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建议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制度最早始于1997年,最近一次,教育部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教财[2011]2号)。通知中规定了以下内容:一,高校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的首要职责是进行预算的执行,以及统计其它财政收支的数据,并确保它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二,负责管理高校内部的投资情况以及统筹高校的财务状况;三,对重要的经济项目具有决策权,可以编订高校内部的财务制度以及监督其执行状况;对下级单位具有监督权和裁决权。此外,责任人必须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始终与国家政策衔接,遵守国家有关的经济法规,执行好上级的指示;并处置重大的经济决策事项以及做好与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活动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牢牢树立法律意识,杜绝金钱腐败、权力腐败。

二、当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所存在的不足

(一)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制度存在众多缺陷

尽管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已经在我国推行了十多年了,但是,在实际中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说在一些比较重要的部门,或者在重大项目资金使用方面,重大财产处置方面,没有真正的将责任落实的执行者的身上,而且对学校内部所谓的经济责任人的监督不够全面,只停留在制度的层面,没有落实好执行情况,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国内各大高校。

(二)高校难以制定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由于高校的职能部门比较繁琐,不仅涉及到各个学院、食堂、医院、图书馆、后勤集团、科研所等,还涉及到社团、商户、游泳馆等,其组成部分比较冗杂。既有事业单位的成分在里面,也有私人商户和公司企业参杂其中,有公益性质的成分在里面,也有盈利性质的成分在里面。由于最近几年高校内部经济制度的改革,导致许多高校内部的管理制度都不尽相同,校内经济更加的多元化,也更加难以管理。

(三)高校现有的财务制度无法满足经济责任审计

虽然我国早在1997年就颁布了与高校有关的财务制度,十多年过去了,管理财务的方式依然没有多大的变革,虽然有一些小小的改进,但整体内容都还是照搬原来的制度,无论是财务报表还是财务审计,早已无法适应新时期高校的财务要求。所以,高校现有的财务制度首先是不能够满足现在的财务核算要求,其次是如果责任人卸任,在交接的过程中会出现财务结算的问题,这主要涉及到拖欠账款,贷款,导致接任人无法处理好问题。再就是,资产折旧不及时,容易导致重复折旧,或者被动折旧。

(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缺乏有效的管控环节

一般而言,高校的审计人员均是学财务出身,有些人名为“财务管理”出身,实际上却并不通管理之道。因为这些人员往往会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出发,主要注意力会聚焦在财务统计上,而忽视了管理能力的提升,从而不利于财务工作的开展。因为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关注财务使用的过程就是财务管控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

三、提升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水平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摸清审计评价的对象和内容

要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首先要弄清楚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然后后续任务才得以开展。要弄清楚审计对象,细化到高校的各个部门中去,弄清楚不同的部门所使用的审计手段和审计方法。将经济责任审计完完全全落实到个人,谁负责,谁签字,出了差错该怎么办?谁来制定决策,怎样执行,怎样审核项目等,这都要与责任人进行挂钩,以确保责任制度的顺利执行。

(二)拓宽审计渠道和具体的经济行为,更新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当前,高校的经济活动主要停留在结果层面,而过程往往被忽略,资金使用的动向,资金使用又没有真正的落实,虚假报账等时有发生。比如项目招标,预算和实际会有出入,但是实际上仅凭发票就能报账等,严重影响了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再就是,由于现有的经济责任制度依然沿用的是97年的财务制度,但2011年出了新规,所以高校应当立足新规,引入更加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制度,以提高高校财务的高效性、透明性。

(三)按照高校现有的行政结构,探索全新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体系

由于我国的高校具有普遍的特殊性,若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且适用的体系,必须依托高校现行的管理模式,量身定做适合当前高校管理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日常考核、廉洁奉公、科学决策、科学管理、依法行政这五个方面入手,才能制定出符合我国高校情况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学校领导在做出有关经济责任的重大决策之前,必须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以及制定科学的方案,切不可,造成经济决策失误,拖累经济责任人。

参考文献:

[1]王亚荣,冯民柱.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几个难点问题及对策探讨[J].当代经济科学,2011.

