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态休闲;农业;宝鸡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7-126-02
1 休闲农业概述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旅游休闲已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农业是一种结合了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的农业新模式[1],是将生产、生活、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新产业[2]。发展多功能休闲农业可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和转移就业[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的同时,可以开发农业资源,修复农业环境,还可以促进城乡信息、科技等多领域的交流。以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生态园的规划为例,对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既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探索,也有规划设计的实践。
2 宝鸡市新育休闲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现状
2.1 新育生态园概况 新育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位于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齐西村,隶属宝鸡新育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12年成立,计划共投资2 800万元,规划占地面积67hm2,目前是省级生态园区,有新打机井2眼,1台变压器。生态园主要提供园林绿化,农业种植,家畜禽、淡水鱼养殖,农产品销售,垂钓和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等。现在,园区已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达成协议,开展校企合作,将生态园的种养殖基地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并聘请山东寿光资深技术员全程全面指导管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园区品位。
目前,园区已完成投资1 500万元,正在建设家禽饲养基地,日光温室、垂钓、种植、养殖已出具规模。游人可自行采摘、喂养、垂钓、健身和娱乐等,是集有机食品和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以观赏农村风光、参与农业生产、体验农家生活、进行农业教育、品尝农家餐饮为主要内容,将自然景观与农村独特的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休闲度假需求的一种农业产业经营模式,是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拓展农业功能的有效平台。新育庄园向游客提供休闲度假的机会,游客通过交流沟通、体验农村生活、参与农业生产等亲身感受融入到农村中去[4]。
2.2 生态园的发展目标和宗旨 生态园区建设追求生态、绿色、环保,以无公害有机蔬菜、绿色生态果园、生态循环养殖为目标,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建设生态观光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作支撑,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兴农、富农、健民、强民”为宗旨,依托北坡森林公园的生态优势和运粮寺的人气优势,努力建设集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围绕“陈仓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后花园”的定位,拟建设提供设施种养殖、农家山庄、垂钓休闲、自由采摘、QQ农场体验、苗林观光等服务项目。
2.3 休闲产业规划布局
2.3.1 农业种植区 建有QQ体验农场,提供100多块免费地块,并为游客免费提供种子、肥料、农耕工具。
2.3.2 生态养殖区 建设猪舍7座,羊舍1座,占地6.7hm2存栏生猪1 100头,为关中黑猪,主要喂草料和玉米,55kg左右出栏。羊180只,有山羊和绵羊等。
2.3.3 绿色采摘园 在生态园北部建成高标准蔬菜日光温室26座,采用一面坡冬暖式下挖式温室大棚,后墙和侧墙均为土墙,保温效果好。种植黄瓜、小乳瓜、西红柿、茄子、豇豆、小礼品西瓜等8个品种,大力发展有机蔬菜水果种植,在生态园南部建成占地11hm2的樱桃、葡萄、沙桃、猕猴桃、黑巨李等优质果品基地。
2.3.4 休闲娱乐区 建设8 000m2的接待建设中心1处,餐饮部的所有食材从养殖、种植、采集加工到销售均为自主经营生产,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保障,是无污染、无公害的新鲜蔬菜和绿色食品。黑猪肉是纯粮食喂养,富含多种营养,具有延缓衰老、降低胆固脂、改善续页循环等普通猪肉没有的营养价值;羊肉品类齐全,绿色环境无污染,营养价值高,食疗药疗效果明显;地下深水井养的特色鱼肉,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羊肉泡、四季烤肉、农家菜等地方特色小吃开辟了农民增收新渠道,建有标准运动体育场、台球桌、篮球场等,配套有星级宾馆住宿,冬季取暖采用原始火墙。
2.3.5 自然风光 引进合欢、国槐、油松、雪松、樱花等名贵树种建造8hm2景观林区,蔬菜、水果无农药、化肥污染残留。建成面积0.7hm2的垂钓池1座, 让游客在宁静、清新的大自然环境中低消费、高享受。
2.3.6 有机肥料利用 采用了在沤粪池发酵有机肥。在宝鸡市农技中心的帮助下建成50m3沼气池。动物粪便通过管道排入沼气池,利用沼气做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渣和沼液浇地种菜、养鱼,实现了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养殖厂的猪粪、鸡粪,在沤粪池里沤发一段时间后,用作有机肥,沼渣肥浇地,达到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与化学肥料相比,这些肥料具有营养全、肥效高等特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还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2.4 休闲旅游与农民就业 示范园建成后,长期雇佣村组80余名农民入园务工,使周边群众有了就近就业的机会。既能辐射带动当地就业[5],增加国家税收,带动相关行业,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又能实现老百姓菜篮子市场长期稳定,通过雇佣劳动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增加农户收入。同时积极推动农产品向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方向发展。
3 生态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羊舍空间较小,换气设备不能满足需要,排气不顺利。计划投资扩建羊舍,更新换气设备。
(2)沼渣、沼液主要用做肥料,但沼气利用不理想。因生态园离住宅区远、资金不足等原因,沼气利用存在困难。希望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提高沼气利用率。
4 今后发展的方向
将增加粮食作物的种植(小麦、玉米)面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经济消费产品。新育生态园的休闲农业发展不但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环境净化与生态保护,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在生态园内部合理安排物质循环,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他原料的输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产品输出,达到生产发展、生态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提高。
参考文献
[1]邱佳,史亚军.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3):214~317.
