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绿地建设标准

城市绿地建设标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绿地建设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绿地建设标准

城市绿地建设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塘沽区

Abstract: to create ecological garden city must want to have the perfect green space system, because of the ecological garden city ecological index need reasonabl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construction can be achieved, therefor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construction is to create ecological garden city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security.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area green system, to discuss the ecological garden city green land system of the layout of the content such as principle, it is concluded that to "ecological garden city" the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up the specific operation method.

Keywords: ecological garden area of urban green system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景观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目标的确定是绿地系统建设完备完善的标志体现,也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注入更高的标准要求。生态园林城市及其绿地系统的建设已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1、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及其绿地系统的必要性

1.1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必要性

当前世界的环境日趋恶化、经济发展迅猛,环境与发展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城市生态环境危机的日益严重、人们对丰富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回归自然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城市建设中生态科学与园林文化艺术的自觉融合,生态园林城市的核心问题就是城市与自然、文化的关系。因此,生态园林城市的诞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1.2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必要性

所谓城市绿地系统,《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分册)中规定是“城市中由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用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境域”。生态园林城市是园林城市的更高阶段,城市绿地系统自然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必要基础依托,生态园林城市的多项生态指标需要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才能得以实现。

2、生态园林城市概念

“生态园林城市”其定义为:生态园林城市就是城市区域均衡发展,具有良好的市域生态环境及节约型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完善,资源利用高效,城市生活环境安全、优美、舒适;社会、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突现城市魅力的城市模式。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城市模式,它是为进一步推动园林城市发展,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引导城市向生态城市稳步发展而提出的建设模式。

3、塘沽区概况

3.1地理概况

塘沽区坐落在渤海之滨,地处京津城市和环渤海城市带的交汇点,素有“京津门户”之称,东临渤海湾,西连东丽区和津南区,南接大港区,北与汉沽区、宁河县为邻,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和天津港保税区所在地。

3.2塘沽区绿地系统结构布局的调整规划

为更好地发挥园林绿化的综合功能,必须根据塘沽区具体情况要求,在突出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规划安排各类型的园林绿地,使之科学配置,功能有机结合,形成系统,收到保护环境、发展生产、美化城市、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实效。

(1)加强公共绿地建设,根据天津市建设绿色家园的要求,增设公园、小游园、街头广场、风景区等等。结合中心生态城、北塘渔村、响螺湾以及其他历史文化遗迹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及时做好相应的绿化配置。

(2)加强防护绿地的建设。

(3)充分利用城郊结合种植大树。

(4)搞好我区主要道路和铁路两侧的绿化。

(5)尝试开展立体绿化。立交桥、高架桥的桥墩、单位、社区院落园墙,阳台和有条件的屋顶,都可以用来绿化,栽种爬藤等适应的植物。

4、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布局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是指城市绿地的组分构成及其空间分布形式,它是城市绿地系统的内在结构与外在表现的综合体现。它决定了城市绿地有机体的功能发挥,系统的形态和每块城市绿地的性质与分布。

4.1生态连续性原则,保护和恢复生态敏感地的完整性

在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布局中要优先考虑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利益需要,建立与自然系统和生物空间系统相结合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首先,要完整的保护和恢复河流湖泊、海岸、山体、湿地等生态敏感性自然形态,形成生物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其次,在生态保护绿地结构中还必须注重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并增强系统的连续性。

4.2协调性原则,建立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绿地结构布局

城市绿地系统在结构布局上应置于“社会-人口-经济-环境-资源”这一城市发展的大系统中加以考虑,城市绿地系统作为整个区域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必须明确与其它系统和因素的相关关系,把绿地系统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结起来,保持其连续性,从而更大程度发挥效益。因而,应关注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形式与自然景观、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并要与工业区布局、居住区详细规划、公共建筑分布、道路系统规划密切配合、协作,从整体上考虑,不能孤立进行。

4.3尊重现状原则,结合已建绿地规划建设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

建设可获得最大效益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布局就必须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有机的联系和利用原有城市绿地使其发挥最大的功能效益。城市绿地建设中,应用景观道路等绿色廊道或结合自然地形形成绿楔等,将分散的原有绿地联系起来形成连续的城市绿地系统网络的一部分。

4.4以人为本原则,构建人性化绿地系统结构布局

人是城市构成的主体,是自然的产物。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应把人类对环境的需求体现出来,既满足城市人群“与自然和谐”的心理愿望,又满足人类“回归自然”的野趣追求,为人的健康幸福服务。

5、结语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子系统,它有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作用。绿地系统也是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途径与评价的重要标准。本文以天津市塘沽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对由园林城市迈向生态园林城市中如何进行绿地系统规划构建问题进行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构建是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塘沽区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应从自然、社会、经济三方面共同建设。本文对塘沽区的绿地系统研究旨在抛砖引玉,为以后争创生态园林城市的各项研究拉开序幕。

参考文献:

[1]李文广、庞端华.关于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2,(3):70-7.

[2]国家建设部.《关于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实施意见》.2004.

[3]王洁宁.生态园林城市解析:[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

城市绿地建设标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城市绿地系统;现状;问题;对策;山西临汾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242-02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 Greenbelt System in Linfen City

DUAN Li-jun 1,2 LIU Yang-jie 2 *

(1 Linfe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infen Shanxi 041000; 2 Cit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stitute,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statu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greenbelt system in Linfen City was elaborated,the main problems were analyzed. The guiding principles were summarized,and the construction countermeasures of the urban greenbelt system in Linfen City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urban greenbelt system;status;problems;countermeasures;Linfen Shanxi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平衡的“调节器”,是居民游憩、娱乐和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人类实现自我完善的载体,也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保证。临汾市曾因花果城而誉满九州,也曾因“污染老大”而风靡全球,今天的临汾市已脱掉污染第一的黑帽,正为建设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而努力。结合临汾市城市绿化的现状,对临汾城市绿地系统建设进行研究,为早日将临汾市建设成为优美舒适的花园城市提供理论依据。

