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生产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范文第1篇

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数据显示,河北省耕地有机质平均含量2.2%、全氮含量0.074%、速效磷含量6 mg/kg,含量均偏低。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社会需求,该省在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过量施用化肥的现象。数据显示,河北省农用化肥总施用量呈逐年增加趋势(表1),其中,氮肥用量最高(平均152.77万t),占总用量的44%以上。河北省粮食生产的主要种植模式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该模式的氮投人量约为600 kg/ (hmz " a),是作物氮素需求量300 kg/ (hmz " a ) }'S. is〕的2倍。蔬菜生产周期短、需肥量大,讨量施肥现象更为严重。张彦才等} i}}调查发现,河北省茄果类设施蔬菜的磷肥施用量超出需求量9倍以上。

过量施用化肥会引起气候变暖、地下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化肥需求带动化肥生产,进而造成资源和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且长期过量施用化肥还会导致土壤酸化、结构破坏、重金属积累,引起土壤质量退化。而用绿肥替代化肥,能全面补充土壤养分、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耕地生产力。因此,发展绿肥生产是建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后备耕地资源利用难度大

2014年末,河北省实有耕地面积较1949年减少72.81万hmZ,总人口增加4 297.69万人,人地矛盾突出122]。开发利用后备耕地资源成为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解决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河北省后备耕地资源约有23.89万hmZ,由可开垦和可复垦土地构成,以可开垦土地为主,占后备耕地资源的96.99%(表2)。可开垦土地中,盐碱地占22.56%,主要集中于海兴和黄哗等地区[}z3};可复垦土地中,以废弃压占地为主(0.48万hmZ,占2.01 % ) ;可以看出,盐碱地和矿山复垦是河北省提升后备耕地综合生产力的2个重要方面。

绿肥因具有培肥改土功能而成为治理盐碱地、修复废弃矿山的有效生物途径。因此,开发利用绿肥是提升河北省后备耕地生产力的重要生物途径。

3 设施蔬菜土壤环境恶化

河北省设施蔬菜发展迅速,2014年末全省蔬菜种植面积39.98万hmz,产量2 677.41万t,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zz}。但土壤环境恶化制约着设施蔬菜的可持续发展。设施蔬菜常年单一品种种植导致土壤元素被选择性吸收,土壤养分不均衡引起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有害微生物增多,脉酶、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下降,土传病害加重。由于生产环境封闭,土壤长期处于高温、高湿、高蒸发、无雨水淋溶的环境中,讨量施肥导致土壤酸化、养分表聚、次生盐渍化、病虫害严重,以及产量和品质下降。轮作是防治连作障碍的有效生物措施[[25]。利用夏闲期轮作绿肥作物,可平衡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结构、优化土壤微生态环境,切断土传病害的传播;同时,能吸收土壤表聚养分,改善土壤的酸化和次生盐渍化状况,降低蔬菜的硝酸盐含量,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保护人类健康、减轻环境风险,促进设施蔬菜的可持续发展。

4 冬闲田光热水土资源浪费严重

河北省水资源匾乏,2014年未进行有效灌溉的耕地有113.35万hmz ,主要为春播作物区,而春播作物收获后会形成冬闲田。因地下水“限采”,河北省冬小麦种植面积下降,冬闲田面积迅速扩大。冬闲田不仅浪费光、热、水、土资源,而且更易引起土壤风蚀、水蚀、表土流失、扬尘,以及冬季雾霆、春季沙尘暴等生态环境问题[}z}。春播作物如棉花、花生等长期连作会产生连作障碍,导致土传病虫害加重,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冬闲田覆盖绿肥作物,能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减少扬尘、保护水土,吸收残留养分,防治地下水污染。绿肥翻压后,实现养分良性循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升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fz}l。因此,覆盖冬绿肥是提高冬闲田综合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生态美的重要途径。

农业生产的发展范文第2篇

一、农业产业化的生成与发展条件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取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以当地资源优势和加工流通企业为依据,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对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所形成的一种较为完整的产业系统。它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多种产业相结合的经营方式与组织形式,它的生成与发展是有条件的,同时也是一个演进的过程。

(一)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分工不断明确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产业间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联合与协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贸工农一体化的需求也日趋强烈。此时,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购销已变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现代先进的技术装备、科学和管理知识得以广泛运用,使得农业产业化发展具备了坚实的物质、技术条件。

