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药行业的市场细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1年1-8月的全国化学原料药的累计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4.35%,比上年同期的增速上涨4.12个百分点;8月份当月全国化学原料药的产量比7月份的产量减少了4.09万吨,环比7月增长-16.25%。中成药的累计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32.48%,增幅同比上升了9.59个百分点,发展较好;但是8月份当月,中成药产量较上月减少了1.96万吨,产量环比7月份增长-9.39%。
笔者史立臣认为,总体来看,我国的医药行业仍然按照既定的发展速度在发展,但是,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基础面的构成情况,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1.原料药的竞争优势在世界市场层面正快速减弱
2.我国大部分化学药产能和产品基本是仿制药
3.中成药比重虽然在逐步增加,但是基数相对较小
4.数据的大部分是国字号企业,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
5.数据基本处于中低端的医药产品竞争,高端产品基本被进口产品垄断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竞争格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厂商林立,恶性竞争,价格战主导市场,仿制药和低价的中成药成为主流,市场秩序混乱,医药行业内厂商生存艰难、一筹莫展。
低成本竞争常态化、长期化将是我国医药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常态, 由于我国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一般药品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低成本竞争成为医药企业生存的主要手段。药物研发投入偏低、新药畸少,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切身之痛。过去60多年来,中国创制的获得全世界承认的新药只有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两种。“十一五”期间,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不到3%,重点药企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约为5%。虽然“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动员的“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金约为400亿元,但这样的投入水平仍远远不够。
目前由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加剧,全球性制药企业正更加重视中国区域市场的竞争,很多外资企业正加快在中国的市场布局,购买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或者设置生产工厂,提升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认可度和竞争力。由于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和国家对医药行业的管制,更多的资源开始加快分化流向的速度,大量优质的科研、生产、物流和生产的优质医药资源正被逐渐的国有化或者区域化。
中国有6000多家制药企业,这些企业有优势优质竞争产品或者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极少,更多的企业正处于挣扎和煎熬阶段。
同时,在药品营销价值链中,由于制药厂商在能源涨价、国家强制性药品降原材料持续性上涨和营销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利润被降低,发展空间被缩小,迷蒙的认识正凸显。而且,由于医院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国家和地方招投标加快对整体医疗用药的控制力度,医药工商企业的话语权和谈判能力也逐步变弱,商业利润空间狭窄。
目前外资企业占据医院高端市场的半壁江山,在OTC市场亦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并购重组将成为未来五年内或者更长时间医药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从产品经营到资本运营,从分散管理到集中化管理,是医药行业和企业必然的发展逻辑。
