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休闲农业发展趋势

休闲农业发展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休闲农业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休闲农业发展趋势

休闲农业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都市田园;构建;生态;休闲农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331-01

都市田园这种创新性的休闲农业模式十分适合在大城市周边推广,因其在拓展城市功能的同时,保留了农业景观,既可满足现代都市人亲近自然的需求,也能带动乡镇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同时因其明显的区位优势,便于实现短期旅游和缓解工作压力的需求,是发展休闲旅游度假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1 都市田园生态模式发展现状与意义

建设“都市田园”是顺应城市发展趋势和休闲人群需要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都市田园的构建主要侧重于对城市周边乡镇的改造,可有效统筹城乡发展,既可辐射带动周边地块土地开发,为城乡发展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又可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带动城市休闲化开发与升级,有利于提高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都市田园的构建,主张依照自然规律进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减少破坏,打造优美和谐的生存环境。以绿色、环保生态为主题,打造一个天然氧吧,为人们追寻自然生态,提供名山大川旅游的一个补充[1]。

2 都市田园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都市田园生态旅游虽然有了很快的发展,取得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对开拓休闲农业新天地,缺乏认识和行动,经营者忽视或脱离农业生产经营,缺乏整体规划,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二是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互相竞争,效益低下。三是休闲农业尚未深入挖掘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休闲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上,仅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围。四是基础设施不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科技含量低,效益低下,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支持少。

3 构建都市田园模式的载体

都市田园位于大中城市周边,具有区域优势,选择农业基础好、城镇化水平高,具有农产品生产、休闲观光、生态环保功能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完善三产服务功能,进行规划设计[2-3]。

3.1 开发独有的自然资源

园区建设要因地制宜,以突出自然生态,利用其独有的水文资源、光热资源,开发滩、泉、湖、涧休闲项目;利用光热和降水,开展日光浴、冬猎、滑雪、滑冰等休闲活动;以云、雨、雪、雾等自然景观,开展原生态自然保护区的考察活动。

3.2 丰富传承的人文内涵

传承的农业民俗文化是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灵魂,按照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就地取材,谈农具、话农活,挖掘劳作的田园文化,去伪存真提炼浓缩民俗文化,尊重地方的吃、住、行等意识形态的传统文化礼仪,推崇享受花、鸟、虫、鱼被赋予的特定人文品格气质,从艺术方面挖掘开发。

3.3 打造独特的农业景观

依照园区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与基本农田种植园、人工林地、牧场、鱼塘、村庄等生态类型结合,以农业活动为基础,进行嫁接、扦插、组织培养、无土栽培、立体种植等活动,打造现代生态种植的自然景观,开展观赏、采摘、种养的亲身体验活动。

3.4 设计多彩的DIY活动

开发丰富的求知、求真、求趣的DIY活动,利用园区的农业环境与农业生产,赋予其教学讲解、农事体验的功能,体验耕种、采摘、垂钓、烹饪、表演等活动,参与工艺品制作和趣味竞赛项目,展示胸怀,追忆田园乐趣,以享受淳朴的民风与自然的和谐。

3.5 创造特色的物质产品

农田以标准化生产措施,以清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特色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利用棚室生产错季果菜,达到周年生产、四季保鲜,以朴素的农家风味和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让顾客流连忘返。

4 都市田园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只有把农业、农民、农村有机结合,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让人们更好地贴近自然、享受自然,才能真正实现都市园区的休闲功能。

4.1 科学规划,正确引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现有条件,延伸现有游览观光景点发展休闲农业,结合龙头企业区域环境美化,增加休闲农业内容,结合农业科技园区,拓展园区功能布局,发展成为科普基地和观光休闲景点,结合农村城镇化发展,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进行示范引导,逐步推进[4]。

4.2 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扶持

以民间现有的休闲农业园区发展为基础和民间投资为主体,重点支持公共设施的建设、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产品品牌的宣传,支持开展休闲农业的综合系统研究,探索都市园区发展的模式和发展的政策目标,摸索建立休闲农业品牌和围绕园区基地建设的系列产品开发与服务,逐步带动城乡的全面发展,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

4.3 保护环境,注重生态

以自然生态、田园文化、农耕文明为基础,积极弘扬“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发展农业清洁能源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把特色、绿色农业生产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手段,融合农业、生态、休闲、教育、运动、商务等综合功能,形成一产与三产的有机结合,营造都市田园的生态之肺,发展低能耗、少污染的休闲旅游产业。

4.4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

着力发展景观农业,形成“一景一品”、连线成片的发展格局。依托农民创业园、现代农业园,开设耕地种菜、现场采摘、自选自做等项目,让游客尽情享受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享农家乐的情趣,以休闲度假和参与体验为核心,发展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庄,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

4.5 宣传推介,创建品牌

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抓手,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人文等内部要素,通过开展以全国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推介、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为核心的休闲农业品牌培育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和节庆活动,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引领休闲园区消费热点的形成,提高都市园区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

5 参考文献

[1] 吕明伟,任国柱,郭焕成.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何平.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2,17(1):5-10.

