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建材;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y has obtained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Cement, plate glass, building sanitary ceramics production, it is among the forefront of the world.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level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At the same tim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China's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y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green buil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5
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洛阳浮法玻璃”技术跻身世界三大“浮法”之一,高质量大规格建筑陶瓷砖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已整体实现国产化。建材产品的标准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接轨等,明显缩短了行业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国已成为世界建材产品的生产消费大国,但是伴之而来的是生产传统建材产品恰恰需要能源。资源的高消耗,要大量占用耕地,并且产生对环境的高污染。这种发展模式将使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不堪重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材工业要继续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的转变。发展绿色建材,走循环经济之路是对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响应,也是保护生态环境。为地球的未来储蓄资源的必然。
我们国家把节能降耗工作看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以玻璃为例,玻璃与其优良的透光性能和特殊的质感在建筑上的运用是其它材料无法替代的。长久以来,由于玻璃材料本身的特性造成了玻璃自身的保温隔热性能差,不能满足现代建筑所要求的节能和舒适的要求。特别是那些大面积采用玻璃幕墙的大型公共建筑,过去,由于使用了不节能的普通钢化玻璃或普通中空玻璃制作幕墙,该部分建筑的能耗特别高,而且冬冷夏热很不舒适。节能是绿色建筑对建筑玻璃的第一要求。为满足采光、装饰与立面设计要求,建筑门窗洞口有不断增大的趋势。而洞口是能量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玻璃及其板材的保温节能问题即成为玻璃业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意见的建筑玻璃仅承受自重.风压和温度应力三种荷载,由于设计的板面尺寸较大,这些荷载所造成的应力一般不超过10-20Mpa。随着增强玻璃的问世和增强技术的不断提高,建筑设计师已将玻璃作为一种结构材料来使用,使玻璃的采光、围护、装饰等多项功能得到更广泛地结合与应用。各种各样的节能玻璃象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真空玻璃的出现超越了以往所有的节能玻璃品种,标志着真空玻璃节能时代已经到来。真空玻璃是一种保温、隔声性能非常突出的高新技术产品,是由两块平板玻璃,中间由微小支撑物将其隔开,玻璃四周用玻璃钎焊料封边,通过抽气口抽真空,然后封接抽气口保持真空层的一种结构。为了长久保持真空度,延长真空玻璃寿命,真空玻璃在真空腔内还放置了吸气剂。微小支撑物是外径0.5mm,厚度0.15 mm的金属环,由于体积微小,对人的视觉和玻璃的光学性能几乎没有影响。真空玻璃的保温原理和结构与保温瓶极为相似,建筑上使用真空玻璃就好象把建筑罩在一个巨大的保温瓶中,保温节能效果可想而知,真空玻璃的保温性能Low-E中空玻璃是目前市场上运用较为普遍、节能效果也很好的玻璃品种。
作为建筑材料而言,在生产、使用过程中,一方面消耗大量的能源,产生大量的粉尘和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和环境,另一方面,使用中会挥发出有害气体,对长期居住的人来说,会对健康产生影响。鼓励和倡导生产、使用绿色建材,对保护环境,改善人民的居住质量,作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绿色建材又称生态建材、环保建材和健康建材等。绿色建材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
建筑玻璃生产的有害物质排放主要来自熔化过程,所排放的污染物有氧化氮、硫氧化物、含多种有害成分的烟尘、粉尘,从广义讲还应包括氧化氮的排放。减少有害物质排放,尤其是氧化氮的排放,是玻璃业界始终努力的方向,通过工艺方法的改进已经取得一些有些的进展。
减少氧化氮的排放是要付出成本的,不同的方法其效果不同,可以通过氧化氮排量减少数量与增加的成本支出之比对清洁生产的工艺进行比较和优选。目前控制氧化氮的最有效方法还是减少发生量,此外化学还原法使氧化氮还原为氮气也是一种有效方法。
烟尘也是玻璃工业实现清洁生产必须解决的污染源,烟尘中含有大量的悬浮颗粒,微粒表面吸附了有害气体,微粒的粒径很小可以长期漂浮在大气中。收尘的办法有多种,在技术上没有困难,关键是需要资金投入。在玻璃生产线常用的收尘方法有离心收尘、洗涤收尘、静电收尘、重力收尘和惯性收尘等,后两种方法适用于较大粒度的粉尘收尘原料堆放与输送过程中粉料的飞散是玻璃工业对大气造成污染的又一个来源,由于玻璃生产造成的粉尘远小于水泥工业,加之现代化的玻璃企业通过无尘化的设施与管理已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只要那些小型玻璃企业的粉尘污染并进行改进。玻璃生产线的废水排放问题也不难解决,用于洗涤的废水主要含无机悬浮固体物,通过一般的沉淀和吸附处理即可达到排放标准。玻璃工业的洗涤废水pH值较高,可以采用化学中和的处理办法,如果废水中含有微量有害金属离子可以采用离子交换的处理办法。
躁声也是一种污染,它对人的心理与生理造成危害。治理躁声首先从声源人手,对压随机、破碎机、鼓风机、筛分等高躁声设备进行消声减振处理。其次对产生躁声的设备所在的建筑进行吸声和隔声的屏蔽,多种方法结合治理躁声污染在技术上不存在困难。
绿色建筑对建筑的全过程每个环节都提出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除建筑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维护和拆除再生整个生命周期的整体绿色概念外,建筑材料水平是其绿色化程度的重要度量。建筑材料从资源开发、制造加工、运输使用到回收再生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和对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要求绿色建材的节能无害和重复使用。
[关键词] 农村人口转型 社会保障 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工业化、城市化浪潮造成全国4000多万的失地农民。城市地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的数量和相应的社会问题日益增多。我国长期以来所采取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政策,客观上决定了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农民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产资料,失去了就业机会,失去了收入来源和生活来源。而现行的城乡分割体制和制度,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大量失地农民生活在城市的边缘,成为“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在一些地方,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的尴尬局面