1 临汾市城市绿地现状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古称平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华夏文化发祥地,自古就有“尧都平阳”之说。临汾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总面积20 275 km2,总人口413万人,现将该市城市绿地现状作一介绍。

1.1 绿地类型

根据建设部2002年9月1日颁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1]。临汾市的城市绿地包括:一是公园绿地。尧庙公园、皇城公园、铁东公园、西沙公园、古城公园、滨河生态公园等,截至2010年底公园绿地面积为500 hm2,但公园分布不均,服务面积过大,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二是生产绿地。大韩苗圃、康庄苗圃、铁路苗圃、南庄苗圃、侯庄苗圃、王庄苗圃、尧庙苗圃等,按照国家级园林城市的要求,生产绿地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临汾市绿化建设用苗,还需进一步建设。三是防护绿地。临汾市的防护林带近几年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符合国家园林城市的要求。四是附属绿地。临汾市单位附属绿地整体状况参差不齐,除部分政办公、部队、学校、医疗卫生及大型工业企业、新建小区绿化状况较好外,其余均未达标。五是其他绿地。截至2010年底,临汾市城市绿地面积为1 195 hm2,人均绿地面积14.35 m2,绿化覆盖率31.73%。

1.2 与省内其他城市比较

由表1可知,临汾市人均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均处于全省倒数第3位,且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城市绿化总量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 临汾市城市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

2.1 绿地结构不明确,缺乏应有的体系

作为完整绿地系统构成的点(公园、广场)、线(道路)、面(专用绿地等)各因子的发展不平衡。目前许多绿地各自建设,自成一派,是“见缝插绿”的结果,未充分考虑整个城市的性质、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周围环境,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布局。

2.2 绿化总体水平低,城市绿地斑块分布不均

公园绿地少、公共绿地服务半径大,且分布不均[2];道路绿化较差,尤其缺乏小而精的街头绿地;小区和单位附属绿地发展不平衡,新建的住宅小区和单位附属绿地的绿地率一般较高,但是一些旧住宅小区和单位附属绿地的绿化面积则微乎其微。

2.3 城市绿地规划未有效实施

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临汾市规划绿地的实施未能得到有效的保障,绿地被强迫挪作他用的现象屡见不鲜,往往被建筑分割得支离破碎。

2.4 区域文化特征缺乏

城市绿地系统可以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历史风貌、文化内涵,提升整个城市的形象;但临汾市城市绿化目前比较单调,不能很好地体现地方特色。

3 临汾市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指导原则

3.1 系统性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结合城市其他各项用地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同时要完善各级各类绿地连接的绿色网络系统,使城市绿地成为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

3.2 生态性原则

以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出发点,城市绿地系统应与当地特定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生态特点相吻合,顺应自然、再现自然。

3.3 因地制宜原则

城市绿地规划必须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城市绿地应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满足全市居民休息游览的要求。为解决城市绿地均衡分布的问题,可遵循“四结合”原则[3],即点、线、面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构成有机整体。

3.4 兼顾性原则

城市绿地规划既要有长远的目标,也要有近期的安排,做到远近结合。规划中要充分研究城市长期发展的规模及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要求,制定出远景的发展目标。同时还要照顾到由近及远的过渡措施。

3.5 特色性原则

每个城市有其自身的地域特征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因此,应充分挖掘城市植被特色、主题文化和环境等重要潜质,营造独特的城市文化、艺术氛围与绿色环境背景。因此,把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方文化运用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中,充分体现城市绿地系统的个性。

4 临汾市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对策

4.1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构建合理的城市绿化系统

应把绿化规划作为系统工程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利用生态学与系统原理进行统筹安排,从生态园林城市出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塑造城市景观特色。根据临汾市现有的状况,在进行具体绿地规划设计时,可以遵循“一圈、二带、二环、二廊”的思想[4]:“一圈”即城市生态林地,将对改善城市的区域环境起到重要作用。包括城市周边的农田林网及防护林、风景林、经济林。“二带”即沿汾河和涝河纵横2条风景绿带。“二环”即沿城市内环和中环规划为园林景观路。“二廊”即沿大运高速公路和铁路规划的绿色交通走廊。由此使临汾市城市绿地系统由外而内,层层导入,从而使临汾市真正地绿起来、美起来。

4.2 增加绿色空间,合理分布绿地斑块

从全省的排名情况看,临汾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排在倒数第3位,因此,尽可能地提高绿地面积是该市的重中之重。除了做好“一圈、二带、二环、二廊”的绿化工作外,还必须加快公园、街道绿地、居住区绿地、风景区和单位附属绿地的建设,特别是利用闲置及零星的室外绿化空间,尽可能提高绿地面积、增加绿量,并将这些绿地斑块进行合理分布,增大城市绿地的服务半径[5]。

4.3 完善绿地建设的法律法规

在具体的规划建设中,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级有关绿地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批准的绿地系统规划要求,审批建设工程项目,确保规划确定的绿地正常施工,使园林绿化事业得到法律保障。

4.4 提高绿地系统的文化品味,突出地方特色

临汾市的城市绿地系统应充分体现21世纪中国人的人文思想,满足人们高品质生活需要,创造具有区域文化特征的城市绿地环境。可以以尧文化和花果城为指导思想,以尧庙景区、鼓楼和平阳广场为设计亮点,突出生态城市、现代化城市及黄河根祖文化中心特色,将浓厚的区域文化特征融合于临汾市城市绿地环境中,使临汾市城市绿地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

5 结语

临汾市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按照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不断加快市区园林绿化系统建设的步伐,正在为切实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改善群众生活环境而努力。愿临汾市的明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花更多、城更美。

6 参考文献

[1]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江保山,段晓惠,王红霞.构建生态绿网,塑造古赵文化――邯郸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色分析[J].中国园林,2004(7):72-75.

