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石油的化学变化

石油的化学变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石油的化学变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石油的化学变化

石油的化学变化范文第1篇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新课程理念的贯彻执行离不开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是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举措.多年的高中化学教学,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对于构建化学高效课堂尤为必要.

一、激活学习的原动力,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好学、乐学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是推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化学学习的原动力就是爱化学.那么如何才能让高中生爱上化学、爱学化学呢?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水平是关键.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促使学生自动自发的探究学习,事半功倍.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时可以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如实践情境、问题情境、悬念情境等来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学习有机物“酚”时,课前先提出问题,“苹果还没吃完为什么会变成褐色”,学生好奇心被激发,然后引起下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就能解开这个问题”,学生了解到苹果中的酚类化合物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醌类化合物从而变成褐色,然后让大家思考如何避免苹果变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再如,讲焰色反应时先向大家播放北京奥运会烟花场景的视频,提问,烟花所形成的“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效果令人震撼,你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吗?下面老师也来个模拟烟花实验,学生们面露惊讶之色,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逐渐浓烈起来,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激发,学习效率自然上升.

2.结合实际,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教学,使化学回归本源,回归生活,以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水平,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成为一个乐学者.例如,

“电解质”一课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上网查阅“电解质与生命”等相关资料,收集运动饮料的标签,找出其中含有的电解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介绍如何自制运动饮料 :找几只空的干净的矿泉水瓶,按每100 mL水中放6%~7%的糖(最好选用添加了维生素的葡萄糖,超市有售),1%~2%的盐,感觉微甜或微咸就可以了,这种自制的饮料经济有效.这样能够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化学学习的潜在价值,感受化学的无穷魅力,从而增加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为高效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用活化学实验,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化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原理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探索科学真谛以及提高化学课堂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课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设计方案,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利用团队协作的方式,自己研究讨论、分工合作、动手实践,最后进行交流,让学生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评价.评价时,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要先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保护好学生的求知欲.对于学生探究活动中出现的不同层面的问题,要及时给予引导、启发、点拨,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开发创造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它绝不是一种完美无缺的方法.由于课堂教学有多种因素制约,许多探究活动无法开展,因此课堂上只能适度探究,课外实验探究就成为其延伸和补充.如在讨论钢铁的电化学腐蚀时,要达成这样的共识:钢铁表面吸附的水膜酸性较强时发生析氢腐蚀,水膜的酸性很弱或呈中性、碱性时则发生吸氧腐蚀.学生容易产生这样的疑惑:到底酸性多弱(pH在什么范围内)才发生吸氧腐蚀.我让化学社团课外去实验探究析氢和吸氧腐蚀的pH范围,这样既解开了学生的困惑又提高了其科学探究能力.这种创新的化学实验教学方式,让充分探究成为现实,大大提升了化学教学的实效性.

三、支架式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支架式的教学方式能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之三位一体,互为促进,从改变学习方式来提高教学有效性.

支架类似于建筑中的脚手架,实质是将已有知识当做学生的脚手架,通过这种支撑作用,帮助学生智力发展到更高水平.教师首先将教学内容分解,创设情境,搭建好脚手架,引导学生沿着“脚手架”逐步攀登,随着学生学习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师逐渐放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脚手架越来越简约,直至不需任何支撑,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前进为止.

支架式的教学主要由以下环节构成:首先,搭建脚手架.围绕一定的学习主题,以某一个核心概念为中心进行展开,建立概念框架.其次,创设情境.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高于学生水平又能引起学生兴趣,而且具有启发性,可以让学生自我反省.再次,探索过程.开始探索时教师可以针对性的给以一定提示、点拨、指导,然后让学生自行分析.教师要把握课堂主线,引导学生沿着给定框架不断攀升,避免课程发展不受控制.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学生经验慢慢累积,教师逐渐放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不需要扶持按照正确方向向上攀升.然后协作学习.协作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合作.教师作为合作者及参与者,与学生共同讨论,接受质疑,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最后,效果评估.评价学生的表现、参与精神、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巩固知识总结经验,激发学习动力.

