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农业市场分析

现代农业市场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农业市场分析

现代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1篇

互联网+现代农业新农民

一、引言

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它们与传统农业的融合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应运而生。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在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要想改变这一趋势,就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积极加入到互联网发展这趟高速列车上。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对各行各业的渗透,“互联网+农业”将会使我国的农业产业升级迎来最好的时机。因此,将现代互联网技术引入到传统农业领域中,将成为一种新业态,新趋势。

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市场分析

目前,安全、绿色、无公害的特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尤其是对于城市里的老百姓来说,健康营养的农产品备受他们的青睐,在一些大城市中,安全食材的市场已经逐步的火热化,而我们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种类众多,需求的市场也很大,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也极大的促进了农村宝贵的资源急需走向市场。其次,由于农村的信息较闭塞,很多好的农产品没有销售渠道,以致于滞销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微博中也经常看到有求助买农产品的信息,基于这种背景,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将农村里那些健康无公害的农产品推广到有需求的城市中,是打破信息障碍壁垒,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再次,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大量农村人涌入城市,给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这些人也把“家乡”情结带到了城市,随着他们进入城市后,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这也就使得众多的农村产品成为了他们需求品,对于他们的需求,虽然各种生态农产品专卖店也在逐步兴起,但由于商圈的地域限制或专卖产品来源地单一的限制等,一些特产超市产品质量或特性往往不能得到他们对过去乡村产品的认可,使得其市场需求根本得不到满足。

三、“互联网+”为农业带来的机遇

1、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农产品流通经营领域的探索越来越活跃,我国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已经初步建立。农业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随着农村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先进的市场理念在农村也逐渐普及开来,这也对农业电子商务网站的建立起了促进作用。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使用门槛越来越低,互联网得到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民也能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活动,这也是我国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发展较快的一个原因。

2、加速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互联网+”现代农业正好符合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背景,符合我国农业需要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因此农业信息化或将成为助力器和新动能,加速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近年来,我国多地区出现鲜活农产品滞销,买贵卖难的现象,而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海量数据将为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难题提供途径。我国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过去以生产为中心,转变至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以销定产倒逼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

3、全方位信息服务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常态,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互联网技术的协助下,农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准确的把握了天气、土壤、水分、市场环境、市场需求等信息,更加有效的指导农业的育种、栽培、施肥、灌溉等生产过程,一方面实现了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促成了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以及劳动生产率。”互联网+农业“正逐渐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4、新农民的出现

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下,一些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型职业农民主动利用互联网技术搞产品促销,那些已经走入城市的人也开始带着新知识、新技术返乡创业,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考取公务员留在农村当村官带领农民发家致富,也开始出现大批企业带着资金和互联网成果投资农业,他们都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农民。虽然们目前新农民这个群体还不够庞大,但他们正深刻地改造着传统农业,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身上彰显着蓬勃的生命力,嫣然成为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前锋。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的发展也存在不少阻碍,例如部分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不高,观念落后技术推广较难,以及缺乏互联网专业人才,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就是互联网农业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商业模式不够完善。要想解决这些难题,就必须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生产链,面向全社会广纳良才,加快培育扶持一批既懂互联网又懂农业的新农民,发展智慧农业和智能农业。“互联网+农业”发展需要理性,它一时可能不会为农业带来颠覆性变化,但此时迈出一小步,未来定会成功一大步。

参考文献:

[1]吴絮颖.“互联网+”对农业产业升级促进作用探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5:208-212

[2]王艳华.“互联网+农业”开启中国农业升级新模式[J].人民论坛,2015,23:104-106.

