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的发展变化

农村的发展变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的发展变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的发展变化

农村的发展变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科技;组织化经营;专业合作组织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034-02

中国的农村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历经三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农业、农村、农民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为中国成功应对国内外各种困难奠定了坚实基础。纵向来看,与农村改革开放之前相比,中国农村正在逐步进行着由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新农业的转变;横向来看,与广泛应用高科技、规模经营的西方国家农业和精耕细作的日本农业相比,中国农业这三十年来的增长多体现在总量的增长上,发展方式仍以粗放式为主。

一、科技和组织化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

追溯这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内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以及粮食国际贸易带来的广阔市场空间,这构成了农村经济增长的外生力量。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内部的不断改革与调整,新的农村经济增长力量的引入与组织形式的不断创新,构成了农村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

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使得上述增长力量面临着可持续性考验。依靠扩大市场促进增长的发展方式不再可行,低质量增长使得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阶段性的瓶颈。改变这种局面的根本途径,是继续深化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由增加科技投入来提高单位产能,解决资源、环境、粮食安全及食品安全问题;由建设农民合作组织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落实科学技术的应用环节,并且使农民充分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这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关键的内生着力点。

二、依托科技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科技兴农一直以来都是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战略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面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挑战,而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在数量和质量上仍然存在较大缺口,使得中国对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应用需要有新的认识与新的工作方法。

1.继续建设农业科技研发与创新体系。农业科技研发与创新是科技兴农的源头,是连接着科技需求与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若要加大农业科技研发与创新力度,需要对体系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的效率与效益。

第一,要持续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形成长期的、持续的农业科研投入机制。中国农业科技投入的严重不足,造成许多科研单位只能保持科技队伍稳定,难以集中经费进行研究。同时,公益性的农业科技一般自身经济效益较差,需要公共资金的支持。所以,农业科技进步必须以稳定的农业科技投入增长为前提。中国可以成立专项的农业发展基金,来保证资金投入的持续性。同时,要对各类科研单位分工进行合理规划,减少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现象,避免科研投入的浪费[1]。

第二,需要整合国家科研资源的投入结构,提高科研资源投入的效率。公益性科技创新项目应由国家主导,特别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基础研究中要重点研究贫困人口赖以生存的农业作物和农产品,提高此类农产品的单位产量、营养成分、食品安全、获取和种植的方便性,保证低收入群体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实现农业建设的社会宗旨——解决全体人民的吃饭问题,这关系到拥有众多贫困人口的中国社会的国计民生。高新技术研究中包括绿色和生态农业技术研究,这类项目的研发涉及交叉学科,研究的成果社会共享,而且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所以政府的投资方向应侧重此类农业投资项目,并承担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和农业技术结构调整的责任。地方科研单位应根据地方自然优势和区域规划,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区域研究中心。同时,还应通过各种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和其他民间农业组织进行市场化的技术创新,扶植大型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

第三,改革农业科研体制,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网络建设,改变布局和资源分散的局面。现代农业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对研发人员的密集性和互补性要求很高,而农业科研单位的层级结构割裂了创新主体间的横向联系和协调,导致研究力量分散[2] 。2011年11月8日,农业部启动“十二五”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按照学科群部署农业重点实验室,围绕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应用性、应急性和长期技术问题而设计统筹,形成了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专业性和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科学观测站三者结合的一体化布局,制约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联合协作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2.强化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投资回报率。中国农业分散化及小规模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科技推广在科技应用上的重要地位。如何有效利用农业推广体系,实现从技术到现实生产力的转换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要重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的建设。由于农村整体经济实力较差,所以很多农村的农技部门处于闲置状态,国家需要解决基层农技服务组织的经费问题,使其正常开展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同时要促成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密切合作,缩短技术扩散的距离、减小技术传播过程的分散性。还应放活竞争性的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机制,鼓励农科企业与农户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第二,以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科技园区是实行现代化管理的现代农业组织形式,是聚集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的重要基地,也是农业技术成果试验示范和集成辐射的重要场所 [3]。产业化经营模式有利于大规模地集中推广科研成果。所以应加快农业科技园区经营,以产业化带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更快、更有效率的集约式推广。

第三,提高农民的综合能力,创造条件增强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可行的方法包括:加大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投入;调整与新技术相关的投入品和社会服务体系,使新技术更易于被农民接受;创建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以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可以建立农业风险基金,用来补偿技术应用失败的损失;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发展现代农业 [4]。

