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发展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村;体育消费;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025-01
党的十六大以来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在“三农”问题中,新农村建设是是解决问题的重点和思路,其中发展农村体育消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具体对策如下:
一、发展农村体育消费要加强发挥农村学校的作用
从农村体育消费的硬件设施来看,我国大部分的省份农村的体育基础设施不是很完善,只有少部分省份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比较先进,其中许多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大多数都是政府或者社会组织进行赠送和捐赠的,相对来说设施不具有先进性,也比较单调落后。同时,农村体育设施的软件发展也不具有优越性,农村学校具有优秀体育教师和优秀体育教育资源的比较少,体育教学的志愿者和相关的体育专业人士也是不定期的到农村进行指导教学工作,这样不仅不能起到很好的体育教学效果,也不能为农村的体育消费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不能保证农村体育消费很好的展开工作。所以,发展农村体育消费要加强发挥农村学校的作用,全面落实农村体育的教学的方针政策,保证农村的学生可以有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和体育消费的环境,具有良好的体育教学资源和设施,为促进农村体育消费打好基础。
二、发展农村体育消费要尽量争取更多体育经费的支持
农村要想很好的促进体育消费,就要有充足的经费,充足的体育经费是保障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如果缺乏体育经费就会让农村的体育发展缺失了养分,让农村体育消费体系无法实现。因此,要想发展农村体育消费,就需要尽量争取更多体育经费的支持。争取更多体育经费的支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如向政府进行争取,向相关的社会团体进行争取,或者获得企业和个人的赞助,同时也可以尽量的获得相关的政策支持,如果获得一定的农村体育消费优势资源,让农村的体育事业支出减少,也是争取到了体育经费支持。目前情况下,我国征集体育资金的主要途径是发行体育福利彩票,将获得的发行体育福利彩票资金注入到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帮助农村体育事业的良好发展。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发展农村体育消费事业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只是靠政府对农村体育事业进行扶持是不够的,还要各级农村政府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统筹和调拨,可以各级农村政府走出去获得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资金,同时,注重农民自我体育意识的提升,保证农村的体育消费进行合理的发展。
三、发展农村体育消费要加大体育精神的弘扬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情操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它对体育实践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并规定着体育文化模式的选择。体育精神作为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是一种心理资源。作为一种规范力量,它又具体表现为体育面貌、体育风范、体育心态、体育期望等。黑龙江负责体育的各级部门应重视体育精神的培育和宏扬,将体育精神与先进文化建设联系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特点、时代特征和地区特色的体育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文化动力。
四、发展农村体育消费要发展农村特色的体育项目
发展农村体育消费要根据自身的地域条件特点,发展符合自身农村特色的体育项目。像东北地区四季分明,冬长夏短,山地面积较大,并且海拔较高,具有丰富的滑雪资源。因此,东北地区可以优先发展滑雪这项体育项目,在适合建立滑雪场的地方建立大型的滑雪场地,通过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建立高山速降、滑雪、滑冰与越野滑雪场地。目前来看,我国的东北地区冬季的体育运动比较单一,通常情况下是以滑冰为主的,因此,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冰雪体育运动项目,重视冰雪资源的巨大潜力,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冰雪体育活动,这对丰富农民的体育文化生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五、发展农村体育消费要注重提升体育从业人员的素质
发展的归结要素是人才,没有人才,任何事业都无从开展,即便开展也不可能取得丰厚的成果。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体育人才是发展农村体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重要任务。农村体育人才的基础薄弱,应当着力培育和补充的人才是三类,一是体育事业的管理人才,二是体育理念的教授人才,三是体育具体业务的指导人才。在具体的培育机制上,应当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战略。
六、小结
农村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体育消费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文章提出了发展农村体育消费的建议,包括:发展农村体育消费要加强发挥农村学校的作用、发展农村体育消费要尽量争取更多体育经费的支持、发展农村体育消费要加大体育精神的弘扬、发展农村体育消费要发展农村特色的体育项目、发展农村体育消费要注重提升体育从业人员的素质。发展农村体育消费要多管齐下,进行综合治理,保证农村体育消费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启湘,席建强.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新思路:基于体育消费的视角[J].学术交流,2009,08(05).
