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古代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代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古代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 高校学生 就业创业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主席2013年9月友好访问中亚和东南亚等国家,在此期间提出了要共同建立“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一带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提倡合作发展的理念,“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一战略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利用我国的战略优势,对现有的经济格局进行调整和完善,通过政策的引导和贸易的带动,用经济发展地区的优势带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符合我国实际状况,不急于齐头并进才能逐步实现国内经济的均衡化和稳定性。因此,“一带一路”战略将会扎实稳定地带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一带一路”战略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我国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布局都将进行大量的调整,进而对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发展观念等都产生相应的影响。不同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观念也间接的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就业。

1.就业环境

就业环境一直是大学生就业时考虑的关键因素,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具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保障水平,在这些区域内就业,能够获得较好的生活环境和就业环境,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高、更大的人生舞台;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文化发展以及整体的社会环境较差,因此,高校毕业生往往不愿意到这些地区就业。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将为经济不发达地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优势,我国的经济发展趋于均衡化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升,因此,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也将得到良好的改善。同时,“一带一路”战略对经济发展观念以及发展模式的影响,将会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格局进行相应的调整,原有的就业环境好的地区并不一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就业观念

之前,大学生就业的方向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学历和专业,最重要的取决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如果其想要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就业环境,可能会更倾向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理想的地区;如果其想要实现自身的抱负,为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可能就会倾向于经济发展较差的地区。另外,还取决于目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不同地区展现出的不同的生活面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使得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将会促进大学就业观念的不断改变,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广的发展平台将会成为吸引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良好的生活环境、交通便利的地区等具有限制性的条件将逐渐不再是大学生进行就业选择时考虑的关键因素。

3.就业趋势

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趋势也将发生改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重将会不断增加,就业的灵活性不断提高,整体的大学生就业状况将会有所好转。公务员、事业编报考人员的数量将会有所降低,民营企业的数量将会不断的增加,就业于企业的大学生人数也将逐渐增加。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充分发挥的自身价值和自身优势将是大学生进行择业和就业的主要标准和目的。总体看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提出,将会更加有利于我国区域间经济的均衡化发展,现在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将会逐渐地降低影响力甚至逐渐消失,因此,“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会对我国的大学生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促进高校学生就业创业的建议

1.调整就业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在不断地缩小,传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发挥的作用将不断地降低。就业选择的宽度和深度在不断地提高,同时,对就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大学生应该逐渐调整自身的就业观念,正确看待地区间的差异,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反而是机会最多的地区。目前大学生就业考虑的大多是经济收入等物质因素,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收入等物质因素将不再是就业考虑的重点,实现自身的价值将成为就业的主要目的和人生目标。

2.正确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对就业方向以及就业地区的规划和设想,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职业规划应该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同时还要符合自身的专业和能力状况。所以,职业规划一方面需要学生全面、客观的自我衡量,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的正确引导。随着西部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高等院校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其到西部发展,一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是人生生涯中的重要经历。

3.改变就业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经济结构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增加。自主创业正在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流趋势,确保创业的最低成功率也是改变就业方式的前提条件。另外,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应该更加地积极主动,对信息的搜集以及对待就业的心态等都应有所调整。

四、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地提高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也进一步推进了我国高校就业工作,同时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并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遇。如何将“一代一路”战略与高校就业工作相结合,在这一机遇中寻求更高更快的发展,是当前摆在高校就业工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古代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范文第2篇

首先,立足于传统石景设计理念。园林景观中的石景设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典的堆山叠石艺术,赏石置石的传统鉴赏文化等是我国成熟的古典石景设计理念。在当今时代,我国立足于传统的理念中,有助继承与传扬我国传统文化,促进我国石景设计在当今时代的不断创新。时代在发展变化,园林景观中的石景设计也是如此,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根据时展需要,不断革新。其次,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构建成熟、完善的现代园林石景艺术理论体系有其必要性。在我国古代,传统的园林景观中的石景设计理念并不完善,并且已经不适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在信息化的时代,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石景设计理念相互融合,因此在当今时代,在园林景观石景设计过程中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缺陷,不断地构建完善、成熟的园林景观石景设计的理论体系。最后“,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将石材天然的艺术魅力与现代的园林艺术相结合,形成现代装置艺术以及现代雕塑艺术等,作为园林景观中的主体或者装饰,达到人工艺术与自然艺术相结合,促进园林景观中石景设计的浑然天成。

