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农业发展水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现代农业;吉林农业;农业科技;农业发展;“三农”问题
现代农业指的是智慧农业,是与工业4.0或后工业时代对称的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不同于农业产业化,也不同于农业工业化,而是智慧农业,是智慧经济为主导、大健康产业为核心的自动化、个性化、艺术化、生态化、规模化、精准化农业。现代农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赶超战略的根本途径。现代农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应用现代经营方法理论来进行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发展现代农业势在必行。吉林省作为国内的农业大省,应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1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劳均社会总产值等13项指标完成情况看,吉林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农村生态环境、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恩格尔系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都比较好,达到初步农业现代化达标率的75%以上。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劳均社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劳动力素质4项指标,仅在35%左右,反映出吉林省经济指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经济呈现负向增长,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低,农业生产效益差,县域经济欠发达,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等主要问题。如何加快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突出重点,进行布局调整,抓好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搞好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抓好优质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1.2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
1.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
1.4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1.5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
加快农机具推广步伐,建立农机发展多元化投入的新机制。
1.6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1.7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引进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吸引人才,扩大招商引资,开拓国际市场。
1.8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农村工业),放开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1.9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2吉林省当前农业发展中科技的应用
农业科学技术主要是指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等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改革开放以来,吉林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在一些领域形成了局部优势。近年来,吉林省农用机械拥有量全面增长。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继续回升,小型拖拉机发展势头不减;收获机械连续几年都有较好的发展,联合收割机的发展突飞猛进,农机装备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在现代生物技术方面,依托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组织实施了一批优质良种产业化工程项目。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种子质量监控和技术服务体系。同时,吉林省还建成了“农友网”、“吉林省农业经济信息网”等涉农网站,构建了吉林省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利用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开展了农作物栽培、土壤墒情监测、灾情预报等工作;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节水灌溉、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反季节农产品生产等领域。
3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分析
3.1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愿景
根据吉林省对农业发展的定位和目标,进行前期文献研究,并结合实地调研对照前期文献分析结论及调研,经行业专家咨询论证再次确认,去掉技术重要度、技术发展水平较低但产业化成本高的因素,得出吉林省在“十四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质量标准制定技术,玉米种植的量化技术,尽快出台优质生产补贴及农业保险等扶持政策。吉林省应该在中期(5~10a)优先发展的技术为遗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手段、良种产业化繁育技术、新品种选育的基础研究、新品种选育的分子育种技术、病虫草害快速监测技术(包括应用卫星光谱等先进手段)、多靶点治疗机理研究、杂草防治新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农药减施技术、肥料减施技术、病虫菌害防治技术。除此之外,在远期吉林省还应该在产品的推广营销上提前布局,重点发展。吉林关键技术发展路径可分以下几类,自主研发,主要是选择吉林省科研基础好,相关创新资源充分且并不急于解决的技术问题;自主研发与联合研发的选择,这类技术主要是对于时效性要求较高,目前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需要通过技术引进解决,这类技术吉林省并无科研创新储备,而且对于技术需求的要求较高。根据专家讨论和技术预见的结果,吉林省关键技术的实现时间集中在2021—2027年期间。但总体上,多数技术的实现还需要8~9a左右的时间。依靠吉林省相关发展规划,建议未来吉林省可以在质量标准制定、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综合开发方面增加科技立项支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3.2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