休闲农业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环首都城市 农业区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1河北省环京津生态休闲农业区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1涿州市生态休闲农业区建设情况

涿州市地处华北平原西北部,北京西南部,京畿南大门。东临固安,西接涞水,北通北京,南到高碑店。涿州市隶属于河北保定市。总面积742.5平方千米。临近北京,地处北京大经济圈紧密层,位于京、津、保三角区中心地带。截止至2010年12月,涿州市全市户籍总人口约为64.55万人。全境地处太行山前倾斜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海拔69.4米,最低海拔19.8米,地面坡降1/660左右。地貌形态受拒马河冲积影响,南北各有二级阶地,高差2-4米不等。

(1)涿州市建设生态休闲农业区的有利条件:

①生态农业资源与产品丰富;

②旅游开发优势较为明显;

③具有良好的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条件。

(2)涿州市生态休闲农业区建设的发展现状:

①发展迅速,效益逐年提高;

②对生态休闲农业的认识逐渐深化。

1.2涞水县生态休闲农业区建设情况

涞水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太行山东麓北端,总面积为1650.5平方公里(247.6万亩),辖7镇8乡,人口34万(2013年末)。涞水县东界涿州,高碑店,南与定兴,易县为邻,西与涞源、涿鹿、蔚县交界,北与北京市门头沟区、房山区相接,与北京接壤110公里,距北京市中心90公里,距天津市中心170公里,距保定市中心75公里。2013年涞水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9.41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9.2%。

(1)生态休闲农业建设规划完整。涞水县生态休闲旅游在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指导规划的指导下,通过详细谋划,细心调研,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态旅游产业布局,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形成了“两核”“两区”“两镇”“一水”“一带”“一圆”的完整布局规划。其中,两核是指涞水县城、野三坡;两区是指经济开发区、新兴产业示范区;两镇是指天鹅湖欧式风情小镇、一渡温泉新新小镇;一水是指拒马河水岸景观;一带是指京赞路沿线观光旅游产业带;一园是指森林公园。

(2)生态农业生产的附加价值仍很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生态农业生产给涞水县相关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由于生态农业产品的品种单一,仍然大量集中在农村土特产,鲜活产品等方面,附加价值极低。又由于北方地区生态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造成了生态农业在季节上的不可持续,这些都需要通过大力开发生态农业高附加值产品来解决。

2河北省环首都生态休闲农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2.1统一思想,树立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

将生态休闲农业作为一种可以永续利用资源、绿色环保的产业形态,既要保证农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和生活环境的持续改善,又要增强民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力争将生态休闲农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

2.2生态同保,河北环首都生态休闲农业区统筹规划设计

要将生态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区域分工协作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以生态环境一体的空间结构为导向,基于各自市场需求、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差异化的生态休闲空间。

2.3差异互补,低碳科技创新与服务支撑

对于北京和天津两个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着重发展以低碳、生物、智能、信息等高新技术主导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和生态休闲农庄。对于位于河北省的河北省环首都生态休闲农业区区域,则适宜以现代设施、循环模式和优新品种主导发展精品型生态农业观光园,以提升生态休闲农业的经济价值。

休闲农业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特点;发展前景;对策

中图分类号:DF41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休闲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各地政府对休闲农业重视的程度也越来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休闲农业的发展

首先,近几年来,在农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多层次综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提升农业发展的资源及市场潜力;推动农民就业增收,促使城乡差距缩小;引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其经济的快速高效增长与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这些已经成为涉农问题研究的重点.本文希望通过对休闲农业的系统研究,找出一个突破传统农业,使当下现有的农业设施和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一条农村发展新道路,并能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特色的“三农”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居民对于休闲农业的认识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产业经营,对这一产业形式和领域也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纵观国内外近十几年对休闲农业的研究,目前国外有关休闲农业的专著非常少,国内多数关于休闲农业的论文,还只是停留在对各地区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后基本经验的简单化总结这一层面上,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对休闲农业进行论述的论文很少。