现代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业园区;建设;现状;问题;建议;贵州绥阳;蒲场镇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73-02

现代农业园区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能够促进农业新技术的集成和转化、示范与推广,促使农民增产增收和可持续发展[1]。2013年以来,贵州省开始集中重点打造100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2]。

1 发展现状

蒲场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的西南面,西与遵义市汇川区板桥、四渡、高坪、金塘等镇(乡)毗邻,北靠枧坝镇,南临遵义市汇川区、团泽等地,总面积136 km2,现辖8个村居社区。截至2015年底,全镇常住人口约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非农业人口2 704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875元。全镇耕地面积21.3 km2,粮食、蔬菜规模经营面积3.2 km2,占耕地面积15 %。2016年全镇农业园区计划投资共计1.97亿元,涉及药材、花卉、养殖、种植等领域,在规划、定位、特色方面的标准进一步提高,目前全镇5年间共流转土地6.7 km2,特色种植农产品主要有白茶、黄金茶、花卉药材、无公害蔬菜、精品水果等,总面积约4 km2,以“现代高产、农旅整合”为主题的现代农业园区已初具规模。

一直以来,蒲场镇党委镇府按照“产城融合建设城镇,山水融合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思路,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努力把蒲场镇打造成为“山水田园小镇,宜居宜业之城”。现已形成镇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张,财政收入显著增加,群众幸福感明显提升的良好局面。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十二五”期间,虽然蒲场镇大力实施烟水配套、河道治理、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石漠化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状,基层村级管理范围内的农田水利设施陈旧,无法满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对农田水利设施的要求。“靠天吃饭”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农业减灾抗灾能力还比较弱。

2.2 农技队伍建设亟须加强

一是缺乏复合型人才。虽然蒲场镇农技推广技术人员对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较为擅长,但对于市场的研究、农产品市场分析及营销策划方面、加工技术的理解与掌握则较为薄弱,对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的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有机协调发展起不到相应的技术支撑,导致园区知名度和品质不高,经济效益不理想[3]。二是技术员发展空间不足。技术人才有被借调到其他部门的现象,留不住、招不来等问题也较为突出。三是农民自身条件有限。整体文化程度偏低,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全镇农村妇女、儿童、老人在家留守较为普遍,他们难以接受现代科学种植技术,对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理解较为缓慢,不能完全适应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求。

2.3 核心支撑产业亟待建设

一是尚无深加工企业及产品。都是以销售初级农畜产品为主,真正深加工、精加工的品种很少。而休闲、旅游、观光农业才刚起步,还未建立起自己的拳头产品,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统一链条[4]。二是涉农企业的规模还不够。品牌知名度不够响、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强、农产品的直接吞吐量不大,带动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作用不明显。三是本土家庭农场有限。历史经验证明,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农业才是最经济有效的模式,从长远来看,农业园区经营主体应在资金、政策、技术上重点培育本土家庭农场[5]。

3 发展建议

3.1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一是提高扶持力度。以“坝区抓高效、山区抓特色”为总体要求,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发展。快速完善建设规划,重点推进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水资源空间格局,高标准建设农田。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园区建设的资金补助,适当减免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免去农业园区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三是加强宣传推介。重点推介农业园区及特色农产品,提高园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2 推进农业人才队伍培养

一是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极组织休闲农业企业到优质的园区参观学习,从而提高服务水平。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同时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6]。二是加强人才引进力度。通过试验基地的建设,创造吸引人才的工作环境;通过改革分配制度,营造吸引人才的生活环境;不定期组织培训和交流学习,促进农业科技园的整体发展[7-8]。

3.3 加强农业园区经营主体培育

一是要大力引进培育和扶持壮大一批农业企业。形成企业相互联动、项目配套带动、各级产业互动的企业集群,吸引更多资金、人才等重要资源向农业园区集聚。二是要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重点打造和发展运营机制完善、示范带动能力强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培育多种经营主体。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参与农业园区建设,建立起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为主的多元化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并存的局面,培育现代化新型农民[5-9]。

3.4 提升农业园区自身管理理念

一是对内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链接关系。通过“农业园区+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基地)+农户”,使“土地流转受益、产业前端受益、保护价格受益、利润返还受益、务工就业受益和股份合作受益”的观念深入农民群众,延长农业产业利益链,深化群众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程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内部结合多数农户的资源,并将资源妥善规划与利用,达成各项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农村的经营管理能力。二是对外寻求产业整合。正确分析农业园区在产业内所处的地位,依据需求在产业内外寻找协调、结盟、整合、合资等经营上的链接,把园区发展和市场需求、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才能达成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效益共创的生态链,有助于建立持久性的竞争地位。

