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政治与哲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血脂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与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相互关系,对血脂正常的颈动脉斑块患者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137例、无斑块组100例,检测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对比分析。结果 AS斑块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异常者占61.31%(84/137),正常者占38.69%(53/137);血脂正常的AS斑块组与血脂正常的无斑块组比较,LDL-C、载脂蛋白B(apoB)含量和TC/HDL-C、LDL-C/HDL-C、LDL-C/载脂蛋白A(apoA)比值升高,apoA含量和TC/apoB、apoA/apoB比值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斑块组TC(5.34±0.91)mmol/L,LDL-C(3.21±0.75)mmol/L,其中LDL-C<3.37mmoI/L(130mg/dl)和<2.59mmol/L(100mg/dl)占59.12%(81/137),说明多数患者TC和LDL-C含量正常或仅仅轻度升高。部分患者检测了血流变指标,仅血浆比粘度和纤维蛋白原差异有显著性(P<0.001,P<0.05)。结论 LDL-C、apoB、LDL-C/HDL-C、LDL-C/apoA升高,TC/HDL-C、apoA/apoB降低为颈动脉AS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血脂正常的AS患者LDL-C水平正常甚至降低,而apoB已相对较高;临床医生应该充分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查诊断评估亚临床AS和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指导调脂治疗,特别是血脂正常AS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血脂 脂蛋白 多普勒超声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lipid,lipoprotein,apolipoprotein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vels of serum lipid,lipoprotein and apolipoprotein in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patients and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patients with normal serum lipid level.Methods Acuson Sequoia-c256the color Doppler ultrsonography,used a high-frequency transducer(7.5MHz).The patient’s head was placed on a pillow and turned slightly away from the side being scanned.After applying ultrasound get along the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border on the neck,the transˉducer was placed above the clavicle.Both sides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and the origi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the external carotid arterywas evaluated by grayscale imaging,to determine the intima-media thickness for vessel wall,the smooth or irregular,the atherosclerotic plaque,and obtained Doppler information.The thickness of projecting≥1.3mm was divided into the group with plaques and the thickness≤1.0mmwere divided into the group without plaqu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color Doppler sonography.The patients with plaques137,men72and women65,age40to89years,mean age70.34±8.33;the patients without plaques100,men46and women54,age51to88years,mean age67.52±7.54.All the patients were measured serum lipid,lipoprotein and apolipoproˉtein levels and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levels of serum total cholesterol(T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ˉterol(LDL-C),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triglyceride(TG)showed a abnormal in the group with plaques only of61.31%(84/137)and showed a normal in the group without plaques of38.67%(53/137).The LDL-C,apolipoprotein A(apoA)&B,TC/HDL-C,LDL-C/HDL-C,TC/apoB,LDL-C/apoA,apoA/apoB in the plaque patients with normal blood lipid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group without plaques(P<0.001).The group with plaques were TC(5.34±0.91)mmol/L and LDL-C(3.21±0.75)mmol/L remarkably,38.7%had LDL-C<3.37mmol/L and20.4%had LDL-C<2.59mmol/L,in total59.1%(81/137).Although they noted plaques between both normal TC,LDL-C levels and decreasing TC,LDL-C levels.Conclusion Both increased LDL-C,apoB,LDL-C/HDL-C,LDL-C/apoA and decreased TC/HDL-C,apoA/apoB are important factors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formation.Remarkably,atherosclerotic patients with LDL-C normal level achieve the same event reduction as those with apoB higher levels;plaque burden,rather than plasma lipid values,should be the target of therapy.Color Doppler sonography is considered the first step in the diagnostic work-up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and its potential for evaluating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risk prediction.
