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

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

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介绍了建筑的基本特征,并详述了古今中外建筑结构及建筑外形两方面的重大成就,总结出建筑结构与建筑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字:建筑结构;建筑艺术;造型

Abstract: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ilding, detailing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building structure and architectural appearance in two great achievements, sums up the building structure 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chitectural art.

Key word: building structure; Architectural art; modelling

建筑起源于人类对生活的需求,一直以来,建筑为人类生活居住、工作学习、娱乐及从事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场所。所谓建筑,就是利用固体材料造出一个空间,以满足特定的功能要求与遮避外界风雨。建筑的三大基本要素分别是建筑功能、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建筑形象。

一、建筑的基本特征

1.建筑必须满足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

建筑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同时适应人们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使用要求,这在建筑的重要构成要素中起主导作用。

2.建筑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

建筑技术是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房屋建造的基本手段,是建筑水平是否提高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建筑材料、结构技术、施工技术和设备技术等,主要考虑应该采用什么材料以及用这些材料如何去建造房屋的问题;

(2)建筑材料是房屋建造必不可缺的物质基础;

(3)建筑结构是构成建筑空间环境的基本骨架;

(4)施工技术则是实现房屋建造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5)设备技术是确保建筑物达到某种技术要求的技术条件。

3.建筑必须具有良好的建筑外形条件

(1)建筑的体型、内外部的空间组合、立面构造、细部与重点部位的处理、材料的色彩、采光以及装饰处理等,是构成建筑物形象的主要成分;

(2)如果建筑物的形象能够处理得当,就会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即所谓 “建筑艺术”;

(3)建筑形象是功能与技术的综合反映;

(4)优秀的建筑艺术形象会使建筑展现出庄严雄伟、朴素大方、简洁明朗的魅力。

4.建筑的基本要素具有时代色彩

(1)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变化发展;

(2)建筑的艺术形象也不断被时代赋予新的风格。

由此看来,探索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是矛盾还是统一,如何使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更好的统一起来、协调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从古代建筑看建筑结构与建筑艺术的关系

纵观至今尚存的古代建筑,从材料利用来看,尽管只局限于最原始的建筑材料土、木、砖、石等,但是所用材料的各项性能都得到了有效;从结构形式来看,虽然只用了简单的砌筑方式,但没有不符合基本力学要求的。这些建筑物凭借了自然界对人类的启示以及人类长期认识总结积累的经验,其建筑结构与建筑艺术的统一与融合效果,几乎是无懈可击。下面介绍几个世界知名的古建筑:

1.古埃及金字塔

作为世界四大古国的埃及,拥有着举世闻名的神秘金字塔,其高度约146.6米,历经了4500余年而屹立依旧。

(1)金字塔采用抗压强度高、耐风雨的石材作为建筑材料,同时设计成了极富平衡和稳定状态的正四棱锥体结构体型;

(2)埃及金字塔不但具有宏伟壮观、气势磅礴的建筑艺术效果,而且其建筑艺术与建筑结构搭配的浑然一体。

2.古希腊建筑

(1)因为古代建筑局限于原始材料的性质与人类薄弱的力学功底,所以,不过是埃及鲁克索神庙,还是希腊巴特农神殿,都只可以借助两个石柱上架设石的梁柱结构形式,主要依据是石材做的简支梁横向抗弯强度决定了它的跨度,石材的脆性破坏性质导致建筑的跨度不会很大;

(2)随着静力学原理的发展,半圆拱与十字拱等利用水平推力取得静力平衡的结构体系在古罗马诞生,从而创造出梁柱体系无与伦比的内部空间,形成了古罗马建筑的建筑学派别;

(3)罗马建筑史上最著名的建筑――罗马万神庙,是古罗马建筑中圆顶(半圆拱)结构的重要代表作。中央内殿圆顶直径达43.5米,墙壁涂层采用的是石灰粉、火山、拌合碎石凝结而成的坚固不透水层,用圆顶底部嵌入墙体6.2米的做法来承受圆顶产生的巨大水平推力;还在弯顶上方开设8.9米直径的圆窗作为采光设备。整个建筑造型完美,内部空间庄严肃穆,明朗和谐,可称为结构技术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体。

