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二哲学;新课标;激活思维;课堂有效性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提出:“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可见,针对学生思维性的训练,是高中政治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日常教学开展中的重要内容,结合高二政治哲学中的内容,笔者认为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教材,并且对于学生今后的身心健康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

意义。

一、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分析思维能力

所谓疑能得益,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善于设疑,引导学生形成分析思维能力,传统的政治课堂之所以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沿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陈述知识点和内容,没有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很多时候一堂课下来,形成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疑问是学习的心脏,更是学习的核心,如果学生一问三不知,或者学习过程中毫无疑问可言,那么很显然学生肯定没有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分析思维的能力。

比如,结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这个哲学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到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所以我们在生活、学习中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由此,我联想到学生平日的学习,我提问学生:“某个学生学习非常用功,她用功到什么地步呢?就是别人都在睡觉她还在被窝里看书,看到凌晨,第二天跟别人一样早起,上课也很认真,尽管她这么用功,可是成绩并不理想,因为她总是记不住课堂上的知识点。请问她这么做合理吗?”学生摇摇头,很快联想到我们的学习中,要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具备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学好知识点。结合这样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我引导学生要意识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都要尊重客观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我们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二、回归生活,活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很多学生认为哲学内容过于深刻,无法理解,其实哲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哲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善于思考生活,将哲学的理念运用于生活中,以此活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碰到难度比较大的哲学理念、原理的时候,会先从生活的一些事件出发,在讲解方法论的时候,也会带领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以此来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通过认知哲学原理,更好地认识我们的生活。比如,学习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学生就学会了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我在进一步的讲解中跟学生提到:“现在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过不必自卑,更不要妄自菲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要相信自己的以后,对自己今后充满信心,不过眼下要付诸努力,才能真正产生发展;同样的,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也不必骄傲自满,今天的成绩不代表明天的辉煌,要想继续保持好的成绩,时刻都不能松懈自己。”通过将哲学原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活跃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问题驱动,力促学生实践性思维能力

问题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的能量是强大的,遗憾的是,很多教师没有体会到这一点,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学习成绩好坏来自于学生的记忆能力,不可否认,记忆在学习中占据一定的比例,但是思维才是学习的主干,更是决定学生是否学好、学活知识点的核心要素。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采用问题情境、问题驱动等模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哲学内容呈现的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如果说我们的教学是要带领学生认识世界,那么学生对于哲学知识点的运用则是要完成改造世界的过程。所以我们的教学最终为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成为社会中参与实践的个体,最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比如,在提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的问题时,我就提到了童话故事里的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往往不会写到经济基础的问题,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里面的男女主角也是突破了现实的阻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考虑经济基础,那么是不是说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时候没有联系,是可以相互分离的呢?伴随着我的问题驱动,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结合实践,他们了解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是同一的、不可分割的,我国的近代史“落后就要挨打”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而那些灰姑娘的故事里,一般都是嫁给了王子,王子都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如果没有,他们也可以一起创造经济基础。而对于眼下的高中学生来说,我们的经济基础来源于父母,所以要好好学习才能回报

父母。

四、巧妙引导,提升学生辩证性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哲学知识点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疑惑,疑惑的原因来自于学生对知识点无法全面理解、消化吸收。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善于巧妙引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真正促进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体现为学生对一些“矛盾”“问题”的看法以及如何进行科学解决。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之所以收效、成效不高,是因为没有让学生辩证掌握,很多教师一味强调了知识点和原理,有的教师仅仅讲述了一个层面、一个方向的知识点,没有让学生掌握整个知识点的维度。笔者认为,知识点真正掌握,是一个立体维度的层面,如果仅仅了解某个面,那么在辩证理解知识点的过程中就很可能出现偏差和错误。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巧妙引导,带领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问题,真正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的引导中,笔者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否值得提倡”,面对这样的一个辩题,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认为不可提倡,过于愚钝,有的认为可以提倡,因为哲学上说量变会引起质变的。在最后的讨论中,我跟学生讨论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种精神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而愚公移山的这种行为不值得提倡,因为这种行为本身缺乏巧妙的方法。

总之,在教与学双边关系中,教师作为双边关系中的引导者,学生作为双边关系中的主体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性作用,通过教师的鼓励、引导、鞭策等方式,提升、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压力比较大,所以教师应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给学生加大、加重课业负担。以上是笔者关于高中政治教学中思维提升的几点方法和尝试。

