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药产业的特点

医药产业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药产业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药产业的特点

医药产业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江苏;医药产业;产业集中度;竞争力

张伯伦、罗宾逊夫人在垄断竞争理论中提出:“一产业由产业集中度指标所体现的市场结构状况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的产业集中度所体现的市场结构都会导致较弱的产业竞争力。”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主流观点也认为,决定产业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就是产业集中度,市场结构决定产业市场行为,进而决定产业市场绩效。而产业市场绩效是市场地位的集中体现,是较为综合地体现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产业集中度能直接体现产业竞争力。

一、医药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是用来衡量市场竞争和垄断程度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在某一产业中市场份额控制在少数大企业手中的程度。产业集中度是针对特定产业而言的,它是判断产业内企业集中分散状况即垄断、竞争程度的指标。它一般是以某一产业中前若干家企业的某些指标的合计数占整个产业相应指标的比重来反映。

目前一般用CRn指数来衡量产业集中度,由于CRn指标计算简单,直观易懂,获得所需资料容易,因而它在市场集中的实证研究中被广泛应用。CRn指标一般是以产业中最大的n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累计数占整个产业市场的比例来表示。设某产业的销售总额为X,第i个企业的销售额为Xi,i企业的市场份额为Si(Xi/X),又设CRn为产业中最大的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之和,则有:

利用这一指标,根据某产业的CR1、CR2,…CRn数值绘成曲线,可以反映和比较特定产业大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目前标准的CR4是计算前四位企业市场份额占市场销售总额的比重。

医药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在医药产业中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容易产生垄断,导致高价格和低产量,由于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从而扭曲了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社会福利的净损失,此外,处于高集中度状态下的大企业由于很容易获得垄断利润,因此对R&D以及品牌建设的投入缺乏动力,造成医药产业竞争力水平低下;而低集中度的市场结构容易引起医药产业内医药企业间的过度竞争,医药企业不能发挥出规模经济效益所带来的好处,企业组织内部效率降低,使得医药产业内许多企业处于低利润甚至负利润的状况,造成医药产业竞争力水平低下。因此,医药产业中适度集中的寡占型市场结构最具有竞争力。

二、江苏省医药产业集中度现状

伴随着医药企业的改制、兼并、联合、重组等,江苏医药产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调整。江苏省现有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骨干作用日渐突出,主要经济效益开始向优势地区、优势企业集中。通过基地和园区建设使得产业集中度提高,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其中泰州、连云港和无锡三地的集聚效应最强。基地和园区内较好的研产结合又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知名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在产业集聚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江苏省医药产业的竞争力。

由表1和表2可见,近三年江苏医药产的产业集中度都在20%以上,相对比较平稳发展,但有下降的趋势,和上海、广东和河北相比仍然较低。到2009年底,全省477家企业,年销售额超过百亿的只有扬子江药业,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的从2008年起只有1家。排在第一位的扬子江药业对江苏省的产业集中度贡献率非常高,占有绝对的比重和优势,销售额超出其他三家的总和,可见有发展突出的企业,但这些企业的发展不均衡。早在1993年英国医药产业的CR4为35%,1991年德国医药产业的CR4为28%,美国制药业2000年销售前20名的公司占了美国药品市场份额的82%,其中前10名占了61%。从世界医药市场结构看,2000年世界上前10家领先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40%,前20家领先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60%。与发达国家相比江苏医药制造产业集中度仍然很低。

三、基于集中度的江苏省医药产业竞争力分析

以产业集中度为基础,从研发、品牌、人才和政府四个方面对江苏省医药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构建一个基于产业集中度的医药产业竞争力模型(见图1)。医药市场的垄断程度以及市场内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与企业的R&D活动和品牌建设密切相关,从而影响医药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医药人才对医药产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这不仅体现在人才对R&D活动与品牌建设的促进作用上,他们通过创新、管理、学习实现所在企业的持续发展。最后,政府行为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制定和实施医药产业政策,促使医药企业充分利用人才、加强R&D活动、加强品牌建设,更重要的是政府能够为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提升医药产业竞争力。

1、R&D

研发能力包括技术引进能力、消化吸收能力、技术改造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产业结构的变化要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国民经济增长水平、资源条件、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经济政策等,产业结构升级就是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其中R&D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医药产业是典型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因其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的特点规模经济的作用显著。通过各种形式的兼并和重组集中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产业优势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医药产业实现适度集中,少数大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上投入越多,就越容易研发出新药品,新药品销售收入的贡献就越大。产业内的优势企业通过新药研发实行差异化的产品策略,增强了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大型跨国制药企业的研发费用往往占整个销售收入的15%~20%。罗氏制药每年将全球销售收入的15%投入新药和诊疗体系的研发,德国拜耳制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18%。江苏省新药的研发经费支出从2004年的4.53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7.74亿元,不仅增长迅速,且在全国各省市中一直名列前茅,但总体上仍存在R&D投入不足的问题,全省医药企业平均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仅为3%,和世界上一些医药跨国公司占销售额15%的研发投入相比明显不足,新药研发能力薄弱,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R&D的投入是影响医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培育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通过加大R&D投入是提升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人才