[2]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2):72-78.
[3]许艺娜.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初探[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25(5):104-107.
[4]乔春妮.凤县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摘要分析了贵阳市南明区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现状与特征,指出了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与问题,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方向、思路与技术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农业;种植模式;现状;贵州贵阳;南明区
2009年贵阳市花溪区小碧乡、乌当区永乐乡划入南明区后,南明区土地资源面积由原来的85.4km2扩大到209.34 km2。南明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提出了加快建设生态产业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民生保障体系的发展思路,围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推进菜、果、花等特色经济作物发展,转变传统农业思维方式,用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促进贵阳市城郊生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1南明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作为省会城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南明区在区位、交通、资源方面都具有相对优势,是省委办公所在地,全省、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全省首批建设的经济十强县(区),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旅游胜地。北连云岩区,东北、西北与乌当区接壤,南接小河区,东南和西南接花溪区。2009年乌当区永乐乡、花溪区小碧乡划归南明区后,全区总面积209.34km2,辖4个乡和15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约75万人。年平均气温15.3℃,全区年均降雨量1 174.7 mm,无霜期270d以上,属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南明区种植业涉及云关、后巢、永乐、小碧4个乡,2009年有耕地面积1 834.5hm2,农业人口56 486人。2008年(包括永乐、小碧乡)实现农业总产值22 394万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4%,人均收入5694元,其中2008年蔬菜播种面积3 551.5hm2(次),总产量116 665t,果树栽种面积769.5hm2,总产量7 122.6t。种植业主要以蔬菜、果树为主,水稻、玉米、油菜等大田作物逐年减少,花卉、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大。在几年的发展中,南明区城郊突出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果蔬产业,努力打造品牌,初步形成了城郊生态农业种植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两大特点:
1.1果、蔬产业催生生态农业观光旅游
永乐乡地处贵阳市东郊,乌当区东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市中心22km,距乌当区政府驻地新添寨24km,离贵阳机场9km,东、北与龙里县接壤,南与贵阳市机场相连,西与情人谷、阿栗杨梅园风景区毗邻,全乡总面积59.6km2,辖罗吏、柏杨、水塘、干井、石塘、羊角、永乐7个行政村,47个村民组。全乡共3 088户,总人口12 043人。耕地面积812.1hm2,其中专业菜地241.9hm2,粮区菜地466.7hm2,年复种面积1 800hm2(次),年产蔬菜6.45万t,外销4.8万t;有果园637.5 hm2,年产水果超过6 100t;有莲藕基地66.7hm2,年产量达1 750t。建成了占地1.76hm2的果蔬批发市场,日交易量淡季达150t,旺季可达250t以上。辖区内有风景秀丽的石笋沟水库风景区、石塘小山峡、罗吏大古钟、永乐古堡遗址、清礼部尚书李端芬墓遗址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有“苗族二月场”、“布依六月六”等民族风情文化节,有“万亩桃园”和“万亩菜园”等生态旅游资源,举办一年一度的“桃花艺术节”、“桃园文化节”。随着永乐观光休闲旅游农业悄然兴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永乐乡2008年也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1.2特色蔬菜休闲观光促进生态农业
南明区有莲藕基地66.7hm2,是贵阳市最具规模和特色的蔬菜基地和生态旅游好去处。荷花具备景观、文化、生态、食饮等多方面的审美特征及功能,受到成千上万游人的青睐,并成为农业生态旅游中的一枝独秀,且莲藕上市给当地群众带来可喜收入。农户通过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辖区内现在专门从事观光旅游接待的有永乐山庄、永乐人家、柏花山庄、三味庄园等,从事“农家乐”经营的农户也有20多户。发展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使南明区形成了“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菜、四季有景”的城市田园风光。
2南明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推广障碍较多,推广力量不足
全区虽然已建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技推广机构,但是由于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很难将农业实用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具体环节当中,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仍主导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对发展生态农业所要求的操作规程理解能力低,尤其是一些立体种植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在农村中难以推广实施。另外,2009年永乐乡和小碧乡划入南明区,耕地面积由原来的266.7hm2增加到1 833.3hm2,农技推广部门工作量增大很多,极大地影响到农业科技服务质量的提高。
