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有些地区发生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洪涝、冰雹、高温天气等)的频率与强度加剧,根本原因是大量排放温室气体CO2所致。基于这种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和农业部门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逐步降低农业生产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三低一高”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1]。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2003年开始化肥农药使用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化肥中氮、磷、钾肥主要生产原料为天然气、煤炭、重油、磷矿石、氯化钾矿粉等,其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大量煤、气、油,化肥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据调查,2003—2008年水稻用药次数从3~4次/季上升到9~12次/季,最高达16次/季,稻田农药成本从150~225元/hm2增加至975~1 275元/hm2,其中化学农药占总使用量的93%。二是畜禽养殖业畜禽粪尿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溪河、鱼塘、农田占97.2%;使用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只占2.8%。三是秸秆随意丢弃现象普遍,大面积露天焚烧量占总量的10%,导致空气中烟尘、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浓度的急剧增加,影响大气和水体质量,对人民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四是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农业机械使用面积越来越大,在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导致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
2对策
2.1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
一是推广秸秆还田,扩大冬季绿肥种植。绿肥不仅是最清洁的有机肥源,其还能有效利用农田残余化肥,减轻污染,改善土质,增加生物覆盖,减少耕地裸露,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按产秸秆18 t/hm2计算,相当于尿素195 kg/hm2、钙镁磷肥90 kg/hm2、氯化钾135 kg/hm2。据调查,冬季种植绿肥田翌年水稻产量可增加300 kg/hm2以上,共节本增收1 389元/hm2。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能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田间试验表明,采取秸秆还田的田块一般可增产3%~5%。二是引导积造农家肥。农家肥积造占用场地少、简单便捷,整个过程基本没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绿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美化农村环境,还能降低化肥用量。三是全面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过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学等,都会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过对农田环境监测,以大量采样数据为基础,经专家系统探研出最优的配肥结构,减少单质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四是推进绿色植保。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生态环保安全的综合措施,以及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2.2 建设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整合农田水利建设、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以机耕路为骨架、以田间道路为网络,平整土地,达到排灌自如和农业机械操作便利的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采取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简单松翻等措施,减少耕地翻耕,保护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墒情,同时降低劳动力成本、减少水土流失和节约能源,发展循环农业。一是推广立体种养模式。如种植-养畜-渔业、粮菜-林粮-果蔬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充分发挥人力、物力、空间、资源和技术作用,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实现一地双收甚至一地多收。大力推广稻鸭共栖、稻鱼共育、葡兔鱼共养等立体种养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种养效益。二是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模式。积极推广运用鸡粪喂猪、猪粪喂鱼、沼气发电、秸秆还田等模式。尤其要大力推广“猪-沼-灯-果”模式,以山地、大田、庭院等为依托,采用先进技术,建造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形成物质与能源的良性循环[2]。
2.3开发农业生产新能源,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
农村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新能源增长点,若能利用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进行开发,对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3]。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进生态工程。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将太阳房、日光温室或太阳能畜禽舍、沼气池和秸秆气化等农村新能源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与农村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统一规划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二是与养殖小区建设相结合,推进沼气工程。要求各养殖小区及规模化养殖场,都要配套沼气工程,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
[1] [2]
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问题,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三是与设施农业建设相结合,推进太阳能利用工程。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设太阳能日光温室,通过人工光、温、湿等调节,使农业生产不受自然气候影响和限制,促进工厂化生产;利用太阳光热转换技术,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取暖器等渗透农村生活;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转换技术,将太阳能转换为独立的电能,用于农业机械、植保病虫物理防治器材等,减少设施农业对石油的依赖。四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推进生物能源工程。利用秸秆能源,将其生成的气、液、固态燃料直接作为生活用能,或深加工处理后可替代柴油、汽油等用于生产;开发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一种优质清洁柴油,已被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使用,其中主要的提炼原料是油菜,因此建立生物柴油基地必须巩固扩大油菜生产面积,保证原料供给。发展低碳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因此,除应制定发展战略、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外,还要加大低碳农业宣传力度,让广大民众了解发展低碳农业的好处,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谢立勇,林而达.适应二氧化碳肥效作用的农业技术潜力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
曾国揆,谢建.沼气发电技术及沼气燃料电池在我国的应用状况与前景[J].现代农业,():-.
