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视文学的分类

影视文学的分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视文学的分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影视文学的分类

影视文学的分类范文第1篇

随着英语重要性及英语学习人数的激增,我国对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 , 这就使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更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为了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各高等院校除了加强本校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外,还纷纷聘请外籍教师,并且数量与日俱增。

一、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㈠文化冲突:不了解中国的英语教学;不了解中国学生学习;与学生交流互动不足;对中国教学环境不适应。

㈡教学动机:相当一部分外籍英语教师来华前所学专业或所从事职业与语言学、教育学无任何联系,而是出于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在中国旅行、中国高校外籍教师薪资水平高等原因选择在中国高校教学英语。

㈢教学方法:部分外籍英语专业教师为了调动课堂气氛,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过度使用游戏、表演等教学方法。虽然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其教学过程中不参照固定教材;教学内容过于浅显,不具系统性和完整性。很多同学抱怨没有学到什么知识,反倒占用、浪费太多时间。不少同学反映,“外教”的课堂讲授有时显得杂乱,缺少系统性、严密性、逻辑性。

㈣教学资历:在学历分布中大部分的外籍英语专业教师仅具有本科学历,其次为文学硕士。所调查的外籍英语教师中仅有少数拥有博士学位,且其博士学位和英语教育没有关系。

㈤教学内容:许多外籍英语教师认为高校采购的教材陈旧、过时,不适于教学,因此他们经常抛开教材,使用从本国带来的参考资料供教学使用。由于没有固定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目的也不明确,上课又较随便,长久以往,很多同学不明确自己究竟在学什么,该朝什么方向努力。而外籍英语教师则喜欢自由、随意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形成自身独立见解,因此往往忽略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基本不纠错、不纠音。这一期待与结果的差异往往让中国学生觉得在外籍英语教师课堂上没有学到什么,没有提高口语水平。

㈥教学管理:很多外籍英语教师对教学文件(包括学生成绩记录表、课堂日志、教案等)、考试须知、课堂管理须知、课外辅导、相互交流活动等都不太了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学习情况系统的记录和确切的了解,缺乏与学生必要的课后交流与互动,其课程考试通常具有很大随意性,难以系统地考核学生对某一领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高校外籍教师教学资源建设的建议

(一)对学校管理机构

1、建立外籍教师培训制度。对来华执教的外籍英语专业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前进行上岗培训。由具有教学经验的中国英语专业教师对我国的教育体系、考试要求等做出详细的解释。利用已具备教师资格、且在中国已经从事数年的外籍教师自身资源解答新来教师的疑难问题。

2、建立外籍教师考核制度。教学负责人应对外籍英语专业教师所承担的课程提出具体要求,外籍教师以此为依据撰写课程计划,由负责人审核通过方可进行授课。对外教的授课效果通过。

3、建立外籍教师奖励制度。对教学效果好,教学投入的外籍英语专业教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学年应给予适当的精神与物质奖励。

4、加强管理。加强中外英语专业教师交流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将外籍教师的管理等同于中国教师的教学管理。应要求外籍教师参加教学活动,加入中国教师的教学研讨。

5、建立固定的中外教师交流机构。高校外籍英语专业教师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外籍教师的聘请和中国教师的派出,以便教师资源共享,从而保证外籍教师的质量。

(二)对学生

1、充分利用外籍教师资源。很多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苦于没有说英语的口语环境,外籍英语专业教师本身是一笔很大的资源,学生应充分利用与外籍教师接触的机会,积极学习外语地道的表达方式,提升口语流畅度,锻炼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

2、主动去适应外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由于教育体系以及文化的差异,外籍英语专业教师与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沟通交流存在一定障碍。但外籍教师风趣幽默的课堂气氛,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对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以及文化视野的培养有较大促进作用,学生应积极主动去适应这种风格,而不能被动排斥。

影视文学的分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影视;文学;英剧;文学气质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一、从英剧的文学气质说起

2010年9月,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推出的英剧《唐顿庄园》首播,迄今播出二季,不仅赢得了本国观众之心,还产生了巨大的海外影响,先后夺得美国艾美奖和金球奖的多项大奖,并在2012年上海电视节上摘取“海外电视剧大奖”金奖。电视剧从1912年泰坦尼克号失事带给英国一个贵族之家的影响讲起,其中财产限嗣继承法的限制,一对年轻人逐渐克服“傲慢与偏见”的爱情,立刻唤起文学爱好者对奥斯丁的文学经典的记忆。人们纷纷发问:此剧改编自英国哪部古典小说呢?