3.5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模式

一是加大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通过微储、氮化等方式进行处理,把农作物秸秆加工成饲料秸秆,便于畜禽的消化吸收,实现资源在种植业和养殖业间循环利用。二是加强农牧产业结合。在养殖场推广沼气池建设,利用沼气、沼液和沼渣作为有机肥替代农药、化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10-12]。

4 参考文献

[1] 刘妍佼,宋士清,苏俊坡,等.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基本特征、功能、类型研究综述[J].中国园艺文摘,2015(2):45-47.

[2] 罗睿,何腾兵.贵州典型现代农业园区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J].天津农业科学,2015,21(10):39-41.

[3] 俞美莲,马莹,董家田,等.国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农业学报,2014,30(6):7-12.

[4] 杨步银,滕清,徐丽萍,等.南京六合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与发展对策[J].中国园艺文摘,2015(2):51-53.

[5] 孙秋,王天生,何成文.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基于贵阳市、贵安新区的调研[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9):218-222.

[6] 邢亚静,申潞玲,王石宝,等.山西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朔州市建设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11):3-13.

[7] 顾金峰,程培埋,储宇奇,等.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与对策:基于苏州现代农业园区的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2):501-504.

[8] 昌正华,周冰峰,周正平.以创建市级农业园区为契机发展现代农业[J].中国农技推广,2012(7):11-12.

[9] 许萍.绍兴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5):618-620.

[10] 韩金龙,段友臣,邓鹏,等.济南都市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1):152-154.

现代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3篇

2003年,杭州市委提出了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成功地实现了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变,农业功能拓展,高产、高效、优质得到体现。

1.1形成都市农业布局

通过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城市、平原、山区“三个农业圈层”基本形成。在城市农业圈中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重点,发展花卉、苗木、园艺、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在平原农业圈中,接受城市农业圈产业的转移,重点发展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畜禽、水产等优质高效农业基地,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配套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在山区农业圈中,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茶、桑、果、林、中药材、畜禽、蔬菜等名特优新产品基地和生态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

1.2建成优势特色产业

根据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围绕杭州农业六大优势产业、五大特色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推进50条农业产业带建设。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技术支持,蔬菜、茶叶、花卉苗木、竹业、节粮型畜禽、水产品、水果、干果、蚕茧、药材、蜂业等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蔬菜、花卉苗木、畜牧、蚕茧、茶叶、淡水产品、竹业产量产值已在全省名列前茅。2010年,全市实现优势特色农业产值219.56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近69.4%,在农业产业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1.3推进农业产业化

建成都市农业专业村1000个、主导产业状元镇(乡)20个、省级高新农业示范园区2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9个、特色优势产业强县14个、产业强镇(乡)18个,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189家,出现了“南有传化、北有森禾”的农业示范企业。在全国率先启动高产稳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程,完成项目183个,实施叶菜应急储备基地建设计划,建成叶菜基地5000亩,粮食、蔬菜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

1.4提升农业生产基础

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建立市级示范方444个,面积34.39万亩。土壤地力等级、抗灾能力明显提高,种养结合、立体种植、农牧循环的产业发展模式得到推广应用。新增农机具7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315万千瓦,工厂化育秧、节水灌溉和大棚作业机械得到推广应用。

1.5发展物流会展产业

搭建农产品物流平台,发展农业会展业,畅通了农产品流通渠道,为提升杭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夯实了基础。构筑了杭州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与浙江新农都物流中心两大农产品交易平台,每年举办迎新春农展会,参加京、沪、粤、港、台等地农产品展示展销会,打响杭产农产品品牌。

2统筹发展难点分析

农业现代化滞后是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直接表现,虽然杭州都市农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要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还存在诸多难点。