人才作为第一资本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医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技术经济特征赋予了该产业“大研发、小生产、大营销”的产业链特点,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对于医药产业尤为重要。产业内的优势企业依靠人才的创新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客观上也发挥了人才的辐射作用,提升了整个医药产业的竞争力。

2009年,江苏医药产业中进入百强的企业有16家,其中扬子江药业销售额在全国名列第五,居江苏之首,在江苏进入百强的16家企业中占有绝对优势。象扬子江药业这样的大企业更有能力吸引到高层次人才,促进企业在研发和销售方面取得成功。一个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几家这样的企业往往能够吸引行业中的高端人才,从而取得研发、生产、营销上的成功,促进一个产业的发展。而分散的小企业却因为资源有限、管理不规范、人才意识薄弱等原因不能招揽到优秀的人才,从而造成发展的恶性循环。

3、品牌

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外部体现,在一定条件下,作为无形资产的品牌对企业长远发展的作用比有形资产更大。经验表明,大企业往往比中小企业具有更强烈的品牌意识,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品牌建设,所以在集中度较高的产业中往往更容易形成知名品牌,同时,一个产业中形成几个名牌产品恰恰是产业竞争力的体现。医药产业生产特殊的商品,因其关系民众的身体健康,相对于其他产业药品品牌的作用尤其重要。

江苏医药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涌现出扬子江药业、先声药业、恒瑞药业、康缘药业等一大批知名医药企业,产品品牌中也出现了扬子江药业的护佑、经前平颗粒,先声药业的必存、恩度、必奇,康缘药业的桂枝茯苓胶囊等一大批国内驰名商标。江苏虽然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名优产品,但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创新能力低的产业特征仍然比较明显。其中,新药研发仍以仿制为主,特别是化学药品97%以上为仿制品。原料药品种老化、附加值低,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中药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中药现代化起步较晚,两效、两小和两方便的产品较少,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不明显。相当一部分医药企业技术开发的主要形式基本属于模仿或仿制,品牌优势没能凸显,从而限制了江苏省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4、政府

由于市场机制固有的缺陷和消极方面,客观上要求政府在产业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政府对产业经济发展发挥职能作用主要通过市场体现出来。政府对医药市场的作用表现在:为医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监督医药市场保障其正常运转;实施导向性的医药产业政策引导医药市场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江苏省医药产业在政府的扶持下,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区域集聚已初具规模,南京“药谷”、中国(泰州)医药城以及南京、连云港、苏州、无锡、常州5个省级医药特色产业园区,已初步形成“一谷、一城、五园”的格局。在产业集中上,江苏省政府重点支持扬子江药业集团、济川制药、苏中制药等企业率先发展,夯实产业基础,通过规模企业和优势企业的发展带动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医药大省,江苏除了要为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发挥监督作用,对产业内的部分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大企业对产业发展的作用,进而提升产业竞争力。

以产业集中度为基础,从研发、品牌、人才和政府四个方面对江苏省医药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为提升医药产业竞争力提供了基于产业集中度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顾海,卫陈.中国医药产业集中度实证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6(11).

[2]韩娟.我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3]李建青,黄泰康.提高我国制药产业竞争力之探讨[J].中国药业,2007(18).

[4]申俊龙,朱玲娴.江苏医药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机制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医药产业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其产业集群培育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0b10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1日

一、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有效选择

美国商学院波特教授1990年提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强调的是地理群聚现象对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意义。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生产成本和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生物医药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成本高昂、风险大、周期长、投入资金大、技术环节多。一个成功的生物医药技术产品一般要用20年才能完成商业化。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是一种有效的避险机制和竞争利器,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创新效率。新药开发所需的各个技术平台如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存在逻辑关系,组成了产业的创新链。创新链中相关机构的集中和协作具有增值效应、加速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

2、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形成聚集经济效应,提升医药企业竞争力。医药企业集群化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建立相互交流和学习机制,提高知识构建和组织竞争能力,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资金、项目的注入。

3、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集群内部企业实现人才、技术、基础设施和设备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整合。并通过打造一定的产业特色形成“区位品牌”效应,实现利益共享。

在美国医药产业中广泛存在着产业集群。如波士顿、旧金山湾、华盛顿等生物医药集群,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带动全美乃至全球的生物医药创新与产业化进程。近年来,国内也出现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发展现象,发展势头迅猛。根据集群的特点分为:一是外商直接投资带动的外向型加工业集群,以天津、西安为代表;二是利用本地丰富的药材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医药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以中成药为主、东北地区中西医药结合、沿海东部地区的海洋药品;三是依托密集的国家科技资源形成的高科技医药产业工业园,主要分布在科技基础雄厚、有众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大城市及省会城市。如,吉林通化医药城、上海张江“药谷”、北大生物城、广州国际生物岛等。可见,国际国内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和布局具有空间集聚发展的内在需求,产业集群是实现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

二、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比较优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湖北省具有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资源优势和一定的产业基础,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一定比较优势:

1、药材资源丰富,具备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南北过渡地带,气候多样,地貌类型复杂,蕴藏着3,970多种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占全国品种数量的75%,居全国第二位;家种药材产量居全国第7位,野生药材蕴藏量居全国第11位;且鄂西素有“华中药库”之美誉,神农架有“药国”之称。

2、医药科研力量雄厚。湖北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研究机构众多,研发机构有58家之多,科研人员4,00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12人。拥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12家部属研究试验基地、8家国家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基地、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些有实力的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17家医药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整体医药研发力量在全国具有较强优势。

3、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湖北省现有药品生产企业278家,通过GMP论证企业269家。拥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如武汉健民、马应龙药业、人福药业等8家上市企业,以及一批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中药老品牌“健民”、“中联”、“马应龙”等。

4、生物医药园产业聚集区逐渐形成。湖北省医药产业已初步形成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源泉,以现代生物医药和中药现代化为重点,以高新技术园区为基地,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态势。湖北省先后开发建设了关南、南湖、葛店、沌口等生物医药产业园和武汉江夏“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2009年9月,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的批复建设,是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相对来讲,湖北省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起步较晚,产业建设和发展所需的关键要素比较薄弱,如核心技术及其研发能力、创新型及创业型人才和企业、风险资金普遍比较缺乏,主要问题如下:

1、多、小、散、乱的行业格局。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医药行业的集中度低,大型生物科技领军型企业仍然比较缺乏,中小企业居多,且技术和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同时,大、中、小企业之间基本没有建立起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关系。整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集聚力不够强。集群内缺乏龙头企业发挥牵引和吸聚作用,缺乏重量级产品,品牌效应不明显,由品牌带来的无形价值较为有限,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集群发展产生制约。

2、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相较国内外知名的生物医药企业,湖北省生物医药企业总体上技术含量偏低。企业在研发上的投资额远不能与国际国内大企业相比及,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机制尚未有效形成。大多数企业还是通过引进技术发展起来的,拥有自己专利技术的企业很少。

3、产业链条的协调性较差,技术成果产业化受阻。生物医药集群内企业间关联度不高,技术开发者之间的联系松散,在创新网络和共享关联组织群中缺乏有效的整合,降低了产业集群的合作效率。一些科研成果由于无中试基地或无资金进行中试、放大,其科研产品不能直接延伸到产业链条的下游,从而大大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同时,科技中介机构不发达,依然存在服务效率不高、服务深度不够等问题,科技成果经纪人和有较高信誉的科技成果评估机构的缺乏,也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4、缺乏具备比较优势的自有特色。从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定位来看,集群内产业链同化,产业模式雷同,缺乏合理规划和分工。产业模式的同化和产业领域的重叠必将导致园区间的协作和专业化分工出现问题,各种项目重复建设,资源严重内耗、产品的同化又导致市场竞争力的缺乏、影响生物医药园区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影响竞争优势的形成,因而失去了产业集聚和产业布局的重要目的。

5、支持技术创新的产学研体系和产业服务平台不够完善。湖北省生物医药科研机构众多,但产学研体系不够健全完善,无法吸引和敛聚培育技术创新的优势知识源和技术源,科技创新氛围不浓,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仅为25%,产业创新和服务平台的打造滞后,对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吸引力不够,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引导和扶持薄弱。

三、基于产业集群的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策略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指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相关辅机构为支撑,在拥有同一产业的范围内高度集聚,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垂直和水平联系,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相关机构所构成的地域产业综合体。其中,制药企业是产业集群核心产品的生产者;科研机构是为药品生产企业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撑服务;公共平台则是为成品商、供应商提供服务的金融、保险、运输、教育、培训等机构;政府管理部门是为集群内医药企业服务的本地政府部门、技术监测与监督机构等。鉴于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历史机遇,湖北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其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的优势,加强产业要素的整合和规模集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具体可以从产业集群的区位和要素聚集模式、产业创新模式、管理和服务模式三个方面来着手:

1、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有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区位模式和要素聚集模式。应充分考虑湖北省所具有的生物医药资源、技术及人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人才和技术的“溢出效应”,依据产业特色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地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集中突出打造优势产业,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可以突出生物资源区域优势,如光谷生物城将其半径延伸扩大到神农架和鄂西北这些享有丰富药材资源的地区,为研发和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突出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技术、新发现,围绕一簇关键技术,沿着技术创新和扩散的途径来培育产业集群,如光谷生物城可以集中突出生物工程、基因技术的产业应用;突出特定的领域和市场,将符合上、中、下游产业链关系的企业有机结合,如庙山医药产业园突出以滨湖双鹤为主体的大输液生产基地,和以马应龙为主体的中药外用药生产基地的建设,而后者又可以围绕如中医药种植、中间体加工、中医药保健和中医药文化进一步发展,形成横向一体化的中医药产业集群。

2、从产业集群角度整合科技力量,开拓产业创新模式。生物医药集群的最为关键和本质的特点就在于科技创新在集群中的核心地位,即生物医药产业可以在集群这种组织形式下使科技的产生、传递和应用方面具有高效率。