[3] 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城市绿地建设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城市规划;布局

一、编制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可能性

(1)中国现行的行政体制下,此类规划的主体不明确。在地级市尤其是实行以市带县(或市)的城市,此类问题十分突出。例如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巩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如果按照纲要要求,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市域范围应包括巩义市,但是郑州市的城市规划和园林行政主管部门与巩义市的相关部门并无隶属关系,在实际工作中,郑州方面不会要求规划成果涵盖巩义市绿地系统规划。而巩义方面为了指导城市绿地建设,必须独立编制本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况且市域内各主管部门的职责范围较城区更为复杂。(2)编制该类规划的技术性基础不充分。从参与规划编制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角度来看,也只能做到这种程度。一是市域范围往往是市区范围的几十倍,如此大范围的现场调研,其工作量可想而知;二是市域范围内各种用地隶属关系不同,各主管部门对于该类规划编制的理解和需求不同,因此规划所需基础资料的获取难度可想而知;三是市域范围内相关规划门类众多,由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一个专业规划来直面并协调各种规划,其力度可想而知;四是鉴于以上工作量、工作难度等因素,相应所需的规划编制费用和财政可能的投入也可想而知。因此,与其名不副实,最后有可能导致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的丧失,不如实事求是地重新思考和研究应该如何对待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市域问题。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涵盖大环境绿地的必要性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这一城市绿地的基本功能的发挥仅仅依靠市区范围内的绿地是非常有限的,市区的自然山水等大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编写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提出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其他绿地的概念。虽然在该标准编制过程中这类绿地的命名根据各方意见几经调整,但对于增加这类绿地没有否定意见。由此也可以看出,市区绿地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形成合理的城市结构形态、满足城市居民现代生活的需求、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多种功能已为人们所认识。因此,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提出对市区绿地的规划控制,以保证和引导城市各类绿地的良性持续发展是必要的。

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市域问题应对方法的探讨

(1)规划范围的探讨。首先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看,它是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专项规划,因此它的研究对象应该也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的空间层次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在中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制中,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结合得越紧密,其实施的力度就越大,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对待市域问题时,规划范围的确定应坚持城市规划区的概念,与城市总体规划建立对应关系,既可以避免专项规划的各自为政,保证专项规划的实际意义:同时也能够使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面向实际,而不是纸上谈兵。(2)绿地分类问题的探讨。从构建科学、合理、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的角度看,建立广义的城市绿地的概念是十分必要的。而广义的城市绿地能否在行业内以及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内取得共识,关键是对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绿地如何认识。在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城市规划区范围之内这个空间层次中,牵涉到的用地类型、归属部门、各种规划很多,因此绿地分类研究需要面临和协调的问题也很多,比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地分类更复杂,诸如林地、耕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等等,既有各自的归属部门,又有不同的规划体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来讨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绿地分类问题是有法可依的。(3)规划内容与深度的探讨。规划内容和深度与规划的定位是直接关联的,也是由规划的主要任务决定的。纲要编制说明中指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据此可以理解为:对于市域大环境绿化来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任务是解决空间布局问题。

城市绿地建设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绿地;养护管理

一、城市绿地养护管理的现状

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广大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绿地的养护管理的水平和现状与城市绿地建设的水平出现极大的反差,一边是日益增加的绿地,另一边是城市绿地因为养护管理的问题而影响绿地保存和充分发挥其各项功能的现象,导致了城市绿地建与管不协调、不平衡的现状。

二、城市绿地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整个社会对城市绿地的养护管理的轻视与忽视,导致了养护管理机制不建全、养护管理工作的监督和奖惩制度缺乏、养护管理资金不足、养护管理技术不到位、城市绿地质量参差不齐、绿地保有率和城市绿地总量的数据不准确等问题。

2、公共单位和部分市民参与意识不强,随意毁坏绿地、侵占绿地现象时有发生。人们对一些毁绿损绿的行为已是司空见惯。商店门前的行道树上被扯上绳子晾晒衣物、拖把;花坛内、人行道上时常可见被折断的树枝。随意占用绿地,毁坏绿地的行为时有发生。

3、园林绿化部门是政府城市绿化的主管部门,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城市园林绿化部门体制多变,多遭拆并,园林绿化行政管理中政令不通顺、职能分散,造成园林职工队伍不稳定,绿化建设管理脱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

4、绿地养护管理成本核算没有统一标准,各单位按照自己对绿地养护管理成本的理解来核算成本,就形成了各类绿地养护管理成本差别大的现状。由于绿地养护成本核算标准的不统一和对绿地质量要求的差异,使得绿地养护管理中缺乏资金成为普遍的问题。养护单位对绿地养护的质量要求偏低也是提供资金不足的重要因素。

5、绿地养护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绿化养护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园林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大部分均未参与过任何的上岗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人员文化层次较低,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平衡、管理不规范,对于相关技术人员的培养管理制度很缺乏,形成了绿地管理专业人员的极度缺乏和总体水平差别大的现状。

6、绿化管理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力量缺少,绿化质量的监管还不够。新建绿化工程按正常程序养护期满一年后进行养护工作移交,但整个接收过程中都处于被动状态,无论工程质量好坏都得接收。有些绿地施工中的遗留问题通过后期养护无法解决,重新改造既不经济又不现实。如土质、地形、行道树规格不齐等问题,都是养护工作中的“硬伤”。

三、城市绿地养护管理对策及建议

1、城市绿化涉及面十分广泛,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要形成重视城市绿地的养护管理的思想,突出相关教育,在全社会树立重建也重管的认识,使政府各级部门,以及全市人民对重视绿地养护管理的认识、意识不断增强,要使养绿、护绿成为每个居民的自觉行动,成为行为准则和应尽的义务,使全市各单位和广大居民真正认识到绿化的重要性,树立爱绿护绿人人有责的意识。

2、拓宽养护管理队伍领域,丰富养护管理形式,进一步深化绿地养护机制,积极鼓励适龄公民开展绿地养护、门前三包等方式履行义务。认真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发动各公共户单位和各办事处居民群众搞好小街小巷绿化等有益活动,积极开展创建“园林式居住小区”和“花园式单位”活动,不断推动居住小区和单位绿化向前发展。

