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的产业发展

农村的产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的产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的产业发展

农村的产业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村文化 创意产业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002-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与创意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而农村文化,当前的创意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文化创意不仅仅要局限于指定的产业门类,现实作用有效推动社会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与农村生活、生产、资源的有机结合,努力创新农村发展模式,打造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农村文化发展体系。

一、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驱动力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文化资源、文化资本、市场需求以及资金流动来作为支撑。文化创意产业要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及政府相关政策作为支撑,才能最终实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文化资源通过创意开发想市场价值转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找到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1.驱动力类型

1.1政府主导型

政府主导也就是政府率先在农村见了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并且提供一定的惠民政策,再以招商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投资,将农村传统的产业体系改善,在技术上创新,形成新的产业型态,将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式进行有效扩展。

例如:浙江省遂昌县应村乡,最近几年,当地政府对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进行了一定的改善,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形成了政府重视、部分实施、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并且以各种惠民政策招商投资。

1.2需求引发型

需求引发是城乡之间需求与收入水平上的差异性为诱因,在市场的需求与价格机制的相互作用下而形成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当前,这类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前景并不是很可观,并没有得到政府的太多的支持或者干预,甚至没有大量资金的注入,一般是依靠市场调节,而存在的自由发展状态。

例如:我们较为熟悉的“农家乐”乡村休闲娱乐项目。随着城市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加之各种压力与私家车的普及,广大人群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放松。而离市区较近的农村可以凭借交通方面的优势与自然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花圃、果园以及农家庭院等等基础设施的优势,开放了各种各样的消费项目,进行一定的农村文化创意发展项目。由于,这些项目大多数都是通过就地取材的方式来经营,能良好控制成本,有助于城市与农村居民在思想观念上的交流,推动新农村建设。

2.驱动力的选择

从上述驱动力类型的分析来看,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对当地的资源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掌握,并合理规划寻找突破口。因此,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应该要立足于自身资源与优秀条件之上,并遵循相关的原则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1系统原则

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文化资源、社会资本、资金、市场等等这些要素发挥着不用的作用,但是这些要素必须相辅相成。这个一个整体的系统,任何要素一旦脱离系统,就不会再有对应的功能。农村文化基础设置、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创意人才以及现代管理理念的缺乏,导致农村文化资源开发不够彻底,很难打造成具有特色的文化精品。农场文化创意发展主要手段是整合,即是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梳理,寻找农村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积极争取政府政策资源,为农村文化产业化发展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要对相关发展因素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将农村文化产业整体的价值提升起来。

2.2适宜原则

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驱动力来源于区域资源要素的支持资源转化型的重点是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产业内容与文化资源内涵必须实现一脉相承。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驱动力的选择实际就是资源要素禀赋现实条件的选择。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差异化明显,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式和产业内容上不能生搬硬套或模仿复制,而应该以本地优势资源为依托,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为重点,选择与区域自然和社会条件相匹配的发展路径。

二、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规制思路

1.优化环境,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资金、技术、物流、信息等支持体系。地方政府应当发挥行政管理职能,创设有利于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组织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政策、法律、市场环境和优越的投融资环境,鼓励和吸引各级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进入产业发展领域。充分利用技术服务机构,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2.开拓思路,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的发展过程是农民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农村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的过程。农民是农村人力资源的主要构成,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导力量,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激励农民在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全面更新农村社会面貌的有效手段。农村从不缺少优秀的民间艺术家和创意人才,农民有发展文化的能力,完全可以成为农村文化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政府应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适应农村现代化需要的培训机制。

总之,文化创意产业是当前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在人的创意支撑下,结合高科技技术队文化资源进行研究与提炼的过程,从而形成的产业形式。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推动新农村的建设,改变农村形象,给予农村经济社会下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农村的产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河北省 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

作为传统文化大省的河北省,具有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其中有太行山和白洋淀自然风光、西柏坡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承德木兰围场、沧州运河文化等一系列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兼具武强木版年画、蔚县民间剪纸、衡水内画、以及各地传统戏曲歌舞等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宝库。河北的农村文化以其丰厚的底蕴,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姿多彩的形式,千百年来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在河北大地上生活的人们,陶冶着他们的性情操行。

