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高质量发展措施

农业高质量发展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高质量发展措施

农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范文第1篇

自1988年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全国总计有超过1000亿元的资金用于水田林路村的综合治理,大规模的投入获得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截止目前,全国开展农业综合开发的县(市、区)已达1629个,农(牧)场242个。近10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人均收入增长达19.5%。国内市场上的粮食和农副产品也从长期的供不应求,转变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基于此,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不是可以松口气?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征认为恰恰相反。

“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不但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而且是任重道远。王征说: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虽然达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农业产业结构,产品质量矛盾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仍需进一步加大。在前不久召开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上,副总理特别指出了农业综合开发“四个一”的重要地位,即农业综合开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关键措施,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王征说,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农业结构不合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新阶段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而是面向市场,着眼于提高质量、效益和转变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调整。新阶段面临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但根本途径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调整结构、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有效巩固、保护和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承担重任。

王征认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必须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以农业主产区为重点,突出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综合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王征指出,要坚持以内涵开发为主,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坚持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坚持高质量、高效益搞开发。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促进农业结构高速发展;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坚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龙头项目的扶持力度;坚持按项目管理,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规模开发、注重效益;坚持多元化资金投入、资金安排实行效益优先、兼顾公平、集中投入、奖优罚劣;坚持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区域性、综合性、重点性、开拓性和示范性,努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水平。

王征强调,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思路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符合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符合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王征说,农业综合开发要在相互“结合”上做文章: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结合起来;要把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结合起来;要与推动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要与发挥不同地区的区域优势和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要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起来。

农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范文第2篇

目前东北地区在水稻栽培方面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是稻米的质量问题。很多农民在耕种过程中过于追求产量,忽视了水稻本身的质量问题,导致其生产出很多低质量的稻米。生产过剩的低质量稻米逐渐形成积压,而高质量的稻米却非常缺乏。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稻米市场的发展。另外,还有一些质量较好的水稻,因为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使生产出来的水稻根本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其次是生产过程中存在不协调。在水稻的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耕作者普遍对生产的中期阶段比较重视,结果往往是忽视了产前灌溉与产后修护等环节,使得水稻生产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要知道,重视水稻栽培,是要有效地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部分合理的衔接起来,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水稻耕作体系;此外,东北水稻生产规模较小,不能大量的规模化生产,导致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效益低下。所以目前东北水稻栽培的一项重要发展目标,就是朝着规模化生产方向发展;另外,随着我国人口密度不断增加,资源需求量也在不断膨胀,水资源、土地资源越来越少,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因此,水稻的产量也就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

2水稻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2.1采用高质量的水稻栽培技术

采用先进的高质量的水稻栽培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水稻产量,更能进一步保护生态平衡,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现在的水稻栽培技术,普遍以模型化、简便化为主,通过对一些高新技术的引进,对复杂的农作物栽培生产过程实施综合分析以及系统分析,建立一种动态的管理决策系统以及动态模拟模型,从而实现水稻生产定量的决策,进而促进水稻栽培的科学发展。在水稻的生产过程中,要对能够影响水稻产量的各种因素如阳光、温度、水源、土壤等进行详细的研究,找出可以生产高质量水稻的有效办法。另外,根据东北地区普遍寒冷的实际情况,还应该采取一些具体的栽培措施,最终形成标准化的栽培。首先是大棚育苗技术。大棚育苗是严寒地区培育壮秧的基础,在生产过程中,提前对土地实行扣膜以使地温升高,这样在化冻后便可以开始整地作床,达到早育苗,抢积温的目的,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地形,可以选择不同的大棚,如三膜大棚覆盖、小棚覆盖等等。另外,在东北地区,采用“少本稀植”的栽培策略可以有效的提高产品的成穗率、结实率。在插秧过程中,秧苗带药下地,插秧密度与规模要以品种特性、壮秧程度和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定,一般规模为:行距36.3~39.6cm,穴距16.5~19.8cm,每穴两株为宜。