[2]程海艳.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杨晓娜.H大学的经济责任审计改进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军队领导干部;责任经济审计;评价分析

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我国的军费发挥的作用提供了保障的同时,也帮助军队管理人员提高了的经济责任意识,加强军队费用投资的使用效果,并从根本上杜绝了的情况产生。另一方面,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还能有效加强军队领导对自身的要求,保护军队干部的同时使其坚定的和人民站在同一个立场上。

一、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问题

(一)客观性不足

我军的审计部门是按照不同隶属关系进行层级划分,每一个审计部门都执行本部门归属的经济责任审计,上下级审计部门是递进管理的关系,其经费需要后勤领导负责,因此我国的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一层内部管理的性质。审计部门成为了后勤机关的一部分,还要肩负着监督后勤部门的责任,审计功能的独立性就会被削弱,不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审计评价上的客观性都会略显不足。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同属一个部门,二者的编制和费用都被一个领导控制,监管者的日常督导工作必然会受到制约,而且两者属于同级的情况也影响着监督功能的弱化和减弱。

(二)科学性不强

我国的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从几十年的实践中总结了不少有益的监督方式。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影响着军队现代化变革和军事设备的升级,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都日渐复杂,最初设定的审计手段以已经不足以支撑现代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虽然信息化的科学手段已经被应用到我军的军费管理上,但是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使用的还是翻看发票、纸质凭证的低层面技术含量的方式,同时审计工作可依据的法律法规严重不足,而且工作方式过于单一,浪费时间和人力物力,降低了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不能有效对审计中监察到的风险加以识别,形成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符合规范的情况。

二、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新任务

我国的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经过国务院严格研讨,出台了不同层次要求的法规政策,并从监督管理和党风清正的角度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一)加强绩效效果

军队领导需要对经济活动的严格把关,并为形成的效益或损失负起责任。新形势下的审计评价绩效性要求较之前更加鲜明,对我军使用的军费动向需要确凿的规范和有效基础作支撑。军队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不仅要从横向延伸到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还要纵向发展履行其合法性和指标化。新形势下的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也产生的新的任务和风险,当前的制度和政策也需要适当的调整和修饰,因此总结和颁布行之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当前国家审计工作的重要进程。

(二)增加自主空间

审计制度中许多实际的问题没有明确规定,因此需要军队领导干部在进行经济活动是依据政策指导方向提出自己的自主意识以作决断。审计部门的这项原则也是为军队领导干部和监督执法人员进行一定的自主决断空间,在新时代的影响下也被赋予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国务院在会议上指出,民主评价的优秀率更能代表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同时测评结果需要进行明确的等级划分,并在结果上填充了自由意识的空间。其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方法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政策中列举了可使用的评价方式,但并不严格要求使用环境和使用范围,这一举措也为审计人员工作的自主性赋予更大的权利。

(三)原则分类情况

审计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可以具体总结为三种情况,即相关性、重要性和比较性。其中,相关性是指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根据被审计对象的部门特性相关联,否则其审计评价结果无法为其部门的经济情况负责,也就不能实现审计评价的价值。重要性的原则就是强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项目需要适当的取舍,从重点经济行为来反应被审计对象财务部门的关键性问题。审计指标和审计评价都需要被审计部门和其上级部门不同方向的可比性,从横向上需要完成经济活动的比较,纵向需要从经济管理的角度上评价该单位的进步程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军队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但是初定版的政策法规已经不能在新形势下的财务审计工作中发挥作用,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还属于待完善的制度,相关法规和理论指导还没有被制定出来,同时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题还没有科学的解决方式,审计人员和信息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因此进行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和统一是为存进军队经济活动有效和规范性的新时代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费军,陈绵云.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18:25-27.

