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循环产业
发展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如何在小城镇建设中,立足其发展现状,合理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使其成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持续动力,是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必须要面临的问题。本文结合永登县武胜驿镇的规划设计,对于小城镇建设的城乡一体、产业循环,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1 武胜驿镇发展概况
1.1 项目概况
武胜驿镇位于兰州市永登县西北部,属于半干旱半湿润的二阴山区,是古时兰州与武威之间的重要驿站和向西进入河西走廊的咽喉之地,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其距兰州市130公里,永登县城20公里。现状有回族、土族、藏族等8个少数民族,总人口38330人。
1.2 发展优势
1.2.1 区位条件突出
武胜驿镇地处兰州―武威中间,位于兰州都市圈1小时经济圈辐射范围内,区位优势突出。
1.2.2 综合交通条件良好
境内有连霍高速、兰新铁路、G312公路通过,与兰州、武威等区域中心城市以及中川机场联系便利,经济发展的综合交通条件良好。
1.2.3 自然环境良好
武胜驿镇境内有喜鹊岭、标杆山、奖俊岭、鸡冠山等众多山岭以及黑林和奖俊岭等天然牧场,是永登县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向北延伸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天生态环境品质较高;同时,由于镇域产业以生态农业为主,受工业化影响较小,自然环境没有受到人为干扰和破坏,与兰州都市圈的其它地区特别是兰州都市圈内的核心地区相比,是居住和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1.3 存在问题
1.3.1 核心发展优势不突出
永登县虽是兰州市重点镇,但由于其资源、交通、区位等优势未充分挖掘,没能形成带动城镇发展的增长点;同时,连霍高速的开通使得312国道上的过境人流量的急剧减少,原本商贸产业优势亦不断减弱。
1.3.2 城镇发展缺乏动力,发展缓慢
由于服务人口规模小、徐古高速公路对G312国道车辆分流等因素,商贸服务业很难大规模发展,难以成为支撑城镇发展的持续动力。同时,因环境保护、市场及技术等原因,原有的矿产开发企业和建材企业多处于停产状态,城镇发展乏力、缓慢。
1.3.3 产业结构单一,竞争力不强
现有产业链较短。武胜驿镇高原夏菜是农村居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养殖业也已经起步,但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导的农业主要处在产业链的上游,产品附加值低,而下游加工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旅游业尚未成为带动城镇发展的动力。武胜驿境内拥有高山草原、民族风情、原始森林、天然牧场、史迹遗址、特色民居等众多旅游资源,但由于其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旅游设施不完善、旅游资源尚未有效整合等原因,目前尚处于自发发展状态,未形成带动城镇发展的动力之源。
2 武胜驿镇发展思路
2.1 双轮驱动,城乡一体
产业富民:立足新时期农村地区作为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生态产品提供地的功能定位,发挥武胜驿镇生态环境、资源产业的基础优势,做强做大特色产业,使特色产业成为村民致富的依托。
工贸强镇:依托农村种植业和畜牧业,加快相关加工工业、商贸业和物流业的发展,强化小城镇的产业基础,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
城乡一体:乡村农牧业为城镇工贸业提供原料,城镇工贸业解决农业销售难问题,并使农牧产品增值,充分发挥好小城镇服务农村的功能;城镇工贸业为乡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城镇自身规模扩张;乡村富余劳动力进镇,乡村人口减少,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2.2 高端发展、树立品牌
高端发展:顺应绿色无公害农牧产品质量优、价格高、需求量大的特点,转变农牧业发展模式,由“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依托生态农业培育高端消费市场,实现高端高效发展。
树立品牌:针对武胜驿镇农业发展有产品无品牌、同质化、竞争力不强的现状,未来发展要走品牌农业的路子,通过申报武胜驿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形成武胜驿高原无公害富硒蔬菜、武胜驿生态羊肉、武胜驿生态猪肉、武胜驿生态草芽鸡等特有品牌。
2.3 休闲突起,产业延伸
休闲突起:立足武胜驿镇位于兰州都市圈的旅游交通区位优势,挖掘镇域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特色,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使休闲旅游产业成为除生态农业之外的另一优势特色产业。