2.2保证合理的施肥和灌溉

合理的施肥是保证水稻产量的重中之重。在施肥过程中,施用量应该根据土壤的肥力以及水稻的吸收程度来决定,提高肥料的施用效率,尽最大努力用最少的肥料栽培出最高质量的水稻,从而减少对土壤及生态环境的破坏。施用磷肥能促进水稻健壮和根系发达,一般亩施5kg左右;施用钾肥能够对水稻植株的抗逆性起到增强作用,一般亩施纯钾2.5kg左右。水稻生产需要大量的用水,所以加强研发节水栽培技术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用水时要注意提高水分的使用效率,严格按照节水原理进行用水,同时可以在生物、工程等方面对农业进行创新,达到节水的目的。

2.3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资源

农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越南;大米出口;出口价格

2012年越南出口大米首次超过泰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大米出口国。泰国大米出口协会声称从现在到2015年越南极有可能在大米出口市场稳居第一。国际大米出口市场出现了越南、泰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多国鼎力,大米出口市场竞争激烈,越南依靠什么能在出口市场上拔得头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消息,越南出口大米大多数进入到中国,而中国有70%多的大米是从越南进口的,所以分析越南大米出口的问题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越南大米出口的优势

1.1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丰富的人力资源

越南地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水利资源丰沛,气候适宜,全年四季都可以种植水稻。目前越南水稻种植面积占到农业土地面积几乎一半,而且70%的农业家庭是以生产大米为主。越南农民掌握熟练的稻米种植耕作技术,适宜的气候加上肥沃土地为大米生产创造了理想的环境,从而使大米成为越南的主要出口产品。越南地形如一个扁担,扁豆的两端分别是红河平原和湄公河平原,非常适合种植水稻。湄公河平原稻米产量占越南稻谷总产量的一半多,是东南亚三大“米仓”之一。红河平原的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3%。越南采用现代农业种植技术,2011年越南大米单产为5.5吨每公顷,2012年5.65吨每公顷。不断提高大米的产量和质量,巩固和提高越南大米在世界市场的出口份额。国际谷物理事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越南大米的出口量占据世界大米出口总额的20%。

1.2 政府政策的扶持,出口大米的质量与结构不断提升

近几年来,越南政府实施很多有利于大米生产和出口的政策,如优先研究,筛选具有高产、高质的水稻种类,进口先进的大米加工设备,颁行一些政策支持鼓励种水稻的农民,扶持生产和出口大米企业。越南贸易部一位官员声称:“越南大米质量大幅提高,由于当地的农户努力采用优质种子。”越南计划分别在南部湄公河平原和北部红河三角洲平原建立100万公顷和30万公顷的高质量稻米生产基地。

数据来源:越南统计局与粮食协会

衡量出口大米的质量包含许多标准,比如:形状、大小、香味、杂质等,其中影响价格最重要的是大米的破碎率。1990年质量最高的5%破碎率大米在越南出口大米所占的比例仅为0.3%,而到了2011年在越南大米出口总额中5%破碎率大米所占比例为24.66%,15-20%破碎率大米所占比例为63.03%。25%破碎率大米所占比重为2.88%,各类香米所占的比重为6.44%,糯米所占比重为1.42%。到2012年,高质量大米出口所占比例增加到45.37%。大米质量提高,将会使得越南大米进入日本、美国市场的机会增多,出口竞争能力得以提高。

1.3 越南大米出口价格与市场竞争力

由于出口价格是反映和衡量大米生产、加工到出口整个过程的综合指标。一些与越南竞争的国家生产成本的提高,使得越南大米在价格上显现很强的竞争力。越南和泰国的同类大米出口的价格差距表现日益明显,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在2007年泰国碎率5%大米比越南高出了12美元/吨,到2008年,该差距是68美元/吨。近两年来越南和泰国大米的出口价格的差距又呈现日益缩小的趋势。国际谷物理事会的数据显示越南大米价格甚至被视为亚洲米价的“风向标”。泰国大米出口协会认为泰国在未来5-6年内不能再与越南竞争,尤其是在白大米市场,泰国的竞争力已被削弱,而只有软糯大米出口还能帮助泰国对越南保持优势。中国目前是最大的大米消费国,从越南进口的大米价格比中国国内的价格便宜15-20%,越南大米的价格优势明显。