究其实质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工业化的过程。在工业化初期,工商资本需要进行自身的积累与集中,同时也需要农业为其提供原始积累。而此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因为大大低于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所以工商资本必然没有向农业领域扩张的积极性。只有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当工商资本具有较多的积累,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时,才会选择在农业领域的扩张。于是,工商资本直接向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部门渗透,使贸工农一体化具有了可能性。此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起步之时,农业本身也已具备了一定的积累和能力的集中。由于大量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的应用,使农业已逐渐转变成使用机器进行生产的部门,且其发展也更加依赖于由农业外部提供的现代装备和科学技术,提供的产品销售市场,这就使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成为了农、工、商三个方面的共同需求,于是贸工农一体化的互相融合便应运而生,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时俱进。

(二)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是农业产业化生成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内在条件。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条件在于农业的专业化。这是因为,在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同时,专业分工也在不断细化。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的生产过程不仅与产前及产后阶段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且其内部也分化出越来越多的专业和部门。这些部门相互之间密切衔接,从而形成一个包括从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供应,到农业生产全过程,再到收购、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各个环节在内的有机整体。各环节的密切协作及农业再生产的兴旺发达,把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相互关联的行业和部门,通过必要的利益联结成为一个综合体系,进行社会化大生产成为必要。

由此看来,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必然是农业产业化的应有条件,缺乏这种条件,产品的批量过小,交易成本必然偏高,竞争能力差,企业难以在现代市场上生存,因此也谈不上加入到贸工农一体化的社会大生产中去。由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也涵盖区域、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及工艺的专业化,利于迅速提高生产力,因此,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必然起着核心作用。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离开了体制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交易必将遭遇重重阻碍,资本的平均利润率就不会存在,农业的产业化也就不可能得以实现。当然,在具备了上述条件之后,农工商一体化内部的非市场安排、各主体利益间的协调以及运行机制的促进也是不可或缺的制度性条件。

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业及其工、商业的全面发展

实行工贸农一体化经营,将大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广大农民进入市场。这是因为通过把实力较强的、具有带动辐射、服务与扶持、市场开拓能力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做龙头,把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户和市场紧密连接起来,做到种养有指导、生产有服务、销售有市场、价格有保障,使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龙头企业顺利地实现同国内外大市场接轨。而农产品的加工流通企业,也因为同大批农户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而拥有了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可以减少生产的波动,保证市场货源的充足,必然会促进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实现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农业产业化本身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农业产业化的项目,也是依据国内外市场需求来选定的。因此,农业产业化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最佳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提供了可靠的基础。目前,国内许多地方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基本还属于粗放经营方式,低产低效,农业增加值的科技含量较低,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多以大路货为主,原料型产品多,加工增值少,精深加工更少;低档产品多,名优新特产品和无公害绿色食品少。实施农业产业化,将可以吸引各种高级生产要素向高效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流动与集中,并且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的过程,也是实现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过程,必然促使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三)能够促进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

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与科学种田基础上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村改革发展第二次飞跃的标志,二者相辅相成。在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布局与经营,对于实施科教兴农、科学种田以及应用先进技术与装备是切实可行和极为有利的。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分化的内在要求。在提升农户经营规模的基础上,要求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联结起来,而龙头企业把农户分散的生产引向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也促进了农业的社会化。

农业产业化也将为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集体经济实力奠定了基础。同时,农业的产业化也可为乡村兴办经济实体开辟门路。乡村集体经济或合作经济可以通过兴办各种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企业,创办集体农场、养殖场等,加入贸工农一体化组织;也可以在更高层次上、更大范围内进行跨所有制、跨部门、跨社区的横向联系与合作,以发展新的更高级的集体经济。由此可以看出,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必将能够促进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保证农村小康目标的实现

推进农业产业化,就是要把优化生产经营机制作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这是因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必然要求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和基础设施,对于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农业产业化的统一体内部,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大多会以预付定金、提供服务和执行合理价格等形式收购基地的农产品,这将有利于农民增收。通过农业产业化,延伸产业链,将促进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增值,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快农村地区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

(五)有利于实现农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力还较为落后,必须通过农业产业化实现经营方式和组织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利益机制、运行机制的综合配套改革,工商企业的介入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等,可以全面调动产加销、贸工农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利于吸引各类资金、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科技人才、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土地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向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流动与组合,将进一步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和自身的积累能力,便于从多方面改善农业现状,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六)有利于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生物农药;发展;前景