三、休闲农业的特点

1、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在经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较快发展和规范提高4个阶段的同时,休闲农业在发展、经营主体、空间布局、经营规模、休闲功能5个方面正在发生着重大转变。一是在发展上,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二是从休闲功能上看,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的单纯方式,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三是从空间布局上看,从最初的景区周边和个别城边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四是从经营规模上看,由零星分散状态,向园区和集群发展转变;五是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2、休闲农业是适应时展的产物

休闲农业是适应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的新产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形态和新兴农业产业,休闲农业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为一体。作为一种农业经营方式,休闲农业汇集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村、农民生活习俗等,经过科学规划、开发,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教育培训、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横跨一、二、三产业。

3、休闲农业使人类更加亲近自然

休闲农业以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为主题,结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休闲农业利用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科技示范园区等,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现状,把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特征相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回归自然、陶冶情趣、休闲娱乐的机会。

4、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农事活动与旅游相结合的农业发展形式。为想了解农业、熟悉农村,倾心于回归自然和原生态,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人群提供了便利和服务。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融合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设施,让顾客从事农耕、收获、采摘、垂钓、饲养等活动,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传统休闲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随之产生。

四、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1、政府加强引导,营造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氛围

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各级政府部门首先应提高对这项科学性很强的工程进行系统性的认识,明确休闲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最终目的,认识到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新型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并能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渠道。同时,发展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的新引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径,推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门朝阳产业。

2、合理规划布局,改善休闲旅游环境

休闲旅游作为高层次的旅游活动,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也要注重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相关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的相互衔接,以人为本,适度开发,合理保护,确保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针对当前休闲农业发展起步晚、建设水平低、单体规模小且无序发展的现象,政府要以休闲旅游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组织旅游、农业等相关部门,根据各地的农业特色结合地理特点、人文景观和产业状况等方面的发展基础,合理规划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区域、开发功能和开发时序,优化发展布局,突出经营主体和特色,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应符合客源市场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的农业旅游项目,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休闲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进而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同时,在休闲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优先安排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营造良好的乡村休闲旅游环境。

3、突出特色,探索创新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发挥地方特色,是地方休闲农业发展具有生命力的关键点。所谓的特色是树立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吸引潜在消费者、避免休闲农业同质化的重要渠道。正如成都“五朵金花”发展整个过程,紧密结合当地的资源特色、人文底蕴,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注入自身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做成“一步是景、步步是景”的休闲旅游产品。

4、加大投入,建立农业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完善农业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可以为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总体上来看,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工对全县旅游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大多数景区仍处于开发程度低,服务接待设施规模小、档次低,难以满足需求,严重制约了景区发展。

5、注重旅游宣传,塑造地方休闲农业品牌

品牌是无形的,它代表产品的一种视觉形象和文化形象,也是休闲农业景区参与竞争的重要载体。成都“五朵金花”的成功经验之一,即通过举办花博会、首届乡村旅游节等形式,方便游客了解休闲景区的位置和活动项目,形成自有的品牌。坚持品牌宣传战略,通过多渠道、多种媒体、多种宣传方式推广,树立旅游品牌。

6、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产品。

各地区具有众多的原始人文生态景观、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古朴的民俗风情、各种农事节庆活动,这些资源均可开发成具有浓郁地方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休闲农业产品?如对农村古代建筑遗址的利用,包括古城、古井、古桥、古宅、寺院等建筑。对传统文化与手工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的利用。此外还有地方特色民俗活动、传统节日、婚嫁礼仪及健身活动、宗教仪式等。

五、结束语

休闲农业在促进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休闲农业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福建省;创意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017-03

意农业来源于19世纪90年代后期,在农业技术创新的背景下,全球各国的创意农业迅速地在全世界扩展。在创意产业逻辑思维的影响下,把人文要素与科技有效地结合起来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整合农业资源,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更新传统农业,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就是现阶段人们所称之为的创意农业。创意农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运用创意的智慧将文化、科技、农耕艺术结合起来,再配合市场的运作,为农业和农村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的发展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福建省在新的一轮的农业发展当中,也正朝着创新产业化发展,面对农业的改革,如何走一条农业的提升道路,对于福建省是一个关键的契机。

1 福建省创意农业资源要素分析

近几年来,福建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在生态省建设的基础上,十分重视加快发展以拓展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和示范功能为代表的新型功能性农业。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受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辐射带动,福建省农业出现了新型的发展方式,创意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赋予了现代农业新的内涵。