3、加强园林管理机构建设,建立稳定的园林职工队伍

(1)建立激励机制,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方式,制定规范、科学的管理技术标准及考核办法,“管建并重”进行科学的管理。

(2)在机制上实行目标责任制,定额、定责管理。对新开发建设的绿化路段即可实行市场化运作,变以费养人为以费养业。

(3)建立考评制度,激励先进,奖优罚劣。

(4)积极发挥园林科研部门及科技人员的作用,加强职工队伍培训,持证上岗;全面推广科学成果的运用,提高植保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管理水平。

4、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可以聘请一部分人民代表(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和市民代表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监督员,为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出谋划策,加强督促检查的力度;严格查处违法事件,依法保护绿化成果。

参考文献

朱伟华、丁少江:试论对城市绿化养护承包公司的管理[J].中国园林,2000,16(6):13-15.

城市绿地建设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和谐社会;低碳模式;环境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 X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5-0140-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5.023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绿地具有生态、社会、经济和景观这四大功能效益,是反映城市宜居性和吸引力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和居民对绿色宜居城市环境需要的提高,针对城市绿地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城市绿地建设质量成为众多研究关注的重点。城市绿地评价指标在监测城市绿地建设质量、引导城市绿地建设重点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1 城市绿地生态评价指标

近年来,国内外对城市绿地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方面展开了不少探索性的研究,绿地指标不断丰富发展,从传统的几个数量指标发展到能够反映绿地质量、结构与功能等特征的多角度、多层次指标群,使绿地评价指标日益丰富。

1.1 数量指标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数量指标是基础性指标。西方发达国家对绿地数量指标的要求较高,如上世纪20年代,德国植物生理学家沃尔德就首先研究得出:城市居民需要30-40m2绿地,才能保证空气的碳氧平衡,所以,德国制定的城市公园人均绿地面积40 m2以上。最近几年又提出新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应达到68 m2的新标准。在70年代,联合国生物圈生态与环境组织提出了首都城市人均公园面积最佳应该为60 m2的居住环境。英国规定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8 m2,人均绿地42 m2,法国规定人均绿地30 m2,美国规划行政官会议的设置基准曾提出: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40 m2;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20 m2;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13.5 m2(公园绿地包括自然公园、高尔夫球场、历史文化遗迹、原始自然保护区等)[1]。而我国2009年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8.98 m2,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指标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以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这3项指标来指导我国城市绿地建设。2002年,建设部颁布了《城市园林绿地分类标准》(GJJ/T85―2002),该标准将城市绿地分为5类: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并在标准中正式提出绿地的主要评价指标:绿地率、人均绿地率、公园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总体来说,我国在进行城市绿地指标体系的研究过程中都会以这些数量指标为基础,进而扩展到其他能够反映城市绿地质量和功能的指标的研究。

1.2 质量指标

城市绿地质量方面的指标有很多,比如研究的比较多的三维绿量、生物丰富度、乡土树种比例、立体绿化、植物配置合理性及景观引力场等指标。

三维绿量是质量指标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绿地指标。三维绿量是指所有生长植物的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其单位一般用立方米表示,是城市绿化指标体系的第一立体指标[2]。在城市绿地的研究中,仅仅使用二维绿化指标很难真实反映城市绿地的整体功能水平,因为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与环境效益还取决于绿化树种的组成、空间结构以及植物的生长状况等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三维绿量”作为城市绿地的三维立体指标,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市采用航空遥感和计算机图像处理并辅以人工判读、编辑来进行绿化状况调查的方法进行了绿化三维量的研究工作,并据此建立了绿量数据库[3],但是上海的三维绿量的调查与建库方法过于复杂、工作量太大。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在北京、上海、武汉、福州、沈阳等大城市开展了城市三维绿量的研究。其中以陈自新等[4]通过建立城市主要绿化植物叶面积的回归模型对北京城市绿地三维绿量及其生态功能进行的系列研究,以及周坚华等[5,6]分别于2001年和2006年基于航片机助解译和三维绿量计算方程研发建立了上海市和合肥市的三维绿量数据库最具有代表性。周廷刚和罗红霞等[7]以彩红外航空遥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根据冠径-冠高关系以及典型树种的树冠立体几何形态与绿量方程,运用GIS分别计算了宁波市全市、江东区和海曙区德总三维绿量和平均相对三维绿量。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刘常富等[8]以立体量推算立体量的方法测算了沈阳城市森林三维绿量。刘常富和何兴元等[9]又模拟了沈阳城市森林三维绿量,结果表明沈阳市覆盖率对绿地三维绿量的影响较小,而最显著的影响因子是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因此,三维绿量的测算方法很多,实践中要根据测算范围和精度要求选择不同的测算方法。事实上,因为多数城市绿地常用因子的基础数据在当地管理部门的数据库中可以找到,可以利用常用因子模拟和预测城市绿地三维绿量,这种方法即简单便捷又易于普及。

周廷刚和郭达志[10]以宁波为例对绿地景观进行了研究,该研究首次提出了城市绿地景观引力场这一指标,绿地景观引力场是指城市绿地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能力的大小和潜力,主要用来反映城市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丰富了城市绿地的评价指标内容。

质量指标中的生物丰富度、乡土树种比例、立体绿化、植物配置合理性近年来没有系统的研究,仅在研究其他指标的同时会涉及到这些指标,但随着绿地指标规划的细化和完整性,这几个指标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1.3 结构指标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当城市绿地覆盖率小于40%时,城市绿地环境效益的重要影响因子是绿地的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的程度。因此,一些学者开始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来研究城市绿地的空间结构、生态功能和异质性的关系,分析城市绿地的景观格局,并进行科学、合理规划[11]。因此要使城市绿地发挥其生态功能,在保证绿地有一定的绝对数量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与布局,优化城市绿地整体结构,促进单位面积城市绿地功能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反映城市绿地空间结构指标有绿地景观连通性、廊道密度、均匀度指标、破碎化指标以及可达性等。