然而如今河北农村文化的现状和发展却不容乐观,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活动的开展同城市相比差之甚远,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文化遗产因为缺乏传承和保护在逐步消亡,原有农村民俗文化活动在萎缩甚至消失。究其原因一方面现有农村经济机制对农村文化发展制约,另一方面农村的劳作方式、休闲方式、居住环境不利于文化活动开展,加之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文化意识和农民传统的文化意识发生碰撞,都给传统的乡风民俗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影响。

河北的农村文化要走出困境,就必须根据实际条件,在坚持公益性事业的前提下,努力尝试文化产业开发途径。利用河北农村的大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的、创新的产业开发,可以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河北省农业发展一个非常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并可为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起到助推作用。从农村的经济发展角度讲,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经济的产业化、规模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农村文化发展的角度讲,一方面必须认识到农村经济目前还相对落后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必须从经济高速发展的前瞻性视角规划农村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

第一,以产业运作方式挖掘、搜集、整理、再现民俗民间文化作品和活动。河北省的民俗民间文化通过产业的方式开展已有了许多成功的先例,比如杂技艺术、剪纸、内画的宣传,各类民俗文化的艺术展演等,都已经通过如“吴桥杂技节”这样的平台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等各种形式保持了民俗民间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我省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的产品和活动,如果将这些产品和活动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起来,不仅会给农村的文化经济带来勃勃生机,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民俗民间文化的瑰宝得到保存和发扬广大。比如井陉的“拉花”、保定地区的“旱船”、吴桥的杂技等民间表演形式,武强民间年画、蔚县民间剪纸、衡水内画等通过一定方式的产业运作,使民间艺人和精熟的制作者得到经济收益,必然焕发出他们的艺术热情,从而带动一个村落一个乡镇的文化活跃和兴旺。

第二,旅游文化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把农村文化活动与当地旅游文化结合进来,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要求。河北省的秀山秀水田园风光大都在乡间深处,“白云深处有人家”。如承德木兰围场、张家口的坝上风光旅游、邢台大峡谷、白洋淀自然风光、以及有过动人革命故事的狼牙山等等,或是峰峦叠嶂,或是深谷悠悠,处处令人叫绝。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将带来十分广阔的农村旅游文化前景,农家游的民宅庭院风土人情,生态游的山水林木曲径通幽,美食游的农家饭农家菜,风俗游的民风淳厚奇妙天然等等,都是大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和经济发展速度密切相关的,河北省的农村文化必须紧紧依托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使农民的文化生活和经济收入有新的突破。

第三,让民间艺人成为河北省农村文化产业运作的团队。在农村有许多节庆、民间庆典仪式和民间文化仪式,这些活动大都由一些老艺人、匠人来主持,许多群众也热衷于这类文化活动。如果将我省农村中的文化人才资源聚集起来,组成产业运作的团队,在农民的节令庆典,政府及各部门举办各种主题的庆典活动和宣传活动,农户的婚娶、生日庆典,农村企业开业庆典等仪式上,以文艺的形式张扬声势渲染气氛。有了经济收入来源,才能保证文化团队的稳定和文化活动的连续持久,使民间文化活动规模扩大,从而促进农民文化生活和谐健康的发展。

农村的产业发展范文第3篇

一、培育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要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通过良种扩繁等方式加快发展,树立品牌形象,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农业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分布、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大力发展名、特、优、稀等农产品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拓宽融资渠道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升级,农业也将逐步转化成为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意味着农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化解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制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健全农业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定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并通过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要引导工商企业、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不仅可以缓解农业资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营销网络、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必须重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企业信誉度高的龙头企业,适当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个体私营投资。培育农业资本市场,大力发展上市公司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扩大农业上市公司规模,通过资本营运的方式增加投入。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与农业部门沟通,加强信贷管理,做好信贷调查、发放和收回工作,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产业,在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予以适当优惠,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政府和农业组织应大力宣传信誉美德,确立讲信用、重诚信的理念,建立农户信用等级和生产经营情况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

三、注重人才培养

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注重培育和鼓励农业人才脱颖而出,培养具有市场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与技术人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积极推进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让优秀人才流向农业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总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农业科技进步的实践最终是依靠农民完成的,只有通过农民的实践,各种农业科技成果才能转变为生产力,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实现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需要大量懂得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各级各类的农业专门人才,推动农业产业由低效益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加强农民职业教育迫在眉睫,政府应对农民职业培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以社会办学为辅的职业培训体系,使农村从业人员能够及时得到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培训。农民职业教育应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起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使其具备能适应多个职业岗位的知识与能力,形成规模化经营、区域化布局,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技术人才的需求。