工业文明作为一种世界性文明,20世纪以来使城市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由工业化推动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从而引起整个社会的历史性变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道路。农村社会的综合发展不仅要依赖于农业的稳定作用,而且还依赖于非农化、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因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过渡是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国民经济最终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和工业部门相比,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接近于零。也就是说农业中劳动力的转移对农业产值不会产生影响,但工业部门只要存在生产扩大的可能,就会提供劳动供给,农业部门就可以将剩余劳动力输送到工业部门,通过农村人口转型的方式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繁荣地方经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广州市作为全国经济、技术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工业高度发达的地区,率先应尝试解除城乡二元体制的问题。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广州市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促使广州市政府不断对广州市周边的地区进行征地,兴建工厂、学校、市政大楼等,这自然就为当地引进外来人口,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城市化,促进农民变成工人。
为了了解农民对通过征地这种途径而实现人口转型的认识程度、适应程度、接受程度,笔者最近走访了广州市四十几个镇一百五十多个村,其中包括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现在仍然以耕种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贫困镇、村;也包括区位优势明显,如今已经由镇变成街道、村民变成居民的富裕镇、村,并随机请他们中的一些人填写了调查问卷。农民普遍认为: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土地,一旦农民失去土地,政府又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失地农民处境必然十分艰难。第一,失地农民的生存权受到挑战。现行失地农民的征地安置补偿费偏低,普遍只能维持3年~5年,此外,作为失地后解决生存之道的就业遭遇困难,失地农民的就业在失地前后生活必然发生根本改变,从日出而作,就业有保障的农耕就业模式转变到激烈的市场化竞争就业,由于失地农民自身的素质、掌握的技能又无法让他们适应市场竞争。其二,失地农民的发展权得不到保证。生存权是发展权的基础,在生存权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发展权只能空谈。事实亦如此,薄弱的经济实力难以完成子女的教育,失地农民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处于空白。
二、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1.谁来对农民进行就业培训
由于经济的增长和技术进步,各个行业对综合素质较强劳动者的需求将大量增加。因此,对于失去土地的农民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只有农民的素质与技能提高了,才能满足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就业机会。
但是,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只占总人口的39%,远低于城市人口65%的水平。农村人口主要由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城市人口主要由接受了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群体构成,这无疑是中国城乡之间最大的不平等,给农民的再就业带来很大阻碍。面对农民的低文化程度和低技术素质,由谁来支付农民进行再培训的学费呢?农民作为一个经济人,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涉及到收益与成本、利益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的衡量问题,及传统与现代文明交织影响的问题。
2.用什么来替代土地对农民的生活保障
土地是农民生产、生活、生存的来源,失去土地的农民就等于失业,而农村社会保障理论研究虽然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由于中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以至城乡社会保障出现巨大差别。农村社会保障的层次低、范围小、覆盖面窄、保障功能差,与社会化程度相距甚远。
现在我国主要是以招工安置的方式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其特点是失地农民能及时就业,有较稳定的收入。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原有的招工安置和农转非等办法,在实践中已失去原有的作用和意义。而且,由于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没有其他劳动技能,难受劳动纪律约束,在竞争日渐激烈的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局面。适应性较差的失地农民即使上了岗,也容易下岗,面临重新失业的风险。生活前景的茫然,造成农民对政府征地行为的抵触情绪很大。
三、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1.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就业难上加难
劳动力充分就业,是所有国家经济发展追求的目标。在我国,就业的增长意味着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是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是维持市场强劲、社会稳定、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改革开放的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但适合农民的就业岗位却很少。由于就业能力和求职者的文化素质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所以如果一个失地农民在城市非农业部门就业并取得同市民相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一般必须拥有和市民相近的素质。而目前,一个城市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2.2年,一个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7.7年,两者相差悬殊,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失地农民在城市非农部门就业具有更大的难度。同时,城镇存在大量的下岗职工和大学生难就业状况,势必对失地农民就业构成更大压力和挑战。