其实这出剧为英国身兼作家、电影导演和编剧,曾以《高斯福庄园》勇夺奥斯卡最佳剧本奖的朱利安·菲洛斯的原创作品。剧作所具有的浓郁的文学气质,集中体现了英剧的一大特色。

英剧的文学气质首先体现在充分利用本国丰沛而优秀的文学资源。作为公共广播电视代表的BBC(英国广播公司)出品了一系列由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从1978年开始,以恢弘的气势将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全部制作成电视剧;单是19世纪的优秀文学作品,诸如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盖斯凯尔夫人的《妻子和女儿》(电视剧译名《锦绣佳人》)、《克兰福德》、《南方和北方》,等等,均在荧屏上一一展现。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传统文学的辉煌时期,从经典作家到有特色的小作家,BBC文学改编剧均给予关注,并因其对名著的忠实、出色的演绎、精美的制作而赢得一大批拥趸,BBC电视剧也因此几乎成了文学名著改编剧的代名词。

即使是并非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是由编剧原创的电视剧本,也往往具有明显的文学气质,这也是影迷们所谓的“文艺范儿”的一个重要标记。就以《唐顿庄园》为例,围绕着庄园继承问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与爆发期间那充满变迁、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将人物与庄园的命运交织展开。其中有贵族、平民,上层主人、下层仆人,纷纭的人物,复杂的关系,锋芒毕露或是暗潮涌动的戏剧冲突,悬念丛生或是峰回路转的情节铺陈。不同人物之间的故事,各自独立又相互交错,表现出隐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复杂的人性。同样是原创性的、表现青春叛逆题材的电视系列剧,从2007年起在英国第四频道播出、也受到中国网友热追的英剧《皮囊》(豆瓣网上网友对每一季的评论少则数千条,多则数万条)就比美剧《绯闻女孩》深刻,写尽了青春的飞扬跋扈、张扬无羁和迷茫艰难,其中的现实感和人文意味,明显可见悠远的文学传统的影响。

英剧的浓郁的文学气质特性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视觉文化时代文学与影视究竟是何种关系?同是具有悠久历史、深厚的文学传统国度,中国可以从英剧发展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二、影视进逼。文学败退?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传媒技术的影响下,现代文化出现了从以语言为中心向以视觉为中心的转向。视觉文化无处不在,影视观看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中心,而传统的文字文学作品的阅读明显减少,文学的风光不再。今天,我们不断听到关于文学因为受影视步步紧逼而节节败退的悲观说法,甚至“文学终结论”或“文学死亡论”时有耳闻。

“文学终结论”基于一种认识:存在着一个有着明确的内涵和清晰的疆界并固定不变的文学观念。应该说,文学自产生以来所具有的超功利性的审美属性,没有产生根本变化,但随着从口语媒介、文字书写媒介、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形式的更新,文学的文本形态在不断变化,相应地文学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就近现代文学中的大宗小说而言,印刷技术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9世纪报纸的发展和连载小说的形式,推动了小说的文化消费,加强了小说认识和娱乐的双重属性。而20世纪以来影视这样的电子文本,采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可视可听,进一步强化了文学的娱乐本性,文学成为一种极其大众化的精神消费品。随着科技发展和网络普及,文学文本形态发生新变。据《新京报》报道,今年8月举办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显示:数字阅读已成出版潮流。当有人感叹文学退隐的时候,我们在互联网上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文学“农贸市场”:“玄幻·奇幻”、“武侠·仙侠”、“科幻·灵异”、“耽美·同人”等,之下还有“盗墓”、“穿越”、“后宫”等热门题材类型,数量惊人,阅读者众多。