其一,应积极吸引和培育科技创新的优势知识源和技术源。生物医药行业是典型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最终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生物医药科技园区要想发展壮大,不仅要吸引国内外大型医药企业集团的进驻,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吸引和培育技术创新型人才。通过加大海内外公开招聘科技和管理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加强自身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团队建设,在人才引进和联合培养方面建立稳定的激励机制,创建良好宽松的学术气氛和创新环境,提供稳定的科研经费,以此培养和造就一批达到前沿水平的技术、科研和管理人才队伍。人才的集聚会不断衍生生物医药企业,生物医药企业的集聚又能不断吸引投入该领域的资本和研发机构的入驻,如此相辅相成,形成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效应。

其二,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促进产业价值链的横向分工和集聚效应。相对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而言,生物医药技术大多从基础学科中衍生出来,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系统中的创新源,而企业则是其中的创新主体,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构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重要前提。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应围绕生物制药、化学合成药、现代中药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通过科技计划及政策引导,建立企业与中科院系统、重点大学实验室的战略技术创新联盟,积极搭建各类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平台,推进产学研结合,以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对于科研力量雄厚的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而言,从集群角度整合科技力量对于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积极推进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产业集群管理和服务模式。首先,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和协调功能,为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推进政府统筹制定全省各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做好发展目标定位、规划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建设、矛盾协调等组织管理工作,逐步完善产业发展激励政策,打造高效的政府服务和专业的公共服务平台,积极营造有利于集群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环境;其次,生物医药产业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各个环节的整合。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除了拥有核心产业之外,还应构建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这样才能将集群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推动大学、科研机构以及新创企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庙山医药产业园在园区设立医药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器与武汉生物医药基金等风险投资和金融机构结成战略联盟,为入孵企业和项目提供完善的资金平台,扶持促进新企业的诞生。孵化器还成立了新药开发CRO机构,接受企业委托进行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数据资料分析、法规咨询等专业服务。通过产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加速了园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有效整合了各方专业优势形成了集群效应;再次,生物医药产业对资金的巨额需求和高风险性,决定了绝大多数医药企业无法通过自有资金投入实现投资―盈利―再投资的良性循环,而需要外部资本的大力介入。因此,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多元化省级创新创业投资平台,积极吸引政府、金融、民间等多种资本参与,拓宽引导资金来源,探索发展创业投资风险补偿制,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四、结束语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典型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特征,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尤其是生物技术创新、新药研发、生物技术的产业化等过程的实现,严重依赖于生物医药研究机构、相关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而这种联系表现在地域空间上则是机构、企业集聚的趋势和结网的特征。湖北省应充分发挥生物医药科研、产业和资源领域的优势,系统设计并不断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培育策略,合理地规划和定位生物医药产业,选择适当的区位模式和要素聚集模式、产业创新模式、管理和服务模式、增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逐步完善集群产业链,以促进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跨越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曙光.国外生物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2.11.2.

医药产业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因素;变化分析

1引言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生物产业属于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医药领域,世界70%左右的生物技术成果应用于医药领域。近10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从国际现代生物以及医药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成功经验来看,产业空间集聚是实现我国医药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是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化,培育新型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2生物医药行业的特征

生物医药产品不同于其他一般的生物技术产品或其他的商品,从研发到产品转化周期长,除了经历生物技术产品必经的3个阶段即理论研究、中试和产品规模生产之外,它上市前要经历一系列严格的临床试验包括Ⅰ期、Ⅱ期、Ⅲ期及Ⅳ期临床和一个审批周期要比一般商品长得多的审批过程。从产业发展本身看,该产业具有独特的以下特点。

2.1高技术性

生物医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互相渗透的新兴产业。以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为例,上游研发技术涉及目的基因的合成、纯化、测序,以及基因的克隆、导入及工程菌的培养及筛选;下游技术涉及目标蛋白的纯化及工艺放大、产品质量的检测及保证,整个过程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同时,生物医药产业的高技术特征也体现在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方面,要求有一批具备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

2.2高投入

还是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例,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开发费用平均需要1亿~3亿美元左右,创新一类产品一般是3亿~ 5亿美元甚至更高。另外,生物制药对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要求很高,且属于一次性投入,这又需一大笔资金。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设备仪器的配置及GMP厂房的建造等方面的投入相当大,一些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率超过了40%。

2.3产业化周期长

这是生物医药产业最典型的特征之一。从基础和应用成果的研究和开发到中试和规模生产再到产品投放上市的整个过程,涉及多学科、多阶段、多主体。生物医药从开始研制到最终转化为产品一般需要8~10年,甚至10~12年的时间。在美国,一个全新化学药物的开发平均要花10年左右的时间,而技术难度更高的生物药品,开发时间周期要高于一般的化学药品。

2.4高风险

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存在较高的风险。这种风险包括产品开发风险和市场竞争风险:一方面,一个生物工程药品的成功率通常仅有5%~10%。另一方面,“抢注新药证书、抢占市场占有率”是厂家激烈竞争的焦点。若被他人优先拿到药证或抢占市场,前期开发则全盘落空。可见,新药的市场推广过程也存在着高风险。此外,还有技术风险、政策风险、金融风险和经营管理风险等。

