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政治教育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化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353-01
自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一个独立二级学科以来,其“科学化”、“学科化”、“体系化”建设明显加快,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方便取得了重大进展,以成为理论学科以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术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但毕竟是一门新型学科,不仅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化研究,而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会不断提出新课题需要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论与科学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虽然已经确立了概念体系研究对象,开展了对学科的理论基础、基本规律、结构功能、价值体系、目标内容、原则方法等主要问题的研究,形成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得到了推广应用,收到了明显效果。但是,除了这些成果还要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准确充实完善外,学科的理立论基础,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理论,还有待深化与系统。因为这不仅是一个深化提炼突破的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需要从根本上回答一些人存在的“为什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质疑。
学科理论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为什么各个社会、各类人群都有思想政治教育和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有的社会与国家没有使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但在事实上都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这既是一些人存在的疑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探究的本源。如果这个问题不从理论上彻底解决,就会使一些人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只在我国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是外在施加的误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以关于人与社会本质理论为指导,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辩证,从本源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与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
二是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人群为什么有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各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概念、目标、内容、方法等各有不同,表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相对性,正是这些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人类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普遍性。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是什么,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者研究者的研究各有侧重,也各有表述,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专著中,作了研究与概括,但还需要系统和深入。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理论、能动性理论、实践论与灌输论,都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提供了理论指导,但这些理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方面,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与研究者,以理论为指导,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研究、概括其本质与规律,而不是对理论进行阐述,这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艰巨任务。
从文本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问题,这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研究的新特点。通过对马列经典原著的研究考察,来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原则和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可谓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创新,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正确方向。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和文章中使用了大量关于“宣传工作”、“政治宣传工作”、“政治鼓动”、“政治教育”、“理论教育”等提法,这些都是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他们认为,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强调思想和精神对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研究
引领社会思潮的实质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建构科学、有效的引领机制是引领工作的重要环节。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理论热点。所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其实质就是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引领”不是“强制、压制、控制”,而是“引导、吸引、凝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实质,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引和凝聚”人心,是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令人信服的力量,让各种社会思潮自觉向你靠拢,在多元和差异中凝聚共识,增强社会各阶层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在最大程度上形成价值认同。而“吸引和凝聚”的前提是“认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本质上是对意识形态的认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离不开有效的教育和传播。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应放在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互联网等新媒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等问题上。
互联网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的研究依然要重视。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国网络用户总量持续攀升,互联网也成为现代人特别是青年群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社会在拓展青年群体生活空间的同时,引发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现代化带来了一个不断变迁的社会,由于技术、竞争、政治、经济、全球化等因素影响,人们生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如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也;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课题与新思路的研究中,推动不同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如何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研究等,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关系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它是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它所揭示的教育发展中的一般规律以及教育的性质、目的、原则、方法等,对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其他学科都有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当然也要遵循教育学所揭示的教育的基本原理、原则与方法。但它不是简单地套用,而是借助于这些原则、方法等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所固有的特殊规律,进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有的学科体系。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浅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是从教育存在逐步过渡到教育意识,这一发展过程反映着各种教育因素的不断增长,揭示着教育矛盾从潜在到展开、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过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教育学即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目的就是对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过程进行论述,以及对教育经验的概括,是陈述性质的学科体系[1]。教育是一种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2]。教育的内涵丰富,从教育科目来分类,可以分为语言教育、体育、美学教育、道德教育等;从教育环境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等;从教育层次可以分为初级教育、中级教育、高级教育等。作为研究客体的教育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因而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体系的基础学科自然也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客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的阶级、社会与其成员,借助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进行思想政治交流互动,双方在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自主建构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中的一部分,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而存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应当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二者都是研究如何建设、培育人的学科