3.拜占庭建筑

它的成功在于拥有一套完整的结构体系和伸展、复合式的建筑空间,比封闭式空间的古罗马万神庙有了很大的进步。圣索菲亚教堂为典型的拜占庭建筑,下面介绍是该教堂建筑的主要特征:

(1)全部采用砖结构,中央大厅面积为32.6米×68.6米,屋顶采用一个正圆弯顶与两个半圆弯顶的组合形式;

(2)横向水平推力由侧墙支承,纵向水平推力由两个半圆弯顶支撑,整个弯顶通过拱体支撑在四个柱墩上;

(3)两端柱墩、半圆拱、以及斜角上的小半圆拱共同承担圆顶的侧推力,将之传到两侧较矮拱顶上去;

(4)总的来说,它具有结构体系,构思独特、受力合理以及空间层次井然和关系明确的特点,充分体现出匠师们对结构的受力特点和传力方法有相当强的理解水平和设计构思。

4.古代西方的哥特建筑

(1)哥特建筑采用了拱肋和飞券的拱式结构,它的拱肋不但是装饰线条,其本身既是结构的构成部分,又是结构造型的艺术渲染;

(2)艾克西特教堂,拥有别出心裁的受力构造,它是用垂直于主轴线的横墙来承受拱脚传来的水平推力,横墙上方又砌砖墙,组成顺次排列且面朝主教堂大厅的多个小教堂;

(3)主教堂屋顶采用“礼花式”拱肋来将拱顶部荷载传到拱脚。

(4)哥特建筑中,一般中厅拱肋的拱脚较高,其传力方式更是新颖,主要靠凌空腾越的飞券,将推力从高而下传给标高较低的扶壁。

从古到今,除了建筑在不断地演变发展,建筑设计师对建筑设计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更新:

(1)1725年,法国建筑师拉布鲁斯特不赞成只拘泥于古典的方式,他凭借对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认识,建议用新的材料和新的结构来创造新的建筑形式。于是,他用铁、石混合结构和玻璃材料有机配合,成功设计出法国第一座完整的图书馆建筑;

(2)1854年,美国建筑师勃哥达斯运用生铁框架作为承重结构,设计了纽约哈帕兄弟大厦,从此,美国建筑进入“生铁时代”;

(3)1889年,以埃菲尔工程师为首的建筑设计团队,用生铁材料结合完美的结构造型艺术手段,建造了埃菲尔铁塔。它也是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和新形式融为一体的杰作。

三、从近代建筑看建筑结构和建筑艺术的关系

1.19世纪以来至20世纪

(1)由于材料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型建筑材料相继问世,为建筑行业的在发展创造了优越的先天条件;

(2)力学理论不断创新,一次次取得重要的新成果,为新的结构形式与新的建筑设备的采用带来了可能;

(3)计算机等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物质技术基础;

(4)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又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崭新的精神风貌和先决背景。

2.二十世纪以来

(1)钢材和新型混凝土的研究,使得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于是,高层及大跨度建筑迅猛发展,无数百米以上的高楼大厦和近百米跨度的大型建筑拔地而起;

(3)该时期内建筑的主要特点是:虽然功能要求较高,但整个建筑体形与结构造型融合性高,建筑形体规整、布局得体大方、造型肃穆壮观、功能划分恰当。结构井然有序、施工技术先进、受力明确合理、总体造价低廉。

因此,现代建筑较以往的建筑,已经发生了飞跃性的突破。虽然技术进步为建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处理好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和新建筑外形的配合问题仍是现代建筑设计的迫切要求。如此,建筑和建筑艺术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得更加紧密了。

四、结束语

建筑结构与建筑艺术的和谐统一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倍感亲切,激动不已。所以,为了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具有艺术魅力,我们不仅要清楚地认识到建筑结构与建筑艺术的统一关系,还应在实践过程中更要给予更高程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潘天波 胡玉康 建筑的表情,抑或风格――论建筑师威托德・黎辛斯基的“建筑表情” 美与时代 2011