绿地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景观生态学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格局分析、美学评价等提供了有力手段。众多关于城市绿地结构的研究都借鉴了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周天翔和邵天一等[12]分析了湖北省宜昌市中心城区斑优格局、斑匀格局、廊道格局和对照格局等四种景观结构及其绿地分布格局, 选取了气温、相对湿度、环境噪声和大气SO2、NOX、TSP 含量等环境监测指标, 观测了不同绿地景观格局下的环境效应, 并对比分析了绿地分布格局指标与综合环境效应间的关系,以便提出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合理性指标。芮建勋[13]以上海市为研究区域,采用斑块数量、斑块面积标准差、面积均值、周长均值、分维数等景观生态学指数研究了上海市绿地景观嵌套结构的数量特征,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杨瑞卿和薛建辉[14]运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以徐州市为例,选取了绿地景观构成、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斑块密度、斑块数破碎化指数、最小距离指数、景观连通度等指标对城市绿地景观的结构和格局进行了分析。熊春妮和魏虹等[15]对重庆市都市区德绿地景观连通性指标做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绿地结构指标,并且为各研究城市提供了绿地景观建设对策。

结构指标中另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可达性,它是一个量化的评价指标, 能够综合多种因素对这种服务能力做出评价, 为城市规划、园林规划提供借鉴。例如俞孔坚[16]、周廷刚[17]等基于GIS技术对城市绿地景观可达性进行了研究。在这个研究中,俞孔坚等提出了以景观可达性和连续性作为评价城市绿地系统对市民的服务功能以及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并以中山为例,探讨了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景观可达性评价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同时还提出一个阻力矩阵分布模型 ,但这一方法的缺点是计算假设前提必须人口分布密度是均匀的,并且没有对道路交通网络的影响作特殊的考虑。

在俞孔坚的可达性研究的基础上,马林兵和曹小曙[18]提出了一个基于网格划分的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可达性评价方法, 并以广州市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该方法利用每一个网络的道路密度来近似模拟交通成本的阻力,在可到达性计算中综合考虑了人口分布、公共绿地景观服务力、交通成本等因素, 来研究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可达性的空间分布特点,但是这个方法仅考虑了网络内道路密度指数,还应该引入道路的形态指数、人口密度对交通的影响因素。可达性的相关研究还有很多,例如周亮等[19]以武汉市汉口地区为例也进行了基于GIS的城市公共绿地可达性研究,在全国其他城市也有绿地的可达性研究,比如济南、厦门、青岛和上海等。

1.4 功能指标

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持碳氧平衡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为城市居民提供精神和视觉上的享受。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的计量研究已成为生态学、林学和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对于认识城市环境价值,建立城市环境价值补偿制度,促进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吸收CO2、释放O2、降温增湿、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调节小气候等。上世纪90年代,美国利用计算机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模型,能够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以及对城市效益进行综合评价[20,21]。

城市绿地是地球植被的组成部分和碳循环的重要贮存库,在全球碳氧平衡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Rowntree等[22]用数量化方法研究了城市森林CO2吸收及氧气释放,该研究表明,现代工业城市每人需140 m2绿地,才能达到城市碳氧平衡。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城市森林的环保价值与其木材和林副产品的价值比约为3∶1 ,绿化间接经济效益是直接经济效益的18-20倍,此外,美国还研究了树木对居住地产评估及地产价格的影响,发现理想树木覆盖使地产价格提高6%-15%。

目前,我国国内的绿地功能的研究也相继展开,李锋和王如松[23]以扬州市为例进行了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评价、规划与预测研究,该研究应用多边形综合指标法对规划结果进行了评价与预测。陈芳和周志翔等[24]也以武汉钢铁公司厂区绿地为例以城市绿地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蒸腾吸热、减少污染物、滞尘、减噪等6项生态服务功能作为城市工业区生态效益计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对武汉钢铁公司厂区绿地叶面积绿量进行了定量研究。赵华和高本虎等[25]通过对城市绿地节水灌溉效益评价指标的分析,建立了涉及技术因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绿地除了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外,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社会功能。城市绿地对房价的影响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如Tyrvainen[26,27]研究的城市绿地对芬兰各城市房产价格影响,Morancho[28]通过享乐价格法研究了城市绿地不同环境变量对房产价格的影响。但是由于城市绿地的社会价值评估研究较少,技术上难以实现,现在尚处于探索阶段。

1.5 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在发展各类城市绿地单项评价指标的同时,一些学者试图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对城市绿地建设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早在1991年,刘滨谊就初步确定提出了城市绿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框架,并指出以总体控制指标和分类控制指标来作为生态绿化的控制目标。之后,刘滨谊和姜允芳[29]从生态、环境、园林和城规等多学科多角度,提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并把评价指标体系细分为生态功能、结构形态、经济效益、生态过程、景观、规划定量化6个一级指标,每一个一级指标下面又设置了多个二级指标。该研究探讨了绿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为以后我国城市绿地的各个功能指标的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但是具体的指标该如何相互协调,使得绿地空间模式合理布局,还需要大量结合城市研究的实地调查和分析。

严晓和王希华等[30]通过建立城市绿地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现有绿地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定量分析,揭示绿地系统的组成与分布在城市系统中的作用,所采用的主要指标包括:功能类型丰富度、层次类型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景观绿地率、特殊空间绿色量、吸收有害气体量、降尘滞尘量等。吴桂萍[31]在“关于城市绿地生态评价不同指标的比较”研究中对的叶面积指数、郁闭度、绿视率、复层绿色量、绿化建设指数等20多种指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比较了某些相似指标之间的差别。这些研究对我国城市绿地生态评价指标选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朱俊和王祥荣等[32]根据江南城市森林林网化和水网化布局特点,以上海为对象提出城市森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框架分为结构、功能和协调性三个二级指标,这一指标体系的建立为上海市的生态评价开创了先河。之后,顾洪祥等[33]在这一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上海城市森林综合评价研究,这为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开展城市绿地综合评价提供了借鉴。