2.5高收益

生物医药产业是一项高利润的产业。产品一旦开发成功投放市场将获暴利,一般一种新生物药品上市后2~3年即可收回投资,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利润回报能高达10倍以上。因此,“抢占创新研发,抢占专利产品和抢占市场份额”形成新的焦点。生物医药产业是一项高利润高回报的产业,它的利润率达到了17.6%是信息产业8.1%的两倍,也远高于7%的计算机产业。

3集聚因素变化分析

3.1产业链的重心发生变化,研发创新作用强化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由于医药的研发、实验各个阶段不可或缺,成本不可减少,只有加快销售才可以实现利润,所以生物医药产业链主要体现在下游的生产销售环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产品在产业链中占有重点的地位,而创新的源头在产业链的上游,因此产业链的重心也发生了转移。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等特点,企业之间通过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及资源互补的目的,如传统制药企业与生物科技公司、传统制药企业之间、生物制药企业之间、生物制药企业与政府实验室、大学等通过建立合作关系来进行新药研发活动等方式越来越被重视;另外,将部分新药研发工作外包给专业的合同研究机构(CROs)已经成为生物医药产业链上的一道“风景线”,因为它可以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加快新药研发的步伐并有助于减少新药研发的成本,由此使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上游实质上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链式结构。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价值的实现也不再仅仅集中在产业链的最下游的生产销售环节,而开始向产业链的上游扩散。知识创新和营销渠道是产业价值链的驱动力。把持住研发和营销渠道这样的双重驱动,推进产业链的形成,加快产业集聚。

3.2风险投资成为产业的重要基础

生物制药投资回收期长,开发过程具有很高的失败风险,市场不确定因素很多,而产品寿命周期太短,开发时间越来越长,费用越来越高。此外,各国对生物制药过程都制定了严格的监管政策,政策层面的变动会给生物制药企业带来很大不确定性。这些需要资本市场来分散投资者风险,风险投资是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动机。有效的资本运作是生物医药产业成功的基础,是推进产业集聚的基础。

3.3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共平台成为产业的推动力

知识产权保护是维系技术优势、保护贸易利益、提高竞争力的战略决策,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驱动来推动的。因此,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依赖程度往往高于其他行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成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物技术产业是知识创新(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开发)、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各个环节的整合,这些环节需要将集群内的不同企业、组织的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同时,生物医药产业的高技术性决定了生物医药企业不仅需要有生物医药行业协会、专利机构、法律咨询等中介机构,更需要有能为孵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因此,政府需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发挥组织协调功能。

3.4知识溢出效应成为推动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生物医药技术以三种方式产生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技术溢出、知识溢出和人才溢出。首先,技术溢出。可通过明显的技术优势如技术发明、创新能力、专利和各种生产要素禀赋等技术转移,从而对其他行为主体产生了示范作用;或者通过增加竞争压力,迫使竞争对手谋求提高技术水平,并引起模仿,产生溢出效应。其次,知识溢出。知识作为产业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通过知识扩散产生溢出效应。最后,人才溢出。生物医药产业具有掌握技术的人员的流动可以带动技术的流动,将由此获得的技术、营销、管理知识扩散出去,产生溢出效应。显然,技术、知识和人才是生物经济增长的源泉。

3.5政府干预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政府政策对集聚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需要对新药开发和生产的过程加以监管,例如发放新药证书、GMP认证等程序。同时也需要通过法律法规、金融、财政、劳动力供给、可持续发展等公共政策来为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例如,政府机构的改革使得新药的批准时间缩短,制定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等。

参考文献:

[1]朱艳梅,席晓宇,褚淑贞.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3(8):900-904.

[2]顾在浜.大连市金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路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校报,2014(37):269-274.

[3]汤莉娜,申俊龙.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与创新策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4(1):26-30.

医药产业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药产业 产业生命周期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4-0193-0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长期处于稳定发展的阶段,整个制药行业生产平均增长率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增长速率。然而,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还是处于较落后状态。目前存在的产品结构、创新能力、工业布局等方面的问题都将影响中国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医药产业如何可持续发展,如何使我国由世界医药大国发展为世界医药强国,本文就此从产业生命周期角度对我国医药产业进行研究。

1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R. Vernon)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及其理论。1966年,雷蒙德・弗农为研究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基于M -Posner的“技术差距”理论,提出了“生产-出口-进口”的全球产业发展模式[1]。在假设国际供需平衡的前提下,依据产业从工业发达国家到后发工业国家,再到开发国家的顺次转移现象,将产品生产划分为导入期、成熟期和标准化期三个阶段。

