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统计学标准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课程标准 STS知识 教育内容 教育目标 分析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规定了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它是教师进行STS教学、也是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每一部分几乎都涉及到了对STS化学知识的学习要求。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前言部分提出: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重要。
在课程性质中化学课程标准又明确写到:化学学科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该部分明确提出化学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它能为了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强调:化学学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可见,化学学科在体现人文内涵,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实施建议一部分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化学与生活”模块应该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课程标准也强调说:高中化学教科书的编写要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提高综合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标准在学习目标要求中针对STS教育目标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目标领域广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既有对学生针对STS知识内容方面的学习态度、科学精神方面提出的要求,例如在提到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学习内容时,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的:在知识内容方面要求学生能够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方面要求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认识化学能和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并且要求学生能够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通过实验探究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二、学习内容宽
在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中不但涉及到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还有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内容,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例如在《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深刻体会化学对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讲,在《化学与生活》模块中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在《化学与生活》模块中涉及到了化学与健康的学习内容。具体包括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常见食品添加剂的组成、性质和作用,常见药物的主要成分和疗效。
2.涉及到了生活中的材料的学习内容,具体的在生活中的材料内容中包括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水泥、玻璃、陶瓷等硅酸盐材料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生活中常用的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能。
三、学习目标水平适度
由于STS知识的综合性,再加上在校学生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与社会的接触不是太密切,与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接触的机会不是太多,因此,在学习目标水平上基本设定为“认识”“了解”“列举”的层次要求。这样便能更好地切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在有机化合物的学习中涉及到的葡萄糖的应用时课程标准是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利用葡萄糖的哪些性质来检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葡萄糖是否含量超标和解释怎样利用葡萄糖的银镜反应来实现工业制镜和制保温瓶胆。因为学生在学习葡萄糖性质时重点学习了葡萄糖的还原性这一特点。
针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和现状,近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建设、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我校本科教学计划调整后,“生物统计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周学时为2,共36学时。学生在之前已学习了“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程,“植物学”、“动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与本学期同时学习的还有“生物化学”。为适应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对生物学人才的培养,我们按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应用、通俗易懂”的原则合理设计安排教学内容[1]。在课堂讲授时,我们尽可能把抽象的统计学原理与生命科学的前沿或学生们感兴趣的事例进行结合,并引导学生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对统计分析的结果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合理的解释,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统计学与生命科学的各专业都是紧密联系的,另一方面学到的统计分析方法和试验设计原则也可以指导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作为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我们在课堂授课时一般不过多讨论数学原理,而主要偏重于统计原理的介绍和具体分析方法的应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数内,对涉及到的数理统计知识多是“拿来主义”,对于一些公式,通常只进行概念上的介绍和公式上的简单推导,对有些较复杂的统计公式则只给出公式,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推算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对统计学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有较全面的了解。在章节内容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删减,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比如讲授方差分析一章时,以单因素数据资料的分析为例,重点介绍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和分析步骤,对于二因素数据资料的分析则启发学生根据其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进行推理,多因素数据资料的方差分析则只介绍基本原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重,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相融。问题导入法。在课堂讲授时,我们注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4],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例如,在方差分析一章讲述时,以单因素数据资料为例[1],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多组平均数之间的比较。有的学生会提出,可以采用之前学习过的两个样本平均数假设检验的分析方法对多组数据进行两两的比较,而这又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时,我们引导启发学生将所有的数据资料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将数据的总变异按照其变异来源剖分成处理引发的变异(组间变异)和试验误差引发的变异(组内变异),并利用反映变异特性的方差这一统计量来表示组间变异和组内变异的大小,进而采用检验对其二者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由此和学生共同推导出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步骤。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方差分析的原理和应用,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比法。“生物统计学”中有很多概念都是成对出现的,其相应的公式也有着许多形式上的共同点,这就为我们进行对比法讲解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例如标准差与标准误、直线回归系数与直线相关系数、样本平均数假设检验的检验及检验等[1]。对比法讲授,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公式,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含义和具体应用,做到举一反三。演绎法。“生物统计学”中有很多公式是前后联系的,存在公式的变形,运用演绎法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来源和内涵。例如变量的标准化公式,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进行标准化转换的公式(u=x-μxσx)是核心,在理解这个公式含义的基础上,对于各统计数(平均数、平均数差数、频率、频率差数、成对数据差数等)进行标准化转换的公式自然也就推导出来了,从而避免了对这些公式的死记硬背。板书与多媒体课件并行。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多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多体媒体课件集文字、公式编辑、图形、色彩、动画于一体,既可以插入图片和例证,也可以实现公式推导的逐步展现,图文并茂,色彩丰富,省去了板书所占的时间,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增加教学内容,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4]。同时,传统的板书不能完全放弃,在讲授过程中,适时穿插板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联系已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注重将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