2.2常规农业比重过高,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主要表现在小碧乡,山地多,且主要从事以玉米、水稻为主的传统种植业,以粗放式种植方式为主对管理技术要求较低,因而获得的经济效益也较低。管理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果、菜等作物由于生产投入较大,因而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方面相对滞后。相关配套设备建设滞后,抗御病虫草害及其他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手段缺乏,导致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不能明显提高。
2.3城市扩建导致城郊蔬菜面积萎缩
主要表现在后巢、云关乡,两乡地处贵阳市城郊接合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逐年增多,而这些被征用的菜地大部分是基础设施较好的坝子地,导致全区菜地面积逐年减少,蔬菜生产规模急剧缩减,对该区蔬菜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3南明区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环境立区,科教兴区,产业强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文化南明、生态南明、和谐南明”的战略思路,按照“规模强菜、质量(标准)立菜、科技兴菜、筑菜外运”的指导思想,调整工作思路,转变传统农业的思维方式,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全面推进都市观光农业、城郊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3.1合理规划,全面推进都市观光农业、城郊生态农业发展
按照发展城郊生态农业的要求,制定全区农业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争取省、市农业科技项目,创建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绿色生态基地。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广大农民对调整种植业结构的认识,进一步优化粮、果、经作物种植比例,挖掘现有土地资源潜力,有针对性地引导、组织群众加大发展效益好的果、菜、花卉苗木等潜力产业。努力减少重点工程建设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创优生态农业发展环境,做到发展经济与保护农民群众利益并举。
3.2抓生态文明城区和文化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村寨整治,提高村民素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坚持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发展主题,以打造“永乐乡桃文化品牌”为发展目标,鼓励和支持村民以股份制形式组建专业旅游公司(或旅游协会),创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名人李端棻墓址、永乐古堡、罗吏古钟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桃园文化和李端棻历史名人文化为载体,充分发挥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永乐乡村旅游区”的品牌效应,大力发展观光旅游服务业。
3.3以永乐乡为中心发展生态农业
以永乐乡为中心,永乐果蔬批发市场为平台,建立666.7 hm2蔬菜基地,辐射到小碧乡和龙里县猫场、洗马等乡镇,实现年外销蔬菜4.5万t以上,并逐年递增。建立优质果园666.7 hm2,其中优质艳红桃基地300hm2,中华寿桃基地66.7hm2,其他水果300hm2,年产量6 000t;同时,建立优质的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豆类、芦笋、苦瓜等项目基地。以一年一度的“桃花艺术节”、“桃园文化节”为平台,做大做强“永”牌艳红桃和“黔山牌”蔬菜,发展成为“万亩桃园”、“万亩菜园”的生态农业。
4南明区发展城郊生态农业的技术措施
4.1进一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把农业服务体系发展到乡镇村,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农业服务网络机构,形成“区—乡—村—农户”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使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产前有功能齐备的规划、产业选择指导和产业效果分析预测服务,减少投产的盲目性[1]。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各阶段、各环节有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服务,确保生产安全。产出成品后,通过农业服务体系引导销售,确保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以实现。
4.2全面提升生态农业示范点建设
以永乐的果园、菜园为载体,大力推进优质的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豆类、芦笋、苦瓜、桃树等项目基地建设[2],打造“万亩桃园”和“万亩菜园”等生态旅游资源,利用“桃花艺术节”、“桃园文化节”等有利条件,建设专门从事观光旅游接待的公司,切实推进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发展。
4.3大力发展以农村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设
以发展循环农业为目标,对养殖业、沼气工程和周边的农田、鱼塘等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在为养殖小区或周边农户提供清洁燃料的同时,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实施“猪-沼-果”、“猪-沼-菜”以及大中型沼气建设生态模式[3]。
4.4推广使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实施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
“万亩果园”和“万亩蔬菜”基地均安装太阳能杀虫灯,用物理技术防治虫害,最大限度减少常规农药的使用。全面推广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4.5加强生态农业从业主体培训
发展生态农业,主体是农民[4]。一要组织开展实用人才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二要推行农业生产“零距离”指导,邀请技术专家进行“手把手”式的现场上课。要多形式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和培训,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工程”,着力实施带领群众致富、带动群众致富的“双带”工程。三要组织乡、村干部到外省和周边县参观学习外地的工作经验。
5参考文献
[1] 李家虎,宋松岩,白耕勤.浅谈我省生态农业的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1989(4):18-20.
