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概念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概念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21-01

一 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

“公共事业管理”起源于美国,后来被引进国内。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公共事业管理这个概念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时间都很短。在这里, 有必要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先作一分析。

1.公共事业。是指介于政府组织与企业之间的为人民群众提供社会保障的各种福利及福利设施体系。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公共事业的发展水平如 何, 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物质文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

2.公共事业组织。在国外多被称为非赢利机构(简称NPO) , 即不以赢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它是非政府组织(NGO )的一种。

3.公共事业管理是指社会公共组织为了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 满足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 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生产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是以管理学为主, 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的综合。

4.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是社会公共事务,范围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全体公民。从公民个人的衣食住行到全社会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再到整个社会综合素质的提高等。

公共事业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在我国蓬勃发展同时,在该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面临专业定位不太清晰、专业特色不够明显、课程设置较为混乱、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等诸多问题。

二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困境

1.专业教育与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平衡

(1)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缓慢。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在我国社会结构由二元格局向三元格局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载体,起到承接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具体的执行性和事务性职能的作用,而且能够为市场经济提供有效的、不可或缺的社会服务。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凭借其独特的职能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和市场失灵,并且在沟通政府与社会之间起到中介桥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步伐缓慢,严重影响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就业。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发展迅速。1999 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随之,2000 年,全国有57 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2001 年招院校是132 所,2002 年是180所院校,2003 年是220 所,2004 年发展到300 多所院校,它们广泛分布于农林、医学、科技、师范、财经、综合等各类院校。虽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在教育“产品”的“销售”问题未能妥善解决的情况下过快过多地培养专业人才,无疑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费。

2.专业定位不太清晰

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就业定位不清晰、专业特色不明显,导致人才专业显示度低、缺乏不可替代性,严重影响了专业社会认可度。由于公共事业涉及领域广泛,导致许多高校专业目标不明确,对学科内涵和学科属性存在模糊认识,造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社会普遍认为是“万金油”专业的现象存在。专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影响了人才“供给”的质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促使大量专业人员未能实现专业初创时的预期目标,无法顺利地进入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就业。

3.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普遍认识不足, 不知道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区别在哪里, 不明白公共组织和政府机关究竟有那些分工。

4.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

毕竟公共管理事业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所以社会以及高校包括学生自己,对专业定位模糊,以致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清,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和有效运作;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狭窄,主要集中在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落后,专业实验室落后,实习基地利用率不高;专业教师普遍没有参加过基层的专业实践锻炼,缺乏实践经验,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等。目前多数高校尚未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标准,且多采用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加上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严重抑制了师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三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出路

1.培养学生和综合素质

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强调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突出公共事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 让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做到厚基础, 宽口径。做到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 公共事业管理的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 传统学科知识和新兴学科知识相结合。特别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他们能不断学习新知识, 汲取新营养, 适应新要求, 取得新发展。使他们具有应付各种变化的能力, 增强对社会的广泛适应性。

2.确立明确的培养方向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涉及面的广泛性, 导致很多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目标不明确, 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科内涵和学科属性存在很多模糊认识。开设的课程过于趋同, 常常想开设尽可能多的课程, 涵盖尽可能多的领域。使得这些学校无法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基础, 形成一个具体的培养目标, 没有针对性。学生似乎什么都在学, 什么都懂,什么地方都能就业, 但由于在知识结构上缺乏层次性, 管理能力不明确, 实际技能欠缺。因此, 到了实际工作中却又什么都不会, 质量不高, 没有自己的特长, 不符合社会的要求, 最后的结果是学生不满意, 家长不满意, 社会也不满意。特别是对一些综合性大学而言, 更容易犯这样的错误。目前, 我们渤海大学文理学院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做下适当的调整。

3.加强实践促进就业

改善各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通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必须以实践促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应用型人才。建立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实践活动三块教学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避免流于形式;依据相关课程群建设专业实验室;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实践水平。

4.推进公共管理体制改革

(1)促进公民社会成熟,推动公共事业社会化。强大的公民社会是非营利组织生存的土壤。促进公民社会的成熟,实现政府、社会与市场有效的分工合作,可以为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多方投资、融资,推动全社会兴办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实现公共事业多元化,如此能够为社会增加就业岗位,扭转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且能够让其学以致用,不断地推动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的发展。