1.6 指标使用频度分析

为了充分了解我国研究城市绿地的学者对各类城市绿地指标的选择意向与重视程度,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分别以绿地、生态网络、绿色空间、绿量、公园、城市森林、绿化等为关键词,以摘要和全文为检索项,以1990年1月到2010年5月为检索时间范围,检索关于城市绿地评价方面的主要文献。最后从检索的几百篇主要文献中挑选出150篇与绿地评价指标研究高度相关的论文进行指标使用频度分析。被挑选出的150篇文章主要分布在中国科协一级学会的生态学、环境科学、林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方面的期刊,大部分文章是我国城市绿地评价方面研究水平较高的文章。

整理这150篇论文中用到的绿地指标,按数量指标、质量指标、结构指标和功能指标进行分类汇总,分别对每一指标的选择次数和选择频度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由此表我们可以知道近年来对这4种一级指标的研究都很多:数量指标中,研究涉及到的指标有9个,依然是传统的绿地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地率这三个指标用的较多,公共绿地面积、叶面积指数、人均公园面积的相关研究占次要地位,公共绿地绿化空间占有率和绿视率两个指标相关的研究很少;质量指标中,共选择出11个指标,其中绿量、三维绿量和景观异质性的研究较多,对生物丰富度、乡土树种比例、自然度和立体绿化的研究正在增多,而质量指标中的地被植物比例、建成区屋顶绿化率、物种重要值和季相数的研究相对较少;结构指标中,因为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绿地面积上提高绿地的质量就要对绿地结构进行规划,因此目前绿地结构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频度分析共统计了12个指标,其中多样性指数、景观破碎化指数、均匀度指数、可达性和优势度等结构指标的相关研究占主要部分,其次研究较多的结构指标是绿地斑块密度、景观连通性、公平性、景观形状指数和最大斑块指数,结构指标中的景观最小距离指数和平均斑块形状指数的研究较少;

功能指标中,随着生态园林、生态城市的提出,研究绿地的功能指标也是越来越多,尤其是各种生态功能指标的研究,如滞尘能力、降温增湿、吸收CO2释放O2能力、降低噪音、涵养水源、吸收SO2和杀菌能力等功能指标,统计的功能指标共有14个,除了以上的几个研究较多的指标,还有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游憩休闲功能和避震疏散公园面积的相关研究也在增多。

2 城市绿地生态评价模型

如果城市绿地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已经确定,就需要建立评价模型来对绿地进行评价。传统的评价方法有单项指标模型法、评分叠加法、综合指数法、聚类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等。

2.1 单项指标模型

CITY Green模型和可达性评价模型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城市绿地评价单项指标模型,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在本文中作为重点加以介绍。

2.1.1 CITY Green模型

城市绿地数学模型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是Abdollahi提出的CITY Green模型[22]。CITY Green模型主要用于对城市绿地的规划管理和生态效益分析。CITY Green模型是有CITY Green软件作为支撑的,该软件是基于ERSI公司的GIS软件ArcView3.X开发的功能扩展模块。CITY Green软件可以利用多光谱、高分率影像,通过数字化过程准确勾画出整个研究区域的图像,建立区域的土地覆盖类型的数据库。该软件是由两个功能模块(如图1)构成:模型数据库和空间分析模块。模型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分析模块即生态效益分析模块,该模块通过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分析运算,得出植被的各项生态效益,并能进行城市绿地的生长模拟,对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指标进行动态预测与评估。

目前,CITY Green模型在国际上尤其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一模型在我国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胡志斌等[35]利用CITY Green模型对沈阳市城市绿地进行了结构分析,并且计算了沈阳城市绿地固碳及净化环境的生态价值。张侃和张建英等[36]进行了基于土

地利用变化的杭州市绿地生态服务价值CITY green模型评价的研究。该模型在我国其他城市的绿地研究中也有所应用,如上海、哈尔滨、南京等地,但是这些研究大都是应用于城市绿地基本的研究与分析中,在城市绿地的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所以该模型在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中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1.2 可达性评价模型

可达性是指居民克服距离、旅行时间和费力等阻力到达一个服务设施或活动场所的愿望和能力的定量表达,是衡量城市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准[37]。可达性的计算方法有很多,而最小邻近距离法是可达性分析计算简便和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尹海伟和孔繁花等[38]利用这一评价方法以上海和青岛为实证,对这一指标进行了分析和检验。

李博、宋云和俞孔坚[39]对绿地可达性常用的评价方法做了系统阐述。总结起来,现有的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主要是描述研究内容,一般不能得到定量的指标。定量研究又分为统计分析法和GIS分析法,其中统计分析法对可达性的影响因素考虑全面,但是缺乏量纲,并且计算复杂,参数和变量众多。GIS分析法根据建模原理不同可以分为缓冲区模型、费用阻力模型和引力势能模型3类,然而这3种模型也是各有各的优缺点:缓冲区模型计算简单,易在规划中操作,但是没有考虑路网等影响可达性的因素;费用阻力模型较真实地反映交通成本,但是较难全面反映某一区域居民火的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机会;引力势能模型考虑了绿地和出发点之间的相互引力作用,对可达性的分析全面透彻,但模型较复杂,较难解释和直观判读。在用这些模型时,通常要考虑现实因素来判断选择。

2.2 综合评价模型

绿地综合评价方法很多,常用的综合评价模型有综合指数法、灰色关联法、模糊数学法、神经网络法等。

综合评价模型中最为常用的是综合指数法,例如蒙吉军和申文明等[40]基于RS/GIS的三峡库区景观生态综合评价研究,该研究就是用的综合指数法。因为该评价模型可充分体现景观生态评价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所以经常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在快速的城市建设进程中,如何科学综合的评价城市绿地系统并针对现状不足做出合理有序的规划安排,是各个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在综合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从系统化、总体层面对城市绿地进行评价,通过生态、社会、经济等多角度综合考虑,力求达到科学性、客观性。

3 结论与展望

进行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研究,目的是量化城市生态水平,指导我国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目前的生态评价指标大多数针对自然角度,而很少关注人文角度,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和文化角度,使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具体和深入。

由于我国各个城市和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生态环境差异水平和气候差异都较大,因此希望结合我国城市绿地建设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起一套统一的、有效的“多类型多层次”绿地指标体系,科学量度现阶段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同时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模型,使其能够更有效的评价我国城市绿地生态水平,指导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国家建设部. 建城[2000]106号,国家园林城市标准[S].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 Urban Construction [2000]106, State Standard for Garden City[S]. ]

[2]刘立民,刘明. 绿量:城市绿化评估的新概念[J]. 中国园林, 2000,16(5):32-34. [Liu Liming, Liu Ming. Vegetation Quantity: New Concept for Urban Greening[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0,16(5):32-34.]