2园林景观中石景设计的缺陷

2.1石景在外部空间中的体量不当

目前,在我国很多园林景观中,置石在园林景观中的位置过于居中,会给人严整对称、矫揉造作之感。在很多园林景观中石景设计缺乏人性化,如在设计过程中不考虑环境的大小,所放置的石过大或过小,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原本的园林景观的空间,给人一种不当之感,或者置石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游人驻足观赏的场所与空间,影响到整个园林景观的功用发挥。

2.2盲目模仿

在当今时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使得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市场环境下,我国很多园林景观为了突出特色,盲目照搬国外某些园林景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我国石景设计的和谐。园林景观中的石景设计并不仅仅是石景设计,而是应该与周围环境相和谐,并且要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相和谐,从而设计出真正适合我国社会现状的石景。

2.3人工痕迹明显

“浑然天成”是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美学理念。然而目前,我国园林景观中石景设计在总体上水平较低,在设计过程中置石的放置浮浅搁置,石组不够均衡稳定,人工痕迹十分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石景设计的美学特点。

3结束语

古代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理学经济伦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与促进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006-02

理学经济伦理是适应并维护封建生产方式和扼制、反拔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建立在宗法家族主义农耕文明基础之上,与具有中国特色的封建经济基础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从总体特征来看,它与商品经济伦理分属于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它在中国古代的基本作用是适应并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之长期处于稚嫩状态。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明代中叶的前后是不同的。在明代中期以前,中国还没有产生新的生产关系,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并不算落后,生产力仍在发展,这期间理学起着维护封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理论价值,理学经济伦理还能适应并促进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因而具有进步性。明代中期,中国的经济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了萌芽,面对新的社会变化,程朱的后辈理学家们不是努力建设一个合理的经济秩序,更新社会、国家的管理方式,以疏导、培育日益苏醒和增长的新经济因素的幼芽,而是仍然坚持天理的封建说教,企图以扼止“人欲”为代价,用强化道德秩序的办法来达到稳定政治经济秩序的目的,理学经济伦理对新生产方式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阻碍作用日益显露出来。也就在这时,中国的种种问题和危机开始充分暴露,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趋于落后,中国封建制度仍在农业文明的发展方向上继续缓慢行进,走向烂熟。毋庸置疑,中国社会经济由先进滑向落后,经济伦理没有突破是一个重要因素。到了近代,它的保守性和危害性更加明显。历史事实证明,理学经济伦理不可能促进中国的近代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作为一种文化类型的存在,与封建王朝一样被抛到时代的后面去了。

理学经济伦理在中国历史上的基本价值在于:促进封建小农经济发展,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在明代中期以前主要起着积极作用,在明代中期以后主要起着消极作用。

从总体上看,理学经济伦理对封建小农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特点,维护和稳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法家族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唐代中叶以来的社会变革使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这样一种多层次的经济结构:从土地所有制结构来看,形成了封建国家经济、地主经济、小农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和皇帝、皇室宗亲、官僚贵族、官(乡)绅地主、自耕农、佃农等多层次的社会经济群体;从社会生产结构来看,形成了以耕织一体的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条件下的农业与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部门之间的特殊联系以及农民与手工业者、与商人的经济联系;从分配结构来看,形成了国家赋税徭役、官吏俸禄、地主地租、工商业利润以及农民劳动所得基本衣食生活资料等多层次经济利益分层。理学经济伦理把社会伦理问题与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活动纠缠在一起,将经济与伦理相重叠,最后完全从这一思维背景中提取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信息和方法,将政治和经济等各种矛盾作宗法伦理的化解和处理。这样,理学经济伦理一方面像一块模板塑造出符合封建政治和伦理规范的经济人格;另一方面又像一条坚硬的河床规范着经济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以防其肆意泛滥。它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纳入它的人伦道德之网,不仅给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又加上一条伦理纽带,而且把政治上的等级关系和多层次性的社会经济结构一体化、集权化和稳固化,从而具有极大的调节和聚合作用。