另外越南大部分的出口大米都通过海上运输,这使得越南大米出口成本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国际物流中,海上运输最便利,最安全,运输成本最低。越南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海上交通线。越南的港口都靠近国际航海线,不论是到亚洲各个方向还是到欧州、北美州的路线都很便捷。西贡港口离国际航海线40海里,从该港口出口大米到新加坡需要2天,到印度尼西亚需要3天,到韩国需要5天,到法国或者到美国需要25天。

2 越南出口大米的劣势

2.1 农业技术落后

虽然越南政府已有农业政策扶持稻米产业的发展,并且投资巨资研发高品质的稻米种子,但总体收效不明显,大米质量不是很高。在加工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限制导致大米流失,破碎率高,人为提高的破碎率影响了出口大米价格。此外,大米贮藏工作不够科学,不够先进,使得大米不能放长久,容易发生霉烂变质。越南的大米种植由于受到文化的影响,到现在还不能改进农田政策带来的小块耕作现状,越南稻米生产农户一盘散沙,缺少长久合作客户,出口要通过中介,这样很多利益被中介盘剥。在丰收的时期,大家一哄而起,越南大米大量底价出口,而当大米价格提升却没有米可出口。

2.2 出口的高质量大米所占的比重不高

越南出口大米质量不高,5%破碎率大米、糯米、香米只占大米出口量的50%。越南大米低质量不能满足要求高的市场如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需求,贸易技术壁垒的存在使得越南大米出口的市场很难拓宽。另外,大米出口管理工作不细致,使得劣质大米鱼目混珠也进入出口行业中,影响了越南大米出口的质量,以及国际社会对越南大米的评价口碑。

2.3 低价格的出口竞争不具有长期性,陷入大米出口增量不增收的悖论

越南大米出口起步晚,其出口优势很大的一部分建立在其低廉的生产资料成本、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便捷的交通运输基础上。随着生产要素的流动,生产要素的价格进一步趋同,生产要素价格将逐渐上升,出口价格也将被迫推高,出口优势将不复存在。另外,相对较低的出口价格并不能给越南带来一定的优势,这是因为国际市场大米的进口需求具有刚性,需求缺乏弹性。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不能增加其收益,以2011到2012年为例大米出口增加62万吨,但是外汇额却减少了6000万美元。所以越南出口大米低价,并没有给越南的外汇带来更多的增加,只会使得大米出口陷入徒有增量、而收益不增加的被动局面,低价竞争对于大米市场长期发展是不利。

3 促进大米出口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措施

3.1 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大米质量

越南政府需要大量利用财政资金来扶持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对竞争异常激烈的国际大米出口市场,加强研究、引进和推广优质水稻品种,规划不同的区域种不同的稻谷,避免水稻良种混杂退化是提高大米质量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减少低质量稻米的种植面积,扩大高质量大米的种植面积,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市场的需求。

3.2 健全农业基础设施、建立农业合作组织

加大农田水利投资,建立健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与农业服务。加快农业研究工作,试验及供应新的稻谷种子,鼓励农民种植高质量稻谷。建立农合组织,增加农户在大米出口市场的谈判能力,提高大米出口价格。越南政府应该将出口配额改为以金额作为目标,增加种粮农户的积极性。政府需要对大米出口标准进行详细的规定,对出口大米进行严格管理,逐渐解决国内大米收购公司的垄断现象,鼓励农户与进口国的客户直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3.3 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优质大米产业化发展

优质稻米的产业化是加快越南稻米优质化、提高稻米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越南政府应该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特别是出口型稻米加工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引导,大量的农户合作生产,形成稻米产业集群。建立完整的大米产业链,把优质稻的生产、收购、贮藏、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接起来,形成有主动控制能力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龙头企业应积极建设越南出口大米的品牌,提高越南出口大米的声誉,以保证越南大米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性、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Vu Hung.参加WTO之后越南大米出口的现状变化和提高大米出口的措施 .亚洲太平洋经济时报,2012-06.

