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发展困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农村的消费、流通以及生产环节中进行资金融通的金融活动就是所谓的农村金融,其中主要包括相关保险、投资、证券发行与交易、抵押贴现、信贷运用以及资金筹集等各种活动,它是金融业与农业相互渗透而产生的。金融机构在2011年年底就已经将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覆盖了,乡镇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大约95.3%的乡镇中设立了分支机构。但是,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发展形势仍然无法使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得到满足。
一、我国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
(一)不准确的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定位
农村合作金融在本质上已经与农村、农企以及农户脱离了互助合作关系。我国自从2003年进行农村信用社进行深化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发展迅速、改革顺利,逐渐成为了金融支农的主力军。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农村信用会社开始自负盈亏、自主经营,逐渐出现了想商业化银行倾斜的趋势。银监会在2012年对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该组进行鼓励,因此,现有的农村合作银行都要改组成为农村商业银行。这样,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业态中就出现了安全隐患大、抗风险能力弱、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市场定位模糊等很多问题。
(二)严重的农村金融抑制现象
“二元经济”结构长期以来使得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农村和农业发展的落后,甚至于将农村资金大量挪用于建设城市工业化当中。在这种背景下,农村以及农业的发展受到了资金长期短缺的严重抑制。
由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出于提高经济效益以及防范风险的需要,导致出现了农业存款远比农业贷款多的现象。很多在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在农村的金融市场上处于“多存少贷”或“只存不贷”的状态,从而将很多农业资金用在非农生产和工业当中,导致无法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
(三)落后的农业保险体系发展
农业这一行业具有高风险性,现代农业面临着诸如经济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自然风险等多种风险。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面对着这些风险是无法应对的[3]。农业保险在支持农村金融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将农村金融风险分散掉。我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每年因各种突发性灾害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农业的发展急需强大的农业保险体系用来作支撑。
我国现阶段的农业保险体系还处于不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中,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不够、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以及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小、品种少等都是存在的问题。再加上我国尚未建立再保险体系,风险分散机制尚待加强,从而导致我国的农业生产风险居高不下。现行的农业保险规模也无法达到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保险的需求。
二、使农村金融发展受到制约的因素
“二元”经济结构造成我国城市金融市场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割裂,大量的农村资金流入城市,这种内生因素成为了使农村金融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的主要因素。
农村金融的孕育也受到了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农村金融市场,但是金融空缺的现象仍然在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要严重很多。
农村金融效率受到了较高的交易成本的拖累。农村金融市场在当前并没有将自己的信用体系建立起来,一些正规金融机构并不了解农企以及农户的还款能力、资信情况。农村金融机构需要面对经营规模小的农村企业以及资金需求额度少、分布分散以及数量庞大的农户。所以,农村金融机构在投放贷款之前,必须要对农户以及农企信息进行全面调查,这些都使金融机构贷款发放的交易成本有所提高。
三、使农村金融摆脱发展困境的对策
我国农村金融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成为了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根本原因。使农村金融摆脱发展困境需要注意一下问题。
(一)促进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
功能定位不准确以及机构设置不足等都是现行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问题,所以必须要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必然趋势就是多元化,所以现阶段必须要促进以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主,以商业银行为辅的金融体系的监理。
(二)财税扶持农村金融体制的建立
农业受到市场风险以及自然风险的双重影响,所以是典型的弱质产业。虽然各级地方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的措施和政策,但是还是不能满足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撑以及财税扶持。促进稳定的财税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财政补贴。同时还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对金融机构向三农事业的贷款予以鼓励。
(三)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由于农业生产受到自然风险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必须要促进现代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我国应该将多元化、多渠道支持的农业保险体系建立起来,逐渐走上商业型农业保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结合的发展道路。不断地增加农业保险的品种,将农村保险的覆盖率全面提高。同时,还要促进再保险和重大风险分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从而使保险业补偿农业的作用发挥出来。