今天的文学的生态是芜杂的,市场化、大众化和传媒化联袂而来,文学生产体制包括生产、流通、评介和接受,已经并且还在发生着变化。当我们把文学当做一个芜杂而真实的存在而并非一个抽象的观念时,我们就不再轻易地把文学看作“明日黄花”,或是把电子时代的主要符号——影像看作是文学的替代者。电子媒介时代可能会使一些文学样式衰落淡出,也会孕育产生一些新的文学样式;可能会使传统媒介的文学形态被冷落,也可能产生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交融形态。

影视与文学各有独立性,但又密切相关,甚而相互渗透、相互成就。

影视文学的分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影视表演;市场意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8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3-0265-01

在新的时期,戏剧和电影、电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的艺术形式。随着音乐剧进入中国表演市场并被大众所接受,多媒体、3D电影等影视表现形式相继出现,观众对演员的创造力、文学和艺术修养都有很大提高。影视表演教学应该进行改革,以此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影视表演教学理念的更新

(一)文学修养是影视表演教学的基础。“重艺轻文”的现象在影视教学中普遍存在。很多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未认识到市场意识的重要性。影视表演教学的前提是良好的学生,但是良好学生并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演员要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才能对剧本、对市场意识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培养市场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使学生在提高专业知识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二)市场意识的培养是影视表演教学的关键。影视表演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目的是成功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演员的表演不是严格按照剧本表演,需要依据生活积累、文学修养、专业技巧和高尚品格,以及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将人物形象塑造出来。目前,很多导演将创作焦点和视线转移到演员,并希望演员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塑造人物形象。

二、影视表演教学形式的探索

(一)实行文学作品改编的片段教学。“文学作品改编片断”要求学生以文学作品为素材,对剧本进行自我改编,设计出人物生活环境的舞台艺术,并自己导演,承担服装、音响和效果等方面的探索。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舞台组织能力,还能加深对影视表演艺术的综合认识。“文学作品改编片断”适合中、长篇小说,其通过文学阅读来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人物关系、人物性格,帮助舞台表演技巧尚未成熟的学生通过舞台行动能力。同时,在文学改编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突破传统教学中老师做导演的局限性。

(二)自创散文表演的教学。“自创散文表演”的教学要求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散文创作,实现学生真正的自我发挥。“自创散文表演”形式,既帮助学生讲台词课、形体课和声乐课上学到的知识融入到表演中,又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管理能力。因此,“自创散文表演”的教学,可以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完善表演教学体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影视表演教学方法的新探索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使其主动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影视表演中,没有现成的创作模式可以借鉴,每一个角色都是一次创新。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学生创意中的闪光点,给予一定的肯定,让学生感受自己的成就,并不断进行创新。

(二)培养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影视是一个不断修改的探索过程,很多学生在作品被否定的时候出现焦虑、痛苦,甚至失望。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直接和间接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培养学生的坚强意识。通过实际的成功案例来鼓励学生,使其总结失败的经验,树立坚毅的品质,以此适应影视市场的需要。

(三)表演教学中心从教师转为学生。在片断表演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以往的“教师指定片断教学”变为“学生自选片断教学”。教师依据教学计划提出自己的教学要求,按照要求进行片断的排演。教师依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进一步的教学要求。教师通过“点评”和“提出意见”帮助学生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调节,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参与片断创作策划的积极性,使其成为适应市场需要的创造型演员。

(四)重视课余时间学生的自我学习。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课时量巨大,不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提高自我潜能,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空出更多的课余时间,使其更好地发挥自我潜能。