Key words atherosclerotic plaque blood lipid lipoprotein Doppler sonography
近十年来采用影像技术检出和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取得了不断的进步,己被积极地推广为早期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检查手段,特别是血脂正常的冠心病(CHD)患者和AS患者 [1] 。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137例颈动脉AS斑块患者,并作血脂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7例均为2003年3月~2004年2月我院住院或门诊患者,采用成组设计,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全部病例均检测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斑块组137例,男72例,女65例,年龄40~89岁,平均(70.34±8.33)岁;高血压(HPT)45例,糖尿病(DM)11例,HPT合并冠心病(CHD)12例,HPT合并DM25例,头昏27例,慢性支气管炎13例。无斑块组100例,男46例,女54例,年龄51~88岁,平均(67.52±7.54)岁;近期发生高血压30例,慢性支气管炎18例,头昏待诊31例,体检21例。
1.2 方法
1.2.1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 采用美国Acuson Sequioa-c256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7.5MHz,由专人操作。
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颈部,头略偏向对侧,探头沿胸锁 乳突肌外缘纵横切,扫查观察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起始段(分叉后30cm内)内膜-中层是否光滑,厚度≥1.3mm并突向管腔内视为AS斑块形成 [2] ;内膜-中层厚度≤1.0mm视为无斑块。
1.2.2 血清测定 所有受试者均于清晨7:30~8:30空腹取肘静脉血,采用比色测定酶学方法(澳斯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试剂)测定血清TG、TC、LDL-C、HDL-C、apoA、apoB。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LDL-C不同水平含量比较采用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TG、TC、LDL-C、HDL-C单项或多项异常的比较 斑块组异常者占61.31%(84/137),正常者占38.69%(53/137)。
2.2 两组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含量及其相互比值的比较 斑块组TC、LDL-C、apoB、LDL-C/HDL-C、LDL-C/apoA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apoA,apoA/apoB低于无斑块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见表1、表2。
表1 两组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含量比较 (略)
表2 两组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相互比值比较 (略)
2.3 斑块组LDL-C不同水平含量比较 LDL-C<3.37mmol/L和<2.59mmol/L占59.12%(81/137),见表3。
2.4 血脂正常的53例斑块组和72例无斑块组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含量及其相互比值的比较 斑块组LDL-C, apoB,TC/HDL-C,LDL-C/apoA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apoA/apoB低于无斑块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见表4、表5。
表3 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同水平含量比较 (略)
表4 血脂正常的两组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含量比较 (略)
表5 血脂正常的两组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相互比值比较 (略)
2.5 两组血流变指标及血糖比较 部分患者检测了血流变指标和血糖,两组相比,血糖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 05),血流变指标中仅血浆比粘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01和P<0.05),见表6。
表6 两组血流变指标及血糖比较 (略)
3 讨论
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ATPⅢ指南提出:10年内患CHD的危险在10%~20%者,LDL-C水平应<130mg/dl;10年内患CHD的危险>20%或患有糖尿病者,LDL-C水平应<100mg/dl [1] 。本组结果显示:斑块组TC(5.34±0.91)mmol/L,LDL-C(3.21±0.75)mmol/L,说明多数患者TC和LDL-C含量正常或仅仅轻度升高;其中有38.7%LDL-C<3.37mmol/L(130mg/dl),有20.4%LDL-C<2.59mmol/L(100mg/dl),合计占59.1%(81/137),说明LDL-C浓度可相对正常甚至降低,而apoB已相对较高(TC/apoB、apoA/apoB降低)。提示临床医生应该充分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查评估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仅凭血清血脂检测结果可能会给医生对患者的诊断和调脂治疗,以及患者的配合造成?定程度的误导。
许多研究发现颈动脉AS与心脑血管疾病有良好的相关性,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高危疾病是CHD和AS(外周动脉和颈动脉) [1~3] 。本组结果显示:斑块组TC、LDL-C、apoB升高,HDL-C、apoA降低与无斑块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和P<0.01);尤其是血脂正常(占38.69%)的斑块组LDL-C、apoB、TC/HDL-C、LDL-C/apoA升高(P<0.001),apoA/apoB、TC/apoB降低,与无斑块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和P<0.02)。进一步说明了apoB及含apoB的LDL-C水平升高与AS发生的关系,血浆apoB是形成早发性AS的主要危险因素 [
4] 。
斑块组中有HPT患者82例,占59.85%(82/137),在 HPT条件下,血流剪切应力和环形张力均异常升高,使弹性大动脉的弹力层发生结构重排,动脉中层退行性变,血管扩张;通过血流机械力和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的直接作用,引起动脉内膜病变,促进AS斑块的发生和发展 [5] 。
AS斑块的形成机制较复杂,有多种因素参与。血流变指标中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和P<0.05),血液粘度增高、血流速减慢、血管壁的切变应力增高,致血管弯曲及分叉处更容易形成斑块 [6] 。血糖水平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新近的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常发生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呈致动脉硬化脂蛋白表型:LDL-C/HDL-C比率的增高和同时伴有TC升高 [7] ,斑块组2型糖尿病患者37例,占27.18%(37/137),多数糖尿病患者并无显著的LDL-C增高,
但其水平足以引起AS。
近年来国外学者利用电子束CT(Electron beam tomograˉphy)诊断冠状动脉钙化与血脂的对照研究,并指导临床调脂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Hecht HS等用电子束CT检出的822例冠状动脉钙化患者中,LDL-C<130mg/dl(3.37mmol/L)232例,<100mg/dl(2.59mmol/L)82例,共占38.2%(314/822) [8] ,认为影像学有助于无症状AS斑块的早期诊断,作为治疗指征比血脂更有价值 [9,10] 。Vit A等报道经手术证实,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扫描颈动脉AS斑块检出率相等,估计血管腔狭窄程度阳性率92.3%,阴性率95.0%,略低于CT;认为颈动脉AS斑块的诊断彩超应作为首选,对指导外科手术有较高的价值 [11] 。斑块形成是AS的明显特征,它可以反映AS的程度。颈动脉解剖位置表浅易于显示,是反应全身血管病变的良好窗口。颈动脉彩超检查不仅可为诊断评估亚临床AS及心脑血管疾病的调脂治疗提供依据,还可提供诸如斑块的大小、性质及血管腔狭窄程度等的详尽资料,见图1、图2。临床脑缺血症状的发生,既可由纤维钙化的稳定性硬斑逐渐增大阻塞管腔所致,也可由富含脂质的易损性软斑或混合斑破裂引起。
LDL-C、apoB、LDL-C/HDL-C、LDL-C/apoA升高,TC/HDL-C、apoA/apoB降低为颈动脉AS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血脂正常的AS患者LDL-C水平正常甚至降低,而apoB已相对较高。临床医生应该充分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查诊断评估亚临床AS和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指导调脂治疗,特别是血脂正常AS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本文图片略)
参考文献
1 ScottM,Grundy.Atherosclerosis imaging for risk assessment and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ˉeases,2003,46(2):115-121.