根据目前医药市场竞争状态、国家医药政策来看,管理特质化、企业或产品品牌化、主销产品规模化、治疗领域专业化、销售市场细分化将成为未来医药企业发展的方向。这些都导致医药企业竞争能力发生根本性变化,有竞争力才有话语权,有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权。
有竞争力才是中国医药企业的王道。
笔者史立臣认为中国医药企业的竞争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
1. 内部结构管理能力和外部资源管理能力提升
2. 获得国家和省级研发资源的能力提升
3. 专业治疗领域竞争性的提升
4. 根据特质性对融资能力和融资渠道的提升
5. 针对医药企业自身优势,对可获得资源的并购重组能力提升。
6. 市场和营销团队竞争能力提升
简单说了三国之事,回过头来看目前的医药市场。如同的东汉末年的群雄纷争天下大乱一样,伴随着医药市场在产品、渠道、模式等方面同质化的加重,以及在药品限价、医药改革、反商业贿赂、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颁布等等的国家政策宏观环境影响下,整个医药企业逐步步入整合调整期。令我们欣喜的是,众多药企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没有自暴自弃坐以待毙,而是纷纷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规划,以求适应行业大趋势发展,从而在未来谋得一席之地称霸一方。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医药企业面对市场实际更为专业的市场细分,并由这种差异化营销带来的“特色营销”的经营模式转变。这种依据自身在产品、渠道、价格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进行资源配置的变革之路,在顺应产业变革的同时,也一定会演绎出三国争霸那样的场面,值得期待。
一、 “魏国”—产品主导型 “三国演义的最后结果是其它两国被魏国吞并,为三国间长达数十年的纷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魏国之所以成功,大抵是源于它自身依据东汉皇帝的余威和根基。有了其它两国无可比拟的优势,再通过曹操这样一个有胆有识的谋略家的指挥以及曹氏家族强力支援,最终得以修成正果。”
同样的情况是,药品作为医药企业参与市场经营的必备资源,在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企业自身拥有几个独家品种、国家级新药等优势产品,往往就占据了市场竞争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在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之后,国家放慢产品的报批步伐,新药就更成为了市场的抢手资源。于是我们看到了一批有着先知先觉的企业,以药品为主导实施的特色营销占尽优势。
这种产品主导型的特色营销战略,往往依据自身的优势品种在某一科室、某一渠道等方面的独有地位,通过规划组合,将优势产品在目前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进行最大化,从而带动企业在相关方面的布局,充分挖掘相关渠道市场,从而依据这样的定位获得发展提升。当然,对企业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是必不可少的成功要素。这其中我们熟知的修正药业,其正是依靠单品“斯达舒”的成功运作,建立起了自身在胃肠类用药市场的典范,从而依靠品牌化战略带动了后续品种的成功经营;而东盛“白加黑”经过不断运作达到单品年销售额数亿元的辉煌,不仅奠定了其在OTC渠道的影响力获得巨大成功,还得到国际制药巨头拜耳的青睐转嫁豪门,也值得我们借鉴。
二、 “蜀国”—渠道主导型
“三国之中的蜀国,作为三国中起步最晚实力较弱的国家,反而经过不断经营发展,成为三国中最为经典的国家,最终一举超越吴国成为对抗魏国的中坚。其中缘由,除了刘备喊出的“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的亲民招牌外,更重要的是有以诸葛亮为首,包括名震三国的五虎上将等的强大军事阵容,才奠定了其三分有一的争霸格局。”
战争成败的根本是军事谋略和将才,而医药行业的市场经营则依靠的是渠道掌控能力。作为现代营销4P经典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临床、商业流通、OTC、第三终端等医药渠道为主的渠道战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无论是渠道结构调整出现的渠道垂直管理和扁平化,还是渠道特性研究而出现的学术推广、代金销售、商业快批、会议营销、会员制、终端营销等模式,都显示了医药行业不同渠道对于药企发展的重要性。
而渠道主导型的特色营销,是药企根据自身在某一渠道方面的突出优势,通过资源整合挖掘自身在该渠道的优势,不断传播扩大的营销模式。无论是医药生产企业还是医药商业企业,依据渠道特性实施的渠道主导型特色营销,其核心在于对自身所定位渠道的深刻解读,从而确定产品的研发方向或者经营方向,在综合企业现有资源确立一种简单有效的渠道营销手段,获得经营业绩的大幅提升。例如,从今年4月份的第59届西安全国药品交易会上看到的河南医保药业有限公司,其根据自身在专科、临床特色科室、大门诊等特色渠道的商优势资源,重新划分了产品结构,确定了其细分鲜明的特色营销之路,并通过相关媒体、展会渠道打造了其在医药招商领域该渠道的领导地位,打造了一个兼顾上游以研发生产专科、临床特色科室、大门诊专用药在积极寻求商业企业的生产企业,和下游寻找适合该渠道销售的特色药品的商之间的一个大平台,得到了行业的关注和认可。
