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发展规模

农业发展规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发展规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发展规模

农业发展规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规模化;精细化

改革开放以来,以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标志,中国农业经历了一系列比较成功的发展时期。然而,由于理论的局限性和实践经验的缺乏,中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的特征。农业脆弱的基础地位在中国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中暴露无遗。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2007年,中国居民CPI上涨4.8%,涨幅比2006年提高3.3个百分点,而食品价格上涨成为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最主要原因。2008年,中国物价上涨的势头有增无减,仅2月份的CPI就达到8.4%,创下十二年来的新高。可以说,中国“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发展时期已经过去了。农业是食品加工工业的基础,深刻反思中国农业发展的不足,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通货膨胀问题,更有利于中国农业抓住契机,迅速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传统农业发展理论的局限性

传统农业发展理论以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和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为代表。应该说,这两大理论都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对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农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理论本身的缺陷,非常苛刻的理论应用前提,加上缺乏实践经验的必要总结和提炼,很容易导致发展中国家农业在经历一段短时期的繁荣之后再次陷入停滞,回到那种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以《二元经济论》为例,刘易斯最重要的假设就是农村存在隐性失业,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者为负数。在对农业生产没有任何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农村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加人工业化进程。当农村劳动力流出到一定程度时,农产品产量下降,价格上升,追求利润的动力将促使农民把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引进来,从而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然而,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不仅是刘易斯的假设站不住脚,刘易斯所描述的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过程也过于简单。首先,正如美国西奥多·W·舒尔茨所指出的,农村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正,不是零,更不是负数,因此农村劳动力流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其次,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几乎伴随着劳动力流出的开始而开始,并不是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滞后期。因为相对于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即使在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也会上升。再次,农产品价格上升所带来的利润,并不能肯定把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引进来。因为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是多种要素的集合体,其中许多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具有很长的生产周期。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足以扼杀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整体引进,取而代之的是增加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使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功败垂成。最后,考虑到经济开放的因素,农产品的进口足以阻止任何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和农业生产利润的获得。因此,无论是二元经济理论还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它们都存在先天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农业发展中充分暴露了出来。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985年,在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不仅全面铺开,其效应也已开始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现在,中国农业的发展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的进口在全部进口总额中只占很小比重,这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和不足。总体上说,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中国农业仍是一个低收入行业,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能力的限制。这两大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维持着中国农业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的低收入使农村劳动力流出,极大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这对主要依赖人力资本的中国农业现代化造成了致命打击。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意味着农村较低的消费和生活水平,也意味着农村的低储蓄和低投资,意味着改造传统农业所需要的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投入都面临不可克服的现实困难。然而资金的缺乏还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中,只要有丰富的人力资本,信用仍然能够弥补货币和实物资本的不足,但务农的低收入恰恰又让农村本已稀缺的人力资本进一步流失。现代农业需要的不是廉价的低素质劳动力,而是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和相当技术含量的高技术劳动者,这种劳动力在农村很奇缺。然而在农业劳动低收入的刺激之下,不仅有一定技术水准的劳动力走向了城市,甚至具有强壮体力的简单劳动力也离开农村,这意味着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主体是老、弱、病、残,他们无论在劳动力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可能胜任中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产品价格偶然性上涨所带来的经济刺激,其结果不可能是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而只能是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简单追加。农产品销售的高价格最终对应着农产品生产的高成本,而不是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农业利润,从而使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如果说,务农的低收入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制造了巨大障碍,城市工业化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则使传统农业维持的低水平均衡获得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受工业化产品市场容量的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城市的发展遇到瓶颈,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进一步表明依靠城市工业化来完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民以食为天,廉价的劳动力大军盘踞在农村,也就为传统农业的延续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尽管中国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所增加,但中国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并没有显示出来,更没有显示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强大竞争力。

三、规模化与精细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方面,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市场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又必须以大批农业劳动力的退出为前提,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开辟一个新的就业领域作为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吸收器。新的就业领域只能来自农业内部,但它绝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现代农业,在严格的意义上,按照刘易斯模式实现的现代农业应称为大田农业。新的就业领域是特种农业,也称精细农业、都市农业,它在日本、东亚四小龙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特种农业生产满足人们特殊需要的农产品,大田农业生产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农产品。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产品而言,特种农产品异质性高、产品差别化程度大,大田农产品同质性高、几乎完全可替代;就要素投入而言,特种农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大田农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尽管二者所需要的技术含量都很高。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两个方向,每个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时,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自主决定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在本国农业部门中的比重。