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农民政治思想水平不足。当代农民要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较强的学习能力、主动学习的态度以及一定的创新精神,这些都是一直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所不具备的。在现代农业的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农业的信息化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是应用信息化农业生产工具促进农业生产的一种发展模式,其显著的特征是农业生产环境资源数据的信息化、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的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农业科技教育的信息化以及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化5个方面。有研究显示,现代农业有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农产品的竞争力等作用。中国的农业整体上正处于从农业电气化向农业自动化过渡的阶段,而现代农业则是这个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农业的过程一般由以下3个阶段构成:农业电气化,其标志就是技术上可实现的农业生产绝大多数环节实现电气化;农业信息数字化,其标志是包括运输销售等农业生产的全流程数据信息数字化;农业智能化,也就是建立能够自动完成农业信息的处理,提供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必要科技情报。
4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4.1大力推广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
引导企业通过合同契约、投资入股、资产参与等多种形式,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和帮助小农户进入专业程度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带动脱贫,增加经济收入。
4.2试点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
如,吉林、通化优质水稻生产基地、长白山区的食药用菌生产基地、松花江两岸优质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白城地区的小杂粮生产基地以及延边的优质苹果梨生产基地等,通过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拳头产品,促进产业集聚,转变发展方式。
4.3在农业高新技术领域重点开展技术研发
实现传统农业的技术升级,优先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的高科技并实现其产业化,力争在应用作物新品种选育、生物反应器技术、基因工程研制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开发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逐步形成农业高科技产业化。
4.4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把义务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整合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广泛运用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扩大培育对象覆盖面,努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4.5依法保护耕地、水资源和基本农田,提高粮食
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调节粮食风险基金的使用方向,实施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不断扩大农业的保险面,提升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减少农民财产损失。探索建立符合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政策性支持和保护体系。
2016年,铜仁市将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化同步”发展,突出抓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和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三大跨越工程,着力扩投资、增融资、招外资、撬民资,着力抓产业、引企业、扶创业、保就业,增强发展动力,努力实现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良好开局。
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
抓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突出抓好大数据产业发展,加快“云上铜仁”建设,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工业、电子商务、食品安全“七朵云”建设,打造“数据铁笼”;深化大数据交易、梵净山生态健康养身指数等应用合作,建设大数据服务外包呼叫中心。
全面加快以水、酒、茶、食品、中药材、休闲养生等为重点的营养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加快梵净山生态养生大健康产业园建设,培育百亿级大健康产业集群。
加快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建设,推动沿河核电规划建设,推动合金材料、锰锂电池材料、锰盐等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引导支持园区经营公司从单一融资平台向复合投资经营平台转化,推动产业园区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社会化、经营管理市场化发展;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大力聚集高端和成龙配套项目,提高园区集约集聚发展水平。
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引领消费的最大举措。
坚持“先环境、后开发,先规划、后建设,先储备、后出让,先安置、后拆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和“高端化、精品化”理念,打造持续性和宜居性城市。
坚持把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作为首要任务,运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强化红线、黄线、蓝线、绿线、紫线“五线”控制,做好城市风貌建设管理。
扎实开展主城区城市功能“十大提升”工程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实施工业园区、城市农业公园、城市湿地或山体森林公园、教育卫生及文化产业园区、市民广场公园“五园兴城”,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坚持把农业现代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基础。
