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 (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Ix=E/(r+Rg+Ro+Rx)=E/(R中+Rx),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流表内接法: 电流表外接法:

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示数:I=IR+IV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特点 思维方法 学习兴趣 习惯培养

高中物理从知识和方法上与初中物理相比都有较大的变化。初中物理生动有趣,浅显易懂,在思维层次上形象直观,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起来得心应手,通过一定的努力,大部分学生都能取得优异成绩。而高中物理的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以及应用性比初中物理要深刻和复杂的多;在思维层次上,要求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分析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章节知识点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融会贯通。显然,两个阶段对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形成、认知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要求上有明显不同。初三学生升入高一,并不意味着思维能力就达到新的要求。知识的储存,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许多学生在学习时都会有一定的困难,极易导致学生产生两极分化。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做好高一物理教学,对学生在整个高中的学习影响很大。通过多年的实际教学,本人认为应在学生思维方法、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等方面下工夫,有的放矢地做好高一物理教学工作:

一、遵循认知规律,注重思维方法的培养

大多数高一学生反映物理难学,往往是一听就懂,可是一做题就错。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高中学生,特别是刚上高中的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离不开死记硬背。他们把物理公式,定理,定律等象背英语单词一样全部记下来,象初中学习物理一样,解决问题时只要套用公式,再进行一些计算就可以了。但高中物理在高考导向上是以能力考查为主,这就要求学生对物理知识有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对每一个规律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弄清规律的性质、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概念和概念之间,概念和规律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推理,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规律的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章的教学中,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定律中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及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应先将有关概念作为预备知识总结归纳,以扫除牛顿第二定律学习中的障碍。如将力的概念、合力与分力的概念、运动状态以及运动状态的改变、加速度的概念和牛顿第一定律等作以系统归纳。再进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讨论,通过实验获得感性认识,理论分析获得量化公式。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并掌握概念和规律。其次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题型和难度的控制,由易到难逐渐深入。先由水平面上物体受一个力的问题逐渐深入到斜面问题;再到物体受两个、三个力的问题;先研究单个物体问题,再逐渐深入分析连接体问题。这样,既符合知识的逻辑联系,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认知能力和思维方法逐步提高。

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要做好物理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做实验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二要联系生活实际。物理学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性,同时高考也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物理的学习要常与现实生活相连系,但不能流于新闻式的报道,而应讲出其中的物理内涵。要注重从实际中提取物理信息,应用所学知识建立合适的物理模型,寻求规律解决问题。

三要通过介绍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就是根据牛顿运动定律人为地控制卫星的运动速度将卫星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人们可通过卫星探测地下资源,进行军事侦察,传送无线电波等。因此,汇集生活现实、社会热点、科学前沿等领域与之相关的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望。

三、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要指导学生上好课。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上课是最关键的一步。当然上课不只是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它还包括课前预习,课后总结等。大家都知道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但真正重视并严格坚持的并不多。每次课前预习,要把不懂的内容记下来,等上课时认真听讲,加深理解,或直接问老师。上课时要认真听讲,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并动手做好笔记,不只记老师讲的,还要记一些自己的东西,笔记要常看,常复习,不要丢开不管,否则就等于白费工夫。上课还要手脑并用,眼、耳、口协调工作,特别是脑的思考,对老师讲的内容要加以理解,整理消化。系统的学习只靠上课显然是不行的,课后要及时总结。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散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且容易遗忘。通过总结可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这样,一节课的问题就能全部解决。

二要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比如有些难题在散步或休息时进行思考,往往会出人意料的想出结果来,有些物理问题可以在生活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去发现、去理解。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台阶 措施

高一物理难教难学,一直是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的问题。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在学生面前设下一道道难关。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听就懂,一用就错,一放就忘,“物理物理,真是无理”。高一物理难,难就难在初高中物理衔接出现的“台阶”。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化“台阶”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分析“台阶”产生的原因,并阐述在物理教学中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一、高中教材的特点

1.知识量增大。学科门类高中与初中差不多,但高中的知识量比初中的大。如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约60个,而高中力学知识点增为90个。

2.理论性增强。这是最主要的特点。初中教材有些只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则要求深入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

3.系统性增强。高中教材由于理论性增强,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前后知识的关联是其一个表现。另外,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另一个表现,因此高中教材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

4.综合性增强。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为用,加深了学习难度。如分析计算物理题,要具备数学的函数,解方程等知识技能。

5.能力要求提高。在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运算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培养。学生的能力暂时还达不到高中物理的较高要求,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有一个艰苦的培养过程。

所以说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

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对初高中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对高中物理的渗透

1.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对于初中学生来讲,课本上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如果学习时只是机械地去重复、记忆,考试也只是一种默写,学生到高中后一般不会适应,这就要求初中教师要重视和帮助学生,使其知识结构化。在每章内部的某几节之间、在几章之间,根据需要和可能引导学生抓住它们的内部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通过这种能力的训练,学生就容易把概念、规律和一些图像和情景联系起来,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到了高中以后就容易理解更深层次的物理规律,不再觉得抽象而又毫无意义。