[2] 李风琦,曹建华,朱再昱,等.江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12):127-130.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贸易;江苏省
一、江苏省农产品出口的现状
江苏农产品出口作为区域经济与世界联系的重要方面,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作为农业大省,江苏农产品出口额在全国位居前列,成为农产品出口大省。
(一)江苏农产品出口规模
2008至2012年间,江苏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总体上一直保持稳定增长,苏南地区、苏中地区和苏北地区的农产品出口额均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由于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江苏省农产品出口曾有所回落,但在2010年开始恢复性增长,2011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出口额达28.12亿美元,同比增长11.53%,占江苏省出口额的0.9%。2012年,全省农产品进出口总额139.86亿美元,同比增长3.4%,比2011年进出口增速回落12.8个百分点。农产品出口前抑后扬,完成出口30.6亿美元,同比增长9%。从地区来看,苏中农产品出口持续高位增长,出口7.07亿美元,同比增20.9%,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3.1%。苏南出口14.01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45.8%,同比增7.3%,苏北出口9.51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1.1%,同比增3.3%。
(二)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方式
江苏农产品一般贸易出口占主导地位,加工贸易出口略有提升。2011年一般贸易方式的农产品出口比2010年增长了9.0%,占到了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2.4%;加工贸易方式占到了17.1%;保税仓库、保税区等其它贸易方式出口同比下降了28.8%,仅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0.5%。2012年农产品一般贸易出口25.06亿美元,同比增长8.3%,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1.9%,仍处于主导地位;加工贸易出口5.39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7.6%,比上年增0.5个百分点。其他贸易贸易额略有回升,同比增长15%。
(三)江苏农产品出口市场
传统市场稳中有升。2012年江苏农产品对日本、美国和欧盟三大传统市场出口14.4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的47.5%,出口额分别为5.61亿美元、4.62亿美元、4.22亿美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9.9%、4.7%和3.5%。东盟继续保持江苏省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地位,2012年农产品出口东盟5.96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19.5%(见表3)。同时,对金砖四国的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国际市场的开拓与发展成为2012年江苏省农产品止跌回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产品年出口额均达到6000-8500万美元,年增速都处于15%-60%之间。此外,对古巴、加拿大、智利、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幅分别为214.3%、72.5%、65.5%、33.5%和31.6%。
二、江苏省农产品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区农产品出口贡献率不均衡
江苏省各地区农产品出口贡献率不均衡。2011年、2012年苏南地区农产品出口额分别占全省农产品总额的46.6%、45.8%,苏北地区农产品出口额分别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2.7%、31%,苏中地区只占到了全省总额的20.6%、23.2%。形成这种地区性差异的因素主要有:一方面,城市的数量不同。苏南和苏北两个地区各有五个城市,而苏中地区只有三个城市;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苏南地区的五个城市,尤其苏州和无锡是江苏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苏北地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良好的经济基础以及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为苏南地区农产品出口增长奠定了基础。
(二)品牌建设滞后
江苏省农产品出口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缺乏在国际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企业主要贴牌生产(OEM)出口,自主品牌出口的比例很低,稀少的品牌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及市场占有率不够高,带动作用还不够强。这种状况一方面基于企业缺少品牌意识,培育品牌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创牌企业后续资源不足,大多数农产品出口企业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力量薄弱、设备落后、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步伐不快。此外,对品牌保护力度还不够,存在闲置和浪费注册商标的现象及侵权行为。
(三)贸易摩擦加剧
随着关税壁垒的不断降低及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受到限制,国际上新型的贸易壁垒正得到广泛应用。日本与欧盟是江苏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2006年5月底,日本正式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对农产品检验项目大幅增加,农残标准更趋严格。欧盟是世界上使用绿色壁垒最早、最多、最严格的地区之一,江苏农产品出口欧盟,深受其绿色壁垒的影响。欧盟仅对江苏茶叶的检验项目已从过去的6种农药残留检验增加到62种,农产品屡屡遭禁,出口产品常被退回甚至被销毁。商务部曾调查显示江苏有近9成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受影响的农产品范围广、周期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此外,反倾销也是江苏农产品出口遭遇较多的贸易摩擦类型。2002至2011年间,江苏农产品出口遭遇美国等11个国家(地区)的反倾销调查共11起,同一产品曾出现多次遭遇反倾销调查的现象。
