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icu常用的护理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当代护理学的一门重要新兴学科,是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且综合性极强,涵盖了临床各科常见的急危重症的救护理论及常用急救、监测技术。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整合各学科相关知识,优化教学内容,做到既全面规范,又避免重复教学,以更好的提高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高素质的急危重症专业护理人才,以适应急危重症护理学科的迅速发展。本文主要针对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建设,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结合学科现状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予以解决。
1 现状
1.1 学科现状 急危重症护理学作为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并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1]。由于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往往同时存在多器官、多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这就要求护士必须掌握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通晓各种急危重症的治疗与护理方法,熟悉各种急危重症监护技术的操作,掌握多种现代化监测和治疗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能迅速准确的发现患者的主要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积极配合医生,抢救患者生命。而社会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和人才的紧缺为本学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怎样抓住机遇,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型、高素质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就成为当前急危重症护理教学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1.2 教学现状 急危重症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新兴学科,在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急危重症护理人才方面承担了极为重要的任务,但目前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上还存在着诸多不如人意之处。
1.2.1 课时紧、内容多、难度大 虽然急危重症护理学正日益受到护理教学机构的重视,也被列为护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或专业限选课)之一。但总的来讲,课时数偏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却极其广泛,包括院前急救、急诊科和icu工作、常用急救技术和监护技术、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以及内外妇儿学科中各种常见的急危重症的救护等,且部分内容抽象,在讲解和理解上都存在很大难度。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整合学生已经学过的和即将学习的各学科相关知识,优化教学内容,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教学效果,是在课程建设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1.2.2 教材实用性不强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护理专业各层次目前使用的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材大多参考医疗专业急救医学教材为蓝本编写, 内容多、难度大,因此必然存在一些偏医轻护、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罗红艳通过对国内现有不同版本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材分析比较后也指出,在开展岗位调研基础上,编写立体化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材非常必要[3]。当前急需适合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能够充分体现出本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具有职业特点、适应临床需求的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材。
1.2.3 教学与临床脱节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技能很强的学科[4],一些学者指出目前存在护理教学脱离临床的现状[5]。必须明确急危重症护理教学的目的均应围绕临床,培养实用型、高素质急危重症护理人才。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急救技术,熟悉常用急救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医院急诊科及ICU病房的设置与布局、工作流程,同时在实验和实践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但是多而全的内容,使教学的针对性不强, 教学重点的专业性不够突出,不少知识在急危重症临床护理工作中用得极少或根本用不上,而一些临床常用的知识和技能又未能得到深入和强化。另外教师本身素质,一些老教师不注重知识更新、教学方法单一,年轻教师教学及临床经验不足,也是造成教学与临床脱节的重要因素。
1.2.4 学生跨学科知识的联系脱节 由于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联系其他学科所学知识,如健康评估、内外妇儿、病理生理、药理、护理学基础等等。很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一些学生对其他学科已学知识一问三不知,如在讲到心电监护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回忆不起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又如在讨论ICU中常用的重要的监测项目血气分析时,学生又对在病理生理、外科护理等学科中学过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等知识的记忆所剩无几。还有一些学生的各学科知识成碎片状,彼此无法衔接,这与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平时学习不主动,不求甚解,考试前死记硬背,过后很快遗忘有关。这不但影响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进度,还使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难以顺利实施。同时也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埋下隐患。