3.加强实验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了18个学时的实验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并学会常用统计学软件的使用。生物统计学实验课在生命科学学院信息学实验室利用电子教室系统进行,教师在主控机上边讲解边操作,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观察到具体的执行过程,之后可以自己进行相应的操作,然后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提交实验课作业。通过实验课教学,一方面使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实践,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课中学生不仅巩固了统计分析知识,而且利用计算机来分析数据也为相关专业课实验数据的分析奠定了基础。在运用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时,学生们也深刻意识到,尽管统计学软件功能强大,但必须对相关的统计学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使用这些软件,由此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动力。
4.课程资源的立体化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强课程资源的立体化建设。以教材为中心,我们编写了与科学出版社《生物统计学》(第四版)配套的《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对每一章的内容都配套了目的要求、内容提要、难点评析、例题解析、习题解答和自我测验[5],以供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和知识的扩充。同时,“生物统计学”是河南师范大学校级网络课程,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网页进行课程内容学习。在网络课程中,每章均示出了重点、难点,便于学生自学或复习掌握;同时,网络课程中丰富生动的图表资料及实例分析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关键词】质量管理;消化内镜室;标准化护理
随着现代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再加上诊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患者接受内镜检查,对消化内镜室护理质量的要求也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给护理质量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1]。在护理管理中,护理质量管理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护理满意度有重要的意义[2]。因此,本文探讨消化内镜室护理质量管理运用标准化护理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行消化内镜检查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5例。观察组中40例为男性、35例为女性,年龄19~72岁,平均(45.5±10.6)岁;对照组年龄20~74岁,平均(45.6±10.7)岁,其中女性33例、男性42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即合理安排日常工作,叮嘱医护人员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在日常护理中,坚持无菌原则,做好本职工作,保持认真负责态度等。
1.2.2观察组观察组则行标准质量管理:(1)制定护理质量标准:由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组成标准化护理小组,组长由主管护师担任,小组成员将之前护理管理的不足和经验作为基本依据,再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的护理质量标准,动态管理、指标明确,从而实现有规可循、有据可依;(2)落实消化内镜室标准:①日常工作标准化:在实际工作中落实优化后的质量标准、工作流程以及规章制度,使护理安全提高,并且将内镜感控管理作为基本依据,对各项标准化工作流程进行检查,包括急救物品措施、意外事件以及配合护理等,对每个步骤进行规范,运用质量评分表对清洗消毒室、诊疗室、麻醉恢复室以及愉悦登记室等各项工作进行评价,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记录,每周进行安全修改,并且对工作方法步骤进行统一管理。同时,质控小组定期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来,并且对问题原因进行分析,督促改正,提高护理质量;②治疗配合标准化:对支架置入术、胃底组织胶治疗、静脉曲张套扎术、息肉治疗术中配合、病理采取配合以及胃镜检查等护理配合进行规范管理,按照开展新技术、加深记忆、分阶段考核以及计划回顾性培训等方法对发生率低的治疗配合项目进行授课,集体培训,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护士的理论和操作水平提高,从而增强内镜护理的专业性和规范性;③知情同意书标准化:对结石碎石术、支架置入术、内镜下扩张术、肠镜以及胃镜等知情同意书进行标准化管理,耐心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知情同意书和各项检查内容,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同意,并且由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不能获得患者意见时,应该尊重家属选择,避免发生护患纠纷;④环境维护标准化:制定病区环境标准,对物品摆放进行规范化管理,包括专人清点、分类摆放、定期检查等,诊疗区内严禁家属进入,在候诊区等候,准备卫生纸、坐垫、薄被子等,满足患者需求,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护理服务,从而提高病区环境质量[3]。
1.3观察指标
运用自制调查表评价患者的知识掌握情况,分为不清楚、基本掌握以及掌握三个等级,并且统计患者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5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比较运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知识知晓率比较
观察组2例不清楚、20例基本掌握、53例掌握,知晓率为97.33%,而对照组9例不清楚、40例基本掌握、26例掌握,知晓率为88.0%,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2例不满意、10例基本满意、63例满意,满意度为97.33%,而对照组12例不满意、38例基本满意、25例满意,满意度为84.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有研究发现,临床上将标准化护理管理模式运用在消化内镜中心,不仅可以使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相关检查知识,还能使护理工作质量合格率提高,增强患者满意度[4]。在消化内镜室护理质量管理中,运用标准化护理,在规定位置摆放器械、药品以及物品等,有助于取用快捷、准确,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5]。同时,采用标准化护理,护士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规范知情同意书签署,使患者对检查和治疗的效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了解,能够提高患者的配合依从性,为检查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保障[6]。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知识知晓率为97.33%,高于对照组的88.0%,并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这一结果与李艳萍[7]、代丽萍[8]研究报道一致,提示标准化护理运用在消化内镜室护理管理中效果显著。综上所述,在消化内镜室护理管理中,采用标准化护理模式,可以使护理质量提高,增强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伊学珉,朱学玲.“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1):140-141.
[2]钟丽梅,徐旭,孙延君.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在消化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哈尔滨医药,2015,35(z1):89-90.
[3]周丽华,蒋蓉,邓琼,等.PDCA循环模式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3):105-106.
[4]巩玉艳,丁瑞东,庞丽,等.“五常法”护理模式对提高消化内镜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S1):26-27.
