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馆藏档案数字化

馆藏档案数字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馆藏档案数字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馆藏档案数字化

馆藏档案数字化范文第1篇

一、高校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的意义

随着世界数字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馆藏档案数字化资源必将成为手机数字化档案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馆藏纸质档案必须朝着数字化档案方向转化。要顺利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必须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才能完成。只有将全部的馆藏档案资源配备、储存、服务、管理等朝着数字化目标转变后,才具备建设手机数字化档案馆的基础。读者只要通过手机就能实现迅速、有效地利用所需要的档案,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文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实现途径分析

高校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是建设数字化档案馆的必备条件,必须解决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问题。馆藏纸质档案由于其发展的历史渊源、环境、条件和载体不同,对数字化工作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开展数字化工作之前必须对馆藏纸质档案进行充分的筛选论证工作,客观地评估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价值、工作量和可行性。要让领导决策层清楚地认识到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仅需要参与人员多,而且转换设备也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这些数字化转换设备,在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完成后,如果不对外提供服务就再无更大的用途,将造成资源的浪费的事实。因此,高校要科学地制定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方案并选择科学的数字化工作途径。

(一)途径

目前,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转换途径有三条可供选择:其一是档案馆独立完成。根据档案馆人力和财力比较雄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需要的详细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目标,依靠自身的力量开展馆藏纸质档案的数字化转换工作;其二是档案馆际间的相互合作。要精心挑选技术性、经验丰富又掌握数字化操作技术的档案管理人员,组成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团队,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其三是将馆藏纸质档案整体外包。为了一次性完成任务,有不少档案馆将馆藏纸质档案整体外包给从事专业纸质档案数字化制作公司完成。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通过上述三种途径均可以实现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但是,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存在三个急需解决问题,一是缺钱,二是缺人,三是缺平台。缺钱是馆藏档案数字化遇到的最大的问题;缺乏档案数字化人才是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遇到的突出问题;缺平台是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存在的又一个问题。

(三)应对策略

1.业务管理部门强化宏观调控

档案业务管理部门要勇于挑起管理的职能,自上而下,统一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标准和档案管理软件技术标准,建设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平台。着力培育和指导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专业服务公司,为高校档案馆提供纸质档案数字化服务,只有好的外包公司,就能有效地帮助高校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

2.加强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领导

首先,必须认识到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作用。将高校办公自动化与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领导,统一规划,稳步推进,协调发展。其次,应当建立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领导机构,明确责任。第三,在馆藏档案数字化目标管理、评估、年检和考核中要纳入档案馆工作范围,定期的展开检查及评估工作。

3.加强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馆藏档案数字化建设离不开现代化数字技术方法、观念、设备、技术的技撑,高校档案馆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队伍结构必须优化。为了满足高校馆藏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保证人才队伍建设质量,应当积极引进计算机专业及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创建一支综合实力强、专业素质高的研究型、管理型、服务型、技术型有机结合的团队,为高校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

4.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高校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

馆藏档案数字化范文第2篇

一、档案数字化

档案数字化就是将存储于传统载体上的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它利用扫描、照相及其他数字转换技术、将纸质及其他载体中记录的传统档案信息(模拟形式)转换成可以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形式的过程。数字化档案的最大特点是能够通过网络迅速流动,彻底改变档案的利用方式,促使档案管理从档案的保管、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职能转变。

二、档案数字化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来,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档案的管理与利用服务,档案界对档案数字化进行了理论研究,同时全国各地的一些档案馆也开展了积极的尝试,但是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1.标准问题

数字化标准是数字化建设规范和高效的保障,是稳步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但目前档案数字化标准化建设还处在简单、孤立、单个的状态,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全国档案数字化无相关数据标准,不同档案部门数据结构格式不统一,尽管可以通过大量的元数据来克服这样不一致的问题,但不利于网络条件下档案信息的高效率共享。档案数字化标准的缺位与滞后,已成为制约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瓶颈;档案管理软件低水平与数据壁垒现象,已成为阻碍档案数字化发展的阻力②。