产业延伸:围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积极拓展与高原夏菜、有机中药材、高原花卉等种植业和牛、羊、猪、鸡等畜牧养殖业关联的“观光、休闲、科普、节庆、娱乐”等功能,努力形成“一产三产化”的产业格局,丰富武胜驿镇的休闲旅游功能。
2.4 政府引导,农民为主
政府引导:发挥好政府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和在信息化建设、科技培训、技术引进、金融支持、政策导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和公共服务职能,解决好城乡发展中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为农民创业发展创造条件。
农民为主:充分发挥好农民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在“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上,鼓励农民创业、吸引农民参与、吸引农民就业,使农民成为发展的主体和受益的主体,真正把“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落到实处。
3 总体布局
3.1 产业发展布局
依托武胜驿产业发展基础、突出产业发展优势和挖掘产业发展潜力,按照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协作化的发展原则,规划在镇域内形成“一轴、三带、五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在镇域形成东部综合服务经济区、中部特色蔬菜种植和休闲农业经济区、西部生态、民俗旅游服务经济区、北部特色种植养殖和民俗旅游服务经济区以及南部特色种植养殖经济区。
3.2 旅游发展布局
根据武胜驿镇旅游资源分布与开发潜力,规划构建“一心、四轴、四区、多点”的旅游产业格局。在镇区形成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并向西、北、南辐射,形成东部庄浪河谷综合旅游发展轴;西部生态休闲、历史文化旅游发展轴;南部现代农业观光体验发展轴;北部藏族、土族风情体验发展轴。同时,形成以历史演艺、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民族餐饮、特色购物、科普教育、会议接待、度假居住等内容的旅游综合服务主题区;以发展发展农业风光展示、农业种植养殖活动参与、农业科技示范、农家特色餐饮品尝、农村乡俗和农家生活体验等内容的生态农业旅游主题区;以发展草原风光展示、草原文化感知、草原活动体验、短期会议接待、休闲度假等内容的草原风情旅游主题区和以发展高山草原观光和少数民族风情体验等内容的民族风情体验旅游主题区。
4 结语
笔者在相关小城镇规划编制过程中体会到,只有立足小城镇发展实际,切实挖掘其资源特征,形成适合小城镇自身的发展之路才是小城镇规划的根本。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促进小城镇的全面均衡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许多需要探索。本文抛砖引玉,希望能给同行们提供一点有益思考。
参考文献:
1 发展现状
1.1 发展历史
平山人民一向有种植核桃的传统,遍布乡村沟谷山间,零星或小片核桃树到处可见,主要有绵核桃、薄皮核桃两大类,大多分布在营里、北冶、宅北等深(浅)山区乡镇。保存下来的“核桃王”就是很好的见证,其位于该县蛟潭庄镇奶奶庙村,胸围6.46 m,高30.8 m,估测树龄800年以上,至今仍年产核桃150 kg左右。改革开放以来,伴随2811防护林、太行山绿化、山区开发等重点项目工程实施,建成一批核桃基地。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开始成片种植核桃;2007年,核桃产业被列入县委、县政府重点扶持的农业特色产业之首,开始推广发展;2008年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实施核桃栽植工程,开始大规模发展。到2012年底,全县核桃栽培面积2.4万hm2,产量1万t,涉及23个乡镇、531个行政村、7万户,初步建成“万亩基地”5个,“千亩基地”55个,培育核桃专业村36个,注册核桃商标12个,成立核桃专业合作组织15个。
1.2 发展多种管理模式
一是合作社管理模式。成立于2009年的“仁海”核桃专业合作社,管理以“清香”为主的核桃面积80 hm2,由10名技术人员组成核桃管理专业队,以大树精细化管理为突破口,综合实施整形修剪、科学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经济效益明显。目前,17 hm2核桃大树,667 m2产200 kg,667 m2收入达8 000余元。同时,该合作社吸收邻村160多户加入,核桃管理面积增加到104 hm2。
二是村集体管理模式。该县刘家会村地处县城西南10 km,365户,1 408人,土地面积134 hm2,多为浅山丘陵地,核桃面积120 hm2,品种以“辽系”为主,该基地全部实现了水、电、路综合配套,667 m2产最高达250 kg,667 m2收入近万元。2008年注册“祥奥”牌核桃商标,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10年被列为全国省、市、县绿色食品原料(核桃)标准化生产基地。2012年底,全村核桃产量达20 t,产值100万元,成为全县核桃产业发展的楷模。
三是大户承包管理模式。齐孟海于2000年承包山场40 hm2,整修梯田14 hm2,全部种植清香核桃,到2012年底,产量达1.5万 kg,产值80余万元。该核桃园被命名为“石家庄市果树示范园”,是省、市科技特派员下乡联系点,所采用的晚实核桃品种密植栽培技术, 其管理