四、结语
总体上我国农村金融业发展势头良好,我国的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地增加对农业的存贷额度。同时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体,以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为辅,再加上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金融体系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也有许多因素制约着农村金融的发展,所以必须要重视对农村金融的分析和研究,加快促进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教师发展;培训;职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22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138
一、农村学前教师发展现状与困境
本调查以河北省一农村教学点附设幼儿园为例。该村常住人口一千余人。随着经济发展,当地兴起机械制造业,青壮年劳动力主要从事第二产业,妇女也外出工作,而家中幼儿无人看护及教育成为该村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撤点并校浩浩荡荡的展开,村小由1-6年级减缩至1-2年级,家长面临着孩子上小学高年级择校问题。部分家长倾向于将孩子送至收费较高的私立学校寄宿,原因有三点。一是孩子在家中无人照管,学习上也难以辅导。二是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无需参与。在众多家长的眼中,教师是神圣的,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更要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而过分注重教师的作用,使得家长在教育中应该起到的基础性作用难以体现。三是迫于升学压力,在外求学拥有更高的教育质量。这造成了大量的低龄生源外流,使得村小生源难以保障。为提供照顾和教育儿童的场所,减轻家长的负担和压力,确保村小教学点的生源,就开办了村小幼儿园。
在此教育目的下,该村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较低,教师的发展空间也受到了限制。幼儿园成为小学的附属品,依托小学发展而发展,由于没有学区经费支持,加之家长对教育投资少,收费标准很低,为100元/月。幼儿园屋舍为学校闲置房屋三间,与小学只一墙之隔,教师也没有独立办公室。幼儿园管理体制与小学基本一致,作息时间也与小学时间基本相同,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管理与教学体系。
幼儿园班额过多,师幼比过低:该幼儿园小班人数相对较多达30人,中班为21人,大班为25人。师幼比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1:7至1:8的要求。
幼儿园师资专业水平低,工资待遇低:幼儿园由于没有经费支持,所有教师没有编制,由一名教师负责后勤,三名教师分别负责三个班级,一名为专科毕业,其余两名初中毕业,平均年龄27岁。根据访谈,笔者还发现教师选择在幼儿园任教主要原因为:一是学校要求较低,能够管好孩子就行;二是自己的孩子在学前阶段,而在幼儿园任教,方便照看孩子。幼儿园教师工资1100元/月,相比去年800元/月,提高300元。
二、我国农村学前教师发展策略
(一)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前教师待遇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确立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分担、省统筹的项目财政投入体制,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增加财政投入,大力支持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是教师的问题,农村教师的问题说到底是经费问题。对此,国家必须重视农村学前教师专业发展,加大财政倾斜力度,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
(二)增加对农村学前教师的进修奖励,扩大社会宣传
农村学前教育离不开农村学前教师的辛苦耕耘,他们是乡村社会知识的守望者和传递者,没有他们的耕耘,但农村教育将是一片沙漠。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就要重视学前教师,但农村普遍尚未形成这一观念。国家层面颁布一系列幼儿园规章以及2011年来“学前教育宣传月”的开展,让教师认识到学前教育的春天来了,同时也为社会再认识农村学前教育和教师提供了平台。另外,要通过奖励和宣传增加学前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农村小学教师通常去县城培训机构培训,而农村幼儿教师却没有进修机构,进修机会少之又少。因此,针对农村学前教师教育发展要增设教育培训机构,适当对教师予以补贴,将“国培计划”开展到中华大地的每个教育角落。
(三)完善多元化学前教育教师培训体系,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美国学前教师在职培训课程主要有四大领域:社会情感和身体发展(0-9岁)、儿童的创造性和语言、儿童的思维和问题解决、当代社会教育。英国注重保教人员质量,主张在短期培训班中进修,参加各种学前教育学术会议交流,聘请学前教育专家进行授课、现场指导,通过多种途径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与技能。
现今中国学前教师教育发展主要依靠职前培养、在职进修两种途径。英国EYPS培训项目中强调培训的重要性,要求构建多种基本培训途径,以满足不同地域和人员的受训需求,同时也实现了提升教师职前素养的基本目标。而在职进修主要依靠学历进修,这与中国农村学前教师教育发展现状远远不符,因此学前教育教师培训要适合农村教育实情,因地制宜,遵循经济性、实用性、个别化原则。
关键词:农村 薄弱学校 困境 出路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九年义务免费教育的推行,我国农村教育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国家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为农村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尤其是在校园建设方面,大大改善了学校的面貌。但是一个学校的发展是不能仅仅依靠校园建设、校园环境的。“据调查,薄弱学校在大部分城市占20%左右,少数达到30%,甚至40%,若从广大城镇以及农村中小学的情况看,薄弱学校占的比例更大,而且近年来校际差距越来越大,薄弱学校问题越来越严重。”[1]
一、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举步维艰
所谓薄弱学校是指由于学校教师素质不高、生源数量不足、无发展特色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的学校。其现状主要表现在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在薄弱学校,尤其是在低年级,有的老师要担任语文老师,数学老师,有的甚至还要担任班主任,一人多职,负担比较重,并且精力分散,教学质量也很难提升。薄弱学校的教师在职培训的机会比较少,学历低,而且在校教师还有一部分是代课教师,有的教师是中专、中师毕业的人员充当,有的甚至是没有受过专业的教师培养,仅仅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教学。这些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素质上,还是在专业素质上都与实力较强的学校有一定的差距。
