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管理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1 问题的提出
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关系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理论问题。围绕此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避而不谈或含糊其辞,这种倾向在学术界占主流,目前在国内出版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专著和教材大多数都采取这种方式;另一种是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看成是人力资源管理下面的子学科,或者说,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一般理论、技术在公共部门雇员管理的特殊运用。笔者认为,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看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子学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看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组成部分,是对二者关系的严重误解。本文拟从历史的、逻辑的视角论述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各自的发展历史,揭示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有关此问题的探讨,对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与科研、乃至学科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 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发展历程
在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rm)领域,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点是勿容置疑的。之所以这样讲,我们可以从国外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或人事管理发展历史的文献中得到支持。
人力资源管理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人事管理或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是此前的雇佣管理实践的集大成。它既是企业组织管理应对环境变化的产物,也是组织应对环境变化的方法和手段的集合。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同,企业自身的情况也不同,就会有不同的雇佣管理实践。
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出现是由于当时美国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因素变化,这些包括:日益加剧的国际产品市场的竞争,来自日本的威胁,工会组织的削弱等等。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和日本的威胁。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理论界和企业界不得不思考究竟什么是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源泉,如何使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面对来自日本的威胁,欧美的学者和企业家想从日本企业的成功中寻找管理方面的秘诀,日本企业对员工的管理理念、方式及管理模式对欧美的管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与过时的观念相联系的人事管理的代替者让人耳目一新。人力资源管理是对此前的雇佣管理--人事管理(personnel management—pm)的继承与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继承了以往人事管理的大部分职能,是传统的人事管理或雇佣关系管理的最新形式或发展阶段。
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而在此之前,组织中的对人管理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或阶段。杜尔伯恩(j. dulebohn)等人将雇佣管理实践的发展分为11个阶段:前工业时代,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现代公司和管理资本的出现,科学管理、福利工作和产业心理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的出现,人际关系运动,产业关系的黄金时期和人事管理保持职能,工作生活质量时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出现,战略焦点时代,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1]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具有两个显著特征:首先,人力资源管理代表企业对工业革命以来极大地影响雇佣关系各方面的环境和组织变化的反应。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从业已出现的变化发展而来,还代表组织用来应对这些变化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工厂制度,现代公司的出现,管理资本是使管理雇佣关系的新方式成为必须的因素。包括全球竞争、提高生产力、政府立法、私营部门工会组织的削弱、技术变化、服务导向经济等等这些因素也会影响雇佣关系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给予回应。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是科学管理、福利工作、产业心理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合并而形成的。这种合并还在继续,并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明显的特征。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交叉学科,来自不同学科的管理实践者和学者就雇佣关系的各个方面交换各自的观点。通过从不同的学科吸收理论和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继续进化。
3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发展进程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就是公共部门雇用的各类人员,也就是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公共企业和非政府机构雇用的各类人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公共部门依照法律对雇员行使管理职能与活动过程的总称。
公共部门人事管理经历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完全不同的发展历程。根据罗纳德·克林格勒和约翰·纳尔班迪的研究,美国的公共人事管理的演进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恩赐制度,公务员制度,集体谈判制度与弱势群体保护行动/反优先雇佣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可选择替代的组织形式、机制和弹性雇佣关系[2]。他们还分析了中美洲一些个国家的公共人事管理的历史,在他们看来,虽然中美洲国家的公共人事管理发展历史与美国发生的演进历史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可以说中美洲国家的公共人事管理制度经历了与美国公共人事管理制度大体相同的发展过程。
而在尼古拉斯·亨利(nicholas henry)看来,美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演进大致分为7个阶段:守夜人时期(the guardian period,1789-1829)、分赃制时期(the spoils period,1829-1883)、改革时期(the reform period,1883-1906)、科学管理时期(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period,1906-1937)、行政管理时期(th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period,1937-1955)、职业生涯时期(the professional career period,1955-1970)、职业公共行政时期(the profess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period, 1970-现在)。