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民合作组织诞生初始,旨在解决小农经济与大市场连接的问题。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数量快速增长,及时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以合并促进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规模较小,一般多局限于村级,没有形成跨地区性行业合作社,难以发挥合作经营的规模经济优势。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推广宣传,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惠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有效扩大农民合作组织的覆盖面。另一方面,以联合、兼并等手段扩大规模,自下而上建立多层次的联盟体系。具体做法是,重点支持各地区内规范成熟的大型专业合作组织,由大型专业合作组织为点,辐射周边同类中小专业合作组织,再进一步达到联合。最终形成以区域规划或者产品技术联合为基础的跨地区专业合作组织。

2.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综合素质。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存在着服务内容限于基本的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合作组织成员利益联接不紧密,风险难共担,利益发生矛盾时多是农民受损。这些问题说明农民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建立以资产入股为基础,利益紧密联合的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农民合作组织合作层次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合作组织的管理层的综合素质低于现实发展的需要,缺乏为农民服务的意识,缺乏合作组织的知识和管理经验,缺乏协调指导和市场营销能力,难以运营专业化、非盈利性的专业合作组织。而大多数农户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不强,观望心理较浓,难以组织起来。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引进综合素质高的管理人才,实行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加强农民教育,从提高人力资本的角度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层次[5]。

3.充分发挥政府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合作组织发展缺乏必要的财政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难以正规顺利地发展。财政支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国际通行做法,2012年中央计划将用于扶植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资金中的40%,即约12亿元的财政补助用于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了对农业合作组织的资金比例。除财政补贴之外,还要对其经营活动采取税收减免措施和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同时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支持,并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降低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风险。各级政府还应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传递生产经营等市场信息,提供更充分的技术、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世煌.关于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作物杂志,2012,(2):1-4.

[2] 闻海燕.长三角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评估[R].创新长三角,2007:201-212.

[3] 宋桥生,等.基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J].湖北农业科学,2011,(19).

农村的发展变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 发展变化 困境 对策

一、临沂市XX村近十年的教育发展变化情况

(一)教师和学生人数的变化

学生人数总体上是呈下降趋势,2005―2007年学生人数缓慢增长,2007―2014年学生人数逐年下降,其中2007―2009年学生人数下降的比较明显,可谓是骤然下降,此后下降的比较缓慢,特别是最近几年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该小学的教师人数也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变化比较缓慢,没有出现大的波动。由于该校是撤点并校后建立的新校区,2007年开始使用,所以在建校之初,学生人数达到最高值;此后学生人数连年下降,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流动,很多孩子跟随进城务工的父母离开家乡到外地读书;二是撤点并校的国家政策,学校合并以后,由于多种因素,父母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三是因为学校的教学质量难以让人满意,所以很多学生家长宁愿花费时间和精力把孩子送到县城里去读书,也不愿意呆在乡村小学。

(二)辍学人数的变化

总体上看,辍学人数呈上升趋势,虽然国家一直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但是在农村,很多人奉行“读书无用论”,一直以来,农村把“升学”当成基础教育的唯一目标,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以至于高考落榜的农村学生“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挑担不如妹子”,为此受到乡邻们的耻笑。再加上大中专毕业生取消分配制度后,一些出身农村的大学毕业生不但不能有所出息,就连合适固定的工作也找不到,维持生计都成问题,于是,农民更加觉得读书无用,这使得学生厌学情绪高涨,学习自觉性差,辍学人数不断增加。

(三)课程设置的变化

本村小学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设置的最大变化就是增加了英语课,调查发现,虽然学校较重视英语,但注重的实质是学生们的成绩,从调查统计得出:三到五年级的周课时仅为2-3节,甚至还出现英语课被其他课程占用的情况,英语地位介于副科与主课之间。仅临近小升初的六年级每周有4节以上的课时,才会安排极少的英语早读或英语活动;接受调查的教师普遍反映英语课时不够,这与语文或数学课程的情况形成较大的反差。而且根据调查教统计,90%的班级人数过多,基本在50-70之间,教师所班额过大,课堂操练不到位,容易导致学生掉队,更不用说关注学生差异发展了。

二、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一)教育资金短缺,办学条件落后

一所学校的教学条件、设施和环境的好坏,极大地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此小学的教学条件设施相对落后,虽然建了学校,但是其它软硬件缺口依然很大。学校没有图书馆、实验室、音乐美术教室、语音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体育器材和场地等等,教学还是“一本书、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的教学。学校除了一座教室以外,几乎没有配套设施,也没有绿化,学校的建地面积不足,校舍拥挤,活动场地狭窄,不能满足学生课外活动的需要。