三、 “吴国”—价格主导型
“吴国,偏安江南,以长江天险守卫,在孙氏父子的苦心经营下,网罗了一批江南才俊,建立起了一个很稳固的三分之国。并且在历次的三国之争借用长江天险成功保持了本土的安全,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赤壁之战了。”
作为现代营销之中的一柄利器,价格始终是厂家决胜市场的关键因素。无论是哪类产品,适合什么渠道,只要价格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总能取得不错的市场销售额。正如长江天险一样,价格落差形成的市场区隔是很难突破的。
药品的价格取决于多种因素,生产成本、经营成本、人员成本等,而这种价格差距所对应的则是不同渠道不同阶层之间有着不同的需求度和敏感度。这种价格为主导因素的医药生产企业和医药商业企业,一旦确定了走平价或低价路线,便会在产品生产、引进,渠道策略选择上祭出具有很强攻击性的价格手段来打击竞争对手,争夺强势品牌的市场份额。虽然由于人们对于药品安全的考虑,在一线城市或二线会选择一些品牌药品使用,但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实际情况下,低价产品在二级、三级市场以及广大的农村市场还是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的。如1g的头孢抗生素,既有上海产的3块多钱一支的品牌药主要定位于省会生产的三家以上医院,也有山西等小厂产的0.8元乃至更低的价格的产品定位于市县和第三终端市场,而其不同更多价格定位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这是一个中国医药工业转型的时代,这是一个中国医药企业必须进行抉择的时代,回归我们的主业,看清我们生存的根本,才能在未来的征途中形成我们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形成我们自己的营销特色,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渐行渐远。
策略领先 行动制胜
医药工商企业应当全面审视自身的产品策略、市场策略、渠道策略,在整体策略领先于同行业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同时还要变革企业的营销模式、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的运营组织、强化执行力。
面对医改的新形势,医药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医改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评价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发扬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快速发展。而策略领先和行动制胜将是医药企业在未来市场抉择中胜利的根本。
1.根据政策、市场调整企业的产品策略
笔者史立臣对多家成功的医药企业进行研究时发现,好的企业在产品规划上都有其独特的方面。比如提起西安杨森,我们想到的是达克宁;提起修正药业,我们想到的是斯达舒;提起三九,我们想到的是三九感冒灵颗粒。这是典型的产品品牌优势企业,然而,提到同仁堂我们想到的恐怕不是具体的产品,而是高品质的中药系列;提到王老吉,我们想到的不是抗生素的典型代表,而是跟上火、上呼吸道等相关的产品。
这就提醒我们,产品规划要具有差异性,这个差异性来自于企业对竞争市场的充分了解,从产品品质、产品内涵、产品系列化、产品包装,到产品市场传播策略等都要形成企业和产品自身独特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国家和省级的相关政策进行跟随性的产品规划,比如省级部门可以根据本省的实际需要进行基本药物的扩容,这时,企业要积极参与其中,帮助省级相关部门制定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基本药物目录。
2.对全国商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
随着招标主体变换为医药生产企业,医药商业企业的职能将由批发商转变为配送商,这将导致商业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转变,配送业务将成为医药商业公司新的盈利模式,其主要收入为药品的配送费,配送费用包含在招标价格中,按比例向配送公司返还。这样一来,拿不到配送权的企业未来会被边缘化,或许被淘汰。
医药企业必须谨慎选择商业客户,和主流商业形成业务对接,以便在主流商业内形成相对强势的渠道通路,这对医药企业所有产品的销售都会起到好的作用。
3.顺应形势建立适合的市场管理模式
鉴于各省的医改情况不同,医药企业要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调整市场管理模式,重要的是配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合适的营销模式。同时保证价格体系,由于招标挂网的实施和各省在进行招标挂网时要比对其他省同类产品的招标采购价格,这就要求医药企业的价格体系不能做穿,否则就会逐渐被淘汰掉。