2 应对策略
2.1 结合临床需要,调整教学内容 急危重症护理教学必须结合临床需要,以“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对现行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进行课程建设时第一步就是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根据培养目标对那些较深、较难的理论部分可删繁就简,压缩一些对医生来讲是必须的, 对护士来说并不重要的内容,如呼吸机的各种模式;删除一些近年来临床已很少应用,而教材中却占大量篇幅的内容,如漂浮导管应用;删减那些与管理层、决策层密切相关的政策性、法规性、模式性的内容,如院前急救的组织体系等。在修订大纲时可邀请内外妇儿及其他基础学科的教师共同讨论,删减各学科之间重复的内容。同时修改实验大纲,使实验项目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彻底改变教学内容繁冗,导致必要知识点缺乏足够时间讲解的现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力优化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点,提高教学效果。
2.2 从现有教材中挑选更合理的教材 在教学和实践中摸索,积累经验,编写内容更新、实用性更强的教材。
2.3 及时了解本学科在临床上的新进展以及临床对从业者的要求 (1)加强学校与各大医院的交流,充分利用附属医院的资源。可首先邀请医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高级护理人员,参与教学大纲的制定工作,提出对课程建设的合理化建议,并可以定期开展讲座、见习带教的形式参与课程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聘请他们承担一部分的课堂教学任务。(2)在教学设置上,改变以往先课堂教学,再下临床见习的模式。提前安排学生去医院急诊科和ICU进行集中见习,让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之前先初步了解急诊科和ICU的工作性质,亲身体验急诊科和ICU的工作流程,实地感受急诊科和ICU的工作氛围,通过亲身经历,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课堂学习更期待、更主动、更富有建设性。近两年在学生下临床进行毕业实习前,我们还设计开设了临床仿真训练,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现有的场地、仪器设备[6]。同时也借鉴孙雪洁等人的教学经验,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案例式教学引入实验课中[7]。如设置一例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组织学生从院前急救到医院急诊科抢救再到ICU病房的救治和监护,在实验室中对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最核心的三大救护进行了实战性演习,意在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组织配合能力、紧急应变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即将开始的临床实习。(3)鼓励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到临床一线参加短期实践,进修学习,及时补充新知识,也希望能在职称评定及各项经济待遇上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通过以上“教与学”、“学与用”的联系,切切实实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4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整合学生已经学过的和即将学习的各学科相关知识 (1)完全依赖学生自己复习以往所学的各科知识以及自学课堂上没有讲授的内容,是不可取的,因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策划和参与。教师指定复习内容,内容不宜多,但针对性要强,要求学生课前复习与下一堂课相关的其他学科已学知识,方法可以是问题式的,编写学习指导,也可通过网络课堂作答。如在上急性中毒之前,先让学生复习生理学中关于胆碱能神经的功能、副交感神经兴奋的特点;药理学中抗胆碱类药物、镇静催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护理学基础中的洗胃操作及注意事项等。教师督促学生复习,检查复习情况,把复习指标量化并按比例纳入考核总分。如果学生复习到位,教师授课的重点是放在课堂组织上,而不必再把大量课堂时间用在复习这些相关学科的老知识点上,这样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2)将传统的单向授课改为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美国教育界指出护理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自学的能力,评论知识和护理文化的能力[8]。以往有学者通过实践证明类似改革的成功之处[9]。而笔者也认为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个案设计,以增进学生对各学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之间的衔接,并灵活地用于急危重症护理的学习中。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设计特殊个案,如“妊娠后期孕妇遭遇车祸至颅脑外伤”,根据个案找出与之相关的各学科的知识点,再尝试制定具体的抢救护理计划。要进行这种学习方法的探索,是有很大难度的,其前提条件是学生对各学科的知识积累已经到了一定程度。这只能先在少数求知欲较强,各科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好的学生中小范围地试用。总之,课程建设不是一个一二年就能完成的项目,而是要根据临床发展不断摸索完善的长期任务,说到底还是这句老话,我们课程建设的目的最终只有一个,就是为临床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型急危重症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建宁,许虹,汪国建,等.急危重症护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中华护理教育,2009,6(7):303-304.
2 郑金辉,祁传琦,高新红.国内外工科高职教材的比较研究.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3(3):6-7.
3 罗红艳.不同版本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材比较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1):142-143.
4 宋洁,张淑香,杜静.急救护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护理学杂志,2006,21(15):12-13.
5 邢世波,柳兴华,李明霞.护理教学避免脱离临床实践方法的探讨.卫生职业教育,2009,27(6):67-70.
6 范亚峰,王晓蕾,倪国华,等.危重症监护技术训练实验(训)课程构建探讨.护理学杂志:外科版, 2009,24(4):74-76.
7 孙雪洁,张迎霞,付靖.急救护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8):1663-1664.