[2] Pham Dieu.越南大米出口最近几年的变化.硕士论文,2012.

[3] 越南统计局网站http://gso.gov.vn/.

[4] 越南粮食协会网站http://.vn/vn/.

农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规划;问题;对策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极其复杂,直接关系着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因此,我国对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十分重视,已将农田水利工程确定为建设工程中的核心重点,极大地带动了农田水利工程的进步和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是项目稳定开展的核心关键,近年来,随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于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认为,对于当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最大限度地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

1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农田水利工程是我国发展民生的核心关键,在国民经济和农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能带动其他产业的经济增长,从而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设计的科学合理,关系着水利工程建设的正常、稳定使用,其意义重大,高质量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我国农业的稳健发展。因此,在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需充分考量实际地理环境,结合水利规划要求和周边资源,科学、合理地设计工程规划,以便为农业经济的稳定、长远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从而更好地带动其他产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1]。

2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2.1规划设计前缺乏实地考察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初期阶段,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地形及路况考察是基本要求。如果在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早期阶段充分考量、勘察实际的施工状况,做好后续的施工准备,农田水利工程项目通常会正常、顺利进行。一旦在农田水利工程初期没有做好充足的初期勘查工作,那么很难获取实际施工现场的地形及路况特征,这将会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进度,出现许多负面的影响,从而导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无法保障,甚至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工程事故。此外,若建筑施工方忽视对地形及路况的考察和测量,仅仅凭预估值进行施工规划,这是极其不合理的,会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的浇灌水平及质量大幅度降低。与此同时,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用水量也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在初期做好充足的筹备工作,严格落实实地勘察工作,才能够充分保障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稳定运转,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增长[2]。

2.2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至关重要,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关系着后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果。若想使得农田水利工程高质量、高效率运转,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至关重要,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规划设计也是我国建设部门高度重视的重要工作[3]。然而,目前很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规划设计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规划设计过程中,不重视对生态的影响,从而引发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此方式没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开展水利工程项目的方式不值得提倡;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的初期阶段没有合理设计工程规划,将建设点选在地质灾害的高发地段,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严重威胁下游居民的人身安全,如果发生突发性的滑坡、地震等灾害,农田水利工程将会出现严重的绝地现象。除此之外,工程建设中还有许多细枝末节的问题未被解决。例如,不具备科学性的工程规划设计使得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转成本投入增多,造成不必要的电力、水力资源浪费等等[4]。以上问题均是由于农田水利工程不具备合理性、科学性的工程规划设计,我国工程建设部门需高度重视,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现状进行改进。

2.3节水灌溉技术落后

目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许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均不具备专业水平的技能,这也是节水灌溉技术无法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许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术技能也在逐渐发展,除了国内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外,许多国外的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也逐渐被引入国内的农业生产领域。但是,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作者所掌握和应用的节水灌溉技术落后,所以农业生产领域的生产成效不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幅度降低。由此可见,节水灌溉技术也是关乎农田水利工程能否正常稳定开展的重要因素,若节水灌溉技术运用得当,能够有效地提升水能资源的利用率。但是实际情况是,无论是滴灌技术还是喷灌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使用率都很低,节水灌溉技术很难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应用,从而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的水资源无法正常、高效运转,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浪费[5]。