现在,很多医药企业由于在各省的营销模式不同,如自建办事处、制与底价承包制等两种或三种相结合的体制,造成了对各个区域的掌控力度存在差异。又由于掌控力度的差异,企业在招投标采购上形成了不同的价格,这是极其危险的事情,必须尽快加以改善。
决胜终端 管控渠道
新医改带来的药品市场扩容不是平均分配,而是国家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市场进行培育,在这个培育过程中,及早介入国家培育市场的医药企业将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新医改对我国的医药终端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会给医药企业形成几个具有增长性的终端市场。国内通常把中国药品市场分为四级:一是医院终端,指县及县以上医院;二是零售终端,指所有药店(包括连锁);三是社区终端,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四是第三终端,指农村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诊所等。
医院的市场总量将继续增长,但是份额略有下滑,其中高端医院和二甲医院的市场份额将持续性下降,县级医院份额增长,新农合820亿元筹资增量若有40%流向县医院,将带来约250亿元的药品消费增长。县级医院药品销售总量将增加1倍,单产提高到2000万元/年。
以乡镇卫生院为龙头的农村医疗市场份额将增长,新农合筹资820亿元增量有40%流向农村医疗市场,将带来约250亿元药品消费增长,乡镇卫生院药品销售总量增加50%,单产提高到200万元/年。
社区终端数量与份额均呈现增长,5.6亿城镇居民(含1亿农民工),假设每人每年在社区看病花费100元,则将带来约280亿元的药品消费增长。
零售药店和连锁药店综合来看是平稳增长,但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放缓;未来对医保定点资格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零售药店和连锁药店将受到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零差价的冲击,相对来说,大城市零售药店和连锁药店所受冲击相应较小。
笔者史立臣认为,根据上述分析,新医改将带来的1000亿元药品市场额外增长,其中约250亿元流向县医院,250亿元流向乡镇卫生院,280亿元流向社区,流向零售药店与县级以上医院的不会超过200亿元。
从现在的情况看,医药企业惟有通过国家政策导向的营销规划才能对新农合和社区两大最具潜力的市场进行掌控,未来的终端掌控是政治性的低成本的掌控,而不是通过市场手段的终端掌控。通过介入新农合、社区和基本药物目录进入国家强制使用的目录范围,就会随着新医改的推进逐渐进行真正的全终端覆盖,这种覆盖相对市场运作来说是低成本的,是强制性的,是相对垄断性的。
在进行政策性终端掌控后,医药企业还要解决渠道商业的配送问题,慎重选择未来的商业客户,对全国性的渠道商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主流渠道建立良好的关系,在管控渠道上形成医药企业自身的优势。
模式转型 适者生存
未来的市场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在政府关系、产品、渠道和终端四个要素中,不同的医药企业也许只是在某个营销要素上较为强势,因此必须进行综合实力的培育和建设,将上述四个要素配置成合理的组合,通过模式转型适应不同区域市场的发展。
鉴于营销模式的适应性,企业必须从各省政策、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效提炼出不同的实效营销模式;同时,这些不同的营销模式又必须统一在企业的整体战略之下,必须能在不同的省级医药市场环境下实现医药企业的生存战略和发展战略。综合来说,医药企业要抓好政府关系、产品、渠道和终端四个竞争要素。
政府关系是进入医药竞争市场的资格,缺乏良好的政府管理体系和能力,在未来的医药市场将寸步难行。
产品是营销的载体,竞争要从产品的功效、定位、宣传、成本和目标市场细分等多方面练就竞争力。医药企业要提炼产品的价值,深挖产品的商业卖点,让患者在购买产品时觉得物有所值。比如达克宁由于商业定位明确,成为了治疗脚气的名牌产品,好多相近成分的产品泛泛地定位于皮肤用药,使消费者失去购买的目的性,自然失去了市场竞争能力。
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渠道的力量正在逐步凸显,对于同质化程度较高的药品,渠道和终端的认可度往往决定了产品在招标中的命运。同时,集中招标采购后,指定配送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药企业的产品销售规模,是否配送、配送量的大小、配送的覆盖范围等都将直接影响医药企业在当地的销售规模和市场份额。医药企业的渠道之争还表现在医药企业占用渠道商业公司资源的比例大小、商业公司与企业的合作紧密度、渠道政策的调整等。新医改方案明确指出建立基层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问题,除非生产企业自己配送,否则渠道的竞争将伴随医药营销的全过程。