关键词:中心静脉压;调查;ICU;护士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 是指血液经过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时产生的压力,是重症患者常用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为诊疗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1]。ICU护士对CVP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CVP测量值的准确性,以及治疗和护理,本研究采用自制问卷对某三甲医院外科ICU护士的中心静脉压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我院外科ICU工作的50名护士进行调查。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以匿名调查的形式发放,要求填写时独立回答。问卷内容包括ICU护士的一般资料、CVP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2个方面。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是否接受过CVP培训及培训性质;CVP相关知识共考核8项内容。CVP相关知识满分100分,以60分以上计为及格,80分以上计为优秀。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 CVP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采用t或者SNK-q检验。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女44人,男6人,年龄(26.86±3.10)岁;学历:大专16人,本科34人;职称:护士18人,护师24人,主管护师8人;工作年限:1年以内(含1年)7人,1~5年(含5年)25人,5年以上18人;参加过CVP培训42人,未参加者8人;在参加过CVP培训的人中,参加过省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训并获得资格认证者7人,未获得者43人。
2.2 CVP相关知识得分情况
2.2.1 CVP相关知识得分基本情况 平均得分(76.86±12.96)分,最低分48分,最高分98分;及格率为90%,优秀率为64%; ICU护士对CVP的定义、正常值、临床价值掌握程度较高;而对"行机械通气时测量CVP的注意事项"回答正确率最低(见表1)。
2.2.2培训程度与CVP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关系 接受过CVP培训的护士CVP相关知识得分高于未接受过者(P
2.2.3学历与CVP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关系 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2.4不同职称、不同工作年限的护士对CVP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 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及以上CVP相关知识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3.1规范化培训有利于提高ICU护士对CVP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尤其是规范的专科护士培训 由表1知,ICU护士对CVP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不一,临床工作中应对掌握程度较低的CVP影响因素、CVP数值异常的原因及意义进行重点培训。ICU护士对开放式CVP测量的操作要点、密闭式持续监测CVP的操作要点掌握程度偏低,可能与调查表本身对操作考核的局限性有关,临床工作中对这方面考核应尽量以实际操作为标准。表2的结果提示了对ICU护士进行CVP相关知识培训的重要性以及ICU专科护士培训具有更明显的培训效果(这可能与专科护士培训的规范化、不断强化和考核有关)。对未能参与专科护士培训的护士,医院或科室在组织专科培训的同时,应加大培训后考核的力度,不断强化[2]。
3.2根据不同的职称和工作年限对ICU护士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 表3和表4的结果提示中心静脉压知识培训应考虑职称、工作年限的差异,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而不必过多考虑学历因素。工作小于1年(含1年)得分最低的,临床上护士长可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频率及力度。而在多人合作工作时,应交由低年资护士独立完成,并参与指导和评价[3]。
3.3 加强机械通气对CVP影响的研究和学习 随着危重病医学的发展,监测CVP在危重患者中有重要作用,而不同的通气模式及通气参数的设置对CVP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ICU护士在利用CVP值估计血容量是否充足时应全面考虑机械通气对CVP值的影响[4]。表1显示,在CVP相关知识的8个测量项目结果中,护士对"行机械通气时测量CVP的注意事项"回答正确率最低。因此应加强机械通气对CVP 的影响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石丽.实用心胸血管外科护理及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21-122.
[2]王翠云.机械通气对CVP影响的研究现状[J].安徽医药,2010,14(9):1093-1095.
[关键词] 循证护理;ICU护理风险;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c)-122-01
随着医疗护理专业的发展、新型医疗设备的诞生和医院管理体制的改进,本院ICU运用危重症医学理论、现代化监测与治疗仪器,在封闭式管理经验(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及对危重症患者进行生理功能监测、高级生命支持、防止并发症、促进和加快患者的康复及运用循证医学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基础上,系统地搜寻、评估和应用当前研究的医学方法,并推广到临床实践中。规范试验与实践以及评价指标,在管理者面临的实践中变革,在实践中寻找问题,评价其项目结果并作出研究结论,弥补了理论和实践的空缺,实现了目标管理。
1 ICU护理质量与管理方法
引入ISO 9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建立管理与技术“二合一”。在ICU护理质量及服务创新态势中,加强人文关怀,并更新服务理念,使护理人员既知法守法,又能在发生医疗纠纷时维护医院和ICU自身的合法权益,将风险的损失降低到最低(包括对专业基础技能培训、各种急救、专科危重病患者的监测及护理评估能力、各种仪器的使用及管理、常用抢救药物的掌握、沟通技能等)。现代ICU科学管理特别强调权限性管理,并需要一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熟悉业务、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主力军,“ICU护理质量”是医院有效开展医务工作的重要环节,“向管理要质量”是医院发展的一贯追求。
1.1 护理管理到位