2.培养解题过程的规范性和作图的习惯。在初中,许多学生把物理题当成算术题完成,解题过程极其简单化,没有物理公式,没有必要的文字说明;有了公式,又不代数据,计算结果没有单位,等等。初中题目相对而言简单明了,某些学生的成绩还挺不错,但是到了高中后,因为解题过程的复杂化,这些学生就会觉得无从下手,甚至是越做越乱,越学越糊涂,所以初中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特别在批改作业、试卷时要毫不留情。解题过程规范化将会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一些物理解题方法。

3.重视知识内容的拓宽。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有许多选学内容,在每章后还配有阅读材料,教师应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或要求学生自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高中解决一些问题做好铺垫;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或物理学在高新技术中的应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高中教师的引导与开发

1.进行知识上的复习与补充。高中教师在讲到相关章节时,应先对初中的知识进行复习。高一新生来自不同层次的学校,通过复习,让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本章节的学习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还可适当补充一些必备的数学知识,为学生解题扫除一些障碍。

2.增加教学层次,促进知识螺旋式上升。许多学生停留在初中的学习方法上,一些知识只通过单纯的记忆或通过教师的重复讲解,是不能适应高中课堂上容量大、速度快的特点的。从高一开始,一些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导致后来的恶性循环。对于刚刚接触高中物理的学生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知识不能要求一步到位,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放慢教学速度,增加教学层次。对于知识难点,要想办法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把知识拉成线,拉成条,化整为零,消化知识硬块。同时教师要让知识在不同阶段反复出现,逐步加深。

3.渗透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教学,使学生尽快入门。学好物理,入门非常重要。物理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包括其内容和研究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渗透物理思想与方法教学。高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其注意事项。教师应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从物理情景和过程之中建构物理模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就会逐步提高,不断强化。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习题。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在解题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是不加分析,瞎套公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讲解习题时重点要讲清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切忌认为问题简单,直接在黑板上写出公式。教师要详细分析物理过程,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为了将抽象的情景和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从高一开始我们就要使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受力分析要画力的图示,运动学要画过程图,动力学要求画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这样形象直观,便于分析归纳。

4.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主意识。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学习方法,一部分高一学生跟不上,学习物理吃力,跟他们没有适合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不无关系。因此,高一物理教师一开始就要指导好学生的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环节。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选取一些难度稍低、可读性较强的章节,采取让学生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减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的、统筹安排的系统工作。教师要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同时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从学生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而且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又会产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物理教师应该时时关注和研究,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邢洪明.贯彻新课程理念,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物理教师,2006.6.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差别;适应

新的学年开始了,又一批新生开始了高中的学习生活。开始上课之后,学生普遍认为高一物理难学,原因就是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和初中学生在两个不同的年龄段,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学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处于两个不同的水平线上,所以高中和初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也完全处于两个不同的水平线上。

由于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的差别,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尽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一、初、高中物理的差别

(1)初中物理教材通俗易懂,学生便于理解;高中物理教材叙述较为严谨,特别是一些概念,必须咬文嚼字,深入理解。比如弹力的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从概念中可以找出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并且也能分析出弹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它恢复形变的方向。

(2)初中物理认识物理规律时一般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提出问题或者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学生对于物理过程的认识感性比较强,学生对于这些物理现象也都较为熟悉。高中物理对于学生要求较高,不再只是感性上的认识,而是要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比如说静摩擦力的理解,学生为什么会感觉比较困难呢?他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直觉或者经验去判断,而这样往往是错的。高中物理的学习有时是一些“理想化”的实验,如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实际中我们没有这样的斜面,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普遍会感到很抽象。

(3)初中物理的学习很多人是靠记忆,主要是对力学、电学、磁场、热学、光学、声、原子物理的知识有个初步了解,对实际应用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高中物理的学习主要还是这些知识点,但是更加深入了,联系的也很密切。不过主要是靠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定理即使背的很熟练,但是用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用。所以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但是一做题就错!比如说摩擦力方向判断中“相对”两个字的理解。

(4)初中物理大多只要求感性了解和简单计算,对于数学的计算能力要求一般,整体上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而高中物理则要求进行理性的研究和较为复杂的综合运算,对于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很高。如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经常用到三角函数的关系及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追击相遇问题中的极值问题,图像的斜率、截距的含义等等。学生的数学基本功不扎实,谈何解决物理问题呢?

二、如何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1.心理上的准备

即不盲目乐观,满足于初中所取得的成绩,认为高中物理也可以不费多大的精力就可以学的很好。也不要盲目悲观,认为高中物理只有那些非常聪明、智力水平非常高的同学才能学好,其它的人再怎么努力也学不好。要想信: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以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为代价的!高中物理的知识,是符合同学们这个年龄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只要以正确的心理状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学习,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取得理想成绩。

2.培养抽象思维

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理想实验也是物理学中一种特殊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是在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做出更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抽象的一种方法。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和自由落体实验;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等理想模型的建立。将跳高运动员的跳高过程抽象为质点竖直上抛运动的理想运动过程。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弄清楚这几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这样处理问题对实际问题会有什么影响吗?