陈兴中,孙丽丽,李富忠.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探析[J].商场现代化,():-.
关键词生态农业;起源与发展;存在问题;对策;展望
Abstract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under the principles of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all kinds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ere summariz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logy and economics,applying the modern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and modern management tools,the agriculture integrated economic,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were formed in a given area. The orig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as introduced,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he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as prospected.
Key wordsecological agriculture;origination and development;existing problems;countermeasures;prospect
生态农业是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下[1],总结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以生态学、经济学理论为依据,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生态农业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借鉴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及其功能,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步优化,促进生态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环保产业,强调农业生态系统总体效益的提高和产出结构的优化,强调生态系统各要素的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的有机统一,强调开放性与稳定性的有机统一。今后,农业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建立我国农业生态学的体系——生态农业。
1生态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和日本等国得到发展[2]。农业的崛起纵观1万多年的世界农业发展史,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期到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期以及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农业都是围绕着生产更多的粮食和农、林、牧、渔等主副产品,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要。
1.1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呼唤生态农业的出现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着许多危及生存的生态问题,如大气和水体污染日益严重、臭氧耗竭、气候变暖、海洋环境恶化、土壤退化和沙漠化、物种灭绝、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猛增等[3]。为处理和解决人类环境和生存问题,农业生态科学工作者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因此,1972年国际上一个致力于拯救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健康安全食品生产的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应运而生,世界各国也相继制定政策扶持和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如英国诺福克郡[4]的宽阔河段是受人类影响而导致富营养化的系统的一个例证。这些是泥煤开采区积水而形成的浅的人工湖。20世纪60年代,人口增加、人类污水排放的增加以及含磷(存在于洗涤剂中的一种污染物)废水排放的剧增使得这些湖泊从贫营养(含磷20 μg/L)变为富营养(含磷360 μg/L)。藻类大量生长,使原本清澈的水变得混浊,而且抑制了大量植物的生长。过去常见的种类(比如轮藻)现在已经很少见了,the holly-leafed niad现在仅在一处开阔地见到过。这些种类被能够耐受附生藻类的强大的大型植物所取代,比如眼子菜和水毛茛。极富营养化最终导致所有大型植物的消失,水体被藻类占据,浮游植物增加。
1.2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20世纪后半叶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灾难,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等,都使得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生态食品,从而推动了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
1.3政府的支持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欧洲共同农业法》有专门条款鼓励欧盟范围内的生态农业发展[5]。世界各国也大多制定了鼓励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门政策,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已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农林渔业战略,并推出了“洁净食品计划”;奥地利于1995年实施了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特别项目,国家提供专门的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生态农业的转变;法国于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有机农业中期计划”。
2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地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而忽略长远利益[6],导致了理论基础缺乏、市场体制不健全等现状。如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有4个方面:控制害虫的后果;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壤侵蚀;营养物、水和能量的影响。现着重介绍一下土壤侵蚀对生态环境及农业的影响。土壤侵蚀和拙劣的农事活动造成的土壤肥力下降是严重的世界性问题。大规模去除植被、大面积没有屏障来水运动的土地使用、不适宜的耕作技术等,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土壤侵蚀。侵蚀不仅影响土壤厚度,它还减少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土壤养分,降低土壤保水能力,限制植物扎根深度,从而影响土地的生产力,而且会带来洪灾。有些方法能用来减少土壤侵蚀,如以适当的角度耕作坡田(等高耕作),顺着等高线而不是顺着斜坡开沟。同时,在土壤裸露的地区种植谷物(覆盖作物),能够防止土壤侵蚀。免耕农业只需要挖一些窄的裂沟,而不需要对土壤进行耕作。这些方法配合植物轮作,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损失和保持土壤肥力。但是,这些措施的实施进行得很慢。
3对策
我国必须从市场需求和资源存量双重因素入手,把握农业发展的新契机,在资金方面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并制定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应政策法规,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经营体制及合理模式。一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国家必须通过法制手段,对有关环境方面的诸多问题予以有效约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外部氛围及其内部软环境整合。二是优化投资结构。构建其制度根基,讲究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序融合。这样既能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额外的资源补给,又能为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且可以优化社会投资结构,从而有利于实现生态与社会的双重效益。三是完善管理体制。构建其产权根基,力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整合。
4发展与展望
从农业机制的内在本质关系和特点出发[7],分析了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和客观本质,提出了今后10年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基本任务:一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生态农业机制,发挥其先进模式的示范推广作用;二是要在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的基础上,划分农业生态经济区,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三是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和合理利用为中心,搞好区域综合开发和综合发展规划,协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四是从地区实际出发,切实实行农、林、牧、渔,乡镇企业协调发展,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建立良性、高效生态经济模式,提高生态农业的结构功能;生态农业是由资源浪费的粗放经营向资源节约的集约经营的成功模式,是由破坏生态环境的掠夺式经营走向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将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5参考文献
[1] 骆世明.农业生态学在我国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生态学杂志,1993,12(2):4-6.