2.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
越是现代化,越不能低估人口压力。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极为短缺的国家来说,在人口问题上要戒除盲目乐观,谨慎地处理好人口增长与转型中的诸多问题,特别是人口与资源的紧张,就显得特别重要。
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执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功完成了人口转变,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入“三低”(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低死亡率)发展阶段,标志着我国人口增长跨过了一个分水岭,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实现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科技进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但人口不仅要看数量,还要看构成,随着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转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村人口将逐渐转换成城镇人口,城镇取代农村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从而导致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人口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的大规模改变,将比单纯的人口增长,更容易引发人口与资源的紧张。从以往发达国家的近现代社会转型历程来看,包含在社会转型中的人口转型,本身就意味着人均资源需求量的大幅上升,在社会的物质资源供给量无法及时跟上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就将引发一系列严重社会问题,如失业、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住房紧张、交通堵塞等等。人口转型中城镇人口增长意味着对资源需求的上升,因为城市生活方式取代农村生活方式,对资源的需求将成几何级数提高;同时也意味着对社会保障基金需求的上升,因为更多居民需要社会保障。
四、政策建议
面对以上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农村人口转型期农民社会保障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由政府和征地单位来培训农民,征地单位要尽可能安排农民就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特殊的人口转型时期,如何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保证和促进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对转型农民进行就业培训,并由征地单位安排农民就业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失地农民变成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部分是由国家、征地单位造成的,所以国家和征地单位应出资帮助他们。同时我们应对形成对损害劳动者权益的单位和个人实施强有力的外在压力并形成促使企业更为积极和主动地履行其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外结合的社会机制所应当达到的结果,除了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民工的货币性收入效应之外,还应当强化民工的非货币性的收入效应,这种非货币性收入效应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形成广大民工对其所在的企业和城市的归属感,这要求企业为广大民工创造更为人性化的工作环境,从而使民工对企业形成认同;同时还要形成一种更为深层的机制,使得广大民工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分享由其参与建设和创造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好处,使包括失地农民在内的广大民工能够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解放出来,在最大的程度上融入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社会。
2.鼓励农民发展第三产业
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是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考虑发展第三产业。由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城市污染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到农村生活,农民可以利用自己拥有的地利优势、环境优势,发展稀缺产业。例如,以村为单位发展旅游业,建农村庄园,为游客提供幽静、古朴的住宿条件,提供健康、绿色的蔬菜,提供新鲜、洁净的空气,展现自己的特色文化来吸引游客。如果征地被用来建工厂、大学城、市政单位等大型的单位,农民可以发展饮食服务业,例如美容美发店、卡拉OK、足疗等科技含量较低不需要进行长期培训的行业,因为工厂、大学城、市政单位必然为本地带来大量的消费群体。农民要抓住机遇,依据具体情况适时、及时的发展,积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为让农民变市民、农村变社区,使农民能够稳定就业,尽快融入城市文明,根本的途径就要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和技能,提高就业竞争能力,鼓励他们就地经商,进园办厂,进厂务工,为城市化、工业化和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并分享城市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果。
3.发展社区经济及社区文化
社区经济是社区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经济在推动城市社区整体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社区经济是社区建设的主要经费来源,拥有充足的社区经费,可以为转型人口中的“问题”农民、老年人口提供更好的老年保障;社区经济满足不断增长的社区服务要求,建立老年活动中心,儿童游乐园等休闲场所;社区经济可以培育和带动第三产业,缓解就业压力,为那些教育水平较低的人口解决就业问题;社区经济可以稳定社区工作队伍,更好的为新居民解决问题。
关键词:建设;节水型社会;可持续 ;发展