(二)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影响教学质量

由于农村的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艰苦,再加上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长期以来偏低。很多师范类的和非师范类的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城市教师也不愿意调到农村工作。目前该校的任教人员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也比较老化,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均衡,体育、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专业教师短缺,这里的教师分身乏术,一个人往往包揽多个年级、多个学科,不但教师很累,学生的个性、智能发展也受对此小学的满意程度总体不是很高,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三)辍学现象较为严重

调研发现,该学校的辍学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贫乏,教育教学质量差,加上现行教材与农村实际脱节,学生学习困难、成绩差,使他们产生了悲观心理和厌学情绪从而导致辍学。二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三是学生家长对重教兴学的认识不够,对子女的学习缺乏远见。

三、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政府要向农村地区加大财政投入,适当调整投资在富裕的城市和贫穷的农村地区之间的比例,加大对农村投入。虽然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已经提出,但城乡居民收入仍存在很大差距,并在1985年-2010年的25年里迅速扩张。因此,我们必须在教育平等和公平的基础上,无论中央还是省委,在教育的经费的投入上都要有所提高,特别强调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上的资金的投入。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育质量。应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推行教师聘任制,活化用人机制。积极吸引优秀大中专毕业生来农村中小学校任教,为农村基层学校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让所有教师都能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素质,并且严格培训制度,将培训工作做到实处。

(2)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根本原因是待遇低。待遇低,不能单纯理解为工资低,更主要的是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多,且解决无望。造成农村的不少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

农村的发展变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正处于青春期,是其身心健康发展变化的关键期。而农村的信息与交通又相对来说十分闭塞,以至于学生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和一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例如:盲目从众心理、自闭自卑心理、过度内向心理以及过分依赖等心理问题。下面将针对这些心理现象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一、在农村中学设置心理健康课程

在我国城市中的一些学校基本上都已经开设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此要想使农村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获得发展,也应该在农村的学校中设置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熟练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一些心理调节的方式。主要是一些扮演角色以及交流方式训练等内容,让学生掌握一些克服自卑感、合理宣泄情绪等方式,有效防范学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况。

二、加强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我国学校实行的是班级制,学校的活动主要是以班级的形式组织实施的,班主任负主要责任,所以使初中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成为班主任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使命。众所周知,班主任在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因此,班主任必须具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技能,这样不仅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帮助学生走出心理的误区,而且还能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

三、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的发展变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思想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党的十报告进一步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重庆市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是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特殊直辖市,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因此,对重庆农村地区而言,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全面提高重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无论是对于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还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明确表示, “ 我在本书研究的,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首先是指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分配运动规律, 也可以理解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过程, 同时探索了关于现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

1、经济发展的二重性思想。

二重性思想既是马克思的方法论,也是对现实经济现象、经济过程的客观反映。“ 马克思方法的精髓是应用唯物辩证法揭示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二重性学说” , “ 矛盾二重性不仅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 而且存在于构成客观事物的要素之中”。具体来说, 商品生产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属性, 同时也决定了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2、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比例性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并论证了“ 资本主义不协调发展” 的命题, 不协调发展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即资本积累和资本增值的矛盾、资本生产手段和资本生产目的的矛盾, 同时探索了关于现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规律的问题。从整体上看, 整个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源于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因此,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不协调性规律,并最终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

3、经济发展的效率性思想。

马克思经济发展的效率性思想是指社会关系意义上的劳动的有效率使用问题, 按照马克思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方法论, 在商品经济中, 能体现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属性的只能是人们付出的抽象劳动, 因此, 马克思经济思想中的效率性针对的对象只能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的劳动, 劳动的有效率使用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劳动时间的节约, 二是增加生产性劳动, 减少非生产性劳动。

4、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思想。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指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在时间上的延续性,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能够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实现经济发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分析是辩证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 资本主义社会总的发展趋势是在内在矛盾的推动下可持续性与不可持续替出现, 但最终的趋势是不可持续的, 甚至会趋于崩溃。

5、经济发展的动态性思想。

经济发展的动态性思想是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内在要求是一致的, 是马克思对经济发展思想的重大贡献。迄今为止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分析都以强调静态均衡为特征, 反映了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机械的、静态的和封闭的世界观a。而马克思经济思想是建立在科学的唯物辩证法基础之上的, 即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

二、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

1、西部重庆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产业经济的发展。农村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条件。按照现行的财政体制和投资体制,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大中型基础设施项目,很难直接覆盖到广大乡村,而省级政府的投资也用于同中央政府的大中型项目的配套,农村小型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靠县和乡政府来承担,而县和乡镇政府靠财政吃饭,连国家投资的项目的配套资金都难以落实,很少对农村小型设施进行投资,从而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格局。