第二,适应了宗法制小农经济的社会经济基础。理学经济伦理竭力推崇家庭和家族的地位,强化家族血缘宗法关系,相信这是一种最合理的生产组织形式,由此推而广之,可以达到社会经济关系的和谐稳定。正是中国的宗法小农经济与理学伦理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经济的繁荣。西方的经济学家一直认为追求私利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恩格斯也强调:“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类卑劣的――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1] 但是理学的公利主义由于找到了自己的社会经济基础,因而在现实中发挥着巨大的正面作用。这个基础便是宗法制小农经济。因为在家庭或家族内部,成员之间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一般会更重视情感心理的需要,集体感与凝聚力都是非常强的,家庭或家族的公利确乎具有极高的地位。应该指出,小农在一定的时期是具有很大创造力的。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指出:“小农的经济行为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他们是一种富有进取心并能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的人。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它渐趋接近一个‘均衡’的水平。在这个均衡之内,生产因素的使用,较少有不合理低效率的现象。总之,小农作为一个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2] 可以说,对于宗法制的小农经济,只要政府能“为政以德”,努力扶植并加以保护,至少能给一条生路,他们就能够使社会经济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理学经济伦理的愿望。然而,尽管统治阶级都希望有这样的经济繁荣,但其贪婪的剥削本性使其不可能真正持续做到“为政以德”,天灾人祸总会把宗法制小农经济推向绝境,于是农民们铤而走险,揭杆而起。

第三,适应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状况。这突出地表现在重农主义、均平分配原则和崇俭黜奢消费观方面。“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决定性的生产部门。”[3] 中华民族属于农业民族,和世界其他古老民族一样,历来重视农业生产。重农主义作为封建国家干预和调节社会分工与产业结构应遵循的伦理规范,在宋代仍然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在宋代以后,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一些思想家们不加分析地一味抑“末”,则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在宋代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社会生产力都是处于停滞状态,特别是没有新的科学技术的刺激,新的生产方式没有也不可能产生,社会财富的日趋集中和由此引起的贫富自发两极分化,只能使财富进一步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集中在既不劳动又不经营的寄生性的地主阶级手中,农民失去土地之后,除了做佃农或沦为乞丐外别无出路,因而不仅不会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反而会使社会生产力受到更大破坏。理学的均平分配论对当时社会财富的集中和贫富两极分化趋势具有一定的遏制作用,有助于把社会各等级分层的财产占有等差距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使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财富的占有和分配上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从而保持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相对稳定,促进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暂繁荣。

“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4] 生产力越落后,消费水平就越低,社会越贫穷,消费结构就越简单,反之亦然。中国古代社会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生产形式,它只能提供粮食和衣料。这种小农经济的能量即使在太平盛世又能有多大呢?吃饭曾经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温饱问题至今在不少地区仍未得到最后解决。可以设想,中国古代在这个问题上会是多么艰难,正像经济史告诉我们的,所谓“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也只不过是勉强解决温饱,仓库里有一点余粮,而大部分时期,除少数人以外,难免啼饥号寒。历代思想家又有多少不是以温饱作为太平盛世的根基、礼乐文明的前提呢?因此,以温饱为社会消费目标,绝不是一个保守的目标。崇俭黜奢的消费原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情所决定的,以此作为消费伦理是明智与现实的。它缓和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稳定了国民经济;确保了积蓄,备战备荒;有利于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和抑制统治阶层的奢侈性消费。