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第2篇

一、研究意义

生态学概念是源于八十年代能源危机意识和环境污染而产生的。在生态学知识的传播中,使得生态学与其他领域的学科产生互动联系,生态建筑便是如此产生。生态建筑是要求在建筑任务框架内的,解决生态学的某种要求。因为每项建筑活动都要触及人们生活的基本情况,并使这种情况改变,生态建筑经常要求建筑要以环境可承受为先决条件。同时,这种在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对自然的侵扰应尽可能地减低,并避免对环境的破坏。虽然不同于其在自然法则上的意义,但它们仍然是同一体系的学科内容。在今天的生态建筑中,首要关注的是环境的承受性,如爱护材料资源,减少能源流失,弃用对健康和环境有高度伤害的建筑材料等。

这使得建筑材料的应用也成为生态建筑设计的其中一项讨论要点。赫尔佐格&德梅隆的设计案例分析—DominusWineryDominusWinery项目,是赫尔佐格&德梅隆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纳帕山谷的一项特殊项目。这个约333英尺长、82英尺宽、30英尺高的长方体块,巨大的建筑体量使设计师首先想到的是将它隐藏到场地中去。他们在场地附近找了一种颜色和土地几乎一样的玄武岩材料。并将它与钢一同运用到建筑中去。首先从建筑构造来说,均质的钢架构成建筑的内部结构,在钢结构的外表紧贴着作为立筋的钢管。而钢筋绕弯曲的缠绕式固定,令人联想到手工艺人的古老技法,石材作为初级肌理与钢筋组合非常协调。石料的大小也是经过静心挑选的,石块自下而上由小到大,形成有规律的肌理效果。石料大小的不同,既能根据建筑内部功能的不同需求,通过石缝获得通风采光,同时也达到了设计师要求的“能有石头的实体的感觉,又能通过石头缝里的光线感受到虚的空间”的效果。其次,除了空间置换上给人带来的特殊体验感觉外,石料作为建筑护结构的应用,在建筑功能的需求上,也带来了非常实用的实效功能。石料作为自然界的初级肌理,其自身就具有本真物化属性和力学性能特点。DominusWinery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加州所处的太平洋沿岸有火山坐落,而玄武岩则是一种基础性喷岩,体积密度大约在2.8—3.3g/cm³,其质地致密,比重比一般花岗岩都重。利用天然材料不仅能解决建筑的功能需求,且玄武岩自然的花色,能很好地和周边景观相协调,充分展现材料本身的形体美。

二、赫尔佐格&德梅隆的设计思想

瑞士建筑师雅克•赫尔佐格&皮埃龙•德梅隆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独立的建筑实践活动。他们以建筑的本质为基础,以现代的语言和先进的技术为手段,探索建筑的多种可能行。他们设计的DominusWinery激发了人们对建筑的想象力,以其独特的方式再现自然材料在建筑设计中多变的自然属性。而他们将其所谓的“人工自然”来赋予建筑更深的意义时,结构技术只成了他们设计的手段。此时,可以建筑在满足实用功能需求的同时,还担任着艺术延续的重责。