2 黄静,龚兰生.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及其超声分型.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6,12:35-37.
3 季建中,李华,侯惠鸣,等.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 血脂变化的研究.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8:1147-1148.
4 向伟.小儿血脂异常-基础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27.
5 杨娴.综述血流机械力和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学进展,2000,21:240-242.
6 孟立辉,蒋忠武,柳金明,等.脑血管性疾病血流变指标及血脂谱的测定分析.中国血流变学杂志,2000,10:178-181.
7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95-996.
8 Hecht HS,Superko HR,Smith CK,et al.Rel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identified by electron bean tomography.Am J cardiol,2001,87:406-412.
9 Harvey S,Hecht.Translating tomographic plaque imaging into treatment:iterventional lipidology.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2003,46:149-170.
急性重症肾衰竭(ARF)是泌尿内科的常见病症之一,该病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严重危险患者生命。血液透析及滤过可以缓解全身炎症,清除炎症介质,有效改善预后,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有间歇性血液透析(IHD)和持续性血液净化(CBP),为了探讨两种疗法对患者的临床效果影响,我们回顾性分析78例ARF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7年3月到2009年6月本院共收治ARF患者78例。急性中毒13例、 产科大出血8例、重症感染21例、创伤大量失血27例、其他9例。男51例,女27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6岁,平均41.7岁。患者按入院顺序等随机分为IHD组和CBP组。其中IHD组38例,CBP组4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主要包括:① 禁食禁水,营养支持,胃肠减压[2];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充血容量;③改善胰腺微循环,通气治疗;④胰酶抑制剂奥曲肽0.1mg皮下注射,每日4次,⑤维生素预防感染,重要脏器保护等。血液净化治疗:选择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采用中心静脉置管(单针双腔)作为血管通路。CBP组应用贝朗CRRT机进行持续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滤过器为AV600S聚砜膜,血流量120~160 mL/min,置换速度为2000 ~3000 mL/h,超滤量根据生理需要及全天治疗量具体设定,24 h持续治疗。普通肝素抗凝,首剂0.3~0.5 mg/kg,维持剂量3~10 mg/h;有出血倾向时低分子量肝素抗凝,首剂20~50 U/kg,维持剂量1O~30U/h;透析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并根据透析效果酌情微调剂量。IHD组同常规血液透析,应用碳酸氢盐血液透析,血流量200~300 mL/min,置换速度为300 ~500mL/min,每天透析1次,每次4~6 h。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行生化检查、血气分析和心脏彩色多普勒心功能检测等,观察两组患者血血尿素氮(BUN)、肌酐(Cr)、血白细胞(WBC)、碳酸氢根(HCO3-)、心率(HR)、呼吸(RR)、血压(BP)、平均血压(MAP)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并计算两组患者的APACHE Ⅱ评分。
1.4 效果评价
显效:治疗后腹部CT显示胰腺无形态学改变,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尿淀粉酶均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腹部CT显示胰腺水肿明显减轻血/尿淀粉酶明显降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无效:治疗后临床表现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加有效率。
1.5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记录存档,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3 讨论
肾衰竭可分为急性及慢性。急性肾衰竭病情严重,进展快速,通常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小球急骤减退,肾小管功能障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脏血流供应不足等,导致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以及氮质血症等为临床表现的综合征。ARF早期大量炎症介质的释放,有效循环血量的供应不足,会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炎症介质也会对肾血管产生强烈的收缩,产生多脏器功能障碍,炎症反应的产物如坏死组织、各种酶类、蛋白分解产物、细菌毒素等,对全身脏器会产生很大的毒性作用,增强肾血管对加压物质的敏感性,导致体内凝血与纤溶过程失衡。
血液透析及滤过作为临床危急症状抢救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弱化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了免疫状态,而且还可以为营养治疗提供空间,保护重要脏器[2]。从我们的临床体会来看,CBP具有以下显著优点:(1)净化效果好。通过高通透膜和持续性滤过清除大量液体,通过对流和部分吸附机制,可较为理想地清除中、大毒性分子,而且置换液成分的即时调整有利于改变血浆成分,阻止氧合障碍进一步恶化。(2)可有效维持内环境稳定。CBP能缓慢、连续、等渗地行使透析作用,有效纠正体内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稳定和改善血流动力学,通过补充碱基,清除未测量的阴离子、磷及氯离子,有效纠正酸中毒。本组CBP患者各项指标改善状况均显著优于IHD患者。CBP对于重建免疫内稳状态和保护免疫细胞也有一定作用,余晨[3]等观察了l2例SAP患者,CBP治疗后单核细胞数上升明显,HLA-DR表达增加显著。(3)改善心功能。 CBP通过持续稳定的透析,可减少心肌抑制因子,恢增强肺功能,改善心肌功能,提高组织氧利用,提高动脉血氧分压[4]。IHD可迅速改善症状,也兼有CBP的上述特点,但其效果显著要差。由于其具有间断性,治疗效果不能持续,而且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这对于危重期患者来说是极为不利的。从临床统计来看,CBP组在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以及相关指标改善如BUN、Cr、WBC等方面均显著优于IHD组(P
关于何时介入CBP治疗,一般认为在患者出现尿毒症症状或水电解质紊乱时才开始,也有学者把APACHE 1评分作为指导CBP治疗的参考指标,认为评分为15~25分是CBP介入的最佳时机,但上述范围较为广泛,因此实际介入时间仍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Gettings[5]等将100例创伤后急性肾衰竭患者分为早期开始者和晚期开始者”,结果发现早期组的院内存活率要显著高于晚期组(39%:28%;P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分级标准[J].中华外科杂志,1997,35(10):773.