影视文学的分类范文第4篇

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具备影视多媒体进行对阅读的辅助教学已经是一种流行的手段,对影视的欣赏能力已远比掌握现有知识更有积极意义。一方面教师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目中无“人”,学生很少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学生阅读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抑制,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导致当前的高中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伪阅读现象,从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都存在着无效阅读的现象,制约了学生的发展。那么针对这些现象,怎样才能够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手段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调查显示,利用影视辅助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影视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并且它也是一种时展的标志和体现,利用影视辅助不仅能够让学生提高阅读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提高相应的阅读能力。基于以上考虑,本文的研究意义可见以下三个方面。1、有利于学生语文阅读的进一步深化。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是多注意汉字的字音、字形,阅读量的大小以及阅读的正确性,但是往往既没有多大的阅读效果也没有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影视辅助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影片声音、动作等的欣赏明白该有的意境与掌握阅读的精髓。2、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阅读是枯燥的,也是乏味的,面对密密麻麻的文字,学生容易出现盲目感,也会失去阅读的目的与兴趣,但是影视教学带有一定的声音和动画,给人的感觉耳目一新,加之它的声音与视像的描述,将会使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借助影视的描述形象生动的进行记忆与理解。3、有利于改掉学生死记硬背现象。不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死记硬背,将书上的条款、例句、作者出生年月、朝代等进行死记硬背,但是影视辅助将会让学生在阅读期间通过动画记忆,语言记忆等,并且能够通过影片的回顾来增强学习知识记忆的加深。

(二)该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在语文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面比较传统、落后,部分学校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对词汇量进行掌握,并且阅读大量的书籍提高经验和阅历,部分学校虽然进行了影视教学,但是根本就没有将其落到实处,也没有一定的体现出其视觉或者听觉的有效性,更没有办法体现影视阅读本身的目的,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讲,听音乐、看书、看电视已经是每天的必修课,辅助语文阅读的影视资源有很多种,主要就包括了戏剧、文学、绘画、音乐等各种内容,并且影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引导他们想象,在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由于高考的临近,学习压力的增大,学生已经很少有时间在去阅读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吸取名篇名著里面的精髓与营养。但是高中学生的学习不能够完全没有影视的辅助,让影视带来他们来自视觉与听觉上面的感触,名著蕴含了传统的思想与文化精髓,是传统的文本著作,里面的内容极其深奥复杂,如果运用影视的动漫效果对其进行辅助教学,将会让阅读过程更直观、生动、有趣,对一所中学2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这200名学生里面,通过影视辅助进行语文阅读的占78%,通过单纯的进行语文阅读的仅占据12%,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的是,在高中的语文阅读中,不仅阅读效果在过去的基础上都明显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2.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很多民族有着优秀的阅读传统,关于阅读的话题屡见不鲜。目前,国际上对中学生阅读心理研究十分重视,国际上有专门性的阅读研究协会和学校图书馆协会。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中学还专门开设有关信息知识与图书馆用户指南的课程,以帮助中学生提高课外阅读水准。相比而然,我国目前尚未参加此类国际性青少年阅读研究组织,对阅读问题的推广与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外对阅读的学生认知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心理学与教育学角度分析各种阅读的内在机制,并对学生阅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国外对阅读的理解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世纪60年代,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阅读被看成是被动、精确、“自下而上”的过程。1971年,Smith用心理语言学理论观察分析了第一语言阅读过程,提出“冗余”(redundancy)理论,认为阅读时信息来源有四个:“视觉、听觉、句法和语义”,这四个信息来源往往是重复的,如果阅读者能充分利用其它三个信息来源,就可减少对视觉信息的需求。国外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将影视纳入语文阅读中,经过多年的分析实践可以得出的是,国外的阅读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并且有了一定的进展。国外在影视、文学、绘画、诗歌、音乐教学上面都有所突破。