2.优选问题

长期以来,受历史档案“片纸只字不得销毁”思想影响,在民国档案接收进馆过程中,采取“有文必收,有档定管”的态度,永久保管。这样,不免将内容极具一般的事务性文件、零散性文件、重复性文件与体现民国时期机关主要职能的业务性文件交织在一起,这种“鱼龙混杂,玉石不分”的馆藏现象,造成了“馆藏的虚肿,内容的庞杂”,影响着馆藏档案的优化管理。在当前档案数字化工作中哪些内容优先数字化,哪些全宗优先数字化,哪些全宗暂缓数字化等,这些问题都很难明确。极端的做法是尽其所能通过键盘、采集卡及扫描设备等将其内容全部数字化③。目前,二史馆共收藏有940多个全宗,计180多万卷档案,排架长度达5万余米,绕南京城墙1.5周④,如果将这些档案全部数字化,需耗时20年。

3.检索问题

档案信息检索是馆藏档案数字化基础工作的重中之重。数字化的馆藏档案,不仅应该是经过系统化整理的,而且是建立了能与全文数字化信息钩链检索的案卷级或文件级机读目录。因此,必须处理好馆藏档案实体整理中的遗留问题,完善案卷级目录的主题揭示和加强文件级目录的编制以及目录数据库的建设。

三、档案数字化对象的界定

民国档案数量浩繁,而资金和人力资源相对有限,档案数字化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采取优先原则进行档案数字化⑤。

一是馆藏珍贵档案应优先数字化。各档案馆都有其最为珍贵的“镇馆之宝”,从保护人类历史遗产和抢救的角度出发,这些特藏应该成为数字化的首选对象。

二是濒危、经过鉴定确认具有重要保存和使用价值的档案应优先数字化。此举有利于加快抢救与妥善保存这些反映民国时期历史进程、社会变迁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濒危档案信息。

三是具有馆藏特色的档案应优先数字化。选择本馆独有、特有的资源进行档案数字化,可以突出自己的特色,实现优势互补和共享。

四是利用率高、需求大、开放的档案应优先数字化。这样不仅可以发挥馆藏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对档案原件的保护。

二史馆在长期的馆藏建设中形成了自己的核心馆藏,它们形成时间早、影响范围广、使用价值大、利用频率高。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老一代档案工作者为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从实体馆藏150万卷,700多个全宗的基础上,精心选出74000多卷重要档案。虽然这些档案不能代表馆藏中极具重要价值档案的全部,却是二史馆馆藏最为核心档案的一部分,成为馆藏档案中利用最频繁和最有亮点的档案。我们应该在尊重前人劳动成果基础上,将这些档案优先进行数字化运作。

四、档案数字化建设

1.档案目录数据库

由于馆藏档案历史跨度大,数量多,早期档案整理编目工作较粗,目录数据库质量不高。例如案卷过大过厚,目录笼统不准确,不能反映卷内内容或只反映部分内容等,造成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没有被揭示出来,降低了档案利用的效益。2009年4月我馆正式启动馆藏档案数字化扫描工作,先期将教育部全宗和内政部全宗进行整理编目,共计36931条目录,比原来增加了6000多条,解决了部分案卷过厚、标题不准确、档案著录项缺失(如形成时间、责任者不详、事由不清)等问题,使整理后案卷标题规范,主题清晰,能够全面反映卷内文件内容。然后将这些优质目录和规范数据输入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形成的新案卷目录数据库质量大为提高。同时,也为今后数字化全文扫描准确挂接,为档案利用者快速和准确查询提供了重要保证。

2.纸质档案全文数字化

通过扫描仪、数码相机对档案原文进行光学扫描,以图片格式或光学字符进入计算机,形成图像文件。之后可用OCR识别软件,将扫描后的图像文件转换成文本文件。

扫描系统参数的选择和确定对扫描数字影像质量有着较大影响,其中扫描分辨率直接关系到扫描文件的清晰度和还原效果。我们在选择分辨率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考虑,包括扫描文件的可阅读性、存储空间、输出打印质量等。

根据档案纸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分辨率。否则,有的幅面清晰度好;有的幅面则清晰度差。对大幅面的表册和地图等档案资料进行分块扫描,形成的多幅图像,要即时合并为一个完整的图像,避免遗忘,以保证档案资料数字化图像的整体性。

3.多媒体档案数字化

(1)照片档案数字化。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输入,一种是利用光电扫描仪将照片存贮到计算机中的磁盘上,然后将照片采用压缩文件格式进行缩小,解决因扫描图象占用磁盘空间较大的问题。另一种方法是采用数码相机对照片进行拍摄,图像存贮在相机的磁盘上,再将图像下载到计算机的硬盘或光盘上。对照片档案进行扫描转换,照片档案扫描采用图形格式,一般格式为JPG、TIFF,并且采用较高的分辨率,便于日后冲洗和印刷利用。