三、自然材料的影响

1.自然材料在建筑的应用建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更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见证历史。而建筑材料的应用在某种程度折射出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原始社会,人类自身的认知水平不高,只能运用简单的动作,利用自然中的土、草、石、木等自然材料构筑人类最基本的居住场所。这些自然中形成的天然材料即称之为自然材料。而每种自然材料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属性和物理功效,如石、木、土各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当今社会,人们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对自然材料进行初级加工,在建筑构筑中大量应用。如美国本土的房屋许多都是利用木材,一是由于当地木材资源丰富,二是木材自身有很好的呼吸作用使得其在建筑材料应用中深受欢迎,木材能有效的调节房屋内的温度,使房屋内部的温差不至于太大,而且其自身拥有的特殊的自然属性令人们对木材非常喜欢;中国的新疆地区则以生土夯实墙为主要营造模式,利用本地材料低能耗,较强的保温、隔热的物理性能,使生土材料本身得到充分的利用,建筑的居住功效也得到很好的保护;而石材除了在DominusWinery的应用,古罗马建筑也是对石材理性应用建造的耀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型技术、材料层出不穷,尽管生态建筑的实现有众多形式,但不断适应地域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是建筑低能耗、高节能应是生态建筑的标志。而自然材料作为初级材料,其自身就具有生态环保的意义,自然资源与新型技术的结合也能实现建筑的生态节能功效,这也应是生态建筑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2.自然材料对环境的意义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宫殿虽然实用石材建造,单就其本身的技术手段并无特别高明之处可讨论,但通过现存的石材残存痕迹,其建筑所拥有的价值意义就值得人们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这种石材对环境本身是无害的,它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令其能一直保留至今,其岁月的痕迹毫无虚伪的人工修饰,被风蚀残缺自然特征表露无遗,让人们认识到它一切都是短暂的,都在流逝。古罗马宫殿运用的是经过简单加工的初级石料,石料取自自然,对于当时自然环境占大比重的环境自是高度融合。对环境的整体协调与保护有不可言说的重要意义。而在工业化急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通过对被弃用的自然材料再利用,希望借助这些旧材料,叙写对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记忆。博物馆的外墙是用砖砌材料,砖是以天然黏土类物质加工制作的建筑材料,是颇具价值的建筑材料。两个案例陈述的都是对自然材料的应用对整体环境产生的空间、情感影响。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对“生态性”有一种偏离的误解,认为生态建筑应该探讨高科技在建筑中的应用,考虑了很多技术和手段方面的因素,导致忽略“人—建筑—环境”的整体思考,在追求新技术的应用时,更应关注建筑材料在生态技术上的影响,及对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四、小结

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继承;否定;扬弃;发展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66-01

一、古典主义建筑的荣光

所谓的古典主义建筑是指十七世纪以来推崇古典建筑思潮,在古希腊建筑和古罗马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和古典复兴建筑,其共同特点是都采用古典柱式。古典主义建筑具有特定的组成定律,严格遵循法式、属群和均衡,强调美就是和谐,阿尔伯蒂曾说:“我认为美就是各部分的和谐,不论是什么主题,这些部分都应该按这样的比例和关系协调起来,以致既不能再增加什么,也不能减少或更动什么,除非有意破坏它。”

二、现代主义建筑――建筑的新理想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在二十世纪中叶的主流建筑思想下,强调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相对古典主义或折衷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强调无装饰,卢斯甚至提出“装饰是罪恶”。它主张彻底摈弃无用的装饰成分,强调功能至上、经济实用、合乎逻辑、概念清晰,追求简单、明快、光亮、平直的视觉效果。而建筑的外观就像机器一样直接反映其功能,具有了某种工艺美的艺术特点,沙利文在《建筑中的装饰》中指出“形式必须追随功能”。由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符合工业化大生产的时代审美意识,一时成为了建筑主流。

三、多元化倾向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出现于西方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但现代主义建筑的工业化导致的冷漠和僵化开始让人厌倦,所以后现代主义建筑是在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中走向了非理性主义和虚无主义,主要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反思与超越。美国建筑师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可以算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宣言,它从根本上都定了传统建筑的形式美原则。

四、古典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关系

从古典主义建筑到现代主义建筑,再到后现代主义建筑,虽然这是西方建筑史上三个迥异的建筑主张下而形成的各具风格特色的建筑类型,但是不难看出,其实这三者所体现的正是西方建筑的审美变化而促成的发展。

或者说,现代主义建筑正是在古典主义建筑发展到了一种极致时,建筑师对建筑本身开始的一种反思,而后现代主义又是在现代主义发展得炉火纯青时提出的质疑。如果说古典主义建筑是一个极端,那现代主义建筑就是另一个极端,而后现代主义正是在这两个极端之上通过扬弃而达到的一个中庸状态,这种中庸追求的布置折衷主义,而是追求更加符合人们居住要求和审美心理的平衡,追求建筑与装饰的和谐。这三个类型的建筑正是秉承着“否定”、“扬弃”、“否定之否定”的发展之路而发展至今。