1.1 自然资源丰富 福建省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岛屿港湾,陆域地形复杂多样,农业气候资源特殊[1]。截至2015年,福建省的山地与丘陵大概涵盖了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这些山地多为森林所覆盖,覆盖率达65.95%,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一。福建省的水资源丰富、作物的品种也较多,为进一步发展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福建省作为海边的省份,所拥有的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福建省水产品的产量、以及水产品的出口数量在我国排名前三。福建省的植被类型较多,因此也让福建省具有了发展更多类型休闲农业产业的优良条件。

1.2 文化资源多彩 福建省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有着独特的妈祖文化、茶文化、朱熹文化、惠安女文化等。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孕育着整个福建。再者福建还有者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资源,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福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浓厚的文化历史,造就了福建独有的九大资源:海洋、茶、土楼、海上丝绸之路、温泉、庙宇、生态、台湾、华人华侨;还有厦门鼓浪屿、福建土楼、清源山、三坊七巷、上杭古景观点,因此福建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目标:“把福建省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1.3 区位优势明显 福建省地理区位较为优势,与台湾海峡隔海相望,北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大陆沿海经济带重要部分。在中国大陆区域的经济发展布局里也是必不可少的。福建是大陆跟海峡东岸台湾地区最近的地方,台湾的群众大约有80%隶属于福建祖籍,也有着和海峡东岸加强交流和合作的优势。改革开放之后,福建省运用台湾商人的投资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等等活动方式招引台湾商人来福建省内投资创业。

1.4 特色产业强势 最近几年以来,福建省以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为名,就当地特色农业为基础,大力宣传特色产品和优势农业,慢慢形成了福建省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3条特色农业产业带,分别是:高优农业、沿海蓝色农业、闽西北绿色农业等。泉州永春的芦柑、福州的橄榄、莆田的枇杷、福州连江的水产、南平建瓯的竹笋、三明浦城的薏米等都成为家喻户晓的特色农产品[2]。

1.5 发展机遇良好 福建省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的《福建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指出,到2020年全省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将达到4 310亿元,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66%。优化现代农业发展布局,将构建7条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扶持发展休闲农业,培育发展创意农业,优化休闲农业布局。

2 福建省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2.1 农产品营销创意 创意农业衍生的直接表现就是创意农产品。凭借着农业和农产品的不同创意,对农产品进行改造,使得农产品后期价值大于前期价值。创意农产品大概可分为3种不同的类型:(1)发现农产品的不同功效,让农产品不只是作为农产品出现在生活中;(2)运用现代科技改造方法,使农产品的外形改观,味道以及颜色变化等,让农产品的外形与时俱进,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3)带入文化艺术的素材,丰富艺术内在。营销创意的模式大概有以下4种:节庆营销、品牌营销、文化营销、网络营销;进一步使用营销创意带入到农产品的日常售卖中,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营销农产品的方法。

2.2 文化创意 文化创意模式前提是需要项目所在区域具有一个或者多个较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与农业文明的积累与聚集。把传统民俗文化作为根源,萃取较主要的优势,对应吻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根据该项目所在区域的需求,依据休闲旅游文化,建立根据民俗文化休闲的发展趋势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项目所在区域的很多地方有着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可以作为创意开发点的文化元素也很多,可是有些文化元素也不能完全符合要求。项目所需要的是可跟随现代趋势、跟随现代的理念和现代大众消费需要的文化元素,这才应该作为最完美的文化元素。而我们面对这些文化元素,也不是应该只是想着复制以前的特色民俗文化元素,而应该带着“创造未来遗产”的希望,对旧时的特色民俗文化元素进行改造,达成创新到传承的理想。

文化创意型比较适合运行于有着特色的文化传统的农村。只有是传统的农村文化继承地域,才可以是农业科技示范地域。

2.3 生态创意 生态创意模式不仅局限于自力更生的生产,而是标示出农业的生态功能,把绿色产业、绿色资源、绿色文化、绿色家园进行整体的考量,普遍地推进,构建出“山、水、城、林”为整体的体系,人类与自然友好合作的现代城乡生态体系,促进“生态链”和“文化场”的形成。运用农业把高速公路等存在污染的地区和人类居住地分隔开来,创造安静、干净的居住环境。运用农业当做城市景观,种植有机的水果、蔬菜、花卉等居民所需的农作物,如福建省金霞生态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利用四周丰富的农业资源,打造了一个有着绿色农业传统餐饮和休闲农业生态旅游的特色农场―清境桃源生态农业观光园。