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绝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农业发展理论,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理论。西方的农业发展理论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适合西方的国情。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农业除以廉价的资本取代昂贵的劳动力之外,没有任何选择,以机械化为基本特征的西方农业现代化完全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后来的农业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等都是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完成的。这种在特殊情形下完成的农业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的农业现代化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全部内容,充其量它只是告诉我们,通过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可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出更多的农业剩余产品。从这种意义上说,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讲述的是西方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是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情形下的农业现代化,这条道路对于有着严重过剩劳动力的中国农业是否适用值得商榷。相反,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与其说它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不如说它为西方农业现代化理论补充了新的内容。因为就大田农业而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显然更具有说服力。大田作物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受自然条件影响显著,最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地方就是改变劳动的投入方式,这是西方农业现代化首先从以资本替代劳动开始的首要原因,在机械化全面铺开之后,才有化学化、生物化等其他农业现代化技术。这种以节省劳动力为基本目的的农业现代化注定了其产品的劳动含量较低,农产品具有明显的资本密集型特征,但社会发展的需要显然不应局限于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的满足。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在强调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本与劳动具有可替代性的同时,认为可以通过增加劳动的投入来弥补资本的不足,却无意识地把人们引导到一个农业现代化的全新空间,这就是特种农业的现代化,专门生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果说大田作物满足的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特种农产品满足的就是人们特殊生活的需要。舒尔茨理论应用的结果是,如果要取得成功,只能是特种农业的出现和特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这也许是舒尔茨当初提出这一理论时所没有想到的。

农业发展规模范文第2篇

农业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农业企业种植和养殖面积、机械化水平、农产品加工水平、劳动力人数的增加或者提高而发生单位生产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农业企业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的变动关系。农业企业生产形成规模经济是由农产品的供求决定的。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决定了农产品具有广阔的需求市场。农业生产规模越大,就越具有供给上的成本优势。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机制研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看。(1)农业投入、产出与农业规模经济。从投入方面看,当单个农业企业投入规模相对较大时,可以增强在购买化肥、种子、农药、农业机械上的议价能力,降低投入成本。从产出方面看,单个农业企业粮、棉、油、水杂果、肉类等产出多有利于其在流通环节降低成本,催生农村合作组织并带动农户协同发展。(2)农业生产的固定性资本与农业规模经济。当农业企业的生产资本达到一定规模后,会摊薄农业机械购买、维护费用及房屋投入等费用,从而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获得规模经济。(3)农业生产经营与农业规模经济。农业规模扩大可降低农业生产的采购成本、扩大降低销售成本、降低融资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农业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目前我国山区农业规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品的转化率低。我国农产品加工不到30%,增值不到0.5倍。目前多数农产品还是原状进入消费市场,而进行深加工、综合利用,农业初级产品精深加工增值5倍左右。我国农业规模化程度低。目前我国有2.49亿农户,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户均耕地只有7.3亩,相当于美国的四百分之一。同时,因为分配承包地肥瘦搭配,远近结合,这7.3亩耕地又被分割为若干块。这种分散、小规模、粗放式生产既增加了农产品的单位成本,也难以控制产品质量,从而导致生产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弱。

在山区农业规模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业主体培育引导不够,山区土地流转方式单一,没有大面积集中连片土地

目前,普遍存在规模经营主体数量不够、能力不强以及农民利益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实力不强,技术能力有限,管理水平不高,农产品生产服务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够,覆盖面积不大,那一适应大宗农产品生产规模经营的要求。另外,土地仍以土地经营流转权为主,绝大多数是通过租赁形式流转出来,这样的面积不够大,没有真正意义上进行土地股份合作,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基地。

(二)农业经济规模化程度低,单体经营模式不大

农业规模化低可从本地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和农户数量比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出在农业产出中的比重和农业机械固定资产比重低来分析,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以农户为代表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依旧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农业规模经济在这个农业产中份额很小,从规模经营大小的绝对数量看,除高效设施农业项目规模较大、效益较好之外,其他农产品种植水平普遍较低。由于受到单体规模限制,导致机械化、技术化程度难以快速提高,虽然单体经营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但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经营面积的有限性会制约资金、技术的扩大投入,进而影响规模经营水平的提高。