(2)声像档案数字化。主要是对录音带、录像带进行数字化处理。声像档案采用视频采集卡和软件进行模数转换,音频数据采用MP3、WAV等格式存储,视频数据采用MPEG、MOV等格式存储。

(3)对数码照相机和摄像机产生的已经是数字化格式的多媒体档案,则可直接进入对应的多媒体档案管理系统。

(4)档案缩微品的数字转换。使用缩微胶片扫描仪进行扫描,直接将缩微胶片转换成数字信号,避免再对纸质原件进行重复扫描。

4.实现扫描文件和已有目录数据库的挂接

通过档案目录数据库和扫描文件的快速挂接,系统就可初步实现对目标档案的全文检索。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全文检索,不仅应该构建功能完备的档案全文数据库,而且能够集成数据库检索技术、全文检索技术、图像内容检索技术以及数字化音频和视频信息的检索技术等。由于数字化档案要求必须与档案原件完全一致,然而目前的数字转换、识别技术又不能完全满足这一要求,因此,要实现数字档案全文检索,还有待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5.开展网上利用服务

档案数字化的目的就是要组织数字信息上网,面向应用,建立“活性”,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和利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五、结束语

档案数字化是对档案部门的挑战,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勇于担负起社会使命,以优化理论为指导,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档案利用为目的,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进程,实现“资源共享、保护档案、传承历史”的愿景目标。

注释:

①熊飞,熊艳.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J].城建档案,2009(2):12-13.

②赵宁燕等.档案数字化建设危机[J].兰台世界,2008(10):6-7.

③王素立.档案信息数字化边界问题的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8(4):65-67.

④王俊明.九州图籍归天府——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解放初期接收政权档案纪实[J].中国档案,2009(9):37-39.

馆藏档案数字化范文第3篇

计算机网络;档案工作;管理

档案工作包括管理档案实体、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以及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等一系列工作。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信息资源,档案管理部门作为这种强大信息资源的管理者,如何将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广泛应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如何正确认识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构建数字化档案网络,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利用和共享,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成为档案管理部门急待解决的问题。

1.利用计算机网络将馆藏数字化

所谓“将馆藏数字化”是指将传统的以纸张、录音带、录像带为存贮介质的各种原始档案资料,通过扫描、压缩、转化等手段转换成图片文件、声音文件和录像文件,对图片文件可以通过文字识别等技术达到相配于每张图片的科学手段,再运用存储管理技术将图片和索引字段存贮于光盘库、磁带库等各种大容量的存贮介质上,并可通过各种方便的查询手段迅速地检索出所需要的档案资料,可以到局域网、广域网、企业内部网、国际互联网,最终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网络的新兴的档案管理技术。将档案馆藏数字化的优点:一是信息管理数字化;二是资源管理虚拟化;三是信息资源管理智能化;四是用户使用方便化。

首先,应该引起重视的是档案馆的馆藏正以迅速的速度增加,而大多数是文书档案。这主要是因为档案部门对于移交档案的接受标准过于宽泛、档案人员观念的保守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在开展馆藏数字化工作之前,应该要做好档案的优化工作。限制档案移交部门,控制归档范围,开展鉴定工作。

其次,对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应有选择有计划的进行。不同的档案部门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标准。如对优化后的馆藏档案目录进行数字化;对馆藏体系进行研究,确定本馆特色档案,并将其进行全文数字化;根据馆藏基础,确定核心档案进行全文数字化;选择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针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数字化。在确定目标后,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多种载体形式与记录方式的档案进行转化。

2.利用网络进行档案著录、标引等工作

技术的进步使得档案著录可以通过档案管理软件而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著录的内容包括档案的题名、责任者、文本、密级、保管期限、时间、载体形态、档号、分类号、主题词以及内容摘要等方面。档案标引是依据档案分类法和主题法将档案主题概念转换为档案标识的过程,这两项内容为快速查找档案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传统的著录是在卡片上进行的,而在计算机上进行著录和标引,使得查找档案十分便捷。

在档案的编目方面,应建立区域性、行业性的档案目录网络中心,积极促进企业单位间档案目录的联网和交流。这项工作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措施。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建立一个互有联系、互为补充,能够多层次、多角度揭示档案信息,并满足利用者需求的计算机档案检索系统,使档案检索向自动化方向发展。档案的日常统计工作十分繁重,利用计算机代替人工工作,不仅准确且效率高。