后来,经过学者们的探讨和总结,使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在各个分支的纷争和融合中逐步走向成熟。产业生命周期(Industry Life Cycle)是指一个产业从初生到衰亡,具有阶段性和共同规律性的厂商行为(特别是进入和退出行为)的改变过程。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借生物学概念来描述单个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的理论,是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逐步演化而来的,是生命周期理论在产业经济学中的运用和发展[2]。现在一般将这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初创阶段(导入期)、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它通常用一条位于以销售收入为纵轴、以时间为横轴的坐标中的具有S型的曲线表示,该曲线包含产业生命周期的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四个阶段。当产业处于导入期时,企业数目小,产值比重低,管理不完善;当产业处于成长期时,该产业的产出在整个产业系统中的比重迅速增长,在产业结构中的作用也日益体现;当产业处于成熟期时,技术趋于成熟,市场需求缓慢扩大,市场容量相对稳定;而到了衰退期,技术落后,需求萎缩,产出减小。

2产业生命周期曲线

2.1产业成长拟合曲线

要确定一个产业究竟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是相当困难的。国内外许多学者选用拟合曲线分析法,利用特征值的变化范围来确定产业的生命周期。

我们选用皮尔曲线进行分析,皮尔曲线是1938年比利时数学家哈尔斯特(P. Fverhulst)提出的一种特殊曲线。后来,生物学家皮尔(R. Pearl)和瑞德(L. J. Reed)两人把此曲线应用于研究人口增长规律,被称为皮尔曲线。皮尔曲线是根据观察样本具有皮尔曲线变动趋势的历史数据拟合而成的一条曲线[3]。

皮尔曲线的数学模型:

yt=L/(1+ae-bt) (1)

皮尔曲线在图形上表现为一条对称的S曲线。即yt的值在开始时缓慢地递增,当增高到一定程度后,其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出现迅速增长的趋势,但在高速增长一段时间以后,增长速度又逐渐慢下来,最后使曲线不断接近水平渐近线(饱和水平线)y=L。

2.2产业成长阶段的定量划分方法

设yt是产业系统的产量(或企业数量、产业销售额等)等特征变量,参数L代表的是产业系统中产量增长的饱和值,b为增长参数。

假设医药产业是个永续行业,当t∞时,产业将最后缓慢地进入成熟阶段,本文不作医药产业衰退期的研究,即只考虑上升曲线,不研究下降曲线。曲线的拐点将出现在曲线方程的二阶导数和三阶倒数为零时。因此,通过推导可得出产业系统的产量(或企业数、销售额等)等特征变量的成长速度曲线和基本演化曲线及阶段划分(见图1,表1)。

2.3模型参数估计和曲线拟合方法

2.3.1线性回归

对方程(1)进行变换取对数,得:

ln[(L-yt)/yt]=lna-bt (2)

令:Y=ln[(L-yt)/yt], A=lna

则方程(2)转化为线性模型:

Y=A-bt (3)

方程(3)包含了三个参数L、a和b。若L已知,则方程(3)为普通的线性方程,可通过最小二乘法求出参数A和b的估计值,最后通过适当的转换,得出回归曲线,因而问题的关键转换为怎样确定L参数。

2.3.2模型参数L的估计方法

估计模型参数L,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拐点法、三点法和四点法等。这里主要采用拐点法[4]。

通过找出实测曲线(即用实测数据序列在直角坐标系中所绘的平滑曲线)上斜率最大或由凹变凸的点来确定拐点,由此估计L值的公式为:

L=2ym (4)

在方程(4)中,ym 为实测曲线上斜率最大的点的y值(令此时t=tm)。

然而,要找出实测曲线上斜率最大(或由凹变凸)的点(tm, ym)实际上是较困难的。现在讨论如何通过实测数据来确定ym。如dy/dt≠0,且t的增量|t|很小,则有dy/dt≈y/t。

这就是说在实测数据序列中,当|t|很小时,可由y/t来估计实测曲线上各点的斜率。比较各点处(除第一个点外)的y/t,则最大y/t所对应的y值即为ym,再根据式(4)估计L值。

2.3.3非线性回归

非线性回归过程可以获得皮尔曲线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无偏性估计。利用SPSS软件,所采用的算法是Levenberg-Marquardt法。运用此法进行迭代时,必须利用上面方法先给出模型中各参数的初始值,即对于皮尔曲线模型,参数L的初始值可用拐点法取得,参数a、b可用线性化回归的最小二乘法估计值作为初始值,如此可以提高迭代的速度。

3我国医药产业生命周期曲线拟合

3.1数据的获取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至2008年中国医药产业的数据对中国医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进行分析(见表2)。

3.2数据的处理

估计值L采用拐点法,取2008年的数据,得:L=7 875×2=15 750。

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出参数估计值,R2=0.97,回归方程的估计值均通过统计和计量经济学检验。

线性回归拟合曲线: Y=4.57-0.24t

通过计算得出a=96.4,b=0.24,以此值作为初始值,利用SPSS软件,采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得出R2=0.994,可见非线性拟合精度较高。

我国医药产业成长曲线为:

yt=1 640 854/(1+7 390e-0.20t),式中t = 年份-1990

饱和值L=1 640 854,拐点值为L/(3+)=346 757,根据产业成长阶段划分的特点,我国医药产业处于形成期。

由模型知,我国医药产业已经形成,并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生产成本较高,市场占有率低,销售缓慢成长。当一个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具有如下特点:该产业符合社会的需要,能为消费者所接受而获得生存的空间;该产业生产已经进入商业领域,具有一定的规模;该产业具有专利化的生产技术装备和技术经济特点。

4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生命周期的建议

产业生命周期是具有阶段性的,当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各方面条件均成熟,自然进入产业发展的下一阶段。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技术水平、市场需求、全球经济形势、环境、战争等,既有外部影响因素,也有内部影响因素。各要素之间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既有表层影响因素,也有关键动力因素。综合分析,产业发展主要由技术、市场、资源、企业和政府五个要素组成。这五个关键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全面协调好各要素,才能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Agarwal R,Gort M. The evolution of markets and entry,exit and survival of firms[J].Rev Econ Stat,1996,78(3):489-498.