尽管化学农药在当今农业害虫防治和保证产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安全绿色食品的呼唤以及化学农药的过量使用所引起害虫对农药抗性的发展,使得生物农药在当前农药市场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青睐,所以有权威人士预测21世纪将是生物农药的世纪。

1 微生物农药的发展及种类

1.1微生物农药的发展 由于人们在在饲养益虫(如家蚕、蜜蜂等)过程中,发现某些微生物能使益虫生病致死,因而想起利用这些病原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微孢子虫等)以及利用这些微生物发酵所产生的抗素来防治害虫。当时人们对化学农药的过分依敕以及对微生物农药的认识不够,直到本世纪60年代,由于化学农药暴露出来的某些端和害虫抗药性的发展,才使得微生源杀虫剂的研究迅速发展,目前己有多种微生物农药得到推广和使用。

1.2微生物农药的种类 微生物源农药包括农用抗生素和活体微生物农药两大类。

1.2.1农用抗生素类 是由抗生菌发酵产生的具有农药功能的次生代谢物质,它们都有明确分子结构的化学物质。现己发展成为生物源农药的重要大类,用于防治真菌病害(如井冈霉素、多抗毒素)、细菌病害(链霉素、土霉素)、螨类(如浏阳霉素)、广谱杀虫抗生素(如阿弗米丁)。

1.2.2活体微生物农药类 是利用有害生物的病原微生物活体作为农药,以工业方法大量繁殖其活体并加工成制剂来应用。按病原微生物分类的有真菌杀虫剂(如白僵菌、绿僵菌等)、细菌杀虫剂(如苏云金杆菌、芽孢杆菌等)、病毒杀虫剂(如核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等)、微孢子原虫(如防治蝗虫的微孢子原虫)、真菌除草剂(如鲁保一号)。

2 微生物杀虫剂的特性

2.1杀虫机制独特,具有传染性。如细菌和病毒主要从口腔进入虫体繁殖,真菌主要穿过害虫体壁进入虫体繁殖,消耗虫体营养,使代谢失调,或在虫体内产生毒素杀死害虫。

2.2与常用的药剂无交互抗性,一般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2.3选择性强,不伤害天敌。

2.4对人畜毒性很低,无残留、不污染环境。

3 微生物农药的发展趋势

3.1应用其衍生物 如美国Merck公司通过化学方法对阿维菌素结构进行改造得到了伊维菌素,英文名称ivermectin和埃玛菌系,伊维菌素明显改善了对人畜的急性口服毒性,埃玛菌素则扩大了杀虫谱和提高了杀虫活性,防效提高了1~2个数量级。上海市农药研究所利用生物和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发了ivermectdin并投入了生产,该所与中国农业大学应用化学系进行了埃玛菌素的开发,形成了阿维蓖素系列农药。

3.2与其他药剂混配,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扩大杀虫谱。

3.3通过改变制剂的剂型以降低其成本、减少有机溶剂的污染,增强贮运安全性。

4 微生物农药的使用现状

尽管生物农药在我国己有50多年的历史,但始终没能形成规模产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对化学农药的过分依赖,而对生物农药的认识不够,加之使用生物农药较化学农药成本高、见效慢,而且农民使用之后生产出来的绿色产品在市场上并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更加抑制了农民使用购买生物农药的积极性;另外农民还没有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多数情况下,消灭同种害虫的生物农药比化学农药价格高,一些农资部门认为生物农药价格高,农民不认,不好卖,所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化的推进速度。

5 生物农药的发展动态及展望

5.1在国际市场上 由于欧盟2003年12月31日的农药禁令,320种包括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在内的农药在欧盟市场上将禁止销售,而且将涉及到含有以上化学成分残留的的农产品的进口。这样就给生物农药让出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5.2在国内需求上 我国是生物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据统计,到1998年底,我国正式生产生物农药品种约40种,生产企业近200家,产量约10万吨制剂,使用面积约4亿亩次。2005年,中国各类生物农药的总需求量达到14.5万吨,总销售量额约为8~10亿元。中国Bt杀虫剂只占市场份额的2%,棉铃虫病毒杀虫剂占0.2%,农用抗生素占9%,植物源农药占0.5%。今后10年内,生物农药将取代20%以上的化学农药。中国生物农药市场需求量很大。因此,未来生物农药发展潜力巨大。