经验及取得的成效获得广泛认可,齐孟海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造林绿化先进个人”称号。
四是公司管理模式。平山县明珠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法人代表李有有1999年开始绿化荒山,累计承包山场334 hm2,开挖水平沟8万 m,栽植核桃100 hm2,架设高压线3 000 m,打井6眼,修蓄水池6个,聚雨池2处,上扬水设备5套,供水设备2套,铺设管道5 440 m,实现了微滴灌技术上山。同时,组建了40人的林业技术专业队,对果树进行专业化管理,2012年仅核桃一项收入就100多万元。
1.3 屡获殊荣
2008年,平山县被列为全国绿色原料(核桃)标准化生产基地。2009年,成功注册“平山绵核桃”中国地理标志商标,平山绵核桃在第二届中国核桃大会上摘取金奖,平山县被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2010年,平山县核桃产业被评为“河北十强特色产业”。2011年,平山县核桃产业被评为“中国知名特色产业”,平山县成为全国创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在首届中国核桃节上平山核桃再获金奖殊荣。
2 主要存在问题
2.1 老核桃基地面临品种更新和改造
全县70%的核桃种植实行分户管理模式,因一家一户面积较小,前期投入大而收效慢,技术落后甚至不懂技术而导致管理粗放,核桃树势衰弱,病虫害严重,产量低而品质差。加之过去所栽核桃树多为实生苗,生长缓慢,结果晚(8年),果实大小不匀,品质良莠不齐,经济效益较差,影响了群众的信心。近年来,虽引进了“辽核、清香”等一系列优良品种,但由于核桃嫁接推广范围有限,特别是缺乏规范化的核桃良种采穗圃,造成每年嫁接季节四处购买接穗,苗木成活率和品种都难以保障。
2.2 土壤肥力差制约核桃产业发展
据统计,最近几年新栽核桃树,大多为岗坡沟谷地,土壤肥力差,直接制约了核桃产业的发展。虽然也有相当部分水浇地,但坡耕地、沟谷地不属于林业用地,形成农业与林业用地之争,需国土、农业等部门协调解决。
2.3 核桃产业化水平不高
当前,我县核桃销售以干核桃、核桃仁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低,销售渠道比较单一。已有的加工企业多为手工作坊式初级加工,缺乏核桃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不能有效增加核桃产品附加值,难以真正发挥核桃的经济效益。
2.4 核桃育苗问题突出
受立地条件限制,集中连片大面积核桃育苗地块相对较少,多数为农户自育,育苗地块分散且面积小,不便于管理。同时,由于核桃育苗技术和嫁接技术人员较少,不能满足核桃育苗管理和核桃嫁接工作需要。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老核桃基地改造,释放核桃产业生产力
在全县开展一次老核桃基地摸底排查,并对症下药实现老核桃基地有效改造,对低质低效林进行改造,更换优质品种或开展抚育、复壮,在面积不变的基础上提高核桃产量和质量,充分释放原有核桃基地的生产力。同时,加强林业队伍培训力度,建立起集技术引进、试验转化推广为一体的专业人才队伍,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为核桃基地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3.2 对坡耕地进行种植结构调整,适地适栽
各地的生产实践表明,土层厚度达到1 m以上是保障核桃正常生长和丰产的一项基本条件。若土层较薄,核桃前期生长尚可,但后期树势衰弱很快,产量难以保障。因此,在规划发展核桃时,必须立足于土地现状,将土层深厚的宜林荒山和坡耕地作为重点区域。进行种植结构调整,需要国土、农业等部门协调与支持。
3.3 培育龙头企业,推动核桃产业化进程
在抓好核桃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应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核桃干果深加工能力,挖掘核桃的潜在经济效益,不断拉长核桃生产的产业链条,逐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3.4 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优质核桃种苗基地
1.完成情况
截止到2013年11月21日,市阳光办组织全市5个培训基地共培训阳光工程学员3350人,占全年任务的100%,其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300人(国家和省级专业合作社农机维修员50人,购机户农机操作手150人,美丽乡村农村沼气使用与维修100人,农村骨干信息员100人,农机驾驶员800人,肥料配方员100人),占应培训任务100%;专项技术培训2000人(高产创建方1500人,肉牛育肥100人,生猪养殖100人,食用菌栽培200人,晒烟栽培50人,平欧榛子栽培50人),占应培训任务100%;创业培训50人,占全年任务100%。
2.主要措施
