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事业管理的认识

公共事业管理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事业管理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事业管理的认识

公共事业管理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公共政策;应用经济学;城市化;经济发展

一、城市经济学的诞生

就历史而言,城市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与经济理论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再到中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的。1965年美国汤姆逊的《城市经济学导言》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在美国首先诞生。虽然城市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只是经济学体系中的后来者,但它一经产生就体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此后,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西方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兴起和传播,经过20多个年头的风雨历程,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

城市经济学是发展中的经济学。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一系列实际问题,但传统经济理论面对这些城市问题却束手无策。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城市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点、区域发展的中心,更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纽带。与此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问题也日趋复杂和深化,使得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域、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

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边缘学科。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城市系统,重点是城市经济系统,而城市经济系统是多层次的,它包括微观城市经济系统、宏观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经济管理系统,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是一门边界宽广的学科。它是把许多的部门经济学应用到城市经济系统之内,并对其内涵和外延加以丰富和发展所形成的综合性学科。

城市经济学是公共经济学。世界范围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城市公共经济关系显得更为复杂和重要,公共经济对企业经济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已经日益明显。城市经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不仅从企业角度出发,而且,更多的是从城市和区域经济整体运行盛壅塑 皇出发研究经济问题。因此,公共部门的投入产出及其政策的研究构成了城市经济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城市经济学重点研究城市公共经济的地位、作用、内容体系,提出调控的方法和公共经济政策,如通过对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文化设施、公共福利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和住宅建设等问题的研究,为政府配置公共经济资源,提高公共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因此,城市经济学是完全不同于企业经济学的治市经济学,是市长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城市经济管理既不等同于以企业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管理,也不等同于以国民经济管理为内容的宏观经济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将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城市管理职能也大大地丰富了传统管理学职能的内涵,所以,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也是应用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而不是理论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是为了把握城市系统经济运行、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的实践。

三、对城市经济学的认识

笔者认为,城市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日趋活跃。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中观层次和空间范畴上对城市经济问题进行了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式的多样化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个性化研究”的方式。与“个性化研究”方式相对应的是“群体化的跨空间协作研究”也正在兴起,出现了跨地域乃至跨国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这与网络化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密不可分。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发的创新与突破。城市经济研究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日趋活跃。

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城市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存在不足,城市经济理论基本观点的表述存在不规范,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部分分离。城市经济学研究存在薄弱环节。对城市化问题、城市经营与管理问题的研究存在不足,对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不足。

城市经济学基础研究。一是在重视对特定城市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关注统领全局的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背景下,对城市化和城市经济运行的规律性研究及城市经济学理论、方法、工具、经济模型的研究。其趋势是完善城市经济学基础理论体系,明确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对象、范畴、结构等问题,创建相关经济模型,提高研究的规范性和增强其实践的可操作性,规范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相关概念的使用。

在完善城市经济学学科体系与内容上,我们应融会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如可探讨建立科学的城市政治经济学,包括城市及城市区域的生产系上层建筑、社会福利和行政区划等在内的问题,将制度性和社会性因素视为经济分析的内生变量,将所有权的分配、经济组织结构乃至社会政治制度结构都理解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包括城市发展政策、城市产业政策、城市人口政策、城市户籍政策、城市土地政策以及城市社会治理的方针政策等。要加强以生产力为转移的城市化规律的研究、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发展阶段性的研究和国情与地区差异的研究。二是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具体措施,特别是政府定位及其作用的发挥。

我们要研究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如何抓住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契机,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较少关注落后地区的城市化问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用城市发展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从宏观的角度看,应加强对不同地区城市规模结构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城市规模效益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区域差别扩大与缩小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大城市化与城镇化的研究和不同地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规律等问题的研究。五是城市化的比较研究。如发达国家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资借鉴;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也极具参考价值。

城市化不单单是一个经济过程,也是一个国民生活方式转变、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加强城市化对国民生活观念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的研究。七是城市建设的规划研究。应加强城市建设创新性与国际性关系的研究;加强民间建筑与公共建筑协调性的研究;加强城市建设方法论的研究以及城市规划法制性与指导性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

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管理问题研究可罗列以下三点:

一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政府的职能与定位。这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首要和基本问题,相关的研究已有很多,但还不够清晰明确,指导实践的能力也不足,研究工作仍需加强。

二是,城市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三个效益”的统一问题。下一步的相关研究将集中在确立实现“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和相应机制的形成与完善上。

三是,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在追求所谓“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从经济学角度确立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机制,平衡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