可见,支架式的教学能让教与学相长,它不但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更主要的是全面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还学生以学习主动权,让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转为自主、 探究、 合作,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四、加强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冯•劳厄说,“教育所给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的东西.”可想而知,若干年后学生在高中学习的很多化学知识都会随时间流逝而忘却,但根植在他们思想中的化学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会受用终生.可见基于化学观念的课堂教学,是定位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远大的效益;是超越知识的教学,具有永恒的教育价值.

石油的化学变化范文第2篇

我们团支部正在学习的哲学著作。这些天,我一边学习,一边把团支部分工我管文化室以来遇到的几件事,试着用辩证法的观点总结了一下,作为学习中的一点体会。

忙中有闲

我们的文化室有讲革命故事的活动。一九六三年夏天,收种锄一齐忙,我想:整天累得够呛,谁有闲空听故事。因此,讲故事的活动就停下来了。一天晚上,我开团支委会回来,看到街旁围了一簇人,靠上去一听,原来是老社员尹文正在绘声绘色地说《金鞭记》。于是,我就和团支委一商量,召集故事员进行动员,分设了几个书场又讲起了革命故事。有《红岩》里的“双枪老太婆劫刑车”,《林海雪原》里的“杨子荣大闹百鸡宴”等。青年围上来,成年也吧哒着烟袋来听,最后连讲故事的老头也进了新故事场。

这件事给了我什么教训呢?主要是: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能“老牛碰南墙”,搞绝对。教导我们说:“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看。”我当时光看到忙,把忙看成绝对的了,其实忙中也有闲人,年纪大的老人不能下地就是闲人;忙人,也不是白天黑夜都忙,也有点闲空。因为当时脑子里少辩证法,就在文化室的工作中出了漏洞。

守和攻

一九六三年春天,我和三个青年赶纸坊集,看到一个瞎子正在给一个老大娘算卦,瞎子说得天花乱队,除了唾沫全是谎。回家路上,我们便议论起来。

“瞎子也能往咱村溜,说不定也能有信他的。”

“咱瞅着点,瞎子来了就把他顶回去!”

我心里想,这个办法不行,不让算命的瞎子进庄,咱村要有人信,他也能上外庄找瞎子。文化室得管管。怎么管呢?我们开会讨论,大家谈到了女社员房爱莉的事。小房结婚几年没有生育,她便叫瞎子算了一卦,瞎子说她夫妻一龙一虎,命里相克,终生不育,弄得好丧气。可是第二年她却生了个胖闺女。我们便赶着把这故事编成快板《揭穿算卦的鬼把戏》,在田间、会前说起来,还让房爱莉给女社员说受骗经过。过了几天,瞎子到了俺村,摇了半天铃铛,也没碰到个叫他算命的。

这件事使我想到了守和攻的关系。如果消极地“守住门户”,算命的瞎子进不来,可是,群众中的迷信思想也就“守住”了。但是,我们变守为攻,通过房爱莉的事把算命的鬼把戏揭穿,算命的瞎子“碰壁了”,村里群众的迷信思想也去了一些。

破与立

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结婚坐花轿、吹喇叭、拜天地那一套已经没有人用了。男的把女的用自行车带回来,不声不响就过了门。老年不满意,青年也不满意,觉得青年人结婚是件喜事,该办得热热闹闹、欢欢乐乐才好。

石油的化学变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学习方式 初中化学教学 有效性

在目前学生的学习方式中,仍存着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通过学生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初中化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因此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和精神,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意义重大。

下面我就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主动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中的被动学习。我要学和要我学,则是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一方面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倍功半。相反,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必定事倍功半。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负责,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如果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学习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因此,只有当学生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机渗透对学生进行学习化学目的性教育、学习方法的指导,更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素材中设计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驱力,使学生逐步认识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反映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自然、对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乐学化学。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唤起学习的热情

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相对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的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除了特殊情况,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低估、漠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需求,必会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重建人道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创造一种让学生能体验到的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励、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的教学氛围。积极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充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挖掘学习的潜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着独特的个性,因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倾向也是不同的。而传统教学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甚至根本不知从何“入口”的状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恰当处理好教材内容的难度,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尽可能根据学生已习得的知识经验组织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注重对话、互动,重视合作交流,积极引导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探究经验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原先独立探索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终达到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