[2]欧阳程.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新变化及应对[J].军事经济研究,2010,04:58-61.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范文第3篇

一、开展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健全外部监督制度,推进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 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许多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已不再是昔日单纯的农业生产,而是跻身到商贾竞逐的海洋,村级经济已经成为实力雄厚、生机盎然的经济实体。而村级经济发展越快,加强对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就越显突出。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各级部门的资源投入,村里经手的钱多了,村干部面临的诱惑也大了,一些村干部法纪意识淡薄,挤占、挪用国家资产和资金的事件屡有发生。通过开展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建立良好的外部监督机制,使村务公开、村级财务制度更加规范完善,有利于村级基层组织的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

(二)有利于稳定农村局面,构建和谐干群关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环境,尤其是在聚集了全国近七成人口的农村。近年来,部分农村在资源的管理以及利益的分配上,产生了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从而引发了农民群众上访告状、游行示威等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不仅如此,村级财务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村务公开不彻底,村干部借此利用手中职权谋取私利,群众往往是敢怒不敢言,也是导致干群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开展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促使村干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增加工作透明度,有利于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化解部分干部和群众矛盾,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

(三)有利于加强村干部经济管理的意识和责任感长期手握职权却得不到有效的监督,是很多村干部滋生贪念、管理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有经济问题的村干部会受到应有的处分;认真履行职责的村干部则得到客观、公正地评价,从而营造了一个良性的竞争机制。一方面提高了村干部的自律意识,起到了预警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增进了村干部“主人翁”意识和荣辱感,加强了他们发展经济、规范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农村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合理的审计指标和评价体系 目前仅有极少数经济发达地区针对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建立了审计指标,但这些指标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指标过于陈旧。指标使用的周期太长、更新过慢,使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无法通过指标反映出来;(2)指标不具备针对性。一些指标在设置时忽略了其揭示的含义,导致建立评价体系时难以将其归纳到对应的类别;(3)指标重复设置。由于指标在选取的过程中,存在相关系数较高的指标往往会对同一经济责任重复反映,评价体系中该类指标的权重被增大;(4)指标缺乏量化体系,难以进行评价。在制定定量指标权重及如何量化定性指标时,更多依靠评价人的经验进行判断,使评价结果带有较大的主观性。

(二)审计缺乏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审计工作只有在确保独立性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公平公正的审计、给出合理的审计结果。由于目前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村干部除了在村中任职外,往往还兼任了县、市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职务,通过人大和政协的“施压”,审计部门在执行对部分村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很难保持客观公正地评价。

(三)审计部门人、财、物相对匮乏 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是整个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位,其管辖权归属于上级政府部门,该特殊性质决定了在农村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很难像企业一样由审计师事务所来承担,相对来说,政府审计要容易一些。但由于目前仅在(市、区)一级设有审计局,乡镇缺乏相关的审计部门,这对于农村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阻碍。此外,根据“中国审计论坛”的调查,目前地方审计机关的经费来源有三项:一是财政包干经费,勉强能发工资;二是临时预算,勉强能把临时人员工资补发;三是执法补助,也就是罚没收入返还的一部分,勉强能维持办公费。由此看来,在缺乏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持的情况下,将审计工作普及到基层农村还存在很大的困难。

(四)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缺乏相关的审计知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针对审计政策法规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相关的审计知识和审计方法也不断更新和完善。作为审计工作的执行者,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审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但有别于事务所中的审计人员,审计局的审计工作者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在缺乏竞争机制的环境下进行实质性的培训学习并不多,导致一些人员审计知识陈旧过时,在运用中与现行的政策有差异。在乡镇一级的监察、农经部门中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大多是根据上级审计文件生搬硬套,或是仅凭自身的经验进行审计,审计工作存在诸多漏洞。更有许多村干部由于缺乏被审计的意识,对经济责任审计存在一定的误解,将被审计看作是党和国家对自己工作的不信任,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阻碍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及运用

(一)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建立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与效用性原则。任何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都应当建立在完善的指标选取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避免评价体系因使用者的不同而带来相异的结果。同时,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衡量成本与效益之比,在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村级经济责任状况的条件下,尽量选取代表性强,易于获取的指标,并构建相对简约的评价体系,使体系的效用最大化。(2)可比性原则。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将不同性质的指标加以综合,通过综合指标反映村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的实际情况,因此,评价体系需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将定性指标采取合适的方法定量化,使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3)重要性原则。在量化指标时,定量指标的权重可根据科学的方法计算出来,而定性指标则需通过评价者的经验判断进行打分,所以,定性指标的权重应当根据其对经济责任影响的大小来设置。此外,通过对现行村级规章制度的研究,发现一些指标在评价经济责任时至关重要,因此设定了一票否决事项。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为了进行客观、全面地评价村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选取定量指标时,参照和借鉴了现行的一些乡镇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由于农村实际情况和发展策略与乡镇有较大区别,因此,在充分听取审计机关工作者和村干部代表意见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增长、农民保障、资金结构、违法收支四个方面建立了12项定量指标。