2.4 节庆创意 节庆创意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和开发相结合的节庆活动,依托在地资源、当地文化、民俗风情将其与当地主导产业相融合,开展传统节日的庆典。借此推动旅游、会展、贸易和文化等发展。农业节庆创意是体验式c消费式相互结合的农业创意类型,其中休闲娱乐功能尤为显著,这是农业和文化演出合作的一种创意。通常兼备玩耍、观赏和教学等多项功能。农业节庆创意模式开发应该属于创意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利用组织节庆活动,来提高农民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推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主要包括民俗文化类节庆、农作物类节庆、动物类节庆、综合活动开发类节庆。

2.5 农业产业创意 农业产业创意模式核心在于独特农产品的创意启迪。把超出于传统思维的创意行使于农业的进一步开展,追求原生态、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同时又带入创意文化元素,跟随现代所贯彻的健康为主、质量为先的消费追求,把原本的特色农产品进行质量和招牌名气的双重提升,赋予与农产品当下年代的的声誉标示,再与农村的地理相结合,形成“特有产地的特有产品”实力品牌,达成创意农业的效率至大发展。

3 福建省创意农业发展的特征

当前,福建省创意农业发展处于刚开始启动阶段。现在,许多创意农业为自身开始发展的,且都是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开拓发展,整体的战略规划和设计比较匮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都是处于匮乏状态,并没有办法达成该有的规模效率与声誉品牌,对创意农业内涵的了解较为模糊,许多创意农业雷同,只是简要的进行复制。创意农业目前的品牌文化内在匮乏,创意农业专业人才也是数量不够。因此,培育专注于农业战略创新与资本营运的整合型企业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洛可可创意农业机构等等。洛可可创意农业通过教育、咨询、投资3种模式,试图将把传统农业单一的生产模式进行转变,建立以服务为主要导向的新兴农形态,即创意农业的服务型农业,打造创意农业全产业一站式为农业企业服务的服务链。

4 福建省创意农业发展对策

4.1 政府要大力支持与引导 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对创意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应该把之前对于传统农业的支持与引导有步骤地转移到创意农业上,激励福建省创意农业相关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创意农业技术进行产权保护,鼓励金融机构对创意农业提供资金扶持。

4.2 加强海峡两岸创意农业合作与交流 根据福建省地理优势,参考与研习台湾创意农业开拓成长的成熟经验,开展福建和台湾创意农业持久稳定的交流及联动行动。同时加强创意农业人才的交流与培养[3]。

4.3 差异化战略提升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实现差异化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差异发展的理念来改变农业的发展状况,建立特色的农业发展市场,并结合现代科技,实现创意农业发展的效益最大化。利用差异化发展战略,深挖农业文化,再结合现代的科技,整合农业资源,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创意农业文化化、产业化。发挥农业农业区域特色,打造创意农业的新模式。

4.4 加强创意农业技术支撑 以科技创新驱动创意农业的发展可以形成长期可持续增长的源泉动力。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根本的创意农业,可以提升创意农业的硬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第一步应不断提升创意农业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的开发。聚集科研力量进行学科攻关,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强创意农业科学管理,开展特色化经营。第二,引进和吸收国外的新型技术,为创意农用,内化为核心竞争力。此外,注重创意农业相关领域技术的研发,加大产学研联动发展,促进农业技术在创意领域推广应用[4]。

参考文献

[1]李侃.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台湾农业探索,2012.08.

[2]赵永胜.山西创意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5.

[3]徐慎娴,刘玲.福建省发展创意农业的研究思考[J].福建农业科技,2013.11.

休闲农业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一、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概述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 发展休闲农业,需要一整套的配套服务设施,例如住宿、饮食、商场、交通、文化等行业,能够带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产业化体系,促进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同时,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我国现阶段国情,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还有无形的产品,即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发展下的休闲农业,既能够弥补传统农业产品单一、粗放型的不足,又可以避免片面追求高经济效益带来的生态破坏和农业环境恶化等弊端,有利于我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休闲农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许多开展休闲农业的地区,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很多地区在引入了商业投资之后,反而失去了原本的青山绿水和环境本来的特色,生态与资源都遭到破坏。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盲目开发使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在已经开展的一些旅游区、保护区中,根据科学检测,对游客的数量进行控制的仅占20%,游客带来的固体废弃物、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都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威胁。第二,相关的法律制度和监管制度不健全,保护的对象范围也比较狭窄,配套的监督管理机制也起不到明显的作用,从开发前的规划,到执行中的标准,再到司法救济的途径都存在缺陷,对于环境和生态的保护不能够充分达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国内外发展休闲农业的现状、启示以及存在的问题