2、生产盲目性,发展特色不鲜明。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是需要农村基层干部具体抓好的工作,但是许多村庄没有形成比较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可操作性强的实施计划,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性、重点性不突出。面对持续发展变化的市场,农民群众难以判断认识,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把自身的生产发展优势很好地挖掘出来,生产定位不清,导致了生产带有盲目性,发展特色不鲜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形成主导产业。

3、重庆农村种养殖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农村经济新的亮点不多,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但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少,优势农产品种植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没有形成一定的市场;传统框架农业并没完全突破,新的亮点不多,农民增收的困难仍然较大,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4、重庆订单农业发展滞后,企业与农民没有建立长期稳定的诚信关系,双方时有违约事件发生,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缺乏必要的道德和法律约束。同时企业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技术服务跟不上,导致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

三、促进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重庆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分配体系。县、乡镇政府每年应从财政分配的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村的水利工程、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过去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靠农民群众自己投资投劳来修建的办法,逐步把小型水利工程、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的基本投资的范畴。

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民种养殖产销对路的产品,农村要大力提倡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同时政府必须充当好企业、市场和农民之间的中介服务角色,转化政府工作方式,以达到提高企业利润,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培养他们能够自觉产生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目的。

3、进一步规范农村经营市场的行为,使企业与农民之间建立长期的稳定的诚信合作关系。龙头企业应当组织一定的资金积极扶持产业农户,在技术及生产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经营过程中,建立合理的规范的管理机制,达到农村产业利益的最大化,使农村经济朝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4、建立低碳消费导向机制。要更新消费理念,提倡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理念,推行理性消费、节能消费、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浪费消费、奢华消费。组织开展各类安全、节能、环保消费产品的评比和推荐活动,使相应的产品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消协也制定了《安全、节能、环保消费产品评比、推荐办法》,通过各地有关部门和行业的推荐,组织专家和消费者进行评议,鼓励企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自主创新和产品的研发,为消费者和社会提供更多环保、节能、安全、的产品,引领消费者理性消费、安全消费、科学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因此,对重庆农村地区而言,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协调好东部与西部、城镇与农村的经济发展,这将直接影响西部重庆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最终也必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稳定和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的实现。克服农村经济发展瓶颈,全面提高重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无论是对于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还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江晶晶:《关于当前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若干问题的探讨》,《经济问题探索》[J]2011年第7期。

农村的发展变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学;资源;动手;延伸

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启蒙教育的一门根基学科。学好这门课对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虽然没有国家实验室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繁杂和规范,但其目标还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的品质、科学的态度去摸索和认识自然界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之目的。随着办学条件的日趋改善,农村科学课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的面貌得到很大的改善,一些困扰着科学课教学的难题得以解决。农村小学丰富的地方资源,浓郁的新农村风俗如何同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从而使之成为科学课的优质课程资源呢?

一、走向社会,发现、挖掘科学课教学内容

农村的孩子天天与鸟兽虫鱼为伍,日日与山川草木相伴,大自然赋予他们得天独厚的生活资源。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书本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大自然相结合,让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服务于课堂教学。例如科学课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中去进行实践调查活动,教师要利用广袤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新农村”这个大学堂上课,学生亲眼目睹自己身边的发展变化和出现的问题:高效设施农业、玉米制种技术、珍禽孵化养殖、大自然污染与人类因素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实地参观考查记录,直接与社会接触、与动植物接触,形成第一手的感性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当地社会发展成果结合起来,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学生在感受到家乡天翻地覆变化的过程中,也学会了许多科学知识。

二、搭建自己动手平台,提高科学课教学的效益

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仪器相对短缺,不时制约科学课实验的正常教学。如何在建设实验室和仪器室还没有达标的情况下走自我发展之路,探索出一条既适合农村学校特点,又能满足学生对科学课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唤起学生不断探究新知的新路子呢?我们在充分利用现有学校功能室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积极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课本教学内容开展教师自制教具、学生制作学具竞赛评比活动。这样不但调动教师、学生参与科学课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解决了科学课教学资源的短缺问题,为学校补充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极大地提升了实验教学的开出率。比如《岩石的种类》《蝴蝶标本》《千奇百怪的树叶》等,让学生搜集石灰石、萤石、铁矿石、芒硝等;在沙堆中捡鹅卵石、风化石;到石堆、煤堆中捡有植物及小动物化石的碎片。采集、制作蝴蝶、树叶标本更是同学们的拿手好戏;这些带“土”气的教具和科学课课堂教学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质量,提高了科学课的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这些活动的开展成为学生经常津津乐道的趣事,为他们今后追求科学真理提供了坚强的意志保证。

三、利用自然环境,实现科学课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