古典主义建筑更多的是为宗教和皇室贵族服务,建筑的美观性要大于功能性,尽管这所导致的繁琐装饰一直被现代主义建筑师们所诟病,但是古典主义建筑的柱式、拱券以及一些著名的神庙样式,至今仍深深影响世界各地的宏伟建筑,成为大家争相效仿的模板,尤其是地标性建筑。很多后现代主义建筑中也能看到古典主义建筑的影子,无论是“破山花”还是浮雕似的柱式,无不是从古典主义建筑样式中脱胎而来。现代主义建筑表面看上去与古典主义建筑势不两立,反对装饰,反对套用历史上的建筑样式,大量采用抽象几何图形作为建筑语言,强调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先锋性特征明确。但是,它和古典主义建筑一样,在对几何形式美的不懈追求上不曾改变过,所以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否定”,还有“扬弃”。后现代主义建筑虽然讨厌现代主义建筑的符号化和工业化,抵制其过于刻板的几何外形,但仍不是对现代性的全盘否定,而是重拾古典主义建筑的装饰风格的同时加入新的时代内容,使其既古典又现代,既注重功能又不失人情味,是对启蒙现代性的一种反思与超越。

五、结语

无论是从古典主义建筑到现代主义建筑,还是从现代主义建筑到后现代主义建筑,这都是西方建筑史的一个发展前进过程。从对称性原则到非对称性原则就可视为是现代建筑语言的一个进步,使建筑设计更加科学和理性。而从摒弃一切表面外加装饰到重新使用山花、柱式和线脚等向传统的回归,正是后现代主义建筑除功能以外重视人们其他心理需求的表现。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正如走着一条“否定”与“扬弃”并存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第4篇

当代服装构成形态中建筑语言的应用分类

1古典主义建筑语言的应用

古希腊古罗马风的复兴,在当代服装中面料的自然悬垂、自然褶皱与规律褶裥、腰线的提高、服装的比例、罗马鞋造型等可以看出服装设计中借鉴古典柱式建筑的比例、体量关系、建筑立面等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所崇尚和谐、秩序的建筑语言[4]。哥特风的复兴,当代服装中高耸的尖帽、尖头的皮鞋、衣服的袖型和下摆呈现明显的三角形,这与哥特式教堂建筑样式中高耸的钟楼、尖顶拱券等建筑语言有着形式上的关联性。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建筑样式中,繁复的装饰语言和室内装饰的色彩与质感在当代服装的用色、面料的后工艺处理和服装的装饰工艺中都有呈现。

2现代建筑语言的应用

当代服装形态中呈现出现代的文化思潮、多元化的社会包容和对个性的追求,使得当今服装设计师开始用现代建筑语言来解读服装形态。女性思想的解放,女权主义的壮大,中性风格的流行,以至于当代服装设计使用极简主义、解构主义和高技术派建筑语言的手法被推崇。这些语言分别应用在服装的廓形、结构、细部,甚至面料的色彩、质感和工艺的处理上。人们对“建筑风”服装的追求,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审美判断的表现,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5]。

当代服装构成形态中建筑语言的综合应用

服装构成形态的四个要素为造型、色彩、材料和图案,在整个服装设计的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语言可综合的应用于服装构成形态要素中。

1系列作品中的造型对建筑语言的应用

服装的廓形与细部有借鉴古典建筑立面造型语言,也有借鉴现代建筑的装饰立面造型语言。在如图1所示的系列作品中,款式(1)的三角形廓形与不规则的下摆,款式(2)夸张的上衣造型,款式(3)的宽大袖型与直立的领子,款式(4)上衣的夸张袖型与不规则的裙子下摆,款式(5)的斜肩造型与不对称的褶裥装饰等,都可以看到哥特式建筑样式中常见的尖锐的、不对称的、高耸的立面造型等建筑语言。整个系列给人一种建筑般的硬朗与挺括的视觉效果。系列中的细部采用褶皱的装饰手法与现代建筑中立面的线条装饰不谋而合。款式(2)中上衣与裤子的横向褶皱借鉴了现代建筑中的横向线条装饰语言。款式(5)中裙子的曲线褶裥借鉴了现代建筑中的复合型线条装饰语言[6],使服装造型有一种节奏感和运动感。该系列服装造型的设计应用了哥特式建筑语言及现代主义装饰建筑语言,古典建筑语言与现代建筑语言在服装设计中的混杂模糊了服装的时代感,而更让人关注服装造型本身。