[2] 梁剑波,温德良,江丽屏,等.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治疗重症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疗效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8,l3(3):163-165.
[3] 余晨,刘志红,郭啸华,等.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脓毒血症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3,12(1):2-9.
近代以来,亦即资本时代以来,无论是在重商主义、重农主义还是在古典经济学那里,经济学最初的含义也是政治经济学,意即与城邦、共同体、国家相关的经济活动。亚当•斯密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论》问世之后发表了《国富论》,开始了经济学的独立行程,也就是说,经济具有自己独立的运动规律。李嘉图理论的意义就是发现了一切经济运动都是围绕着“价值”这一共性展开的,对于价值规律的思考,标志着“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逐渐形成。19世纪30年代以后,古典政治经济学分化为两支,一支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从一般价值走向剩余价值,直指社会生活的本质;另一支则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开启了经济学的非阶级分析,即纯粹数量化的经济学分析,瓦尔拉斯的《纯粹经济学要义》可以看作这一学派的代表作,熊彼特曾赞誉此书为经济学作为严密科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凯恩斯、琼•罗宾逊、斯拉伐、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和卢卡斯都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特征就是越来越数量化、公式化、模型化,无论是强调国家干预还是主张进一步自由化,其基本的依据都是对经济过程的量化分析,也就是说,摒弃一切非经济价值的判断。以社会价值中立的立场研究经济现象各变量之间动态平衡及其变化规律,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主要追求。对于现代经济学的这一走向,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过去我们主要是从价值判断或阶级分析的角度对其进行批判,认为这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意识形态。但是从知性科学、实证科学和形而上学角度去思考,我们却发现这是一门知性科学成熟的标志,即从“理性经济人”这一假设前提出发,排除一切非经济因素干扰,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探索经济过程的规律性。现代经济学包括从微观层面定量分析经济行为主体的决策行为、操作过程及其经济后果的性质和规律;从宏观层面定量分析各国和各地区经济增长或衰退的性质和原因,定量分析各国和各地区的生产要素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性质和规律,定量分析货币体系平衡和失衡的原因和规律;从超宏观层面定量分析国际资本市场、国际金融体系以及各生产要素在世界市场上的变动和规律。
经济学从政治经济学向数量经济学的转化,说明了两点,一是经济学越来越脱离现实的人、现实的社会,而把经济看作“理性经济人”基础上的纯粹的数量演绎;二是说明了经济学作为一门知性科学越来越走向成熟。正像马克思所说:“一门科学只有能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也就是说,在假想的前提下,在排除了一切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学已在相当的程度上用数量和模型的方式把握住了经济过程的规律,但这种把握是知性的、工具理性的、形而上学的,而非现实的、实践理性的、总体性的。“理性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一切推论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是具体的,除了经济属性,他还有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血缘的、民族的等属性。当一种学说专注于人的一种属性,而舍弃人的其他属性,这种研究本身就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同样,人类社会也并不等同于经济社会,除了进行物质生产,人类社会还必须进行人的自身再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人与自然关系再生产,当一种学说把人当作经济人,把社会当作经济社会,而专注于人类某一种活动时,其思维的本质和内涵都是抽象的、知性的、形而上学的、狭隘的。它研究的出发点不是人的全面的存在和全面的需求,它研究的目的也不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它探寻的目的仅仅是要说明理性经济人的行为规律,因而一切非经济因素在它看来都是要排除的偶然因素,也就是说,工人的苦难和人类的幸福不在它的思考范围之内。哲学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总体性思考,因而当经济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的时候,经济自然进入哲学的视野,但是这种研究不是经济学的路径,而是哲学的路径,它思考的重心不是经济内部的经济规律,而是经济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如果说“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那么经济哲学就是对于经济行为的思维着的考察。在哲学看来,经济不是抽象独立的东西,而是人类千千万万种行为之一种,它无不生发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并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存在价值都必须以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来衡量。在哲学看来,经济也不是孤立独行的,而是与政治、社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孤立的经济行为是不存在的。在哲学看来,经济还只是在普遍联系中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在与政治、社会、文化的错综复杂关系中,经济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因而一切经济现象和经济范畴本质上都不是非历史的,永恒的经济现象和范畴是不存在的,无论商品、货币、资本范畴都不是永恒的,而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这点讲,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本身是抽象的、孤立的、非历史的。它不是在真实的历史中研究经济,而是在假想的前提下研究经济。