(2)规范指导专业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属于新办专业,教育部可以展开专业人才需求预测,进而确定专业培养规模和布点,并对现有专业布点进行调整,同时为各高校招生提供决策参考,有必要针对各高校的专业建设开展切实有效的规范与指导,以免造成人才的浪费,顺利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文范.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方式[J].中国高教研究, 2000, ( 4) .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概念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公共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对培养符合当前社会管理需要的合格人才至关重要,应从更新教学思维方式入手,合理设置教学模块,创新评价体系,完善基础性保障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向前推进,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越来越重要,对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在明显加大。但目前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及教学安排上,对培养应用型技能的实践性教学重视不够,存在实践教学理念滞后,实践教学设置不合理,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缺乏力度,忽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问题,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实践教学,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教学计划的统一安排,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以提高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包括专项技能训练,办公系统软件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社会调查、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密不可分,是一体性的教学,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环节,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各有不同,必须从实践教学理念、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等方面认真加以研究,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

一、更新教学思维方式,确立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理念体系

1.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以“能力”为中心,侧重操作技能训练。目前我国的本科院校属于传统型即研究型的类型居多,其教育理念是“崇学为上”,侧重学术研究,无论是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还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均以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校文章为标准,这使得教师的工作重心偏重在研究方面;而应用型本科即教学型的教育理念应为“学术并举,崇术为上”,就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较大的提高,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有针对性地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在美、英、日等国的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时数比例已达50%以上,已形成了一整套提高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案,而我国不少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时数仅占总学时的20%左右,而且缺乏整体性的安排。

2.不能把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强化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应把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主要目标。公共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有必要从追求普遍原理、固定的概念、内在的因果关系等转向实践兴趣,使教学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与整个社会,把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体,把理论教学充分带入到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培养从事管理工作及科研工作的人才,尤其是要为基层组织培养实用型人才,进入企业、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工作。因此,在课程的开发上,不能几十年一贯制,应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应根据基层组织工作的特点,开发出具有操作技能的课程,并进行有效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就能满足工作条件的要求,缩短进入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

3.实践教学应具有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而不是理论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应用型人才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而能力培养的兴趣点不是首先来自于理论教学,而是丰富的社会实践以及对实践技能的要求。现在许多学校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先确定理论教学,再安排实践教学,这实际上是对理论内容进行验证,这是一种教学理论和方法上的误区,没有把实践教学放在应有的地位上,所以常常是理论落后于实践,理论不能指导实践,不是实践中出理论,而是先入为主,用理论框定实践。有的学校虽然对实践教学做了相关的规定,但随意性很大,有利于培养应用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实习、训练等实践教学偏少,对老师也没有任何约束力,缺乏严格的管理体制与考核标准,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4.老师不是“教书匠”,而是精通实际操作技能的行家里手。一些学校中从事公共管理专业的老师,多年在学校工作,有的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高校中任教,积累了较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缺乏实践操作技能。一些学校在聘用新教师时,想侧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阅历,但由于一些政策原因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条件约束,还是过分强调了学历、职称条件,无形中弱化了对实际工作经历和社会工作经验的要求。一些学校也从机关团体、社会组织及企业中聘请了一些兼职教师,但因受制的条件多,操作困难和经费制约,数量少,时间也难以保证,使得兼职教师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要求。

二、重组教学模块,构建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根据公共管理专业的特点,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方面,可以设计以下6个模块。

1.基础训练模块。公共管理专业具有跨学科、综合性、交叉性的特征。主要应包括: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的基础类课程模块,以公共行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为主的专业类课程模块,以公共政策分析技术、政府部门会计技术等为主的技术类课程模块,以应用写作、英语、计算机操作等为主的能力类课程模块等。应结合各自实践教学目标的特点,提出可行的课程实践教学要求,完善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

2.实验教学模块。根据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改变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按照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实施实践模块教学。加快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包括: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公共部门绩效考核系统、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系统、社会保险管理实训平台、公务员考试模拟系统等。目前,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兴办的时间较短和经费等原因,实验室的建设十分不完备,需要大力加强。