四是,城市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建设。研究精神文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探索政治文明的推进措施;建树“伦理经济”和“道德经济”的产业文化观念;剖析城市环境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科学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发展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途径。

公共事业管理的认识范文第2篇

    一年之际在于春。新年伊始,是企业制定全年计划和预算的时候,也是事业部或子公司向公司总部报项目、争资源的时候。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一些仍处于亏损的新事业部门,此时会提出雄心勃勃的计划和目标,要求公司总部追加投资,其最充足的理由是,如果规模再扩大多少,就可以超过盈亏平衡点,实现扭亏为盈。要不要向这些亏损的新事业追加投资,可能是大企业高层领导最棘手的决策之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高层决策者吃不准这些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新事业到底是不是只是因为缺少资金?

    制定这类决策,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我们不是向新事业投资,而是向新事业的经理人投资。新事业只是一种机会,它本身并不创造利润,创造利润的是新事业的经理人。

    那么,为什么许多掌管新事业的经理人不能为企业创造利润呢?为什么一些看上去机会很好的新事业,又可依托原有企业的品牌、渠道、经营诀窍等多种资源,还有企业初期投入的巨额启动资金,但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呢?在笔者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不成功的新事业没有按创业管理方式运作。不仅是新创企业,即使是大企业新事业领域的成长,也要经过创业管理阶段;尽管大企业可以集中资源高起点投入新事业,但不能代替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创业管理?它与成长中的经营管理有什么重要区别?为什么它应当是新事业成长的必经阶段?

    所谓创业管理(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就是白手起家,基本上依靠自有资金,使新事业开始赚钱并进入良性循环的管理方式。它有几个主要特征。

    首先,创业管理是“以生存为目标”的管理方式。新事业的首要任务是从无到有,把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卖出去,掘到第一桶金,从而在市场上找到立足点,使自己生存下来。在创业阶段,生存是第一位的,一切围绕生存运作,一切危及生存的做法都应避免。最忌讳的是在创业阶段提出不切实际的扩张目标,盲目铺摊子、上规模,结果只能是,“企而不立,跨而不行”。那么什么是生存的来源呢?只有赚钱。赚钱是企业生存的惟一来源,赚钱是创业管理的首要目标。在创业阶段,亏损,赚钱,又亏损,又赚钱,可能要经历多次反复,直到最终持续稳定地赚钱,才算是度过了创业的生存阶段。把赚钱作为惟一标志,还因为只有开始持续地赚钱,才能证明新事业探索到了可靠的生意模式(Business Model),因此才有了追加投资的价值。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新事业新在哪里?不是新在技术上,不是新在产品上,而是新在生意模式上,也就是新在满足顾客需求、创造价值和赚钱的不同方式上。新事业要超越已有的竞争对手,一定要探索到新的成功的生意模式,这是创业管理的本质所在。在没有找到可靠的生意模式之前就大量投资,是风险投资在.com公司上损失惨重的原因。

    其次,创业管理是“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创造自由现金流”的管理方式。现金对企业来说就像是人的血液,企业可以承受暂时的亏损,但不能承受现金流的中断,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强调“赚钱”而不是“盈利”的原因。什么是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呢?就是不包括融资,不包括资本支出,以及不包括纳税和利息支出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自由现金流一旦出现赤字,企业将发生偿债危机,可能导致破产。自由现金流的大小直接反映企业的赚钱能力,它不仅是创业阶段也是成长阶段管理的重点,区别在于对创业管理来说,由于融资条件苛刻,只能主要依靠自有资金运作来创造自由现金流,从而管理难度更大。创业管理要求经理人必须锱铢必较,像花自己的钱那样花企业的钱,千方百计增收节支、加速周转、控制发展节奏。也就是要经理人白手起家。

    第三,创业管理是充分调动“所有的人做所有的事”的团队管理方式。新事业在初创时,尽管建立了正式的部门结构,但很少有按正式组织方式运作的。典型的情况是,虽然有名义上的分工,但运作起来是哪急、哪紧、哪需要,就都往那里去。这种看似的“混乱”,实际是一种高度“有序”的状态。每个人都清楚组织的目标和自己应当如何为组织目标做贡献,没有人计较得失,没有人计较越权或越级,相互之间只有角色的划分,没有职位的区别,这才叫做团队。这种运作方式培养出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和忠诚。即使将来事业发展了,组织规范化了,这种精神仍在,成为企业的文化。在创业阶段,经理人必须尽力使新事业部门成为真正的团队,否则是很难成功的。这种在创业时期锻炼出来的团队领导能力,是经理人将来领导大企业高层管理班子的基础。