对比于美国的公共人事管理发展进程,英国公共人事管理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之前的君主恩赐制、资产阶级革命革命以后的个人赡徇制、资产阶级两党政治建立以后的政党分赃制以及英国现代文官制度等等几个阶段。[5] 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进程中,虽然也借鉴、吸收了科学管理、人际关系学派等理论成果,但从总体而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完全有别于人力资源管理。
4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我们通常所说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而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一般或普遍原理。今天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虽然存在一些相同点:如相同的基本理念,相同的目标,相同的基本职能与方法。但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客体都与私营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本质的差别。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不是一般与特殊或普遍与具体的关系,也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原理、方法在公共部门的具体运用。
第二,从概念关系方面讲,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不是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包含关系,而是一种交叉关系,公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也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
第三,从学科关系方面讲,根据我国的学科、专业分类目录,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分属于同一学科门类的不同的一级学科,前者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企业管理二级学科,后者属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
第四,从学科发展历史角度来讲,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各自的演进历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自己的管理模式,而不仅仅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借鉴管理方法与技术。
第五,从学科发展趋势来讲,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模式将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公共管理部门发生了变革。曾经支配20世纪绝大部分时期的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已经转变为弹性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试图把现代管理方法与经济学的逻辑规范结合起来,与传统的公共行政相比较,新公共管理更强调:对顾客、产品与结果的关注;采用目标管理方法与绩效测量方法;应用市场与市场机制来取代中央集权型管制;竞争与选择;通过权力、义务、责任的协调一致来下放权力。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基于两种理论,即官僚制理论和政治官员与行政人员相分离的理论;而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也有两个,它们分别是经济学理论和私营部门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并不是要广泛地、不加鉴别地采用私营部门的方法,它所指的应是发展一种独具特色的公共管理。这就要求考虑到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区别。”[6]
在私营部门管理理论成为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转型的大背景下,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如下的变革:行政向管理转变,前者主要是执行指令,而后者意味着实现结果,并为此承担个人责任;执行向决策转变,关注过程向关注结果与目标转变,这意味着新公共管理更强调:对顾客、产品与结果的关注,采用目标管理方法与绩效测量方法,引入战略管理;终身雇佣向柔性雇佣转变。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也必将产生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必然会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所借鉴。法纳姆认为,在公共服务领域出现的人力资源管理和雇佣关系有五个主要特征—人事职能更具有战略性、注重效率、柔性雇佣、双重雇佣关系、政府古典式雇主形象的改变。“在此情况下,政府的人事职能似乎日益依托私营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hrm)理念及其流行模式,并把它们应用到公共服务的一些特殊领域”。[7]但公共部门雇佣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有其自身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借鉴、应用必然有局限性,不能完全照搬。
5 结论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分两方面来概括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从学科发展历史、学科归属等角度来讲,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雇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各自独立的学科,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各有其自身的理论与实践渊源,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看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子学科或组成部分,是对二者关系的严重误解。
另一方面,在公共行政向新公共管理转变的背景下,私营部门管理理论成为公共部门管理的两大理论基础之一,私营部门管理技术被移植到公共部门管理领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也面临相应的变革。因此,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借鉴、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理论与技术也是一种学科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 gerald r. ferris, sherman d. rosen, and darold t. barnum.handbook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m], blacwell publishers inc. usa, 1996, 第18页.
[3]罗纳德·克林格勒/约翰·纳尔班迪.《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40-41页.
[4] 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张成福、王学栋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6页,第53-54页.
[5] 孙柏瑛,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p33-34.
[关键词]本科阶段;公共管理学课程;公共管理学教材;选用原则
[作者简介]徐莺,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G64;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2―0144―03