3.实习(实训)模块。主要是学生在校内外教师的指导下,在实习场所进行模拟或实际的工作。公共管理专业的实习模块主要包括校外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以及校内的集中实训环节等。校内的集中实训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的学校在正常教学周内安排出两周的时间,确定一些专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集中性的训练,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毕业论文模块。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在完成学校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各门课程学习任务后,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技能和技术,做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毕业论文(包括毕业论文和一些学年论文、调查报告等)。现在对学生写毕业论文的不同意见较多,认为抄袭的现象多,学生对写作论文不重视等。这要求学校和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严格的把关。公共管理类学生的一个基本功就是公文和各种文字材料的写作能力,这要求在实践环节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这种技能。教师要在平时多进行训练,批改,及时指出问题,帮助学生写作,在不断的练习中,掌握写作的思路和方法,并在写作中,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结构,这对学生参加工作后,在处理文字材料和提高行政能力方面都是有益的。

5.第二课堂模块。第二课堂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组织为主开展的在课堂之外的一些活动,如政务活动程序模拟赛、时事热点事件辩论赛、即兴演讲赛、公文写作赛、办公软件操作赛等,使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受到较全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锻炼,也是学生展现自我、发挥创意的平台。

6.社会考证模块。很多学校已开始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本科教育,推行“双证书”模式,使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高等教育结合在一起,学生毕业后可以拿到本科的毕业证,又取得了“上岗证”。推行“双证书”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体系的建立,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考取的社会证书有:社会工作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秘书证等。鼓励学生参加跨学科的证书考取,如会计类、国际贸易类、工商管理类、法律类等。“双证书”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要涉及课程设置、教材研发、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的等各方面,难度较大,但又是一个方向性的改革措施,因此,应把“双证书”教育作为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三、创新考评方式,规范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理论课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试卷等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实践课的考核评价应该与理论课的考核评价有明显的区别,要通过现场考核,提交现场报告、课程设计、实践报告等来检查,考核的是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搭建评价体系时,应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1.在评价的内容方面,应尽可能多考核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包括对理论的综合运用,技能的熟练程度、协作和创新能力、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等。

2.在评价的形式方面,可以是口头形式,也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成果形式。可采用平时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侧重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贡献以及创新能力等。

3.在评价的结果方面,学生撰写的论文公开发表,或参与教师的教学科研课题,参加各类竞赛的成绩,考取资格证书的成绩,都可以作为考核的一个方面。

4.在评价的主体方面,除了学校和专业教师外,还要侧重听取实践单位的意见,校外指导教师的意见以及同项目组同学的评价。

5.在评价教师的工作方面,主要是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具备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学生的实践成果。健全教师在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实施、实践教学总结等方面的具体考核标准。对学生实践成果较多,成绩较为突出的教师予以各种形式的奖励。学校监管部门应该及时掌握教师实践教学的情况,对于不负责任的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对问题较多的教师,予以调整工作岗位。

四、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1.改革教学管理,建立实践教学制度。在现有的教学管理体系下,多数学校是一种“虚拟的学分制”,学生必须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上课,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非常小,不利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应逐步实行“弹性学习制”和“完全学分制”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承认学生取得学分途径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当前,应结合实际情况,健全实践教学工作的各项规章规范,以确保实践教学顺利开展。主要规范担任实践教学工作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分工;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实施细则;实践教学评价及奖惩方面的若干规定等。

2.开放校内实验室,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实验室是借助仿真手段和虚拟环境,应用广泛的信息资源进行公共管理教学的综合性场所。对实验室的现有条件进行有效的利用,合理安排实验的时间,加大开放的力度,同时,加大经费投入的力度,力争尽快建立资源丰富、门类齐全的实验室系统。目前学生实习多是以自己联系为主的分散性实习,稳定性差,实习内容与教学内容相脱节,不利于老师的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考核难度大。因此应加强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发挥学校与社会的人脉资源优势,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研究机构等组织,建立较稳定的基地,双赢互惠、共同发展,切实为学生提供一个稳定的实习场所。