(三)山区农民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销售等靠思想严重

山区农民普遍对市场的需求缺乏了解,缺乏主动寻找市场、开辟农产品市场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需要一个可以把农民集中在一起的组织,采取公司+基地带动农户模式发展现代山区农业。

三、解决途径

(一)着力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

在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要以工业化的理念来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这是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推进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就是用工业化的理念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把农业工业化改造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同时建立各种专业化的农业法务公司,大大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实践表明,农业工业化已成为传统农业通向现代农业的桥梁。

(二)以专业合作组织为平台,不断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一是要充分发挥组织功能,组织成员进行生产与销售,促使农业生产由行政管理过渡到又合作组织协调管理;组织和协调农户进行专业生产;把分散的专业专业村,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起各种类型的专业农协,以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发挥其中介功能。大公司、大市场不能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同样,分散经营的农户,也不能直接进入大公司的经营序列或纷纷进入大市场销售农产品。在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中,农户为了避免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需要合作经济这样一个中介组织。同样,公司或企业也需要一个中介组织,以节约交易成本,无论哪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都要一个中介组织,使公司与农户、市场与农户对接。三是载体功能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演变成社区行的产业一体化组织或专业性的产业一体化组织。四是服务功能。想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的有效服务,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必不可少的手段。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户的服务最直接、最具体,从而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不可取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维系农业话链条各环节得以稳固相连并延伸的生命线。

(三)推动农业生产公司成立,实现农业生产公司化

农业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结合最重要的一点是实现农业生产公司化,也就是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但目前我国农业化产业企业数量较少,发展不完善。所以,政府首先要积极引进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资金、技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环境;提供优惠的农业政策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农业,如提供农业补贴、适宜的土地成本、市场指导等;帮助有能力有投资农业意愿的个人或者企业建立起农业公司,并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跟踪指导。在实行农业生产公司化时,政府应处理好“一个关系两个要点”,即处理好农业公司和农户的关系;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处理好农业公司和农户的关系主要是处理好两者的利益关系,即农户失去土地的使用权后,农业公司给予农户什么方式的补偿以及补偿的标准。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在实行土地流转上,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要注重用市场的机制配置土地资源,也就是在土地流转上也要实现市场竞争,市场竞争会使农业规模达到有效规模;其二,发展规模农业应该考虑社会公平,要设置规模农业发展的土地拥有上限。实行土地流转,会有一部分人失去土地使用权,其中的一部分人被农业公司雇佣,一部分人成为失地农民,为此,政府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兼顾近中远期目标”。所以,发展规模农业要推动城乡一体化,使失去土地使用权又没有被农业公司雇佣的那部分人由农民转变为市民,为发展规模经济提供大的前提。

农业发展规模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适度规模;农民收入;国内需求;城镇化

一、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从合作社到的体制转变,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但到目前。这一体制转变对农业发展的推功作用已基本上没了潜力,尽管农业有少许发展。那也是靠科技进步来拉动的。目前,大量农民工进城打工,而把老弱幼小放在家里,在外地挣了钱,在老家农村盖上一个大院子,说是为了小孩子结婚用的,而刚刚结婚的年轻人在新房里住不到一个月也出去打工了,留下一个用全家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心血挣钱盖的一个大院子没人住,不仅浪费了新房,而且占用了很多土地。老的小的在家少人照顾,家里人思念打工在外的人,在外打工的人担心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付出了感情上的巨大代价。这与以人为本明显违背,到头来农民还是收入最低,而农民收入低又不能促进消费,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及提高生产总值也有阻碍作用。

二、农业发展落后。农民依靠种地增收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农产品一般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在我国,农产品基本上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以几亿计算,而购买者也是几亿或十几亿计。产品无差别,对价格没有控制能力。处于这样的市场中,每个生产者即农民所生产的产量都微不足道,单个农户只是价格的接受者。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责任制后。农作物的生产和销售基本上处于市场竞争中。产量低不行,产量高却会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这个怪现象是我国目前农业生产及影响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二)厂商利润与所生产产品的市场垄断力(或者竞争力)的正相关关系