[3]孙天纵. 城市遥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5. [Sun Tianzong. Urban Remote Sensing[M]. Shanghai: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1995.]

[4]陈自新,苏雪痕,刘少宗,等. 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研究(2):定量化研究城市园林生态效益基础手段的建立及园林植物生态功能的系列研究[J]. 中国园林, 1998,14(56):51-54. [Chen Zixin, Su Xuehen, Liu Shaozong, et al. Research on Urban Greening Ecological Benefit(2):Series Research on Foundation of Fix Quality Urban Greening Ecological Benefit Fundamental Methods and the Zoology Function of Garden Plants[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1998,14(56):51-54.]

[5]周坚华.城市绿量测算模式及信息系统[J]. 地理学报, 2001,56(1):14-23.[Zhou Jianhua. Calculation Model and Information System Vegetation Quantity[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1, 56(1):14-23.]

[6]周一凡,周坚华. 绿量快速测算模式[J]. 生态学报, 2006,26(12):4204-4211. [Zhou Yifan, Zhou Jianhua. Fast Calculation Model for Vegetation Quantity[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6, 26(12):4204-4211.]

[7]周延刚,罗红霞,郭志达. 基于遥感影响的城市空间三维绿量(绿化三维量)定量研究[J]. 生态学报, 2005,25(3):415-420.[Zhou Yangang, Luo Hongxia, Guo Zhida. Urban Space Three-dimensional Vegetation Quantity Based on Remote Sensing[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 25(3):415-420.]

[8]刘常富,何兴元,陈玮,等. 沈阳城市森林三维绿量测算[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28(3):32-37.[Liu Changfu, He Xingyuan, Chen Wei, et al. Forest Three-dimensional Vegetation Quantity Calculation of Shenyang City[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06, 28(3):32-37.]

[9]刘常富,何兴元,徐文铎,等. 沈阳城市森林三维绿量模拟及其影响因子[J].应用生态学报, 2008,19(6) 1173-1178.[Liu changfu, He Xingyuan, Xu Wenduo, et al. Forest Three-dimensional Vegetation Quantity Calculation and Its Infection Gene of Shenyang City[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6, 28(3):32-37.]

[10]周廷刚,郭达志. 基于GIS的城市绿地景观引力场研究[J]. 生态学报, 2004,24(6):1157-1163.[Zhou Yangang, Guo Dazhi. Research of Urban Gardening Sight Gravitation Field Based on GIS[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4,24(6):1157-1163.]

[11]Tom 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Design.2nd edition[M]. London: UCL Press Limited, 1998:113-154.

[12]周天翔,邵天一. 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及其环境效应[J]. 生态学报, 2004, 24(2):186-192.[Zhou Tianxiang, Shao Tianyi. Space Structure of Urban Gardening and Its Environment Affect[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4, 24(2):186-192.]

[13]芮建勋. 上海市城市绿地景观空间格局研究[J]. 生态科学, 2006, 25(6):489-492.[Rui Jianxun. Research on Urban Gardening Sight Space Structure of Shanghai City[J].Science of Ecology,2006, 25(6):489-492.]

[14]杨瑞卿,薛建辉. 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研究:以徐州市为例[J]. 人文地理, 2006, 89期,14-18.[Yang Ruiqing, Xue Jianhui. Research on Urban Gardening Sight Space Structure: Take Xuzhou City for Instance.[J]. Cultural Geography,2006, 89:14-18.]

[15]熊春妮,魏虹. 重庆市都市区绿地景观的连通性[J]. 生态学报, 2008, 28(5):2237-2244.[Xiong Chunni, Wei Hong. Analysis of Connectivity on Greenland Landscape in Metropolitan Region of Chongqing City.[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8, 28(5):2237-2244.]

[16]俞孔坚,段铁武,李迪华,等. 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案例[J]. 城市规划, 1999, 23(8):8-11.[Yu Kongjian, Duan Tiewu, Li Dihua, et al. Landscape Accessibility as a Measurement of the Function of Urban Green System[J]. City Planning Review,1999, 23(8):8-11.]

[17]周廷刚,郭志达. 基于GIS的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结构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 生态学报, 2005, 123(5):901-907.[Zhou Yangang, Guo Zhida. Research of Urban Gardening Sight Gravitation Field Based on GIS: Take Ningbo City for Instance[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 123(5):901-907.]

[18]马林兵,曹小曙. 基于GIS的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可达性评价方法[J]. 中山大学学报, 2006,45(6): 111-115.[Ma Linbing, Cao Xiaoshu. Urban Public Gardening Landscape Accessibi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GIS[J]. Journal of Zhongshan University,2006,45(6): 111-115.]

[19]周亮,王挺,马娜,等. 基于GIS的城市公共绿地空间可达性研究:以武汉汉口地区为例[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8, 20(4):11-15.[Zhou Liang, Wang Ting, Ma Na, et al. Urban Public Gardening Landscape Accessibi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GIS: Take Hankou Region of Wuhan City for Instance[J]. Yunna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search.2008, 20(4):11-15.]