2.1严格基地认定根据培训基地认定办法,在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审核认定上,不但要求培训机构具备较强的专业化师资队伍,而且要具有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不但注重培训机构过去工作开展情况,同时又考虑到广大农民对专业技能的实际需求。2013年桦甸市新增农村新能源发展服务中心培训机构作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全市培训基地达到5个。基地认定后,将培训基地名称、培训专业、培训补助标准、培训时间在市农网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2.2突出专业特色按照注重素质提高,带动产业升级、培养致富带头人的总体工作要求,在阳光工程培训专业的选择上,做到了“三个结合”,即培训内容与当前开展重点工作、农业项目相结合,开设了美丽乡村农村沼气使用与维修专业;与当地重点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开设了肉牛育肥、晒烟栽培等专业;与农民实际需求相结合,开设了平欧榛子、食用菌栽培等专业。并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培训资金,促进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深入开展,使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实现农民创业带动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2.3明晰职责分工为确保阳光工程项目扎实有效开展,防止因疏忽管理出现问题,对全年的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加强了监督管理,并进行了明确分工。市阳光办负责培训任务指标落实、培训基地认定、项目进展信息录入及每个培训基地办班监管核查;财政部门负责对培训专项资金、项目工作经费使用进行监管;培训基地负责培训招生、课程安排、师资建立、班级管理及培训质量保障等。阳光办、培训基地和财政部门之间做到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年终由市阳光办与财政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阳光工程工作进行统一检查验收。
2.4注重办班实效本着方便农民原则,培训基地在培训班举办地点选择上不力求统一式模式。一是采取集中办班培训。凡是在市区周边乡(镇)招收的学员,培训基地办班时全部将学员集中到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二是采取分散办班培训。针对部分乡(镇)招收学员较多、距离市区较远的实际,由培训基地将培训班办到村社;三是采取划区办班培训。对于每个乡(镇)学员招收都不多的实际情况,采取划区域培训的方式,将周边乡(镇)学员统一集中到某一乡(镇)进行培训。灵活多样的办班形式既保证了农民的积极参予,而且培训效果大为提高。
3.取得的成效
3.1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农民科技素质和实践技能显
著提升特别在农业专项技术培训中,由于改变了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通过组织广大农民到田间地头观察病虫害症状及手把手现场演示、操作,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一村一品”是一个形象说法,它并非要求一个村只限于生产一个产品,可以是一村两品,也可以是一村几品。所谓的村可以是一个村,也可以是几个村,甚至是一个镇或几个镇。“一村一品”强调的是,一个村至少要开发一种产品,一种具有本地特色、打上本地烙印的产品,并围绕主导产品的开发生产,形成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这个主导产业可以是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也可以是商贸、餐饮、休闲、文化等行业。发展“一村一品”是做大做优区域特色产业的重要措施,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__年,__市实现生产总值52.64亿元,同比增长25.3%,其中:第一产业14.89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26.25亿元,增长48.3%;第三产业11.5亿元,增长11.4%。现有乡镇个数17个,村委会个数135个,乡村户数4.56万户,乡村人口数15.5万人,农村经济总收入2147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55元。农作物总播面积108.88万亩,其中:小麦8.99万亩,玉米9.57万亩,油料3.25万亩,棉花73.26万亩,番茄6.56万亩,瓜菜3.73万亩。
为掌握__“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在各乡(镇)选择经济发展较好、具有地方特色、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的15个村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可以看到__“一村一品”在目前发展上,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15个村均为农产品生产型专业村,其中棉花种植专业村7个,番茄种植专业村3个,玉米种植专业村1个,水稻种植专业村2个,瓜菜种植专业村2个。无涉农服务型及非农产业型专业村。
2、龙头企业与“一村一品”联系更为密切。15个村主导产业中有龙头企业带动的村10个,占66.7%。主导产品销售收入1.2亿元,其中通过龙头企业销售0.46亿元,占38%。尤其是在玉米、番茄产业发展上,龙头企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农村专业合作社初步得到发展。15个村农户数2776户,其中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数1285户,占46.3%,将逐步发挥重要作用。