2.1结构分析

2.1.1产销结构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要求农业生产者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笔者对余杭区的种养销大户调查发现,从事传统种植业的占50%以上,而农产品经营和加工比例都在20%以下;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调查,从事种植业的接近80%,从事农产品经营、农产品加工在20%以下,从事农机、植保在10%以下。这说明大多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缺乏市场经济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分析、市场预测、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2.1.2产业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三二一”的产业结构顺序正在加速形成。如杭州一二三产比重由1978年的22.3∶59.6∶18.1、2000年的7.5∶51.3∶41.2逐步变成2010年的3.5∶47.8∶48.7,农业经济比重迅速变小。在“三二一”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政府如何稳定农业生产、发挥农业城市绿肺的作用、有效保障应急状态下的城市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的收入成为统筹城乡中亟需关注的问题。

2.1.3就业结构随着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状况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笔者对余杭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的250位从业人员调查,年龄在39岁以下的有41人,40~49岁的120人,50~59岁的77人,60岁以上12人;研究生9人,本科17人,大专53人,中专21人,高中72人,初中66人,初中以下12人。资料显示,在种养销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比例占40%以上。

2.1.4技能结构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升生产经营主体的知识技能。而目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科技水平总体较低,与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上述被调查的250位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为18人,中级70人,初级45人,无职称117人。资料显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专业技能相对缺乏,对于先进科技的掌握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2瓶颈分析

2.2.1资源禀赋不足杭州市农业资源严重不足,全市人均耕地不到全国平均的1/3,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1597立方米,仅为全国的2/3强,人均拥有的森林面积、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1/14。然而,在如此严峻的资源禀赋下,仍然存在冬夏两季农田抛荒多、夏秋茶利用率低、土著鱼种急剧减少、水资源污染严重等现象,已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现实威胁。

2.2.2发展空间有限杭州自然地貌为“八山半水分半田”,农业用地面积有限,生产方式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程度不高。加之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用地被蚕食,农业用地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农业发展“落地难”现象存在,并趋加剧的态势。

2.2.3基础投入不足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集中在江河湖泊治理与山塘水库除险加固上,对面广量大的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则是杯水车薪。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年久失修,有些设施连正常状况都很难维持,更难抵御旱涝灾害。再加上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建成的大项目和线形工程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排灌系统雪上加霜,农民仍在“靠天吃饭”。

3统筹发展对策思考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自觉”,强化政府责任;需要“民本自发”,尊重农民意愿;需要社会共谋,把握统筹的重点和力度,注重实效、量力而行。

3.1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要坚决改变过去城乡规划各自为政的二元格局,统筹用地规划。抓住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和其他村镇规划修编、新编之机,设定发展规模,明确中心镇、中心村位置,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腾出空间发展农业。要统筹产业规划,在认同三二一产业比重演变规律的前提下,仍要以保证“米袋子”、“菜篮子”安全为重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守住230万亩粮田,建设100万亩吨粮田、10万亩市级蔬菜基地。

3.2强化农业功能区建设

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菜篮子生产功能区,以明确的土地功能来达到稳定农业产业。加快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和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建设,推进产业向优质特色区域集中,形成集约化生产、市场化经营、标准化管理、集群化发展格局。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扶持培育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兴产业发展。

3.3培育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

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县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乡级现代农业特色园区。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经营服务体系,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鼓励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到现代农业领域创业,着力改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外部条件。加强县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发展多种类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3.4健全农业投入机制

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优先”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农田水利、地力培肥、农机(技)推广、种子种苗、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安全体系、绿色生态农业等农业发展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涉农企业产权登记工作,增强农业企业融资能力。按照“省市合力,共同分担”原则建立财政支农机制,推动县域现代农业的发展。

3.5积极创建区域品牌

引导杭州农业产业集聚性建设,打响杭州农产品品牌。要着力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严格按产业标准进行生产销售;积极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建设和高标准的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区域品牌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产业集聚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影响力,让居民了解杭州优质农产品品牌,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双赢”。

3.6注重生态循环可持续

农业作为城市的绿肺起着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要以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应用农业节约型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性利用等环保技术,探索农作物秸秆、畜禽排泄物等资源化利用途径,促使农业实现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4篇