不难发现,经济哲学是把经济放到人类社会、人类历史的大视野中思考的,而经济学是把经济从大社会、大历史中抽象出来,经济哲学思考的正是经济学所忽视的,因而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言,二者具有互补性,这也正是经济学家与哲学家长期喜欢对话的根本原因。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一种经济问题的发生,其根源可能在政治、社会、经济之外,这时如果一味以经济的方法和理念去解决,结果就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对经济的研究也必须有哲学的眼光。经济学如果排斥哲学,其结果不仅使自己陷入形而上学的境地,越来越孤立和片面,而且有可能将经济原则、财富原则、资本原则上升为社会的根本原则,而使自己堕落为为资本服务的工具。因为排斥哲学的经济学只把人看作经济人,把社会看作经济社会,因而背叛了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的基本哲学立场。任何理论都是有哲学立场的,马克思在其著名的《提纲》第十条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排斥哲学的经济学立场,本质上就是市民社会立场,因而也就是资本的立场,因为市民社会的本意就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经济社会。在旧唯物主义看来,人就是经济人,社会就是经济社会,因此弱肉强食是社会的基本原则,财富急剧地向资本集中,以及一切人间悲苦都是合规律现象,不需要反思、不需要反抗、不需要改造,这种立场就是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立场,它关心的是资本的增值,而不是所有人的幸福。现代经济学标榜“价值中立”,而客观上就堕落为为资本服务的意识形态,因为它并不关心人民、关心社会。但是如果哲学排斥经济学,我们就不可能真正把握现代经济运行的规律,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以现代经济为基础和内核的,如果我们把现代社会和现代经济比作两个同心圆,那么现代社会是大圆,而现代经济是小圆,以小圆取代大圆,是知性形而上学的资本立场,然而无视小圆的存在和规律,则是反科学的经济虚无主义立场,真正的哲学是以对经济的深刻理解为前提的。马克思在其著名的《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因而在考察社会“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这里所指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计算的领域,就是经济学研究的经济领域。正是这种可计算性,使经济学有可能成为科学。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对经济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离开了经济领域,就没有真正的哲学思维。正是由于经济学与哲学的这种互补性,才使人类对经济的认识更加完整和全面。
二、资本与经济哲学
经济哲学是对经济过程思维着的考察,在所有的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对资本的全面认识,以便弄清资本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弄清资本、国家与人民的本质联系。在经济学看来,资本只是物,只是一种生产要素,但在经济哲学看来,资本不是物,资本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正是这种关系奠定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因而市场经济的真正起点不是商品,也不是货币,而是资本,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由于资本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动力,因而一切经济学,无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或现代经济学,本质上都是对以资本为主体的经济过程的思考,对近代以来市场经济的思考。经济哲学本质上也是对这一问题和这一过程的思考。如果说经济学侧重于物质过程,那么经济哲学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侧重于从宏观上分析资本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经济思想家不是没有哲学,而是认为经济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亚当•斯密就是在研究了人的社会本性,即《道德情操论》之后,专门发表《国富论》的,以证明经济领域存在“看不见的手”,提出“理性经济人”的假说。以后的所有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一假说基础之上的,无论各种理论之间存在多大分歧,但基本的理论前提是一致的。这就说明,经济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资本是按照资本的逻辑发展的,这个逻辑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追求剩余价值的逻辑,用西方经济学的话说就是追求财富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中,真正的主体是资本,工人是被排挤出市民社会的成员,他是从属于资本并受资本剥削的,因而市场经济表现为资本间的竞争,表现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正是资本的本性,导致了市场经济的规律性。从理论和现实性上讲,资本的本性是狭隘的,但是为什么狭隘的本性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因为这是一个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社会,虽然每一个资本家的目的都是狭隘的,但是他只有通过满足社会需要的方式,通过市场并生产社会需要的东西才能获得利润,由此展开了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谁越能发现社会的需要,谁越能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谁越能高效率地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谁就能获得最大的利润,正是这种狭隘目的所导致的竞争,使社会的需要不断被发现、被满足、被高效地满足。现代社会正是由此发展起来的。资本不仅推动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推动着科学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剥削的秘密是:“生产过程中劳动的分工和结合,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机构。资本家支付报酬的,只是单个的劳动力,而不是他们的结合,不是劳动的社会力。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其次,人口的增长,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生产力。”正因为资本家看到了无偿占有科学力量和劳动的社会力的可能性,发现了财富的真正源泉,因此有史以来,只有资本家最重视科学,重视管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结合,并利用它们为资本的增值服务,从而创造了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生产力。因此,从现代经济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讲,资本是最有效的经济发展方式。它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使人摆脱政治的、地域的、宗教的人身束缚;通过交换而不是强制的方式,把一切人力、物力组合进社会化机器大生产;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式积累相对剩余价值,发展交通、通讯、信贷,激励教育、科学为生产过程服务;通过竞争,瓦解着一切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激发起一切人的致富欲望,并把市场交换推向全世界。自资本诞生以来,资本创造了无数人间奇迹。搞市场经济不能离开资本,不仅不能离开,而且要承认资本、发展资本。但是资本的发展“是和构成整个这一发展基础的那一部分人口的利益相矛盾的”,是以雇佣工人的普遍贫困和普遍异化为前提的。