坚持把山地高效农业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基本方式和根本途径,力争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扎实抓好农业园区提质升级,大力提升3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装备水平、科技水平、产业化和景区化水平。扎实抓好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重点抓好茶叶、蔬果、食用菌、中药材、油茶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大“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力度。加大农业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创新专业合作社、生态农庄、家庭农场培育模式,积极构建农民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农业发展新格局。
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扎实推动在电商主体培育、电商平台建设、“铜货”上行等方面实现提升,加快形成“政府推动、示范带动、主体涌动、园区联动”的发展格局。
坚持把旅游产业化作为跨越发展的最大潜力。
全力打造顺应高铁经济时代趋势的旅游新业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开启铜仁“旅游+融合”发展新征程。
大力推进农旅深度融合,依托3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中药材、特色食品等农业资源优势,打造一批融培育、栽种、旅游餐饮、休闲度假、交易为一体的特色观光农业基地和休闲农业、创业农业基地,培育一批休闲牧场、休闲渔业基地。
大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深度挖掘“一山两江四文化”内涵。全力推进旅游与养生养老等大健康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避暑休闲、温泉度假、健康养生、旅游养老等新业态,推进医药产业开发,打造健康养生服务体系,建设世界知名休闲养生目的地。
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改善民生的最大承诺。
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着力打牢“两个基础”:打牢精准识别这一最根本基础,打牢作风这个关键基础,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贯彻落实“三严三实”的实际行动。
着力做到“三个强化”: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发展;强化公共服务供给。着力实现“三个突破”:在易地搬迁脱贫上取得突破;在生态补偿脱贫上取得突破;在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大额医疗费用救助上取得突破。着力做到“两个兜底”:对无劳动能力的低保户,以及大病、严重长期慢性病患者,残障智障家庭进行兜底;对因学致贫建档立卡户,以及因学返贫户融资扶贫资金担保和贴息进行兜底保障。
坚持把实施大生态跨越工程作为共享发展的最普惠福利。
坚持把大生态作为最普惠的福利,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切实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全力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崛起和绿色惠民。重点发展一批有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生态林业产业、生态旅游产业,打造一批集产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深度开发一批休闲、度假、养生生态旅游产品,形成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生态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致力于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名牌产品、优势企业和支柱产业,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
坚持把“抓四资促四业”作为赶超发展的最有力抓手。
千方百计扩投资,全力推进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生态环保、产业布局、基层基础发展“七张网”和社保低保、医疗医保、教育发展民生“三张网”建设,争取更多项目、产业纳入国家和省“十三五”规划;千方百计增融资,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用好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众筹金融、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推动金融业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千方百计招外资,建立外资参与产业发展机制,完善外资引入政策体系,拓宽外资引入渠道,优化外商服务管理;千方百计撬民资,强化PPP项目策划包装,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项目建设,释放民间资本活力。
持之以恒抓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推动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大数据、大健康、大文化等新兴产业;持之以恒引企业,用好苏州市和大连民族大学对口帮扶机遇,引进更多企业落地,推动铜仁・苏州工业园加快建设;持之以恒扶创业,扎实推进“三证合一”“先证后照”等改革,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持之以恒保就业,探索建立重要产业、重大项目就业岗位对接机制,建立重点企业用工联系制度,稳定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
坚持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保障发展的最有力支撑。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水运、航空、城市道路、轨道交通、通村通乡公路、城市综合管廊“八路”共建战略,重点推动贵阳至襄阳高速铁路,铜玉城际铁路向北经凤凰到张家界、向南延伸至从江接贵广高铁等建设,加大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力度,为实现县县通高铁或城际铁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以乌江、锦江、舞阳河三大水系为重点,以河流、水库、山塘为支撑的水资源网;力争推动思南花滩子、江口民和等大型水库工程开工建设。
加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以风电、生物质能、核电站、页岩气、天然气等为支撑的新能源产业网和以产业发展、城乡居民用电用气输配管线优化布局为重点的能源保障网。
加大现代通讯设施建设,突出武陵山区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心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构建以三网融合和全域免费WIFI建设为保障,以智慧城市、智慧旅游、智慧政府高效安全运行为目标的“出市宽、市内联、覆盖广、资费低”的现代通讯网。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农业”;任务导向;湖北省