第四,适应了封建社会商业发展的需要。自从有了社会分工就有了商品交换,商业是封建自然经济必不可少的补充部分。理学经济伦理虽然轻商,但并不否认商业存在的合理性,其经济伦理思想广泛地涵摄商业行为规范。在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水平低下,市场规则不完善,加之受到种种封建特权和其他因素的干扰与阻碍,价值规律不可能自由地充分地对商品经济发生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的商品交换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甚至欺诈性。理学提出的伦理道德法则作为一种作用于人的心理,作为实现社会经济心态协调统一的力量,自然有利于维持封建商业的正常秩序。商人们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促使买卖的公平进行,也愿意接受理学伦理道德教条的约束。例如封建社会后期,民间商业运行中形成的组织严密的“伙计”制度,就是我国商人利用理学经济伦理关于“人和”的文化资源,将传统的宗法家族关系转化为新的商业组合的一项创举。商业“伙计”制度的产生,不仅给日益发展壮大的商业补充了力量,带来了利润,而且也增强了商界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从而促进了古代商业的发展。不仅如此,理学经济伦理还以一种特殊方式作用于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商业行为,这就是商人们大都同理学有着世代相沿的“血缘”关系。他们中不少人自幼熟读朱熹集注的科考教材《四书》,深受理学伦理的熏陶,从小就树立了践履儒学理想的抱负和志向,只是由于在科场中累试不第,或因家庭牵累,才弃学经商,弃儒为贾。商人与理学的这种特殊关系,足以表明商人与理学在精神上的相通之处。所以,商人们尽管埋头于苟苟营利的生意场上,却并没有遗忘理学的谆谆教诲,而且当他们在商场上发迹之后,其中不少人跃跃欲展少年志,弃商学儒或捐钱入仕。这对于他们来说,既是一种社会荣誉,一种事业成功的装饰,又是一种难得的资本,会给他们所从事的商业活动带来有形或无形的利益。单从伦理动因来看,正是因为理学既不否定商业的存在而又轻商抑商,所以中国封建社会商业才长期处于稚嫩状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宗法制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极限。理学经济伦理对当时社会运行机制无条件的维护无疑会阻碍新的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从而妨害社会经济的突破性发展。事实上,自唐宋以后,中国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开辟新的土地和提高集约化的程度来实现的。到了明代中叶,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就明显地受到了边际效用递减律的影响了。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3.

[2]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古代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范文第4篇

商业地产与城市发展演化路径的关系

商业地产是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推动力量。商业地产的开发,远远大于工业和住宅业。因为商业地产带动的是一个城市或者是一个较大的区域,住宅和工业建筑主要是满足城市居民居住的需要和生产的需求,商业地产带动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了城市化进程。商业地产是城市商业重要的商务环境,比如北京CBD建设、中关村商务环境的营造均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酒店、写字楼、商场等商业地产项目的建设。其质量、数量、分布、使用效率影响城市的商业功能的充分发挥。

按照西方商业业态的发展规律与人均GDP的关系,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GDP在1100美金以下,城市化水平在25%以下时,商业处于与农业经济相匹配的原始状态;当人均GDP从1100美金到2000美金,城市化在45%以下时,商业形态出现第一次升级,百货商场、商业街、批发市场等传统商业取代了农业时代的庙会、地摊、集贸市场,商品为工业化下的城市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当人均GDP从2000美金到4400美金时,为适应城市的发展,商业形态开始出现质的飞跃,多样化、规模化的现代商业应运而生,如大型购物中心、超市、专卖店、精品店等;当人均GDP在4400美金以上,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时,超越商业范畴的广义商业如SHOPPINGMALL、旅游地产、商务地产、物流等综合商业开始涌现,这一代商业成为推动城市发展和区域进步的新动力。通过对传统商业地产的改造, 提升了商业业态等级,城市的配套功能得到了完善,通过对旧城商业的改造和商业业态的重组,商业网点的布局也得以优化。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创造出更多的城市消费群体,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综合商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更使其配套的农副产业、加工业、运输业、包装业、广告业等得以产业化发展,从而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反向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商业地产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城市的商业规划实际上是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规划城市商业发展的总量和布局,都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发展和布局问题。必须要有好的商业网点规划,并且加强执行力,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保证。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全国38个重点城市已全部编制完成商业网点规划,241个地级城市中已有161个城市编制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完成率达71.3%,政府营造的商业投资环境的逐步规范,商业网点布局更加趋于合理,从而也在很大程度对城市布局产生影响。

过去我国的商业地产长期以来缺乏规划,建设管理相对混乱,由此引发很多问题,比如交通主干道旁边出现不合理的商业设施,造成主干道拥堵,给城市总体经济带来的危害远远大于商业物业所能带来的收益。本文认为,商业网点规划对城市发展布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商业形态对城市市政的支持和要求不一样。比如,大城市近年来在布局上呈现多中心化的趋势,商业地产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这一趋势的形成,如在北京,2006年随着新项目的完工,未来望京、中关村、亚运村等区域板块将形成多个总面积超过西单的新商业中心,北京原有商业相对集中的态势将得到改变,商业“多中心”的格局将正式形成。