农村的产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猪―沼―果 产业化开发

农村猪―沼―果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循环农业、农村清洁工程的重要技术途径,是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后续措施。对能源的大量消耗迫使我们寻找到沼气这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闽北地区农业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都十分有限,需要寻找一种更高效的农业发展模式。猪―沼―果模式已成为我国南方多省农村推广的主要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之一,是促进农业节支增收的成套成熟技术。实行猪―沼―果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挖掘各个产业发展的相通之处、节约对农产品的投入,制定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对闽北地区实现猪―沼―果开发、农民节支增收,提高循环农业的综合效益,使猪―沼―果产业化发展新模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富民工程、清洁工程和民心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闽北地区实施猪―沼―果产业化的必要性

猪―沼―果产业化发展模式,顾名思义,是将沼气业发展进行产业化整合,开辟出一条“规模养殖、集中建池、统一供气、统一供肥、集中种植,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将村民们户户的零星养殖集中起来,建立规模养殖场,统一建设综合高效节能玻璃钢沼气池设备,实行统一供气,建立沼肥灌溉区,对果树、农作物进行综合灌溉,形成物质流、能源流循环利用,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1.1 全区沼气工程建设的需要

对于闽北地区农村而言,家中圈养数量不多的畜禽,如鸡、猪、牛等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成为了农村第一大污染源,对环境造成很大压力,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难题。同时,种植业的发展也需要有沼气工程的支持,特别是现今粮食、蔬菜价格的上涨与闽北地区几种高效轮作种植模式的引入,对肥料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用沼肥替代化学肥料成为种植业提质增效的一项有效措施。

1.2 建设新农村面貌的需要

闽北地区实施猪―沼―果产业化不仅为解决养殖业污染找到一条经济高效的途径,而且对进一步杜绝农村水污染情况,促进文明生态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家庭居住环境和村容村貌,解决由于农村传统的零星养殖带来的大范围的污染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既符合科学发展观,也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1.3 改良技术的需要

猪―沼―果产业化发展将对现今小沼气那样的“百户人家百户池” 的散乱现象进行处理,针对闽北地区气候及土壤特点开展猪―沼―果产业化配套技术研究,并试图引进现代先进的综合高效节能玻璃钢沼气池设备,实现猪―沼―果一体化发展,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维护、管理。也有利于改善新农村的环境和更好地树立新农村的良好形象;省去了各家各户自行管理的麻烦和弊端。克服了农村因为对沼气设备的使用不当导致沼气池荒废的现象,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上的作用。

1.4 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需要

沼渣和沼液是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料,富含氮、磷、钾和有机质等,能改善微生态环境,促进土壤结构改良。猪―沼―果产业化发展对于现有沼气产业发展产生的沼渣、沼液的循环利用有利于农村发展绿色种植、无污染蔬菜、绿色果品基地建设,无公害蔬菜果品种植业、健康养殖等,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5 改善沼气能源产业管理运作的需要

猪―沼―果产业化发展中实行的运作管理方式可以巧妙地运用市场作为纽带,使“各户养殖业主做好沼气日常进出料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统一收费标准均摊至各养殖户,沼气的使用也实行统一的收费标准,而对种植业供肥收入同样均摊入户”,这种科学的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使农民不仅可以有养殖收入、沼气收入、种植收入,而且省去了让农民头疼的管理问题,这种管理模式必定会在进一步发展猪―沼―果产业化建设中得以吸收、完善。

2 闽北地区实施猪―沼―果产业化的可行性

2.1 猪―沼―果产业化的优势分析

沼气是可再生清洁能源,既可以代替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源,也可代替煤炭、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能源,而且燃能效率明显高于秸杆、薪柴、煤炭等。据统计,一个8m3的沼气池,每年可节省木材2000公斤,节省煤、电开支近600元,同时利用沼气渣、沼液发展养殖业和无公害果蔬等种植业,可增加支出近2000元。沼气相对其他能源的比较优势见表1。