参考文献: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兴趣教学;鼓励教学

政治这门课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高中阶段的政治课程着重于探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哲学生活,为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和世界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世界,学生在学会这些知识后,能够更加透彻的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也能够了解更多细微的法制知识;通过对哲学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还能够有效的运用这些精湛的理论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由此不难看出,高中政治这门课程的重要程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高中政治理论知识,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将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效的结合起来,高中政治教师需要十分重视自己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高中政治的兴趣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一、进行趣味教学

政治这门课程常常被学生视为无比枯燥的课程,因此学生往往在政治课上容易犯困,不少学生觉得政治教师的讲解乏味无聊,甚至将政治课当成学习其他科目的课堂。这种情况是所有政治教师都不愿意看到的景象,为了使这种不利的教学氛围得到改善,高中政治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政治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的政治课程产生了兴趣,在政治课堂中就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面对政治教师的提问也会积极地进行回答,这种学习劲头十足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政治学习水平明显得到提高。因此,要想更好地进行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政治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

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就需要高中政治教师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有趣指的不仅仅是政治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需要夹杂趣味性,还要求政治教师能够将无趣乏味的政治理论知识讲得更加生动幽默,使学生听起来觉得有滋有味。这种进行趣味教学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对政治课堂的刻板印象得到改变,使学生在进行政治学习时动力大大提升,能够十分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因此,要想提高学生对政治学习的积极性,政治教师需要进行趣味教学。高中政治所涉及的许多内容都显得十分枯燥,如何将这些枯燥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更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成了一个亟须思考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哲学生活这部分知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高中政治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努力将略显枯燥单调的内容讲得更加有趣。高中政治所涉及的哲W原理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不小的难度,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的政治学习水平逐渐提高,使他们在政治课堂的教学中学习积极性逐渐增强,高中政治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就需要循序渐进,不能够因为赶教学进度而忽视学生的接收情况。

众所周知,教师和学生并不是刻意割裂的两个部分,教师和学生的最佳关系应当时互相合作的,政治教师的教学进度需要照顾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因此,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们学习哲学原理中的知识,政治教师在讲解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这两部分内容时需要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比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唯物论和方法论,教师可以用一些历史上的例子或者寓言故事来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在学习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这些内容时,为了使学生兴致勃勃的对这一原理进行理解,教师可以列举防治非典、发射宇宙飞船等事例来活跃氛围。通过这些方式学生能够在环境良好的课堂中充满兴趣的学习到相应的政治知识。

二、提高专业素养

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除了需要政治教师进行趣味教学外,还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政治这门课程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政治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积极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高中政治教材上的内容随着时间的发展也在变化,一些旧的政治知识被淘汰了,一些新的理论知识被新增入教材中,因此,高中政治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不断地进行政治理论的学习,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提升来增强自己对高中政治这门课程的把控能力。拥有了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之后,面对学生的问题和不解,教师才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为学生的政治学习道路扫清障碍,使学生的政治课程学习变得更加顺利。面对拥有良好专业素养的政治教师,学生对政治这门课程的兴趣也会得到激发,在政治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这能够较好的促进学生对高中政治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政治素养得到培养。

三、进行鼓励教学

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高中政治教师需要采用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的教学方式。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比较弱小,在面临政治教师的过分苛责时,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这两种心理状况都是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学习的,因此,要想避免在政治教学课堂中出现这种状况,高中政治教师需要采取以鼓励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鼓励教学,也就是指在正式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和问题能够以一种包容积极地方式进行教学,以宽容的态度包容学生的错误,并且能够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给出肯定的回答。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范文第3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01

早在新世纪到来前,我国就把实施创新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特别是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创造力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创造性思维是智力因素的核心,它的发展会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包括创新意识和意志品质。创新意识又包括好奇心、求知欲、兴趣、需求等。本文从创新意识的角度探讨如何在职高哲学常识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一、尊重学生个性,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性活动的一般条件。教育承载着为学生营造“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环境的重任,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就是说,良好宽松的教学环境,就像肥沃的土壤对于成长的幼苗一样,有助于学生个性充分的健康发展。