(三)对影视辅助阅读教学介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反思

影视辅助教学早以引起教育学家的关注,但一直以来都颇有争议,但不管怎样,影视教学在近年来已在语文教学中站稳了脚跟,成为了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但影视作品必竞只是导演手中的平面处理作品,并不能取代文章的重要地位,而且随着影视商业化的重要功能,很多影视作品已成为了导演的摇钱树,随意的篡改作品原意,已不能真实的表达原著的原意。因此,影视辅助只能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不可以将其做为教学的主要依据。另外,影视辅助教学还有很多弊端。

3.1影视作品具有浅显性的弊端

影视作品不是原著,更多的是导演和制片人根据各自的意愿,对原著进行篡改后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称之为作品,因此,观者无法通过影视阅读进入深层的阅读审美空间。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还是原著中的文字顺序和组合,是形容词、动词以及各种不同语法的灵活机变应用,只用浅显的影视作品显然是难以表现文学作品深刻内涵的。

影视文学的分类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文学;影视艺术;艺术作品;视觉殖民;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Visual Colonization" and Film and TV Adaptation of Literary Works

WEI Yi-d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ngdong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Jinan, Shandong 250014)

自19世纪末西方社会发明照相术以来,机械复制的图像日渐逼近和包围了现代人及其整个生存空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在当代社会,信息传播与接受媒介已经明显严重地依赖于机械复制的“视觉机制”,日益扩张中的新的视觉文化占据了整个社会文化的主导地位。在这样一个时代,整个外部世界固然已被图像所表征,甚至连我们的存在自身也被图像所表征;存在必须藉由视觉及视觉体验才能确证,如果不能以某种视觉图像呈现出来,存在本身就值得怀疑。当代人类的生存已经成为视觉化的生存。

事实上,在多元化的当代文化生态中,由现代科技特别是机械复制技术培植起来的视觉文化明显“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①当代视觉文化的影响已经蔓延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及其各个层面。在此背景下,艺术的所有领域都遭受到了视觉文化的强劲冲击。在艺术中,对视觉因素的依赖以及视觉体验的强调,从来没有达到今天这样深的程度。

当代社会的艺术生产与接受明显地受到了日渐强势的视觉文化的巨大冲击,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艺术现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概括起来说,这些现象与变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视觉艺术清洗了所有非视觉因素并最终独占了艺术表现与艺术体验的全部,走上了视觉极致化的道路,即“视觉垄断”;另一方面,非视觉艺术中的非视觉审美感知的基础被视觉景观与视觉体验所铲除和替代,走上了视觉化的美学道路,即“视觉殖民”。②视觉在非视觉艺术领域中的殖民,旨在破坏非视觉艺术中原有的各种非视觉的审美感知基础,并以单一化的视觉感知基础加以替代,以汇入当代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视觉艺术及视觉文化。

视觉在文学中进行殖民的方式多样。一种重要的方式就是,当下大量地将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经典改编为影视作品。自从电影、电视诞生并成为一门表演艺术以来,影视艺术一直希望在文学中寻求营养,从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一般能够获得深层次的意蕴。但问题是,在视觉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代,对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出现了新的特点。

对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共识:尊重原著。但这里有一个深刻的悖论:若改编后的影视作品真正保持了原著在语言层面上的“叙事”或“描写”,那么它就违背了影视作为表演艺术的特性;反过来,若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严格遵循了它作为表演艺术的典型特征,那么它就必定会背离原著的真正意蕴:存在于语言叙事中的文学性。这是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中的两难之境。所以,影视改编的实践提供了一个折衷方案,这也是共识:将原著中的语言叙事以机械复制的影像再现,将原著中的人物形象的语言塑造以演员的表演再现,即以故事与人物为契合点。就熟知原著的观众而言,他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这个”人物,恍惚之间以为就是他在原著中读到的“那个”人物;展现在他眼前的“这个”故事也就是他在原作品中所读到的“那个”故事,而且从影像中感悟到与原著同样的一种深层意蕴。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改编的电影《哈姆雷特》、《理查三世》、《奥赛罗》等,就是严格严重原著的情节与人物设定,甚至“照搬原著的剧本,在内容上不加以改动”③,以劳伦斯•奥利弗、简•西蒙斯等优秀演员的精湛、深入的表演最大程度地贴近了原著。国内一批优秀的电视连续剧如上世纪的《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也是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的极为成功的范例。