[5]翁海风,胡坚方,杨建英,等.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消化内镜诊疗中的应用[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4(11):91-93.
[6]李蕾蕾.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效果评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0):167-168.
[7]李艳萍.PDCA模式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的应用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5):105-106.
【关键词】标准化急救护理;严重多发性损伤;应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61-01
严重多发性损伤的病死率非常高,有效采取急救护理措施、争取宝贵的急救时间、完善的急救流程、科学合理的人员分工都能为成功的抢救打下结实基础[1]。本次研究为了探讨标准化急救护理在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这种护理方式是否具有临床的可行性,科学性,以及安全性,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采用常规急救护理和标准化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80例,将这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3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在8-5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2.5岁;干预组44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4例;年龄在9-56岁之间,平均年龄32±2.7岁。患者受伤到入院急救小于1小时,主要是胸部和腹腔脏等器官损伤严重,临床症状均有休克和血气胸。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急救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提供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等。观察采用标准化的急救护理措施,具体操作如下:①观察患者意识、表情和呼吸,进行中心静脉压检测,建立静脉通路,缺氧纠正。②建立急救护理小组,每位护理人员分工到位,职责明确,最大程度发挥医护协调性。其中:小组组长负责协助主治医生进行伤情的初步评估,指挥和组织护理工作,包括指导如何搬运患者、协助其他护士在最短时间完成各项操作,提前做好术前准备并与手术室;的护士做好工作的交接;气管管理护士负责合理八方患者的,给予患者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并给予胸腔闭式引流;静脉管理护士复杂建立多条静脉通道,立即并迅速的将复方乳酸钠和全血输入到患者的体内,调节中心静脉压和尿量输送的速度;监护护士复杂准备心电仪等急救设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协助医生以最快速度包扎伤口进行止血并固定,根据瞳孔、尿量、意识等临床症状分析判断患者病情,陪患者做各项检查,期间进行心理辅导,稳定患者情绪。③开设急救绿色通道[2]。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0[2](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统计软件,P
2结果
干预组的抢救时间明显比长于对照组,手术开始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严重多发性患者病情危急并且变化快,同时护士在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环境下容易发生意外的医疗护理风险,因此我们应当不断的加强护理工作的严谨度,通过实行标准化的急救护理措施来降低病死率、提高抢救效率,同时也需要不断的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知识,提高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从而使患者得到全方位有效的护理,让患者早日康复[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的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手术开始时间也早于对照组,说明标准化的急救护理为手术提供了更多时间和机会,有效利用了达到医院的最初几分钟,从而保证了救治的速度以及治疗。推行这种规范化的流程,使每位急救小组成员明确职责,主动投入到抢救的工作中,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判断、评估和处理,使得抢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避免了由于护士分工不明确而引起的慌乱和差错。
综上所述,标准化急救护理在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护理人员以极高的业务素质、高度的责任心、谨慎的态度、快速高效的应急能力以及长远的预见性,极大的提高了抢救效率,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季丽娟.88例多发性损伤的急救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9,5(10):40-41.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渐提高,医患关系由原来的医生主导、患者从属的地位逐渐转变,患者可以自主就医,因此,在一些医院,由于没有足够的病源,造成临床实习的学生无法找到充足的病例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由此可见,单靠传统的临床见习培养模式培养提高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故此,寻找一种新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2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
本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探索、总结出新兴的、系统化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把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与临床体格检查视频相结合,采用多环节、多角度教学手段,具体步骤如下。(1)购进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为模型,通过参数调控模拟临床所有疾病体征,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对疾病的特定体征进行感性认识和实践,采用问、视、触、叩、听基本手法对临床需要掌握的体格检查基本知识进行实践和操作。让学生处于类似真实的病历之中,使临床教学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增加,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其思维和创造力得以提高,增加了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2)让有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的教师亲自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并录制课件,为临床实践教学提供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及合理化的体格检查视频课件,以弥补临床实践教学不足。(3)将多媒体示范教学与视频课件有机结合,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在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上进行反复练习,使其在进入临床之时已经具备规范的技能操作手法,使学生有更高的热情进入临床见习。(4)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对学生进行标准的临床技能实践考核,不合格者需要补考。
3实验分组及统计学方法
3.1实验分组
实验分组的目的是检验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该实验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组:采集64名未培训前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然后根据析因设计原则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学生进行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乙组学生进行传统带教模式进行授课,半年后,比较分析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第二组:选取我校见习生112人,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A组(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和B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授课),半年后,对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一组实验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二组实验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3.3.1第一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
采用析因设计结果显示,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成绩的影响不同,其中,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的甲组(教学前成绩:2921.9分、教学后成绩:3745分)优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乙组(教学前成绩:2999.3分、教学后成绩:3412.8分)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3.2第二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
本次实验规定,学生考核成绩如下,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通过对甲乙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采用秩和检验可知,采用系统教学的A组的平均秩次为47.68(其中优秀14例、良好29例、及格11例)小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B组的平均秩次64.88(其中优秀8例、良好17例、及格27例)差异显著(P<0.01),因此,可以说明,系统化教学组的效果优于传统带教组。
4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