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厂商超额利润与垄断力和销售规模成正比关系。农产品由于垄断力为零,所以没有超额利润可讲,原因是生产者、销售者太多。怎样既能使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又能使农民增收,关系重大,不仅仅关系到农业的问题,也影响到其他行业的发展和农业对其他行业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提高国民消费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的重大意义。

(三)农业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影响

在我国不仅农业为其他产业提供原料,而且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其他产业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没有农业的发展,农民不富裕,不利于为其他行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也不利于其他产业产品的销售,从而难以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生产总值。所以,进一步发展农业,使农民增加收入意义重大,需要找出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农业发展途径。

(四)让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定居利于增加消费意愿促进内需增加

农民从农村到城市后,其消费意愿会加强;另外,解决好农民到城市的户口及保险、社会保障体系,消费信贷等,都会大幅提高农民的购买欲望,从而大大增加消费需求,从而拉动当今产品的更新换代。

三、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目前科学技术在农业里的大量应用,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原来一家几亩地到了收割时候,基本上全靠人力、畜力,要干上一个月。而现在主要靠机械,全村的土地靠二、三十人耕种即可,为少数人的大面积耕种提供了现实保证。

2、目前,的潜力已尽,逐步过渡到适度规模经济阶段的时机和必要性已日趋明显,这也是其他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所要求的。

3、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促进了经济高速发展,而农业领域的市场经济气氛并不强烈,在市场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方面,农业的收益并不充分。

4、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且农业人口数量是其他任何一国所不能比的,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农民不能离开,至少是最近几十年内不能离开土地。

综上所述。应按如下方法解决农业问题:

首先,国家可以倡导、鼓励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出租,出租后可按分成制直接向租地的农民那里获得租金,使农业向适度规模经济方向发展。这样既在中国大地上实现了少数人为多数人从事农业劳动的历史,又坚持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绝大多数农民不仅可以不劳动而获得来自农业的收入,还可以安心从事其他行业的劳动。其中,国家应为进城的农民提供户籍、小孩上学等一系列有关制度、体制的帮助,使其渐渐在城市定居下来。这样,农业人口的大量减少,使农产品市场发生质的变化,农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的大量减少,农产品市场由完全竞争市场转变成垄断竞争市场,改变了中国农业生产、农产品处于不利地位的根本弱点,农业生产也有了超额利润。并且随着农业人口的继续减少,农产品的垄断力越强,农产品的超额利润也越多。这样,农民既有了购买的能力又有了购买的欲望,消费会被大幅度地拉动,即C变大了,从而带动了其他行业产品的销售,推动了其他行业的收入增加,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增加了产品的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生产总值的增加。可见。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由于的变大。乘数也变大,我国政府的财政政策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农业发展规模范文第4篇

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生产和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农业生产方式。循环农业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方式,只有不断输入技术、信息、资金,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系统工程,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和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应城市畜禽规模养殖发展迅猛,在极大地丰富市场供给、振兴农村经济的同时,也给农村环境保护带来了极大压力。为此,应城市围绕养殖废弃物的治理与综合利用,在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 应城市畜禽规模养殖发展现状

近年来,湖北省应城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创建畜牧大市的工作目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畜禽规模经营比重逐年提高,畜牧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截止2011年10月底,全市建成年出栏3万头养猪场2个、1万头养猪场(小区)7个,存笼20万只蛋鸡养殖小区4个、10万只蛋鸡养殖小区11个,年出笼70万只肉鸡养殖小区1个、30万只肉鸽养殖小区1个,新建标准化“150”模式猪舍317栋、标准化“153”模式蛋鸡舍122栋。此外,应城华兴50万只走地鸡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湖北雪绒城400万只商品獭兔项目已投产,田店500万只狼头鹅、陈河50万只白鼠、三合10万只野鸭、三合1万头野猪等特种养殖基地相继建成。应城市现有各类畜禽养殖大户2 267户,其中存笼5 000只以上的规模蛋鸡养殖大户364户,年出栏500头以上养猪大户100户。全市规模养猪年出栏37.1万头、规模养殖蛋鸡存笼860万只,生猪、蛋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了71.2%、85.5%。