一、引言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顺应时展潮流、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破城乡二体格局、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2015年全国两会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年全国两会重点强调“互联网+现代农业”在内的8大行动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视。
湖北是农业大省,目前正处于建设农业强省的关键时期。“互联网+”发展水平是全面推进湖北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是推进湖北农业改革和湖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式,是实施精准扶贫和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大力开展以农业信息化与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等为主要内容的湖北农业“互联网+”行动计划,对于优化湖北现代农业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创新现代农业流通方式,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湖北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实现湖北引领中部地区优先完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湖北省“互联网+”农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十三五”期间,是湖北省全面推进新型“四化”,即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互联网+”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途径,基于湖北“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与挑战,任务十分艰巨。
从科技发展趋势看,当下,新一轮的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发展,大数据、智能网络应用掀起一阵阵浪潮,为基于“互联网+”的湖北现代农业发展营造了强大的势能。国家和省领导的重视及相关的扶持政策为“十三五”时期湖北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农业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备,互联网消费日益增多,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加快融合,由图1可知近年来我国城镇和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都在稳步提升,这为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湖北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从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省需求看:资源环境压力日趋增大,亟待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小规模的农业经济存在时间长,亟须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农产品价格普遍不高,农民增收空间有限;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对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具体数据参见图2,这些都为发展“互联网+”湖北现代农业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但当前我省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农业才刚开始发展,农业基础较差,发展水平比较滞后,总体状况并不乐观。客观上,湖北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渡时期,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还未充分结合。思想认识水平较低,基础条件急需改善,科技创新力度不足,体制机制依旧落后等都阻碍了湖北现代农业的发展。此外,我省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前后有追兵,内外有压力,竞争形势异常严峻。一方面浙江、广东、江苏等地电子商务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而我省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仅为排在首位的浙江省的1/5,与国内先进省市差距明显。另一方面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加快了在我省农村的扩张步伐,淘宝、京东、赶街网等电商平台与我省多县开展合作,这将会对供销社在农村流通领域的地位形成挑战,对农产品、农用物资以及日常消费用品等传统行业造成冲击。
三、“十三五”时期湖北省“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大力推进湖北农业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1.构建全省“互联网+农业”公共服掌教āR谰荨豆赜谝孕吕砟钜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若干建议》(鄂发(2016)1号)和《湖北省农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的具体建设目标并结合我省当前农业的实际情况,整合各部门和各领域之间的信息资源,利用湖北农业信息网等官方网站,围绕农业生产销售的各环节和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研发服务等内容,构建以农业大数据为中心,由农业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农业行政监测与指挥调度系统组成的湖北省“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建立全省农业信息监测体系,以便于进行灾害预警、监测土壤水质、预测市场波动、监测并控制重大农产品疫情、做出科学决策等。
2.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十三五”时期,湖北省应广泛推进12316信息服务系统与基层农业服务系统结合,为广大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提供12316公益短信服务和语音电话咨询服务,提供农业生产、经营、销售、推广和政策新规等各类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在全省农产品生产重点区县试点建设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站,解决农村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二)实施湖北农业电子商务“腾飞计划”
通过财政支持和示范带动,大力实施湖北农业电子商务“腾飞计划”。力争在“十三五”末,即2020年,建成5-8家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农业电商示范园区和20家省级农业电商示范园区,培育5-8家在全国范围内富有影响力的农业电商企业和30家省级农业电商企业,电子商务在农业龙头企业中达到70%的普及应用率,打造300家农业电商示范村,100家农业电商示范合作社,50家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引进8-10家国内外知名电商企业进入湖北农业生产、加工、销售领域,农产品电商销售总额和所占比例均进入全国前列。