资本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的两极分化,因此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不是绝对的生产方式,而只是一种历史的、和物质生产条件的某个有限的发展时期相适应的生产方式”,“资本既不是生产力发展的绝对形式,也不是与生产力发展绝对一致的财富形式。”资本的发展有四个界限:“(1)必要劳动是活劳动能力的交换价值的界限;(2)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和生产力发展的界限;(3)货币是生产的界限;(4)使用价值的生产受交换价值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00页)因此,只要有资本存在,社会必然潜伏着矛盾和冲突。经济学只思考经济过程的必然性,经济增值的趋势和规律,而经济哲学则必须思考经济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思考经济过程后果以及这种后果反过来对经济的影响。因此从经济哲学眼光看,资本只是一种与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有限的生产方式,按资本的本性和资本的逻辑,资本运动的结果必然是社会的两极分化,因而必然不能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不能解决社会和谐与共同富裕问题,也不能解决由资本的局限性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也就是说,资本的有限性决定了资本不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最高原则,社会生活需要更高的生活原则。由此,我们必须把整个社会生活区分为两个领域:经济领域和非经济领域,非经济领域也就是民生领域或社会和谐领域,这两个领域通行的原则是不同的。经济领域,通行的是利润原则、财富原则、资本原则,而在社会领域,通行的是人本原则或社会原则。离开了利润原则、财富原则、资本原则,经济就发展不起来,而离开了社会原则或人本原则,社会就要衰弱。资本的领域在经济,如果认为资本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最高原则,那么这在历史上就被称为资本主义。因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要不要搞市场经济,而在于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以什么作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最高原则。以资为本的,是资本主义;以人为本的,则是社会主义。资本的本性必然是想占领整个世界,使资本原则成为社会生活的最高原则,其结果必然是伤害人类和社会,因此必须站在人民和社会的立场上,思考资本的历史必然性。资本的界域和有限性,就成为经济哲学在当前的最主要任务。对这个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实际上是资本、国家与人民(或社会)的关系问题。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个人都无法与资本抗衡,唯有组成国家,才可能引导资本,驾驭资本,使资本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成真正的人民的国家就成为追求幸福生活的所有个人的必然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生活的双重性就充分地显示出来了,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政治国家真正形成的地方,人不仅在思想中,在意识中,而且在现实中,在生活中,都过着双重的生活———天国的生活和尘世的生活。前一种是政治共同体中的生活,在这个共同体中,人把自己看作社会存在物;后一种是市民社会中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他人看做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并成为异己力量的。”人的这种生活的双重性,其根源就在于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生活原则的双重性。因此,作为市民社会的一员,人必须要干活,要挣钱,要遵循市民社会原则,但作为政治社会的一员,作为公民,人必须要过政治共同体生活,热爱社会,关心社会,并把公众的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由此提出了一个更深的理论问题,即资本、国家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在现实社会中,人并不等同于经济人,社会也并不等同于市民社会,那么在经济生活之外,人的全面需求和社会的全面需求如何得到满足?一般人们是通过组织政治国家来解决这一问题的。
一、写作背景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既是我国社会结构整体性变革的20多年,同时也是我国哲学研究创新的20多年。这一时期,我国哲学及其研究呈现出新的风貌和时代特征。第一,有强烈的前沿“问题意识”。第二,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哲学创新,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更注重以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带动和促进基础理论研究,以求哲学理论与哲学的创新。第三,关注人的生活世界。第四,努力恢复和确立人的主体性维度,更加关践、价值、主体、人这一层面的问题。最后,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个性化倾向比较突出,研究的平民化意识日益增强,并且分化的倾向也较为明显。该书的出版澄清了长期以来社会哲学学科观念模糊混乱状态,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大方向。
二、写作特色
本书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为核心问题展开探讨,理论说明极具逻辑性,把对社会历史的观念称为“描述”。以“浓厚的学术思想含量、贴近社会生活的现实分析和活泼的文字表述相统一”为写作风格,以“科学、严谨、朴实、规范”为创作学风,来展开内容的语言表述,力求既有学理的严肃、又有现实感的活泼文风。
三、内容结构