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韩国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颁布的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详细规定了师资的教育资格、知识证明和职业证书方面的要求。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都具有工程师资格。因此,我们也应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对校内教师,鼓励他们经过实践学习,考取相应的技术证书;要为教师创造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定期选派教师到公共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操作规程。可以邀请公共管理部门的人才或聘请一批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业务骨干,或是已卸任的官员进入课堂和实践教学环节,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学生,使师资力量不断得到充实、优化和加强。

4.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实践教学开展。学校应设立发展基金或实践教学基金,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花大力气培养和引进实践教师,增加社会调查经费、增加师生的教育实习经费,支持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展,促进实践教学改革,使实践教学的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必要性,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就业(或升学)渠道和师资结构出发,进行较多的实践教学研究,并在实施中不断加以总结,促进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逐步实现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着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邵丽平.我国公共管理人才的素质培养[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11):68-70.

[2]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 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8):54-55.

[3]朱正伟,刘东燕.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7,(1):46-48.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管理机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各个同行企业间的核心竞争越加激烈。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发展,必须创新内部管理机制的运营模式和执行手段。不断对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内部队伍建设,评价考核机制的严格执行等问题进行详尽了解。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要具备科学化和可行性的施行特点,在降低企业支出成本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及时发现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隐患,找到存在问题的根源及时作出应对措施,对企业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进行方法完善。促进管理工作的有效领导是完成企业创新发展内容的必备因素,辅助企业在发展过程内更好的适应社会的竞争步伐。

一、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管理工作的内部员工队伍不强大

企业内部的工作团队是否极具凝聚力,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运营机制和管理政策能否正常运营。有很多企业管理工作的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相对较低,这也是各个企业间普遍存在的管理问题。企业管理者的工作能力差,直接影响内部工作的决策和执行。管理层的领导职业素养较差,在管理过程中不注重公司利益的整体利益出发,应付了事。对手下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困难漠不关心,导致领导与员工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进而使工作队伍向心力不和谐的情况发生。各部门领导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差,导致企业运营机制不能协调发展。内部的员工工作能力差,在责任分工的状态下不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导致企业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出现。企业管理工作的内部员工队伍不强大,职业素养意识跟不上去,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就得不到良性的发挥空间。由于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自身综合素养的缺陷,导致企业的管理共作进展速度受到一定影响。

(二)企业管理机制运营工作不完善

企业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直接倚靠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工作要有科学可行的规章条例做框架,有严谨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开展管理模式。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内部管理工作的机制执行方式和方法单一化问题,管理工作的方式失去多元化方法论的指引,在一定程度上对具体实施过程产生阻碍。目前企业发展中,家族式经营模式诸多。在企业管理观念上有固定的经营手段和方法,不愿摒弃传统的管理机制进行创新,没有融新元素的企业发展状态下,管理工作开始缺乏创新观念的引导。企业管理工作的方式一成不变,进而影响企业工作职员的创新工作精神。不能使工作人员对企业的向上活力有很清晰的认知,在管理观念和方法上不被现代社会环境下的高水平技术人才所接受,导致企业员工流动性大的管理特点。

二、企业管理工作不良现象的应对措施探究

(一)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效果观念意识

企业管理工作的效果观念意识,对企业内部动作的进展速度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企业的发展理念必须充分迎合现代社会发展状态下的内在需求,不断革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工作的方式和手段。企业员工的工作必须拥有同样的出发点,意识到自身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态度和水平的好坏直接制约管理工作的发展。在企业进行每部工作任务时,都要制定任务目标概念。企业管理的领导要重视对手下员工的权责分工,突出管理工作的大局意识。

(二)注重企业内部员工的综合素质教育工作

为了避免由于企业内部员工的综合素质低下问题,造成不必要的企业总体收益损失,注重企业内部员工的综合素质教育工作极具必要性。首先对员工的工作技能水平进行定期的学习培训,开展讲座、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进行员工思想教育工作,进而有效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注重地员工工作能力的提升,加强职业素养的引导,对企业管理工作的执行效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企业管理层的领导进行严格的管理业务培训,积极进行方法论的积极指导。领导的综合素养决定手下员工的工作状态,直接牵动着企业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创新企业管理工作的绩效讲评制度

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可塑空间,决定着一个强大企业队伍团队的建设发展。企业建立管理工作的绩效讲评制度,可以有效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积极地参与到工作当中去。通过员工自己的业务综合能力的表现,为员工提供升职加薪的机会和空间,以便于避免企业人员流动性的大的特点,保障企业管理工作的平稳运行状态。对于各部门工作能力表现特出的人进行表彰奖励,起到模范表率作用。促进员工不断完善自我工作能力,对公司发展思路不断融入创新元素。除此之外,创新企业管理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不适应现代社会企业的发展,积极创新管理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海龙.企业创新文化对企业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影响[J].现代企业管理,2009.5.