(1)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率。该指标反映农村集体经济总量增长和减少的情况,计算公式为: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率=(年末村集体经济总值-年初村集体经济总值)/年初村集体经济总值×100%。

(2)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率。该指标反映村级农业发展状况,计算公式为: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率=(年末村人均粮食产量-年初村人均粮食产量)/年初村人均粮食产量×100%

(3)村财政收入增长率。该指标反映农村财政收入情况,计算公式为:村财政收入增长率= (审计年度村财政收入-上年度村财政收入)/上年度村财政收入×100%

(4)村办企业利税增长率。该指标反映村办企业发展状况,计算公式为:村办企业利税增长率=(审计年度村办企业利税额-上年度村办企业利税额)/上年度村办企业利税额×100%

(5)村资产负债率。该指标反映村级经济的财务风险状况,计算公式为:村资产负债率=村负债总额/村资产总额×100%

(6)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该指标反映村干部对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视程度,计算公式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全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当年财政支出总额×100%

(7)村干部经费比率。该指标反映村干部在管理过程中花费的成本,计算公式为:村干部经费比率=全年村干部经费/当年财政支出总额×100%

(8)村人均耕地面积。该指标反映农民的耕地保障,计算公式为:村人均耕地面积=审计年度村耕地总面积/当年该村总人口数

(9)农民人均纯收入。该指标反映当地农民生活水平和村干部的政绩,计算公式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审计年度农村经济总收入-相应总费用)/当年该村总人口数

(10)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该指标反映村干部对人口增长控制程度,计算公式为: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年末村总人口-年初村总人口)/年初村总人口×100%

(11)农保覆盖率。该指标反映农民得到生活保障的程度,计算公式为:农保覆盖率=审计年度农保登记人数/当年该村总人口数×100%

(12)村干部违法收入比率。该指标反映该村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计算公式为:村干部违法收入比率=审计年度村干部违法收入/当年该村干部总收入×100%

笔者在设计定性指标时,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国务院纠风办(农经发[2005]12号)《关于做好农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专项审计的通知》的要求,同时深入了解了当前农村经济的热点问题,选取了代表性较强的定性指标6个。此外,根据重要性原则,参照现行的村级考核制度,设置了一票否决项目2个。定性指标设置如下:(1)村级财务制度是否规范完善。(2)农村经济政策是否落实到位。(3)集体土地的发包、承包是否做的“三公”。(4)专项资金的管理是否科学合理。(5)村干部的职能与责任分工是否明确清晰。(6)重大决策事项是否科学民主。(7)有无重大案件。(8)有无重大生产事故及社会治安突发事故。

(三)评价方法的建立根据评价目的,本文对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功效系数评价法这三种较为普遍的定量指标评价方法进行比较、验证,认为主成分分析法:(1)通过计算指标的累计贡献率,可以选取出关联度小、综合性强的指标,简化了计算过程,达到评价的目的;(2)相对于同样能够精简指标的公因子分析法,由于计算原理和方法的不同,在变量数不多、提取因子数目相同的情况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比公因子分析法具备更强的解释性;(3)虽然运用功效系数评价法时,通过采用德尔菲法同样能够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但这种方法在缺乏领域专家的判断时包含的主观性成分太大,考虑到村级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的限制,运用该方法得出指标的权重不符合评价体系中的科学性原则。而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借助SPSS等软件进行处理,由数据自身来确定指标的权重,能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本文选择主成分分析法作为定量指标的评价方法。