“谁也不能野到不可驯服的境地,只要他肯接受教导和知识。”从社会发展过程的角度来看,教育的定义是这样的: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使个人,以后在社会中可以发生功能,即是,使个人的人格变得最接近社会人格,使个人的欲望符合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要。任何社会的教育制度――都是受此一功能的决定。[3]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活动,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对社会知识、文化的传递和在此基础上对人的培养,并通过培养人来维持人的生存、发展和为社会服务。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如何能适应、生存以及去推动社会的前进,这都必须有赖于教育。人是自然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的产物,就人的本质而言其特性在于社会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教育是一种社会需要,它能使人变成社会性的人,人在教育中获得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社会文化,人类天生获得大脑,但却不是天生就会思考;人天生获得眼睛,但却不是天生就会分辨是非,这些都必须从教育、从实践中去获得。正如夸美纽斯所言“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因而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培育和建设人的科学。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品德,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它所着重的方面在于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它的目的在于培育出符合社会思想道德要求的人,塑造人们符合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一门如何做人的工作的学问,其目的也是去培育和建设人。
三、二者都强调学校教育
教育是社会按照一定的需求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是在学校这样的机构中,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与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广义的教育泛指社会上一切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体力的活动。在学校这样的集体环境中,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内化纪律、秩序等社会观念,因此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学校教育都是教育的重点,同样也是教育学的重点,无论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主张“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须的”,蒙台梭利的“提倡儿童自发活动”的儿童教育学,还是杜威“学校即是社会”的生活教育理论,无不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不仅面向学校,也面向社会,但是“人最
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因此在学校教育阶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当今社会中,不同的意识形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同,但是学校教育却都是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开始,其内容包括三部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其中政治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包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以及十七大提出的个人品德教育。在西方国家例如德国,二战以后联邦德国就建立起一套德国政治教育组织体系,通过联邦政治教育中心来解决公民的“政治认同”问题,而这个“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主要工作职能就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规划、教育大纲以及对政治教育教师进行培训。同时在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开设专门的“政治教育”课程,另一种是将“政治教育”作为课程原则渗透到包括历史、地理、语言等其他学科中去[4],其主要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政治认同。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学校教育也自然成为研究的重点。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必然要遵循教育学的基本准则和规律,二者之间也必然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个具体的应用科学,对于它的研究也会从一方面充实和丰富教育学的科学体系和内容,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参考文献]
[1]《对教育学逻辑起点的一种新思考》 徐东 中国大学教学 2011年第一期。
[2]《大教学论》[捷克] 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第9页。
[3]《逃避自由》[美]埃里希・弗罗姆 刘林海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第121页。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现实的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321-02
“每一门科学理论,都有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抓住了这三点,才算抓住了一门科学理论的纲。” [1] 逻辑起点问题是关于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科学性的根本问题,它对一门学科的成熟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很有必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从国际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有其比较完整和合理的论证。当前主要有四种观点:现实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思想和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而笔者认为,把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更为贴切。
一、逻辑起点的含义
考察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是什么,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逻辑起点。黑格尔、马克思、列宁等经典作家都对这个问题有过描述。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的论述,综合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起点范畴一定是整个体系得以展开、赖以建立起来的客观根据和基础;二是起点范畴应该是一个最初的、最直接的和最简单的规定;三是起点范畴必须是绝对的、抽象的;四是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一致;五是起点和终点是辩证统一的;六是起点范畴与理论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2]。列宁认为逻辑起点是包含复杂整体的一切矛盾胚芽的细胞或细胞形态。在目前的教科书里关于什么是逻辑起点问题认为“科学的逻辑起点必须符合以下四个基本条件:第一,要看该范畴是不是该学科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第二,要看该范畴是不是与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相互规定;第三,要看该范畴是不是该学科研究领域一切矛盾的‘胚芽’,是不是该事物全部发展的雏形;第四,该范畴作为逻辑起点是不是同时也是历史起点” [3]。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基于某一逻辑起点,依据科学的方法论展开思维,而形成组合有序的符合逻辑推理的概念和原理的体系。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就是这门学科产生的源头,它既是整个学科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又是准确反映该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核心要素。逻辑起点就如构建学科大厦的基石,如果基石没有确定,那么学科的结构或体系一定是松散和无序的,其理论是经不起推敲的,从而缺乏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不仅是构建其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而且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它将直接决定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进而影响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
三、现实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根据上述对逻辑起点的认识,笔者主张“现实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笔者主要从马克思人学理论的角度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学为什么要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学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把“现实的人”作为逻辑起点,前提和立足点,把人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按照历史实践的根本要求,提出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从而把对人的教育和历史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