2 环境污染是规模养殖带来的突出问题

当前,规模化畜禽养殖迅猛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现。养殖污染主要是由于畜禽的粪尿及冲洗场舍和用具的污水等没有有效治理造成。按每头(只)猪、牛、羊、家禽的日排粪便量分别为7.30、42.88、5.95、0.15kg计算,应城市全市畜禽粪便年排放量达275.8万t,再加上冲洗圈舍的污水等,污染物总量将更加巨大。如果没有科学合理地处理和利用,以畜禽粪尿为重点的养殖废弃物对大气、水、土壤和生物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及破坏。这不仅影响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环境安全也构成威胁。为此,充分认识畜禽养殖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畜牧业乃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 依托规模养殖发展循环农业

3.1 狠抓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按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总要求,以国家有关设计规范、标准为设计依据,应用农艺、园艺、生物和建筑学等综合技术,合理布局规模养殖场,大力推行种养结合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循环、再生、污染零排放,促进农业发展生态化。

(1)大力发展农村联户沼气。依托蓬勃发展的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大力建设联户沼气工程,是发展循环农业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统一建地、集中供气、综合利用”的建设模式,积极发展养殖场大中型沼气,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生产,使养殖农户和非养殖农户都能用上清洁廉价的沼气能源。同时,畜禽粪尿经过沼气池的集中处理,可以有效治理养殖场的污染。目前,应城市在稳步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的基础上,建设重心逐步向可再生能源生产与养殖场治污并重的大中型联户沼气倾斜,已建成150m3以上大中型沼气池4个,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大中型沼气池所发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突出。

(2)加快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是连接养殖所产生的粪污与综合利用这些粪污、以种植业为主的下游产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的作用既是避免粪污被乱排乱放、乱扔乱弃,又可以对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常见的有输粪通道、发酵储粪池、有机肥厂、三级沉淀池及污水深度处理设施设备等。应城市在田店镇建成一个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厂,年处理畜禽粪便能力达10万t。华兴公司与日本客商合作,利用养殖场污水生产液态有机肥。全市各规模养殖场(小区)建成发酵储粪池6万m3、三级沉淀池10.5万m3。2007年以来,应城市结合项目建设,共投入资金3 000多万元,重点加强了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

(3)着力配套生态种植基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是发展以规模养殖为依托的循环农业的关键环节。养殖场粪污最终、最重要、最生态的出路只能是作为种植业的肥料。只有在种养殖相结合上做好、做足了文章,循环农业发展才能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养殖场畜禽粪便用作种植业的肥料,既可以是经过简单的堆积发酵处理后施用,也可以是专业化生产有机肥、液态有机肥等施用。建议按照各地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组织方式,积极为规模养殖场(小区)协调配套一定的种植基地,实现种养整体、协同发展。应城华兴6万头养猪场配套租赁20hm2土地,用生产的有机肥料发展有机蔬菜生产。四里棚栗树村依托所属的1个万头养猪场和1个20万只蛋鸡养殖小区,配套建设66.7hm2设施蔬菜基地。据统计,全市依托规模养殖场建设的蔬菜、林果等基地达到2 333hm2。

(4)全面推广畜禽标准化养殖。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在全市全面开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四级联创”活动,进一步规范畜牧业生产,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规模化养殖场在场址选择、规模布局、栏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备、品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并按程序组织生产。应城市已创建1个部级、44个县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计划“十二五”期末,共创建10个部级、20个省级、40个孝感市级、600个应城市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

3.2 大力推广多种循环农业模式

通过大力推广立体生态种养殖模式,达到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有效促进农业循环发展、农民节本增收的目的。目前,应城市已成功推广了“猪―肥―沼―鱼”、“猪―菜(果等)”、“林地果园养鸡”等多种生态农业模式。