4、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番茄、水稻、蔬菜7个种植村种植总面积1.88万亩,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基地规模1.3万亩,占69%,无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基地。
5、“一村一品”发展的比较优势逐步显现。所调查的村已经接近和达到“一村一品”专业村基本条件,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产值)占全村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的经营活动,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5-20%。
总体来说,__“一村一品”发展刚刚起步,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类型较单一,各专业村主导产业基本为农产品生产型,规模化、多样性尚未形成;二是尚未编制出全市“一村一品”发展规划;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还需加强;四是“一村一品”品牌培育步履艰难。五是群众思想认识不深,部分群众对“一村一品”知识不了解或了解甚少。
近两年,笔者在山东、江苏等地实地参观学习感触颇深,通过借鉴外地发展经验,结合当地实际,认为在“一村一品” 近期发展上,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1、强化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通过成立“一村一品”发展组织领导机构,理顺关系,搞好服务,为“一村一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重视规划编制,及早定位“一村一品”发展框架。产业发展规划先行,对全市各村的区域资源、传统产业、优势产品进行调查分析,深入挖掘能体现本地特色的资源,结合“四区一线”产业化发展战略,选准 “一村一品”发展定位,制定出产业发展规划。在发展框架上,按产业类型分为农产品生产型、涉农服务型及非农产业型专业村,主导产品涉及特色种养殖、 林果业、休闲农业、涉农服务业、__啤酒文化、民族手工艺品等内容。
3、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0__年底,全市已成立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84个,通过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继续鼓励多主体创办,引导多形式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使之成为 “一村一品”和农村产业发展有效的组织载体。
4、培育“一村一品”品牌。__的枸杞鸡蛋、四棵树大米在创品牌的过程中越来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提供了很多借鉴和思考。在“一村一品”品牌培育上,一方面需注重已有“农家品牌”的商标注册,如九间楼红薯、沙梁子西瓜等;另一方面已注册商标的农产品尽快投入运营,接受市场检验,如巴海牌商标。在开拓市场中培育、塑造、提升、争创“一村一品”品牌,帮助农牧民增收。
5、努力抓好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选择 “一村一品” 发展基础较好的村,突出主导产业,建立“一村一品”中心村,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社带动型等专业村,如八十四户乡玉米制种、夹河子乡豇豆制种、西大沟玉米合作社等,示范带动效应已逐步显现。同时,积极争取“一村一品”示范项目,以点带面,辐射推广。
6、提高“一村一品”发展系列化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市场、技术、信贷等发展难题,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增强开拓市场能力。通过广泛深入宣传,以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为平台,充分激发农民、企业和村级组织参与“一村一品”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新型农民,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人才。
1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1.1林产加工发展迅速到2012年底,全市干果经济林果品深加工企业发展到8个,年加工能力2222万kg,总产值14601万元。其中核桃粉600万kg、核桃油250万kg、核桃露1020万kg、核桃罐头12.50万kg、酸枣汁饮料220万kg、花椒系列产品120万kg。大型干果经济林果品销售企业2个,年销售额2200万元。连翘等中药材深加工企业1个,年加工能力1000t。桑葚酒加工企业1个,年生产能力50t。