[2]孙雯.如何针对企业特点构建科学的管理架构[J].企业经营与管理,2009.8.

[3]王旭,盖玉桂.浅谈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商场现代化,2012(16).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和探索国家行政机关或公共组织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应用性学科。随着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行政改革的不断深人推进,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广。行政管理学要不断深化对政府管理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方式的创新,逐步实现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因此,该课程的研究内容要立足我国的国情,深人研究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特别是要全面总结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完全一样。因为课程的教学时数在大多数学校的安排是48课时或是64课时。在这非常有限的时间段里,要对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一一介绍,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一定的原则精心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一)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的原则

1.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大胆地引进西方先进的行政管理理论,立足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对西方行政管理思想进行合理性的评价,加强对西方行政管理理论对中国行政生态的适应性分析。实践表明,坚持我国现有的制度框架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格的行政管理人才的重要前提。

2.坚持学科建设的规范性原则。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以行政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有其特定的范畴和方法体系。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遵循行政管理学知识生产和发展的逻辑,要注意其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规律性,要注意其基本理论问题和内容的教学,要注意作为一门学科体系其所固有的规律性。

3.理论教学一定要和中国的行政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行政管理学“贵在实用”,它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和行政管理实践结合得非常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阶段,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析这些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寻求科学、合理的答案,提炼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用行政理论去分析当前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还要教会学生掌握行政管理的具体操作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学科内容的调整和完善。根据上面的原则,我们对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作了一系列的调整。从学科体系上看,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行政环境、政府职能、行政组织、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行政领导、行政权力、行政信息、行政决策、公共财政、行政伦理、政府公关关系、行政监督、公共危机管理、政府绩效管理与行政改革等。在这些基本内容教学的基础上,根据中国行政管理的实践,我们管理、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政策、政治治理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这样,一方面补充了学生在行政管理知识结构上的欠缺,让学生对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有一个完整系统的把握;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理论深度,让他们对政府管理的规律有了更深刻透彻的把握。

2.重点、难点问题的处理。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在时间的把握上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里主要涉及教学内容重点、难点问题的处理。重点问题也就是行政管理的教学内容或学科中的重点问题。这就要很好地把握每个章节中的中心内容和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时间安排恰当。最好在每次授课时均有个重点,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能很好地把握每一次课的内容。难点问题包括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中的难点和我国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对于理论体系中的难点问题要举一反三,深刻论述和分析,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对我国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难点,要运用行政管理理论去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让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例如,政府职能这一章,不仅是整本教材中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理解的难点章节之一,是学习行政组织、行政领导、政府绩效管理行政改革的内容基础。这一章节中,重点依次是政府职能基本内容、西方国家的行政职能历史演变、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其中最难的就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这一知识点。政府职能转变不仅是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上的难点,其实也是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一定要结合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要多花时间,灵活交叉运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专题授课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增加行政管理中的热点问题。即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实践中突出的重大问题或重大举措,以及现实行政管理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在政府职能这一章节中,根据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情况,我们都会根据每年的具体情况增加相关的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内容。在行政组织这一章节中,目前大部分的教材中没有较好地介绍大部制改革的内容,较好的是在教材中提及了大部制这一个名词(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第四版,最后一章提及了大部制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会用一个课时或两个课时对我国大部制改革作一番分析。这让学生能及时了解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让学生探讨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利弊、难点、改革的措施等,真正让学生把行政管理的理论和我国的行政管理的实践结合起来。在行政领导这一章节中,增加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这一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领导干部选拔的方式,也让他们明白了领导干部选拔的程序、透明性、必要性,等等。另外在这一章节中,也可以适当增加行政问责制的相关知识内容。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章节中,补充在我国现行的一种政府工作人员的用人制度,即政府雇员制。在政府公共关系这一章节中,补充了政府危机公关的相关内容。总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适当地增加一些相关的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关注中国行政管理的实践,在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另外,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个时代性的问题。行政管理学不是一门静止的学科,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会不断有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观点涌现。该课程的教学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授课内容要尽可能地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保持教学内容与国内外行政管理理论与现实的发展、变化同步,使教学内容常新。