法律是人类通过比较后选择的最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和资源保护措施。对于发展休闲农业,我国目前已经有了相关的政策指引,如《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农业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其要求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大力发展以农业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特色农(牧、渔)业游等;参照相关规范标准,改善住宿、餐饮、娱乐、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服务设施,使休闲场所和卫生条件达到公共卫生标准。

现行法律法规中关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利用土地。其次,我国《环境保护法》(1989)对保护农村环境做出了基本规定;《农业法》(2001)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做出了专章规定等。再次,行政法规。主要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

这里我们需要研究一下国外发展休闲农业的一些优秀的经验成果,鲜明的对比之下,能够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以日本发展休闲农业之路为例。自1992年,日本绿色休闲农业的发展就已经兴起。其绿色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政府积极倡导休闲农业的发展。第二,既有法律保障,也有财政预算的支持。第三,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第四,充分考虑居民意愿和当地的农业特色,不过分关注经济利益。日本政府逐步确立了绿色休闲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制定了通过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法律制度框架。在每五年修订一次的“粮食、农业和农村基本法”及其实施计划中将绿色休闲农业作为国家基本国策。 此外,日本各地存在着一些民间组织,比如绿色观光推进协议会等,致力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团体,政府会对其进行管理以及必要的支持。日本的绿色休闲农业是一种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发展方式,这与我国单一的重视经济利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有本质区别。

可见,我国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法律保障是不够健全的。首先,有关休闲农业发展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没有完整、专门的针对休闲农业的法律文件,只是结合了一些先进的理念和传统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来提供有限的制度保障。在立法层面,主要规定了政府以及相关主管部门对休闲农业发展的经营管理,对于政府、企业、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环境生态保护责任方面规定的比较少。在执法层面,缺乏有效的运行保障机制,相关的规划做出之后,具体如何执行如何让操作却缺乏实际的规定。其次,缺乏高效、系统化的管理、监督机制。对于一个区域的休闲农业的管理,往往存在多个相互独立的管理机构,比如国土、林业、水利等部门。而这些部门各自都有不同的管理权限和重点,无法实现统一并且高效的管理,最终导致环境与生态的破坏。

三、保护和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法律思考

第一,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大部分跟不上休闲农业发展的步伐,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首先,将农业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的制定纳入立法计划。总结近年来的经验,借鉴国外优秀的成果,结合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对《环境保护法》、《农业法》等已有法律进行修改;其次,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状况,地方政府也要制定相关条例,比如制定地方农业环境标准和农村生活垃圾防治的具体办法,从而形成有层次的、原则和措施相结合的法律体系。再次,我国须制定一部专门的保障休闲农业发展的法律,确定休闲农业利益主体间的法律地位、权责等问题的基本原则。综合考虑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可持续利用等多方面因素,逐步改变政策、法规体系滞后的局面。

第二,完善休闲农业的法律管理、监督体制。法律保障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执法和监督工作的开展,执行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法律实施的实际效果。执法,主要涉及到执法部门的设立与管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人员的执法素质等,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监督,要求建立一定的监督机构和广泛的监督渠道并赋予一定职权,对立法、执法以及具体的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这就需要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从规划到建设再到管理,以法律的手段进行规范。在传统的管理体系中存在多个部门的职责分配不清,造成交叉管理的现象,设立一个专门负责休闲农业发展管理的部门,有助于建立职责明晰的管理体制,以达到综合协调的效果。在世界很多发达的、农业生态保护制度比较完善的地区,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并有专门的机构监督执行。如美国于1916年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法案,使黄石国家公园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因此,为了进一步优化农业生态环境,需要加大并强化管理、监督部门的职能。在实践中,环保部门需要根据本地区农业环境的实际情况,明确当地环境的承受能力,推进农业环境保护与管理机构的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业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积极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并解决,引导休闲农业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前进。

第三,积极宣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政府需要结合农业环境保护的实际特点,大力宣传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以及法律知识,使人们都能够充分认识到开展休闲农业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需要紧密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使他们能够体会到只有环境保护好,生态保持相应的平衡,才能进一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走一条长远发展的道路。同时,也要重视和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注重规模效应和环境效应,及时进行农村环境的影响评价,有利于遏制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的生态环境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