1.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尽可能地降低物流成本。“十三五”时期,要积极发展应用农产品保鲜技术,使鲜活农产品的保鲜期延长。这就需要大力建设冷链物流配送体系、构建智慧物流平台,特别要加强配送点、取件箱等终端物流设施的建设,全面建成社会化的冷链物流体系。此外,还要提高仓储建设的标准,重点加强建设偏远地带的仓储设备。
2.探索“基地+城市社区”鲜活农产品直配模式。建立健全的服仗逑担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智能化管理,为农产品的播种、收割、采摘以及实时产量等提供各类信息;建立鲜活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网络对接平台,收集农产品采购商的信息,并结合农产品生产基地拟定销售计划;建立农产品社区直供系统,设立农产品的临时储货柜和提货柜,方便农产品购买与提取;自建或者依靠第三方,创建全程的冷链物流配送系统。农业等相关部门要争取打造1-2家在全国富有影响力的“基地+城市社区”鲜活农产品直配品牌,让其成为我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一大亮点。
3.探索“批发市场+宅配”模式。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电商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结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在集货、仓储方面的优势与电商企业便捷的销售渠道,利用社区小超市、小店铺等来设立提货点,健全物流系统,满足配送服务需求,探寻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电商企业合作“配送到户”的销售模式。
4.搭建农资网上销售平台。通过利用大型农业农资电商平台、农业信息传递平台以及供销社等现有平台,促进线上线下结合,全面推进农资的网络销售,由电商配送农资直达县市;电商企业要扩大宣传,使更多农民了解、熟悉并能熟练地在网上购买农资。
5.搭建休闲农业电商平台。促进城市郊区的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并推进区域内的休闲农业资源整合,以餐饮、住宿、钓鱼抓捕、鲜活农产品及加工农产品购销等为主要服务内容,使游客能亲身体验农村生活,借此使得鲜活农产品得到推广;同时依托标准的接待服务、地理信息系统、移动定位服务以及信用评价体系,创建统一的休闲农业网上推广平台和监督管理系统,实现农业休闲资源网络直销。
6.制定农产品电商标准体系。支持电商企业制定涵盖鲜活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农资在内的农产品销售、配送、售后服务等行业标准,并鼓励快递公司拟定符合电商企业农产品配送需求的服务标准。
(三)开展湖北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
农业物联网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所形成的传感网,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取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环节的信息,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等传输通道传递信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问题并确定发生问题的确切位置,确保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继而实现农业集约化、高产化、优质化、高效化、生态化和安全化的目标。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推广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有利于促进我省农业结构改革、农民扩收。建议我省“十三五”时期,大力开展湖北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围绕农业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与创新、建立30个农业物联网产业示范点、实施省级农业物联网研发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大力培养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人才4个方面核心工作,沿着微小、可靠、低成本、生态节能的智能化方向,重点在以下几大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
1.农产品质量安全应用。(1)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全流程追溯体系,构建湖北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利用相关的物联网技术,如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对农产品生产过程进行精准监测,方便对农业资源的规划监管,加强上下游溯源体系对接和信息共享,了解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确保食物安全卫生;(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安全识别技术,充分收集农产品各时期的生长信息,实现我省重点品种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获取和监测,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能力。
2.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应用。近年来,湖北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形势,如农业资源长期透支,农业面源严重污染,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等。“十三五”时期,要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在我省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方面的应用,来有效解决湖北农产品生产领域对水、土地、气候及周边生物造成的危害,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3.农产品新型物流应用。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监测等各环节,要积极引领农业物流企业广泛运用农业联网、RFID、二维码等技术,有效地提高农业物流效率,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鼓励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运用物联网技术,鼓励建设网店、连锁店等新型农产品流通形式。
4.农业信息服务应用。一是建立省、市、县三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各级平台各司其职,提供完善的短信、微信等各类信息服务;二是加快农情信息体系建设,获取一系列详尽的农业资源信息,实现信息化的农业资源管理,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