3.切实提高理解能力

学习高中物理,重在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基本构成部分,不掌握一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不能学好物理学的。因此,要想学好物理,必须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应注意在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千万不能只停留在概念和规律的字面意义上,或者是死记硬背,而要注意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具体适用条件。才能应用这些概念和规律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一些选择题中经常考查关于物理概念和规律似是而非或者是似非而是的说法。如平均速度、平均速率、瞬时速度、瞬时速率的区别,速度的变化量和速度的变化率的区别等等。

4.高度重视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演示实验时,应透过有趣的表面现象去思考内在的物理本质;做学生实验时,要手脑并用,熟练掌握实验机能。对于各种实验,不仅要明确它们的原理,还要思考这些实验为什么这样设计,并试试自己能否设计。

5.做好练习,定期复结

高一刚开始,应多做些紧扣基本概念的练习题,不要过早去涉猎大量难深的综合题。注意练习题的质量(教师可指导学生去选择语言简练,题意清楚,条件明确,不偏不怪,不超出所学范围的练习题)。同时,做大题时必须做到规范,步骤尽量详细。不能想当然,凭主观臆断。物理是一个讲道理的学科,每个问题背后都有它所遵循的规律,应该采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还是采用能量的观点解决问题,是应该用整体法还是隔离法来分析问题,学生应逐步地学会自己去判断。对于做错的题目,不要轻易放过,要想一想有哪些方面出了错,对哪些知识的理解还有缺陷,找出错误的原因,认真订正。最好专门建立一个错题本,记录自己的错误予以改正,便于以后的学习。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一个学生能不能学好物理关键在高一年级,高一物理学好了,高二高三就基本没问题了,所以本人在高一年级特别注重学生物理分析能力的培养。一是对教材的分析,二是对题意的分析,通过这两方面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提高效果特别明显。

一、注重对课本内容的分析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分析,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学习目标,还可提高分析能力,下面我以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为例简单说明。

首先要整体浏览本节内容,共分15个自然段,讲述物体和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三个知识点。然后分析每一自然段要说明什么问题,其意图是什么,以及上下自然段的关系。

第一自然段说明要描述机械运动,目的是引出本节的三个知识点。第二至第九自然段要阐述“质点”的概念,其中二至五自然段分析为什么要引入质点和引入质点遇到的“困难和麻烦”。六、七自然段通过两个实例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确实能够看成质点。八、九自然段得出质点的概念以及能否看成质点的条件,并举例说明。第十至十四自然段阐述“参考系”的概念。其中十、十一两自然段以实例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十二自然段说明引入“参考系”的必要性并给出定义。十三、十四自然段说明“参考系”选择的任意性和重要性并举实例说明。最后一个自然段直接给出“坐标系”,并举例说明“坐标系”的应用。这是因为数学中早已讲过这个知识点,所以物理课本就没有详细阐述。

最后总结出本节内容阐述的目的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另外,这仅是对教材的一个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及教材内容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分析或补充。

这种方法的分析能力培养,只需在第一章进行,一般情况学生就学会了,并养成习惯。如个别学生还有欠缺,只需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个别要求,重点培养即可。值得一提的是这项工作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完成了预习,可谓一举两得。

二、注重题意的分析

在给学生讲解习题时,一定要和学生一起分析题意,切不可教师自说自解。具体做法是,让学生自己分析题意,注意是分析题意,而不是简单的读题,尤其要让不会的学生单独分析,且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分析,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大部分学生能力提高会很快。个别学生再加强培养也会达到目的。下面举一道例题说明。

例题:如图所示,小球P用长L=1m的细绳系着,在水平面内绕O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角速度 rad/s,另一质量m=1kg的小球Q放在高出水平面h=0.8m的光滑水平槽上,槽与绳平行,槽口A点在O点正上方。当小球Q受到水平恒力F作用时,两小球同时开始运动,Q运动到A时,力F自然取消。(g取10 m/s2)

(1)恒力F的表达式为何时,两小球可能相碰?(用m、L、 、h、g表示)

(2)在满足(1)条件的前提下,求Q运动到槽口的最短时间和相应的Q在槽上滑行的距离。

题意分析如下(括号内的为分析):

如图所示 (有图的一定把图看懂,没图的要自己画图,有助于看清题意) ,小球P用长L=1m的细绳系着,在水平面内绕O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注意是在水平面内,而不是竖直平面,且做的是匀速圆周运动,半径已知。这里可和学生一起回忆相关知识点),其角速度 rad/s(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相关公式可求出T、f、n、v等物理量)。另一质量m=1kg的小球Q放在高出水平面h=0.8m的光滑水平槽上,槽与绳平行,槽口A点在O点正上方(结合题中图进一步明确题意)。当小球Q受到水平恒力F作用时,两小球同时开始运动(两物体运动具有等时性,同时分析出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可求。此时应该想到三个常用公式),Q运动到A时,力F自然取消(能分析出之后物体应做平抛运动,需通过前面运动求初速度,也就是前面运动的末速度,这是前后两种运动的关联量。进一步分析出前一运动应用公式Vt=Vo+at1例方程,同时马上想到平抛运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公式L=Vat, H=1/2gt22)。(g取10 m/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