    第四,创业管理是一种“经理人亲自深入运作细节”的管理方式。经历过创业的经理人大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曾经直接向顾客推销过产品,亲自与供应商谈判过扣点,亲自到车间里追踪过顾客急要的订单,在库房里卸过货、装过车,跑过银行,催过账,策划过新产品方案,制定过工资计划,被经销商骗过,让顾客当面训斥过,等等。这才叫创业,要不一切怎么会从无到有?由于对经营全过程的细节了如指掌,才使得生意越做越精。以至于有些企业家和经理人,在企业做大后,仍然对关键细节事必躬亲,不能有效地授权,反而成了一种缺点。“细节是魔鬼”,生意不赚钱,就是因为在细节上下的功夫不够。Wal-Mart为什么能够打败Kmart?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Wal-Mart的老板萨姆·沃尔顿注重细节的管理作风。他立下规矩,每次总部高层季度例会,都要仔细分析一家问题企业,找到解决办法。如果Kmart也照此管理,就不至于落到破产的地步。在Kmart申请破产保护后,一次就关掉了283家亏损分店。早干嘛去了?管理不深入细节,不正视问题,即使购买了再多的IT设备和管理软件有又什么用!

    最后,创业管理是彻底奉行“顾客至上,诚信为本”的管理方式。创业的第一步,就是把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卖给顾客,这真是一种惊险的跨越,如果不是顾客肯付钱,怎么收回成本还加上利润?企业是发自生存的需要把顾客当作衣食父母的。经历过创业艰难的企业家和经理人,一生都会把顾客放在第一位,可以说是铭心刻骨。再有,谁会借钱给没听说过的企业?谁会买没听说过的企业的东西?谁会加入没听说过的企业?企业靠什么迈出这三步?靠的是诚信,也只有靠诚信。所以,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不是后人杜撰的,是创业阶段自然形成的。创业管理是在塑造一个企业。

公共事业管理的认识范文第3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需要更多的综合性人才。工商管理专业需要与创业教育相融合,打破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培养学生的创业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达到创造性和创新性就业。但是,当前的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时间短,加之我国国情特殊,造成工商管理教育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并且一直沿用以往的学术研究培养模式,存在诸多弊端。

1.模式单一,专业特色不明显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偏重于理论课程的讲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十分封闭,加之国家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较强的政策干预,导致了我国各大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十分相似,无法体现高校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因此,高校成为了“标准化制造”的工厂,市场上同一类的毕业者太多,无法满足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2.创新和创业能力教育薄弱

工商管理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注重于理论教学,比如一、二、三年级开设的都是理论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四年级才开设很少的实习和实践课程。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造成了学生知识和技能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

3.合作培养机制不健全

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通过政府、企业、高校三方的合作,培养了大学生自主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建立起完善的培养机制。在美国,学校会根据自己的特色和学生的能力安排课程,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学以致用。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教育,不能仅仅通过课本的知识来建立,还需要从教师、课程安排、实践等方面不断进行完善。首先,应多聘请成功的企业管理人员来进行讲授。其次,政府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和支持创业教育。最后,学校要尊重并重视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适用性人才,并与企业合作推动学生走向企业进行实践。但是,至今我国的高校在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方面并没有形成政府、企业、高校三方的良性的多层次合作。

4.缺乏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文化对人的思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种隐性的力量,会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但是,我国的高校在创业发面并没有形成积极向上、不畏艰难、勇于冒险的气氛。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本应是最具有朝气和激情的创业中坚力量,如果一味满足现状、循规蹈矩,必定会不断消磨自身的创业激情和热情。从现实情况看,我国校园文化明显缺乏合作、创新、创业、探索的精神,这必将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发展创业教育,优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为满足环境变化和社会需求,高校应改变以理论为重点的教学方式,锻炼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汲取、吸收、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规划和完善创业型人才所需要的培养模式。

1.强化创业理念,转变教育理念

知行统一,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不断强化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的理念,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才能有效指导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工商管理专业的全新教育思想是培养优秀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我国高校的培养观念应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创业能力为中心改变,从以学术型人才为重心向以创业型人才为重心转变。高校的师生必须正确认识创业教育。老师应针对不同个性和类型的学生实施分层教育,使得广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都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在学校也可以开展思想研讨会、办学特色讨论会等活动,来加深人们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2.围绕创业教育,设置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借鉴国外创业教育的经验,通过将创业教育融合到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中去,从而提升整个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水平。课程设置可以结合学生的能力发展按阶段去划分并安排。大学一年级阶段,主要以加强学生创业的意识为目的,可以设置有关于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方面的课程;大学二年级阶段,主要以增强学生创业技能为目的,可以设置有关于资金筹集、市场拓展、