2系列作品中的色彩对建筑语言的应用

图1所示系列作品为黑白灰色系,借鉴了现代建筑中的极简主义色彩语言。现代很多建筑都采用灰色的混泥土、钢管、玻璃作为表面材料,这些材料的应用显示出黑白灰的色系。“白色派”的美国现代建筑大师理查德•迈耶(RichardMeier)的作品大部分采用白色,他善于利用白色表达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迈耶认为白色是一种很好的色彩,能将建筑和当地的环境很好地分隔开[7]。该系列作品中也大量运用了白色。无论服装还是建筑,运用白色可以强调视觉影像的功能。该系列作品在色彩上应用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的色彩,使整个系列又有一种现代的简约感,其理性的颜色和低调的气质让它掀起极简主义风潮。

3系列作品中的材质对建筑语言的应用

整个系列的材料都采用了压褶的工艺手法,使服装的质感显得更加的厚重与立体。这种材料的褶皱工艺手法借鉴现代建筑的装饰立面造型语言,同时也呈现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柱式建筑语言。这种褶裥呈现出的光影效果使服装产生一定的体量感与现代建筑大师迈耶通过对空间、格局以及光线等方面的控制,创造出全新的现代化模式的建筑是一样的。服装形态中的褶裥使得服装表面形成凹凸效果,而产生的光影质感借鉴了建筑内部运用垂直空间和天然光线在建筑上的反射达到富于光影的质感,如图2所示。迈耶以新的观点解释旧的建筑语汇,并重新组合于几何空间,主张立体主义构图和光影变化,强调面的穿插,讲究纯净的建筑空间和体量[8],如图3所示。

当代服装构成形态对建筑语言综合应用的方法

深入的研究发现,每一件服装作品中一般不可能只存在单一的建筑语言,而是各种建筑语言混合存在的综合表现。通过对当代一些表现建筑风格的服装作品及个人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对建筑语言的应用实践,建筑语言综合运用的方法大致分模糊法、混杂法、复制法和抽象法。

1模糊法

当代服装的风格理念是呈现一种新的文化逻辑,通过整合各地域、各民族、各时期相关建筑风格与建筑样式,构建自我认定的模糊情境,造成了性别模糊、地域模糊和风格模糊[9]。模糊传统性别角色的界限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新鲜感和趣味感。由于男女角色符号是不能混合与分解的,所以只有通过廓型的极简化来模糊性别的特征,模糊性别的文化现象导致人们在借鉴建筑语言的同时也采用一种模糊的手法。地域模糊主要是指各民族、各地域间的含混不清,当代设计师将各民族建筑语言融汇在一起,通过解构各种符号,然后再把它们拼凑到一起。风格模糊指的是各种流派与风格的混合,当代服装中出现最多的就属这一类型。创作的系列作品是哥特式建筑语言与现代装饰建筑语言的结合,我们可以不去讨论这是一种怀旧、复兴又或者是一种现代简约的本质,而关注的是它体现了一种低调的“建筑风”,如图4所示。

2混杂法

建筑语言的混杂,其中包括不同造型语言的混杂、不同工艺语言的混杂、不同时代语言的混杂、不同材料语言的混杂等。混杂法也是对模糊法的一种补充说法,在一件服装作品或一个系列的服装作品中,其构成形态中可以充满古典与现代、繁复与简约、复古与前卫、自然与科技等不同建筑语言的混合使用,能更加丰富的表达服装作品本身。这种混杂的手法不仅在服装设计中常用,在建筑设计和其他艺术样式的设计中也随处可见。

3复制法

这里所指的复制主要是服装构成形态中的要素直接借鉴建筑语言的一种方式。也是相对于模糊法与混杂法的一种更直接的方法。可分为单要素复制法与多要素复制法。单要素复制指服装构成形态的某一要素复制同一建筑语言的形式。单要素的复制法一定是针对某一建筑风格的突出性建筑语言而来的,这样才能更强的突出服装所要体现的建筑风格。多要素复制法指服装构成形态的几个要素都复制同一建筑语言的形式。多要素的复制法可以使服装的建筑风格表达得更加极致和纯粹。

