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This paper, tak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ducation and students in colleges as the entry point, analyzes the urgency of life education,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at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s the main carrier of life education in colleges currently, and makes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promote life educ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推进;高校生命教育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arrier; advance; life education in colleges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91-02
1高校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1.1 从大学生自身状况而言,高校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1.1.1 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近年来,高校自杀及杀人等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已向人们敲响了警钟:高校学生生命意识淡薄问题已发展到很严重的程度。从清华大学的刘海洋泼熊事件到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事件到中国政法大学的弑师事件,从残害动物到残害同窗到残害师长。这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向我们证明了一点:高校生命意识教育丞待加强。生命意识教育旨在通过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审视生命的珍贵,亲情友情的美好,让人们学会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同时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
1.1.2 大学生生命知识欠缺很多大学生对生命的基本理论知识知之甚少,不懂得生命形态的知识,不懂得生命的生理结构以及生活习性等,不懂得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知识,耳边听到的只是泛泛的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从实际情况来说,学生因为缺乏性知识,进而影响了他们的人格健康和心理健康,很多大学生不懂得正确的自救或是他救。曾经出现过西安某高校学生在5.12大地震期间因恐惧地震而冒险跳楼自救以致身亡。所以,加强生命理论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理论的知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冷静面对处理一些突发的安全威胁,正确进行自我防卫,这理所当然要成为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生命教育中起着重要的基石作用。
1.1.3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偏离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已经不那么清晰,而且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如对待课程学习重专业科课轻基础课,对待就业注重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追求。面对这样的问题,生命价值的教育迫在眉睫。生命价值的教育就是在生命的基础上谈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生命价值的教育中,我们要认识到价值冲突的社会意义,科学地对待现实客观存在的多元价值观念,并把这些价值观念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从而确立主体的价值评判标准,促进个体认同和理解社会、认可他人,从而培养和树立自己的价值标准。
1.2 从教育的现状而言,高校生命教育丞待加强
1.2.1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但我们的教育往往忽视这一原点从教育与生命的关系看,教育是生命的教育,以生命为起点,以生命为载体,以生命为终极目标。同时,任何生命的发展都无法脱离教育,都受制于教育。所以,教育与生命密切相关。我们的教育不能重蹈轻视生命,无视生命及其价值的覆辙。我们只有真正做好教育为生命服务,生命受益于教育,把教育和生命真正结合起来,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体现教育的价值,更好的实现生命价值。
1.2.2 现实的高等教育轻视甚至忽视生命教育众所周知,高等教育以丰富的专业性闻名,加之高校就业压力的增加,众多高校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非常重视,而忽视学生的生命教育。我们教育学生高尚,诚信,进取,但却忽视了教育最基本层面的内容,忽视了对他们生命知识的传播,生命情感的培养和生命意识的加强,于是出现了众多学生重名轻命,无谓扩大挫折的后果,轻生、暴力等成为大学生中常见的字眼。殊不知“生命教育不是一项教育内容,也不是一种教育模式;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1]
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生命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
2.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好的把握生命,实现生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大学生,让大学生在社会思潮发展的多元化的潮流下保持清醒的头脑。
2.2 目前在我国高校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尚不可能生命教育最早于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明确提出并倡导践行。最早进入中国是在1996年前后,主要因为台湾地区校园一再发生暴力与自戕事件,引起台湾当局教育部门的重视并开始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而在大陆,生命教育也是最近几年才铺展开来,但依然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发展较为缓慢。查阅中国大陆生命教育的发展成果会发现,我国目前生命教育研究成果可操作性差,大多还是停留在对轻视漠视生命的惋惜,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抨击和对生命教育的呼吁上。而且,对于生命教育目前在国内尚无统一界定,更没有比较权威且可行性强的高校生命教育教材。所以,目前在我国高校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尚不可能。
2.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生命教育最合适的课程载体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看,生命哲学思想主要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道德文化传统之中。如孔子曾明确的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也成为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而佛教的生命观则是通过强调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把顿悟成佛作为人生命的最终目的,以达到让人放下生命之外的一切物欲,把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超脱之中去。道家的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命哲理即贵己重生,轻物重生。的生命价值观则是建立在其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之下,是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基础的。所以,从生命哲学的思想载体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责无旁贷的成为高校生命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当然,高校的其他课程也同样负有生命教育的责任。
3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推进高校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