3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依据原则

科学、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基本准则包含动态性准则、安全性准则、全面合理准则以及实际情况准则,需结合实际施工现场的路况及地形综合考量,做到规范、合理的全方位规划设计,从而深度挖掘农田水利供水资源,保障农田水利工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6-7]。在绘制农田水利工程图稿早期,需安排专业的施工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全方位地掌握实际施工现场的路况及地形,并分析其地貌及地质的综合影响因素及特征,从而针对性、全方位地进行工程规划设计。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农田水利工程需借助落差的自然条件优势,将电力和水力实现合理的连接,以便在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创建的初期能充分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同时,应尽可能地避开危险的施工地段,在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初期,需全面考量路段的地形及路况,规避一切河流、水域,充分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地形的优良、稳定。对于渗水性较强的地质区域,需采取科学的排洪排水设备合理地进行规避。诚然,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并非永久不变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应将农田生态和社会经济相结合,在其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需要适时地进行优化调整,需全方位地考量其稳定性、协调性和保护性,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在优良的状态下保持正常、稳定运转[8]。

4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改善对策

4.1加大施工前的实地考察力度

农田水利工程前期的勘测工作是整个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相关规划设计人员需充分地进行实地考察,并获取多方面的数据信息进行考量评估,方可进行下一步的规划设计[9]。然而,当下有很多的农田水利工程忽视前期勘察的重要性,导致在规划设计环节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均是由于前期勘察工作未严格落实到位,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缺乏可行性的参考依据,从而严重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顺利建设。因此,为了更好地达成高质量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目标,在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开展前期应全面地进行实地勘察工作,其中包含地质、水文、土壤环境、地貌等等,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此外,项目地周边的生态环境也是勘察的侧重点,应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以前期的实地勘察数据为参考依据,设计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的实施方案,符合原有的规划设计目标,充分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充足的水源供应,从而使得农田水利工程项目保持可持续的正常运转[10]。

4.2科学分析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

在农田水利工程前期勘察工作完成之后,便可进行规划设计,这是一项具有很强技术性的重要环节。在规划设计方案的过程中,相关设计工作者需多方面、多层次地进行考虑,以当地农业发展状况、内部产业结构、自然条件为切入点,合理、科学地规划设计方案,做到布局合理,致力于打造高质量、高覆盖的农田水利工程式农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关系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及民生,以惠民为总方针,确保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安全、高效。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需遵循一定的设计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以农田浇灌为主,其水利灌溉标准会随着季节、河流径流量及农作物种类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农田水利工程的浇灌量不能以常规经验而定,需结合当地农田浇灌水源、实际水利设施状况、当地的经济条件等决定。从当下的农田水利工程来看,相关水利部门主要依据灌溉及抗旱天数来规划设计农田水利灌溉标准。其中,抗旱天数是指正常灌溉供水条件下,降雨较少或者连续无雨的情况,可满足农作物用水需求的天数。假如灌溉设施中水的存储量能够供给满足80天连续无雨天气下的农业生产,则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标准即是80天。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有其保证率,是指灌溉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得到保证的概率,以正常灌溉供水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比表示。占比百分数为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的保证率,用“P”表示,水源供给用水量的年份为m年,总年数是n,那么,灌溉保证率公式为P=m100%n1×+。具体的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标准根据当地的地质水文、农作物情况而定。

4.3强化农田水利工程的监管力度

一直以来,农田水利工程就是一项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工程项目,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为了确保施工项目的顺利开展,需要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初期绘制样稿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绘制样稿是农田水利工程顺利施工的参考依据,为农田水利工程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充足的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结合绘制样稿,制定规划设计方案,需要全方位地实地勘察地形及路况,多维度地考量及审核,具体施工设计单位可以借助设计软件对其科学性、合理性进行验证,及时发现设计规划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为接下来进一步的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11]。就农田水利工程而言,其施工的硬核指标是质量,工程建设的质量关系着农业的生产及经济发展水平,高质量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建筑施工人员需要以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为重要指标开展后续工作。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制定科学完善的规划方案,设计从业人员需要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监管和维护工作。当农田水利工程开始正常运转之后,水利工程的维护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创建专业的养护小组,实时监测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转状态,使得农田水利工程持续保持高质量运转,从而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以便更好地提升农业产量及农业经济水平[12-13]。

5结语

综上所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关系着我国农业经济和人们生活的质量及发展水平,具有极强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14]。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稳定、长远发展,应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给予高度的重视,及时优化和改进建设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提升农田水资源的利用率[15],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的农田水利工程方案,不断创新、优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确保其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优势及最大化利用,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蓉,温勇.农田水利工程规划与灌溉措施探究[J].南方农业,2021,15(33):210-212.