很多医药企业认为,在新医改的推行下,终端将被强制使用目录内的产品,所以终端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就不那么重要了,这是极端错误的想法。终端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大,强制使用只是表象,问题是使用多少、进了产品是否使用不一定由政府说了算。医药企业对终端的拉动和维护还是必须的。笔者史立臣认为占据终端、扩大销量是长期的工作,不要企图一步到位。
提升能力 永续发展
在新医改大背景下,医药企业要学会借势,抓住政策机会。如何抓住政策机会?企业必须先通过提升管理能力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核心竞争力获得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永续发展。
在新的医药市场环境下,医药企业必须快速打造自己的营销核心竞争力,才能在一轮又一轮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壮大和发展。构建医药企业的营销核心竞争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营销战略转型
从简单的产品销售提升到企业管理层面的竞争力上,重新考虑企业的产品战略、营销战略、职能战略、人才战略,并根据企业实际进行调整,这是目前医药企业首当其冲的工作。
2.提升营销管理水平
横向比较各个行业的发展,医药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很低,不像快速消费品行业,由于外国竞争者的大举进入,我国快速消费品企业在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销售策略、团队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为该行业不仅是“狼”来了,而是来了“狼群”。当前,医药行业来的“狼”还不多,以往粗糙的管理模式目前在市场竞争中还能混碗饭吃,医药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危险的逼近。
3.建设专业的、有竞争力的销售团队
这个口号医药企业喊了多年,但笔者还未见到哪一家国有医药企业的销售团队在专业化上有突破性建树。制定销售政策不了解或不根据政策信息、行业信息、竞争信息,也不考虑公司战略,这不叫专业;销售队伍还在市场上使用“三板斧”的老招,这也不叫专业。
笔者史立臣认为专业化是指在人员招聘、管理等方面,坚持选择优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并定期进行各方面技能的培训,以便更好地服务客户,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进行合理的管理、授权和配置,尽量精简非客服人员。建立专业化营销队伍和营销管理队伍,形成权责匹配、管控有力、灵活高效的专业化运营体制,建立一个从上到下的专业化营销队伍、管理系统和运营体制,通过一系列的营销策划,为医药营销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4.强化市场部
凡是能够对人们认知品牌、了解商品构成影响并进而影响其购买行为的一切时空、事物等都可以称作为终端。这里讲的是药品的终端。在医药行业里,通常人们把国有非营利性医院市场称为“第一终端”,城市药店(连锁或大卖场或散店)市场称为“第二终端”,广义的第三终端是指那些既不是医院也不是城市药店的药品销售机构,包括城市及城乡结合部社区卫生服务所、厂矿医院、民营赢利性医院、诊所,农村县及县以下的诊所、卫生服务所、乡镇卫生院和民营卫生院、乡村卫生室。第三终端所涉及的内容较广,因而狭义的第三终端通常多指城乡结合部及县及县经下农村药品市场。
二、民族药迎战第三终端的准备
我们贵州民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已经走到了政策的前面,已经收购一了些适合第三终端的推广的新特药产品,同时对农村医药市场的现状进行相当长时间的调研,并在部份省市第三终端进行推广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总结了部分行之有效的推广方法。目前,公司正在建立一全面的第三终端推广体系,以制度化及模式的方法在全国推广这一成功的模式。
三、民族药、新特药厂商联合的原则
共同的目标。协作的前提是要有共同的工作目标,企业与商业都要有推广第三终端的战略目标,这需要沟通;
分工细致。根据资源情况做好分工;最后,做好推广的各项工作的跟进,及时调整工作的节奏及步伐
借力使力。企业在第三终端的推广过程中,借助外资源的整合将会直接的降低运营成本和提升推广的速度,比如与县级的主流医药批发企业联合招开第三终端推广会,将提升产品的诚信度及定货率。与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公益活动将提升产品及企业品牌的美誉度。与快速消费品配送商的合作将降低礼品的成本。与医药配送商的合作将降低物流与人力成本。
四、新特药杀入第三终端是07年第三终端的最大特点