3.利用网络对电子文件进行管理

计算机网络给传统的档案工作带来的最大改革应该算电子文件的产生。电子文件是计算机技术运用的产物,从形式上看,它是数字化的,但由于它是通过代码形式记录于载体,它的内容只能通过设备来利用,人们在检索和阅读电子文件时要借助特定的硬件设备、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进行解码,才能够获得完整、可靠和准确的文件信息。所以它对传统的档案管理理论及管理模式等方面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因此,档案部门应针对单位移交产生的电子文件开展研究,尽快建立健全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管理的方法体系。

纸质文件产生的时候,文件的内容以及重要的签署意见和印章都会集中反映在纸质文件的实体上。在执行同一项职能活动时产生的彼此具有联系的文件可以通过文件的实体管理加以体现,但是,电子文件产生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办公室人员应用文字处理软件生成了文件的主体,然后,通过E-MAIL获得了领导的批示,而文件的附件中又用到了机构数据库中的数据。这样一份文件的全部内容信息,必须在文件产生的时候完整的保存下来。

4.利用网络进行档案信息网络开发利用

网络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其本身就能提供越来越完善的信息服务。网络信息资源存在着数量大、类型多、范围广、无序化等特点,一般利用者很难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更不用说深层次开发与利用。因此档案部门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组织,使之有序化、链接化,以便引导读者快速查找到所需信息;二是根据需求,直接通过网络采集数字信息,然后按照不同专题进行分类、整合,形成可以提供利用的二次数字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同样存在着采、编、流、藏几个环节的问题,但工作的难度却远大于纸质载体的档案信息。这也给档案信息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到档案管理系统中。例如,在档案部门通过企业局域网实现办公自动化,企业各档案系统间网络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中逐渐使用和快速发展及新技术的革命,对档案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建立,使不同范围内档案利用者共享档案资源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凭借网络互联技术,数字化档案管理将逐步建立起区域性、行业性的档案目录中心和真正意义上的档案数字信息中心,从档案实体中分离出来的档案信息惊人地增加,用户更多地将从网络中获取档案信息,而档案实体将会从直接利用中脱身。这样以来,档案管理通过网络向利用者传递信息将逐步成为其重要的工作。

[1]赵治刚.数字化档案管理之我见[J].城建档案,2010.03

馆藏档案数字化范文第4篇

为了充分发挥地质资料档案的作用,提高地质资料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全国地质资料馆从1999年开始,以项目形式正式开展馆藏重要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经历了十个春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收获了许多有益的经验。目前,馆藏重要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总量已达4.5万种、数据量达7TB,这批成果得到利用者的广泛青睐,服务量成倍增长。为更好地开展剩余地质资料档案的数字化,保障数字化成果的安全,更加深入、高效的利用数字化成果,有必要对十年来的数字化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

一、数字化工作历程

1986年,原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全国地质资料馆)根据原地矿部领导指示,对馆藏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问题开展了研究。首先对缩微技术和数字化光盘存贮技术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通过扫描对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后,进行光盘存贮是解决图文地质资料档案存储、管理和服务的最佳选择。与国内相关行业相比,这时的全国地质资料馆在数字化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

1987-1992年,原地矿部将该研究项目列入部“八・五”计算机应用优选项目,但由于经费问题,项目迟迟未能正式开展。1993年在国家计委国土司的大力支持下,开始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1995年,原地矿部正式立项,并成为部重点科研项目。1996年年底,项目组解决了在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问题,如大型地质图件输入精度、图件拼接技术、旧蓝晒图的消蓝技术、数据压缩技术、资料档案在光盘存储后的组织以及图像文件快速浏览等。与此同时,开发出了适用于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存储的地质资料档案图文浏览系统。随后,建立了整个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的生产流程,制定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工作规范,即《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规范》。

由于我国地质资料档案管理是国家和省两级管理体制,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地质资料档案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1997年12月,全国地质资料馆向全国31个省(区、市)地质资料档案部门推广和培训了数字化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并为每个省配备了大幅面黑白扫描仪、计算机、光盘刻录机等基本设备,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工作打下了基础。之后,各省地质资料档案部门陆续进行了试生产。