(1)“猪―肥―沼―鱼”模式。该模式将规模养猪场的主要粪便用于生产有机肥料,部分粪尿进行沼气发酵,生产的沼气供应给本场生产供热及周边农户生活用气,产生的沼渣、沼液用于喂鱼,从而有效解决了猪粪污染问题,又增加了商品有机肥和渔场收益,节省了养猪生产成本。华兴畜禽养殖有限公司是应城市一家标准化万头生猪养殖企业,全面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年出栏生猪6万头,年产生粪污约7万t。为实现粪污有效治理,该公司建成1个年处理粪污10万t的有机肥场和1个830m3的大型沼气池,并配套1个42hm2水面的灌溉用水水库养鱼。此外,田店镇张董村养猪场、郎君镇邱徐村养猪场等17家大中型养猪场也利用了此种模式,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猪―菜(果等)”模式。该模式将规模养猪场的粪尿用作蔬菜基地、果园、茶园等的有机肥料,达到了粪污无害化处理、种养有机结合、循环利用的目的。应城市兴力畜牧有限公司配套建设的千亩蔬菜基地、华兴畜禽养殖有限公司配套的20hm2蔬菜基地、祝墩村双平养猪专业合作社千头猪场配套的千亩林果基地,均是成功的典范。应城市兴力畜牧有限公司是2008年建成的一家省级标准化万头养猪场,2010年出栏生猪1.2万头。为有效处理猪场产生的大量粪污,2010年,该公司与所在的四里棚办事处栗树村共同开发,改良猪场周边133.3hm2盐碱地,种植大棚有机蔬菜。2010年上半年,该蔬菜基地生产有机番茄、茄子等蔬菜1.4万t,产品主要直销应城、武汉等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供不应求。

(3)林地果园养鸡模式。生态养鸡通常被认为是通过散养方式进行走地饲养的地方鸡或地方杂交鸡,又称为“散养鸡”、“农家鸡”或“土鸡”。这种模式选择交通方便,水源清洁充足,远离工矿区、城镇人口密集区、饲养场,在无工业废物和无农药污染地区的果园林地或山坡上建鸡舍,出壳雏鸡在舍内育雏,脱温鸡放到果园林地散养。鸡白天放到果园林地等山坡地散养,自由活动,晒太阳,采食天然饵料,既节约饲料,又能促进生长,其羽毛丰满、色泽光亮、肌肉结实,脂肪沉积均匀、肉味鲜美。走地鸡因其蛋产品和肉产品的优良品质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应城市华兴畜禽养殖有限公司2011年初在应城市团山林场租用林地60hm2,投资1 000万元建设大型林地生态养鸡场。其中建设1个80万只种苗繁育场和1个10万只走地鸡示范养殖场,网络100家具备条件的农户发展走地鸡养殖,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预计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出笼优质土鸡50万只,年产优质土鸡蛋2 400t,实现林业增效、牧业增收的目标。

(4)生态养兔模式。家兔是食草小动物,是典型的节粮型小家畜,养兔业是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之一。兔是一种繁殖率高、世代间隔短、饲料转化率高、资金周转快的经济小动物,养兔可为人们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规模养兔应解决好环境的污染问题。生态养兔模式就是将一定规模的兔群划分为若干个养殖单元,每个养殖单元配备一定的种植面积,土地种草养兔,兔粪入田长草,形成良性互动,共生共荣。湖北雪绒城有限公司400万只獭兔养殖基地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在不断扩大种群规模的同时,通过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养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该公司在抓好种苗繁育的同时,重点抓技术研发,切实加强对首批加盟的100户家庭式规模养兔农户的巡回技术指导。

(5)“鸭―鱼”模式。该模式通过水下养鱼、水面养鸭的鱼鸭混养方式,形成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既能充分利用水面,又增产降耗,养殖效益非常显著。鸭吃剩下的残留饲料以及鸭粪培育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为鱼提供了饵料。鸭在水中活动,可以吃掉水中的青蛙、蝌蚪、水生昆虫等对鱼类有害的生物,并为鱼塘水体增氧。应城市汤池镇打榨村的20万只蛋鸭养殖小区多采用此种模式。

(6)“鹅―鱼―草”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养鹅业是养殖业中饲养成本低、产品质量高、效益好的一个产业。鹅适应性强,以吃青饲料为主,生产设施简单,鹅肉的营养价值较高,鹅产品基本无污染,属绿色食品。实行“鹅―鱼―草”立体生态养殖,水下养鱼,水面养鹅,鹅粪种草,草料养鹅,形成牧、渔、草循环生物链。近几年来,应城市鑫业狼头鹅专业合作社把养鹅与草、果、渔业生产结合,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7)稻鸭共作模式。稻鸭共作模式是以水稻的优质安全生产为主,以鸭为水稻提供多项田间作业,能够同时生产优质稻米和优质鸭肉两种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从而开创水稻、水禽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田店、杨河、东马坊等乡镇和许多规模养鸭农户,采用这种模式养鸭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 发展循环农业的措施与建议