人学理论是以人这一特殊社会存在物为研究对象,科学揭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有着重要启示和引导作用。的人学理论总是以构成社会生活的“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的。“现实的个人”具有多重的现实规定性: (1)“现实的个人”作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人;(2)它是从事一定物质生产活动的人,因而是受到一定客观条件制约的“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主体;(3)它所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因而它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中的人;(4)它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也是对既有存在物不断扬弃的过程,因而它是不断发展的人。由此,我们把马克思所指的“现实的个人”归结为从事创造性生产劳动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的条件下,能动地表现、实现和确证其独特个性,并满足其需要及不断发展的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人。
从现实的人出发,是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如此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的关系在本质上可以还原为与现实的人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社会功能不是直接的,而是经过了“现实的人”这个中介。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并不足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存在提供最后的支撑。
(二)以“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意义
以 “现实的人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视角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存在寻找最根本的支撑,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利于人的存在和发展。马克思把人的本质概括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实践中把人的发展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把人的社会价值与自然价值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相结合,满足人的内在物质和精神的两方面要求,引导他们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都能权衡实现的人,以“现实的人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理论上确立以 “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为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视野以及加强了对人学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类的“人”的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作为个体,每一个人都是物质存在、社会存在与精神性存在的统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学要从现实的人出发,就要在个体身上实现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的统一。人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要使个体形成对物质自我的正确评价和追求;社会存在是人的本质,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人的本质,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人的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人还同时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一个人必须构筑自己的心灵大厦,使得生活,世界和知识世界更有宽度,也更有高度,给灵魂一个惬意的安顿之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增强人文关怀,使社会文化逐渐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追求。教育更是一种服务于人的事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相比较于技能等方面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是人之为人的素质,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因而是更为根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培养具备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人为目标,思想政治工作旨在提升人的思想、政治、心理和道德等各方面素质,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直接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核心价值与本质规定,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实现手段。
第二,实践上确立以“现实的人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为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上指明了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改变当前的死气沉沉,流于形式的现状成为可能,同时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人的主体性的凸显和张扬的需要,适合中国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充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的特点,调动人的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更关注人的情况下充满生机与活力。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始于并为了“现实的个人”而产生发展。只有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才能够客观地把握现实教育、社会活动的真实面目和内在规律,有效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从人的需要出发,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等已经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原则方法。
把“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首先,可以克服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人的社会性,轻视人的自然性,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政治化的局限。其次,把“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励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就应既要重视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关系及社会价值,又要重视人的自然属性、心理属性、人的自然价值,实现社会性和自然性并重的双向建构,并把人的主体性置于空前的高度。最后,以“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人本化、教育目标具体化、教育方法隐蔽化。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到极大发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界也引起不少争论,专家学者的理论观点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的科学界定,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笔者主要从马克思人学理论的角度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学为什么要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的界定和确立提出一些思考。我们相信,随着对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探索不断深入,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振广,荣今兴.逻辑起点问题琐谈[J].河南社会科学,1996,(4):56-57.
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随着网络教育实践的步步深入,网络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上了日程。如何开展网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目前需要突破的重要课题之一。
教育部在关于网络教育规范发展的几次会议上,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教育规范管理的通知》中都指出,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并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学生组织的作用,密切注视网络教育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严格学生管理和做好思想项政治工作”。
一、开展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
首先,由于网络教育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社会化以及办学的多层次、多规格决定了网络教育学生年龄、职务、学习基础、家庭环境等层次上的差异,同时,学生又具有多重社会角色,他们在承担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肩负对工作、事业和家庭的贵任。这些客观因素必然会给网络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复杂性、迫切性和艰巨性。
其次,从网络教育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看,由于这网络教育学生经历了由“学生”,到“社会人”和再由“社会人”到学生两次角色转换,在这两次角色转换过程中,具有了成熟的“社会人”经历,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成才观念、道德观念产生了相当大的差异。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式无法移植到网络教育学生。