但主成分分析法根据不同时期采集的指标数据所计算出的主成分及比重并不相同,因此,每次建立的指标体系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建议审计部门以5年为一周期,重新采集数据并建立指标体系。此外,由于各地区实际情况不同,所计算的主成分也不尽相同,该方法的步骤如下:(1)各县(市、区)审计部门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所在辖区选取15-20个村作为样本,根据上述定量指标收集最新年度样本的数据;(2)由于指标量纲的差异,需运用公式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使不同度量的指标转化为同度量的指标而具有可比性;(3)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形成相关系数矩阵;(4)利用相关系数矩阵,求解特征方程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5)计算指标的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6)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指标,或指标累计贡献率超过85%的标准选择主成分;(7)计算主成分载荷;(8)可以通过观察主成分所包含指标的类型,解释每个主成分的含义。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指标权重后,由各村指标可计算出综合得分L值,根据L值高低排序可以得出该地区各村的定量的排名情况,由于主成分分析法所得出的分数并不是标准分数(可能含有负值),不能直接与定性指标得分加权平均,需进行处理。本文建议采取的方法是:在计算出非标准化得分后,给所有得分加上一个最小负得分的绝对值,使结果中不存在负值,然后再将以最优的评价结果为基准,令其评价值为100,其余欠优的评价结果依据比例得到响应的评价值。

由于评价人员所在行业、拥有经验不同,对于定性指标的直接判断往往带有较大的主观成分,无形中增加了经济责任评价的难度。模糊综合评价法却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这种方法主要是依据不同层次和部门的评价人员已有的分析判断能力,参照具体量化的标准,从不同侧面对评价对象进行衡量,描绘出评价对象的总体特征。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评价的主观性。该方法的步骤如下:(1)采取五级评分制原则,分别设定定性指标达到相应得分的标准;(2)根据定性指标的设置,分别从财政、审计、、农经等部门挑选经验丰富的工作者共50名参加综合分析判断评价人员;(3)通过德尔菲法,给定性指标赋予权重,剔除异常值后,得出指标权重的平均值“W”;(4)根据参考标准,对每一定性指标打分,并计算给出相应分数人员比重,形成评价矩阵“R”;(5)计算模糊评价结果“A=W×R”,对A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矩阵B;(6)用B乘以五级评分制中相应的分数,得到最终定性指标的判定结果。

(四)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在掌握各村定量指标得分和定性指标得分后,需要将两者加权得到综合评价结果。由于定量指标通过数据本身能够更精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为避免评价的主观性,在制定评价体系中指标的比重时,应将定量指标设置较大的比重。本文参考了各地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及年度总结报告,发现多数地区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权重分别设置为70%和30%,在此,笔者推荐使用此权重;另外,也可采用德尔菲法获取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权重值。

由于同一辖域各村因自然条件、政治地位等因素不同,发展的客观条件也是不一样的。为确保对各村村干部的经济责任能够公平、公正评价,各村不仅应同自身往年的成绩进行纵向比较,当地审计部门也应根据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总量等指标将各村划分为不同的层级,相应层级内进行横向排名。纵向评价时,审计部门可以设置各村每年的进步幅度;横向评价时,可以采取末尾淘汰制。当该村的纵向目标和横向评比都不合格时,应纳入次年的重点审计对象;此外,对在一票否决项目中得分最低的村部也应纳入重点审计对象。其它村部应根据其排名给予相应奖励和处罚。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专项“研究生科技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DJXS1102003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吴其佐:《五个原则强化四项保障全力推进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农村经营管理》,2008年第3期。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范文第4篇

摘 要 随着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责体系的不断完善、公共服务的逐步强化,行政问责日益受到关注。而问责制下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功能,有效地推动行政问责制的发展,成为政府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尝试着引入平衡计分卡构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以此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的评价功能。

关键词 问责制 经济责任审计 平衡计分卡

当前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责任政府逐渐成为政府治理的普遍理念,行政问责也开始受到重视。作为政府机构的监督部门,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任期责任进行监督、评价的责任重大,而这一重担落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肩上。在“免疫系统”论下,引入平衡计分卡构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从而加快政府管理体制的健康发展。

