农用物资投入量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增加有直接联系。有研究结论显示,2008年安徽省无论是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碳排放量,还是农药、化肥、农膜、农用机械碳排放都位居全国前10位。通过以上分析说明,安徽省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发展传统的高碳模式。只有注重农用花费物资的减量高效利用以及提高农业灌溉效率,才能显著降低农业碳的排量。
1.3 认识浅显化,经营粗放式 我省农民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还处于浅显化阶段。我省农作物生产规模大,并且施肥大都依赖化肥肥料,由于我省农业还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导致了由于缺乏动力收集而造成了新的污染,此外,大量的焚烧秸秆污染了大气。这些都阻碍了农业生产环境的有效质量。
1.4 政策配套不够全面,发展空间有待扩张 目前,我省低碳农业发展政策体系配套还不够完善,缺乏发展空间。虽然粮棉等农产品有着完善的收购体制和政策,无论是收存体制还是贷款方面都有相应的支持。但是就现状来看,在新的能源危机、低碳减排等方面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体制,这些方面急需进一步完善。
2 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2.1 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安徽作为中部省份的重要代表,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并进行转型升级,用低碳的农业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的制约,优化农业生产环境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安徽农业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增速和较高的竞争力,但依靠资源消耗、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仍处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当前城乡居民对农业产品的形态和质量要求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的竞争力和增长点也从量的增加转向生产、生活、生态多种功能的拓展,使得安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行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紧迫。低碳农业经济注重将农业经济活动、生态环境建设和倡导绿色消费融为一体,更强调农业结构、生产方式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协调,因此,发展高效生态低碳农业,可促进安徽农业向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变。
2.2 是建设农业强省的必然要求 在本世纪初,安徽就提出了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建设科技农业强省的战略目标,这也是安徽在现实情况下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是核心和关键就是降低污染,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农业至少在3个方面有助于安徽建设农业科技强省。一是通过重构农业有机废弃物还田的技术路线,提高土壤的有机质,进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通过实施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等各种节约措施,减少农业生产污染;三是在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推行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3 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农村环境的现实选择 在新农村建设中,安徽很多农村地区的面貌发生了较大改善,但是,不少地区仍然存在农药、化肥、农膜过度使用,农机能耗高、废气排放多,秸秆焚烧污染大气,畜牧业废弃物难以无害化处理等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影响了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而且降低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安徽省在十二五规划中已做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决策部署,强调要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和消费方式。因此,只有用低碳农业模式取代传统高耗能、高污染农业增长模式,才能真正让农民群众既有好的农业收益,又有好的生活环境。
3 安徽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安徽低碳农业发展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安徽推进低碳农业发展的措施,应重点体现在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健全市场机制、完善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低碳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完善政策法规保障及社会保障体系等几方面。
3.1 建立完善低碳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低碳农业自主创新能力。首先整合安徽优势科技资源,组建低碳农业发展机构,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其次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建立低碳技术创新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优势技术;再次将低碳农业纳入到科技攻关计划,攻克制约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加大对低碳领域相关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最后是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吸收国际先进低碳农业科技成果;二是建立重大科技研究项目管理体系,相关部门分工负责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工作;三是形成完善的低碳农业技术支撑体系。重点研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技术,农用化学品的减量化使用及其替代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加快低碳农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标准化体系。
3.2 加强低碳经济进农村的宣传,提高农民低碳意识 我省要想发展低碳农业,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提高农民的低碳意识。为了使农民在思想上能够主动的接受低碳观念,必须大力做好低碳农业的宣传以及教育工作,使低碳农业的理念深入农民内心。第二,加快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低碳理念的本质就是节能降耗,我们应当认识到,降低农村碳的排放量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应当推行涉农生产节能减排责任制以培育低碳农业的管理理念。研究发达国家低碳农业的先进做法同时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低碳经济的新道路。其次,还要逐步开发并完善农业能源效率的标准,使得低碳农业有法可依。我省应加强低碳经济政策的制定,引导农村开发低碳产业,鼓励公众使用绿色材料,倡导低碳经济。
3.3 推进低碳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一批低碳农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低碳农业示范区,开展低碳农业技术的集成示范;二是建立低碳农业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素质;三是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把服务低碳农业发展作为基层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内容,切实完善各类低碳农业项 目的后续服务,建立低碳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3.4 建立完善低碳农业发展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一是研究设立推进天津市低碳农业建设的专项资金,加大对低碳发展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试点示范、宣传培训及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有利环境,建立股票债券融资、招商引资、金融信贷、民间资本等多元化融资体系,为低碳农业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同时,加强同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有关国际机构的资金和技术援助。
参考文献:
[1]李波,张俊彪,李海鹏.中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2):8-13.
[2]马涛.上海农业碳源碳汇现状评估及增加碳汇潜力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5):38-41.
[3]田云,张俊飚,李波.基于投入角度的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因素分解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 (6):752-755.