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通过师生之间相互的沟通与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合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应该努力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重视他们,关注他们的自我发展和个性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表现自我、自由思考的空间,不断增强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怀疑,不固守于书本、老师的结论,通过学习勇于提出自己的认识;肯定并鼓励学生具有创造力的大胆想象,对于学生一些不切实际,不成熟甚至有些荒唐的想法,教师也应该帮助其分析,加以引导,使学生真正有所领悟、有所收获,使课堂成为一个帮助学生积极思考的乐园。当学生受到鼓励与肯定时,就会激发学生更强大的动力促使他们进一步探索、创造。否则,当学生的一些创造性活动被置之不理,其自尊心、自信心会受到压抑,从而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和勇气。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源源的动力。而作为使人明辨的哲学,其自身的魅力更容易让学生接纳和喜欢。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它就像一双慧眼,让学生可以通过它看清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但是,哲学常识课理论抽象,如果教师只简单讲授原理,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而产生厌倦心理。怎么能实现乐学呢?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升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发展其内在的学习动力,这是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意识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在条件。根据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在传授哲学知识时要把哲学原理融入到生活题材之中,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更易于学生接受和认同所学知识,真正感受到哲学的魅力。

1、体现与时俱进,采用最新的时事材料、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职高生基础知识较薄弱,知识面较窄,对很多社会问题不太了解,但他们不乏好奇心与上进心,精力充沛,血气方刚。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教师能够以得当的教学方法将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使学生明白其蕴含的哲学原理,会激发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新奇想法,这不正是创造力的表现吗?

例如,本学期笔者将全国“两会”、“国五条”、禽流感、黄金跌价、雅安地震等热点问题及时引入教学中,学生感到社会、国家与自己贴的这样近,哲学原理离自己这样近,学习是这样的真实,学习热情高涨,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2、选取生动有趣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求新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也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现实生活中充满了生动有趣的事例,选用这些材料激发学习兴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些材料既可以源于生活,也可以是成语故事、歌曲、诗歌名言、寓言、广告等,这不仅能消除学生对哲学的距离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教会学生全面思考问题,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3、选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依照教学实际选择合理灵活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使学生正确领会、把握所学知识,并在学习中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个性发展,促使学生增强自主意识,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师生讨论或者教师巧设问题情境,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等,使学生经历从有疑到求疑,再到解疑的学习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维,创造性思维不断激发。在此过程中,重要的是学生主动性、创新性、创造力的发展。

4、运用计算机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范文第4篇

李伟雄

摘要:深受人们关注与好评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经验,再次证明了生活强于概念、真诚方有实感、细节决定高度的创作理念。这些创作理念对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学习价值。打造下接地气、上有情怀、内含气质的高中思想政治课,需要增强生活气息、融入人文情怀,提升精品气质。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 思想政治课 地气 情怀

作者简介:李伟雄,男,广东省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继2012年央视推出大型原创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人们“口水与泪水齐飞”之后,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甫映即刻引发新一轮收视热潮。它的成功再次证明了生活强于概念、真诚方有实感、细节决定高度。这些成功经验对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学习价值。

一、生活强于概念——增添生活气息

饮食,是事关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命题。饮食的安全、味道以及凝聚其中的感情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人们非常关心的话题。《舌尖上的中国》创作团队传递的一个重要理念——“要想抓住观众的心,就要抓住观众的胃。”这个隐喻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呢?当然是事关观众生活实际,尤其是与他们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信息和事件。展现和传播中国文化,可以是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中纵横千年的宏大叙事,也可以是美味佳肴编织成的细碎生活。不同的传播载体有不同的受众和功效,以人人都有话说的美食作为切人点,更亲切自然,更具参与性和延展性。①如同纪录片的创作一样,课堂教学要吸引学生,就要紧密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用抽象的概念去裁剪生活,不能用主观的想象去代替生活。

英国学者迈克尔·奥肖内西曾指出,电视必须跟人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包括现实生活和想象中的生活;如果在电视中看不到我们自己的生活、愿望及梦想,那么电视对我们来说就毫无意义。对照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也正是如此吗?能够沉淀于人们生活中、生命里的知识与学问,无非有两大类:有兴趣爱好的和当下正在使用的,简而言之,都是满足自身生活需求、生命需要的。进而言之,只有基于学生生活经验,能够满足学生生活需要的教学内容,才更有可能留存心底,沉淀终身,发挥教育润泽人生的力量。