Abstract: Water is the basis for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resource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ensure, under "General Provisions Article VIII of the Water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state rigorously enforce water conservation, promoting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promo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 technologies, new processes,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saving industry, agriculture and service industri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water-saving society. "to talk about some of their own views.Keywords: construction; water-saving socie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总则第八条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当前,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要求,我国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全面推进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1-1、从水资源的现状看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重要的控制性要素。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极为重要的保证。
地球是一个水的世界。地球上水的总量约为138.57亿亿m3 。其中约97.5%是海洋中的海水、内陆咸水和高矿化度的地下水,这些水难以利用或用途非常有限。还有2.2%是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中的水,这些虽是淡水,但人类也难以利用。人类能够开发利用的淡水只占0.3%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分析,全世界可以再生的淡水资源只有47.43万亿m3 ,人均7831 m3(2000年)。
据预测,我国人口在2030年左右将达到峰值16亿人,届时,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750 m3 ,将步入严重缺水国家。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估计用水总量将达到7000~8000亿m3 ,而全国实际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8000~9000亿m3 ,预计的用水量已接近可利用总量的上限,水资源进一步开发的难度极大。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不采取有力的措施,我国有可能在未来出现严重的水危机。
在全世界致力于应对水问题的21世纪,我国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大国面临着更加紧迫的压力。水资源短缺也已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我们的国情、水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了节水是一项重大的国策,也就决定了必须走节水型社会之路。
1-2、从水资源利用状况看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
毫无疑问,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那么,水资源的利用、保护现状又是如何呢?总的状况是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污染损害严重,节水潜力巨大。
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都是比较低的,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生活领域都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据有关部门统计,万元GDP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发达国家的十几倍。农业灌溉(仍存在大水漫灌)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 ,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先进国家为85%以上。许多城市输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水损失高达20%以上,先进国家6%以下。此外,我国在污水处理回用方面也处于较低水平,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水系,又造成水污染和环境破坏,又进一步加剧可利用水资源的不足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我国用水效率与世界的差距,也预示着节水的巨大潜力,说明在用水需求方面有很大的可压缩空间。通过节水,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1-3、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做好水利工作的根本方针。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同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以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来支撑和保障。
当前,人多水少,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是我们的突出水情;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是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和水利发展机制不活是水利发展道路上的突出障碍。这些都要求我们不断加深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水利发展规律的认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树立和践行可持续发展水利这一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治水理念,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满足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及生态用水安全要求,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永续的水资源支撑。
2、建设节水型社会目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上升,环保问题也层出不穷,中国已经是受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在各大城市相继出现,环保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环境污染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只是环保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全民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此,可以将金融活动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相协调,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金融定义