四、突出学生的体验性,强化学习的感受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证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常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深刻,不如亲身体验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实际参与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学生实验,而且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如学习“燃烧”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清明、除夕,人们为了祭祖,如何才能使冥票快些烧完”、“液化气灶、煤炉等燃具都留有空气进口,且空气进口大小可以调节”、“学校、工厂等单位使用的锅炉要用风机鼓风”等生活体验,让学生理解“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在讨论“水的净化”内容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自来水厂。回家以后,让学生观察长期使用的热水瓶内壁的状况,亲自动手做“用明矾净化水”、“用井水洗衣服”、“利用一些木炭、黄沙、小石子、布条、雪碧瓶等制作一个简易的净化水的装置,并取一定量的臭水塘中的水进行净化”等家庭小实验,让学生理解净化水的方法。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更要强调学生身体性的参与,强化活动、强化操作、强化实践、强化探究,努力地让学生亲自经历,亲自感悟,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感受,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五、注重问题的整体性,激活学生的思维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艺术上的创作,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所以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对衡量学生学习的标准进行恰当的定位,不能只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要看学生发现了多少,是否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将根据“燃烧与灭火”这一教学案例进行说明。

在“燃烧”这一节教学中,我们按照教材设计实验去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学生通过探究得到了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接着我就提出问题:“物质要发生燃烧这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吗?”从而顺利引出如下图的补充实验:演示白磷和红磷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实验。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原本正常的实验现象是白磷燃烧,红磷没有燃烧。但是在我演示的时候,铜片上的白磷剧烈燃烧的过程中火花四溅,落在红磷上,引燃了红磷。怎么办?是指鹿为马,掩饰实验的失误,或是直面实验的失误,探究失误的原因?我选择了后者,指着还在燃烧的红磷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并检讨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及时组织学生探究失误的原因。对于老师所犯的错误,学生总是热情很高,纷纷献计献策。有的说,白磷的用量再少一些;有的说,白磷燃烧后立即用小烧杯罩上;有的说,使用更大的烧杯,白磷与红磷的距离放得远一些,课堂的气氛达到了。

从以上的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才能真正地激发学习的热情,真正领悟到学习的乐趣和魅力。所以在教学中,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以问题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尽可能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置台阶、师生共同探讨等方法,不仅能提高问题的整体解决效率,而且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上述五点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学生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主编.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杨九俊,吴永军主编.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石油的化学变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 兴趣 想象 创新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观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1.激发观察兴趣。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而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直观现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优美的音响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是指导学生有意观察事物抓住特点,进行说写训练的最佳手段。

在教学《找秋天》的作文指导课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先在网上搜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图片和文字,或者一些相关的FLASH动画。当一幅幅充满秋意的图片和精彩的动画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宛如身临其境,路上一片片落叶遍地,花坛一朵朵盛开,逼真的秋风“沙沙”作响。孩子们边观察边以小组的形式寻找秋天,他们在浓郁的秋天背景下,模拟着“赏”“采枫叶”,此时,活动的乐,体验的真尽显其中,趣味无穷。

2.指导有序观察。观察有序是观察最基本的品质。只有观察有顺序,作文时才能言之有序。对于刚升为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用多媒体指导学生看图,便于调控学生的视力焦点,是简便易行的方法。指导学生看图,我归纳了一下口诀:全面看图,看懂主要内容;分部看图,看懂具体内容;最后连贯看各部分内容。这顺序就是“整体——部分——整体”顺序,按照这个顺序指导看图,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再拿《找秋天》来举个例子。在教学时我首先打出三幅投影片,“天空图”“落叶图”“丰收图”,让学生联系起来整体观察。再按顺序分别打出三幅图,根据主要内容,逐图仔细观察,指导学生看懂每幅图的画面,想象具体内容。最后整体观察三幅图,疏通思路,把握中心,抓住重点,为说话写作做准备。

3.观察抓住重点。观察的另一个重要品质就是抓住事物特点仔细观察。小学生观察事物大多是笼统的见林不见木,不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他们对于一种明显事物所掩盖下的另种不明显事物的观察还缺少深刻性。于是我利用电教媒体的可控性,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定格观察,使观察思路豁然开朗,观察能力得到培养。