07年第三终端的新趋势是:1、分工专业化。将有专做第三终端的人及医药公司出现,区域通常以地区或县为单位。2、很多频临倒闭的县级医药公司将因开展第三终端业务而出现新的转机。3、省级的第三终端人或商业公司开始出现,整合各地资源。4、做物流配送的公司与做终端推广的公司相互结合。5、企业新特药品种将进入第三终端推广时代。通常业内认为第三终端适合推广普药,低价位药品,实际上,企业的新特药品种已经开始准备在这一市场上分一杯羹了,机会也是很大的。我们贵州民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07年就会把我们的两种独家专利品种心胃止痛胶囊及金骨莲胶囊在第三终端上进行系统的推广,以造福百姓。
五、新特药开拓第三终端的难点
第三终端开拓的难点主要是前期投入的问题,要解决产品品牌认知低、终端促销难、配送费用高、单品售价低、人力成本过大、管理费用高这六大问题。产品品牌认知低,最好是企业是知名品牌,或加强品牌宣传,在区域内做成区域品牌;或借助当地知名医药公司的品牌。终端最好有专职的促销及销售服务队伍。请专职的配送商多品种配送。普药可以搭售新特药以提高单品售价。人力最好是当地人,或者可以以兼职的方式开展工作以降低人力成本。管理费用与业绩进行合理挂钩,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六、分析市场调整机遇
答:进行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在第三终端中找到自己产品的机会,确定定位,如果没有机会就不要轻易投入。同时,根据调研发现的机会进行产品配套与组合,及时确定方案,快速实施并及调整方向。
七、第三终端的控制成本
总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包括开发期控制和中长期控制。通常,成本与预期收益是紧密相关的。开发期通常我们按全年总投入成本的1/4-1/3来控制上线是比较合理的,配送成本如果整体高于销售额的5%的话,我们通常就交给其它的物流商做了。
借力使力。一家好的商业公司,首先是它运作第三终端的思想及方式,其次才是具体的方法及步骤。要看它的历史销售情况、资金实力,是否有客户网络、配送网络,是否有相应的人员,是否有商业信用。
天道酬勤
十年,弹指一挥间,十年,缔造了一个奇迹。一切让人炫目,让人惊叹。1998年9月,一个叫张轶杰的中原人,凭借超乎寻常的胆识和智慧,踏上了他的药界寻梦之旅。从一开始就异于常人,他十分敏锐地感知着这个行业本质,透视和把握着行业的每一次脉动。他认为,中小商业要求生存、谋发展,不能迷恋竞争激烈的红海,必须走差异化、专业化、特色经营的路子,在细分的市场中开创出一片能保持相对优势的蓝海领域。经过深思熟虑后,他高瞻远瞩地确定以“做中国最专业的特色药品营销企业”为发展路径,并不断付诸实践。十年历练和巨变,“靠产品做大、靠营销做强、靠服务做赢、靠创新做活”的特色药品营销之路,保证了河南医保药业的不断发展。并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公司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的巨大跨越。目前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药品销售和市场服务于一体,实力雄厚、规模宏大、专业度较高的特色药品经营企业,成为了医药行业的一面旗帜,中原大地一张优秀的品牌名片。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上帝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长者,永远只垂青有智慧的人”一路走来,河南医保人实实在在领悟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因为专业,所以我们精益求精,因为细致,所以我们胜人一筹”
这是医保人注重专业精神的真实写照,一种典范。
近年来,面临行业规范整顿、降价风暴、挂网等因素的影响,整个商业显示出不景气的预兆,在这场起始于2006年,一直绵延至今的行业整顿中,众多的商业企业仍在为生存而疲于奔命,而河南医保医药业却在始终矢志不移地坚持走品牌化、专业化、差异化路线中求得发展,这些年,企业一直处于良性稳步发展的轨道,途中一路逆市飘红,品牌、经济、社会效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为什么“同在一片蓝天下”却“生死处境却大不同”呢?河南医保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少华为笔者这样总结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河南医保走到今天,是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一是公司市场细分定位精准,主营业务突出,发展战略取得成功。二是始终坚持“特色产品、特色空间、特色营销、特色服务”的专业化销售模式,核心竞争力强劲。与知名企业战略合作、品种优势明显,倾注专科领域、特色营销之路,一切相得益彰。三是品牌建设成绩斐然,公司坚持“诚信、务实、拼搏、创新”的企业精神;谋求多方共赢,以客户是否盈利为第一出发点的合作理念,以企业和产品品牌为纽带,使企业与上游工业和下游经销商之间的资源实现了良好嫁接,维护和巩固了在共同利益契合下的双赢战略合作关系,保证了企业战略的具体实现。