一、经济责任制审计发展

(一)发展背景

行政问责制是问责主体对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违反法定职责和义务、行政不当等行政行为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实施问责,并要求其承担责任的制度。因此,行政问责制既是对政府行政官员失责行为的一种责任追惩机制,也是保障政府官员尽职履行责任的一种激励机制。

(二)发展趋势

为了推进行政责任制的建设,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实现从“财务型”向“绩效型”的转变。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发挥审计的监督评价职能,构造以对领导干部管辖的财政性资金为主线、绩效审计为方向的新框架;探索以信息技术支撑的审计方法和途径;构建适宜的评价体系,客观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的绩效情况;确立以责任为导向的审计内容,包括经济决策、制度建设、责任绩效和廉政评价等;运用审计成果,实现从单一的对领导者问责向既对领导者问责又对政府问责的目标转变。

(三)发展中评价体系的构建

结合目前管理绩效评价标准,平衡计分卡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缺失的压力,它的应用将促进经济责任审计中评价职能的充分发挥。

二、平衡计分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共性

作为较全面的业绩评价标准,平衡计分卡可以科学地确定目标的合理性、评价实施过程的效率性及目标实现的效果性,这同样也是政府预算执行审计目标之一。

(一)工作理念一致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对部门领导任期的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审计人员在检查财政资金收支的基础上,评价领导的经济及管理责任,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以促进部门负责人更好地履行公共责任。平衡计分卡从组织战略目标出发,通过考核指标目标值的完成情况来评价组织业绩,实现组织持续改进。

(二)“平衡”思想

平衡计分卡平衡组织的长期战略与实施战略的短期行动;强调财务指标,又关注非财务指标;实现内部财务到外部顾客、股东等非财务性的平衡。因此,平衡计分卡提供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能够较全面地评价部门领导任期财政资金的“三E”情况,有利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计,进而弥补经济责任审计对财政资金效益、效果评价深度较浅的不足之处。

三、平衡计分卡工作原理

平衡计分卡以财务层面为基础,关注促成经营财务结果的非财务层面分析。由于平衡计分卡超越了传统以财务量度为主的单一性绩效衡量模式,兼顾组织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使组织策略能够转变为行动,自问世以来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四、评价体系的构建

审计人员可以从BSC四个层面指标入手,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设计政府机构领导任期内年度预算执行、专项资金投入等关键指标,客观地分析预算使用、专项资金的绩效情况及重大决策的效益效果。

(一)指标的建立

财务指标, 政府最终目的是建立服务型政府,从而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而非追求财务上的营利目的。服务质量指标,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提高公众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部门以服务民生为导向。部门内部管理指标,良好的内部管理促进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把部门内部运行状况与外部反映状态有机结合,更好地评价领导任期的绩效情况。学习与成长指标,塑造一个学习型、创新型和服务型政府是政府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二)通过BSC矩阵模型,确定综合加权分数

运用矩阵清晰地表示平衡计分卡的四维度指标,进而确定综合加权分数,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从平衡计分卡模式中的四个维度:财务指标、服务质量、部门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等方面入手,结合被审计领导所处部门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

2.根据层次分析法或者专家风暴法赋予每个指标不等的权重(1)。

3.根据政府服务目标的具体要求,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值(2)。

4.审计人员根据各指标测算的需要,收集数据,审计取证,测算指标实际值(3)。

5.将测算的指标实际值和标准值进行比较,确定评分(4)。我们可以把评分范围设定为1-4 分,“1”=很差,“2”=及格(平均水平),“3”=较好(超过平均水平),“4”=很好。

6.每个因素依据赋予的权重(1)乘以评分值(4)得出加权分数。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人员共同关注的焦点,是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效果,直接影响到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及其所在企业的利益。文章首先介绍了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定义及分类,分析了当前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模式。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审计评价好坏,直接关系到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对企业高管人员的选拔任用,关系到被审计人员的声誉名望,甚至关系到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的政治前途。因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倍受企业高管人员、审计部门以及审计人员的关注。可见搞好审计评价既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关键,也是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和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概述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定义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对企业高管人员任职期间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在审计结果报告中对其应负经济责任而作出的结论性评估,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