二、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行政管理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认识行政管理学的基本学科体系和范式架构,了解基础的行政管理规律,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我国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以便毕业以后更好地适应行政管理工作。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教学目的,要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改进传统的讲授法,提升教学效果

行政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的基础知识。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最好的教学法就是讲授法。这也是我们当前采用的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连贯的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同讲授法相结合进行。所以讲授法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当然,这里所说的讲授法,并不是“满堂灌”、“填鸭式”的讲授法。而是一种积极的讲授法。首先,要讲清楚。对行政管理学中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原则、理论要讲解、论证清楚,条理要清晰,分析要全面,逻辑思维要周密。其次,要趣味、生动形象。行政管理学并不是一门枯燥死板的学科,在讲授过程中,要旁征博引、深人浅出、举一反三,紧密结合古今中外行政管理的实践,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再次,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足够的激情,语言要生动形象,做到抑扬顿挫,引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徜徉在行政管理学知识的海洋中。在这里,作为教师还要注意非语言行为,增强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兴趣。最后,要有启发性。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不能一味地输人给学生,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这种积极的讲授法,有助于改变过去的那种被动式的吸收知识的情况,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二)灵活运用专题式教学法

行政管理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特别是与行政管理现实结合较紧密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专题式授课法进行教学。专题式教学,能在某一问题上不断深人探讨下去,使教学的内容得到拓展和深化,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求知欲;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大学生的信息量,使学生及时了解行政管理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变化趋势;更是提升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解决教学中难点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专题式教学法要求老师在讲授某一专题前,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实际思考有关现实问题。根据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几个专题:当前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及路径依赖分析;我国当前从事行政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行政监督制度有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等等。行政管理学中能运用专题式教学法的内容比较多,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过多地采用。

(三)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是现在众多课程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学科,适宜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另外,本科生甚至大部分的硕士研究生没有任何的行政管理的实践经验。对他们来说,行政学的理论知识由于太抽象了,很难理解相关的理论和概念,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弥补学生不了解社会现实、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事实上,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章节都可以有一个到两个案例,案例不宜多,在于精、新、有代表性。最好是和行政管理理论上相关的当前行政管理实践中发生的一些案例,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分析当前行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让他们能把行政管理理论和行政实践结合起来,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传播媒介收集行政案例,如果有老师亲身经历的案例就更好。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是引领者,尽量调动学生分析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案例分析完了后,要编写行政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在案例分析完了后,再梳理案例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采用课堂式讨论教学法

课堂讨论在行政管理的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老师在讲解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可针对一个讨论主题,发表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整个行政管理学教学过程中,不宜过多安排讨论课,大概在4次左右为宜。在正式的讨论课之前,首先老师应该精心选择讨论的主题。讨论的主题,可以是行政管理学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也可以是针对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某一现象、某个事例或案例。其次学生要有充分的准备。老师应该把讨论主题布置给学生,提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问题,做好相关的准备。讨论课时,学生为主体,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深人讨论主题,不偏离讨论主题,注意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畅所欲言,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对于讨论的主题的认识能够达到一个更深刻的层面,对于讨论的主题能在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思考问题,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角色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并不是单一采用的,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交叉运用。比如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往往会运用到课堂式讨论教学法,在专题授课时,会交叉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和课堂式讨论法。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并不是很刻板和僵化的。

总之,我们在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所做的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从目前实施的效果看,确实极好地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概念范文第5篇

远程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师生之间是相对分离的,主要通过网络利用学习资源来进行教学,这使教育资源在远程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网络课程资源又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实践的逐步深入、学生规模的逐步扩大、专业设置的逐渐增多,远程教育学院面临着教育资源有限、网络课程资源匮乏的巨大挑战。如何建设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网络课程资源是传统课程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重建,是教师、学习者、媒体教材和网络学习环境四方持续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内容的总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指出,网络课程资源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育支撑环境”[1]。