[2]刘玲.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农田灌溉技术分析[J].四川农业科技,2021(11):87-88.

[3]章健.新时期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1,11(9):168-169.

[4]黄永霞.徽州区农田水利规划之浅见[J].江淮水利科技,2021(4):35-36.

[5]刘原宏.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河北农机,2021(8):37-38.

[6]侍孝杰.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J].绿色环保建材,2021(5):161-162.

[7]张德儒.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南方农机,2021,52(15):78-79+88.

[8]王兴玉.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问题分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1(5):146-147.

[9]蒋兴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探析[J].现代化农业,2021(4):29-30.

[10]王兴玉.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21(3):175-176.

[11]俞和鹏.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居舍,2021(3):100-101.

[12]吴玉权.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1):84-85.

[13]贺成吉.乡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常州市武进区嘉泽镇为例[J].黑龙江科学,2021,12(18):134-135.

[14]贺雪峰,郭亮.农田水利的利益主体及其成本收益分析:以湖北省沙洋县农田水利调查为基础[J].管理世界,2010(7):86-97+187.

农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经济管理策略

随着我国从经济的高速增长期转为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期,我国在农业方面的经济管理工作开始逐步深入到农村地区。在农村地区做好农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是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新农村的大背景,制定有利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加大对农村农业领域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农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促进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国在农村农业领域已经建立了基本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但是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深入进行,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尚不健全首先,传统农村的生产模式以单一的家庭为主,家庭成员之间共同劳动,创造农业价值。在新农村背景之下,这种小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入了城市,农村地区已经从人口富余的地区转变为劳动力不足的地区,已经不能满足原本家庭模式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要求。在目前的农村地区,平日留守的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他们一般缺乏农业领域的新知识,只具有传统农业形态的经验累积,通常也不具有超过壮年男性劳动力的充足的体力,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大量农村人口已经转变为城镇人口,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也会因为教育、养老、医疗等原因尽量在城市落户,不再回到农村。因此,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而农业的经济管理体系不能解决,因为农业人口减少而导致的农田大量空置的问题。我国当前的主要农村农业的规范制度为,不允许本经济组织之外的人员通过交易的方式取得农村农业用地的承包经营权,阻碍了农村农业用地的自由流转,影响了农业资源的自由配置,不利于农村农业的发展。其次,我国的农业领域的龙头企业没有足够的经济和技术能力,帮助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国的土地资源辽阔,部分地区适宜于大型农业企业的发展。但是就现实而言,我国的农业企业的发展规模有限,实力不足,大部分的农业企业都没有足够的实力进行对农村地区的资本投入,无法利用技术和资本的优势,帮助农村居民实现村民与企业的商业性结合,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金融体系与农业产业的结合度不够首先,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工作者普遍对金融系统缺乏了解,没有利用金融手段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储备,也不清楚关于金融支持农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在新农村背景下,国家虽然建立了以农村合作信用社为主体的金融组织体系来帮助农村地区的农业建设,但是村民普遍缺乏利用好政策工具的能力,不能借助农业的金融系统实现自身的农业产业的进步。在现存的农村地区的金融系统中,金融系统也缺乏相关措施支持农业发展。本来这些金融机构被设立的目的就是支持农业的发展,并不强调盈利的金融经营目的。但是在现实经营中,金融机构更倾向于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而不是支持某一行业的发展。相较于农村和农业而言,城市地区和金融领域本身,明显能使得金融机构获得更好的利润。因此,我国目前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与农业产业的结合度普遍不足。其次,在农村地区的农业经营者缺少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经验和农业产业技能,没有建立统一的农业全产业链,农产品的生产和农产品的销售相脱离,降低了农业产业的利润,不利于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的继续发展与扩张。很多农业经营者没有对农产品的生产进行长远规划,其生产缺乏统一协调性,没有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节生产的能力。很多农业经营者没有全产业链的能力,也就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市场风险,没有办法抵御农业领域的多元化的经营风险,导致其自身的发展一直处于简单再生产的状态之下,没办法创造性扩张,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产品研发。