(二)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分类

审计评价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按照评价结论肯定性分类,审计评价一般分为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按照审计评价结果量化分类,审计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按照审计项目整体分类,审计评价分为单项评价、专题评价和综合评价。

二、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评价范围、内容不统一

当前学术界对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内容仁者仁见,智者见智,看法不统一。大多数审计评价只是将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所履行的经济责任存在的问题原则上归为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而没有对企业高管人员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责任性质、责任大小等作出具体的分析、研究和评价。

(二)审计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不统一

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所采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不统一,审计评价往往带有片面性,缺乏审计事项总体定量评价,甚至有的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把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所履行的经济责任无关的事项也作出评价,如行政管理、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安全保障等。有时对审计事项作出审计评价时往往带有片面性、主观性和推断性,没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有的用词不当,用词模糊。这给全面、正确审计评价带来了困难,影响了审计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公正性。

(三)审计评价内容不全面

对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往往从表面上简单地进行审计评价,对产生问题的原因没有深人细仔的分析、研究,只是用简单的数字来说明问题,如企业固定资产增值情况,其资金来源是企业自有资金还是银行贷款或专项资金等购置,又如企业产生亏损,是成本开支较大还是产品质量、销售渠道等原因造成经营收人偏低,一般没有进行具体分析、说明和披露。

(四)审计主体和审计对象认识上存在问题

审计主体是实施审计的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时间不长,起步较晚,在审计程序、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等方面还处在完善和发展阶段,尤其是审计评价,缺乏统一认识,没有的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而在审计工作中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又缺乏经验,对某些问题难以做出恰当的评价,得出合理的结论。而且有些企业高管人员和所在单位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够,思想上有抵触情绪,对经济责任审计不协助和积极配合,错误地认为是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吃了饭没事干,上门来查找茬,拖延提供审计材料,甚至有的还隐匿被审计资料,阻碍审计实施,影响了审计的真实性,使审计评价难以作出准确的、合理的审计结论。

(五)审计评价定性不准确

审计评价结果是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作为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任职和提升的重要依据。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对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进行审计评价时如果依法办事,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又怕承担责任,又怕企业高管人员的各种矛盾转移到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身上,这样常常会影响审计评价的准确性。

(六)审计评价存在主观意愿

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常把与工作无关的业绩和与经济责任无关的责任加以评价和认定,错误地认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对企业高管人员进行全面考察、评价。超出了审计范围和内容,增大了审计风险,例如在审计评价中某位高管人员”工作认真、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办事果断、作风正派、生活俭朴”等,被评为先进个人,获得全国或省市一等或二、三等奖,为本单位争得了荣誉等方面进行审计评价。

三、构建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式

(一)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原则

1.全面、客观、公正原则。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要注意全面、客观、公正,对审计中所查明的客观事实基础上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要确认业绩,肯定成绩,又要查出问题,指出其失误。对所存在的问题,要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既要分析客观原因,也要分析主观原因,不受个人偏好或他人意见影响。

2.综合性原则。在评价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时,应对其所涉及的经济责任进行全面评价,既要评价其已履行的经济责任,又要评价正在履行的经济责任;既要评价经济责任好的方面,又要评价经济责任差的方面。在评价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时,要进行综合性评价,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3.重要性原则。在评价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时,应对所涉及到的重要的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进行重点评价,对一般的经济业务和活动作一般性的评价,既要突出重点,抓住主要问题,但又不能忽视次要问题,面面俱到。对查出企业高管人员存在的经济责任问题,要按问题的性质、情节、结果的不同进行分析、区别对待,对重大的问题进行评价,对一般的问题、缺点、过失,则通过交换意见等方式进行沟通。

4.相关性原则。凡与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有关的问题,如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等,均加以评价。凡与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无关的问题,不给予评价。在进行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评价时,还应将权利和责任对应起来,紧紧围绕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进行评价,明确划分企业高管人员应承担的经济责任。

5.谨慎性原则。在实际审计中,经济责任审计仍然实行的是抽样审计,是以样本结果来推论总体,最后得出审计结论。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评价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时要坚持稳健、谨慎态度,审什么评什么,不审不评。审计未涉及到的问题不易评价,事实不清的不易评价,证据不足的不易评价,不属于审计范围的不易评价。在审计评价时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应坚持谨慎性原则,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