1999年5月,国土资源部科技司组织了项目成果鉴定,专家组对项目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同年10月,经过专家论证,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在数字国土工程中设立了“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项目,总目标是:将凡具备历史价值和现实使用价值的馆藏资料档案全部实现数字化,完成图文地质资料档案数据库建设。自此,全国地质资料馆正式展开了馆藏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工作。

在开展馆藏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工作过程中,全国地质资料馆陆续完成了《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规范》(数字国土工程工作标准)的编制,数字化成果的查询服务系统的开发、浏览数字化成果的专用电子阅览室的建设等工作。本着“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将数字化成果及时对外提供服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1999年以来的十年中,全国地质资料馆的数字化工作一直得到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国土资源部多次以部发文的形式对全国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工作进行布置,提出要求,为工作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在不同时期领导和管理了全国地质资料馆的数字化工作。

2000年,国土资源部发文首次对全国的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工作做出了初步部署,要求有关单位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将其列入工作日程,制定好本单位的工作方案,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文件下达后,部信息中心给予了较大力度的经费支持,使全国地质资料馆的数字化工作进入了第一个高峰。

2001-2005年,受机构改革影响,全国地质资料馆的数字化工作经费骤然减少,使数字化工作进入低谷。2006-200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领导认识到该工作的重要性后加大了经费投入,使全国地质资料馆的数字化工作走出低谷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二、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回顾十年来的数字化工作,我们不仅取得了4.5万种馆藏资料档案的数字化成果,更可喜的是积累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经验,推动了地质资料档案行业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经验如下:

1 政策支持,经费保障,团结协作是取得工作成效的关键

全国地质资料馆的数字化工作一直得到国土资源部储量司的关心和支持,以部发文的形式向全国进行了布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直接领导和管理了项目的立项论证、1999-2001年度的项目实施。2002年以后,该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各省地质资料档案部门密切合作,为完成全国地质资料馆的数字化任务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整个工作开展过程中,全国地质资料馆的项目工作人员和大量外聘的数字化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对资料数据进行采集和验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全国地质资料馆的数字化工作能取得良好的成效正是因为拥有了这些天时、地利、人和。

2 实施工作分阶段、有重点,使重要馆藏资料档案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由于馆藏地质资料档案数量巨大,经费又不足以保障在短时期内全部实现数字化,因此我们采用有重点、分阶段的方式,按利用程度及保存价值逐步加以解决,优先对利用程度和保存价值高的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并及时将这些资料档案的数字化成果提供利用,使这类纸质资料档案得到了及时和有效的保护。

3 合作方式重保密、顾大局,全面推动地质资料档案行业的发展

经过细致考虑,全国地质资料馆采取了与各省地质资料档案馆外协合作的方式进行数字化生产,即由全国地质资料馆根据自己的馆藏,整理出与省馆共有的资料档案清单,将其作为数字化任务分配给相应的省馆,同时为该省补助相应的工作经费,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采用这种合作方式不仅加快了数字化步伐,而且有利于地质资料档案的安全保密,维系和巩固了全国地质资料馆与

省级地质资料档案馆的业务关系,在整个资料档案行业形成了统一的数字化工作标准和数据格式,为行业内部的信息交流奠定了基础。

这种方式得到各省地质资料档案馆的大力支持。他们抓住与全国地质资料馆合作的机会进一步争取各省厅领导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在完成与全国地质资料馆合作的数字化任务的同时,按全国地质资料馆编制的规范,分别开展了各自馆藏全部地质资料档案的数字化工作。

通过十年密切合作,不仅明显促进了我国省级以上地质资料档案馆的整体信息化工作水平,而且在全国地质资料馆与各省地质资料档案馆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今后地质资料档案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4 重质量保安全,统一规范

数字化工作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之一,其成果将是建设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或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的重要基础数字资源之一。其数据形式和文件格式的统一,对地质资料档案信息的现代化管理、交流和利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全国地质资料馆非常重视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各项技术规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标准的统一性,积极组织力量编制和完善相关技术规程,形成了《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规范》(SZl99900l 2000),该规范对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的原件处理、扫描、整饰、目录制作、栅格文件(电子文件)命名、组织等各数字化工作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详细的解说。与此同时,全国地质资料馆还建立了一套科学实用的工作流程,研究开发了相应的软件系统,为规模化开展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生产奠定基础。为进一步确保数据质量,全国地质资料馆还建立了严格的自检、互检、抽查、复查等相关制度,对数字化成果100%进行逐页检查验收,以保证数字化成果的质量。