关键词:能源;推进;节能减排;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11-1
1 农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环保意识差,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大部分农村存在“脏、乱、差”等现象,生活垃圾、污水、畜禽粪便及废弃物任意排放,造成面源污染;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及污水灌溉,土壤问题已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农业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向水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农村供水保证率低,水质不达标,饮水安全程度低。
1.2 农作物资源不能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在农村,大部分的农作物秸秆被直接燃烧,有的甚至在田间地头直接烧掉,这样既减少了能源的利用率,又造成了环境污染。
2 发展农村能源生态建设与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实践经验
九台市推进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工作成效突出,主要体现在“拓、增、提、减”四个方面:
2.1 拓展了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功能和领域
近年来,九台市力求创新发展,把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与推进城乡一体化、节能减排工作有机结合,不断创新技术,拓宽载体,强化管理,总结推广“猪、沼、菜”的北方农村能源“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建设和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养殖等模式。开展户用沼气、秸秆气化站、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高效预制节能炕等技术示范工程,使能源与生态有机结合,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三者兼顾,政府、企业、农户互动,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功能有了明显拓展。
2.2 增加了清洁能源有效供给
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农村积极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有效改善了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而且由于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无污染,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利于保护大气层,这样既解决了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又美化了环境。
2.3 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农户使用沼气产生的沼液、沼渣等优质有机肥,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达到节本增收的效果。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国债项目,通过开发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加快“猪、沼、菜”的北方农村能源“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建设、沼液浸种、沼液替代药品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促进了九台市农业增收和农民增收。使农民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2.4 减轻了农业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九台市围绕城市污染整治,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思路,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禽畜生态规模养殖,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狠抓规模化禽畜养殖场排泄物处理,加快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和产业化开发步伐,堆进生产方式为切实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建设了大中型沼气工程,有效地改善了能源示范村的生态环境和农村环境卫生,减少了人畜粪便等对水质的污染,提高了农村的生活水平,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
3 开展农村能源生态建设,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建议
开展农村节能减排工作,要以农业生产生活废弃物的能源转化为重点,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发展能源作物为重点,增加商品能源供应,推进能源作物开发利用技术、秸秆能源利用技术、规模化禽畜养殖场与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农村高效预制节能炕及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
3.1 创新农村能源发展观念
目前,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用一种更高、更全面的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逐步引导农村能源稳步向前发展。同时,要努力挖掘潜力,拓展农村能源生态建设领域,加强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在太阳能开发利用上,要加快光热、光电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把太阳能技术应用到现代农业生产中去。
3.2 创新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
要进一步提高农村能源自主创新和开发利用能力,加大对秸秆生物气化、大中型沼气工程、太阳能光热、光电等技术的攻关力度,力争取得新突破,加强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能源产品和工程质量标准及检测体系。
3.3 创新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