[2] 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修订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58.

[3] 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65-69.

医药产业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辽宁省;健康产业;机遇;挑战;应对

中图分类号:F426.8

健康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健康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世界各国纷纷将其作为支柱性产业来加以重点扶持。近年来,辽宁省健康产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可以说,辽宁省发展健康产业,既存在发展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机遇

目前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已迎来了良好的机遇,具体因素包括如下几点。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被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为此要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8%左右。

生物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早在2009年,国务院便出台《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将生物医药列为医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又明确地把生物医药列为七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2013年3月,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其中生物医药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有32个:包括新型疫苗、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品与原料药制造、现代中药与民族药、生物分离介质与药用辅料等制药子行业的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18个;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治疗设备、医用检查检验仪器、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等医疗器械子行业的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14个。

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十二五”时期,国家计划投入400亿元,在此基础上,“十三五”期间将再投入750亿元资金进行扶持。据此计算,“十二五”开始的未来十年间,我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扶持资金总额将近1200亿元[1]。国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这既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战略性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辽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加快及其相关政策的实施,为辽宁省健康产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新医改推行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相关改革政策连续出台,尤其公立医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以及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广泛覆盖,不仅使医疗卫生事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辽宁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新医改以来,辽宁省共支持了94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辽宁城镇医保参保人数达到2120万人,参保率94%,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3%。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85%、70%和70%;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2]。

新医改及其相关政策的实行与取得的显著成效,为辽宁健康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注入了原动力。一方面,政府通过大幅增加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会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从长远看,医改政策的实施,也有助于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预期,从而拉动健康市场的消费需求。

(三)经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人口老龄化加剧,为辽宁省健康产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经济条件的改善与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关注健康问题。健康需求是一个相对刚性的市场需求,当慢病增加、亚健康蔓延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其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并非仅仅是保健意识、“治未病”观念与养生理念的变化,而且也是医疗需求与保健需求的变化。即一方面,会因经济条件的改善而产生大量的个性化非基本医疗服务,使医药健康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进一步扩大,推动非基本药物器械的加工生产;同时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拓宽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空间,给营养保健品业、商业医疗保险业等健康服务产业带来无限商机。

目前,辽宁省65岁及以上人口457.3万人,占总人口的10.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预测,到2039年,辽宁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30%以上[3]。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老年人群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总量日益增大,使健康养生、健康体检、预防保健与康复护理等相关产业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面对辽宁省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医疗保健服务业,以适应市场需求,满足老年人对医疗、预防、保健、护理、康复等方面的需要,不仅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会在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与自身产业基础优势,使辽宁省健康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由可能变为现实

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落后于国内其他省份,但作为工业大省,依托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雄厚底蕴,在健康产业发展上,却有着基础较好与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尤其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辽宁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大力建设健康产业园区,不断搭建健康产业发展平台,从而为辽宁健康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9-2011年的3年间,辽宁医改总投入达到334亿元[2]。巨大的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推进全民医保、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方面。除此之外,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十一五”期间,辽宁省还每年拿出2000余万元投资于重大科技攻关专项[4];而在健康产业园区建设上,2008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做出举全省之力加快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的推动下,各市地都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相继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园,通过加大生物医药的资金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给予重点支持。这样,就使辽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工业基础与中医药和海洋生物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使辽宁健康产业在有利的发展平台上能更健康地发展。

二、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辽宁省健康产业虽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来自国际健康产业市场竞争的外部挑战

健康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普遍超过15%[5]。国外健康产业发展迅猛,跨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强,产品研发的技术垄断优势已经严重威胁中国的健康产业安全。目前,“国外健康产品在中国市场以7%的品种占有40%以上的市场份额”[5]。从辽宁健康产业市场看,最严峻的挑战主要来自于生物制药业与医疗器械业两大产业领域。

在生物制药产业领域,辽宁医药市场面临跨国药企的激烈竞争。近年来,辽宁医药新产品的开发越来越难,而老产品市场则受到进口产品的严重冲击。辽宁省生物医药市场已出现逐渐萎缩的态势。一方面是医药创新成果适应不了生产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是企业买不起国外药物研发技术,买了转化成产品也难。现在,省内各开发区都在紧锣密鼓地建厂房,搞GMP改造,但却面临着可投产的品种太少和企业开工不足的危险[6]。