三、江苏省农产品出口发展建议
(一)积极推进农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
江苏农产品出口市场相对还比较集中,需要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除需要继续巩固和保持日、美、欧盟等主要传统、高端市场外,对港台、韩国、东盟市场需进一步开拓,对俄罗斯、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需要积极培育,对非洲、美洲特别是南美等市场需进一步开发。同时,针对各市场不同需求规模﹐企业应制定相应的市场发展计划。比如,针对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应及时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减少生鲜类农产品的出口,加大熟制品出口的比重,加强产品的深度开发。对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周边市场,重点发展冷冻类鲜活农产品出口。对欧美等市场,要着重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企业要从市场调查、新产品开发、营销策划、产品展示与推广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市场开拓方式。
(二)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保护
品牌是产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象征。加强品牌建设,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一要发展品质好,档次高的农产品,做好农作物种养期间的营养调节,推动农产品优质化的进程。二要注重运用营销战略。品牌的创造离不开行之有效的营销调研和市场推广,需要按市场需求制定可行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和市场开拓策略。三要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在选准农产品龙头企业和创造品牌产品后,要以品牌产品为龙头引导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扩张市场,提高品牌的营运能力,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从而保持品牌长久的生命力。
(三)结合区域特点,大力发展外向型优势产业
江苏省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丰富多样,苏南、苏中、苏北的农业发展也存在很大差异。苏南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已形成了一批特色生产基地和产业带;苏北是江苏大宗农产品生产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从产业比较优势来看,淡水产品、园艺加工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畜产品出口仍以初级产品为主,容易受到贸易壁垒的影响。结合江苏的自然资源和区域发展特点,应着力强化水产和设施园艺生产,重点建设太湖、洪泽湖等地区的特种水产基地和环太湖设施盆花产业带、沿江观赏苗木产业带、环太湖低山丘陵区和宁镇扬丘陵区茶业基地、连徐淮特色蔬菜产业带;加强特色、优质畜禽养殖,通过沿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建设,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增加畜产品附加值。
(四)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农业之路
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产与自然的紧密结合,主张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加农业产出,同时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是打破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之一。
发展生态农业,首先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切实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倡导绿色生态农业,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投入,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生态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次,出口农产品的生产者要不断加强生产有机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的意识和观念,掌握专业的农产品种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保证出口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从而真正提升农产品的质量。
(五)建立完善的出口服务及农产品检测体系
对农产品出口政府除了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外,还应完善出口服务体系,建立农产品出口服务通道。及时为出口企业提供出口信息,及时研究解决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帮助企业参与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应对国际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为出口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和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政府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建立完整的农产品检测体系,用先进的检验检测手段、技术和设备,保证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出口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工作,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积极推广生产管理体系中如种植养殖的GAP、农药GLP、兽药GMP、加工领域的HACCP等认证,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环保ISOl4000认证,使江苏农产品出口更好地走向国际。
参考文献:
[1]牛士华.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研究[J].对外经贸,2012(3).