在通常情况下,有关大学教材使用的争议并不像学术研究那样锱铢必较,这一点也与中小学教材使用的情形截然不同。原因在于,大学教师在其从事的教学领域内基本上都学有专长,其中部分已经具有博士学位甚至高级职称,他们无疑具有建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能力和编写教材的实力或潜力。对于教者而言,大学教材在多数情况下只是教学参考材料而已。而且,大学考试的方式与内容,在多数情况下任课教师可以自行决定,这使得教材的重要性与权威性大大降低。在学习者方面,情形则大有不同。对于那些才走进专业门槛的大学生而言,如果守着一本教材听讲与自习,他们会觉得有规可循,特别是对期末考试复习感到踏实。综合这两个方面看,大学教材的使用实际上是教与学相互妥协的结果。本科阶段公共管理学课程之所以选用特定教材,也没有例外,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跟那些已经成熟的专业课程相比,公共管理是新兴学科,市面上出现的多种公共管理学教材,在结构内容的安排上各有千秋,有些甚至在基本原理、学术依据和编写观念上大相径庭。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以帮助本科阶段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就成为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将公共管理列为一级学科,而教材建设工作紧接着在21世纪全面展开,据笔者统计,至今市面上已经出现各种公共管理学教材30余种。多种教材并行,开课单位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用。大学本科阶段公共管理学教材的选用一般有如下基本方式:上级管理(权威)部门建议;院、系和教研室讨论决定;任课教师自行指定;或者是上述方式相互结合。选用公共管理学教材既是教学和学术论证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各方权力和利益博弈的过程,并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尊重教学惯例的原则
公共管理虽然是新兴学科,但在我国大学里也已经有10余年的开课历史。任何一个设有公共管理专业的院系,在此前都已经使用过至少一种公共管理学教材。由于公共管理学教材编写在我国方兴未艾,在争夺发行量和发挥学术影响力的诱惑下,换教材是一种经常性的强劲呼声。所以在选用公共管理学教材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通常是:旧的(通常是前一两年使用的)公共管理学教材是否应该更换?我们认为,经过合乎教学程序的调查后,如果学生和教师对旧的公共管理学教材满意,教学效果较好,应坚持选用;如果旧教材需要改进,应将所发现的问题汇总提交给相关出版社和编写者并敦促修订改版,仓促更换教材并非良策。当然,旧教材也不是不可以更换,但无论是个人还是教学单位提出,都必须基于充分的教学根据和学术理由。这一原则主要为了强化教材选用的教学主导方向和学术主导方向,而防止行政权力或金钱利益成为公共管理学教材选用的主导力量。
二、有策略地从众的原则
有策略地从众原则即是根据所在高校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积极利用公共管理学教材选用的既有经验。公共管理学的主要教材有如下几本:(1)黎民主编的《公共管理学》(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主要课程教材);(2)苏保忠、张正河主编的《公共管理学》(适用于公共管理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3)曹现强、王佃利主编的《公共管理学概论》(可作为公共管理学科各专业及MPA教育的教材);(4)丁美东主编的《公共管理学》(可供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使用);(5)汪大海主编的《公共管理学》(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6)倪星、付景涛主编的《公共管理学》(21世纪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以上文所列教材为限,假设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选择2012―2013学年公共管理学教材,则笔者认为应当选用黎本《公共管理学》。理由如下:黎本《公共管理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教育部推荐教材,不少具有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招生资格的“211”高校一直在使用,在近10年的教学实践中反映也较好,比较切合广西大学的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苏、张本《公共管理学》有为专科学校服务导向,不符合广西大学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曹、王本《公共管理学概论》以服务山东高校为目标,地域色彩太强。丁本《公共管理学》属于高等学校经济与工商管理系列教材,相对于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而言,教材形象不够专业。汪本《公共管理学》推荐读物部分相对于一、二年级的本科教学而言,显得大而无当。倪、付本《公共管理学》发行时间短,其针对不同学校、不同类别学生的教学适应性尚有待于验证。
三、自编教材适度优先选用的原则
长期以来,在教学界有一种流行看法,不提倡一般高校使用自编教材。对于传统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和其他较早成熟的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而言,经典教材往往已经形成,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对于公共管理学科而言,则失之片面。公共管理是新兴学科,我国高等教育全日制本科阶段使用的公共管理学教材编写情况整体而言不能令人满意,存在着较大的竞争空间。而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持续发展,不仅要依靠学术竞争,也要依靠教学竞争,而本校教师编写公共管理学教材的能力与影响力,集中展现了专业教师科研与教学的综合实力,是为本校公共管理学科谋求教学和科研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地说,有公共管理硕士点(如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教学科研单位,就应该鼓励本院教师编写公共管理学教材并考虑优先选用于本科教学实践。应该澄清的是,所谓的公共管理学教材自编,包括完全由本校教师编写和本校教师参与部分编写的情况。完全由本校教师编写,主要包括两种情形:集体合作编写,个体教师独立撰写。而参与部分编写,也主要分为两种情形:担任主编(副主编),作为一般编者。针对上述四种情形的自编教材,优先选用可相应地区分为以下四个层级:集体合作类著作体现了本校公共管理学科的集体智慧,应努力创造条件选用以示尊重;本校教师担任主编(副主编)的这类著作体现了本校公共管理学科在科研教学方面的外在影响力,应尽量选用;本校教师作为一般编者类著作体现本校公共管理学科个别成员的教学科研实力和专业活动能力,在质量接近的若干备选教材中,应考虑优先选用;个体教师独立撰写类著作虽然体现本校公共管理学科个别成员的较强教学科研实力,但个体编写教材容易附带学术偏见,因此在是否将其选用为通行教材的问题上,反而要慎重。
四、多种公共管理学教材辅助的原则
上文所述选用的教材,在学生方面大致可以理解成是需要购买和上课随身携带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教程,可以“只此一本”;在教师方面则是备课所用的基本教程,必须同时参考其他同类教材备课。笔者觉得,选用参考教材要达到交叉互补、方便定位的目标。兹结合笔者近几年备课所参考的书籍略加说明。笔者近几年参考的书籍如下:(1)黎民主编的《公共管理学》;(2)陈振明主编的“公共管理与政策分析丛书”之《公共管理学》;(3)严新明主编的“劳动与保障系列教材”之《公共管理学》;(4)欧文・E・休斯“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译丛”之《公共管理学》;(5)黄健荣“当代公共管理精品教程系列”之《公共管理学》;(6)张康之“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之《公共管理学》。
笔者讲授公共管理学课程,选用的是黎民主编的《公共管理学》,原因如上所述。选用其他五种主要参考教材,理由如下:陈本《公共管理学》特别适合于作为MPA学生教材和公务员培训的教学用书,与一般本科教材反差大、对比性强;笔者参与编写了严本《公共管理学》其中的第三章、第五章,对全书编写宗旨、流程与细节有深人了解;欧文・E・休斯的《公共管理学导论》在西方已经出到第三版,“既可以作为学习与了解公共管理科学的基础性、入门性读物,也可作为研究公共管理的重要参考资料”。黄本《公共管理学》适用于研究生教学,笔者攻读博士学位时,曾听过主编黄健荣开设的相关课程,对该教材的特点认识比较到位。张本《公共管理学》是公共选修课教材,服务于本科阶段所有院系的学生。在备课过程中,笔者通过对上述参考教材的研读对比认识到,作为“211”高校具有公共管理硕士授予权的单位,其本科阶段“公共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该达到应有的水准。
五、教材评价机制保障选用质量的原则