2.2 沼气开发利用的成本―收益分析

经沼气装置发酵后排出的料液和沉渣,含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用作肥料和饲料。

根据表2可以看出,农村实施沼气产业化开发,收益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增加,收益也不断增加。说明在闽北地区实施沼气产业化,从长远的眼光看是符合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增收的目标。

2.3生态环境效益

传统的农村环境一直给人一种苍蝇满天飞,各种家禽的粪便比比皆是等目不忍睹的场景,特别是现今荒废沼气池的增多,更使农村出现一个又一个的环境治理难题,不仅占据了农村的土地资源、农民资金,也使国家经济财产蒙受损失。猪―沼―果产业化的开发不仅可以缓解生态环境的恶化,缓解种植业因使用化学肥料所带来的土地肥力的下降,缓解因家庭用材对林木的过度砍伐,还可以循环利用沼液与沼气渣种植蔬菜、水果,减少土地水土污染和流失、涵养水源,调节区域小气候,提高当地居民的健康水平,给新农村带来一个崭新的面貌。

2.4理论分析可行性

猪―沼―果产业化的发展实现了对养殖业废弃物的再次加工利用与沼气工程废弃物的再次利用,将循环经济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农业系统中,形成了“养殖业―沼气池―绿色蔬菜种植业”循环发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互利共生的原理,实现 “投入品 ――产出物――废弃物――投入品”循环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减少化肥的资金投入与农村日常用煤、材、电的投入,最终实现农业清洁生产、经济生产的目标。

2.5技术支撑可行性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国家对新能源的研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资助,现今高等农业院校已有专门的重点实验室,各地也有相应的研究所进行科技研究,都将给猪―沼―果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使得科技成果可以更好地投入使用,为猪―沼―果产业化提供更有效的技术、设备支持。

3 闽北地区猪―沼―果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3.1 农村沼气产业化开发意识不强

由于受认识与文化的局限性,闽北地区农民对沼气的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缺乏动力,目前的沼气池绝大部分是由国家补贴建造而成,农民对建设沼气池的作用大都理解为“点灯、做饭”这样的日常用途上,经济效益还不是很明显,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沼气池建成的前2~3年使用率较高,但之后由于重视度不高,出现一部分沼气池已不能正常使用的现象,导致沼气池闲置,与沼气池建设初衷相背离,从而影响了沼气实现循环经济模式、促进沼气产业化开发的积极性。

3.2 资金投入不足

限制农村沼气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主要是资金短缺问题。根据目前的趋势,农村能源工作确实面广量大,推广经费不足,推广进度直接受到限制。地方政府的资金扶持正常化以及农村能源的专项工作经费等,尚未得到完善,单靠国债资金远不够,需要政府配套一些,对外融资一些,农民再自筹一些。但由于现今农村电、煤、天然气的普及不力,导致农民们对使用沼气的热情度不够高,不想把有限的存款投资到长远利益项目上,对沼气产业化的开发还存在诸多思想顾虑。

3.3 现有技术已不能满足

要保证沼气池能正常使用,沼气池的设计、施工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由于早先的一些用户使用过的沼气出现过跑、冒、滴、漏等现象,而且先前的沼气池所用的设备材料和技术相对落后,管道爆裂、冻裂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增加了农民使用沼气的成本,还导致维修过的沼气池存在新的隐患,这也是许多沼气池建成一两年后却荒废的重要原因。正因如此,农户对沼气池产业化开发利用的技术与使用效率心存疑虑,因此要使猪―沼―果产业化开发运作在闽北农村得以更好的推广与发展,就必须改良旧技术,运用最新科技成果,保证在技术创新和投入成本方面有较大突破,这是推广猪―沼―果产业化开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保证。

3.4 沼气池缺乏日常管理

沼气池的快速增长给沼气管理部门和技术队伍带来了近于超负荷的工作,难以有足够的精力处理好沼气池的后续管理工作。科学合理的使用是一个长期且连续的过程,反之,操作使用不当,池子建好之后,由于农民整体知识水平较低,对沼气池操作技能、管理知识等的缺乏,没有及时投料而导致冻裂;投料工序、比例、操作不合理,在沼气池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生酸化、不能正常运行等一系列后续使用与管理问题同样制约了沼气工程的发展。闽北地区猪―沼―果产业化发展迫切需要引进一种新的“统一管理”模式来取代现今户户自行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猪―沼―果产业化循环经济模式应运而生。