农业生产的发展范文第4篇

1.创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和经营体制,有效破解了小农分散经营利益联结不紧密、产业链断裂等难题。近几年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和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间形成了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带领大批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户解决资金、技术、市场、产品质量等制约因素,通过保护价收购农产品、股份分红和利润返还等方式,保障了企业和农户的增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懂经营的现代农民工人。

2.生态农业产业化政策、标准逐步确立,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了促进高效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近几年重庆市政府出台了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政策和措施,包括生态扶贫移民、退耕还林、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一贴三奖励”、水电优惠、兴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三权”抵押贷款等政策,大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了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保障,加强了农业行业标准化建设。涪陵区建立条形码电子身份证追溯系统,并率先建立起覆盖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二、重庆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现行农村经营体制、要素资源约束,制约着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2011年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率只有42%,库区农业产业化率更为低下。其原因在于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土地大规模集中,需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企业等要素资源向农业集聚。但实施以来,农业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为主,耕地块小分散,不能实现耕地大规模集中,生态农业产业化要求的生产布局区域化、规模化无法实现,使得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无法在农业聚集,生态农业难以推广和发展。

2.较低的城镇化水平制约着农村人口转移、土地流转,阻碍着市场信息和农业生物技术推广传播。由于缺乏信息网络和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农民不能及时取得商品市场信息,不能发挥城镇经济信息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小农生产脱离了国内外大市场,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大量土地撂荒,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生态农业生物技术推广难,制约着农业生态化发展。

3.化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严重。重庆库区山地多,土壤水土养分流失严重,加上人多地少,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农村贫困面大,导致对土地资源掠夺式经营,农药、化肥施用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估算,库区农作物废弃物年产量约130万吨,其中多采用露天焚烧、填埋方式处理。畜禽业粪便年产量约为1252.49万吨,库区年禽畜粪便磷流失量平均为400多吨,不仅造成有机肥利用率低,资源浪费,而且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4.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法律保障和监管体系不完善。首先,由于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管理体制不健全,控制污染的手段、方式、制度不完善,治污能力和技术不强,库区生态环境制约着生态农业发展。其次,生态农业的政策和法制滞后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还未建立国家层面的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导致地方生态农业发展政策缺乏法律依据,各级政府难以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政策。同时缺乏生态农业技术和农产品认证标准,未能建立生态农产品生产、养殖、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规程及农药、化肥使用规程等相关技术标准。

5.生物循环农业没有广泛推广,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推广不充分。生物循环农业需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和大量资金支持,投入回收期较长,对企业资金形成较大压力,社会资本投向循环农业的比重小。而库区财力、人力不足,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难以掌握较复杂的生态循环技术,影响到循环农业的普及,制约着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推广。

6.生态农业产业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首先,生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先进的生物技术、循环技术等未得到广泛应用,实用的农业技术引入推广速度慢。其次,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落后。受自然环境约束,库区多数地区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通讯条件差,生产要素流动、市场信息和物流成本高,生态农业产业化投资引进困难。市场信息不灵也是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7.生态农产品市场培育欠充分,生产者缺乏积极性。生态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消费市场还没有培育起来,不能有效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绝大多数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未能实现优质优价,生产者在优质农产品生产中没有获得相应的效益报酬,对生态农产品生产缺乏积极性。

三、促进重庆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抓住城镇化机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资源要素向农业集聚。通过完善土地交易所等资产交易平台,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速农村土地的流转和集中,通过整合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推动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经营。

2.加强区县级保障性住房建设,推动重庆万州至湖北宜昌生态城镇化进程。应适度加强重庆万州至湖北宜昌段生态城市建设,加大对开县、云阳、奉节、巫山等县级城市投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减轻农村人口对土地资源的重负,通过城镇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空间支持。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及其设施的配套,最大限度降低城镇化对库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

3.统筹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制定农业资源开发原则。坚持生态优先,效益为重,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制定符合库区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政府应统筹规划企业、基地、市场要素,整体协调山、林、水、路、村、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把着力点放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农业产业链的清洁工程、循环农业以及沼气、太阳能等农村社区清洁能源建设等的发展规划上。农业工程项目及农业开发,必须符合生态农业的总体规划,防止因为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应坚持资源环境可承载力为界限,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原则。