再次,从网络教育的学习模式来看,师生处于分离状态,缺乏集体主义教育的影响,更缺乏校园文化的熏陶,学生遇到学习上、思想上的问题,只能通过媒体与老师、同学间接交流,缺乏现场感,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失去时效性和主动性。
基于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网络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二、探索适合网络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1.结合实际,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
网络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的学习态度、激发与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要目标。据调查,目前超过50%的学生以文凭的获得为学习动机,缺少知识需求和能力提高的动力,加上网络教育学习主要依托网络进行,多元的网络文化和价值观念、虚拟的网络生活对学生的思想会带来很大的冲击,因此,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贴近学生,务求实效,切忌假大虚空,形式主义。
2.加强网上学习社区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搭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虚拟平台
一个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学生“网上家园”,是做好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为此,我们依托网络创建了思想政治工作平台,有计划的开展征文、摄影等比赛,组织网上专题讲座、专题讨论等,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自我负责、自我管理行为能力。
3.创建虚拟的学生社团和党团组织,引导和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由于网络教育师生分离的特征,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需要改革与创新,我们依托网络,建立了虚拟的上学生社团和学生党团组织,以党员社区、网络党课、视频会议、网上群组讨论等形式开展党员活动,引导和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规范求学行为,提高思想素质。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开展的网上党团建设活动,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
4.建立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教学内容的适应性
在网络教育教学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要避免形式化、内容空洞、说教的现象。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对全日制本科生的“两课”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删除一些不符合网络教育学生需求内容,增加了比如价值取向、情操情趣、心理性格、文化修养、行为能力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内容新颖,有吸引力。
三、开展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保障
1.探索建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做好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开展网络教育的试点学校要建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构,成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把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网络教育学院的总体工作目标之一,常抓不懈,量化考核。
2.建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活动开展的情况,作为网络教育学院、校外学习中心和网络教育学生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及时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好的经验,推广好的作法,争取好的效果。网络教育学院要加大对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奖励力度,对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的学生,给与奖励学分的鼓励。
3.加强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研究工作
培养一支具有正确教育理念、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懂网络,熟悉多媒体技术的高校网络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保证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目前,各个试点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但很多活动只能限于校本部的学生参加,只有依托专门的师资或者对现有的辅导教师进行特定内容的培训,才能使处在各地学习中心的学生都能受益。
4.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因素对网络教育学生的影响比全日制学生要大得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努力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利用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资源和积极因素为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比如,根据各个时期社会上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或事件,通过BBS或视频会议系统组织学生开展分析、讨论,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边界不清晰
学科前沿问题有三重标准。首先,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紧迫性使得其成为尚待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其次,在思想教育学科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最后,在实际的学科理论逻辑演进中,衍生出的必须要解决的一些新问题。而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的边界问题则是一个学科研究对象范围内发生的问题,就我国多年的思想政治教学学科研究来看,其学科化的建设要基于理论化的发展,而这种理论就是对实际间接性与超越性的内容。一方面,学术界公认的我国存在的思想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尽管原始社会中的思政教育完整性不足,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哪个阶段都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事实。另一方面,现行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基于历史和逻辑为理论框架,但仍然对现代实际的边界范围存在不清晰的情况。尽管很多这方面的文献和著作针对世界思想正字教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研究,但并没有影响到其体系的建构。其根本原因就是对世界范围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思政教育,对于古今中外的研究还不够。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理论层次不明确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领域研究对象还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理论的交叉混合存在三个层次。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也就是元理论具有一定的层次规范。第二,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实践背景与依据明显,是改革创造而来,是实践经验总结而来,其层次规范是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第三,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应用理论并不是原理性的理论,而是可操作性较强的实践观念体系。当前存在主要问题是,学科元理论并没有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脱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应用理论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混为一谈,而正式因为这种层次上的混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不能够单独发展,最终造成整个学科体系科学化建设的低下。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规范性不足
另外,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上来说,主要包括理论体系的内容规范、指向教育对象的实施教育内容规范,以及评价规范三个方面的理论指向。同样是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与层次规范不清晰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紊乱情况。一方面,思政教育的内容规范面临着论域不明的问题,因三个层次的内容规范划分不清晰,目标指向也不清,最终整合统一存在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实施教育的内容规范面临的则是因不同时空条件下呈现出来的教育内容的内涵和意义不同,因此不能适用于人类社会普遍的规范。除此之外,这两者还同时面临着一些基本准则等的矛盾问题,专业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规范性显得非常不足。
四、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形式不明确
事实上,运动形式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前言问题中最关键的问题,因事物的运动、本身的特点都不同,可能因思想政治教育时期失去原有的运动形式,失去了自我。而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运动形式来说,对于中外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运动形式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即使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运动形式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因历史条件的改变,这些理论研究还有待创新。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