前言
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最受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人类将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并且在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对于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没有有效的控制,从而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较多,从而导致全球变暖。由于气候的全球性变暖,从而导致人类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实现农业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低碳农业被广泛的推广,因此在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被广泛的运用。但是低碳农业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的发展不是很均衡,从而使我国的低碳行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低碳行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正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低碳行业的开发过程中,要对其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并且在能源的利用方面也要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能够进一步扩大循环农业的发展空间。然而我国的人口数量众多,因此在我国的人口比例中,农民占据较大的比例,并且我国农民的总体素质相对较低,并且缺少低碳农业这方面的意识,从而导致我国的低碳农业不能够较快的发展。由于我国的低碳行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主要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下所示:
(一)农业资源分布较为分散
我国的农业资源的分布较为分散,从而给我国的农业带来极大的困扰,随着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粗放式的管理经营模式,从而导致农民群众对土地及环境不能够有效的管理。在农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管理经营方式就是集约化经营,在集约化经营模式下,农民群众可以更好的对土地和环境进行保护,并且还能够有效的降低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并且对我国农业经济的集约化发展带来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财力物力投入不足
由于我国在农业生产中没有给予较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支持,从而导致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并且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还略显不足。各级政府在财力支持上不能够做到均衡分配,从而导致当地的节能、节水与减排等举措无法有效地施行。
(三)劳动群体的总体素质不高
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并且在我的人口比例中,农民要占据较大的人口比例,因此我国农业的开发与改造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并且在对农业科技进行推广时,也不能够介绍的很全面,从而是我国的低碳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在对于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的应用时,也不能够科学的使用,由于劳动群体的农业发展意识及节能减排意识的普遍不高,从而导致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分析
(一)体制方面
当前,我国土地流转制度正在试行,这是一种在现行体制下的制度创新,对土地规模化经营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应该充分利用制度创新尽快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在土地流转方向上加强控制,对流向低碳农业生产用途的土地加强政策倾斜,对流向高碳投入和高化学投入用途的土地实行政策限制。另外,加强农业生产组织化建设,建立和扶持各种农业生产协会和生态农业合作社组织,是目前克服分散经营模式下主体众多难于实现低碳农业规模经营比较现实的方法。
(二)生产方式方面
在低碳农业的生产方式上,要积极引导并推广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在推广的过程中要重视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
1.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
在农业生产中要对化肥和农药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且降低农业生产对化工能源的依赖性,注重绿色有机生产,并建立起绿色有机的生产模式。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可以使用家产的粪肥等有机肥料来替代化肥,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进行有机改良,使土壤的有机成分含量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2.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
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对其成产方式进行改革,还要重视节约型农业的建设。可以将农作物的秸秆充分利用,这样一来,既可以防止环境污染,又能够节约资源,并且对秸秆资源还能够重新加工利用。
3.是开发和推广使用新能源
太阳能集热器的有效使用时低碳农村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能够大幅度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还能够对农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有效的控制。
(三)技术支持方面
在低碳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在节能减排的工作中要加以重视,并且对于节能减排工作中的要给予相应的先进技术支持,同时要有效提高能源的附加值,并且在对于能源的使用时也要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做到有效的控制。将一些低碳能源进行大范围推广,并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低碳能源的有效利用是建立环保型农业的重要基础。
(四)工作人员素质方面
低碳农业的发展中,要注意对农村低碳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并且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全新的理念及发展模式。另外在农业发展中还需要广泛的招收低碳技术专业人员和相关的管理人才,积极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低碳专业技术团队,并且形成发展低碳行业的良好氛围。
三、结论