5.农业防灾减灾应用。我省农业防灾减灾任务较为繁重,可以利用物联网的定位、识别、监测、追溯、记录等功能,发挥其在灾害信息搜索、监控预警、灾害求助和灾害物资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6.农情监测和市场监管应用。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实施我省农情管理,实现对全省农业重点品种和企业的智能监测和管理;借助物联网技术提高农业行政部门对农业生产经营销售的监督和管理水平。
7.农药、饲料安全保障应用。目前我国农药、农业饲料生产质量难以保证,安全评价和预警能力不足,农药、饲料安全信息难以共享、基层的监督力度不足。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饲料安全保障系统,便于管理部门监督管理饲料安全、确保我省农业生产源头安全的需要。
8.推动制定农业物联网行业标准。制定物联网标准有利于提升国际物联网技术竞争力。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相关技术还未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产品差异仍旧很大,没有统一的标准阻碍着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农村经济体系;“三农”问题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直至今日,经济和社会环境发展均获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也促使各个行业转型升级。处在大数据时代下,基于传统经济模式逐渐衍生出互联网经济这一模式,最为常见的是电子商务。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在国内外的普及,其覆盖范围越来越广,逐渐与农村经济体系深入融合。我国从党的十至今,农村经济发展树立特色农业经济这一目标,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面临电子商务发展提供的诸多机遇,农村经济以及生产生活模式也树立了全新的方向。对比传统经济模式,电子商务使得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创新了销售渠道,也为“三农”问题探索更加多元化的解决思路。广东省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在电子商务这一方面获得了相对显著的效果,制定了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方案,拓宽了电子商务在广东省的覆盖范围,还推动了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切实提升了当地农业经济水平。
一、广东省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发展背景
国务院办公厅针对电子商务发展,推出《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带动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行业发展[1]。广东省在落实《意见》的过程中,除了重点发展电子商务之外,还着手探索了互联网+渠道,开拓线上、线下融合新模式,通过“互联网+农村”和“互联网+现代农业”打开当地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新渠道,也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动力。截至2020年,广东省电子商务获得了显著的效果,尤其是农村电子商务,创建支撑服务体系,使得城乡双向流通渠道高效运行,不断拓展农产品网络销售规模。相关数据显示,广东省目前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园共有50个,乡镇电子商务运营中心数量超过100个,使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在行政村实现了全面覆盖[2]。与此同时,广东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年销售额超过30%,并且呈增长趋势,直接提升了当地农村电子商务企业的竞争力,2018年广东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551.57亿元,增长幅度为4.0%,整体发展势头稳定且良好,对比山东、浙江、江苏等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与增速均处在领先位置(见图1),有5家企业的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20家企业的年销售额高达亿元,超过100家电子商务企业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3]。在电子商务技术人才培养这一方面,广东省目前建设了国家级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基地,拥有电子商务技术型人才超10万名,不仅提升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也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农村电子商务环境。
二、建设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平台
广东省建立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平台,重点包括网络农产品交易与涉农交易等。针对当地特色农产品批发与市场体系,明确特色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从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着手加强整合,保证信息精准性,加强对交易服务、结算、仓储等第三方服务的重视,将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平台覆盖到全省甚至全国各地[4]。创建的特色农业商务平台具有第三方属性,当地的农民与涉农企业均可以在该平台中享受商务服务。搭建会员管理制度,所有平台的会员可以享受到优惠与权限升级等权利。信息方面,无论是买卖交易双方还是平台的其他用户,都可以在电子商务平台中、搜索需要的信息数据[5]。与此同时,电子商务平台重点是交易服务,根据分级管理要求,将不同级别的用户所享受利益明确划分,保证管理效果。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行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提供资金流与物流专业服务,银行系统与物流系统对接,实现和电子商务平台的三位一体,不仅能够保障线上支付安全,也可以将销售的特色农产品直接配送至所需地点,加强交易资金流、物流运行协调性[6]。除此之外,展开信息交流管理,所有平台的用户进入到系统交流专区提问,营造自由交流环境。平台中上传的产品信息、交易信息等,经过大数据分析与统计自动生成报表,为销售月结、年销售额统计提供依据。关于电子商务平台操作安全,应该制定安全保障方案,例如可以采用CA认证,保障商家产品交易、物流运输与在线支付等各个流程的安全性。开发涉农信息资源需要有对应的信息库,保证开发深度,与当地村委会、龙头企业等紧密联系,采集全面的数据与信息,利用网络将信息传递给所有农户。关于三农信息的开发需要以农民群众为对象,为其提供市场信息,帮助了解农副产品与农资产品情况,获取到有价值的种植、养殖数据[7]。与此同时,建议创建城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强数据采集交换,使所有三农信息能够在线共享与整合,在大数据帮助下实现信息资源集中。为了保证信息资源开发有效性,必须要创建专业团队。例如组建农业信息协会,凭借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所有农户经济增收。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方案的制定还应该能及时帮助当地所有农户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出互联网与技术优势,广大农民群众利用微信、电话等渠道直接与专家取得联系,咨询农业方面的问题。
