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发展新格局

经济发展新格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发展新格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发展新格局

经济发展新格局范文第1篇

一、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地带仍将是投资的热点地区。

首先,从石油、铁矿、粮食、棉花等重要资源的供给看,国内储量不足;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大多从资源开发起步,而资源开发一般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回收慢等特点,勘察开发和生产成本高。海外进口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仍具有较大竞争力,我国的产业结构将偏重于制造业而非采掘业,虽然东部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不断加快,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布局的重心仍在沿海。

其次,沿海地区的产业密集度高,企业之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分工关系,以降低生产成本。

再次,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相对较低。西部建设所需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往往高出沿海城市好几倍,这自然会影响到对西部投资的经济效果。另外,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国土面积小、社会管理成本低。西部地区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总水平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管理水平低,管理成本高。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会有较大程度提高,与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有望缩小。为改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国家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财政转移支付和用于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的资金也会不断增加。

政府投资的倾斜有利于西部地区人民收入的提高。东西合作的加强、城市规模的扩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活力的提高,不仅能够增加就业,而且能够提高工资水平。随着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改善、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人口将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向东部地区流动,西部地区的人口可能出现减少的趋势。“分子”增加,“分母”减少,人均收入必然增加,相应东部地区的“分子”、“分母”同比例增加,因此二者差距有望缩小。

二、三大城市群继续主导中国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经济规模占全国比重越来越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引擎。

长三角在上海的辐射带动下,外资增长迅猛,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加工基地。未来30年,长三角腹地将继续扩大,江苏、浙江全省以及安徽一部分地区都将进入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地区将和香港、澳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其优势更大,辐射力更强。京津冀城市群中各大城市特色和优势十分明显,互补作用强。北京具有政治、文化和高科技优势,天津具有港口和制造业优势,石家庄具有商贸业优势,一旦突破行政藩篱,发展潜力就会迅速释放出来。可以肯定,三大城市群在未来30年仍将主导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它地区都难以望其项背。

三、新城市群不断涌现

随着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和城市建设方针的改变,抑制大城市发展的诸多因素将不复存在,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将大大加快。中等城市最有发展潜力,且多是区域经济的中心,随着户籍制度的变革和市场化的推进,许多中等城市将迅速成长为大城市。到2030年,我国10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将超过100座,5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将超过200座,绝大多数地区级城市都将跻身于大城市行列。

省域范围内将形成多个经济中心,规模不等的城市大多对应不同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它们不仅集聚着区域内先进的制造业,也是区域内的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对区域的经济活动起着调节、辐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省的经济中心有可能与行政中心出现偏离,如已经形成或初见端倪的新的省内经济中心有青岛、大连、厦门、深圳、包头等。此外,随着各省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各省区经济的发展,会逐步改变省内单一经济中心的格局,逐步发展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

除三大城市群之外,新的城市群将不断涌现。现在已露端倪的有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江淮地区、湖南中部、吉林中部、北部湾、天山北坡等都有希望成为新的城市群。大大小小的城市群、产业带和经济圈将推动区域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并对“诸侯经济”形成冲击。

四、京广线中段和长江中游地区可望崛起

这一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和安徽的沿江沿湖地区,以前被称为中原五省,是中国交通条件最好、资源比较丰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却比较缓慢。近年来,经济发展开始加速,优势重新显现出来,形成具有一定影响的经济区,如武汉、襄樊、宜昌三角区,长沙、株州、湘潭经济区,南昌、九江和景德镇经济区,安徽沿江经济带。京广铁路沿线的大中城市发展很快,武汉、长沙、郑州三大城市呈遥相呼应之势。钢铁、汽车、食品、机械制造等产业已具有相当竞争力。这一地区有望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以满足内需为主的消费品、中间产品和投资品并重的制造业中心。

五、中国经济重心有北移趋势

中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在东南沿海地区,这是由不同区域所具备的各方面条件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两处形成中国经济增长核心区。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带动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

从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心向西转移存在着一些客观限制。无论从历史的发展,还是从区位条件来分析,北部沿海地区有足够的理由成为潜在经济增长核心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水资源条件的改善,制约北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因素将逐步化解,经济重心向北转移的趋势有可能成为现实,广义的环渤海地区的重化工业将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

六、国际合作继续加快,次区域经济合作加强

经济发展新格局范文第2篇

《意见》强调,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是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的先导区和推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率先崛起的强大引擎。加快推进“三区”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建设兰州新区、推进“3341”项目工程的重要举措,对我市实现经济实力雄厚、生态环境良好、文明程度一流、建设水准较高、城市管理有序五个城市发展目标关系重大。

《意见》指出,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统筹“三区”总体规划,调整优化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重点衔接土地利用空间、快速交通系统、水资源利用、生态屏障环境等规划,建立相互融合、协调推进的建设发展格局。明确各自产业错位发展的主攻方向,适时调整兰州高新区、经济区空间布局规划,使之与兰州新区产业发展规划衔接融合,增强“三区”之间的发展关联度。有计划地将高新区、经济区辖区内的装备制造业、新建工业项目,大型物流园区、综合批发市场等向兰州新区转移布局建设。