网络课程资源是网络教育学院教学资源建设核心的组成部分,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是开展网络教学的先决条件,是网络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网络课程资源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成人学习者。他们有独立的自我概念能独立进行学习;他们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能够促进学习;他们的学习需求与社会角色变化紧密相关;他们有明确的学习动机。虽然他们具有以上特征,但仍然存在着学习积极性不高、辍学率高的现象,如何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资源,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机是网络教育学院所面临的迫切问题。远程教育向非学历教育的转变,使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成为了改革的关键。教育部先后启动和实施了“新世纪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工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目的都是为了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网络课程资源,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学资源紧缺的现状,做到优质教学资源真正意义上的共享,从而提高网络教育学院的教学质量。

二、我国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的发展,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一致重视。各高校先后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媒体表现形式多样、功能齐全的网络课程资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通过查阅和研究有关各高校的网络课程资源的相关文献,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课程资源教学设计水平不高

网络课程资源的目的是方便学习者自学,为学习者提供大量信息,在相同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平等的理想。对网络学习者来说,网络课程资源是他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课程资源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但许多高校对网络课程资源不够重视,有相当一部分网络课程资源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课本网络版,课程设计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网络课程资源应有的特点,将“人灌”变成了“机灌”,失去了网络教育应有的优越性。

2.网络课程资源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

很多网络课程资源主要以静态网页、文字文本、图表、图片的形式展现学习内容,其组织方式也是线性的,更新频率也不够快。有些网络课程资源采用流媒体形式将教学材料呈现在网络上,但大部分是将网页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主讲教师坐在摄像机前念讲稿的录像,另一部分是讲稿的内容或PPT。这大大降低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阻碍了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和理解能力的提高,降低了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3.网络课程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不健全,重复建设严重

目前各高校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协调,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不明确,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各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各学校网院独立建设,建设平台、标准不统一,校校之间没有交流,这导致了部分课程重复建设,浪费时间和资源,支持平台不统一,维护困难,使建设成本大幅度提高。

4.网络课程资源重视前期开发,忽视后期应用

在“新世纪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工程”的指导和推动下,各高校都快速地建设了一批网络课程资源,使资源建设的规模和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这些网络课程资源普遍存在前期建设力度大、投入多,制作完成、验收合格后便大功告成,后期的应用被忽视,致使网络课程资源成了摆设,建设效益不能充分发挥,使用效率下降,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5.缺少评价与反馈

评价与反馈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目前网络教学的评价还不是很完善,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很少有学生自己的自我评价和同伴的评价,而这使学习者很难获得学习成就感,减弱了学习者对学习的兴趣。网络课程资源的反馈比较滞后。由于网络教学师生之间处在时空分离状态,不同于传统教学,使学习者很容易产生孤独感而影响教学质量,及时地反馈能够减少学习者的孤独感,增加学习的乐趣。

三、建设的策略

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实施对推动我国高校远程教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课程资源是远程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之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高低。网络教育学院正在由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转变,这就要求建设出符合各种教育需求的网络课程资源来服务于远程教育。因此开展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形成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是当前网络教育学院亟需解决的问题。我国的远程教育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早在1998年美国高校提供的网络课程资源总数就达5.4万个,其中,本科课程3.5万种,研究生课程1.4万种,非学历学位课程5000种。由此可见国外在非学历教育上起步比较早。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提出一些策略:

1.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改变传统观念

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因此,要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资源,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转变教师的观念,让教师了解网络教育,积极参与网络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的角度进行网络课程资源的设计,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习者的意义建构,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网络化,所以网络课程资源更注重教学设计和建立新的教学模式。网络教育学院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网络教学所具有的开放性、协作性、交互性等特点,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探索网络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形成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网络教学模式[3]。只有把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网络优势相结合,才能建设出符合学习者学习需求的网络课程资源。各高校要重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的理论研究。

2.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高校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力度