由于当前全球气候的复杂多变,从而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并且在农业的可持续生产计划中,低碳农业的发展势在必行。低碳农业是在全球温室效应的作用下新生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且在低碳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以低能消耗并且环保的的绿色循环农业经济生产模式。发展低碳农业可以是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发展低碳农业也是我国农业方面的重大改革工作之一。
[关键词]绿色水稻;可持续发展;问题;方案
近年来,我国民众的生活日益富足,对食物的需求更加注重绿色、健康元素的摄取。在一些经济发展快,消费水平高的地区,农产品消费市场已呈现出对绿色、优质、健康的农产品需求扩大趋势。另外,从国际大环境来看,绿色、优质农产品消费已成为世界总体消费的大趋势,稻米质量及其安全性之间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本文拟对八五七农场绿色水稻种植进行深入剖析,以求证出绿色水稻能够对抗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所在。
一、八五七农场绿色水稻发展现状
1.区位优势。八五七农场北临穆棱河、东临穆兴水路、南有红领巾水库和小兴凯湖,区域内与周边由人工林和生态林,水系与林地调节了农场特有的小气候。辖区内没有大型污染企业和污染单位,大气环境和自然条件良好。农场环境质量达标,大气污染主要是煤烟型,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下水环境没有被污染,符合国家三级标准;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炉渣、医疗垃圾处理率100%。
2.绿色水稻种植概况。利用良好的自然优势,八五七农场大力开发绿色水稻种植,2007年,批准建成规模是15万亩的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基地建设情况第六管理区2.5万亩,第七管理区3.0万亩,第九管理区2.1万亩,第十管理区3.7万亩,第十一管理区3.7万亩。在近几年建设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基础上,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生产措施,促进了基地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基地水稻平均单产624.5公斤/亩。
二、绿色水稻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所在
1.食品安全价值。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粮食安全稳定,是维持国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保护国家安定,维持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我国很多地区种植稻米的环境受到工业“三废”的污染。不光如此,很多种植户为了粮食高产,仅凭借着种植经验喷洒的农药、化肥,最终导致存留在水稻上的硫、磷、铜、汞、镉等重金属严重超标。然而,绿色稻米的安全、健康、营养的原因就在于它从生产、加工、运输、储藏到消费的全过程都执行严格规范标准和监控,不含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完全能够满足人们对健康安全的需求。
2.社会经济价值。使用绿色稻米加工出来的产品与普通的产品相比在营养成分、健康因素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备受消费者追捧。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发达国家的绿色食品工业已相当于种植业产值的3-5倍。绿色食品在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开发潜力都十分巨大,它是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特殊产业,有极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农场粮食加工企业达到日处理稻米200余吨,年生产能力6万余吨的规模,销售网络遍及长沙、昆明、深圳、成都、西安、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有效地带动了绿色水稻种植的稳健发展。加工产业的崛起,带动整个稻米加工产业链的经济发展,同时,为农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进一步完善有重要意义,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3.生态环境价值。
(1)种植绿色水稻提高土地利用率,低洼地改造,低产田变成丰产良田。为了使洼塘地变成良田农场实施一系列治理措施,增加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增强种植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2001年至2010年十年之间先后完成了朝阳渠首橡胶坝工程、湖水北调工程、朝阳灌区干渠工程治理、小兴凯湖北灌区田间配套工程治理、新改水田配套、低产田改造工程,兴凯湖灌区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等工程。在水田开发中,农场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通过实施“湖水北调”工程,改地下水灌溉为地表水灌溉,尽量减少地下水开发。新改水田9333公顷,提高土地利用率,变废弃土地为良田。彻底改变了低洼地不打粮的状况,实现了以稻治涝,以稻致富。
(2)农业生产如果不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经过实践调查得知,普通水稻生产中存在人为破坏水稻质量的问题,导致水稻品质不高。化肥对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有显著作用,以产量目标为主的农业生产对其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绿色水稻的种植与开发着重强调以资源与环境的平衡关系来逐步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农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保护环境,夯实农业基础,建设了集农业观光、绿色大通道及各作物示范区、高产创建区、科技观摩区三位一体的绿色生态农业展区。建设了6站、8站等高标准展示观光台2个,对展示八五七现代化大农业取得的成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建设小科技示范园区及高产创建核心区7个,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展示效果。展区的建设使绿色水稻的生长全过程“曝光”在消费者的视线之内,这样消费者才能买着舒心,吃着放心。
三、绿色水稻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及解决对策
1.存在的突出矛盾。
(1)农业生产物资的使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绿色水稻种植过程中必须远离环境污染,才能保障稻米的健康品质。农药、化肥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农业物资,在用量和用法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果没有技术人员指导自行使用农药化肥可能会导致土壤资源污染,使土地环境遭到破坏。喷施农药能够快速有效的控制病虫害。相关数据显示,每年全世界粮食的损失达到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如何能挽回大量的浪费,农户们首先想到的是使用农药,它能够控制病虫害和杂草的生长,提高水稻亩产。如果化肥、农药的使用不适当则会对水稻原生态生长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因此农化物资使用不当同提高产量之间存在矛盾。而且,使用农药灭草、灭虫只是短效的遏制住它们对稻田的危害,如果长期使用同种农药会使虫、草产生抗药性,反而更加难以控制病虫害。再次,灭草、灭虫时,往往也会将一些有益的昆虫、植物杀灭,或者是农药的毒害性破坏了其他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这些情况都会导致水稻田中物种的减少,不利于水稻的生长,更不利于人们的健康。