本书中王老师以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为研究社会哲学的切入点,分为八个章节探讨了现代实践哲学的兴起、超越原子论与整体论、探讨一种复合正义论、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等问题。
王老师首先从社会哲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入手,阐述了社会哲学发生和成长的可能性。接着论述了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即历史哲学与社会哲学以及二者的区别。从而得出结论:市场经济与社会哲学之间具有一种潜在的关联性。接下来王老师界定了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指出造成研究困难的都是思维自身,应该让定义适合于生活,用生活中已有的领会去修正定义,修正理论思维,这种方法即为反思平衡法。由此,得出了对社会哲学对象的定义,即:社会哲学是一种对于社会生活的现实的总体把握。关于研究社会哲学的意义,王老师从两个层面去论述,一个是现实层面的意义,再一个是哲学层面的意义,并总结得出结论,若现实生活与第一哲学两个层面对于互相贯通,将有更为重大的意义。
在书中,王老师一般的讨论了关于社会生活的描述即社会本体论问题。在可能性层面上对社会的本体论问题进行了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最一般的理论框架,一个社会思想的一般坐标系,以便借助于这一框架对于既往的社会哲学理论进行一种批判性的考察,并由之而为探讨理论发展的合理进路提供某种借鉴。在这一章中,王老师先是界定了社会存在论的含义,接着重点论述了社会生活的描述对于社会生活的意义,强调指出政治作为一种技术为人类所特有。对于日常语言与理论语言的关系,王老师指出:没有观点就没有理论,理论是观点的产物;理论语言不可避免的是派生并依赖于日常语言的。对于社会生活理论描述的后果,王老师指出:科学语言的描述通常片面抽象,而哲学语言的描述则会受到两个方面的约束,即它必须遵从理论语言的规范;它必须满足整体性描述的要求。最后得出结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社会哲学的中心问题。
在书中,王老师介绍了人类本性的三维度,即生物性、精神性和社会性。指出 “人类首先是一种生物存在,不仅如此,人还是一种超生物性的精神性存在,人赋有意识,这使得人类从根本上不同于普通生物。”并进一步论述“结成社会是人类能够作为人而存在下去的最基本的条件。”继而得出结论:人之为人,只能“文化地”存在着,文化是人的宿命,人类的社会性是一种有文化的社会性。
王老师在书中指出,人类活动有三大基本领域,即经济活动、精神文化活动和社会秩序。人类的经济、文化、政治三领域的结构关系,也就是本书探讨的基本社会结构。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人类诸基本需求的一般满足方式是以“瓶颈需求”为基准的,在优先保证“瓶颈需求”获得某种可视为最低限度的满足的前提下,再尽量地去满足其他基本需求。诸基本需求的满足方式以“瓶颈需求”的满足为标准,从而得出结论:社会基本结构是由满足“瓶颈需求”的活动领域决定的。
在书中王老师还对社会价值进行了考察,指出社会的基本价值关系为权利和义务。并进一步阐明人类社或活动诸领域应遵循的价值原则为效率、公平和自由。接着详尽的论述了社会性综合价值--正义论。王老师认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分离性使得各个角度、各个领域的价值原则彼此冲突、难以并存。这种冲突和难以并存可能导致社会生活的不可能,因而必须予以折中协调,使之能和平共处,共同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这样一种用以折中协调诸价值原则的价值原则,便是一种正义原则。作为一种协调诸原则之原则,正义原则便是一种综合性的价值原则。正义价值的综合性体现在对各对立价值的折中上。首先是对权利与义务价值的折中。书中主要以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去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三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中的价值原则――效率、公平、自由――的平衡和折中问题。
四、观点创新
在书中,王老师把社会的结构方式与人类的活动方式相联系,阐述了经济、文化、政治三大活动领域的基本结构关系从领域和一到领域分离的转变过程。这是极具创新的观点。
首先提出了“瓶颈需求”的概念。王老师指出:“诸基本需要的满足不可能齐头并进,而只可能是在保证各基本需要都能获得最低限度的满足的前提下,根据各活动领域的‘生产’能力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在活动量的分配上,起决定作用的便不是‘生产’能力最高的活动领域,而是‘生产’能力最低的活动领域,即‘生产’能力最低的活动领域有权要求优先获得足够的活动量以满足最低限度的这种需求,这种其满足手段匮乏或稀缺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只能按最低限度要求予以满足的需求,可称之为‘瓶颈需求’。”在非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秩序成为“瓶颈需求”。政治活动获得特别重要的中心地位。这就意味着社会秩序的需求和生产获得了一种基准的地位,进而意味着,要求以生产社会秩序的政治活动为基准来决定如何安排其他领域的生产活动。政治活动的中心地位决定了非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合一的社会运行状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分工的市场交换所造成的人们之间以物为中介的依赖关系的普遍化,构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是市场交换的副产品。由于成本的低廉,这一生产方式成为市场经济社会主导的社会秩序生产方式。政治活动的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经济社会不再那么重要,其限制作用也就成了弱强制,或不再强制。各活动领域各归其位,形成诸领域相对分离的状态。
由于在物质生活资料和社会精神两种现实的生活需求中的物质生活水平一般地稳定在大致能满足基本需求的水平上,易生波动的社会秩序对于人类的生存便有了决定性的意义,于是,主要地提供社会秩序的政治活动便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中心地位,并使经济活动与精神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服从于建立或保持社会秩序的需要,从而不可避免地使得三大活动领域以政治为中心而结合为一个其间具有高度密切关系的整体,即领域合一。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分工与交换高度发达,经济活动高度社会化,人们之间由此而建立了一种相互依赖的经济纽带关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得经济活动本身就直接构成了一种保证社会秩序的力量。这样一来,政治活动虽仍有社会整合的重大作用,但既然不再是社会秩序的唯一主要提供者,作为统合一切领域的中心地位自然不再存在。由此导出的结果是,各个活动领域间将不再存在一种直接的从属关系,而是相互拉开了距离,相对地分离了。这可简称为领域分离。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这是从非市场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是社会结构所发生的最为根本性的变化。