但是,在视觉文化时代特别是在景观社会里,如同居伊•德波所认为的那样,视觉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所有其他感官;视觉景观毫不客气地复制自身,不断扩张,从一个领域蔓延到另外一个领域。④可以说,对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已经严重背离了“互文性”的原则,即背离了基于语言与影像两种文本的底蕴层面上的一致性。视觉因素及其视觉体验已经相对独立出来,单纯展现并刻意放大原著当中所描写的种种“景观”,放弃了对原著的深层意蕴的表现,甚至为了展现“视觉景观”打断叙事、丢弃表演。因为,相对于深层意蕴、表演等这些传统电影美学所倚重的因素,单凭“景观”这种元素就足以撼动当代观众的眼球。同时,这也是视觉文化时代的影像产品商推销其视觉消费品的一种经营之道,它将机械复制的图像或影像组织成消费品,推销给视觉化生存状态下慵懒的当代人,满足他们的视觉消费需要,进而攫取商业利润。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下大量的文学作品被反复改编为影视作品,从古典史诗到经典名著再到现当代小说家的作品,无不涉猎。正如阿贝尔•甘西所说:“莎士比亚、伦勃朗、贝多芬将拍成电影……所有的传说、所有神话和志怪故事、所有创立宗教的人和各种宗教本身……都期待着对它的复活,而主人公们则在墓门前你推我挤。” ⑤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当前文学的自信心不足。因为,在视觉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代,文学已经丧失了昔日“它在艺术大家族中的霸主地位,它已由艺术的中心沦落到边缘,其霸主地位由影视艺术所取代。” ⑥处境堪忧的文学要想不被当代所抛弃,似乎只有一条途径:走向影视艺术及视觉文化所盘踞的中心。既然“语言”这具“旧皮袋”已经失去魅力,那么唯有装进“影像”这只“新皮袋”之中才得保全。在这个意义上,对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客观上成为视觉在文学中进行殖民的一种方式。

对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看起来好像是电影与文学的互惠共赢:文学借助影视得到最大程度的普及,电影由于文学的支撑获得深厚意蕴。但问题在于,在当下的景观社会背景下,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的实质是,艺术生产抵御不住景观美学的巨大诱惑,偏离了文学与影视的最佳契合点:一方面,文学作品中的想象空间被影视的镜头和画面等视觉语言所固定,从而也就从根本上被取消了原著中的意蕴;另一方面,为逢迎影像,影视作品趋向单薄化,成为单纯的视觉景观,这必然在事实上导致影视艺术淡化甚或放弃它重要的特质――表演性。

一般而言,大凡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一种令人回味的深层意蕴,这是文学作品的结构中最深远的一层,仿佛行星之虚无缥缈的“光带”,英伽登称之为“形而上质”。意蕴是由读者的意向所引发和赋予的:他站在一定的审美距离上趋向作品中孤立的“意象”,将它引向更广阔的艺术空间,将“有限”引向“无限”,作品由此便获得了“盈余”或“增值”的意义,即意蕴。将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出色的工作仍旧能够在一定程度保留甚至进一步挖掘原著中的深厚意蕴,因为尽管文学故事及其人物是以影像“展示”出来的,但这种视觉展示仍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仍旧会在观众的体验空间当中留下一定的空白,在观众与其视觉文本之间仍旧保留一定的“距离”,哪怕这段距离只是些许。但是,在视觉文化的时代,特别是在当下的景观社会里,人们往往禁不住影像的巨大诱惑,对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在实践上往往就成为从原著中提纯和移植非凡的“视觉景观”并加以展示。这意味着,借助于影视改编,视觉成功地实现了它对文学的殖民,以逼真、细腻、富有鲜活感的镜头和画面将原本属于想象的、超越性的文学世界降格为“现实”的一部分,读者观看它就如同观看他身边的生活一样。这样,为“现实”所禁闭的艺术意象(影像)无法超越自身进入更为深远的审美空间,从有限的意象进入到无限的意境,因而,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也就丢失了它源于原著的一切可能的深层意蕴。