(二)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评价方法

1.业绩比较法。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进行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不仅将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的业绩与前任进行比较,又要与企业所在行业进行比较,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2.量化指标法。运用能够反映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情况的相关经济指标,分析其完成情况,进行准确的审计评价。

3.环境分析法。将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的行为放入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加以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

4.主观、客观因素分析法。对企业高管人员的具体行为或事项进行主观和客观原因分析,推测其具体行为或事项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分析该具体行为或事项是由于企业高管人员主观过错或主观创造力,还是客观因素的影响,进而作出审计评价。

5.经济责任区分法。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进行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评价时应要区分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管理责任与领导责任、错误责任与舞弊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等,正确区分不同责任之间的界限和不同责任人之间的界限,做到责任清楚、明确。

(三)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1.遵守财经法规情况评价。审计评价企业高管人员是否贯彻执行了国家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是否依法经营,最主要的是看其是否遵守国家的财经法规、财经纪律和有关法规,是否制定了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有效执行。通过对企业高管人员经营管理活动的评价,可以了解其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不能机械地看企业效益和利润,还要检查和评价是否合法经营,对于严重违反财经法规和有关法规的应客观评价。

2.资产、负责、损益真实评价。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对企业高管人员所在单位的资产、负责和损益的真实性评价是对企业高管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资产、负责和损益真实性审计评价是效益审计评价的基础。效益评价必须以真实性评价为前提,只有真实的效益评价才有意义。

3.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评价。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评价,应在核实资产真实性的基础上,结合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部分期初和期末的增减变化来进行考核和评价,以说明资产是否保值增值,以及增值的幅度。

4.企业经济效益和经济责任指标的完成情况评价。在审计实际工作中应针不同单位,选择不同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在利用一些经济指标时可以采取与期初比较,还可以与本地区、本行业相比较。通过纵向、横向比较,可以看出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所在单位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状况,正确、全面评价企业高管人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

5重大投资决策管理效益情况评价。企业重大投资决策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企业高管人员重大投资决策的审计评价,可以看出企业高管人员的决策预见性、综合分析决策能力以及决策水平。发现企业高管人员决策严重失误时,要计算因决策造成的经济损失,要分清企业高管人员决策中的责任,促使继任者总结经验,接受教为今后工作提高决策水平。

6.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所在单位内部管理工作是否健全有效,是衡量其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评价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履行管理责任和管理水平、能力的重要内容。在审查中应重点注意被审查和评价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所在单位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是否健全、合理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合理以及执行效力等。

7.企业高管人员廉政建设情况的评价。通过审计,审查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所在单位报销各项费用、发放奖金、补贴、对外公务活动开支情况以及是否合规、真实,有无侵占国家财产,有无向下属单位报销开支等,所在单位是否有账外账或私设小金库,对此作出客观、公正、准确的审计评价。

(四)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I.企业财务效益状况指标:(I)投资报酬率二年度净利润/年度所有者权益*I00%;(2)净资产收益率二年度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3)营业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人总额*100%。

2.企业资产营运状况指标:(I)总资产周转率二营业收人净额/平均资产**100%;(2)应收账款周转率二营业收人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100%;(3)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存货成本*100%。

3.企业偿债能力指标:(I)资产负债率二负债总额/资产总额*I00%;(2)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o

4.企业盈利能力指标:(1)销售毛利率二(营业收人一营业成本)/营业收人*100010;(2)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IUO% a

5.社会效益指标:(1)社会贡献率=任职期间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任职期间平均资产*100%;(2)社会积累率二任职期间上交国家财政总额/任职期间社会贡献总额* 1000l0 0

6.企业发展能力指标:(I)资本积累率二(年末所有者权益一年初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100%;(2)利润增长率=(本年营业利润一上年营业利润)/上年营业利润*100010。

7.企业高管人员廉政建设指标:违纪违规资金率。违纪违规资金率二违规资金总额/审计资金总额*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