1.1项目概况......................................................................................................... 1

1.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

1.1.2项目管理团队....................................................................................... 1

1.2项目结构.......................................................................................................... 1

1.3项目分区.......................................................................................................... 2

1.3.1牛场....................................................................................................... 2

1.3.2肉食加工厂........................................................................................... 2

1.3.3食料加工厂........................................................................................... 2

1.3.4白蜡树培育点....................................................................................... 2

1.3.5饮水区................................................................................................... 3

1.3.6办公区................................................................................................... 3

1.3.7生活区................................................................................................... 3

1.3.8别墅游览区........................................................................................... 3

1.3.9停车场................................................................................................... 4

1.3.10游客接待中心..................................................................................... 4

第二章 项目立项背景.................................................................................................. 4

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

2.1.1是改良肉牛品种的需要....................................................................... 4

2.1.2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5

2.1.3是新形势新机遇的必然选择............................................................... 5

2.1.4是促进农林牧各业协调发展,服务“三农”的需要....................... 5

2.2肉牛养殖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地位.............................................................. 5

2.3 优势分析......................................................................................................... 6

2.3.1政策优势............................................................................................... 6

2.3.2环境优势............................................................................................... 6

2.3.3交通优势............................................................................................... 7

2.3.4区位优势............................................................................................... 8

2.4 市场分析....................................................................................................... 8

2.4.1国内肉牛养殖的发展现状................................................................... 8

2.4.2肉牛消费市场预测............................................................................... 9

2.5市场风险分析................................................................................................ 10

2.5.1项目产品市场风险因素分析............................................................. 10

2.5.2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对策..................................................................... 10

第三章 项目目标...................................................................................................... 11

3.1牛场环境........................................................................................................ 11

3.1.1地势..................................................................................................... 11

3.1.2地形..................................................................................................... 11

3.1.3水源..................................................................................................... 11

3.1.4土质..................................................................................................... 11

3.1.5社会环境............................................................................................. 11

3.1.6气象因素............................................................................................. 12

3.2饲料配制........................................................................................................ 12

3.3添加剂............................................................................................................ 12

3.4产品方案路线及流程图................................................................................ 12

3.4.1养殖肉牛............................................................................................. 13

3.4.2牛粪养殖蚯蚓..................................................................................... 13

3.4.3蚯蚓喂黄鳝......................................................................................... 13

3.4.4蚯蚓粪利用......................................................................................... 13

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 13

4.1主要建设内容................................................................................................ 13

4.2饲养模式........................................................................................................ 13

4.2.1肉用育成牛的饲养管理..................................................................... 14

4.2.2架子牛育肥的饲养管理..................................................................... 15

4.3科技措施........................................................................................................ 15

4.3.1技术来源的可靠性............................................................................. 15

4.3.2技术来源的可行性............................................................................. 15

4.3.3技术培训方案..................................................................................... 16

4.4主要技术参数................................................................................................ 16

4.4.1优质肉牛育肥技术指标..................................................................... 16

4.4.2育肥期技术经济指标......................................................................... 16

4.4.3肉牛繁殖、育肥销售的技术方案..................................................... 17

4.5项目涉及的相关环保措施............................................................................ 17

4.5.1环境影响............................................................................................. 17

4.5.2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17

4.5.3 建成后环境影响分析........................................................................ 17

4.5.4 建成后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17

4.6项目组织........................................................................................................ 18

4.6.1机构设置及职责................................................................................. 18

4.6.2人员计划............................................................................................. 18

4.7项目经营管理方案........................................................................................ 19

4.7.1市场管理............................................................................................. 19

4.7.2质量管理............................................................................................. 19

4.7.3生产管理............................................................................................. 19

4.7.4财务管理............................................................................................. 19

4.7.5销售管理............................................................................................. 19

4.7.6技术培训............................................................................................. 19

4.7.7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20

第五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20

5.1总投资估算.................................................................................................... 20

5.2资金来源........................................................................................................ 20

5.3财政补助资金使用和管理............................................................................ 22

5.3.1建立项目专账..................................................................................... 22