笔者在讲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让前段时间参加学校运动会接力赛的几名同学畅谈参赛团队是如何优化组合的,然后在学生分享经验心得的基础上再阐释系统优化方法的重要性及其运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事实上,无论学生经历多少年的学校教育,终归要面对现实的社会生活,倘若学校教育能够尽早与学生已经经历和即将面对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将会产生更大的教育效益。在讲解“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一知识点时,着力挖掘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引用了北京市第十五中学校长邰亚臣的一席话:“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注意力、意志力,把一个人的全部功力调动起来指向一点。这是一个很好的训练过程,人的一生当中,总要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情来调动人的能量:在国外,可能是别的领域;在中国,是高考。没有能量输出的过程,就没有力量增长的可能!”这样的引导,既用生活实例阐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又观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需求关切,委婉而深刻地强调了备战高考的经历之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性,堪称激活人生潜能的关键部分之一。课后,推荐学生阅读《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一书,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好各学科复习时间的分配。倡导学生立足生活学哲学,回到生活用哲学,践行学以致用的理念。这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主张,最好的一种教育,就是让学生牢牢记住学校教材与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关系。

又如,在讲解“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这一知识点时,撷取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代沟”烦恼问题,提问学生:“当与父母发生争执产生矛盾时你作何反应?”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赌气几天,不理父母”、“据理力争,决不相让”、“表面妥协,内心不服”,等等。这显然不能“解决矛盾”。于是,笔者结合《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进行了分析,从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来看,有两类矛盾:一类以同一性为主(矛盾双方“荣辱与共”,相互联结),另一类以斗争性为主(矛盾双方“此消彼长”,相互排斥)。同学们与父母的矛盾性质显然属于第一类。处理这类矛盾不能采用一方克服一方、近乎“你死我活”的方式来解决,而应采取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方法来促成“双赢”的局面。应该说,学生对“双赢”这个词并不陌生,但作为矛盾分析法用来处理父母简单管束与孩子叛逆调皮导致的“摩擦”,还是头一回听说。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举例,紧贴学生的成长需要,使学生增添了哲学学习的亲切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哲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热情,让“大道理”与学生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过去,书本是学生的全部世界”向“如今,全部生活世界是学生的书本”的转变,引导学生如何为人处事,促成知行合一。

二、真诚方有实感——融人人文情怀

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什么样的新闻最有力量?一是人,活生生的人;二是故事,有血有肉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国》虽然不是新闻作品,但是它的成功再次证明,纪录片要想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就必须真诚地讲故事、论情怀。片中,每种食物背后,都有人物、场景、情节等完整叙事。食物只是线索,借由拍摄食材获取、食物制作的全过程,创作人员意欲展示的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敢、坚韧等优秀品质,展示中国人含蓄委婉、难以阻隔的情感联系。可以说,《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镜头聚焦的不是社会名流锦衣玉食的奢靡,而是草根百姓丰衣足食的愿望,不仅精致呈现美食画面,更讲述了许多平凡的人寻找食材的艰辛、制作美食的不易,让观众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感受食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以味诱人,以情动人”,是《舌尖上的中国》最成功的表现手法。“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是总导演陈晓卿的创作理念。推而广之,“以趣诱人,以情动人”的理念同样应该成为一堂好课的执著追求。一堂好课,不应该仅仅是教材知识的堆砌、解题方法的累积,而应该是在知识与技能背后的情感表达与人文关怀、思维点拨与精神滋养、人性养育与价值引领,这才真正决定了一堂课的品质与境界。