二、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小学生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写作能力。而电教媒体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极其有利。

1.借助媒体中的静态图片,训练想象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 “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2.巧用媒体中的动态录像,培养发散思维。小学生的思维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具体形象来体现的。用录像再现写作素材,可使学生很好地感知、观察,展开想象、拓宽思路。将从画面中观察到的图象与其内涵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找到这个联系点,使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深刻、全面又合理,尔后将这样的情感与认识诉诸文字,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有序、有情、有理。

借助电教媒体以形象思维促成抽象思维,完成从“物”到“意”的思维转化,从而通过铺设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较为成功地拓展了思维空间。

三、运用电教媒体指导说写,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石油的化学变化范文第5篇

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质疑,猜想。例如:利用进影院(教室)找座位的方法创设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数学情境;通过猜数游戏、找日历上数字的规律等活动创设函数与方程的问题情境;从剪刀剪开布片的实际操作创设两直线相交所成角的问题情境;通过讲买布的故事和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生平的故事创设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问题情境。

2.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注重数学知识结论的教学,学生学到的是一些现成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及一些枯燥的数学符号,而对这些概念、公式、法则等的形成过程却很少过问。数学课程改革既要求注重知识结论的教学,又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所以,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观察、猜想、讨论、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是如何应用的。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一章时,我作了如下处理:首先从建国50周年庆典中的背景图案,确定电影院中的座位以及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等实际问题出发,引出有序数对,进而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通过对坐标系的研究,认识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和建立坐标系的方法,然后再利用坐标系解决生活中确定地理位置的问题(如确定同学家的位置),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3.构建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我讲解利用圆来画五角星(图1)时,学生接受了我的方法以外,又补充了以下内容:

① 五角星还有其他画法:图2和图3。

② 可以用纸折出一个五角星

③ 一笔可以画出一个五角星

4.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实验的平台,为学生“做”数学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与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及动态感方面的不足。比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会出现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三角形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又如,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以前教学中这个结论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而计算器进入课堂后,学生就能利用计算器通过不足近似和剩余近似的方法估计的大小,得到越来越精确的的近似值,进而指出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事实,为后面学习无理数打下基础。

三、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1.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对于数学的学习同样必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忽视了学生“阅读”。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身学习”。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学会阅读自学。

首先要学会阅读教材。新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为学生阅读自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最初,可由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再回答问题,掌握知识点。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可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材中的问题,然后总结归纳出重点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接下来,结合教材特点及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数学史料,数学名人传、数学杂志、数学名题趣题及数学思想方法等课外读物,供学生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近年来,各式各样的阅读理解题已经成为中考热点。适当地进行一些阅读理解的训练,既能打消学生对“数学阅读无用”的想法,又为中考打下基础。

2.质疑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给学生一个提出问题的机会。其次,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解决。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不要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比如,在求证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为时,我提供了一种证法(图1),即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出(n-3)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为(n-2)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学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如下问题: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还有其他分法吗?由新的分法能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于是,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学生很快得出另外两种证法(图2、图3)。接着又有同学提出问题:让点O动起来,在其它位置能否把多边形也分割成三角形呢? 能否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呢?我肯定了这些想法,鼓励学生课下进行讨论。

3.探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平面镶嵌”这一节内容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地面砖的铺设情况,总结出平面镶嵌的概念,在探究平面镶嵌的条件时,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剪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中的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哪个图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2)剪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中其中两种正多边形镶嵌,哪两种正多边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3)剪一些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纸板,拼起来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4)剪一些形状、大小相同的四边形纸板,拼起来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观察探究实验的结果,得出多边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的条件:a.拼接在同一个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度。b.相邻的多边形有公共边。

最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运用。

4.实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创造力,使其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后,我指导学生亲身实践,体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首先,学生分小组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亲自到学校、街道及公共场所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然后运用计算机整理数据,得出结论及相应的措施。最后,全班进行交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5.反思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通过反思,可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反思,可以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平时教学中,主要采用写数学日志、数学周记等方式来反思听课、解题中的不良习惯。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坚定信念,把握新课标,领会新理念,用好新教材,将课程改革进行到底,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3

2. 孙杰远 初中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5

3. 曹勇兵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