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大学三、四年级阶段,主要以锻炼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为目的,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立“创业孵化中心”、创业基地等平台,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有力的设施保障。 3.建立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机制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改革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帮助,需要建立高校、政府、企业三方深层次合作机制。首先,政府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进行鼓励和支持,比如工商注册优惠、税收减免、贷款政策等等。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与高校共同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并在园区内构建配套设施和指导机构,为有创业才能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提供平台。此外,政府部门应与高等院校共同为大学生创业建立后续保障制度,降低创业风险,完善创业群体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其次,建立与企业的合作机制。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创业教育需要兼顾学生和企业两方的需求,使得高校和企业相互合作,相互促进。通过校企联合,一方面可以使得高校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锻炼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经验;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产学研”机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企业的运营当中去,提高企业的效益。

4.提倡教师开展企业实践活动

创业教育是一种可以融汇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教育形式。教师作为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的重要人员,应在创业教育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现实中很多的高校老师对于创业很陌生,并且很少具备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免有纸上谈兵之感,无法有效提高创业教育水平。为此,我国应提倡教师开展企业实践活动。政府和高校也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和支持高校老师去企业中锻炼。一方面可以有效锻炼高校老师的实践能力,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另一反面可以为企业提供有着深厚知识储备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5.营造积极向上的创业文化

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对于创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一,工商管理专业应组建创业者团队,由有相关经验的老师带头,定期进行创业知识交流。也可以举办座谈会,邀请成功创业者来校讲座。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有效将创业精神灌输到学生的思维中,渲染创业氛围。第二,学校可以举办创业竞赛,由学生独立完成创业规划、实施、解决问题等任务,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创新精神。第三,创建专门的创业咨询中心,为学生解答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建议和对策。通过以上的举措,可以很大程度上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活动,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和对创业的认识,从而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公共事业管理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临时工;人力资源;开发

一、临时工录用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临时工录用的现状

对临时工实行的“三不”政策是指不签定劳动合同,不缴纳保险费以及不上社会保险。很多企业为了方便辞退临时工,逃避应承担的责任,就不与临时工签定劳动合同,或是不按时签定劳动合同。一些企业就是在与劳动者的劳动期限快要结束时才签定劳动合同。同时不少企业利用临时工在就业中所处的劣势地位,与其协议不缴纳保险费和不上社会保险,认为是双方同意就是合法的行为。

2.临时工的培训

企业招聘临时工具有一定的紧迫性,招聘用工都在几天之内完成,时间是非常紧迫的。加之,企业为了节约培训费用,会尽量缩减培训成本。

对于有一定危险系数的工作,往往造成了安全的隐患。而且临时工对安全意识不强,很容易发生生产事故,结果给企业和临时工都带来损失。这与企业加强培训相比是得不偿失的;其次,临时工对企业的工资、福利、管理制度不了解,这成为临时工和企业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很多劳务纠纷就这样形成了。给用人单位和临时工都带来很多麻烦;再次,由于不系统的职前培训,临时工不能掌握基本的工作常识,临时工也仅仅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这样对生产性企业来说不利于生产,会降低工作效率,而对服务性行业来说会损害企业形象。

3.临时工的绩效考核

临时工取得的成绩往往都归集给正式的员工,但是一旦出现错误,临时工就成为“替罪羔羊”。按照绩效来考核,一般给比较低的基本工资,还规定较难完成的工作量来规定提成,很少有临时工能通过拿提成而获得较高的工资,这样大大削弱了临时工工作的积极性。临时工感觉工作没有多大的意义和挑战性。

因为临时工的临时性,企业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其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及长远价值,忽视对这部分人力资源的激励,缺乏培训机会和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临时工的工作热情不能充分的调动起来,在工作中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只要求自己完成基本任务,不求改善和提高业绩。临时工不能参加企业的组织活动,对企业没有归属感,容易形成自己的小团队,难以使其与正式工形成融洽的团体,共同努力。

二、加强临时工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建议

目前,“临时工”在招聘、录用、职前培训、绩效考核等多方面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使得临时工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对于以上企业对临时工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关于临时工管理的国家政策法规的相关规定