(三)农业发展的硬件环境需要改善首先,在农业领域,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一直在推进之中,并且推进的速度和规模一直在增加。但是,相对于我国广阔的地理空间而言,很多农村地区仍然处于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缺乏之中,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不能够完全满足农村农业生产的需要。除了国家的投入之外,地方政府也是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而当前情况下,很多的地方政府对农村农业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需要加大。当然,相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需要资金来说,很多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资源,将基础设施完善并形成体系,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加强自己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体系的能力。其次,我国在农业领域的创新不足,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也需要加强。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农业科技研究队伍,国家对农业科技领域的投入也一直在加强。但是相较国家层面而言,我国的各地方政府没有对农业研究和农业科技发展,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减少了农业科技进步的程度和速度。地方政府的财政资源有限,其资金来源较为固定和单一,而农业领域不能带来足够的政府税收,也不能快速促进地区的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往往会比较犹豫将有限的政府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的发展之中。政府资金的不足将在客观上导致地方针对农业人才的待遇不足,影响农业领域的发展进步。

二、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一)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首先,在国家统一的农业领域,法律和政策的框架之下,各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拓展政策空间,变革地方的土地流转制度,解放农业资源的自由配置,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面对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现实情况,过去的以为主的农村农业制度,已经无法起到保护农村和农业的任务,因为很多农村已经不存在由土地兼并而带来的失地农民问题,更多的现实情况是农村居民自动放弃自己的农民身份,变为城镇居民,抛弃了农业土地。现有的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大量的农业吃租群体,不利于农村农业的发展。各地政府应该积极探索变革政策,推动农业用地的自由流转。各地政府应该完善土地的登记和确权工作,保证农业用地权利人的利益。各地政府应该切实采取措施防止土地用途的不当变更,建立土地档案和土地网络系统,监控农业土地的利用情况,保障农业用地的安全。其次,农业的规模化生产能够降低农业经营的成本,提高农业经营的利润。各地政府应该建立农业企业和农户合作的公共平台,支持农户与农业企业的合作经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升农业企业和农户的抗风险能力,提升经济管理效果,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各地政府应该关注农业领域的领先企业,提升对本地区领先农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在企业领导下的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服务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

(二)更新农村农业产业结构首先,农村农业生产者应该变革农业产业的结构。在传统的市场结构之下,农业的生产者会根据自己的调查,决定种植的种类,努力扩大单一品种的种植面积,希望依靠单一品种的相对高价格和高数量提升农业经济利润。这种经营方式曾是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流模式。在新农村背景下,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不太适应复杂多变的农业市场环境。农村的农业生产者应该变革产业结构,进行多元化生产,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各地方政府应该帮助农户建立农业风险评估体系,使农户能根据市场风险和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业生产内容,降低农业经营的风险,稳定农业利润。其次,农村的农业生产者应该不仅关注农产品的生产,也应该关注农产品的运输、加工、销售等,尽量多方面投资,占据农业经营的上游和下游价值端,提升农业经营的利润。

(三)改善农业发展的硬件环境首先,国家应该继续推进农村农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便于农业生产,提升农业领域的抗自然风险的能力。农户应该根据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变更自身的农业生产环境,充分利用公共的基础设施,更新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环境,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政府应该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并安排专业人员定期维护,建立农业基础设施的长期维护机制,保证农业发展的硬件环境的长期稳定性。其次,农户应该提升对于农业现代化机械的利用率。机械化作业能够方便扩大农户的农业经营面积,提高经营效率,提升农业利润。农户应该提高自身对农业机械的利用水平,积极学习农业现代化经营的相关知识,切实利用好农业机械。政府应该做好农机市场的监督工作,保障农机的销售质量和日常维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