规章制度落实到位,首先进行患者评估,督促检查以层次管理,工作中有弹性排班,连续监测和记录行动中的关键效应的全过程,并通过协作、变革、实践、反思的动态循环来发展专业理论,提高护理质量[1]。
1.2 目标管理系统的建立原则
组织管理制度健全。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提高护士的知识培训,改革文件书写形式,加强多学科合作,规范、不断修改及对护理终末质量进行动态监测[2]。明确职责实施有效的营养管理、营养支持,保护危重患者的细胞和脏器功能。在积极的动态循环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主动、客观地分析评价如,ICU患者由于病情复杂且危重,其心理方面有许多特殊反应,首先应做好恰当的心理评定,其次分析引起每个患者心理反应的主要因素,从而选择适宜的对策[3]。改善护士工作条件,加强护士队伍建设,促进护理事业快速发展,明确大家应担负的责任,随着我国法制建设不断推进,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要求大家运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大大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建立一套营养护理会诊、营养护理监测、营养护理查房、评估营养护理程序导向,贯穿整个护理程序。对危重患者,制定科学的营养支持护理方案,并组织学习、交流营养护理培训及质量检查标准化,使ICU管理工作全面实施。
2 讨论
ICU采用封闭式管理和人性化的护理理念,即在没有陪护的监督下,能够自律、一丝不苟、忠于职守、救死扶伤与现代护理实践观、价值观并用。运用科学知识,不断总结和开拓进取,培养清晰敏锐的思维、细致的观察能力、应急应变能力、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做出最佳的护理方案,对清醒患者讲解重症监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要求护士能在沟通中获得信息,有预见性地发现问题,及时地安排与家属会面,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配合治疗。现代护理要求护士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追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好地为ICU患者服务,提高护理质量。在ICU护理风险管理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法制的逐渐完善,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拓宽了管理者的思路。全科护理人员拥有扎实、全面的专业基础及周边相关知识,并将其加以拓展,对本院护理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4]。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笔者应用循证护理降低了ICU护理风险,带动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也带动了护理理念、护理技术和护理人员职业行为的重大变革。加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进一步规范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对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践等,建立文件化、系统化、科学化、法制法建设,激励创新护理管理机制,促进护理管理工作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白书忠.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53-155.
[2]单小红.二级医院综合ICU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0):94.
[3]马继红.善于建立医院重症监护技术协作实践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实用护理杂志,2003,19(5):21-55.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传播及暴发;防控体会
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近年来,ICU检测出来的G-菌和G+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是增加趋势、且多重耐药菌出现的频率增加[1]。据有关文献报道,ICU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传播的高危环境,并且多重耐药菌的感染与ICU患者死亡率密切相关[2]。为了预防MDRO引起的医院感染的危害,防止出现其传播及暴发,我院ICU做了大量工作,防控效果满意。现对我科2009年01月至2010年01月期间收治的401例患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探讨MDRO院内感染情况及防控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科ICU自2009年01月――2010年01月共收治患者401人,其中确诊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为22人,感染率为5.37%,未发生一例MDRO的暴发事件。
1.2方法: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ICU内根据患者情况采取相应标本送往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室把每天确诊的MDRO菌株情况通告ICU及院感科,ICU院感负责人第一时间内调整护理措施,同时院感科根据报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判定MDRO是否属于院内感染,及时指导ICU预防护理工作。
2结果
2.1MDRO感染部位分布:呼吸道16例、泌尿道4例、血液2例
2.2MDRO感染种类及比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2例、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ER)6例、 耐碳青霉稀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 (CR―AB) 2例、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2例 。
3原因讨论
3.1由于入住ICU的患者病情危重,各种引流管路多,多有深静脉置管,同时免疫功能低下,治疗操作多等特点,致使其成为院内MDRO感染的高发科室。
3.2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居首位,可能是由于空气净化消毒不达标,患者多为开放式气道,有的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后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3]有关。