[20]Ann V H, Torsten W. A Monitoring Tool for the Provision of Accessible and Attractive Urban Green Spaces [J]. Landsc. Urban Plan,2003, 63 : 139-144.

[21]Abdollahi K K, Ning Z H, Appeaning A. Global Climate Change & Urban Forest [M]. Baton Rouge : Franklin Press,2000.

[22]Rowntree R A, Nowak D J. Quantifying the Role Urban Forests in Removing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J]. J .Arboric, 1991,17:269-275 .

[23]李锋,王如松.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价、规划与预测研究[J]. 生态学报, 2003, 23(9):1929-1936.[Li Feng, Wang Rusong. Appraisal of Service Function Value, Programming and Forecast Research of Urban Greening System[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3, 23(9):1929-1936.]

[24]陈芳,周志翔,郭尔祥,等. 城市工业区园林绿地滞尘效应的研究[J]. 生态学杂志, 2006,25(1):34-38.[Chen Fang, Zhou Zhixiang, et al. Investigation on Dust Affection of Urban Industrial Park Greenland[J].Journal of Ecology,2006,25(1):34-38.]

[25]赵华,高本虎,高占义. 城市绿地节水灌溉效益综合评价方法[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4(2):145-150.[Zhao Hua, Gao Benhu, Gao Zhanyi. etc. Fuzzy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Irrigation Benefit of Urban Greenland System [J]. Journal of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Research,2006,4(2):145-150.]

[26]Tyrvainen L. The Aminety Value of the Urban Forest: an Application of the Hedonic Pricing Method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7, 37: 211-222.

[27]Tyrvainen L, Miettinen A. Property Prices and Urban Forest Amenitie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0, 39:205-223.

[28]Morancho A B. A hedonic valuation of urban green areas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3, 66: 34-41.

[29]刘滨谊,江允芳 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误区与对策[J]. 城市规划.2002,26(2):76-80.[Liu Binyi, Jiang Yunfang. Urge on the Pitfall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 Op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of China Cities[J]. City Planning Review,2002,26(2):76-80.]

[30]严晓,王希华,刘丽正,等. 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初报[J]. 浙江林业科技,2003.22(2):68-72.[Yan Xiao, Wang Xihua, Liu Lizheng, et al. Preliminary Appraise Target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Beneficial Results on Ecology [J].Zhejiang Forestry Sci-tech Journal, 2003.22(2):68-72. ]

[31]吴桂萍. 关于城市绿地生态评价不同指标的比较[R]. 现代园林.[Wu Guiping. Compare about that Urban Green Land Organism’s Habits Valuation is Unlike an Index’s [R]. Modern Garden.]

[32]朱俊,王祥荣,樊正,等. 城市森林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03,1(1):36-43.[Zhu Jun, Wang Xiangrong, Fan Zheng, et al. Studies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Urban Forest: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J]. Chinese Urban Forestry,2003,1(1):36-43.]

[33]顾洪祥,朱俊,王祥荣,等 上海城市森林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3):119-123.[Gu Hongxiang, Zhu Jun, Wang Xiangrong, et al. Study on Shanghai Urban Fores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5,15(3):119-123.]

[34]彭立华,陈爽,刘云霞,等. Citygreen模型在南京城市绿地固碳与削减径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J].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6):1293-1298.[Peng Lihua, Chen Shuang, Liu Yunxia, et al. Application of Citygreen Model in Nanjing Urban Greenland Carbon Fix and Evaluation of Reduce Runoff[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7,18(6):1293-1298.]

[35]胡志斌,何兴元. 沈阳市城市森林结构与效益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14(12):2108-2112.[Hu Zhibin, He Xingyuan.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Urban Forest in Shenyang Build-up Area[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3,14(12):2108-2112.]

[36]张侃,张建英,陈英旭,等.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杭州市绿地生态服务价值CITYgreen模型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10):1918-1922.[Zhang Kan, Zhang Jianying, Chen Yingxu, et al. Urban Greenbelt Eco-service Value of Hangzhou City under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An Evaluation with City Green Motel[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6,17(10):1918-1922.]

[37]Herzele A V, Wiedemann T. A Monitoring Tool for the Prevision of Accessible and Attractive Urban Green Spaces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3, 63: 1092126.

[38]尹海伟,孔繁花,宗跃光,等 城市绿地可达性与公平性评价[J]. 生态学报, 2008,28(7):3375-3383.[Yin Haiwei, Kong Fanhua, Zong Yueguang, et al. Accessibility and Equity Assessment on Urban Green Space[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8,28(7):3375-3383.]

[39]李博,宋云,俞孔坚. 城市公园绿地规划中的可达性指标评价方法[J]. 北京大学学报, 2008, 44(4):618-624.[Li Bo, Song Yun, Yu Kongjian. Evaluation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Accessibility in Urban Public Green Space Planning[J].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2008, 44(4):618-624. ]

[40]蒙吉军,申文明,吴秀芹. 基于GS/GIS的三峡库区景观生态综合评价[J]. 北京大学学报, 2005, 41(2):295-302. [Meng Jijun, Shen Wenming, Wu Xiuqin. Integrated Landscape Ecology Evaluation Based on RS/GIS of Three-Gorge Area[J].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2005, 41(2):295-302.]

Research Progress i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Urban Greenland

ZHANG Lihua ZHANG Jingkun HUANG Baorong

(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gave an overview of the latest literatures on Urban Greenland’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hich provides significant guidelines for both urban greenl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crucial projects. We discussed the progress in the index system attribution analysis, such as quantity, qual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etc; thereby we provided statistics on the application frequency of urban greenland’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the literatures. Research result indicates that such indexes as green coverage ratio, per capita public greenbelt area, green area ratio, vegetation quantity, Threedimension green quantity, the landscape diversity, fragmentation index,landscape evenness, accessibility, landscape dominance, dust detentions, cooling humidification, carbon sequestration effect and others are of wide application in these years. On this basis, we analyzed the evaluation models of such indexes applie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Finally, we dealt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more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application to both urban greenl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od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