这里所说的教材选用质量,主要不是指所选公共管理教材学术质量(知识水平)状况,而是指所选用的公共管理教材能够满足所在院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的程度,即是否适合学生学,是否适合教师教,是否适合所在教学单位的学术层次和社会影响,是否适合所在大学的校园文化。我国高校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通常比较重视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而忽视教材评价机制的建立。由于教材质量全程监控的意识欠缺,教材选用质量的论证和评价环节缺失,结果往往是教材一经选定,发到学生手中即告万事大吉。就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我国大陆高校“公共管理学”教材的选用,就多半缺乏后续效果调查,而使教材选用状况整体而言难尽人意。那么,选用一本公共管理学教材,怎样才算严谨呢?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大致要经过以下步骤:首先,由任课教师(1人或多人)提出1―3种备选教材,并出具书面意见详细说明选用根据,上报系或教研室。接着,系或教研室经过讨论,由负责人出具选用建议,送交院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讨论。然后学院教学部门根据院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的讨论结果,将选用教材的结果告知任课教师、相关学生和教材管理部门。教材付诸教学实践后,一方面大学教务处组织专家(督导)组深入听课,考察教材的课堂适应性;另一方面教务处相关职能机构制作“教材使用情况调查表”,详细全面地搜集并分析听课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务处方面据此得出对前一学年公共管理学教材选用的整体评价,并反馈给开设该课程的院系,以决定下一学年是否续用前一学年的教材。
六、结语
在大学本科阶段课程教学过程中,教材选用是一个重要但经常被忽视的环节。随着本科阶段全外文教学课堂的推广,公共管理学教材的选用问题将越发显得突出。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大学本科阶段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教材选用的一些基本原则,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黎民,公共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苏保忠,张正河,公共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曹现强,王佃利,公共管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丁关东,公共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汪大海,公共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倪星,付景涛,公共管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7]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严新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9](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学导论[M],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公共管理类专业;数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031-03
一、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数学课改革的目标
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数学课程改革其目的是在突出数学基础地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素质、提升其数学素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实现21世纪高等院校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一)建构一个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服务于专业教学的公共管理类数学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对学生相关能力的要求,建构一个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服务于专业教学的公共管理类数学课程体系,提高学生抽象思维、创新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教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数学教学内容在选择上要根据专业进行相应地调整,关键在于提高同学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而不必强调数学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二)借鉴国内外好的做法,在大类培养中执行分类、分层指导的数学教学原则
学好大学数学关键在于学什么和怎么学。教学内容安排的逻辑性比较强,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数学知识点的掌握;二是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学会数学思维。国外大学一般在大学本科一年级开设微积分作为通选课,二年级以后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开设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经济数学、矩阵等课程,供不同专业要求的同学选择,国内人大、北大等综合性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工学色彩突出的学校也多为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单独开设6或8学分的微积分或大学数学,二年级以后同学们可结合自己发展需求选修数学相关课程。鉴于公共管理下设的不同专业对数学的要求和内容不同,对于区域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和城市管理等专业开设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必要的,而对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考研不要求数学的专业,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可考虑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应提出专业对数学学习的要求,引导学生科学选课,执行分类、分层指导。
二、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数学课改革的原则
1.有利于强化数学教学,夯实学生数学基础。
2.有利于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公共管理专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4.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5.有利于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型人才。
三、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数学课改革的设想
1.调整数学教学内容,将数学素质培养与满足专业需要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性和学习的自主性。数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首要目标,应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为重要途径,恰当地将数学素质的培养与满足公共管理类专业需要相结合。抓住数学知识的主干部分来讲授,讲透主要知识点的同时,重视数学知识在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应用。在设置数学教学内容时,改变过去只注重书本知识、只注重解题技巧的现象,将数学原理与公共管理专业相结合,注重知识对社会现实的服务。在设置后续课程时,应强调数学在后续课程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公共管理类专业问题的能力。同时建议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考试成绩=作业与表现30%+月考10%×4个月+期末考试30%,加强过程考核,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2.强化数学教学,夯实数学基础,实行微积分教学“3+1”模式。改革数学教学计划,在低年级数学基础阶段之上,增设高年级的数学提高阶段,构建全程数学教学的课程体系。数学基础阶段的学习为该生所从事的专业奠定数学基础,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提高阶段应与专业和实际的问题相结合,应用数学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学习相应的数学软件和图形计算器的运用,为学生节省时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学习更多的数学内容,把学生从大量的做题技巧中解脱出来,并在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起到特有的作用。