关键词:中国农村;清洁能源;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68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以及能源枯竭问题威胁的增强,清洁能源的发展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通过清洁技术以及清洁生产的有效方式最大化地减少环境危害,从而增强环境保护的有效性。中国农村清洁能源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改变农村能源的消费结构,改善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节能减排和社会和谐。
1 开展农村清洁能源培训教育
为了确保清洁能源在中国农村的全面推广和应用,必须提高农村群众对于清洁能源使用的认识程度,了解清洁能源应用的现实意义,这就需要加强农村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展开以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和推广应用为主题的教育培训工作。在对农村的清洁能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必须要积极协调农村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清洁能源开发推广以及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推进中国农村清洁能源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村群众缺乏对清洁能源建设的正确认识,且在应用技能的掌握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而影响到了中国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和推广使用。针对这样的问题,要进一步强化媒体的宣传作用,将清洁能源的利用及其相关技术和方法进行教育宣传,使得这些信息能够深入到广大农村以及农民当中,同时也要根据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使得清洁能源能够快速在农村发展并为农村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2 建立农村清洁能源服务体系
我国在农村清洁能源服务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同的地区在发展清洁能源的过程中采用的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地区对于清洁能源的应用也存在着多种模式,这样的发展模式不利于对清洁能源的推广和应用,同时在为农村新能源发展和应用提供服务时也增加了难度和影响范围,并对农村清洁能源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产生一定影响。对此,中国农村在清洁能源的发展过程中要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体系,其中包括对农村清洁能源的科学研究和开发、新能源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村新能源应用的社会化服务、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等。在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后,能够有效解决清洁能源应用服务范围狭窄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工作力度。县级农村清洁能源办要根据清洁能源在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与之配套的乡镇服务站,为广大农民群众以及农村建设提供完善的科研和技术服务,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服务体系。
3 增强农村清洁能源基础建设
清洁能源在我国农村当中的发展离不开完善基础设施的保障,因此必须将农村清洁能源基础建设作为推动中国农村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措施,从而为生态环境提供保障,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采用的是集中居住改造的方式,这样的形式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为了推动清洁能源在农村的发展,需要借着新农村建设这股东风全面推进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利用集中优势建设清洁能源工程,积极推广生态循环的能源应用模式,改变清洁能源利用分散性的问题,建设以生态循环为主的清洁能源循环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环境改善和能源利用的跨越式发展。
4 增加农村清洁能源政策补贴
政府的正确引导和鼓励是推动中国农村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政府要逐步增加农村清洁能源补贴,在财政、税收以及金融方面给予恰当的优惠福利政策,鼓励企业与农村和农民形成有效的经济联合体,确保清洁能源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在经济联合体形成后,能够进一步解决清洁能源分散和工业生产集中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推动农村清洁能源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保障。例如,为了推广太阳能这易清洁能源,政府可以对太阳能下乡进行财政补贴和支持,从而提高太阳能的推广效果。国家也可以设立农村清洁能源发展的专项基金,对于清洁能源在农村的发展和推广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投入,同时也要根据农村清洁能源发展的现实状况扩大补贴范围,使得清洁能源的应用大普及和推广范围大大增强。
在全面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新农村建设正在逐步推进,并且为农村建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为解决城市和农村在清洁能源发展中不均衡问题和促进清洁能源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必须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在中国农村的发展,增强对资源的循环利用,进一步改善和治理农村污染,为新农村建设以及国家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琦.我国农村生物质能的利用与阳光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J].农业经济问题,2013(5):50-52.
[2]胡春.中国农村清洁能源的发展方向及其建议研究[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3(11):25-27.