商业的多中心和城市多中心过程是相辅相成的,随着城市居住区域的变迁,城市传统的商业中心已经无法满足新兴居住区的消费和购物需求。新建小区规模的扩大、交通的大幅改善、服务人群较高的消费能力以及商业竞争环境相对平缓,均为一定规模的商业物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使服务于城市副中心区域的商业中心逐步形成。2005年至2007年初两年的时间里,我国已培育出近700个国家级和省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在政府推进和需求拉动的双重力量下,社区商业将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发展,并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多中心布局。

另一方面,只有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大前提之下,才能制定出与城市发展相一致的商业网点规划,才能形成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商业地产建设。有专家认为,大型购物中心的规划不能仅仅列入商业网点规划,而必须纳入城市中心规划。有些规划没有起作用,主要是因为政府工作不到位,商业和规划部门的协调机制没有形成:商业部门懂规划,但是没有调动资源的权力,而政府规划部门则相反,有权力调动资源,却没有认识到商业地产的重要性。综合城市总体规划资源,进行商业网点规划要具有科学性,并要有执行性和可操作性,要与城市规划衔接起来,提供周围交通和人口的支持,另外要考虑到竞争的合理性,如果不加限制的发展,会产生扰民、影响环境等诸多问题。例如北京后海的无限发展,导致了经营秩序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形象和经营。

商业地产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城市商业竞争力是考量城市商业的新视角。城市的竞争力,包括生产力、流动力、活力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商业的整体规模、整体素质有直接关系。城市的流通率是构成城市生产力的重要部分,流通的规模、结构和营销理念直接影响到城市功能的发挥。目前北京、上海、香港、广州在城市定位,高科技产业、高级人才、金融中心、国际会展等许多领域都展开了激烈争锋,所以城市竞争力成为一个热点的话题。

商业及商业地产是发挥城市凝聚力和辐射力的主要载体。商业地产是城市商业的一个关键环节,所有的商业的房地产环节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产业。作为一个高附加值产业,商业地产能直接给城市带来利润和财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商业地产相对价格高低决定城市的商业成本,直接影响商业企业的收益,影响城市创富能力和竞争力。无论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是什么,如何布局,商业流通业都是城市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都承担着人流、商流、物质流、资金流交换的重要职能。中心商业、商务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中枢,是城市经济开放程度和城市经济实力的象征,他们影响和改变现代城市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产生聚集效应,并对城市空间结构要素,起主导或核心作用,为提升吸引力而形成的现代化商业建筑群,往往能够成为城市中最富活力和现代气息的城市景观。

当前在商业地产开发领域中,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与连锁零售企业联手,打造 “强强联合”的模式进行共同开拓市场的深度合作,在近几年中已经逐渐成为趋势:如万达集团采用商业和房地产开发相结合的“订单地产”模式,通过和沃尔玛、时代华纳等12家跨国商业连锁企业签订了联合发展协议,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投资建设万达商业广场项目;2006年百联集团与绿地房地产在南京、合肥展开合作;世茂房地产相继与法国欧尚、英国百安居、韩国CJCGV株式会社、法国迪卡侬体育用品公司、美国麦当劳、马来西亚百盛商业集团、台湾星巴克咖啡等结成战略同盟等。而随着商业地产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强,预计这一趋势将在今后继续向深度发展,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深远意义。

城市的投资规模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商业地产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投资规模,从而带动城市建设。数据显示,1999-2006年全国商业营业用房投资额占整个房地产投资额的11%以上,并且投资增速在现代化城市中的速度远大于房地产整体。如北京2006年完成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为225.96亿元,增长100.1%,远高于北京房地产开发投资12.5%的平均增幅;上海2005年完成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55.07亿元,增长51.1%,也远高于上海2.3%的房地产市场平均增幅。

商业地产对城市形象的影响

除了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外,商业地产的建设还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形象,是提高城市形象、品位以及表现城市文化底蕴的载体,是城市的名片和品牌。很多城市的商业形态,比如香港的太古广场、铜锣湾,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都是这个城市的重要象征元素。城市的商业地产虽然也有传统与历史之分,如北京的王府井、秀水街,上海的城隍庙、南京路,太原的柳巷、海子边是历史悠久的商业地产;而北京的金源、东莞的华南、太原的国贸、铜锣湾广场则是新的商业地产典范。但无论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旧有的还是新建的,这些商业地产无不成为一个城市文化与文明的窗口。