教育部先后启动和实施了“新世纪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工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目的都是为了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网络课程资源,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学资源紧缺的现状,做到优质教学资源真正意义上的共享,从而提高网络教育学院的教学质量。2008年全国共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和77个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47个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及专家组织、54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推荐申报的1172门本科课程、387门高职高专课程和158门网络教育课程参加了评审。经过网上初评和会议终审,共产生本年度精品网络课程资源650门,其中本科课程400门,高职高专课程200门,网络教育课程50门。通过以上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我国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建设网络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并积极鼓励各校开始建设,但课程数目还很少,没有达到共享的数量。

总之,政府是一切方针政策的指导者,制定一系列促进各高校建设具有特色网络课程资源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拨出专项资金给网络课程资源做得好、社会反映好的学校进行补贴与奖励,平衡各方的利益。使各高校建设自己比较有优势的学科课程,避免建设的学科过多而导致质量下降、重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建成真正具有网络课程资源特点的课程,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重要的贡献。

3.采用校校联合办学,达到资源共享

为了达到资源共享,给网络学习者提供最优质的资源,几个高校可以联合起来,组成网络大学城,达成利益共享。由于每个学校的优势学科不同,如果几个高校联合起来,不仅可以拥有自己的精品网络课程资源,也可以同时拥有其他几个学校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这样既降低了成本、获得了利益,也使教育资源得到了合理分配,达到资源共享。作为学习者则可以同时享受到几所学校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获得更好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广州电大与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于2000年秋开始合作开办远程网络教育,建立广州服务站。共招收金融、会计、国际贸易、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政税收、法学、汉语言文学及公共事业管理(限专升本、本科第二学历)九个高中起点专科、高中起点本科、专科起点本科专业,四年来始终坚持“求实、求是、求新”的办学宗旨,目前高升本、专升本、专科三个层次在读学员3000多名,在校生数居全国各地服务站前列,办学成果显著[2]。

4.企业参与高校教学,培养合格人才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成员之一,让企业参与高校教学,能够使高校的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让企业参与教学也是解决高校教学技术与资金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罗毅院长曾经说:“我们认为远程教育要结合市场发展的需求,要以服务社会为根本目标。当时引入了一个市场运作的机制,即联合办学模式。这种模式对我们的网络教育从无到有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与很多学校自己办网院滚动式发展即边招生、边发展、边建设相比,我们是一次性投入。当时合作企业仅资金就一次性投入了两千万元,这为我们把资源建设这一块做到位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所以说,从网院成立开始,我们就是以资源建设为龙头来修炼内功,重视网络教育的根本――课程资源建设,使其质与量上均不断提高,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3]

5.制定统一的网络课程资源评价标准,实现标准化规范体系

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来促进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2002年6月7日,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化委员会正式了《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CELTS-22.1-网络课程资源评价规范》(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同年11月9日又了第二版,但都只是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没有权重。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国家教育部对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视,掀起了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同时对网络课程资源评价标准的研究也大大升温。网络课程资源评价可以规范网络课程资源,提高课程的质量进而促进网络教学的良性发展。由于网络课程资源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内容、设计、技术等方面的因素,所以不能简单地从某一方面进行评价,而应多方面、多角度、全方面地去评价。如果把网络课程资源比作是一辆辆汽车,那么课程评价就是每辆汽车所要遵守的交通规则,只有制定统一的交通规则并严格执行,才能让汽车畅通行驶,发挥它的作用。

总之,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是一个大工程,不是单单一所或几所学校就能够完成的,它是需要包括政府、学校和企业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探索出一条可行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模式,为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其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地方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是远程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到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改革、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运用和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因素。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中存在问题是必然的,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够解决掉,只有通过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总结出经验,为今后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提供可行的建议,使网络课程资源的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赵燕萍.网络课程资源的规范建设[N].山西科技报,2005-8-30.

[2]中央电大时讯网.crtvu.省略/ddsx/file.php?id=3399&type=forum

[3]潘超.华南理工网院:走协调发展道路[J].中国远程教育,2008(12).

[4]罗鸿斌.高校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现状与思考[J].甘肃科技,2008(9).

[5]曾兰芳.基于工作情景的在职成人远程教育课程开发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9(4).

[6]栾德宇.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引入网络课程资源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7]廖刚.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现状分析与建议[J].化工高等教育,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