[2] 闻大中.加强农业生态学的实验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3,12(2):8-10.
[3] 袁从,赵强基.持续农业是生态农业的继续与发展[J].生态学杂志,1993,12(2):13-15.
[4] 孙儒泳.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47-349.
[5] 颜景辰,雷海章.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启示[J].世界农业,2005(1):7-10.
1.1政府层面
政策扶持不到位,缺乏行业标准引导一是政府扶持不到位。发展休闲农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扶持,如搞好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些资金投入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杨凌原是西部小城,地理区位不具有优势,使得杨凌休闲农业发展难以通过招商引资来解决困难。因此,杨凌发展休闲农业更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但当前,受限于财政收入等原因,杨凌相关政府部门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扶持政策有待优化。二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缺乏协调沟通。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它横跨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其经营管理涉及农业、旅游业、工商、环保、质检以及公安等多个政府部门。因此,从休闲农业企业的注册登记、农业生产、旅游管理、总体规划、监督检查以及环境保护和治安管理等方面看,迫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发挥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加强沟通协调,避免客观上存在的谁都管,可谁都不管的局面。当前,杨凌缺少一个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沟通协调部门,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没有建立。
1.2企业经营层面
特色不明显,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一是当前杨凌休闲农业特色不明显。杨凌是农业高新示范区,每年的农交会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农业产业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休闲农业的发展还缺乏特色。主要原因在于杨凌的休闲农业企业对休闲农业缺乏正确认识,缺乏市场调研和整体规划,使得整个辖区休闲农业特色不鲜明,产品单一,不同类型休闲农业定位的差异性小,同质化趋势严重。二是人员素质不高。当前在杨凌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由于经营者缺乏休闲管理经验和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园区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也很不完善,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服务水平较低,缺少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的专业人才。
1.3地区之间的合作交流不足
杨凌作为农业示范区,在国内外交流方面不管是范围还是频率都是比较不错的,但在农业休闲方面的交流相对较少。原因主要在于杨凌休闲农业发展较为缓慢,各方面的软件条件与硬件条件相对不足,在与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学习过程中,对于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很难进行。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不足,容易导致休闲农业的盲从发展,资源浪费,但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2促进杨凌休闲农业企业发展的对策
2.1政府层面
一要充分重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性。要促进杨凌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政府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市场规律发展的必然,要认识到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要性;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到发展休闲农业所带来的道德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要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二要加强政策扶持。杨凌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确立政府的主导地位,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应该制定辖区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以加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应该对休闲农业基础建设进行管理与资金补助;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引导,使资金、市场和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降低不必要的人力或物力的浪费。三要优化管理与服务。明确休闲农业发展的主管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合力,降低政府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果。在实际操作中,建议由农业局牵头,会同旅游、林业、水利、工商等部门建立“杨凌休闲农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促进辖区休闲农业企业发展的政策,统一指导辖区休闲农业企业的发展。政府相关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避免出现职能交叉重叠、职责不清、责权分离、管理缺位等问题,为休闲农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2经营者层面
[关键词] 生态农业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27-01
近年来,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迅速,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保障了农村稳定。实现了农业生产由只要经济效益向注重综合效益的转变。目前生态农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贫乏
尽管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但是各种因素影响(如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等),我国耕地面积仍是逐渐减少。我国耕地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百分之四十,而且耕地质量不高,部分耕地的水土流失较重,土壤沙化较重,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存在生态退化现象。我国缺水严重,水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25%,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上来看,也极为不平衡,地域差异较大,季节差异极为不均衡。