3.3ICU几乎不是患者治疗的原科室,入住ICU时患者使用的抗生素可能已经不是一种两种,入住ICU后医生的工作重心放在了治疗原发病灶或给予生命上的设备支持,同时为了争取抢救时间缩短治疗期,不能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同时个别医生未能及时采集标本送检进行细菌培养或微生物室提供的药敏报告后未能及时调整抗生素。
3.4ICU内医护及相关人员的院感知识淡薄,对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观念重视不足,手卫生的依从性差,护理员工作不规范,消毒隔离工作有漏洞等原因。
4干预措施
MDRO均属于条件致病菌,我科根据这一特点调整护理工作重心,提高医护人员的院感意识,改变护理观念,把隔离病原菌,防止其传播,预防交叉感染,控制暴发作为工作重点。强调在ICU内发生病原菌传播主要原因不是在于患者,而是在于医务人员的操作是否规范。切断传播途径的关键在于对医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严格管理。
4.1加强相关人员的管理
4.1.1加强医护人员的管理:加大医护人员对院感知识的培训力度,掌握MDRO感染相关知识,加强医护人员无菌操作观念和技能及消毒隔离措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插管,减少置管天数。重视预防外源性医院感染的重要性,改变ICU内粗放式管理为细节上质控,从而切断MDRO通过医务人员传播的途径
4.1.2加强护理员的管理:重视对护理员的院感知识指导和工作的监督,指导他们消毒液的配制方法,无菌区、半无菌区、污染区内工作要求,医用垃圾生活垃圾的正确处理方法。监督他们清洁工作是否做到一桌一巾一手套,毛巾是否做到清洁消毒,地面消毒液拖地等,坚决杜绝一副手套一条毛巾一擦到底的现象。
4.1.3加强探视人员的管理: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入ICU必须更换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更换专用鞋。确诊MDRO感染患者,只允许一名家属探视,并强调家属不允许与患者有任何接触,做好床边隔离。家属出入ICU时必须经过双手的速干手消毒剂的处理
4.1.4加强对MDRO感染患者的管理:对MDRO感染患者尽早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隔离室不足时可考虑将同一种病原菌感染患者安置在一起,把感染隔离标签粘贴于门边及处置车明显处,所有物品专人专用不出隔离室;限制减少人员出入,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按照先非感染者,后感染者的原则,有条件时,最好设立专人护理,以减少交叉感染机会。监测层流净化效果,做好MDRO感染患者隔离间的空气和物品表面消毒。对医疗废物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处理,防止MDRO通过废物传播和扩散。
4.2重视手卫生的干预:由于ICU工作量大,工作时间紧,危重患者多,医护人员往往忽略对手卫生的要求。同时,由于洗手设备的不充足或不便捷,也往往增加了ICU内MDRO感染的危险。故增强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是杜绝MDRO传播暴发的重要环节。首先根据卫生部下发的手卫生要求,做好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重视程度。在每个洗手池上方粘贴“六部法”洗手示意图,每辆处置车悬挂速干手消毒剂,在每位患者床头摆放速干手消毒剂,同时改善洗手设施为感应性水龙头,配合一次性纸巾、风干机、护手霜等,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同时教育工作人员改变只重视自身防护,轻视交叉感染的错误意识。纠正一副手套戴到底的错误行为,尤其在交接班或查房的环节上,一副手套接触全科患者或一副手套摸遍全科每个角落的错误现象。要求做到接触每位患者均要更换手套、接触感染与非感染区要更换手套,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者处理患者分泌物、排泄物后均要更换手套,摘手套后进行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媒介,提高医护人员洗手效果,是控制医院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制度,提高基本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力,是预防医院感染和暴发的关键[4]。
4.3配合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优化抗菌药物应用策略,树立使用抗生素之前先采集病原学标本。加强根据病原学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遵循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计划的进行轮换使用。研究显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和滥用,既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浪费医疗资源,还能导致菌群失调,使细菌耐药率增加,同时也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5]。在临床输注上,护士应掌握合理用药知识,注意抗菌药物的后效作用(PAE),严格掌握执行给药时间。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和药物使用后的反应及抗生素的配伍禁忌,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的感染发生率。
4.4制定完善的MDRO感染监测制度,认真落实防范措施:根据院感科对MDRO制定的监测方案要求。每月定期对ICU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呼吸器具及常用消毒液等进行细菌培养,根据患者情况采取相应部位的标本,加强病人MDRO感染的监测。一经发现有MDRO感染事件立即由微生物室上报院感染科及ICU相关负责人。按规定填写MDRO感染病例报告表,并在科室内做好交接班,提高警惕性,把好第一关[6],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隔离、及早防范,同时科内的所有治疗护理操作均提倡使用一次性物品,防止在消毒灭菌环节上出现问题。
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干预,加强消毒管理,及时有效的落实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有效的手卫生管理,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ICU内MDRO的交叉感染及暴发,从而保障患者及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袁咏梅, 顾平, 丁晓萍.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426-1428.
[2]Kollef MH.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s a research laboratory :
developing st rategies to prevent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J].Surg Infect.2006 Apr;7(2):85299.