《意见》指出,全面对接兰州新区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现代物流业七大产业,协调推进“三区”融合,实现兰州新区与高新区、经济区开发建设和产业升级“双轮驱动”,形成“三区”独立运行、优势互补发展新格局,努力提升整体经济实力。把我市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兰州新区围绕建设“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现代物流业七大产业。积极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着力引进国内外航母式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超大型现代物流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

兰州高新区重新规划雁滩园区,主要发展科技研发、产业孵化、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新型服务业;重点发展高新区榆中园区,将连搭乡、定远镇纳入榆中园区建设“兰州东部科技城”。以“兰州东部科技城”项目为重点,实施国际会议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公用配套设施建设,打造集产业转型、科技升级、研发培育为一体的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加快建设重离子治癌中心、航天科技、生物工程与食品、新医药、国家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研发中心和省属科研院所集群研发中心,努力把兰州高新区建成西北内陆地区科技研发孵化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集聚地。

兰州经济区在新区现代物流、高新技术、生态产业园中重点发展物流配送、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建设国家战略能源资源储备及转运中心和现代物流、循环经济示范、军民产业结合示范基地。努力把兰州经济区建设成为国际物流产业园区。

《意见》明确,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赋予新区和开发区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两个开发区条例的政策效应,实现兰州高新区、经济区享有的各项政策融入兰州新区,兰州新区的相关支持政策覆盖高新区、经济区。

到2015年,“三区”生产总值达到103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39.6%以上,其中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500亿元、360亿元、170亿元,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19.2%、13.9%和6.5%。到2020年“三区”生产总值预期达到265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50%以上。“三区”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园区增加值的70%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

《实施意见》关键词——

指导意见

重点在规划、空间、产业、政策、机制五个方面加快融合发展,建立相互融合、协调推进的建设发展格局。明确各自产业错位发展的主攻方向,增强“三区”间发展关联度。

政策优惠

充分发挥两个开发区条例的政策效应,实现兰州高新区、经济区享有的各项政策融入兰州新区,兰州新区的相关支持政策覆盖高新区、经济区。

目标:

到2015年,“三区”生产总值达103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39.6%以上;到2020年“三区”生产总值预期达265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50%以上。

错位发展

兰州新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现代物流业七大产业。

兰州高新区重新规划雁滩园区,主要发展科技研发、产业孵化、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新型服务业;重点发展高新区榆中园区,将连搭乡、定远镇纳入榆中园区建设“兰州东部科技城”。

经济发展新格局范文第3篇

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行动: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两手并重”,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统筹并举”,着力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到2015年,初步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需求结构调整行动: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调整需求结构的战略重点,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形成消费主导、内外需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8万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87万亿元,进出口总额超过6500亿美元,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六大计划”,加快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创新人才高地,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使自主创新成为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到2015年,力争在“十一五”基础上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

经济发展新格局范文第4篇

首先,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会进一步突出广东省地位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构建广东开放新格局。其次,将加强我国与东盟地区战略合作,打破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格局,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贸易新格局。其三,对于重塑蓝色文明,提高国际话语权有着重要意义。其四,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沟通与合作,以经济为纽带,消融政治隔阂,构建睦邻友好关系,确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其五,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规划,将提升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国际竞争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及辐射范围,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提高广东的国际知名度,扩大广东在东盟地区、亚洲地区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增强国际影响力,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广东要再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续写海上丝绸之路辉煌,必须着眼以下几点。一是推动粤港澳融合,打造一体化大自贸区。以解放思想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全方位推进粤港澳经济和社会的融合,提升粤港澳区域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创新合作模式和体制,深化合作领域,打造一体化自贸区。构建合作新平台,创新金融体制,推动政策突破。在完成内部整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粤港澳大平台,推及与东盟的合作,打造新的区域增长极。

二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动经济国际化。首先,推动企业走出去,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吸收国外企业核心技术,打造高端的高科技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其次,加强海外投资,实现资本利益最大化。再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体制内外人才流动界限,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吸纳更多的海内外人才,建设广东人才高地。

经济发展新格局范文第5篇

我们坚信,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有各界朋友的热情关怀,有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嫩江城乡一体化发展,一定会阔步前进;嫩江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迎来一个春意盎然、百花争艳的美好明天!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按照黑龙江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战略部署,黑河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指导意见,嫩江县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注重解决“三农”问题,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县域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努力打破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实现区域内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和可持续发展,让全县人民群众共享现代文明。

2010年7月,省委、省政府把我县双山镇,确定为与农垦九三管理局合作共建城乡一体化全省试点。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造,先行先试。投资7,3亿元建设28个重点项目。规划与建设同步实施,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同步推进,产业培育与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加快了基础设施、居民新区、产业项目、社会事业“四项建设”,实现了耕地向垦区、产业向园区、农民向社区、劳力向非农“四个转移”,推动了农业现代化、镇域工业化、农村社区化、经营市场化“四化进程”。破解了体制、资金、土地流转、农民进城社会保障“四个难题”,在双山镇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搬迁、大拆迁、大建设的“造城运动”。实现了耕地向农垦转移,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实现了产业向园区转移,推动了镇域工业化;实现了农民向社区转移,推动了农村社区化:实现了劳力向非农转移,加快了经营管理市场化。双山镇城乡一体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全国各地经验和双山镇试点实践告诉我们,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