1.2 人口增加和农业生态、农业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因为人口众多,使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非常少,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现在,国家又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随着人口增长,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压力始终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1.3 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发展普及
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必须要有现代的科技来支持,和传统的粗放农业相比,更需要现代的、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但是我国当前农村的现状是,有头脑、文化高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大都进城务工或者是从事了其他经营,留在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部分妇女,成了典型的“三八六零农业”,加上在家的农民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对先进农业科技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够,主动学习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愿望不强,从而阻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普及和推广。
1.4 土地零星分散,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的是生产责任制,土地都分田到户独立耕种,当时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时农业发展的需求,推动了传统农业的稳步发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不断前进,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规模化的连片经营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这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影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2 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议
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如何摆脱困境,寻找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兼顾的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解决以上问题就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逐步稳定发展,特提出以下l展建议:
2.1 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实行了多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初步建成了保护农业资源、农业生态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细化程度还不够,总体还较为笼统,还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与发展生态农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因此需要抓紧健全和完善能够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服务的法律法规,尽快制订相关的产业标准,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发展质量。
再有,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监管力度,使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稳步健康持续推进。出台相关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扶持、鼓励政策,建立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机制,从而加快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推广和普及。
2.2 强化宣传,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
多措并举,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发展优势,提升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树立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热情和自觉性。要注意的是,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地区要区分对待,切忌进行一刀切。更不能强制农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刀切、强制发展,反而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影响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一定要因地制宜,稳步发展。
2.3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前提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为主,农业生产的品种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要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思维植入农民的头脑中。发展前,要超前、科学的进行规划,规划要结合现有的财力、物力以及科技水平。发展中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科学安排,统筹兼顾,发展一处成功一处,让农民先尝到发展生态农业的甜头,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动生态农业向科学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 以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提高农民积极性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发展迅速,逐渐被理解、接纳,参与积极性越来越大,这为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合作组织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家庭分散耕作经营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利用这些合作组织的优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良策,也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
2.5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关键词 无公害农业;现状;问题;对策;辽宁沈阳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66-02
无公害农业即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过程。无公害农产品指产品的生产环境应符合生态环境质量,其生产过程应与规定的农产品质量规范与标准相符合,并经过专门的机构认定,许可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的产品。无公害是食品最基本的市场准入条件,是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最基本的要求[1-2]。
沈阳市无公害农业起步于2002年,至2009年12月,全市无公害生产基地369个,面积39.93万hm2,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数190个,申报企业数64家,无公害农产品151个,主要产品产量占同类产品的比重逐步提高,粮食类产品和蔬菜类各占40%左右,各年度相比,随时间的推移,无公害农产品所占比例有了大幅度提高,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1 无公害农业发展现状