目前数字化成果电子数据量已达7TB,为了最大限度地确保这些数据的安全,规范存储工作,全国地质资料馆制定了稳妥的存储方案,采用光盘、磁带、硬盘等多种存储介质对成果数据进行安全有效的多套备份,同时采取了离线存储介质500公里以外异地保存的方法防止因意外灾难造成的数据损失。此外,全国地质资料馆还购置了大容量的磁盘阵列开展了成果数据的本地保存、提取和加工服务,形成了馆内的存储局域网。

5 边建设边服务,成果显著

全国地质资料馆的数字化工作从一开始就遵循“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建立了电子阅览室,为来馆阅者提供数字化成果的电子阅览服务和复制服务。现有统计数据表明,馆内服务量逐年攀升。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成果中多数资料档案属范畴,为了社会公众能及时、方便的使用本成果,全国地质资料馆组织了大量人力对数字化成果进行了解密处理。

从2006年开始,每年都在已有的数字化成果中挑选出2000~3000余种数字化成果,经过保密处理后在全国地质资料馆门户网站(省略)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下载服务。

2006年11月,2000余种经过保密处理的数字化成果首次通过Internet国际互联网为社会公众提供浏览下载服务。以后每年都有3000种左右的图文数据上网提供服务。2009年年底,累计有1万余种经过保密处理的数字化成果上网提供服务,上网浏览下载图文数据的人次已接近5万人次。

以上结果表明,社会各界人士对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成果的认可度在不断提高,对数字化成果的需求在快速增长,数字化成果的服务在地质资料档案服务中已占据重要地位。“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学研究生教学实习基地”签约揭牌

2010年4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与上海中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学研究生教学实习基地”的签约揭牌仪式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董浩云航运博物馆隆重举行。上海市档案局局长吴辰、上海交大党委常委兼档案馆馆长李建强、上海中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华等出席了签约揭牌仪式。

馆藏档案数字化范文第5篇

一、档案信息管理的意义

(一)档案信息管理背景

要想实现对档案信息的合理妥善管理,就要明确其位置,这不仅是开展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合理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工作的基础。简单的理解档案工作,它主要有大量的数据、资料、图表、文本等凭证,是作为传统也是最真实的记录资料。档案数量巨大,所涉及的方面也很多,上至国家、政府,下至企业、社区,小到家庭、个人,它是国家的基础资源,也是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价值是巨大的。合理利用档案资源,使其的价值发挥应有的价值;不然,再细致的管理也无济于事,对经济和国家都没有任何帮助。

(二)档案信息管理现状

将档案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进行正确妥善的管理,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还能够实现对国家职能的转变,以此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但是当前很多地区并没有意识到档案资源的重要性,很多相关部门和机构,对档案的处理依然的是一头雾水;致使各部门地方档案部门虽然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档案,但是,但却处于“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状态。

1.主、客观因素制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使大部分地区都在重视对文化建设,而我国档案信息资源虽然丰富多样,但是能够认识到它价值的人却很,这些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得档案的利用率普遍很低。而最主要问题就是现代化管理的欠缺,表现形式就是自身的宣传力度不够。与档案管理人员的基础管理工作有很大关系,档案人员在进行档案整理时虽然都做到了相应的工作,但是在利用这一问题上却缺少重视,大部分的档案高高挂起,而随着渐行渐远的也就是它们应有的社会经济价值。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管理途径,如今的管理工作是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因而不能方便、快捷地利用档案信息。

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措施

对于目前档案信息资源丰富,但档案管理方式落后、使用程度低的想象,要从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和优化档案管理机构途径上进行合理改善,以此扭转档案信息资源的老旧局面。

(一)提高档案管理者的素质

为适应现阶段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发展过程,就要致力培养与现代化发展一致的综合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水平技术,还要对现代网络技术烂熟于心。纵观目前的档案管理单位,这样的人才寥寥无几,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有的还存在低级文化现象。很多长期从事在纸质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虽然专业水平极高,但是在网络技术上却缺少经验和理论知识。因此,要加大力度提高档案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并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要求从事档案信息管理的人员具备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创建新型管理理念,以此来更好地适应时展要求。