绿色金融,是一个比较新兴的概念,国内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目前关于绿色金融的内涵,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四种:一是《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2000年)的解释,将绿色金融称之为“环境金融”或“可持续融资”,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其基本内涵是,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二是指金融业在贷款政策、贷款对象、贷款条件、贷款种类和贷款方式上,将绿色产业作为一项重点扶持项目,从信贷投放、投量、期限及利率等方面给予第一优先和倾斜的政策。三是指金融相关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促进环境资源保护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并以此来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运营策略。四是将绿色金融作为环境经济政策中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手段,如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
三、我国绿色金融主要产品
1.绿色信贷
绿色信贷,是金融杠杆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化,其本质在于正确处理金融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期构建新的金融体系和新的金融工具。一般是银行利用利率等优惠条件,来支持有环保效益的贷款项目,其对象包括个人和企业,例如房屋贷款、汽车贷款、项目融资和设备租赁等。
2.绿色保险
绿色保险又叫生态保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环境风险管理的一项基本手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一般是指保险公司对水、土地或空气等污染受害者进行赔偿的保险。对某些行业采取强制性的购买绿色保险措施,一方面可以在企业发生意外污染时,为其提供及时的赔偿;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企业对环境风险的管理,减少环境污染事故发生。
3.绿色债券
绿色债券主要是一些国际金融组织和政府支持的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绿色债券,以其绿色题材、期限短(平均期限约5-6年)、较低的利率等优势吸引了一定的投资者。国际上已发行绿色债券的机构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英国绿色投资银行以及韩国进出口银行等。
4.绿色风险投资
绿色风险投资是把资金投向蕴藏着较大市场的资源节约型企业和环境友好型导向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以期成功后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商业投资行为。目前较大规模的国际绿色投资,主导方基本是国际知名金融集团,其主要投资领域一般是再生能源、水和清洁技术设备。近年来,我国投资于清洁能源的项目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包括:政策支持力度低,绿色产业项目回报率偏低;国内市场化程度低,基础配套不全;投资者和消费者没有良好的认知及社会责任感。
四、我国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完善
绿色金融在我国是一项新生事物,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产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具体的指导目录,造成金融企业难以制定具体的实施标准等问题。面对存在的这些漏洞,需要国家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政策,并培养绿色金融相关的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顺利有效地实施绿色金融政策。
2.信息沟通存在瓶颈
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是绿色金融能够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目前,我国环保检查制度还不够健全,某些地方环保部门的信息针对性不强,加之相当一部分金融工作人员对环保法律法规了解不够等原因,造成了环保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存在严重的瓶颈。为此,需要加强环保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的及时沟通,加大相关从业工作人员环保知识的培训力度,做到信息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此外,对于环保部和金融部门,要统筹协调管理,并做到职责分工明确,健全管理机制和工作机构。
3.市场环境尚未成熟
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难以实行强制性的绿色保险机制。2013年1月,环保部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发文,指导15个试点省份在涉重金属、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首次提出了“强制”概念,但现阶段仍处于“指导意见”,并无法律效力。目前在我国实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只有少数城市的某些企业,因此,绿色金融市场仍需加大宣传和推广。
关键词:人口发展;预测;可持续发展;武威市凉州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152-03
一、武威市凉州区人口发展现状
1.人口总量大,人口增速趋稳
凉州区现有常住人口102.3万,人口的增长速度近几年呈逐渐减缓平稳态势,年增人口不超过1万,人口增长率基本保持在5‰。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妇女就业观念的变化,以及儿童抚养费的增加,群众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人口增长目前基本实现了低出生,低增长的生育水平。但由于全区人口基数大,是甘肃人口最多的县区之一,因此整体来说,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
2.人口流动数量大,以临时性流动为主
从人口流动性上看,凉州区临时性流动人口数量大,而长期流动人口数量并不多。据2006年统计,流出人口3.6万,外出人员主要流向外省。流入人口3.6千,是流出人员的1/10。流出人口以劳务输出为主,2006年凉州区农村向外输转劳动力21.52万人,创收7.36亿元,成了农村家庭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为了提高流出人员的素质,全年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45 516人。