3.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20世纪末,叶澜教授提出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的命题,指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活力”。[2]从生命教育的视域看,单调枯燥的理论说教远远不能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在国外的生命教育实践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如美国的一些学生曾要求学生在进行人生规划与教育时,给自己写"墓志铭",让学生真正感知死亡以至于不虚度人生。生命教育开展的比较成功的台湾晓明女中则以引导学生探讨自杀、堕胎、死刑等问题,从而达到理顺学生生命观的目的。海口景山学校曾组织学生参观殡仪馆,后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开展主题班级活动等等。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注意利用校内外的生命教育资源,多开展实践性教育,如组织学生参观监狱,参观贫困地区人口的生活并鼓励援助,开展有关的辩论,请相关人士进行现身说法,对一些专业问题聘请校外专业人士开展讲座等。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服力,也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有效地推进高校生命教育。
3.2 加强“生命美育”教育所谓“生命美育”主要是强调在美育中凸显人的生存方式、生活形态和生命质量的内涵,由此培养青少年认识生命之美的觉悟,追求生命之美的理念和创造生命之美的能力。[3]众所周知,审美素质在当今社会已成为学生的重要素质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但受社会思潮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审美素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重视形象美而轻视心灵美,对新奇事物盲目跟风,苛求完美等。这正是生命美育所期待解决的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树立正确的美丑意识,用先进人物的事迹影响感召学生,适当开展美育系列讲座,动员全体学生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总之,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追求生命之美。
3.3 渗透生命基本知识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适当渗透生命基本知识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21世纪的今天,世界生态环境已被严重破坏,人类也因此正在遭受生态环境的报复。因此,关注生态,关注生命已成为每个社会人的责任,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的基本知识,如克隆人、人工受精、生命权的至高无上性等等。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往往进行了太多的生命价值教育,而忽略了生命知识的教育。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成为人生价值及爱国主义等课堂教学中最鲜活的事例,但却很少有思政教师向学生介绍地震及避震的相关知识,难道大学生以跳楼的方式在地震中自救以致死亡的教训还不足以唤起教育者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吗?很多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而忽视教育学生如何在恋爱中自我保护,如何看待“性”及因“性”而产生的困惑等。所以,从生命教育的视域看,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不能忽视生命的物质实体而去建造所谓的空中楼阁。
3.4 加强孝道教育所谓孝道就是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赡养、关爱、送终等。[4]孝道是中华民族育己育人的主旋律。几千年延续至今,其包含有深刻的生命教育思想。我们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高标准,以至于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基本层面的东西。从总体来看,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孝道教育不是不涉及就是一带而过,真正占到应有比例的不多。加强孝道教育,通过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从而把孝心变为孝行。也就是说引导学生尊敬父母,关心父母,体谅父母。进一步来说,就是珍惜父母给自己提供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在大学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勤俭节约,不搞攀比,不搞浪费,在步入工作岗位以后,认真工作,报效社会。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孝道教育,不仅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同样是高校生命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2).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江苏教育,2003,(10).
关键词: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课 课堂教学改革
一、素质教育体制下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为基础,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核心。其显著的特点就是保证学生的整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和创新精神,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健体,如何生活,如何审美等。
学生的发展,是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有意与无意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由于这些影响千差万别,所以学生的发展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理念,主要是强调“基础”的共性,强调人发展的“共同特点”,强调学生的不成熟性,于是天平向统一目标倾斜。而现代的素质教育则相反,它更多的强调人的发展的多样性与不平衡性,强调学习者的选择权利,强调教育应该适应每个受教育者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是传统教育弊端的直接体现,所以,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素质教育对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一是课堂教学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学生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并为其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而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其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二是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平等和睦关系,一方面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考虑教学问题,与学生展开平等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不可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强制纳入既定的轨道;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运用各种方法尽可能照顾学生在生理、智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三是课堂教学必须体现教学目标和学生活动的层次性,并使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类型学生的活动层次相互协调,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有所发展。四是课堂教学必须体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外在的教学环境与条件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征,借助学生在兴趣、动机、意志等方面的心理优势促进其人格的和谐发展,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认识和塑造自我。五是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作用,既包括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和人人参与,又包括学生个体的身心全面参与。六是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开放体系,所以必须以系统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和挖掘教学体系中诸因素的资源优势,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素质教育下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法