“3+1”是指在微积分Ⅰ和微积分Ⅱ的开设过程中,3个学分为数学知识点的学分,1个学分是实验学分。1个实验学分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进行数学建模,使学生结合专业能独立完成数学模型建立和求解。二是进行社会调查分析,迫使学生走向社会,进行社会调查、分析并得出结论。三是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自己设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以数学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微积分Ⅰ和微积分Ⅱ为必修课,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选修课。大一期间,微积分Ⅰ和微积分Ⅱ为必修课,4学分,采取“3+1”模式。在大类分流后,根据专业和学生毕业后的流向,开设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选修课,其中区域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和城市管理等三个专业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要求必选,未来需要考经济类研究生或本科需转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学生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要求必选。其次,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以解决问题、考研、出国为导向,在符合以上目标的基础上,解决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理论、推导证明、解题技巧偏多的问题。在课时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删去一些纯粹为了考试而学、华而不实的教学内容,压缩理论课学时,增设与数学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课。最后,强调数学学习与专业应用相结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类分流后,结合学生的所选专业要求,数学教学内容应由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参与确定,协同授课,这既符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原则,也符合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标,对创新学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4.开展以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应用”为主线的“三段式”教学。产生阶段:数学知识和数学定律的产生过程。讲解数学定律产生的过程和基于的社会现象,恢复并畅通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血肉联系。形成阶段:讲解和阐释数学定律,让学生在脑海里对数学定律形成最本质的认识。在数学定律讲解部分,要突出体现数学的基本思想性和方法性。对于抽象的概念,我们应揭示数学朴素的本质,让学生领会数学精髓。应用阶段:强调数学定律的运用,实现数学在现实中的工具作用。建立专业中与数学有关的教学案例库或结合教师目前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尝试用数学方法加以解决,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标。
5.注重外国先进经验的借鉴,强化数学思想在公共管理专业中应用。国外高校在数学教学上,非常强调数学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国外数学理念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人人需要数学;人人都应学有用的数学;不同专业的人应当学不同的数学。这些理念使得大学生对大学数学学习的认识从原来仅仅为了不挂科、为了考研而学数学,上升为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最终上升为数学的技术、文化的层面上。数学应用能力最终体现在数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上。1985年美国的高等院校启动了微积分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革,考虑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和计算机为代表的计算工具广泛使用对大学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美国高校对数学教材、教学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于1987年启动了微积分改革计划,新的方案着重强调了对学生的概念性理解能力、解决问题技巧、分析与举一反三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同时,提出通过实行新方法减少冗长乏味的计算。1989年和1990年美国数学科学资金委员会向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提交了《振兴美国的数学:未来的关键资源》和《振兴美国的数学90年代的计划》,即两个“戴维报告”。该报告指出数学科学中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两个目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强调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要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提出各类前瞻性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强调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也同时揭示了现代数学的基本特征——数学技术、数学理论、数学实验。美国的微积分改革非常富有成效,使得人们对高等数学教育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认识,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本文通过借鉴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都市事务学院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的课程设置,发现他们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数学难度不高,但他们非常强调应用。
四、基本结论与启示
总的来说,本文认为:第一,公共管理类专业还应强化数学教学、夯实学生数学基础,关键在于学什么、怎么学,因此,调整数学教学内容,将数学素质培养与满足专业需要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成为此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二,强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运用教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公共管理类专业数学改革的重要目标。第三,以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应用”为主线的“三段式”教学注重外国先进经验的借鉴、强化数学思想、开设数学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公共管理专业中应用成为公共管理类专业数学改革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第四,在教学工具上,教会学生使用一些辅的数学工具,包括图形计算器、相应的数学软件等,凡是能用机器、计算机完成的就用机器和计算机来解决,老师更多讲解数学的思想、方法,把学生从繁杂的计算和解题技巧的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1]李明.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2]孟津.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3]曹殿立,等.大学数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
[4]曾玖红.高校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和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5]夏小刚.国内外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05,(3).