3.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受教育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凉州区人口素质从1990―2005年有所提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3%增长到7.12%;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9.17%增长到15.71%;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9.58%增长到38.35%。尽管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较底,影响了农村人口的流动。
二、凉州区人均经济发展水平
1.凉州区人均经济容量变化
从2000―2005年,凉州区生产总值(当年价)从427 607万元增加到952 000万元,年均增长率为17.5%,人均生产总值(当年价)从4 310.12元增加到9 629.78元,年增长率17.6%。
2.凉州区人均财政收支
2000―2005年凉州区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17 236万元增长到2001年的20 086万元,随后四年间一直下降,下降到2005年的9 106万元,出现负增长。2000―2005年财政支出基本稳定增长。人均财政收入逐渐下降,由173.73元下降到89.80元。人均财政支出稳步上升由295.62元上升到51 1.50元。
3.凉州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2000―2005年凉州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64 619万元增长到337 218万元,年增长率39.86%。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从651.34元增长到3 325.62元,年增长率46.06%。
三、凉州区2006―2050年人口预测及发展趋势
(一)2006―2050年凉州区人口总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根据凉州区的人口预测基础数据,借助CPPS软件的支持,以总和生育率、预期寿命、性别比为控制变量,对凉州区2001―2050年的人口发展分别进行高、中、低三种方案的预测。将三种方案的预测结果与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发现中方案(TFR=1.64)最符合凉州区的实际情况。在TFR=1.64的情况下,2001―2006年预测人口与实际人口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11%、0.10%、0.05%、0.5%、0.45%、0.34%,预测误差较小。
1.人口自然增长率
图1TFR=1.64总人口数变化趋势图
由上页图1可知,预测期内凉州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同人口出生率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中间有两次小幅波动。第一次小幅上扬在2005―2012年,在2012年达到峰值,此后凉州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到2030年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又会出现第二个小幅上扬,但上扬的幅度很小,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基本为水平状,并且中间伴有个别年份的下降,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2038年左右,此后凉州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大幅下降。
2.总人口数
由上页图1可知,凉州区总人口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按照中方案的预测(TFR=1.64),人口将在2022年达到峰值111.71万,此后一直呈下降趋势。2010年人口105.32万;2015年109.28万;2020年人口111.59万。
(二)2006―2050年凉州区人口的年龄结构
1. 2006―2050年凉州区0~14岁人口数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
图2TFR=1.64 0~14岁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
图2显示了预测期内凉州区0~14岁少儿人口数量和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2006―2050年凉州区0~14岁少儿人口的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将呈现出先下降然后小幅回升,然后再下降的波浪形变化趋势。0~14岁少儿人口数量将在2011年达到一个低值17.53万,然后回升。在2019年达到一个峰值20.03万人后再次回落,到2034年达到一个低值11.96万人,然后再次回升。在2045年达到一个峰值13.56万人,然后再次呈现出下降趋势。
2. 2006―2050年凉州区15~64岁人口数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
图3TFR=1.64 15~64岁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
图3显示了预测期内凉州区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和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变化趋势。凉州区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在2006―2012年会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趋势,2012年后一直到2028年除个别年份小幅下降之外,基本保持不变,2028年之后呈下降趋势。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变化趋势同劳动适龄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预测期内凉州区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都会保持60%以上,这说明预测期内劳动力资源的供给是较为丰富的,2028年之前劳动适龄人口系数一直都保持在70%以上,数量在80万左右。
3. 2006―2050年凉州区65岁以上人口数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
图4TFR=1.64 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
图4显示了预测期内凉州区65岁以上人口数量和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预测期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在未来,凉州区的老年人口系数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大,在初期变化速度较为缓慢,2006―2026的年均增长速度为3.14%;而2027―2039年,人口老龄化系数则会以年均5.72%的速度迅速增大;2039年老年人口数量和老年人口系数均达到峰值,分别为26.55万人和24.76%;2040年以后基本稳定,2040―2050年的年均增速为0.25%。
(三)2006―2050年内凉州区的人口发展趋势
1.预测期内凉州区人口结构类型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剧
根据人口老龄化的不同程度,可以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划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种人口类型。年轻型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低于4%的比例,成年型指这一比例在4%~7%之间,老年型指这一比例超过7%。