4.完善库区环境保护和资源使用的法律制度,完善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第一,建立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性法律和农业生产专门管理部门,落实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管理与监督,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向清洁生产方式转换,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第二,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负责”、“谁保护,补偿谁”的原则,建立大气、耕地、水资源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耕地、水资源消耗补偿制度。建立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惩戒制度,设立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机构,负责耕地、水资源、大气的检测、监督、治理,严格执行各项法律制度。政府层面加大宣传,增强民众的环保法律知识和环保意识,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第三,加快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对水资源、土壤、大气、耕作制度的要求和标准,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技术规程及生物农药、有机肥使用规程等标准体系。尽快完善市、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加快建成方便快捷的生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加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管理、服务机构建设和监管,引导生产企业申报“三品一标”食品认证,帮助消费者认知和消费。

5.完善生态农业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补偿等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第一,建立库区生态农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交通、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对库区生态农业项目建设给予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和政策倾斜。第二,完善生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补贴和环境补贴政策,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到农村开发特色生态产业,从事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三,拓宽生态农业融资渠道,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服务农村的中小金融机构,创新生态农业金融产品,实施差别化“绿色金融”政策,将农村信贷资源更多地投向生物技术、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扶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建设。建立生态农业政府投融资担保平台,对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给予贷款贴息优惠政策,加大生态农业保险,完善生态农产品保险机制,实施生态农产品支持价格等来保护和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

6.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的生物技术开发、推广体系。政府引导和激励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融合的生物科技创新平台。选择和支持一批科技实力强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研院校到库区建立科研基地。激励龙头企业加快生物技术引进,促进世界最新生物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切合实际地对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培训,传授生物技术和循环农业技术,鼓励农民将农用地转向生态耕作。通过“12316”信息服务平台,设立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专栏,加强科研院所、企业、生产基地网络互联,将规范化、程序化的生态农业技术传播推广,指导生态农业生产。

7.建立循环农业经济的激励机制,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政府应加大资金、技术方面的投入,建立企业和农户积极参与循环农业的激励机制,对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清洁生产以及农村沼气等制定扶持政策和奖励,特别要激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带动作用。大力推广“沼气发酵、有机肥生产,粪污还田”模式,桔杆、稻草、果渣等饲料养畜、“废弃物变废为宝”模式,“林果-兔鸡”、“猪(羊)-沼-粮(茶、菜、果)”等循环模式。

农业生产的发展范文第5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在壮大农、林、牧、渔等传统产业的同时,优先在交通便利、生态条件好的地区发展以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1、发展的主要产业

(1)粮油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优化品种,合理布局,大力推广优质专用小麦、特种玉米和双低油菜,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到2010年粮油面积保持6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2万吨,油料总产稳定在400吨,优质专用粮比重占到90%以上。

(2)蔬菜生产。继续发挥我区蔬菜生产的优势,在以八鱼镇为主的台塬专业蔬菜区积极推广设施化生产8000亩,在塬区和沿河道有水源条件的地方发展新建菜田3000亩,实施标准化生产,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到“十一五”末全区蔬菜面积发展到1.7万亩,总产量达到7万吨。

(3)果业生产。结合我区地形和气候特点,突出基地建设,发展果业生产。“十一五”期间以八鱼镇等为重点,发展优质葡萄4000亩;以庙坡等村为重点,引进名优品种,完成猕猴桃品种更新换代;以赵家庄等村为重点,发展优质鲜桃3000亩;以上甘沟、下甘沟为主,发展樱桃2000亩;以晁峪乡为重点,建立万亩优质花椒产业带;以山区村为重点,建立5000亩优质干杂果示范基地,发展板栗等干杂果2.8万亩。继续壮大猕猴桃、葡萄、药材、设施蔬菜等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提升我区农业科技含量和知名度,创建我区农业品牌。

(4)林业生产。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和提高森林覆盖率为目标,以秦岭北麓防护林建设为重点,积极落实省政府封山禁牧令和天然林管护责任,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000亩,植树造林4000亩。到“十一五”末,力争全区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64.3%提高到72%。

(5)畜牧业生产。通过胚胎移植、退耕还草、开发优质牧草、推广玉米青贮等方式壮大我区畜牧产业。发展饲草及青贮饲料基地5000亩,建成八鱼镇苇子沟奶牛、马营镇杨家山肉牛畜牧小区,促进高崖、东星、太平庄、晁峪等村养鸡规模化、现代化,逐步形成牧草、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到2010年全区奶牛存栏0.6万头,肉牛存栏0.8万头,猪存栏2.5万头,羊存栏2.6万只,家禽存栏150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000吨、4500吨、6000吨。