4 闽北地区猪―沼―果产业化的发展策略

4.1 闽北地区农村小企业带头发展沼气产业化

沼气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农业产业化基本思路相似: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实现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集约型沼气产业化发展模式。村干部应鼓励农村小企业起好带头作用,号召农民在沼气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实现强农惠农,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4.2 实行沼气资源产业物业化管理模式

闽北地区沼气产业化发展要克服后期日常管理问题,可以采取沼气资源产业物业化管理模式,聘请专业管理人员,以现代化的经营手段对沼气及其系统实施多功能、全方位的统一管理,维护沼气的日常运作工作,解决沼气系统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沼气用户提供高效、周到的服务,使沼气系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同步增长。

4.3 制定猪―沼―果的区域规划策略

结合区域农业环境、经济环境、人口素质环境等因素,合理整合资源,协调养殖业、种植业的合作,规划猪―沼―果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因地制宜地对猪―沼―果产业化发展进行区域规划,制定合理可行的策略,为发展绿色清洁养殖、无污染蔬菜、绿色果品基地建设,无公害蔬菜果品种植业、健康养殖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 万明长, 班小重. 加快贵州猪―沼―果产业化发展的条件与措施[J]. 贵州农业科学, 2009, (10):230-232.

[2] 刘德江, 邱桃玉, 等.浅谈南疆农村沼气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发展的建议[J].中国沼气, 2010, (4):53-55.

[3] 廖柳英,庄靓靓,魏玉英,王娟,汪业雄. 广西新农村能源建设中沼气资源的产业化开发研究 ――基于“恭城模式”的调查及经验思考[J].城市与区域发展通讯,2008,(4).

[4] 庞云芝,李秀金.中国沼气产业化途径与关键技术[J].农业工程学报,2006, 22(增1):53-57.

[5] 何顺民,朱维林,吴礼友,等.我国农村沼气现状及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789-4790,4795.

农村的产业发展范文第5篇

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简称“联合体”),按照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指导意见》(皖政办〔2015〕侧号)中的定义,是指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家庭农场为基础、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紧密联盟。从2012年9月安徽省SG市选择16个联合体开展试点以来①,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省推开,目前已培育各类联合体近9()()家,产值占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产值的20%左右。河北、宁夏、内蒙古等地已经出现了相类似的探索实践。本研究所选择的案例,是较为典型的实践样板一H粮食产业化联合体,不少地方都慕名而来学习其经验。

H粮食产业化联合体由H种业公司牵头组建,2012年7月成立,9月纳人首批试点之一。发展到今天,已吸纳13家专业合作社,27家家庭农场、6家种植大户,拥有各类农机装备230台(套),流转土地面积1. 6万亩,托管土地面积生万亩,小麦良种繁育面积生万亩。2015年,联合体经营的1. 6万亩小麦亩产达到575公斤、玉米亩产达到600. 5公斤,亩均年总利润1701元、净利润621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此外,还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3万亩,辐射带动农户650。户,亩均增收230元。

联合体龙头—H种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年12月,注册资本518万元,现有员工50人,主要经营农作物种子(选育、生产、销售)、农药、饲料、微肥、皮棉、化肥、农副产品购销等,其前身是由本地种苗公司改制而来。

联合体纽带—农民合作社主要有H种业公司牵头成立的H农机、H种植植保合作社,吸纳加人的n农机、K农机、R水利等11家专业合作社,为联合体成员提供技术指导和全程生产服务,也为周边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服务。

联合体基础—27家家庭农场、6家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面积大的达到230。亩,面积小的200亩左右。家庭农场普遍采用了统一的绿色增产模式,经营效益显著好于普通农户。如Y家庭农场,规模经营760亩,主要从事小麦良种繁育和高产玉米种植,拥有职工36人(固定生人、季节32人),年产值180万元,年收人20多万元。目前,Y家庭农场拥有固定资产90万元,仓储库房60。立方米,机械设备库房20。平米,晒场20。平米,联合收割机2台、大型拖拉机生台、小型农机具12套。