1.2产业实力强劲增长到2012年底,全市干果总产量达到4420万kg,干果总收入达到3.50亿元;重点加工企业年加工量达到3200万kg,年产值达到2.60亿元;森林旅游业总收入达到3.40亿元。由于森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还带动了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兴起,林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1.3助农增收成效显著目前,全市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00余个,带动农民近20万户;依托森林旅游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等9000余户,解决了近2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全市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306元,较2010年增加了40%,林业产业正成为农村尤其是山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2林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基地经营管理粗放全市干果经济林基本属于粗放管理,放任生长,很少施肥灌水、整形修剪,树势衰弱,产量变化幅度大,有的结果极少甚至无产量。以核桃为例,全市平均亩产只有36kg,仅为国家核桃丰产林指标的28%~36%。加之优质果品率较低,果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全市核桃优质果品只有300多万kg,仅占到全市核桃总产量的20.60%。
2.2特色产业规模偏小森林药材、森林食品、林下种植养殖、林下食用菌、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是该市近年来新发展的特色产业,但是由于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规模化程度低,市场占有份额差,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不高,形不成主导产业和突出产业。如沁县以桑葚为原料的木酒,获得了世界森林食品博览会金奖,产品供不应求,但由于原料和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产量一直上不去,形不成大的规模,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2.3技术人才严重短缺长治市现有林业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120余名,大部分还是从事种苗和经济林方面的技术人才,由于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跟不上发展速度的需要,导致产业发展中出现了许多误区。如在核桃干果经济林发展中,出现了盲目追求新品种,没做到适地适树;片面追求早果,忽视了树形的培养;鉴别能力不强,种植假苗次苗,影响了全市核桃经济林产业良种化进程。
2.4品牌创新意识不强全市对林业产业化的重要地位和产业化发展引导不够,缺乏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甚至把已有的品牌优势丧失殆尽。如黎城县的核桃和平顺县的花椒,是该市干果经济林的优势品种,壶关县的紫团党参、沁源县的食用菌等是林下产品的优势品种。这些产品在全国都有影响,但由于不注重品牌宣传打造,产业化程度低,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导致这些产品在全国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3林业产业发展对策
针对林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长治林业产业在今后一段时期,要以加快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山区林业产业为重点,以现代林业产业基地为基础,坚持依靠人民群众,依靠科学技术,依靠深化改革,加快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促进传统数量型林业向现代效益型林业转变,实现森林资源大市向林业经济强市的跨越。
3.1以基地培育为抓手,夯实现代林业产业基础突出培育重点,按照良种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要求,积极发展珍贵用材林,加快建设木本油料、特色干果、木本药材等特色经济林基地,力争在10个县建设50个现代林业产业基地示范片。积极培育优质、高档绿化和彩叶苗木,建设木本花卉、盆景、野生花卉培育基地,加强珍稀林木种苗基地建设,苗木花卉基地总规模力争达到6667hm2。加快低产低效林改造,采取品种更新、抚育、施肥灌溉、整形修枝、病虫综合防治等针对性措施,提高林分质量。研究推广基地复合种植、养殖模式,大力发展立体林业、生态产业。
3.2以林下经济为突破,提升林业产业综合效益林下经济是依托森林资源发展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具有就业容量大、从业门槛低的显著优势。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让农民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一要大力发展林下种养采集业。引导农民积极发展林粮、林菌、林药、林茶等林下种植业,林蜂、林禽、林畜等林下养殖业,以及松脂、林果等采集加工业。二要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乡村森林景点为载体,大力发展以森林、湿地、乡村为主题的森林生态旅游,开展以赏花、采果、生态疗养、观光休闲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