经过8年的发展,沈阳市无公害农产品由一个朝阳产业逐步成熟,进入稳定期。2002—2010年沈阳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情况见表1。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沈阳市无公害农业发展呈现以下3个特点。
1.1 绿色食品种类全
截至2010年12月末,沈阳市绿色食品已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共5大类23小类。
1.2 数量发展迅速
沈阳市企业的无公害产品认证积极性大大增加,无公害农产品数目平均每年以约40%的速度增加,2005年,认证企业的数目已达到30个,是1997年认证企业数目的30倍;2009年底,认证企业的数目增加到64个。
1.3 绿色食品覆盖面广
沈阳市的绿色食品实物的年产量为129万t,其中15%产品销往南韩、日本、欧盟等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82 667 hm2,已覆盖了全市8个县(市)、区,每年的产值近28亿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扶持力度不够
作为一项新兴的支柱产业,绿色食品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扶持。自2004年,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沈阳市就开始对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给予补贴50%。但与其他地方相比,该市的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2.2 产品流通环节问题多
无法实现优质优价,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必须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程实施,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农药、肥料等要求严格,生产成本必然增加,但销售价格并不比普通农产品高。
2.3 政策不到位
近几年,沈阳市出台了一系列农业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但是对生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及无公害农产品的政策不明确。如有些区县虽将绿色食品作为主导产业提出,但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明确的政策扶持,以为企业进行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
3 对策
3.1 加大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一方面要面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消费意识,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成为消费时尚;另一方面,要针对生产者办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培训班,通过印发技术资料,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法规,帮助企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控制”技术规范,提高企业和农民的质量安全自律意识,把治理“餐桌污染”的关口前移到生产源头。所有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对绿色食品生产者给予适当的补助,营造出优质优价的健康消费环境,为绿色食品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
3.2 健全领导机构,促进绿色食品发展
实行项目立项、建设、申报及服务全程包保,建立领导相应的责任制。将绿色食品摆在农产品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建设绿色食品大市”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并纳入议事日程。各县、市应配齐绿色食品的专职管理人员,由编委正式定编,成立绿色食品办公室。主要负责辖区内绿色食品的产品申报、规划制定、技术培训、组织协调、基地建设及监督管理等[4]。
3.3 提高对发展绿色农产品的认识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农产品出口创汇及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及重要的现实意义[5]。因此,应加强对环境、资源,特别是森林、耕地、水面(江湖海)、草原及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从生产方式及生产技术上保证绿色食品的开发,以适应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应从整体上提高全民对可持续农业发展及绿色食品开发的认识。
3.4 建立和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加大绿色食品市场开发力度
加大绿色食品市场的开发力度,一是筹划组建绿色食品集团公司。资本的运营采取兼并、联合、股份制及收购等方式,以吸纳相关绿色食品生产企业,逐步实现企业联合,创出名牌,统一品牌,增强市场的开拓能力,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积极开拓本地市场。建立管理严格的绿色食品销售区及绿色食品销售专柜,选择条件符合的农贸市场及大型超市,通过配送服务、连锁经营,对绿色食品生产的辐射范围进行扩大。三是组织绿色食品企业参加各种宣传活动,建立沈阳市绿色食品网页。为了提高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扩大沈阳市绿色食品在消费者中的影响,可通过各种媒体对沈阳市的绿色食品进行宣传,还可以利用农业信息网,实现绿色食品网上销售。四是建立绿色食品配送服务机构,主打外埠市场。及时对国外绿色食品市场的信息进行了解,努力对绿色食品国际市场进行开拓,积极地组织和引导企业从事绿色食品出口贸易。5年内争取实现在省外大城市及省内大中城市建立起沈阳市绿色食品销售窗口。
3.5 实施依法行政,加强监督管理
开展绿色食品安全执法是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绿色食品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消费者的生活,假冒伪劣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开展相关安全专项执法工作尤为重要。一是开展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管理;二是开展农业生产用药执法检查,检查农业生产记录和农产品检测制度的落实;三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监督抽查消费者普遍关心的大宗食用农产品;四是开展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绿色食品的标志使用和冒用绿色食品等质量标志的违法行为。
3.6 实施绿色食品开发工程计划,加大发展力度
一是完善六大体系建设,包括农产品质量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农产品安全标准、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及农产品市场信息等。二是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普及和宣传,做到人人依法生产,依法经营,依法消费。三是以全国各省(市、区)中心城市为试点,定期或不定期地在蔬菜食品批发市场开展食品质量监测工作。四是扩大绿色食品的发展规模,促进绿色食品生产的快速发展。五是制定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的相关政策,以利于绿色食品的发展,重点对先进科技的运用、高效低残农资的推广及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的建设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
4 参考文献
[1] 刘建馥.绿色食品导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
[2] 刘兆麟.论绿色食品与WTO-湖北绿色食品经济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 张勇.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认证[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