《劳动法》应切切实实地贯彻到每个用人单位,强化经营者与生产者的劳动法制意识,对违反劳动法规的行为采取强有力的制裁措施,促使用人单位的内部管理由人治转向法治,使用人单位的外部竞争由不公平竞争转向公平竞争。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劳务、工商、财税等有关政府的职能。执法部门都有权对不依法为劳动者办理参保手续的用人单位采取强有力的制裁措施。这样做既有利于促进各种所有制性质的用人单位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的公平性和确立劳动关系双方权利义务的规范性,同时也有利于把社会保险工作进一步纳入法制化轨道,以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2.企业自身加强管理力度

(1)建立完整的临时工招聘系统

首先,建立临时工人力资源库。对资源库中的人力资源进行分析和归类,建立在本企业工作过的临时工的电子档案,在企业需要临时工时可以直接从临时工人力资源库中查询企业所需要的人才,避免了人员招聘不足,新手对岗位不熟悉,以及招到不符合企业要求的人员等风险。其次,建立临时工需求预测系统。各个管理部门根据以往的经验,或由企业下属的各个部门和基层单位,据各自的生产任务状况、技术设备状况和人员配置状况对本部门的临时工需求进行初步预测,在此基础上,人力资源部再对照预测的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最终形成不同时期企业临时工需求的总体预测。

(2)招聘临时工时应严格录用并进行岗前培训

临时工在录用时是非常关键的,在进行招聘的人员中选择合适企业的员工对于企业的整体效益有很大影响[11]。组织的目标是由员工来实现的,所以一定要争取招聘到合格的员工,避免调职或解聘。虽然临时工在企业工作的时间不一定很长,但他也是企业的一部分,代表企业的形象。岗前培训能使临时工尽快的适应企业的工作节奏,有效的岗前培训能使企业制度深入人心,便于日后对于临时工的管理。同时使临时工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有利于增强临时工的企业归属感。

(3)创新临时工激励机制

对于临时工的激励不能仅限于口头上的表扬。对于已被企业使用的临时工,要使他们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必须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体制。我们应该由只停留在对正式工的激励转向对正式工、临时工的激励同时并重,平等对待。对于临时工来说,他们的本身的特点与正式工存在着差别,所以他们的需求也与正式工不同,要想建立有效的激励体制,还应该针对他们的特点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更可以为表现好的临时工提供转为正式员工的机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临时工的工作积极性。

(4)让临时工的工作有目标性

临时员工该知道公司多少信息?也是不少企业的疑问。我认为,临时员工所接触的工作内容与层级有限,只要企业机密信息管制得宜,同时不忘和临时员工签订保密协议书,工作上该知道的信息,临时员工知道得越多越好,他们才越能融入团队、顺利完成公司交付的项目,而不是一味的蒙在鼓里。这样能极大的调动临时工的积极性,使临时工产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创造更大的价值。

(5)保障有效及时的信息沟通

有效的沟通能够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将适当的信息,用适当的方法,传递给适当的人,从而形成一个健全、迅速、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以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首先,在企业内部沟通方面,生产计划部门应当对临时工的需求及时有效的传达给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员,以便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企业需要的人。在生产计划改变需紧急用工时应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几种沟通渠道并用。其次,在企业外部沟通方面,企业如果把临时工这一部分外包给中介公司的话,应该加强与中介公司的沟通。

3.临时工自身应该加强的方面

临时工应该清楚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一旦自己的权利遭到侵害就要努力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个方面,临时工也应该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在争取自己合法利益的同时,更应该遵守与企业签订的劳务合同,按时、按量的完成法定的义务,不能无故的迟到、早退,更不能随意地辞职,这样会给雇佣单位带来很大影响。临时工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有主人翁的责任感。

三、临时工职业前景与管理

是否有前途的职业前景对于每个企业员工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员工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是所有员工都非常关注的。对于临时工来说也非常重要。所从事的工作是否有挑战性,是否对将来的发展有利,也是许多临时工在选择工作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如果临时工认为工作有挑战性、有升职的空间,那么临时工就会发挥最大的功效,在工作中更加的努力。反之,临时工往往是消极怠工。

公共事业管理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路桥施工人员 人力资源组成 企业的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U445文献标识码: A

一、路桥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的特点

(一)施工人员来路广

现有的建筑工地上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明确。因为就其来源广的特点而言,多数是操作能力高但学历低的老工人,也有高学历但是对于实践经验缺乏,是是停留在理论的高校毕业生,甚至是那些称谓“专家”之类的技术人员。所以这些不同性质的来源广的施工人员组成了施工团队,他们各自有着大不相同的价值观,专业理论,实践经验,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构成了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并且造就了施工现场的复杂性。