(二)教学方式老套,课程单一。“满堂灌”、“注入式”、“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已成为陈旧教学方式的标志,而这在薄弱学校的课堂里却屡见不鲜。在课堂上,老师往往把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分析得较为细致与透彻,学生通常没有思考的空间,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拓展;而得出的结论也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与掌握,从而也就影响了教学质量。学校的课程设置单一,主要以语数外等学科为主,课外活动缺乏,社会实践更是少之又少,学生学到的也只限于课本,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受到了抑制。
(三)学生质量不高,数量不足。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本地,家庭作为孩子受教育的第一课堂,但是有些农村家庭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却不能提供很好的文化氛围,他们平时看的书比较有限,没有形成很好的习惯,家长也不注重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也就影响了学生的素质。而在薄弱学校,这些学生学习态度并不积极,对教育的期望值并不高,因此也导致了好斗厌学的问题学生的出现。学生数量不足主要是现在很多学生及家长选择教育质量较高、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
二、农村薄弱学校的薄弱成因
(一)教师流失严重,培训机会少。一方面,农村教师工资比较低,工作条件差,很多教师不安于在农村学校任教,有的教师甘愿回家务农,或做其他的事情来谋生;有的教师会想法设法去一些条件好、待遇好的学校,这造成了教师资源的流失;还有很多老师不愿意到农村任教,丰富的师资不能流入农村学校。这些都是影响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的原因。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培训的机会不多,其教学思想、方式等不到更新与改善,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二)课程设置僵化,教师观念落后。对于教师来讲,由于信息渠道不畅,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也只注重分数和升学率。所以,即使学校按照教育计划安排一些活动课程、实验课程或是一些所谓的副科,也只是流于形式,很少能按照课时完成学习任务,所教授的课程仅限于升学考试的那些内容,课程枯燥乏味。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科研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等方面也得不到创新与加强,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素质不高等问题。
(三)学生学习态度消极,部分学生转向优势学校。一方面,校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通常不是很积极,通常他们不太注重学习,对教育的期望值并不高,因此也导致了好斗厌学的问题学生的出现。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从由书读到读好书成了新一代农村学家长的共同追求。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农村新一代学生家长对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有着强烈的愿望。有的家长把孩子从农村转到城市就读,这也是薄弱学校生源不足的因素。
三、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对策
(一)有效提高领导者和教师的素质,更新观念。首先要提高校长及相关领导者的行政能力,可以通过培训、与其他名望好的学校进行交流等方式进行,这样能够使领导学到更多先进学校的方法,然后结合自身的条件,使学校自身得以完善。对于教师来讲,提高自身的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素养、职业道德、教学能力等,接受培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国培计划”的实施,是“促进边远地区农村教师培训资源公平分配的政策”[2],“‘国培计划’相当于一台‘种子机’,它要使通过培训的教师成为种子教师”,[3]而种子教师于农村薄弱学校来讲正是雪中送炭。
(二)充分利用当地本土资源优势,开发本土课程。充分发觉和利用本土资源可以让教育更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注重研究开发、充分挖掘自然资源、校史资源、乡贤资源中的教育元素,学校对其加以充分利用。领导们要善于发掘、教师们要善于利用,才能开发出好的本土课程,使其成为学校竞争生源的一个优势。薄弱学校可以借鉴这方面发展好的地方,浙江省上虞市开展的园区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园区把自己的乡土文化如孝德、乡贤文化活教材的选择。[4]这都为薄弱学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
(三)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创造学校自身的特色。一定要让学生树立“天生我材”的观念,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发展空间,以使学生能够更自信的对待自己的学习。对于学校来说,要发展其自身的特色,就是让每个学校都能打出自己的品牌,如有的学校以篮球运动享誉本地区,有的学校以音乐、美术等为特色。对于薄弱学校来说,能够在某一方面见长,也能够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创建办学特色是薄弱学校走向成功之道。[5]“特色”可以让一些薄弱焕发生命力,学校管理者和老师们的教育理念也得到提升,不再把学业成绩,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是更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方面来讲,学校也可以以此吸引更多的学生,这样便有利于生源的流入与薄弱学校的发展。
四、结束语
任何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除了靠国家出台的各种政策以外,还应不断的完善自身。尤其对于农村薄弱学校来说更需要发觉自身的潜力,结合当地情况和自身条件,借鉴成功学校的办学方法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这样薄弱学校才能生存、立足与发展。(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指挥,冯文全,黄育云.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与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探讨[J].教育评论,2007(10):21.