对于笔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尖锐式追问,王少华总经理始终保持着企业领军人的难得的谦虚和一种应有的冷静理性。“我们企业的规模还不算大,还不够强,还属于成长型企业中的普通一员,我们的特色营销 ‘特色’突出,但全体河南医保人始终保持着一种自我清醒,一切还在精益求精、精耕细作”。企业文化是一种核心竞争力,他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思想纯洁、做事规矩、做人本分”。在这种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凝聚下,河南医保药业克服了一个一个的困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我们有理由坚信,河南医保药业用十年时间在实践中开创探索并得到检验的“特色营销模式”必将大行其道。
笔者:河南医保作为一家药品批发经营企业,历经1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在多方面取得了比较令人瞩目的成绩。您认为,河南医保今日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王总:河南医保药业自98年成立以来,始终伴随着国家医疗流通体制的改革而不断调整,取得了不断的发展。在那种竞争混乱的市场环境中,我们规避了一些不利因素,把握了医药商业每个发展阶段的机会。
这得益于于我们对自己清晰的定位,能很好的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而找到了一条属于我们发展的“特色营销”之路。我们进行定位明确的差异化细分市场、专注于专科用药领域,选特色药品、做特色营销,不断从产品、渠道、价格空间体系、服务四个方面,来提升河南医保药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精耕细作、专业细分是我们的优势特征,也代表着一种发展趋势。
笔者:在笔者看来,面对目前医药商业一直处于微利状态的现实,河南医保能实现成功突围,与企业在营销领域的差异化、专业化特色不可分割,请问如何理解河南医保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特色营销”模式?
王总:现代商业是不见硝烟的战场,药品销售企业必须在市场上形成绝杀机制,才能运筹帷幄,攻城略地。我们的“特色营销”模式,“特”就“特”在差异,差异就是优势。归根到底,“特色营销”就是有区别的进行市场细分和推广。从产品选择到市场进入、再到销售,在“特”字上做文章。在新的环境中要学会适应,把市场做细,没有优势,就要创造“优势”,明确“优势”并发挥“优势”。
河南医保药业的“特色营销”模式,是从产品销售的整个链条入手,用我们自己的差异化和特色化来完成产品销售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了我们自己独有的模式。在产品选择上,强调产品要有特点,疗效要显著,治疗针对性要强,而不是全科产品;在渠道选择上,以专科用药为基础,定位于男科医院、妇科医院、泌尿系统医院、肝病医院、风湿医院等特色专科医院,选择全科临床上的特色科室、专科医院、特色门诊,还有一些单体店、连锁店等;在服务上,我们提出一地一策,提供特色化市场解决方案等个性化营销服务等等。
笔者:众所周知,医药商业存在一个偏见和误区,认为进行企业和产品品牌的建设是工业的事,因而也导致了商业一直在工商博弈中的话语权缺失。请问,结合河南医保,您如何看待目前商业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王总:的确如此,商业总认为产品是工业的产品,它只负责渠道推广、分销,而不是主动去重视品牌,其实这是一种短视行为,不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对于上游工业生产企业和下游分销商来说,商业是中间体,需要有自己的生存空间,需要上游愿意把好的产品交给我们,下游有实力的商愿意和我们合作。
我们河南医保药业一直非常重视企业品牌建设,一直塑造着自己的知名度,主动赢取对市场的话语权。我们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对我们品牌的拉升,有效打造一个平台,可以承担起上游工业对其特色产品的销售需求以及下游商对特色产品的采购需求,从而最终实现多赢。
通过这两年的努力,经过对企业品牌元素的整合,企业产品和销售模式的整合,不断优化媒体传播的效应,无论对上游工业还是下游商已经产生了一定品牌认知。现在大家一提到河南医保药业,就知道我们是做特色药品的,想卖特色药品的找我们,想做特色药品的也来找我们。
笔者:王总如何看待,在近年来的政策影响下,商业必将面临的洗牌?
王总:我认为国家对行业的整顿、规范是件好事情,因为药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问题。而目前医药商业的现实决定了行业洗牌在所难免,作为企业主体只要我们理解政策、适应政策,主动规范自己,根据企业的优势进行特色定位,在竞争中锻造出自己一定的特色、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就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笔者:请王总描绘一下河南医保药业未来的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