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第5篇

‘建筑学具有历史造成的强势地位:在今天,认为建筑学也是一种艺术设计,仅在概念上也许并不存在异议。但如果在学科设置上把建筑学置于一个从属于艺术设计的分支地位上,争议就必然产生了,这是有原因的。这不仅是因为建筑学在历史上、在今天早已是一个各方面完备且自成体系的专门技艺,而且因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赋予了建筑学某种高于艺术设计其它门类的强势地位:

1.在人类历史上直到今天,无论是对帝王或对贵族,甚至对平民而言,建筑工程都是一件大事,不论建筑物是用来供奉祀祠还是炫耀、居住,相较其它的艺术设计门类,建筑都必需涉及到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技术并需要投人大量的精力,而且建筑物相较于其它设计物品时间更长,影响力更大,就这一点而言,对建筑术(建筑学)的重视是必然的。

2.人对建筑的感受源于人的基本生存机能,即建筑不仅是满足了人的某些使用要求,同时是提供了某种生存环境—而人对环境的判断、感知能力是生物生存根本的机能之一,建筑的艺术性和审美可能正是建基于此。

3.普遍的人类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研究对建筑学也有偏重。传统艺术史与理论每在提到“art’’艺术一词时,它都是包指绘画、雕塑、建筑三者,这一点今天也仍然被人们广泛接受。瓦萨利在其《艺术家传略》中,最先将以上三者以同一步调展开论述,而且他第一次从中归纳出了一条共同的标准:三者都是“artofdesign”“设计的艺术”(或“结构艺术”)以及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视觉艺术的内在统一性,他还认为建筑这种非模仿性艺术要比再现性艺术处于更优越的地位12】。由此,就造就了建筑学成为艺术设计门类的总领这样一个地位。早在14世纪,在其它艺术设计门类中如陶瓷、纺织领域,设计者已经比制造者更加引人注意,但他们在理论上、在社会中从未能取得象建筑师那样的地位,“艺术设计”则更是一个近现代才出现的学科概念。

4、建筑学是艺术与科学的联系纽带。把“建筑学”与绘画、雕塑并列是有一定的思想背景的。从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排斥艺术开始,人们总是视纯艺术(绘画、雕塑等)会有一种过分放纵的可能性,而建筑却与他们不尽相同,建筑术不仅切合“art”艺术的原义(技巧、技艺),而且它还是一种被当时人们倾慕的实用技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对建筑的涉足,源于一种追寻科学的冲动,也隐含着通过这种“涉足”提高自身地位的要求(画家在文艺复兴前地位不高)。对建筑学本身的理论研究更提供了这种科学性的“佐证”:建筑与数学的关系,建筑与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比例,尺度,风格变化的规律……今天的人们对这些“佐证”的科学性当然已有了与前人大不相同的认识,但这种影响仍在,我们今天也仍在讲:对比、变化、比例、构图、主从关系等等。这些“科学理论”对艺术设计其它门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所有与艺术设计有关的门类中,建筑学方面的理论是最丰富、系统、全面的,对艺术设计其它门类产生的辐射作用是显著和必然的。

5.建筑学是具有包容性和借鉴性的。建筑设计从来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活动,它更是一种融合性极强的艺术活动,建筑不能是一个空壳,它要包含陈设、家具、布艺、雕饰、灯具……许许多多的其它艺术设计门类,它和这些艺术设计门类必然会互动式的相互促进借鉴。建筑物实际上是基于某种共通设计理论基础、社会需求的各种艺术设计制造物的整合环境。无论我们今天认为公正与否,建筑学之于艺术设计的这种强势地位都是一种历史使然(也是一种必然),但也许未必是一种未来的必然。

*建筑学直指艺术设计的核心:

挪威设计师昆特·伊安认为:“一个设计师在实现自己的意图之前,必须认识到使用者的意图”,他暗示出了艺术设计的核心问题:功能与形式的融合。“功能与形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它并不总是表现为矛盾冲突的两个方面,但也不是只侧重其一就可全面解决问题的。一个优秀的设计是可以两者兼顾,平衡并不着痕迹的。建筑学在这一问题上虽然没有一种万能的解决方法,但却提供了一种思维训练程序。正如贡布里希所说:”建筑应该是证实任何一种关于人造物结构的装饰理论的实例,因为在建筑中我们能够从任何水平上去研究功能层次与装饰层次之间的张力”[3】应该说,对于建筑设计的整个流程而言,功能与形式问题比其它艺术设计门类都强烈、复杂,并贯穿始终:从开始着手设计时对地域、环境、人文、水土、总体造型考虑;设计中对人流路线、功能分区、结构可行性、个人与群体的功能需求、空间感受、构件造型的逐项分析、与水、电、气的功能协调;直到建设中与完工后的使用与美观方面的反馈分析。

功能与形式总是交织并重在一起,需要时时注意给予通盘考虑。在多种复杂的限定条件下满足使用功能又使之具有宜人的美感形式一这种要求与创作训练,无疑也会对进行其它门类的艺术设计大有裨益。

建筑设计中,功能与形式密不可分的特点是被用于创造具有某些使用功能的“空间”的。建筑“空间”这一概念出现于十九世纪末,但创造空间这一活动却与建筑的历史一样长。建筑师是用某种思维能力—“空间感”去完成这一工作的。在建筑设计中,“空间感”是建筑师的“神游”性的想象力,即如菲利普·约翰逊的“行径FOO下户RINT’’、柯布西耶的“路线ROU下E”。简而言之,即建筑师在设计中不单单是去构想建筑中的“面”的组合,也不单单去构想“体”的嵌接,而是以想象力“行进”、穿梭于建筑各部分、内与外、高与低,多视角的预见一番设计的视觉及使用效果。穆哈利·纳基认为:“空间的体验并不仅作于少数的天才的专利,而是属于一种生物学的机能”[4〕,这种能力以及对这种能力的训练,建筑学是很有其长处的(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不经过建筑师的训练就不可能具有这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对许多艺术设计如:服装、汽车、日用品甚至许多平面设计(大型招贴所需要的多视角考虑)都是极重要的。我们从西彼勒·克歇尔(《。ltVetti》,990年)对意大利Olivetti设计公司的介绍中得知,意大利的设计师们通常首先创}陈作为建筑师,然后试图更肯定他们作为独立艺术家的角色,“戏剧”被视为设计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所说的“戏剧”实际上与英国设计师们提倡的叙事体和比喻特征相类似,都是一种加上了时间程序、节奏、视觉上的情节铺垫,冲突、矛盾、起伏等,“戏剧话语趣味”的“空间感”想象化的设计。

应该说,当设计师具备了在多种复杂限制下全面考虑功能与形式的思考方式,多视角、多层面体会观察的空间感受能力以及以趣味化、戏剧化吸引人的构思,那么这些能力就已经不只可以用来完成建筑设计,而且更可兼顾几乎任何门类的艺术设计了。

*建筑学的社会性:

建筑常是令人瞩目的社会生产活动。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大投人(财力、人力、技术力量),另一方面是因为建筑活动是创造一种人工环境的行为,而人对环境的感受是一种强于对其它艺术物品感受的本性化感知能力,这一点可能追溯到人作为环境中的生物物种的生存本能。可能基于以上两方面,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建筑物还常常被赋予许多思想上的、宗教上、政治上的、甚至是世界观、哲学上的含义。建筑物常常被用来表达某种思想,并集中体现出历史传统、时代、社会风貌及审美趣味(这一点在学术上还有争议)。人类历史早期对神抵的尊崇(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所反映的“人文精神”,由于政治原因18世纪英、法“古典复兴”对古希腊、古罗马建筑风格针对性的选择,以及二十世纪现代派建筑风格对时代风貌的追求·,·…用建筑来反映思想也许要比其它艺术品更能引人注目,更强烈并更具“历史标志性”。所以在西方,建筑思想常常被上升为某种“哲学观念”(这与音乐学有某种相似性,音乐学最终也被升华为哲学)。

相关期刊更多

世界电影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电影家协会

诗书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

古地理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