5.3.2实行报账制......................................................................................... 23

第六章 效益分析...................................................................................................... 23

6.1经济效益........................................................................................................ 23

6.2社会效益........................................................................................................ 23

现代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运行效果;评价;农户视角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033-03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一直以来影响中国农业发展进步不可忽视的问题。多年前的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每年的科技转化率可达70%~80%,而在中国,虽然每年研发出6 000~7 000项科技成果,但最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只有30%~40% [1]。

2007年,为提升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水平,促进科研与产业的结合,国家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经验表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的解决长期以来的农业科技条块分割、资源分散、推广效率低等问题,是农业科技工作和产业经济发展建立起有效连接机制的新出路[2]。2009年,北京市农业局和财政局联合发文,选择10个有优势、有特色的主要农产品,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创新团队建设。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先期启动蔬菜(果类)、生猪、观赏鱼三个产品作为试点,探索经验[3]。

蔬菜(果类)创新团队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综合试验站和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根据职能分工,三个层级中,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与农民接触最为密切,团队服务于民的使命通过田间学校工作站的日常工作产生落地效应。因而农民眼中的创新团队,更多意义上是指田间学校工作站[3]。

本研究基于农民视角,以蔬菜(果类)创新团队田间学校工作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民进行问卷调研,了解田间学校工作站的现状,探寻田间学校工作站服务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创新团队建设,加速农业推广体制创新。

一、调研背景

1.田间学校工作站基本情况。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与国家级产业技术体系相比,除了保留研发中心、综合试验站两个层级外,增加了“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这一层级,而且这一层级直接设在乡村,使创新团队延伸到了田间地头,直接面向农民,贴近生产,既有利于真正了解农民的需求,又能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这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的特色与创新。果类蔬菜团队现有一个技术研发中心,6个功能研究室,15个岗位专家,6个综合实验站,6个区县共计69个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 [3]。

2.调查样本基本情况。本研究在延庆、房山、顺义、密云、通州、大兴六个区县开展,每个区县抽取两个田间学校工作站所在村,每村随机走访20户,包括10名学员、10名非学员。调研共计获得有效问卷216份,其中学员116份,非学员100份。调查样本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情况(见下页表1、表2 和表3)。

调查样本男女比例基本平均,年龄主要以40岁以上为主,比例均达到80%,符合北京郊区年轻人大量外出工作的实情。受访者的文化程度方面,学员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例合计达到78.5%,明显高于非学员63%的比例,在某种程度上,学员比非学员更容易应用和掌握新技术。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学员与否,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民合计均不足20%。而美国的农场主大多是大学毕业生,日本农民都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法国农村60%以上的农民毕业于中等农业技术学校[4]。由此看来,相对于发达农业国家的农民文化水平,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化农业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调查结果及发现

1.培训指导惠及非学员农民。蔬菜(果类)创新团队的运行实行责任书制度。每年年初,综合试验站站长与辖区各田间学校工作站站长签订年度任务书,任务书中规定该年度将要开展工作的内容。其中,对农民进行指导培训,是贯穿整个年度的重头工作,按照惯例,一般要求至少每所工作站每年开办12次以上的培训。调查显示,自田间学校工作站建立以来,样本中所有学员都参加过工作站开办的培训,而非学员中,25%的农民也参加了培训。据田间学校工作站站长介绍,对于培训指导而言,虽然每一期都针对固定的学员,并开展相应的参与式需求调研,但若同村的非学员农民感兴趣、想听课,也可以自由地参加到课程和讨论当中,这是田间学校工作站的辐射效应的一种体现。

2.工作重点与农民需求高度一致。如图1所示,根据蔬菜(果类)创新团队技术研发中心各功能研究室的职能分工,田间学校工作站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分为:品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控、土肥水调控、设施设备以及产后加工等技术。调查显示,在田间学校提供的技术和品种中,病虫害防控技术、新品种、栽培技术、土肥水调控技术是农户最需要的技术服务,而这四类技术也恰恰是田间学校工作站所重点提供的服务内容,二者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