[2] 赵忠山.“国培计划”振兴边远地区农村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1-4-13
[3] 朱旭东.论“国培计划”的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10(6)
关键词:甘肃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困境成因
在社会教育水平快速提升的大背景下,近些年甘肃农村普通高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却相对缓慢、远远滞后,基础教育十分薄弱、高考升学率普遍较低,甚至陷入了一种发展的困境。这必将影响、制约我省今后经济社会的发展。
基于这一现状,试作以下成因的探究。
一、受文化建设氛围与教育氛围的制约
(一)甘肃农村社会文化与文化建设的氛围不浓。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又是以一定的文化背景作为其行为的前提,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文化氛围对人的成长从客观环境、自我素养等各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省农村,这种文化背景还显薄弱,而一旦这种文化的熏染乏力,再加上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增长给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极大提高,将必然会导致人们在成功过程中对文化、知识诉求的降低,从而教育对人成长的功能在部分人的观念中被淡化,家长也疏于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引导与监管。
(二)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不浓。尊师重教是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内驱力之一。要形成一个区域乃至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除人们在成功的道路上对其起到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之外,还需要社会每个元素共同营造它,因为在经济利益相对便捷获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环境中,普通民众往往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暂时提高,可能会认识不到人与社会的长远发展。
因此教育便不再是学校一家之事,也不再是学生一人之事;而是全社会为教育者,全民众是被教育者。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教育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健康成长发展的决定因素。
二、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缓慢
这是我省农村教育陷入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
(一)教师缺乏成长的外在动力。教育氛围的不浓,导致教师自我成长、发展的懈怠。我们知道,学生的成功是教育的结果,反过来,一个老师的成长是许许多多渴求知识的学生催生的过程。当一名老师现有的知识能力储备总是能够满足教育对象的需求时,老师就会缺乏继续学习的动力,缺乏充实、提高自己的欲求,所以就无法不断成长,并适应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教育诉求。
(二)教师在成长中缺乏荣誉感与自豪感。我省农村除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外,职业教师薪酬的偏低、收入分配与职务评聘的欠合理欠公平、奖惩机制的不健全等等因素造成对农村教师心理的一种损伤。当教师职业被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工作和忙碌只是源于外在的职业要求,而没有了职业认同感之时,教师便缺乏了职业的荣誉感与自豪感,进而导致教师缺乏职业的责任感和工作的积极性,只是把教师当成职业,而不会把教育当成事业,更不会有用教师职业来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高尚精神。
(三)教师职业培训的力度不足。现代社会需要每一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教师职业更是如此,而培训是教师终身学习的一种方式,是一名老师提升自我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但在我省农村现实中,存在很多问题,力度远远不够。如要么教师培训的机会次数有限,要么很少做到教师的全员培训,受培训者总是个别固定的精英骨干,而且他们在回到学校后并不能起到传播、辐射、带动的作用,要么培训流于形式、甚至有的走走过场,把培训当成一种任务去完成。这样大多数教师很难借培训的方式达到提升自我水平的目的。
三、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支持不够
教育的发展依靠于社会的支持,这种支持在我省农村明显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式单一。社会对教育主要是经济上、政策上的支持,而在教育文化氛围的营造、教育发展的实际优先政策上、对教师职业荣誉感的养成上、对教师教育素养的成长、对优质教师资源的公平引进等方面明显欠缺。
(二)对教育事业的支持有一定的功利性。教育是一个许多环节共同作用下漫长发展的过程,社会对教育的实际支持就应落实于这一过程。如评价一所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应该基于受教育者在高中之前阶段所受基础教育的程度,从纵向衡量,而不只是横向不用区域不同学校之间的评比;是一个过程的考量,而不单是结果的鉴定。如果只功利地看重结果,依据这一结果来评价学校教育的水平,进而用奖惩的方式参与教育,就很难形成我省农村普通高中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四、教育教学资源短缺
(一)优质教师资源短缺。由于前述原因,自我培养的优秀教师较少,也很难从外面引进优秀教师,或者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二)适应教育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更新的教学设备短缺。学校图书馆图数量少、书目种类不多、图书的利用率不高、图书资源使用手段落后,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社会教育资源稀缺,仅有的社会文化科技资源也不能得到有效整合来为农村高中教育教学服务。
关键词:农产品企业;金融困境;金融产品创新
一、湖北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以及农产品企业发展的意义
(一)湖北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农产品企业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湖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更要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新农村建设服务。2012年,政府文件多次提及“三农”问题,并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凸显了“三农”在我省民生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在此背景下,湖北省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推进基本金融服务均等化,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到了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有力地促进了“三农”的转型升级。