(2)生产绿色水稻的形势需求同种植户观念落后之间的矛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前发展经济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水稻可持续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绿色水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具有实际意义。绿色水稻从种子培育到成熟收获,要经过若干耕作环节,每一环节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细化管理作业,这样种植出来的稻米才能符合绿色水稻生产的要求。然而一些种植户观念守旧,不愿意种植经济前景好,效益高,品质佳的健康绿色水稻。他们并不是没有先进的农机设备而是认为种植绿色水稻费时费力投入大,虽然价格好但是成本高,所以一些种植户并不看好植绿色水稻的经济效益。然而这种观念阻碍其自身发展,观念落后同当前生产绿色稻米的需求之间构成矛盾。应当对广大种植户加强标准化业务知识的培训,普及绿色水稻种植知识,以科技入户为依托加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力度,通过这种宣传引导方式更新观念,引领种植户以可持续发展为举措化解矛盾冲突。当前我们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是15万亩,基地水稻平均单产624.5公斤/亩。然而我场水稻总面积近54万亩,占总耕种面积的三分之一还不到。如果扩大种植规模,基地面积达总耕种面积的一半以上,使更多的农户增产增收,农场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2.解决对策。经过综合分析,以上矛盾的出现存在两点原因。首先,种植绿色水稻成本较高与效益不成正比,投入大产出少,回报率低。其次,种植户整体环保意识不强,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污染生态环境的现象。再次,种植户对绿色水稻认知较少,缺乏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支撑,缺乏维护生态完整性和生产绿色安全食品的科学理念。具体措施如下:
(1)广泛推行新的农业技术,以科技带动绿色水稻增产增收。保守的生产方式往往会使用大量的农业物资,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解决灾害问题。与种植普通稻种和保守的种植方式相比,绿色水稻的种植优势在于严格控制农业物资的使用量,精细化管理,密集型的种植方式会将原本粗放型种植方式的风险降到最低。农场选出科技意识强、种地水平比较高的种植户为科技示范户进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能认真落实各项技术措施,特别是带头试验、示范新技术。实施政策优抚,对他们重点扶持、服务,如最低价格提供新农药,化肥,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到地号进行技术指导,培养出标准的样板户,总结他们的经验,在全场推广。另外在科技园区加大新技术试验、示范力度,以示范园区、带动示范带,最终达到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全面发展的示范目的。
(2)强化正确的环保观念,充分认识农业环境的破坏对我们的危害。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良性循环有效促成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完善的和谐统一,这一观点应该落实在水稻生产的每一环节,绿色稻米的生产更多的是需要多方努力配合,共同建设纯净无污染的水稻生产加工线,才可将稻米食用安全隐患降到最低。与普通稻米相比,绿色稻米强调其产品出自优良生态环境,优良的生产环境和无污染的加工方式使得绿色稻米的自身营养、健康价值更加丰富。绿色水稻可持续发展,种植环境是否健康是根源。为了不追本逐末,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农业经济的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更多更广的施用有机肥、生物肥料,继续倡导秸秆还田提高稻田生长力。还要研究低毒、无毒、低残留的农药或者使用生物农药来抵抗病虫害,从而保障稻米品质和食用安全,以及水稻生长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
(3)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品牌战略,多重举措推广绿色稻米。绿色稻米的种植生产工序使它的品质与其价格成正比,价格偏高,使普通消费者望价止步。目前,绿色稻米并没有占据大量市场份额,但以其自身优越品质能够引领绿色消费潮流。在区域范围内培育有实力的企业做足商品质量做大商品规模,生产出能够获得更多普通消费认可与支持的稻米,树立起叫得响的绿色稻米品牌,增加商品附加值提高种植户收入,缩小消费者与绿色稻米之间的距离。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出台更多明确的、可实施的政策以及资金扶持项目,对开发绿色食品实行补贴,对税收、开发绿色通道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对绿色食品的发展起指导、示范作用,鼓励和扶持企业开发绿色食品。
综上所述,八五七农场在绿色水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中占据先天优势,同样也存在发展与环境保护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如何深刻理解内涵,并探索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效途径,明确落实可持续战略部署的相关机制将成为解决矛盾症结的关键所在。绿色水稻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就是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如果我们将“绿色水稻可持续发展”一组词划分开,绿色水稻,是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结果;而可持续发展是绿色水稻种植的必要途径和方针;两者相互统一,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三元,张俊国,金京德.绿色优质水稻
生产发展现状与对策[J].吉林农业科学,
2006年第03期:13-16.
[2]董鹏,陈志华.我国绿色食品战略选择
及对策建议[J]. 四川农业科技, 2013年
第04期:11-14.
[3]邵颖.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现状[J].
吉林农业:2011年第11期:23-25.
[4]梁志超.国内外绿色食品发展的历程、
现状及趋势 [J] . 世界农业, 2002年第
01期:10-12.
[5]刘炳友,景国臣,赵桂芬.黑龙江省绿色
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年第2期:
20-21.
[6]田奉俊,赵世龙,朴燕,吴用男,胡刚, 薛
凤华, 吴用郁. 对我水稻可持续发展与
对策的理性思考[J].中国作物学会2005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2005年第3期 :
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