(1)建立土地合理流转和利益协调机制。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政府可通过适当的激励政策,建立可行的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农民把自己的土地(使用权)折价入股,入股的土地由企业统一经营,农民在年底参与企业分红。同时建立长效可行的协调机制,使农户可按其为养殖企业提供的土地、秸秆、人畜粪便的量从养殖企业免费或低价获得沼气和沼肥。这样既能利用企业的资金、资源和技术优势,实现土地的高产、高效,又能有效地推动种养结合,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轻环境污染。

(2)加大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撑服务力度。各级要制定鼓励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向循环农业倾斜。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发展循环农业的项目支持,地方政府可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予以引导。有关部门在项目审批、用地、水电路配套建设等方面应给予企业和农户更多的关爱和优先。涉农部门要加强循环农业关键环节和技术的研究,积极为农户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为循环农业的大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农业发展规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地经营权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社会保障体系;农业保险

建设现代化农业必须创新农业经营形式,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这就需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克服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产率。可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又必须坚持,保证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要解决这个矛盾就是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此,要探寻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之间的关系,笔者针对东台市的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研究设计和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一共调查了9个镇里的44村。从各村的情况来看,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的大的政治背景情况下,各个村在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方面都取得了相应的进步。

(一)合同规范化

签订合同是指土地流转双方用书面合同来确定流转的权利与义务。在进行土地流转过程中,村委会作为转出方和转入方的中间人,制定相关土地流转合同,然后本着自愿的原则由当地农户自己亲自签下合同。在有效回收的435份问卷中,通过签订合同流转土地的农户有289户,占66.4%,但也有通过口头协议流转土地的农户93户,占21.3%。签订合同的农户占大多数,土地流转中发生的纠纷大大减少。充分领会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做出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

(二)实行目标考核

东台市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工作列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乡镇进行考核,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及个人给以表彰和奖励,完不成年度目标任务的不能评为先进单位和个人。在农经工作会议上,各镇都递交了目标责任状,农办每季度对全市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情况进行考核。使得各镇都全力推进土地流转,促进规模进程。且为保证土地合法流转,坚持对土地流转过程进行逐一审核,定期检查,凡发现违反农村土地承包法规的,一律予以制止,责令恢复原承包经营关系。并且制定了扶持政策,东台市制定并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安排了转型资金用于扶持合法有效的土地流转。对流转土地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经营的组织者都有奖励。鼓励农村种养大户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办农业园区。

(三)土地规模经营形式多样化

有土地股份合作社、蔬菜经济合作社、食用菌栽培、品牌蔬菜及农产品、花木园区、蚕桑核心方、农产品深加工等,都有利于发展农业规模种植,其中土地股份合作社有利于使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更加合法更加有序,带来了“农民成‘股民’,土地变资本”的可喜变化,同时这些成为股民的农户还可以到种植园进行务工获得两次收益。以东台市梁垛镇梁垛村为例,共吸收688个农户入股,设计七个村民小组,入股土地653.797亩,占总承包面积38.6%,折成股份653.797股,且每股分红保底1000元,另视经营效益追加分红。同时,这部分土地的农户中又将有285个劳动力转移到务工经商等第二、三产业中去,到时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比例将达到86%。并且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农业经营实现了由传统的粗放型向高效益、集约化发展。

二、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信息流通不畅

在有效回收的调查问卷435份中,有43户,占9.88%不知道土地流转这一政策,只是在电视上看到,并不知道这一政策已经落实到本乡镇,信息流通不畅,延缓了土地流转的进程。并且对于有意向想把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所以笔者要加强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争取让每家每户都对土地流转有所了解。对于本村土地较少的乡镇,政府应提供外面土地承包的信息,鼓励本乡镇的农民到外地进行流转,促进劳动力的转移。

(二)农业保险不完善

在走访过程中,笔者了解到有些农户进行土地规模经营后,大面积的土地却没有上保,原因是即使上了保险,遭遇旱灾或是水灾,给予的赔偿不是很多,而且还有诸多限制。因此在调查访问的农户中有149户没有给农业买保险,占38.0%。农户说与其买保险交了那么多的钱,不如不买保险,自己来承担损失。可是结果可想而知,一旦遭遇严重一点的天灾,农户的能力跟本不足以抵挡。所以政府在农业保险方面可以给予农民优惠,减少限制。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为农民谋利益。