但到目前为止,湖北省农村金融建设仍然滞后,长期存在的城市与农村金融二元结构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市金融服务竞争日益充分而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明显不足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由于从2010年起,短期贷款的分类有所变化,表1是根据2009年的数据描述的湖北与全国贷款农业贷款情况的比较。
从表格的数据来看,湖北的农业贷款同比增长22.7%,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23.4%保持持平。但是湖北省的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总额的比重仅为4.1%,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这说明,农村金融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当前依然是我省金融体系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在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的历史阶段,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依然是国家高度关注的民生与社会问题,也是需要继续通过深化改革来着力解决的一项重大经济金融工程。
(二)农产品企业发展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农业也将逐渐融入世界农业之中。只有不断深化金融服务与创新,更好地支持农产品企业出口,才能使农业适应和加入国际市场,不断提高其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把农产品生产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更好的为“三农”服务。
1.农产品企业的发展能促进农业增长
第一,农产品企业的发展,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优化产品结构。农产品企业围绕某一农产品提供配套服务,通过定向投入、合同收购等方式,扶植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建立起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商品基地,使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和不断优化,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农产品企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的科技进步。目前农产品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已成为农业方面科技创新最具活力的主体,农民教育培训最前沿的阵地和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最有效的平台,为推动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农产品企业的发展能促进农民增收
第一,就我省目前农民的收入构成来看,其构成主要有以下四部分: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是指农民从事劳务活动所取得的收入,财产性收入是指投资所取得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是指农业生产所取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是指与国家政策有关的农业补贴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占到95%以上,。农产品企业的发展不仅能为农产品提供销路,还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将会大幅度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二,农产品企业的发展为农民积累管理经验提供了机会,农民会把在参与乡镇企业管理中学到的经验活学活用,不断升华,并将之灵活运用到村务管理或自主创业中,这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见,发展农产品企业,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3.农产品企业的发展能促进农村建设
第一,一个县的企业的增加值、利润总额、上交税金等,是组成该县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指标。如果一个县经济不强,企业上交税金少,这个县创造的财政收入就必然少,这样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自然就少了。
第二,农产品企业作为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和载体,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壮大农村经济的重要动力,作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力抓手,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这些企业的参与。
二、湖北省农产品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困境
(一)湖北省农产品企业建设的资金需求大
首先,根据调查的资料显示,作为农产品龙头企业,资产投入大约在500万元至1500万元,生产加工型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比较大,在10 00万元左右,农林生产开发型约在500万元左右,这就要求有大量的资金支持。其次,农产品企业资金需求具有季节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使得资金流动呈现季节性;同时,由于动植物的生长周期一般较长,使得农产品企业的资金周转比较缓慢,资金的利用率低。最后,农产品企业资金需求具有一次投入,多期消费的特点,这就使企业需要更多的流动资金。
(二)湖北省农产品企业贷款难度大
就湖北省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产品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赖于湖北省农村合作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农业贷款。但是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农业贷款是远远不弄满足我省农产品企业发展要求的。