[4]闰铁柱,杜会英,夏维,等.安徽省畜禽粪便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2):58-62.
[5]翁志辉,林海清,柯文辉,等.台湾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策略启示[J].福建农业学报,2009,24(6):586,591.
[6]高旺盛,陈源泉,董文.发展循环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5):1106-1109.
[7]陈莉.低碳农业经济: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l(3).
[8]姚飞.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分析[J].科技信息,2006(1).
[9]潘成荣.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分析[J].农村生态环境,2004 (1).
【关键词】市场营销;农业发展;实践
农业发展问题在我国极为重要,农业是处于战略地位的重要关注点。一直以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都是国家下大力气推动与维护的焦点。我国农业经过长期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但是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大量农民生活刚刚达到温饱,生活质量较低。我国迫切需要进行农业改革,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1转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观念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以市场需求为立足点,关注经济效益,关注科技发展,实现农业布局的区域划分,农业生产逐渐转向专业化,农业管理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农业经营一体化,农业服务覆盖整个区域。农业产业化能够顺利实施,首先需要的是转变农业发展观念。
1.1以市场需求为先导
在新时期,农业发展与市场营销息息相关。农业发展离不开运用市场营销方式将自身产品推出去,提高市场占有率。一切营销活动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先导的,要满足市场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做好产品生产的规划,生产的产品要迎合市场需要,才能有销路,才能保证农业快速发展。
1.2生产规模化
规模经济是工业发展中摸索出来的客观规律,经过长期实践,验证规模经济也适用于农业生产。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长期以来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产量依赖一家一户承包的田地数量,无法形成规模,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虽然有生产积极性,但是生产力没有明显提高。农业规模化生产能够有效降低成本,迅速推广新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快速发展。
1.3注重投入产出比
农业生产管理应该以现代经营管理的理念来指导,与企业经营一样,引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注重降低成本,提高产出,心存投入产出比的概念,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定期进行人员培训,运用新科技来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比,实现集约化增长。1.4着眼国际市场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波及全球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农业生产不应闭关自守,应该紧跟时展,抓住全球一体化的时机,迎头赶上,着眼国际市场,运用各种方法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挖掘国际市场这一巨大宝库。
2提倡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指的是这个营销过程中,要以环保意识作为营销指导,向顾客提供安全,环保,无污染的产品,注重节约资源,符合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2.1增长方式精细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工业发展,农业发展均采用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农业生产的增长以损害环境,损坏生产环境为代价。在新时期,采用绿色营销方式,改进生产方式,运用环保生产技术,研发环保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2提高产品竞争力
当前消费者消费更加理性,关注环保。绿色消费已经成为当前主流的,重要的消费观念。绿色食品风靡全球,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国农业发展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生产绿色产品,通过绿色营销,让农产品迎合顾客修,保证农产品销路。绿色农产品因为更收欢迎,价格更高,投入产出比更高,能够给农业发展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2.3提高农民收入
国外绿色食品比普通食品的价格高两成左右。我国东北的绿色大米比一般大米价格高出一成仍然受到欢迎,供不应求。我国幅员辽阔,但是资源稀缺,应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将地方特色融入农产品营销,采用绿色食品这样的科技产物增加产品附加值,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更有积极性参与到绿色产品生产当中[1]。
3加强知识营销
转变营销观念,生产绿色农产品,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新时期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运用新科技推动农产品营销,加强知识营销,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快速发展。
3.1提高人员素质
科技发展的成果在农村推广,其基本条件就是具备能够使用先进技术的人。我国农业人口的整体素质一般,长期以来,这也是抑制农业发展的问题之一。农业生产技能仅仅依靠简单的个人经验,由老人言传身教代代相传,效率低下,效果较差。我国农业发展要将农业生产与营销人员的素质整体提高起来。定期进行培训,将新技术推广下去。加强基础知识的培训,引进优秀人才,不仅引进人才,还要将优秀人才的技术留下来。进行农业生产管理,产品研发,营销方面的管理需要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为农村培养跟多的优秀人才,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2]。
3.2加大农业科研投入
农业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不仅与人的因素有关,还与资源投入相关。我国农业发展缓慢,投资回报率较低。应该提高在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提高生产方式与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注重引进外资,通过各种合作方式为农业科研吸收更多的投资。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技术产业化,整合资源,降低成本,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水平,推动农产品销售[3]。
4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农业发展问题应该从市场营销的视角出发,以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看待农产品生产,管理,营销全过程,提高技术能力,培养合格的生产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生产绿色食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高投入产出比,优化资源配置,注重推广方式,扩大市场,实现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裘指挥,张丽,胡新宁.农村地区构建农业技术人员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成效、问题与对策——基于中部地区N市的调研[J].教育研究,2016,(06):158-158.
[2]徐卓婷,张玉芙.农村教育资源建设视角下的农村技术教育“小学化”问题解决方案[J].吉林省农业发展学院学报,2016,(08):19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