[6]李岚.高校数学教学改革探讨[J].大学数学,2007,(4).
论文提要: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的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在管理方法上也有待提高,针对一些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改进建议。
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及对经济的贡献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非常重要的标准。中国行政部门的效率还有待提高,其中对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是提高我国行政效率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率先从企业中产生并得到应用和扩展,进而在公共部门也得到了重视。加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发展有其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国际背景。从历史上看,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才不过二十几年,在公共部门所实行的公务员制度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受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影响非常大;同时,我国经历了几千年以“人治”为特点的封建制度,“官本位”思想还存在并发挥着作用,大多数国人的思想观念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从国际大背景上看,我国加入WTO后,在管理上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尤其是政府管理方面。所以,在公共部门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就成为当务之急。在APEC会议上,各国首脑对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达成了一致,作为人力资源大国的中国所需要做的更多;眼前的中国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并非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两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仅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资本主义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到今天它们才有发达的生产力和完善的管理理论,所以西方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并不能完全为我国所用。所以,我们应注重对于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的研究和借鉴,同时也有的放矢地吸取一些国际上通用的经验,以建立适合自己国情的管理理论和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管理学所要达到的最根本的目的——提高组织效率,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鉴于此,公共人力资源理论发展的前提在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入研究,明确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我所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我国如果实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应有什么样的不同于以往的制度和形式,有没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地方。如果说我们的管理都遵循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规律,那么我们根据这些规律能做出什么样的适合本国国情的选择呢?在这些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能要实行的公共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一些制度、政策和措施等,都应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
二、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的状况分析,当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些政府部门沿袭了一些传统保守思想,使得人力资源没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无法为雇员提供一个良好的进步氛围。具体说,主要是有些组织内部受诸如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等各种传统思想和习惯的影响,束缚了独立思考以及勇于创新的人才进取精神。
(二)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有待改进。有些政府组织中的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陈旧,使得人才没有宽阔的发展空间,也没有一个良好的人才发展空间所必须具备的与组织配置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公平、公开的选拔任用机制,使得政府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些部门靠关系、血缘等提拔任命干部,不能真正按照公共组织的实际需要来引用真正的人才。
(三)激励机制有待加强。政府组织激励机制的具体缺陷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薪酬制度不合理。公务员的薪酬水平一般是由国家的法律法规来统一制定标准,具体部门的灵活性太小,并且工资与实际贡献、工龄等的相关性很小,也使其无法在工作水平上得到有效激励;另一方面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政府的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这也与政府组织的目标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相关,而理性人的目标是个人效益最大化,这就导致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不一致,很难确定比较有效的绩效评估标准。
(四)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有的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忽略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提高的要求,较少对员工进行培训,利用人才而忽略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采用增加工作强度、延迟工作时间的方式完成工作,忽略了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性。
(五)人才流动机制僵化。表现在横向的流动机制僵化,工作人员的进出机制不合理,其工作的地域性流动阻力较大,阻碍了人才的流动性。另外,人力资源的纵向流动机制僵化,表现在有的政府部门人员的晋升机制上的僵化,缺乏公正、合理的晋升机制,抑制了雇员工作的积极性。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1、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单位缺乏主动性,社会环境较差。这里所说的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单位,是指人才直接管理、使用和受益的地区、部门单位。在人事管理中,尚未实现由人事档案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再到人才资本理论的转变。2、政策机制不活,制度保障不力。一方面是人才政策缺乏系统性。多数地方尚未形成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人才配置规律的人才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是人才要素市场发育缓慢,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人才统调统配,重干部身份轻岗位管理,重机关部门人才,轻一线实用性人才意识浓厚。
三、提高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途径对策建议