农村劳动力转移保障体系包括:1、对失去土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失业最低保障制度,对于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在其过去拥有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期内为农民提供相当于每年土地获益水平的失业最低生活保障;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医疗保险制度;3、农村剩余劳动力子女教育保障制度。通过建立一系列有效的保障制度来保证农村劳动力既能转移出去又能站得住脚。
二、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当构建主体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该体系的改革目标是:分类改革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通过创新体制和机制,建立起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离,公益性机构、涉农企业和中介组织协调,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结合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应充分发挥公益性部门、中介组织、涉农企业3类主体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政府及公共部门应将精力集中在公益性的职能上,将经营逐步剥离出来,让给中介组织与涉农企业来承担。政府应对3类主体采用不同形式分类扶持:对公益性部门(如农技推广部门)应增加事业费,保证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配合农技推广项目经费来扶持;对中介组织(协会与合作经济组织)应通过政策措施促进其发育,明确其法律地位,并对其在银行贷款、担保等方面进行扶持;对涉农企业应在银行贷款、税收等方面提供政策性优惠。
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检疫体系可以根据国情建立两套农产品药物残留检测体系:一套是针对出口农产品的药物残留检测与检疫体系,其目的是打破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绿色壁垒。政府主管部门可以从国外进口最先进的药物残留检测与检疫设备,派技术人员出国学习最先进的检测技术,确保检验检疫部门在检测与检疫设施、方法和手段上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另一套是针对国内销售农产品的药物残留检测体系,其指导思想是方便、快速与低成本,以便在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药物残留检测点,对进入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进行强制性药物残留快速检测,通过市场准入制度来提高国内销售的农产品质量。
四、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日前我国各地已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水果、花卉、木材、水产品、畜禽产品批发市场,基本上都是现货交易市场,市场容量小,成交量少,市场发育程度低,交易手段落后。不少农产品市场处于“集贸市场”的水平,交易分散,透明度低,市场影响力小。因此我国还需要逐步建立一批上规模的农产品中转市场、拍卖市场以及期货交易市场。从供应链的角度构建农产品物流平台,通过标准化与信息化来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
相比之下,粮食市场流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缺乏竞争与效率。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主要粮食经营部门政企不分,规范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仍未建立起来,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完善。粮食市场流通体制的改革方向是:1、理顺关系,实现政企分离。国有粮食经营部门应定位于企业,而不是政府行政命令的执行者与执法者。通过政企分离将国有粮食系统分解成负责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职能的粮食行政管理机关和独立经营的粮食经营企业2个系统。让国家粮食储备局与粮食经营企业完全脱钩。
2、健全粮食风险调控机制。粮食风险调控机制包括粮食预警系统和储备粮干预系统。建立粮食预警系统的目的是及时掌握国内外粮食生产、供求、价格的变化信息,及时对市场情况作出分析和预测,这对政府宏观调控市场、防止过度波动、促进合理的价格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储备粮干预系统中,要具有足额的粮食风险基金和合理的储备粮规模。做到储备粮实实在在、吞吐及时、购得进销得出。还要善于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节国内粮食供求。
3、规范市场管理,搞活粮食流通。完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允许具有一定注册资金、具备经营资金筹措能力、必要的粮食仓储设施、相应的粮食质量检验和保管能力的各种经济主体从事粮食收购、批发、加工和零售业务。建立健全中介及服务组织,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仲裁机构、资信评级机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商标机构等。在推进销区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同时,也要逐步推行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应该肯定,我省农村小城镇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还应看到,对于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不管是在认识上还是实际工作中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一、农村小城镇的定位应是城乡结合部
它肯定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大中城市,今后一般的也不会“长大”成为大中城市,它也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小城市。因此,不能把农村小城镇当成若干年后城市的“童年”来看待和培养。严格地说,农村小城镇是一个农村的概念。它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有希望成为我国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形态。
另外一点需要弄清楚的是,城市和乡村在人类历史上是同时作为不同的人群聚集形态而 存在的。有资料记述,从世界上第一座城市形成之日算起,城市已有大约一万年的历史。也就是说,人类在城市中大约已经生活了一万年。当然,城市比乡村有更完善更进步的生活方式,正因为如此,在过去的一万年中,特别是近2XX年来,城市生活方式以其巨大的吸引力促使乡村人口不断地迁入城市。现在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人口城市化成了世界各国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在我们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特别是第三世界城市化和城市爆炸却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重视这一系列问题并确定解决这一系列城市问题的思路。有意思的是,城市化以及城市爆炸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可能最终求助于农业解决。这个观点是科学的有远见的,如果大家认同这个观点,我以为“城市求助于农业”的思路应该锁定在农村小城镇。
我们现在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促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小城镇,提高城镇化水平。以繁荣发达的小城镇带动和提升农业和农村,也为最终倒过来解决城市问题留一条后路。
因此,我们在认识上应该明确,既不能以大中城市作为目标发展农村小城镇,也不能以传统的农村集镇的观念来看待和建设小城镇。它一头和城市相连,具有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一头和农村相接,是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