1.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积极倡导并促进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把“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下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改革教学的两条重要原则,强调每节课都要有对不同的学生提高的计划与实现这种问题的设计,并在教学中落实。
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尽量地给学生发展的主动权,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激发学生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2.课堂教学改革中,要增加一些“互动环节”
课堂上的“互动”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及学科互动。生生互动,就是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和讨论,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事物的另外的侧面,看到自己抓住了哪些又漏掉了哪些,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师生互动,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即要求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师生都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下转第227页)(上接第226页)与学习,共同面对知识,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正如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说:“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自己的一样多”。在师生的相互学习中,学生得到了心智上的发展,教师也在不断更新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一种形式,师生互动的前提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即教师的教要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教与学的步调一致,从而实现真正的互动。
学科互动,在新课程标准下,各学科之间也产生了互动,在我们的政治学科里此类问题比比皆是。一方面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知识的真实性、丰富性和连贯性,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的广大教师能活到老学到老,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别的学科的同行学习,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常有新鲜内容注入,使整个课堂更生动,更活跃,更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当克服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适应时展的需要,根据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认知水平,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的讲,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激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创造性和其他技能一样,都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而激发出来,并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提高。创造没有、没有权威、没有框框;唯书唯上、个人崇拜、自我贬抑是它的大敌,因循守旧、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人云亦云是它的陷阱,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是它的支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是它的伙伴。激活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让“人人借有创造力”“处处都有创造”的理念深入人心,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创造的精神和向权威挑战的勇气。
(2)创造民主祥和的课堂气氛,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民主祥和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创造性思维是在民主祥和课堂气氛下自由舒展的,它犹如河里的涓涓细流,最终汇入湖海,激起层层浪花。创造民主祥和的课堂气氛,关键在于师生民主和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这包括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待不同意见者不能表现出消极的态度,甚至是采用犀利语言进行批评和强力抵制等;教师要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并通过鼓励、引导、奖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做一个对知识没有反思能力的、被动接受的实体,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如围绕主题,全体师生参与的“自由讨论法”;通过已知的东西作媒介,将毫无相关的、不相同的知识要素结合起来的“统摄法”;把问题抽象化,然后解决方案的“哥顿法”;将应当考虑到的要点,基本的思考方面,预先列成一个表,然后按表逐一刺激思考力以打破我们思想上的顽固性的“设问法”;对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法进行形态分析的“形态分析法”等等。实践证明,上述种种教学方法的灵活采用,综合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所以,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发展的趋势要体现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教学思想的多样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卢元锴,陶礼光.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2]戴世武.浅谈素质教育[J].华东经济管理.1999(5).96.
[3]张利冰.浅谈高校素质教育推进中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探索.2003(8).54-55.
[4]贺喜灿.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社会纵横.2005.(03).
[5]李全顺.谈创建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J].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一、素质教育主体性教学的落实环节
1、备课主体性的落实。传统的备课更多考虑的是所授课程的内容,是以教师为中心,重点是备教法,而不是以 学生为中心,研究学生如何主动地学。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存储知识的口袋,学生毫无主动性,更无创造性。教师把备课重点完全放在教材上,把完整的教材体系,抽出条条框框,分割出一个个的知识点,不顾学生的思想实际,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条条。应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下。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确立主体教学观念,充分考虑对学生“学”的各个环节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的选择,学习速度,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应根据学生情况由学生确定,教师必要时加以指导。在教学设计中,应更多地考虑让学生接触下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件,让学生评说、分析等自主支配、主动参与的教学环节,以.激活他们的思维。在教学设计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突破传统,提出自己的见解。
2、课前预习主体性的落实。教师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预习要求,并提供不同的方法。教师的指导应以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为目的,从学习方法上对学生实施影响和帮助,通过制定教学目标和学习指导,使学生有明确的方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步骤:一是使学生初步理清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二是复习巩固有关知识,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三是在预习过程中把不理解的问题勾画出来,以便上课时有重点的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又使学生在主动掌握知识中开发了智力,激发了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还避免了教师的“满堂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素质教育主体性课堂教学实施的常用方法