(6)渔业生产。引进市场价值高的鱼类(史氏鲟、金鳟等)和名优特新奇缺品种(乌鳢、美国斑点叉尾鮰等),对现有的渔场进行品种更新和技术改良,提高我区渔业生产的档次和效益。

(7)食用菌生产。以爱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在范家崖、郭家崖等村大力发展双孢蘑菇等食用菌生产,满足企业加工和市场消费需要。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每年农村改厕500户以上,农村公路通油里程180公里以上,每镇建成3个垃圾处理中心,提高农村绿化率,每镇建成文明家园5-8个,使全区农村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合理布局,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促进我区农村公益事业再上新台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每年培训农民1万人次,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十一五”末,全区半数以上行政村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抓好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和专家大院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技推广、信息咨询、质量安全监督、标准化生产、疫病防治和加工销售等服务体系,探索农村股份合作新机制,带动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建立1-2个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完善信息、物资、运销服务体系,延伸农业技术服务领域,使我区农业逐步向集约化、企业化方向转变。培养新型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壮大劳务经济。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近郊旅游休闲农业,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鼓励本地企业吸收安置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一部分富余劳力;加大培训力度,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向外输出一部分劳力,力争每年新增劳务输出1万人次,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民增收的多元化格局。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实施工业强区步伐

坚持“工业强区”目标不动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依托辖区部省属企业和高新区的优势与影响力,加大基地招商力度,科学布局产业,配套发展,快速提升我区工业实力。用五年时间,发展壮大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电子工业、新型建材、包装材料、纺织服装、有色金属等七大主导产业,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

1、大力发展主导产业

(1)食品加工业。以爱姆食品公司、宝佳农业等企业为骨干,打造速冻食品、脱水蔬菜等绿色品牌,开发膨化食品、休闲食品、乳制品、果汁等产品,以龙头产品带动生产基地,由基地带动农户,从而推动农业产业一体化进程。

(2)机械制造业。以液压件厂、宏力模具、华秦模具、星月纺机等企业为骨干,开发非标机械、纺织机械、模具加工等配套产业;以秦川发展园建设为龙头,发展形成我区机械制造产业基地;开发高速并条机、精梳机等主导产品,壮大我区机械制造产业集群。

(3)新型建材业。以泽光陶瓷、砌块砖、秦岭水泥等企业为龙头,建设陶瓷工业园,发展关联产业。大力发展空心砖、菱镁复合材料等新型建材工业。扶持泽光陶瓷扩大规模,建立西北地区首个陶瓷工业园。

(4)包装材料业。以天祥印务、新城包装等企业为主导,扶持宝成塑料、包装材料厂改造,开发酒类彩印包装盒、ABS板材等产品,提升效益,促进我区包装材料业再上新台阶。

(5)纺织服装业。以美神、西普、绿夏、宏杰等企业为骨干,建设好服装工业园,带动我区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发展壮大,形成服装产业集群。

(6)电子工业。依托驻区大中型企业,以民营科技企业和乡镇企业为骨干,采取先进的设计方法和测试手段,开发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调制通讯设备等电子通讯新技术、新型电子传感技术,研制新产品,提升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行业整体效益。

(7)有色金属业。依托钛城优势,以钛镍、欧亚公司、钛锘公司等企业为重点,以现有的50家钛材加工企业为基础,加快整合,形成规模,发展建成首个钛制品工业基地。

2、加快工业基地建设

按照“自主创新,规划超前,设施配套,服务完善,发展快速”的思路,完善工业基地服务功能,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倡导各种资本参股发展,壮大工业基地规模,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姜谭工业基地要加快入驻企业建设步伐;石鼓工业基地要不断拓宽发展领域,扩大规模,提高档次;马营工业基地要充分利用高新东区加快发展机遇,引导民营企业集中发展有色金属等重点领域。

3、支持驻区企业发展

认真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优惠政策,着力营造驻区企业发展的宽松政策环境;严肃查处向驻区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行为,营造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重点抓好宝桥、烽火、宝成、秦机、钢管厂、宝钛、宝光等大中型龙头企业的协调服务,打造名牌产品,围绕品牌实施配套服务,力争使其将续建、扩建项目投在我区。

4、突出自主创新

创新观念、理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带动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科技文化等创新,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制定技术标准,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支持企业在重大产业布局、核心技术研发、尖端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自主创新,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形成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