三、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模式的运行
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模式运行,信息服务渠道比较多元化,其中在运行中要将重点集中在进村入户这一方面。首先要实现传统信息获取渠道与新媒体渠道的结合,例如电视、电脑与电话,拓宽农民获取信息途径范围[8]。在互联网普及与信息化建设这一方面,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实现全面宽带入户,还要提高移动手机等智能设备的普及率;其次,农村、市、县、乡村户信息网点建设,是农村电子商务模式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确保广大农民能够享受电子商务与互联网便利。为了突出当地农业发展特色,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方面也要体现独特性。结合广东市电子商务平台,参考“一乡一站”“一村一站”经验,建设特色农业产品网站,以农村、市、县、乡、村户为单位,充分体现出规模效益,解决农民群众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方面的问题,为其提供专家信息咨询服务;最后,为了使农村特色经济更加深入地落实,在当地政府部门指导下坚持市场化运行,基于当地特色农业经济,探索电子商务运行模式。不仅有利于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还可以带动当地农业电子商务产业的深度普及[9]。
四、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模式发展建议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三五”规划中的一项重点任务,各个地区互联网企业也要关注农业发展,在搭建农业服务平台时,加强对产销连接以及涉农电子商务的重视。一直以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效果显著,使得现阶段“三农问题”的解决在不断探索中获取全新的思路,直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10]。然而在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进程中,电子商务模式的创建与运行还受到一些因素影响,例如基础设施老旧、人才不足等,为了使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模式深度发展与落实,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供法规制度保障要想推动特色农业经济电商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法规制度作为保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明确广东省电商发展典型地区,总结成功经验,并在全省范围内加以推广;第二,分析广东省发展特色农业电商的优势,结合电商发展进度进行统筹规划,加强相关制度与规范条例的针对性,广大农户可以严格按照电商经济发展要求规避经营可能面临的风险。政府部门在推动农业电商发展期间,深入贯彻落实农村电商政策,发挥出政策引导作用,为特色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
(二)提供基础设施与物质保障农村电商深入发展与落实必须定期更换基础设施,加大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拓宽物流覆盖范围,尤其是道路项目建设,明确县级与村级公路工程重要意义,从而构建覆盖范围更加广泛的农村公路交通网,推动电商物流业务普及;第二,完善农村电商信息化基础设施,使互联网通信更加完善,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运行提供保障。
(三)提供资源配置保障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以及农村电子商务,需要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加强当地资源配置合理性。一方面要引进技术手段开发农村电商资源,提高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使用率,并且将现有资源最大程度地转换为经济效益[11];另一方面推动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务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略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
(四)提供电商人才保障任何地区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农村电子商务也是如此。为了提高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组建专业电商人才团队非常重要。现阶段,广东省培养电商人才已经获得了显著的效果,但考虑到今后农村电商可持续性发展,还应该重点关注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第一,在人才引进方面提供更多的优惠条件与政策,政府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为农村电商提供优惠政策、先进技术支持,促使广大优秀人才从事农村电商领域工作;第二,专门组建电商培训线上平台,行业领域内的专家以及龙头企业负责培训,帮助农户了解电子商务;第三,引进人才管理与激励制度,凭借优惠政策起到吸引电商人才的效果,以此来推动广东省农村电子商务经济水平的提升。
(五)提供互联网技术保障大数据时代下农村电子商务需要获取实时数据,特别是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要提供互联网技术保障,构建互联网加农业信息平台,全方位采集市场信息,制定农村电子商务决策,将生产需求面临的矛盾解决,也可以杜绝盲目生产问题。通过互联网技术拓展信息获取途径以及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切实提升农村电子商务经济发展水平。
(六)提供农业电商体系保障1.特色农业经济电商品牌农村电子商务在市场中竞争力的提升,要有特色农业经济电商品牌,特别是独具地区特色的品牌。所以,广东省推动农村电商发展要总结农业经济以及农村电商的优势,将自身特色和品牌打造融合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当地农产品在网络上的知名度,实现农村企业与电商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2.现代化特色农业体系按照“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各项要求,组建现代化特色农业体系,在物资、基础设施、现代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加强重视。通过完善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广东省农产品生产与经营,加强农业牧渔融合以及农产品深加工,使得当地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12]。与此同时,广东省涉农企业应该将重点放在兼并重组与深度融合这两个方面,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可以与特色农业种植合作社、农户展开合作,不仅有利于扩大农业龙头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还有利于当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深度落实品牌发展战略,发挥现代化特色农业体系优势,提高广东省农村电商经济水平。3.特色农业公共服务系统结合广东省农业电商发展实际情况,需要创建特色农业公共服务系统,搭配数据库运行,使得农业产业体系运行过程中的各个流程所产生数据,都能够实现在线共享与衔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特色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测,将监测所得数据录入到大数据系统当中,展开大数据分析,完善广东省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与此同时,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在广东省推动数字化农业、智慧环保农业发展,重点关注长效扶贫产业。当地电商龙头企业将农产品销售途径拓宽,为农村物流配送提供支持,使得快递网点在乡镇覆盖率不断提升。推动特色农业发展,要探索互联网+这一途径,打造互联网+农业生产、互联网+物流配送流程,在传统线下销售基础上,促使广大农户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实现特色产业创新。利用电商服务平台将广东省特色农产品销售至全国乃至国外市场。