商业地产对城市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城市对商业地产发展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在某些方面,城市对商业地产的发展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商业地产。应该看到,在未来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城市化始终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和资金不断向中心城市集聚,由此而带来的城市产业升级和功能拓展,城市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中心城市辐射半径的不断扩展,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的必然趋势,所有这一切,都注定了新型的商业地产形态及开发模式将越来越适应中国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形势。

参考文献:

古代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洛阳;区域合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081-02

一、我国跨区域合作发展现状与“一带一路”新形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融入了市场经济机制,但始终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之下进行,导致了各区域发展以行政区划为原点,过度依赖规划,划江而治。这样的模式虽然可以明确的制定发展目标,高效而稳定的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从而考核发展成绩,做到局部的“统筹兼顾”“大局在握”。

然而,各省市以自我发展为第一目标,追求城市建设与GDP指标,经济发展始终在行政区划的框架内进行,画地为牢,区域间形成的壁垒难以消除。所以,要想彻底打破各区域之间存在的阻碍,实现整体的区域协同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强祖国内部的开放程度,消除限制区域之间相互交流的限制性因素。长期发展来看,我国一定要跳出行政区划的阻隔,健全区域协调机制,不仅仅是纵向比较历史发展成绩,更要横向比较与周边区域合作完成的成就。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在新形势下,借用古代“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所演变发展而来。2013年,分别在出访中亚、东南亚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两者结合起来简称“一带一路”。

同年,不断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潮流。“一带一路”主动符合21世纪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为我国构建面向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指明了方向。中国国内各省份对“一带一路”战略具有相当高的认可度,将之视为发展的历史重大机遇。各区域都将自身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与“一带一路”战略相挂钩,力求搭上“一带一路”的顺风车,发掘自身潜力,提升外在竞争力与影响力。

二、洛阳区位优势与合作发展概况

(一)洛阳的区位条件

洛阳是我国著名的“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与同样是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形成丝路起点的“双子星”。在今天,洛阳不仅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中原经济区的副中心。洛阳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各类文化思想在此相融共生,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和古代丝绸之路的“东起点”,洛阳历史条件优越。如何发挥洛阳区域发展的优势,加强洛阳在“一带一路”中合作力度,拓宽洛阳与周边地区甚至国外的合作视野,成为了洛阳能否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整体建设的关键,也是我们此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长久以来,洛阳不论在河南甚至全国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河南省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处在华夏文明发展的中心腹地,东临郑州,西接西安,北面黄河,南望中部省份。洛阳市区距离小浪底水利工程仅40公里,并且有洛河、伊河水系经过。作为邻近郑州的大型城市,这里的公路铁路交通发达,陇海铁路穿城市而过,东可直达江苏沿海,西可深入内陆,到达西安、兰州等大型城市。焦枝铁路也贯穿南北,连接豫鄂两省。

(二)“郑洛”合作,打造区域一体化

2014年末,洛阳与郑州双双列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这也说明两座城市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存在着巨大的空间。洛阳与郑州作为河南省最大的两座城市,相距离不过150公里左右,并且有众多铁路、公里相连接。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便利。2015年年初,河南省政府将郑州、洛阳以打包捆绑的形式向中央申请内陆型自贸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利于推动洛阳区域经济同周边城市协调发展,符合“一带一路”国家整体战略部署,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对外开放,从而推动了整个河南省的快速发展。上海市在2013年9月正式运行自由贸易试验区,时至今日取得了良好的成功。洛阳市应当充分吸取前人经验,深化改革,加强对外开放的力度。洛阳要充分利用郑州的经济与省会优势,共同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带动洛阳市的总体消费。在郑州、洛阳“大区域”中追求协调发展,在洛阳“小区域”中追求快速发展。洛阳相对郑州来说,有着更加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已经验证过的一条良性道路,然而“路窄车多”也是现实情况。如果将这些资源限制在洛阳文化产业发展当中,那么将会陷入固步自封,路越走越窄的境地。反观如果与省会郑州共享“龙门石窟”、“白马寺”等著名的旅游景点,不仅可以大大增加外来游客数量,刺激当地消费,还可以快速提升洛阳旅游业的知名度,打造一张更加整体的城市名片。