(二)更新档案管理者的理念

随着对信息化的时代要求,档案管理者要满足时代要求的同时,转变原有的管理思维。档案管理者要要在以往实质性档案管理的服务上做到保护档案物质安全,提高安全责任意识,以极高的工作效率为档案管理者提供信息服务,将实现和满足档案需要者作为工作的动力,并且时刻为自己注入新鲜思维和不竭动力。将档案利用率作为衡量自身成绩的标准。对档案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加以深化就是使其能够理解工作的多种方式,通过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来推动档案信息化的开发利用,实现深入结合。

(三)优化档案工作者的结构

针对传统纸质档案工作者对网络技术的陌生,档案部门应引进部分高科技人员,通过他们所带来的计算机前沿知识和档案后台管理技能可以实现对档案的初步数字化和网络化过程。此外,新引进的人员在管理档案的开放性思想和管理高效性思想可以逐步地同化档案管理的落后思想。其次,必须加强对在职档案工作人员的观念和技能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现代化技术、技能的运用,壮大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档案管理队伍。

三、优化馆藏结构,提高馆藏利用效率

(一)丰富和充实馆藏内容

丰富和充实馆藏档案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物质基础。长期来,档案工作者所做的努力,无论是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还是保管、统计、检索等环节,都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丰富的馆藏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前提,也是优化馆藏结构的前提。在充实馆藏工作中,档案工作者要注意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性,连贯性。在征集范围上应改变以往注重党政机关文书档案的单一性,应扩大到社会各个方面,注意征集反映当地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档案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档案,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档案。

(二)稳步推进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传统的馆藏档案主要以纸张、照片、录像和录音等形态为主,利用方式也主要是借阅、咨询和编辑出版档案史料等,这些纸质的档案信息资源即使再充实,但未实现数字化之前,它们还将淹没在历史的灰尘之下,无法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档案数字化建设,就可突破传统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最大限度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分为两个方面进行:

1.对现有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

对现有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是指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把文字图像转化成数字化形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为文本录入,一为图像录入。这两项工程都需耗费大量的精力,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一般情况下应优先考虑具有较高价值的馆藏档案、特色馆藏档案以及利用率高、需求大的馆藏档案,同时兼顾档案原件的字迹质量,尽量选择字迹比较清晰的档案文件。“在具体实施数字化时,要制定电子文件标准,规范电子文件格式,充分考虑与现行电子文件的统一,及数据的共享,避免因重复建设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2.加强现行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管理

“电子文件只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文件”。在办公自动化系统逐步成为机关公文处理的平台时,电子文件是各级机关和单位职能活动的历史记录。现行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是档案信息数字化的主要内容。针对当前各档案部门所使用的硬、软件系统不同及档案所建的数据库种类繁多而造成的电子文件格式不一,相互间不兼容的现象,档案管理部门应建立严格的电子文件归档制度。“明确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归档要求、归档方法,确保电子文件的归档率,并将电子文件归档工作与归档人的考核挂钩。”

(三)推进馆藏档案的网络化发展

1.升级档案优化配置

“馆藏档案的网络化就是将已经完成的数字化档案资源通过某种方式放在网络上,使得利用者可以通过网络,利用这些档案信息资源。”档案的网络化借助网络的方便性、快捷性和连续性,突破了传统档案管理的限制。但档案网络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要对档案信息进行简单的检索编辑,建设档案数据库,体现档案目录系统的完整性。在数据库建设中,应考虑到用户需求、开发数据库的经济效益及技术问题,功能齐全的档案信息数据库。

2.发挥部门优势

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数据库,其次,对档案进行分化与有序化,即开展编研工作。“档案编研工作是指以库藏档案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社会需求为目的,通过对档案内容的编辑、归档,形成系统的档案信息加工品,主动、直接为社会各方面工作服务的一项工作”。这方面上海档案馆走在全国前列,该馆不仅连续多年出版发行《档案春秋》、《上海档案》杂志,还利用丰富的馆藏档案召开有关学术研讨会,近年还组织成立档案史料研究中心,出版档案史料丛书。

3.扩大社会效益

这种方式不仅有效扩大了社会影响,而且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特别是推进国内外学者对“上海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受到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好评。编研工作中应突出“馆藏特色”、“馆藏珍品”、“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同时将采用多媒体技术对文字型、图形型、声音型等进行综合处理,形成图文并茂的电子版书籍。电子版书籍融入信息市场进行交流,形成信息市场模式;或利用网络向人们提供各种档案信息,形成网络信息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