(一)推行政府雇员制,建立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政府雇员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工作的特殊需要,从社会上雇用的为政府工作的法律、金融、经贸、外语、信息、高新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政府雇员制是根据工作需要和职能变动调整政府雇员的人数,运用更多的兼职性、临时性人员和非常任的专业人士来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公共项目的运作。这一制度打破了政府传统的录用人员办法,解决了人员能进不能出和不能合理流动的问题,优化了政府工作人员结构,给整个政府机构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政府雇员制是政府特殊工作岗位的必备制度,是与公务员制度互为补充的用人制度。建立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一方面是强调简化职位分类与任用程序,采用更为灵活的录用方式,根据绩效和能力而不是依据资历提升和付薪;另一方面主张民营机构的管理人员与公共部门的人员相互交流,在公共部门之中引入竞争机制和创新战略,引入市场文化和企业家精神,使得政府的旋转门越来越快,人力资源流动速度加快。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运用契约、合同、外包等方式来管理人力资源,一方面对公务员产生了竞争压力,有助于公务员产生忧患意识,对民众的需求更加敏感和具有回应性;另一方面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提高了行政效率。(二)引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方法将有助于建立更富有成效的公共管理组织。首先,应重视政府部门人力资源规划技术,配合组织发展的需要,预测未来所需人力资源的种类、数量和提拔使用的时机以及所需人力资源的培训等,进行前瞻性的规划,以期人力与需求相适应,达到组织目标。其次,政府组织在进行工作设计时,应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可以通过机械型工作设计法来降低工作的复杂程度,也可采用激励型工作设计法鼓励成员的创新。通过强调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等方式来提高工作的复杂性,增加工作内在的吸引力,使成员更有兴趣来完成工作,必要时在组织内部实行工作轮换制,为成员提供交叉在职培训,从而了解更多不同的工作,减少成员的不满,增加成就感。再次,政府部门进行绩效管理时,要探索应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政府机关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作做出尽可能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绩效进行改善和提高。应加强与完善公共责任机制,使政府以管理公共事务、传递公共服务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竞争力为评估目的。
(三)建立政府部门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运用多种高新技术,组建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对公务员实施科学管理。从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统一管理起来,形成了集成的信息库。完整的信息记载了工作人员从笔试、面试开始到离职或退休整个周期的人事信息。报表生成工具、分析工具和信息的共享,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得以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把精力集中到更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人力资源分析、规划、激励等工作中去,从战略和宏观的角度来考虑组织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在这个管理系统中,工作人员可以进行自助服务。同样,对于培训、假期申请、报销等日常的行政事务也可作处理。
(四)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中强化市场化机制作用。这里所提出的市场化机制作用,是指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引下,强化市场对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配置作用。首先,人员配置市场化。发展人才市场中介组织作用,提高人才市场信息化水平,促进政府部门和人才市场两个主体进入市场,建立完备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完备的人才流动机制,加大公务员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辞职和辞退的工作力度。既要确保人力资源在政府部门间的有序流动,也要确保人力资源在政府和其他组织间的合理流动。其次,考评市场化。政府通过市场上的专业测评机构,采用科学的测评技术,测定人员的兴趣、个性和能力,从而做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再次,薪酬保障市场化。引入市场化、契约化原则,遵循“一流人才,一流报酬”的市场原则。实现公务员福利的货币化,将部分福利项目转化为工资形式发放,增强工资的竞争力。
(五)加强教育培训,努力塑造学习型组织。当前,我国的公务员培训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的需要,必须为公务员培训注入新的理念,创新培训的组织形式和学习方法。在对待强训学习的观念上,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习行为终身化,要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使学习观念现代化,还要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使学习体系社会化在培训内容上;要开展以公共管理知识为核心内容的培训,包括公务员能力建设及与公共管理相关的内容,使公务员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的专业知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在培训组织上,要把普及型的短期强化培训与个性化、差别化的培训结合起来,把院校封闭式培训与社会开放式培训结合起来;要把请进来与走出去培训结合起来,把组织选调培训与个人申请培训结合起来。如果能把科学的、创新的公务员现代培训坚持下去,不但会全面提升广大公务员的能力素质,还能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思维、熟悉国际惯例、通晓公共管理、行政艺术精湛的领导型优秀公务员人才。
参考文献:
[1][美]派恩斯.公共和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刘琳瑜,冉艳波.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缺失与完善[J].综述;2006.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新公共管理,是管理主义与新的经济理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目的是构建非官僚制度的政府,为了改善市场竞争模式的一种管理方式。只有将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与人力资源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不断创新,才能真正的发挥管理工作的作用,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一、公关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长久以来,“以事为中心”,“官本位”的思想占据在大多数人的脑中,人力资源管理忽略了对人才自身发展,忽视他们应该享有的培训、发展的权利,从而影响员工自身能力的提高。单位也没有完善奖励考核制度,人才缺乏对工作的积极态度。中小型企业对人力资源认识淡漠,管理随意等弊端都抑制了企业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并没有被管理层所接受。同时,因为人才流动大,更多的是从人才市场急聘,管理层未将人力资源投资作为企业基础发展的一部分。因此,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理念的落后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2.培训体系不完善。在市场经济下,员工培训应该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有组织、计划的统一安排,是管理部门重要的职责。