早在十年前,河南省发改委规划建设了“郑洛工业走廊”。这一规划缘于“中部崛起战略”,是大环境下的区域合作的一次大胆尝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建设,打造起了长达200公里的郑州洛阳工业走廊。这一规划使得河南省逐渐扛旗中原工业建设的大旗。在区域合作化日益显著的今天,互补融合是众望所归,也是城市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郑州与洛阳一个是中原区域中心城市,一个是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相似点,也有许多可以互补的地方。在“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想要得到长远发展,必须打破保守而陈旧的行政区划,通过相互融合,相互合作共同实现城市发展,并且带动周边欠发达地区的建设,形成一个区域辐射面,协同向前。

(三)放眼大局,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河南省在2015年初颁布的《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1]中提出,要成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和内陆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支点,洛阳应顺势而为,找到自己在大环境中的位置,融入开放性的大格局当中。

“一带一路”区域合作不仅是小区域的合作,更是大区域,整体的合作,甚至是跨国交流,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相互促进。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之一,土库曼斯坦与我国保持着密切联系。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成功抓住了“一带一路”历史机遇,承揽土库曼斯坦天然气项目[2]。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市,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直属公司,实力雄厚,拥有起重、储罐施工、长输管道施工、设备制造等技术。通过这次合作,两国关系全面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为经贸合作,特别是为能源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取得了丰硕成果是两国经贸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又一显著体现,是友好合作的又一成功典范,为洛阳以及土库曼斯坦经济发展和本地区繁荣注入新的动力,也必将为古老的丝绸之路续写崭新的篇章。此次与土库曼斯坦的合作,明确了“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洛阳对于新形式的认识,印证了洛阳敢抓机遇的能力。无独有偶,河南省安装集团有限公司与哈萨克斯坦签订年产100万吨的水泥生产二线项目。这些合作证明了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搭建合作的能力并不输于沿海地区。洛阳应带坚守自己的传统工业优势,加快产业升级,提升老牌产业的技术水平,突破惯性思维,使得洛阳的名片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对于河南洛阳地区而言,想真正发挥出中原地区的国家中心节点城市的作用,必须把内陆保守的城市打造成开放型城市。要加强体制改革,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首要任务,统筹国际超长大通道的建设,内陆地区面向两个方向,一个是东南亚,另一个是中亚、欧洲等国家。建设运输班列,从而降低贸易成本,提高利润。洛阳市处于连云港至阿拉山口这一路桥运输大通道的中间点上,是亚欧大陆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建设路桥经济带,可以利用中部区域的经济支点作用,把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连接起来。这样不仅仅使得洛阳经济得到发展,更加强了全国东、中、西三个区域的合作,促进各区域共同协调发展,平衡在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经济差距,实现了“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大发展。

三、跳出行政区划,重构政府绩效评价

加强区域合作的一个要求就是不以谋求自身发展为首要目的,这与以经济建设为首要任务的长期政策表面上背道而驰,实则区域合作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我国已经度过了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转为“新常态”[3]。所谓新常态,就是人类社会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否定之否定中发展。经济发展也是这样,从独立自给自足的经济到今天的区域合作“新常态”。在现行体制下对地方政府绩效进行评价,主要对象是GDP增速、投资规模等,相对看重反映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的指标。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易于忽视本地的资源和环境条件,非理性地热衷于资本集中型,利税创收型的产业,从而使得要素布局分散化、产业结构趋同化的弊端愈演愈烈,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必须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重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标准,以矫正各地方行为方式,优化地区间的利益关系,避免总体利益受损的过度竞争和利益冲突。区域合作在各地方政府引导力度加大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强调个体以及企业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市场及其主体在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4]。企业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联系区域内发展资源,利用好市场调节手段,从而提升区域内同类产业的多层次合作,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一带一路”没有统一的部门管理。由于这种战略统一指挥分散的情况,导致区域合作当中存在着难以消除的壁垒。洛阳能否抓住“一带一路”所赐予的新机遇,与各地市合作发展,成为了这座历史名城焕发第二春的关键。首先强调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着重于大局;其次也要强调调动地方积极性,明确每一个区域在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找出各区域之间利益最大化的契合点。在“大区域”中寻找“小区域”发展空间,在国内外寻找洛阳发展条件,主动加强跨区域合作,构建协同发展的传播战略。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委第八次全会.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N].河南日报,2014-12-25.

[2] 王静,李P.中土扩大天然气合作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N].人民日报,201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