1、情境式教学。所谓情境式教学是指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从而使学生既能主动积极地掌握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具体的情境教学方法有许多,如:小品、辩论、演讲等。我在讲授《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这一框内容时,先让几个同学根据材料即兴演了一个关于购物的小品,然后让学生在观看小品过程中思考:小品中消费者的哪些权益受到侵害?然后,再让学生讨论:作为消费者,如果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你会怎么办?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再总结出消费者维权的有效途径。这节课由于课前的精心准备和教学中的精心设计,教学方式新型,学生在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中都唱了主角,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而欢声笑语,时而侃侃而谈,使学生真正在兴趣中掌握了知识。
2、课堂教学的丰富多样化。政治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会带来截然相异的教学效果。善于处理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师,会把政治课课堂组织为折射社会、映射人生、展示教师与学生能力的大舞台,而不善于处理者,则会把政治课堂组织为枯燥乏味、了无生趣的“填鸭式”教学。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应使课堂尽可能丰富多彩些。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音乐、成语、漫画等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使课堂变得更为生动、形象,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
例如,在讲述“劳动人民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听《川江号子》曲子,通过分析曲子创作背景,在船夫们激流勇进的音乐声中,得出“劳动人民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这一结论。总之,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主体性,并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目标体系 科学化 核心价值观
近年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连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强化队伍建设、弘扬企业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必须承认,在部分企业,组织者不知如何搞教育,员工们或被动参与,或敷衍塞责的问题依然存在。笔者认为教育目标设置不科学是重要原因。
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的科学化内涵
教育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一般认为由教育者(主体)、教育对象(客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环境等要素构成。 各要素之间有特定的关系,教育目标决定教育者的各项活动,教育者体现教育目标要求尽管从形式上看是教育者制定教育目标,而从内容上看,教育目标是客观的,由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决定;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和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确立和评估的依据,发挥着主导作用。
由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教育对象在觉悟程度、道德水准、文化基础、接受能力和社会经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可能是机械的、单一的。一般而言,从时间跨度上,可以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从重要程度上,可以分为主要目标、次要目标;从期待心理上,可以分为必要达到目标和希望达到目标;从对象范围上,可以分为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从层次级别上,可以分为高级目标、中级目标和低级目标。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一定时期内,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具体要求,通过思想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达到一系列要求的有机整体” 。
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和一般的教育规律,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应当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体现一元化和多样性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必然会有多种,但其中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总是也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在目标定位上要体现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社会发展决定了对人培养的整体要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同类人才,个体有差异,因此必须进行层次区分。三是,在价值实现上要体现社会性和个体性相统一。教育目标要兼顾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既满足社会需要,又体现个性特点。四是,在受众范围上要体现广泛性和先进性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一般是群体,而教育目标又必须是高瞻的,也就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先进性。
2.当前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置存在问题分析
全国人保系统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大力培育核心价值观,践行人民保险,服务人民的使命,培养员工树立爱司奉献、积极进取、遵纪守法、锐意创新、善于竞争、加强沟通、良性互动、举止文雅的意识,努力实现队伍一流的目标。” 据笔者调查了解,一些省级公司、部分地市级公司、很多基层公司的活动目标表述和上述表述基本相同,有的甚至照抄照搬。
很显然,这种目标设置并不科学。主要问题表现和危害是:
第一,“上下一般粗”,不能密切联系实际。虽然各级公司性质相同,决定了核心价值观教育总目标一致,但是各级要求各异,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具体情况千差万别,相同的教育目标表述在下级必然是脱离了实际。
第二,笼统宽泛机械,没有形成体系。上级公司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置相对笼统宽泛、更具指导性,有其合理因素。而下级公司,机械地照抄照搬,同样地笼统宽泛,必不可能达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第三,强调整体性,缺乏层次性。不考虑认识规律的阶段性,不考虑员工个体的差别性,不考虑思想问题的反复性,只顾及整体,不区分层次,必将因为针对性差而使教育活动走向形式化。
第四,明确先进性,忽视广泛性。如果仅有“高配置”描述,而缺少“大众化”补充,可能冲淡目标导向作用效果。
第五,突出社会性,淡化个体性。社会发展和人的个体发展应当统一,但相对缺少对个体发展的要求和标准,无疑会降低和弱化吸引力。
3.企业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体系科学化的初步探讨
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构建科学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体系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考虑。
3.1准确把握企业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明确总目标。核心价值观是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因此,企业核心价值观教育总目标可以直接表述为“求实、诚信、拼搏、创新”。而其他叠床架屋、另起炉灶的做法可能因为逻辑层次不科学、语言表述不准确而适得其反。