虽然公共部门在员工培训等各项工作中获得成效,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体系还不完善。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人力资源管理忽视了员工培训的个人需求,不了解员工的职业计划与职业技能方面的需求,也没有结合单位的业务需求,使员工的自我培训技能没有得到提高,甚至下降,影响了工作效率;其次,管理部门只重视理论知识,没有与实践相结合,缺乏针对性指导,不能满足员工多样化的要求,使员工对培训内容失去兴趣;3.考核机制不规范。绩效考核是公共部门评定员工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在考核机制中还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一方面,考核的方式主要是民主测评,但这个方式缺乏公正性与客观性,只有部分领导才能看到评定过程,这种评定方式们缺乏透明性,一些员工在评选中会也受到领导意见、论资排辈等想法的影响,许多员工还存在不想得罪人的想法。这种考核主观性太强,缺乏公正性。另一方面,没有规范的考核标准,考核内容太笼统,例如,员工只要不违规乱纪,考核就会合格。这样的考核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4.人力资源管理手段落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相对西方国家要落后,我国虽然吸收了国外的合同制、聘任制等手段,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先进的手段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根本原因:一方面,管理部门不能灵活运用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手段,不能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运用;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对先进手段陌生,不习惯运用,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效果。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单一,日常的报表制作、统计分析、信息检索多以人工为主,一些基础性的人力资源信息收集和工作就会复杂,资源也不能有效的共享,人工操作不仅效率低,并且浪费财力、人力,占住员工大量时间。
二、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1.树立正确管理理念。在西方国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各个行业,人本管理是在认识到人的社会价值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使员工感受到了尊重,并潜移默化约束本身的行为,实现部门效率最大化。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应该摒弃“以事为本”的理念,强化人本思想,把人当做活动的核心,尊重人的价值,人本身就是一种比其他物质更加优越的资源,具有高回报率。公共管理部门也应该更具人性化,关心员工的需求,保障员工的合法利益,提升员工的归属感,从而使员工尽心尽力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还要注重与员工的沟通,在尊重员工个性的同时有效的进行管理,将单位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结合,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以上都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2.完善培训体制。公共部门必须拥有学习精神,塑造学习型单位。培训要摒弃提高工作强度,增加人数的做法,应该注重员工素质培养,提高业务素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定期为人员培训,可以将能力较强的员工与能力较弱的员工组成一组,实现资源内部交流传播;为员工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挖缺员工的潜能;建立健康的竞争机制,培养员工竞争意识,充分激发员工对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形成良性的竞争模式。通过培训,使员工掌握人力资源知识,对职业也会有更好的规划;当员工培训之后会更加熟悉了招聘流程、员工转正流程、员工试用期流程,都能避免工作陷入混乱;培训也会提高人力资源员工的综合素质,例如社交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员工在工作中灵活处理危机,善于创新;人力资源的工作内容也有很多,而在工作中员工学会了工作方法与技巧,才能建立容易操作,可实行的绩效体系,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工作;在工作中,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最重要的就是法律法规,只有熟悉劳动法之后,依法工作,制定的劳动合同没有违反法律法规条例的内容,才会避免法律风险,防止公司造成损失,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社会保险每个地区的具体流程都会存在差异,通过培训,了解当地社保制度规定,熟悉社保所需要的材料,灵活应对各种情况。运用综合性的培训,使员工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3.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要想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就要从以下三方面讨论:首先,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注重定性考核与量化考核,并且把年度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绩效量化考核是用具体的数据反映员工的工作表现,是一种科学、客观的考核机制,能够推进考核机制完善。其次,制定合理的考勤制度,将员工在非工作场合的工作也作为出勤考核标准,建立新型考勤制度。将工作任务的完成时间,完成质量。完成数量作为考核标准。最后,人力资源管理者要重视考核结果,根据结果对员工评优、晋升进行选拔。考核的结果是评价管理能力与工作效率的重要依据。规范的考核制度,可以有效的提高员工的纪律性与组织性,客观的考核员工的工作成果,依据考核结果,适当制定奖惩机制。此外,采用竞争上岗机制,使员工充满竞争意识,促进员工主动提升业务水平。4.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部门应该引入信息技术的手段,网络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就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薪资计算是人力资源复杂的一项,工作人员为了及时、准确的发放薪资,就要结合计算机电子表格。员工应该重点学习电子表格技术的应用,电子表格可以自动计算薪资,并且在表格上也会具体展示财务信息,准确的掌握人员的变动、绩效、薪资情况。对于大规模的企业来说,计算机高速度、高效率的解决了手工效率低,错误多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员工还要学习集中管理个人职业、培训、绩效、职位、薪资、个人信息,这就要运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技术,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形成一目了然的数据信息库。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使员工从复杂的业务中抽身出来,招聘流程、员工培训、发展流程、员工入职、离职等程序都会井井有条。
三、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我国社会发展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新的公共管理视角下,树立正确管理理念、完善培训体制、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完善体系与机制,最终才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职能与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伟娟.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区域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发展创新研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9):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