H联合体主动应用先进技术,加强物质装备,改善基础设施。现有办公和库棚面积2212平方米,水泥晒场10。()()多平米,库容1万吨的种子成品库,占地125。平方米的农机维修车间,日烘干能力100万斤的烘干设备,200。平方米鲜食玉米低温库,小麦田间“四情”监测系统和水肥一体化系统。在科技创新和应用方面,与科研单位合作建立鲜食玉米育种基地、大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合作建立玉米教学试验基地、建设2000亩农业灌溉示范田,还计划引进玉米秸秆青储饲料项目、高效鲜食玉米种植加工项目等。

二、案例剖析

根据前述理论阐释,联合体经营模式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在于,构建了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的契约安排,降低了交易成本,达成了理性集体行动,诱致了新型农村经营体系的形成。

(一)通过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完善的契约网,降低交易成本

在联合体内部,通过交易联结、要素联结和互助联结等正式或非正式的契约网,将不同经营主体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了战略联盟或伙伴关系。首先是交易联结。联合体各方签订了生产服务合同、协议,确立了农产品、生产资料和相关服务的买卖关系,形成了三方共赢的交易联结。其次是要素联结。通过资产、资金、技术、品牌等生产要素的相互融合,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如H种业公司为家庭农场提供生产资料时,先行垫付资金,收购农产品时再行扣除,解决了家庭农场的资金难题;为家庭农场提供贷款担保,用流转土地经营权及待收获粮食提供反担保,破解农户贷款难、风险高的问题。第三,互助联结。除垫付资金、提供担保外,龙头企业还通过加价收购、免费晾晒和技术服务等,与家庭农场建立互信关系。这三种联结方式,通过合同、协议建立了清晰的市场交易关系,通过要素融合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互助互信减少了交易中的不确定性。

(二)通过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互惠共赢

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独立经营时都不能有效应对农业的自然、市场和技术风险。农业企业面临原材料供应渠道不稳、质量控制难题;农民合作社面对分散经营的农户时,缺乏稳定、规模化的服务对象;家庭农场存在技术、资金、市场、服务等的制约。但三类经营主体也有各自的优势,如龙头企业的产业链要素组织能力和市场整合能力较强,适合发挥引领作用;农民合作社组织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具有优势,可以发挥“纽带”作用;家庭农场在种养环节具有优势,可以通过精细管理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因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多元利益联结方式进行整合,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就可以挖掘产业链的潜在增值空间,实现合作共赢。如在H联合体内,龙头企业承担农产品经营销售、制定生产规划和标准,以优惠价格采购农资,以高于市场价格回收农产品;农民合作社向家庭农场提供技术和作业服务,有了稳定的服务面积和集中连片作业环境,提升了作业效率,同时也在组织农资配送、产品回收中获得相应收人;家庭农场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和优惠价格,可以专注于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农业收人。这样通过各方主体取长补短、分工合作,解决了单独经营时存在的难题,形成了相互依赖又各自独立的盈利模式。

(三)通过风险防范和内部约束,增强彼此信任和依赖感,达成集体理性行动

通过利益联结和分工协作,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达成合作互惠关系。但还必须解决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联合体通过建立风险防范和内部约束机制,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如以家庭农场为核心,实行“成本+微利”的兜底价收购机制和二次利润分成机制,保证按要求生产的家庭农场既不因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而损失过重,也不因市场行情变化而丧失获利机会。联合体实行“统一品种、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认证、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能对家庭农场生产过程有全面了解,便于指导和监督,也有利于成本核算,确定产品标准和收购价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内部约束机制,即对不按标准生产的不合格农产品,龙头企业有权拒绝按约定价收购,由家庭农场自行处理。不符合标准的生产行为包括使用劣质化肥、农药,节省田间管理、不服从统一操作等。联合体内的家庭农场也享有经营自主权,可以自主决定将农产品卖给谁,自主选择化肥、农药,自主决定田间管理,但销售给联合体的产品必须符合质量标准。风险防范和内部约束机制起到了双向选择作用,对参与主体的信用素质进行筛选,减少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重复博弈中建立了互信关系,形成了融合发展的向心力、凝聚力。联合体可以看成是一种相容性集团,合作共赢、集体理性是内生选择。

(四)及时将实践经验固化成规则,形塑制度演化路径,使联合体成为可资借鉴的农村产业融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