回顾过去一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势态良好,共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从业人员845万,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
如何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继续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如何因地施策、循序渐进,突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瓶颈?如何驾驭最新潮流、态势,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跨越性大发展?完善产业布局、拓展产业链、加强人才储备、培植新业态……一系列提升策略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也正渐渐清晰。
定标准 强规范 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近年来,农业部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有效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持续有序规范发展。
每逢周末,宁夏塞上春休闲农业观光园,人们纷至沓来,采摘草莓。在平罗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的引导推动下,塞上春休闲农业观光园负责人转变思维,从传统农业向休闲观光农业转变,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积极兴办休闲农庄,将果园变为采摘园,吸引客人体验农家生活,感受农家气息。反季节的无公害水果,吸引城里人前来采摘游玩,收入也随之翻了一番。
2015年,农业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提出用地、财税、融资、公共服务等方面政策措施。2016年农业部再次会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14部门印发《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积极开展政策研究,加快行业标准制定,推进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夯实政策创设基础。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各地纷纷出台落实措施,安徽、山西等省已相继出台了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意见,大部分省还编制了休闲农业的“十三五”发展规划。湖北、山东、广东、四川、新疆等地都安排了专项财政资金支持休闲农业发展。
育品牌 树典范 宣传推介农事节庆
截至目前,全国共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28个,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70个,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62项。在全国培育了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发展势头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发展典范。各地纷纷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建设活动。
北京评定了星级民俗旅游村210个,星级民俗旅游户4691户;江苏培育了107个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贵州主打“美丽乡村贵州游”品牌。此外,各地还竞相举办不同类别、不同领域的农园美景、农家美食、农耕体验、民俗趣味的农事节庆活动,如菜花节、桃花节、葡萄节、草莓节、采茶节等。云南的“罗平油菜花节”、“腾冲花海节”;江西的“农家菜大擂台活动”;湖北的杜鹃花节、小龙虾节等,精彩纷呈。
3月25日,河北邢台巨鹿县鲁班路杏花园内,百年杏林花香四溢,仙乐飘飘,邢台乡村旅游暨首届中国巨鹿五彩杏花节在巨鹿盛大启幕。杏花节期间,游客不仅可以赏花踏春,还可以参加美食节盛宴、游览巨鹿特色小镇、购买当地特色产品等。巨鹿栽培红杏已有300多年历史,有成片栽培的杏树6.5万亩,年产鲜杏8.3万吨,杏花节已成为独具特色的节庆品牌。依托金银花、枸杞、红杏三大优势产业,巨鹿县以杏花节为契机,创建乡村旅游特色品牌,规划建设了双万亩现代农业观光园、各类观光采摘园等,打造了金玉庄金银花园艺小镇、柳洼风清小镇、红色教育小镇、皇韭小镇等特色旅游小镇。
此外,各地还开展了形式各异的宣传活动,形成了国家到地方的立体式宣传网络。北京开展京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网络地图标注工作,进一步更新、完善京郊休闲农业地图信息,为消费者旅游提供便利。新疆重点实施休闲农业宣传推介“三个一工程”,策划一批精品线路、推介一批r事节庆、编撰一部宣传画册。海南通过电视栏目、休闲农业博览园、“冬交会”等平台,进行全面宣传推介。宁夏利用新媒体平台着力搭建集咨询、展示、预定、交易于一体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
建智库 助脱贫 构建利益共赢机制
2016年,针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管理者,农业部围绕休闲农业扶持政策、发展战略、规范设计、营销推介等开展培训和交流,培训各类人员4000余名,极大地提升了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开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关专业和课程,指导中国农业出版社和农广校编写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教材,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除此之外,按照“讲座+参观+实习”的组合方式,农业部对部分省(区)贫困地区的村干部和合作社负责人,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扶贫学习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参观考察和现场实习,帮助贫困地区村干部换脑子、学点子、结对子、压担子、趟路子,促进理论与实践、扶智与扶志、资源与市场有机结合,初步探索出“三选准”、“三结合”、“三对接”的产业脱贫帮扶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