3.2横向分解,纵向分层,搭建目标体系。作为一种体系,企业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至少应包括纵横两方面。
横向可以分解为求实、诚信、拼搏、创新四方面内容,应无疑义,纵向可以区分道德底线、行为标准、信仰要求三个层面分别对横向内容进行表述。一般可以通过否定式表述规定底线、通过陈述式表述描绘标准、通过号召式表述表达要求,符合一般认识规律,能够实现开展教育活动的目的,形成了层次性目标体系。
3.3科学分析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分类别、划阶段、递进式细化。上述体系还是粗线条的,要发挥作用必须进一步细化。
首先,区分类别。对教育对象可以区分为决策层、经营层、普通员工三个层面。在教育目标设置上,也应当针对这三个层面作不同的规定。具体设置时,还要注意岗位特点。其次,设置阶段。教育目标要从知悉是什么、了解为什么、明白怎么办这样的阶段入手设置。再次,形成循环。从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到进一步地掌握内容、了解背景、指导实践,由实践结果进一步修正教育目标,在螺旋式发展中提升教育水平。
3.4赋予指标权重,实施量化考核。衡量教育效果必须进行考核。可以是定性考核,也可以是定量考核,而定量考核更便于操作。求实、诚信、拼搏、创新要求并不等值,在教育目标体系内应有不同权重。教育目标体系规定的各级子指标,对其权重赋值也是量化考核的基础。
4.结语
本文分析了当前企业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设置存在的问题,对于构建科学的教育目标体系进行了初步尝试。因为能力所限,这种尝试还需要实践检验和专家评定;教育对象的类别划分、教育过程的阶段设定、教育进度的递进把握还有待深入研究;目标体系内各指标权重设置及考核操作,专业性很强,需要有关专家和研究者关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政治;教学;考试体现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课,又是一门德育课。从内容上讲,它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社会科学;从设置的出发点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一定的基础;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为学生将来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提供一定的方法论指导。
1.试题设计重能力
1.1 试卷形式新颖活泼。减少或取消死记硬背等刻板题型的数量,多增加一些有创意的题型,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笔者觉得比较好的题型是:
1.1.1 开拓型分析题。分析实际上可以考查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比如基础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思路与办法等。
1.1.2 政治小论文。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文学素养、逻辑推理和观察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命题人可以命多个题目,让学生自己来选择,题型活但不死板,更有利于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1.2 试题背景充满生活情境。新课程要求“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传统的命题过程中往往只考虑材料本身的现实性,更多的是注重材料与所要考查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而没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实感受,使现实的材料并没有给学生带来“现实感”。现实的材料如果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感受脱节,那么对学生来说仍旧是“抽象”的、“理论”的甚至是“遥不可及”的。因此,设计试题要体现和践行新课程的理念,必须进一步优化试题情景的设置,不能仅仅考虑到情景材料的现实性,更要注重材料与学生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经验与感受。
1.3 试题设问突出学生的主角地位。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这一特点特别要求我们的教学(包括考试这一环节在内)要注重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传统的课程理念下,考试所反映的只是一种问与答、考与被考的关系,学生成了回答问题的机器,是个完全被动的应试者。
2.考试过程重人文
2.1 分层考试与“爬梯”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淡化考试制度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由于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基础和能力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在新课程下依然沿用“一刀切”的考试方式显然是不妥的。我们可以由易到难分别设计基础卷、能力卷、挑战卷,并且实行基础卷的佼佼者下次可考能力卷,能力卷的佼佼者下次可考挑战卷,挑战卷的优秀者可免考的制度(称之为“爬梯”制度)。
实行分层考试淡化了考试的甄别功能,模糊了学生间的分数对比;创设“爬梯”制度,在考试中引入全新的竞争机制,这有利于发挥考试的激励和促进作用,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中的贯彻,有利于增强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2 重考与免考。在现实的考试中,很多学生有“恐考症”,考前会出现“考试综合症”。另外,难免有学生因为临场发挥不佳而考砸。如果能给学生以重考的机会,既避免“一棍子打死”,又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消除他们的考试恐惧心理,重拾他们的信心。而免考制度是针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优惠待遇,它的推行既是师生民主平等的体现,又能让这些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其他相对较弱的学科,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诚信考试。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诚信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指出:“诚信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件大事,认真抓紧抓好。”思想政治本身具有德育性的特点,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本身就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3.考后评价重全面
3.1 走出评价误区。品学兼优,一直以来都是好学生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只不过,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给“好学生”的界定蒙上了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学而优则“好”,成了教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水平、轻心理素质……所有这些,在有意无意中都成了“好学生”评价的既定原则。而新课程对学生的培养,不仅重视其智力、品德的发展,同时也同等程度的重视学生的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素质,并且在关于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上,还突出强调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变死的知识为活的应用,以体现时代的要求。
3.2 转变评价方法。第一,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的过程性应具体体现在收集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和资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考后评价时要注重学生考前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考试过程中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第二,以自我评价为主。学生自评为主是为了使学生作为主体,全面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以便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不断实践、反思,不断地分析、认识、完善自己。第三,以服务性评价为主。在以教育和发展而不是选拔为目的的新课程学生评价中,要将评价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未来,不能给学生下一个结论或给学生排队,而是要了解学生现在的状态,用于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这些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革建议,坚持鉴定是为了更好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