在医疗器械产业领域,由于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中,基本被GE、西门子、飞利浦等几家跨国企业垄断,因而,虽然辽宁有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的科技研发优势,但目前辽宁医疗器械仍然主要以进口为主,进口医疗设备主要来自日本和美国,基本为高端医疗设备。而出口企业多是为国外医疗器械生产厂商提供配套零部件和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中低端设备,自主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的能力相对较弱,企业国际竞争力普遍不强[7]。2012年,辽宁医疗器械出口持续负增长,全年完成出货值21.8亿元,同比下降0.5%[8]。

(二)来自国内健康产业市场的省际竞争挑战

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后,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区)把医药产业作为重点或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引导,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省际间的竞争压力。

虽然,辽宁省中药及生物制药产业在全国优势明显,医药产业总量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发展的相对速度却逐年下降,落后于山东、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省际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发展形势十分紧迫。

2011年,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广东、河北等省份,医药产业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1600亿元以上。山东省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761家,17家进入全国医药百强企业,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691亿元,2015年目标为3800亿元。上海、浙江、江苏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外资企业联手打造中国最大、世界著名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飞速发展。而辽宁省医药产业在2011年,销售收入仅为680亿元,占全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4.5%。近年来,辽宁省医药工业在全国排名第10位,与辽宁省在全国的地位极不相称[6]。

(三)来自辽宁省健康产业竞争劣势的内部挑战

辽宁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还有诸多不利的自身因素。主要表现在,健康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医药产品竞争力较弱;高端科技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方面。

目前,在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仍然缺乏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就全行业来讲,进入全国百强企业只有3家,而且比较靠后;号称百亿集团企业仅有1家,而且经济形势还不太景气;超10亿元内资企业只有9家,其中包括较大型的外商投资企业5家[6]。企业竞争力不强,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也导致辽宁医药市场缺乏优秀名牌产品,极大地影响了市场占有份额。例如,辽宁省乳癖消、沈阳红药、木鸡冲剂等大宗中药产品,在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上,还不完全符合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尚未合法进入国际医药市场。辽宁医药市场的一批老品种,不仅市场份额越来越小,而且甚至面临被迫退出市场的危险。

如何科学地发展辽宁健康产业,做大做强医药企业,尽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打造辽宁医药品牌,不仅是辽宁健康产业发展中将要面临的来自于自身的挑战,而且也已成为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发展辽宁省健康产业的主要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发展辽宁省健康产业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转变发展理念

目前,辽宁省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在延续,第二产业仍为带动辽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政府相关部门必须首先转变发展理念,正确认识发展健康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只有顺应时势更新发展理念,才能制定出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科学的应对举措。

(二)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

当前,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需要辽宁省偏重投资的需求结构必须优化调整,但改变偏重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即摆脱所谓投资“依赖症”,则不能失去第二产业的发展优势。即在保持辽宁经济发展特色前提下,仿效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通过依靠第三产业,来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由于健康产业兼跨第二、第三产业,并且辽宁健康产业发展方面,还有其自身产业基础与发展优势,未来的健康市场需求前景也极为可观。因此,发展辽宁健康产业,必须依托发挥辽宁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以走特色发展道路为引领,不断出台相应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

(三)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健康需求是国内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一个相对刚性的消费市场。扩大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广大群众的消费需求。近年来,辽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持续增长,而经济条件改善下所产生的健康保健需求,已经形成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并且,辽宁省自1995 年进入人口老龄化后,老龄化比例已高于全国平均线。人口老龄化所引发的经济社会变化,必然带来预防保健、健康体检、家庭健康护理等新的市场需求。所以,发展健康产业对拉动辽宁健康市场消费需求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问题关键是如何释放健康消费需求。释放健康需求以扩大居民消费,必须以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为基本前提。只有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真正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才能释放拉动相对刚性的健康市场消费需求。

(四)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与社会管理

健康产业是极具发展前景的万亿市场,只有加强法制建设与社会管理,才能在严格规范与科学引导下,不断永续健康发展。从辽宁保健品产业发展现状看,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不规范、市场秩序混乱、行业标准缺失、监管缺位错位等方面。例如在沈阳,经营保健品店只要在食药监局备案登记、到所在地工商所申请办理即可,而不再需要卫生局负责审批的养生保健行业的“食品卫生许可证”;经营保健酒类产品,则更是处于监管盲区。可以说,辽宁保健品行业乱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法制建设与社会管理的落后。同时也表明,加强科学引导、进行立法规范、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已成为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刘国锋.十二五400亿十三五750亿 国家投重金扶持重大新药创制[N].中国证券报,2012-06-29.

[2]一轩.辽宁医改:三年投入334亿 公共卫生服务“不差钱”[EB/OL]. (2012-03-22).http://.

[3]史楠,刘柏霞.健康老龄化与辽宁医疗保健服务业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09 (12).

[4] 科技部网站.辽宁省积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EB/OL]. (2007-07-24).http://.

[5] 中国食品科技网.中国健康产业现状分析[EB/OL]. (2013-01-15).http://.

[6]陈明山.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EB/OL].(2013-01-15).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