首先,由于农产品企业自身生产经营固有的特点,如经营规模较小、资金利用率低、经营风险大等,加大了银行贷款的风险,使得金融机构提供的农业贷款有限。其次,,农产品企业由于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也不需要定期披露财务状况,资金的管理与运用缺乏监督机制,导致金融机构对农产品企业的融资成本通常比较高。最后,金融改革和发展滞后,比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高、亏损严重、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滞后,导致金融产品创新较少,加上农村信用社不断向商业化过渡,大量资金流向了收益率高的地区和部门,而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农产品企业由于各种限制难以取得贷款。
鉴于以上种种,农产品企业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供给。这种情况使得很大一部分农产品企业不得不通过民间渠道寻求高利贷,严重妨碍了企业的发展和融资能力的增长。然而,农产品企业的这种融资困境,并不意味着企业不值得获得贷款。我省当前也有许多业绩优秀的农产品企业,比如稻花香、精武鸭脖等,也说明了农产品企业也会具有广阔的投资前景。具体到大农业内的农、林、牧、渔各业,他们的发展也极不平衡,银行在给这些企业提供贷款或投资时,考虑何时进入、如何定位以及选择哪种金融工具和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三、影响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主要因素
金融创新的本质,就是通过对风险和收益的重新配置,使金融机构达到目标收益的同时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经验显示,金融产品创新虽然与回避管制、危机处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但金融结构复杂化、金融体系高度市场化过程中金融机构不断增强的竞争压力,才是推动金融创新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动力。从我省的目前的情况看,影响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主要因素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缺乏创新动力,金融产品创新的主动性较弱。首先,农村金融体系还处于市场化的初级阶段,市场发育程度不高,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较差,农村金融机构整体面临的竞争压力有限;其次,由于农业经济是弱势产业,金融机构在农村经营的成本高、风险大、收益率相对较低;最后,随着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战略转移的推进,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对基层分支机构的贷款权限上收到总、省行,基层银行的主动权极小,抑制了基层行创新贷款品种的积极性。
第二,农村资金风险规避和补偿机制不健全。目前担保体系尚不完善,大多数农产品企业可用于抵、质押的财产有限,担保能力不足,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使得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企业缺乏风险分散渠道,基层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内在创新动力不足。
第三,金融监管过于严厉。由于我省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监管机构为了控制风险,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过于严厉,会使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因为在严厉的监管模式下,金融机构为获得产品创新的监管允许所付出的运营成本会大大增加,无法提供有经济性的新产品而不愿创新新。
第四,激励机制不完善。考核机制不科学,不能精确考核与评价员工在创新中的贡献,或者没有建立针对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考核评价机制。受体制限制,无法利用企业年金、灵活薪酬制度等先进的激励资源和激励手段,影响了员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这些条件下,金融机构创新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导致在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常常面临着金融机构不积极、不响应、不配合的问题。
四、协同发展视角下的农村新型金融产品创新
鉴于农产品企业所处行业的特殊性,金融机构应该不断创新,开发出一批专门针对农产品企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1.创新抵押物。这类金融创新在贷款抵押物方面有所突破,主要包括林权抵押贷款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由于农村中小企业恰恰缺乏不动产,考虑到农村土地具有土地经营权的特性,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就是针对动产抵(质)押融资的需要,开办的新型贷款业务,它使农村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户拥有的动产资源真正转化为获取信贷资金支持的有效载体。
2.为农产品企业提供季节性专项资金。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农产品的季节性特点,对农业企业提供季节性贷款。如贷款承诺,并以收购的农产品和加工的成品等库存作为抵押。对于信用和财务状况较好的农产品企业可为其提供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循环周转贷款。
3.农企打包放款。当农产品企业与外国进口商签订买卖合同就要组织出口时,企业可能会出现资金周转上的困难。此时,农产品企业可以用进口地金融机构向其开立的信用证或其他保证文件,连同出口商品一起,作为贷款抵押,借入款项作为周转资金。待农产品企业收到货款后,再还清银行贷款。这种打包放款的期限一般较短,在一年以内。
4.提供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避险服务。目前我国的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有限,并且期货交易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农产品企业都不知道如何利用期货交易来降低风险。金融机构可以与期货经纪公司合作,为农产品企业规避价格风险或买卖农产品期货提供专门的服务和交易上的便利。
总之,农产品市场是一片广阔的市场,但是其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农产品企业的特点开发更多的金融工具来满足农产品企业发展的需要,更好的为“三农”服务。
参考文献:
[1]闫力.辽宁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实践及启示.中国金融,2009.
[2]张凤龙,臧良.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研究.经济纵横,2007.
[3]王培山,王永波.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策略研究,中国金融,2004.
[4]曾薇,陈收.金融监管对金融产品创新影响研究新进展.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