二、路桥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创新管理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管理理念

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员工的管理是以控制和调配为主,从不考虑员工本身的特点。这一体制对员工的需求完全没有尊重,企业只是站在了自己的角度上。强调控制和服从,没有认识到员工和公司间的平等互惠关系。所以在新型的关系中要强调“以人为本”,即把员工的切实利益放在首位,以此来促进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员工除了公司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所以企业要设法帮忙解决员工家庭中的困难。若是遇到野外施工,更要对员工进行适当补贴和关怀。比如说按时发放员工工资.按法定节假日休假;高危行业提高薪资;准假制度趋于人性化。这些都是“以人为本”的重要表现,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提升到这一高度。

职工的利益要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尊重、理解和关心广大职工是实现员工利益的基础步骤,其次要在工作之余形成相关的奖励机制。员工和公司之间是互惠互利的关系,员工帮公司创造利益,公司实现员工的价值。所以某些人自以为是的“利用与被利用”这一套说法是不正确的,实现了员工的价值后才能激发他们的潜能更好地为公司创高收入。公司应想办法在条件艰苦的项目工程中,设法提高员工待遇提高驻地的生活条件,尽可能利用机械来代替人力,确保员工的休假时间和其他权利。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多开展各种业余活动来娱乐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给员工适当的减压。

(二)加强重视程度,着力构建和完善企业施工人员管理体系

(三)必须提高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来促进企业发展的飞速。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必须要看到,并且要在企业内树立科学完善的管理系统。现代施工企业的特点是全面信息化,企业的管理,收集材料,运作,信息等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依据,同时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组成、分布等也要应用信息化。及时处理相关信息,分类,流通等为人力资源进行创新。

(四)创新培训形式,使员工培训活动适应企业生产特点

创新培训形式,就是对原有形式的批判,这样不仅能使培训活动适应企业生产员工还能把最新的信息学到手。首先要立足实效,把原有的培训活动取缔,代之以最新的信息。把脱产培训和业余培训结合起来,全面有效地对员工进行了知识更新。定点培训具有死板性,流动培训能随时随地进行,利用工余时间,比如下雨天,节假日即可。多半是以学员的要求为主,而不是固定的授课制。还要有有一定的针对性,使得质量基本可以得到保证。其次,对于新岗位而言,要指定一对一导师带徒。为到岗的新员工指派一名经验丰富的导师,专门培训学习技术和管理。再者利于信息技术等手段广泛普及。路桥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所以员工较为分散等特点。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远程学习,在工余时间随时进行学习,不仅节省了培训费用,又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项目经理的素质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培训来提高。工程项目是路桥施工企业的重中之重,要是企业项目部做好了就可以大大提升企业形象,经济效益,企业社会信誉等,同时工程项所具有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果就是企业发展的全权代表。项目经理作为管理者就项目工程对有了最高指挥权,这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对于项目经理的素质一定要有严格考核,就算有过相关知识的文凭和工作经验也不足以证明他的能力高低。在还没有看到项目经理的能力时还不能急于把任务交到他的手上。如果这样冒险的话只能给企业带来风险。所以单位还是要通过多方面的培训来锻炼即将上任的项目经理。要想达到满意的效果就要进行如:实践体验,实地考察,认真学习等获得必备的素质。

(五)建立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引导职工发挥工作积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想在其中争得一席之地已是每个企业的目标。而完成这些竞争必不可少的是相关专业的人才和精良的设备,所以我们要在薪资方面突破,用这一优先权争得人才。就如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讲,人的基本需求在得到满足时就会更注重较高层次的需求。从微小的个体逐步到集体的社会需求,近而由基本物质需求到精神领域的提高。所以为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既要有较高的薪资还要建立起激励机制。对于员工而言,工资就是谋生的物质条件,而对公司来讲则是与同行进行竞争的必要条件。一旦员工的需求都达到满足了,那么公司的利益也就翻倍了。制定合理的薪资发放制度是很有必要的,由此就实现了员工的价值,还要依据工作质量进行奖惩;在员工之间进行良性的竞争,不仅可以提高生产还能促进积极性;相对于劳动强度大的车间要相对提高薪资,不仅如此还要进行适当补助;激励机制的考核要与薪资挂钩,对员工和公司双方面都公平。

参考文献

1 李锦洹.交通工程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大陆桥视野.2009年04期

2 毛晓冬.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问题及对策分析[J].广西城镇建设.2009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