(三)少部分耕地在土地使用权流转后变为非农用地

这些耕地大部分被道路的修建、城镇、工厂、搬迁占用。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城镇郊区和偏远乡镇。政府对土地用途监管不严,执行耕地保护政策力度不大,使得部分农村土地存在着土地流转后用于第二、三产业开发的现象。有121户将土地流转为工业用地,占30.9%。由于第二、三产业的经济效益比农业的高,且承包土地的价格是按照农业用途为标准的,而当土地用途发生变化时,土地的承包价格要高得多,因此农户对这部分差价得不到合理的分配,从而产生纠纷。即使部分耕地不转为非农用地,这些耕地也会被用来种经济作物。然而粮食安全对经济的影响是全世界举目共赌的。从2007年年初世界食品涨价指出,这场经济影响就波及全球。且对国家来说,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如果流转的土地都用来修建道路,建造工厂,种植经济作物,那么粮食安全问题必将令人担忧。2011年中央1号文件也规定:农村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也就是说,流转后的土地,仍然只能用于发展农业,不能用作房地产开发等其他用途。

(四)在进行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中,60岁-70岁的农民值得关注

在走访调研的435户中有93.9%的农户家中有60-70岁的农民,因为这些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以后,由于年龄上的限制,即使出去打工,也几乎不会有工厂会顾用他们。所以他们几乎不会想把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这样就成了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阻碍。笔者建议政府可以把这些劳动力引到周围土地规模经营上去,可以提供给他们短工做。例如,每天去蔬菜大棚里除草,有时可以打农药,每天有固定的工资,按天计算,月底结算。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60岁-70岁农民的工作问题,这样他们也会很乐意地流转自己的土地。这不仅促进了土地流转,而且为当地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五)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阻碍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

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吸引更多的种植能手、养殖大户、龙头企业来当地进行农业规模经营。可是据笔者所了解,国家在农业基础设施上没有给予相应的拨款。如果农村要建设基础设施,这部分资金就要由村委会或者镇政府承担,可是村委会一般不可能拿出大部分资金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就给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建议国家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给予相关的补贴,为农村进行农业规模经营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六)农村土地流转存在假流转现象

有些村为了达到上级政府规定的土地流转的任务,进行了假流转。一个农户的土地流转给另一个农户,而这个农户又将流转过的土地再流转给原来流转给他的农户,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假象,土地流转的面积在增加。但是事实上是土地之间不是在进行流转而是在进行交换,且交换的是同一块土地。这严重地阻碍了土地流转的进程,而且会掩盖土地流转的弊端,因此,必须要进行整改。需要上级政府加强监管,确保土地流转合理有序地进行;需要各级乡镇自觉自发地进行土地流转,规范土地流转行为;需要加大对农户宣传土地流转的优势,让农户能自发地进行流转,并切身地感受到进行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的好处。

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相应对策

(一)进一步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积极稳妥推进土地股份合作经营

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成立进一步规范了干部的行为,形成了管理程序化,增加了透明度,加强了农民的知情权。鼓励农村中大户等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土地建立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开发适度规模经营。鼓励龙头加工企业围绕本地优势特色产品,牵头组织农民开展合股、合作、协作,建立原料基地。支持专业市场、合作组织、农民经济人、种养大户等市场主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统一生产经营,按股保底分红。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体制规模试点,探索合作的新形式,鼓励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支持和鼓励合作组织参与土地流转。

(二)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奖励力度,引导土地向优势产业、重点项目、农业园区集中

在三仓镇新五村,笔者了解到当地的农户即使在外地承包大面积的土地,也没有得到奖励。并且在农户贷款上,部分农户在寻找担保人方面仍存在困难,且每年都会有农民因还不起贷款而自杀的现象。所以各个当地政府应根据政策从财政对“三农”投入中安排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壮大规模经营主体、培育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园区。强化金融信贷支持,不断创新农村信用担保方式,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连片发展高效规模设施农业。进一步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奖励,提高农民的积极性。鼓励政策作为推动土地流转的催化剂,应将之落实到位。通过给农民补贴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推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