按照中方案(TFR=1.64)预测的凉州区未来主要年份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凉州区的人口结构在预测期内将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这一转变过程将于2010年前实现,并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龄化的程度将持续深入。
2.预测期内19~64岁劳动人口和25~44岁青壮年人口变化趋势
图5TFR=1.6419~64岁和25~44岁劳动人口变化趋势
图5显示了预测期内凉州区19~64岁劳动人口数量和25~44岁青壮年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预测期内19~64岁人口数量呈现出先增长后保持稳定,然后下降的趋势。2006―2016年缓慢增加,2016―2026基本保持稳定,2026年以后逐年下降。25~44岁青壮年人口,从2006―2026年基本保持稳定,2027年以后呈现出下降趋势,到2040年左右,下降到一个低水平后再次保持稳定。
四、凉州区人口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一)存在的问题
1.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使发展缺乏后劲
2005年,凉州区的文盲率为8.68%,将近88 000多人,提高劳动人口素质,特别是特殊区域的劳动人口素质,是人口发展的难题,也是各个层次、各种方式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的工作重点。与此同时,出现的教育素质逆淘汰现象也不容忽视,即城市家庭的生育率低,而农村家庭的生育率高,每年的新增人口80%以上分布在农村。由于人口素质低造成凉州区人力资本短缺,社会不稳定性增加,经济发展将会缺乏潜力和后劲。
2.人口流动性弱,影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据2006年统计,流出人口3.6万,外出人员主要流向外省。流入人口数量3.6千,是流出人员的1/10。流入人口中从省内流入和从省外流入的人口各占一半,说明凉州区人口的流动性较弱,吸引外来人力资本的可能性较小,人力资源很难得到优化配置。实践证明,越是经济社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流动人口,外来人口所占比重就越高。流动人口是活跃市场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流动人口不仅能带来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机制,还能有效拉动本地区的消费需求。
3.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未来凉州区的老年人口系数将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在2027―2039年老年人口系数将以年均5.72%的速度迅速提高,到2039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26.55万,老年人口系数将高达24.76%,总人口负担系数高达57.1%。如此多的老年人口将为社会带来沉重的扶养负担。
(二)解决的思路
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智力开发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凉州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要根据实际,重点培养适合凉州区的开发型、专业型、技术型人才,普遍提高本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注重少数民族企业家的培养和扶持,注意发掘当地掌握独特技术技能的人才,积极向国家争取吸引人才的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关怀爱护来本地工作的外地科技人才。
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社会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其他社会福利救济制度,难以消除农村人口养老的后顾之忧,使农村人口控制工作难度加大。
农村人口控制工作的难度不仅仅是因为受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更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农村现有的家庭养老而非社会养老模式决定了农村人口的老有所养、生老病死问题主要靠其子女而非社会来承担。凉州区家庭养老模式占据主流,“养儿防老”在农村不单单是一种传统观念,而是一种现实需要。任何人都会考虑失去劳动能力后怎样生存的问题,城市居民由于有基本的社会保障,经济上基本不成问题,而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途径只能是尽量多生孩子,增强未来生活的保障程度。
3.将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纳入规范的运行轨道
2006―2010年为第一阶段。实现低生育率;实现计划生育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建立完整的城乡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完善计划生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防止人口出生率的反弹,重点控制流动人口的生育秩序;建立人口与经济等要素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2011―2015年为第二阶段。稳定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质量;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并继续完善计划生育工作程序,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机制趋于成熟;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的新体系基本建成;对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的研究、规划和实证分析要上水平、上层次,扩大在市内省内国内的影响。
2016―2020年为第三阶段。把人口的全面发展作为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全面提高人口出生、培养、就业、流动的水平。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农村作为重点;延长人均受教育时间;人力资源高效利用;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建立起来;整个社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梁冬,李卢霞,等.理出同源必有因――浅谈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与其经济学理论之间的逻辑一致性[J].经济问题探索,2005,(4):26-29.
[2]董栓成.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5):23-32.
[3]田雪原.发展观的转变――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滨州学院学报,2005,(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