[3]李毅萍, 张景利, 刘典浪, 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18 (8):1079- 1080.
[4]许瑞宝,叶丽娟,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流行的护理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0.9(5)215-216
【关键词】直形手套式;腕部约束带;护理
身体约束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保护性医疗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限制患者的自由活动或使患者不能正常接近自己的身体。常用于躁动患者,有自伤或坠床的危险,或治疗需要固定身体某一部位时,限制其身体及肢体活动。目前临床上固定手腕常使用宽绷带,使用时经常出现约束带松脱、管道拔出,影响约束效果;患者躁动挣扎产生约束部位血液循环不良、皮肤破损等并发症。为此,我院研制了直形手套式腕部约束带,2008年7月-2010年7月经神经内外科、ICU138例患者使用,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8年7月-2010年7月随机选取我院神经内外科、ICU需使用约束措施的患者276例,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3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病情、约束时间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实验组使用直形手套式腕部约束带;对照组使用宽绷带约束腕部。观察两组约束带的有效性(有无约束带松脱、坠床、撞伤、抓伤、管道拔出等意外发生)、安全性(有无约束部位血液循环不良、皮肤破损等并发症)、舒适性(上肢是否处于功能位置、约束带是否松紧适宜、感觉柔软,透气性好或差,有无汗臭味),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1.2制作方法:选用质地稍硬、透气性较好、对皮肤无刺激性的绿色厚纯棉布,先将棉布分手掌、手背面各裁剪成直形手套形状,其中手部约20cm×15cm,腕部约10cm×8cm),手掌面加厚并在手心区缝制一直径约4cm的圆形布球(患者用力挣扎乱抓时刚好抓住此小布球),在腕部一侧上下接口处各缝制一条尼龙粘扣,腕部手掌面中间处缝制一条总长约4m的宽布绳。
1.3使用方法:将患者手部放于直形手套式腕部约束带内后,根据手腕粗细调整尼龙粘扣并将布绳在腕部打一活结后系与同侧床栏。固定长度以患者手部不能抓到身上管道为宜。
2结果(表1)
表1两种约束带使用效果比较
3讨论
3.1约束带是一种保护病人的装置,使用时先用棉垫包裹病人的手腕或踝部,再用宽绷带打成双套结,套在棉垫上,使肢体不易脱出,又不影响血液循环,然后再将带子系于床缘上。在临床工作中,约束带滑脱导致意外拔管或双套结在病人躁动时易被拉紧而影响肢体局部的血液循环,甚至致局部皮肤破损等情况时有发生。直形手套式腕部约束带使用安全、舒适。直形手套式腕部约束带将患者手部完整的约束于套内,同时掌心区缝制的小布球可让患者手指顺势抓住,既避免了患者手指乱抓过程中将管道扯脱、身体抓伤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又能使患者手指保持自然的微屈状态。在约束的同时给予患者手指及上肢一定的活动空间,以不能接触到身上的管道为度,避免了长时间约束导致血液循环不良、手部破损、手肘及腕部过度伸张等并发症的发生。约束带采用全棉布料制作,透气性佳,不会产生汗臭味。能依据患者肢体粗细灵活调整约束松紧,约束带固定牢靠,不易松脱。因此实验组安全性、有效性,舒适性明显优于对照组。
3.2直形手套式腕部约束带的设计、制作、使用均极具人性化,安全有效,舒适方便,减少了护理人员、照护者的看护难度和因拉扯管道带来不必要的损伤,95.6%的患者家属能接受约束措施,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3直形手套式腕部约束带取材方便,制作简单,易清洗、消毒,可反复使用,节约医疗成本,经济实用。
4注意事项
使用前应向病人或家属作好充分的解释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并签署同意书。在护理记录单上详细记录使用约束带的原因、部位、病人的皮肤情况,并严格作好床头交接班。在使用过程中应经常检查放在直形手套式腕部约束带内的双手是否脱出,约束带有无移位,松紧度是否适宜,约束部位皮肤有无红润、破损等,一般1-2h放松1次,每次10min左右。放松过程中应注意看护好病人,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1-143
[2]朱胜春, 金钰梅, 徐志红, 夏凤英, 罗娜. ICU患者身体约束使用特征及护理现状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 , 2009,(12):166-169.
[3]Parslow R.C., Morris K.P., Tasker R.C., 李开. 英国接受重症监护的患儿中颅脑外伤的流行病学情况[J].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 , 2006,(04):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