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的引起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诸价值原则的疏离、政治的民主化、文化的复调化等一系列变化。三大领域从合一到分离的转变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理论体系,这为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马克思;阿伦特;哲学;政治;政治哲学;不同路径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08-01
马克思和阿伦特的政治哲学思想给现代社会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对他们哲学思想的极大关注。其中,哲学和政治的关系问题是核心和关键。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合理掌握与正确看待哲学和政治的关系问题是认识马克思与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关键所在。
一、西方传统政治哲学
早在古希腊开始,哲学就与政治纠缠不清。哲学真正从关注自然转到人与社会中来是在古希腊时期的智者学派。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深受这种学派的影响,他虽然对智者学派提出的一些政治评判标准持反对态度,但也积极发展了智者学派对现实问题的广泛关注。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就是依靠科学辩证法来关注人与社会中的一切事务,这也是为人类的幸福生活寻找到了坚实的根基。这之后,柏拉图继承了老师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希望通过哲学去建立一个理想的政治王国,以充分实现哲学的伟大政治抱负,以此来完成老师苏格拉底的让城市更贴近真理的政治夙愿。后来,亚里士多德虽然在一些政治问题上积极反对两位老师,但是在哲学关注人与社会的问题上,却发展与推动了老师柏拉图的思想观点。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提出人向来属于政治动物的观念,并出版发行了其第一本政治哲学思想巨著《政治学》。
对阿伦特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是诞生于苏格拉底之后。在苏格拉底死后,他的学生柏拉图对人和社会政治生活实现的可能性已经持绝望态度,他开始怀疑起苏格拉底政治学说的有效性 。正是因为柏拉图对苏格拉底学说的这一怀疑,才让苏格拉底对人和社会的关注由政治转到了哲学当中,并开辟了西方政治必须服从与哲学的传统。从这一形式来说,不管是柏拉图还是黑格尔,其政治思想都没有脱离以政治学观念来作指导的前进方向。可以说,柏拉图创设的西方传统政治学是把政治理念看作高于一切的思考生活之路,这实质上就是获得政治真理的途径是经过沉思而不是积极活动来取得。这一观念思想,在西方传统政治学中是非常有威慑力的,很少有人去突破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虽然是在西方传统政治哲学中起步并发展的,但他没有对其政治学思想进行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超越。阿伦特认为,从柏拉图开始,经历了三次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大颠覆,分别是克尔恺郭尔的存在主义、尼采的行动主义和马克思的辨证主义。在这三个哲学思想中,马克思哲学思想最具有影响力,他的思想直接对政治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决定作用。同时,阿伦特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也十分重视,他认为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就是一个反对西方传统政治哲学的理论思想。
二、哲学的政治实现
哲学的政治实现是哲学的主要思想。马克思在年轻时虽然受德国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但他没有被这种思想所左右,因此不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反对传统哲学中闭关自守的自我直观,积极强调哲学是时代的精华和文明的灵魂。在这一基础上,阿伦特注重强调马克思放弃哲学转变到研究历史和政治思想上来。早在1984年马克思在一封信中就明确阐述了自身的观点,认为费尔巴哈的政治思想过多关注自然而很少关注政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实质上是用资本主义的观点去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也是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正是通过这种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才能从传统的政治哲学中解放出来,步入到历史政治活动中 。
三、政治的哲学实现
政治的哲学实现是阿伦特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以前,阿伦特是一个对政治漠不关心的人。自从纳粹上台以后,尤其是一些哲学家与纳粹进行合作后,让阿伦特认为柏拉图的传统意义哲学是与纳粹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从哲学转到政治中来,重新来思考和看待西方传统政治哲学,重新审视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阿伦特认为,哲学与政治之间产生隔阂是开始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死对柏拉图有着很大打击,也让其对苏格拉底的学说产生了质疑,这就让柏拉图重新开始了沉思生活,哲学也开始逐渐从人类事务中一步步撤离。正是因为哲学的这种撤离,让柏拉图认为哲学就要离开政治,以后的政治行动就要服从于哲学,这种情况下,柏拉图就用哲学消融了政治,这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在这个基础上,阿伦特就开始为了政治而审判哲学,通过对哲学的重新反思来更好地实现政治。
在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基础上,阿伦特分析与总结了两层政治与哲学的关系含义,首先是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这个关系问题也是对人类事务领域中的态度问题。态度问题本身也涉及到了哲学体验与人类现实体验之间的关系,他说明了自身的哲学体验与人群中公共经验的直接关系。其次是哲学与政治的紧张关系。事实上,政治哲学本来就处于一种张力之中,要么用哲学来统领政治,要么用政治审视哲学。因此可以说,阿伦特的政治哲学追求的是政治哲学的实现,在根本上也是一种反哲学的哲学思想。
四、结语
当前,伴随着政治制度与生活方式的政治哲学再一次火热兴起,政治哲学就变得异常重要起来。阿伦特力图诉诸某种道德上的复古主义来应付现代性的基本问题,相对比之下,马克思的理论很难说已经过时,不管马克思哲学的预言是否已经实现,但他的思想对现在社会政治状态起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批判与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勇.论阿伦特哲学的时代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