笔者在讲授“量变引起质变”这个知识点时,在黑板上写了“N”、“W”、“O”三个英文字母,让学生将其组合成一个英文单词。当学生们不假思索便能说出“now”、“won”、“own”三个英文单词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场所变更的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原理,同时,在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借题发挥”,在这三个英文单词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句话“own now,才能won”(“拥有现在才会赢”)寥寥数语,无需多言,既自然随意地增添了学习哲学的趣味,潜移默化中也促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在这堂课上,笔者还播放了《201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刘伟》的视频,引导学生结合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刘伟的成长成功给我们怎样的哲学方法论启示?——①刘伟真的是“一夜成名”吗?(哲学启示:要做好量的积累)②刘伟的人生转折点是什么?(哲学启示: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与发展)③2010年刘伟在《中国达人秀》舞台上夺冠后,为什么还努力争取在2011年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中国名曲《梁祝》?(哲学启示:要树立新的目标,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不断前进)讲完以上知识点,让学生感悟刘伟的经典语录——“我觉得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并作了如下点评:“诚然,人生应当追求精彩地活着,活出生命的尊严,活出人生的价值。但即使人生并不精彩,也要活着。因为,活着,就是一切;活着,才有一切;活着,就要学会承担,懂得承受。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坚韧的毅力来面对生活的平淡、走过人生的曲折,精彩或许就在下一个转角处不期而至。用我们所学哲学的话来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把课程知识学习与体悟生命价值联系起来,赋予知识学习以生命存在的意义,赋予学生以面对生活压力、生命挫折、人生困境的勇气、信心与能力,这是教师肩负社会责任与充盈人文情怀的追求,也是人性饱满课堂的应有之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应引领学生建构并联通富有涵养的意义世界、阳光健康的精神世界、积极向上的心理世界。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热衷于宏大叙事,习惯于倾注冰冷的知识,就会在丢失暖暖情怀的同时,也疏远人性的温度、教育的温暖。我们理当教育孩子“追求精彩、走向成功”,但一切教育的原点都应立足于对生命的珍视与敬畏。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融人人文情怀、渗透生命教育应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不露痕迹的。渗透得当,学生无意间习得的德育意识就强;融人妥帖,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内化知识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在讲解“新时代的劳动者”时,笔者了解到择业策略是学生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于是笔者在引导学生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和职业平等观的同时,也结合自己大学毕业前夕参加教师招聘考试的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生涯规划指导和求职技能介绍。通过“现身说法”,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到社会对一个劳动者必备素质的要求,认识到择业不仅是谋生存、求发展的需要,更意味着寻找自己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服务的最佳位置,择业不仅是专业技能的竞争,也是综合素质的比拼,择业要与敬业、创业联系起来。如此,将人生理想教育、生涯规划指导等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细节决定高度——提升精品气质

常言道:“一身戏都在脸上,一脸戏都在眼上。”一部纪录片让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细节是纪录片的血肉,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纪录片的“真实”,并非机械纪录原生态的生活画面,而是着力捕捉能具体反映事物本质、深刻揭示作品内涵、细腻激发观众兴趣的细节。纪录片细节性叙事方式的生存魅力在于,通过解读细节我们能发现隐藏于纪录文本的叙述者抱有何种态度、思想和价值倾向,最终达到读解整个纪录文本的目的。《舌尖上的中国》非常注重在细节方面的雕琢,既有客观舒缓的长镜头,也有丰富跳跃的浅景深画面,如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卓玛挖出松茸后,用地上的松针重新填平菌坑;挖藕人圣武和茂荣兄弟沾满淤泥的双手,船长林红旗时而欣喜时而焦灼的眼神等等细节,这些特写镜头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获取食材的艰辛,从而自然而然地生发对劳动者由衷的敬佩之情。故事好讲,细节难寻,拍摄不易。对于以真实为生命的纪录片来说,细节只能靠抓取来获得,依靠创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从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找出最具代表性、最有感染力的细节。《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涉及到300多种美食,拍摄了150多个人物,影片中1分钟的镜头是从150分钟的拍摄素材中挑选出来的。可谓是精益求精地追求具象化表达、细节性展示,从而提升了片子的气质,赢得了观众的口碑。

受中国传统审美意趣的影响,处在网络时代的高中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学习喜好,抽象的议论、空洞的说教已无法唤起他们的兴趣。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大而化之的东西还为数不少,在细节上推敲不够,拿捏不准,雕琢不精,从而导致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不强,示范性不高。然而,教学始终是融会于细节的故事拓展和意义生发。所谓教学细节,是指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末之处、关键之点。它是教学行为的微观分解,是构成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是教师最平常的行为中反映出来的最内心的情感和最真实的思想。教学细节虽小,却有着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较为复杂的组成结构,并非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属于教学细节,只有处在教学关节点、联接处的教学行为,才具有推动教学过程的作用,才具有不容忽视的教学意义。新课程理念只有浸入细节,才会有真实的力量。教学只有在细节处夯实,才会有精品的气质。一堂值得称道的高中政治课,唯有雕琢细节,才能生动;唯有追求生动,才能深刻;唯有凸显深刻,才能润物无声地深人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