2004年5月,由沃尔夫冈•彼德森导演、大卫•本尼奥夫编剧的史诗故事片《特洛伊》改编自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不朽史诗《伊里亚特》及相关的古希腊传说故事。为再现史诗所描写的惊心动魄、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投入了当时最高纪录的巨额成本,达1.75亿美元,邀请了好莱坞众多大牌明星出演,耗费巨资建造了作为拍摄场地的特洛伊城池,同时在后期制作方面借助数字合成技术制作了电影中的很多壮阔的战争场面。就再现富有视觉冲击力、壮阔的战争场面方面,精心打造的《特洛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华纳公司赢得全球票房高达近5亿美元。尽管电影《特洛伊》给予观众以震惊的视觉效果,但是它在美学意蕴上却与原作《伊里亚特》相去甚远,它很少传达出史诗的那种庄严、深邃的悲剧美的意蕴,更加缺少史实故事的那种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

根据史诗及传说,希腊联军动用了一千只战舰、十万兵士横渡爱琴海,与特洛伊人展开的十年之久的战争,只为夺回一个美女海伦。荷马在《伊里亚特》中对海伦的美貌只作了侧面描写,当海伦第一次出现在特洛伊城池观战,长老们看见无不唏嘘赞叹。在现实世界与史诗所描写那个充满着激情、悲壮和崇高情感的文学世界之间,读者与作品的距离感油然而生,而这一距离感便赋予了史诗作品以深邃的意蕴。但是,在电影《特洛伊》中,由德籍法国演员黛安•克鲁格所饰演的女主角海伦远没有给观众以遐想和迷恋。尽管戴安•克鲁格具有非凡的美貌,将海伦演绎得如此娇美和惹人怜爱,但仍无法令大多数观众满意。当屏幕上的海伦裸着身子对帕里斯王子说:“这个星期我已经错了很多次了”,观众觉得她仿佛就是现实中的某个女人,因为她说着跟生活中所有女人一样的话,眼神中透露出跟生活中所有女人一样的喜悦和幽怨。其实,观众对影像的“直视”已经取消了他与电影中的人物之间的距离,也就取消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立的视角。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说:“虽然我们是坐在花了票价的席位上,但我们并不是从那里去看罗密欧和朱丽叶,而是用罗密欧的眼睛去看朱丽叶的阳台,并用朱丽叶的眼睛去俯视罗密欧的。我们的眼睛跟剧中人物的眼睛合而为一了。我们完全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世界,我们没有自己的视角。”⑦因此,当艺术就是他身边的事情时,当艺术与现实没有了距离,艺术作品也就失去了它所有的审美意蕴;相应地,文学作品遭遇视觉殖民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以当下性的画面和声音呈现文学作品所虚拟的世界时,文学作品原有的那种深层意蕴也就不复存在了。

不仅如此,在现代商业社会,影像已经演变成商品,电影承载了现当代人的很多的消费需要和潜在欲望,特别是像《特洛伊》这样的好莱坞商品片更是如此。导演和编剧不可能如同作家那样可以自由地、单纯地按照文学性的要求来构思电影故事,表达对生活的理解,传达深层次的艺术意蕴,因为他们不是单纯地创造一件艺术品,而首先是制造一件商品。在史诗中,荷马可以一边叙述战争的进程,绘声绘色地描述双方英雄在战场上的厮杀,表白他们内心的喜悦与苦恼;一边暂时离开故事,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上对故事发表自己的感叹和思考,这将史诗引向了一种崇高而又深沉的境界,为史诗平添了惊心动魄的深层意蕴。荷马可以这样喟然感叹,但是电影导演和编剧却不能这样做,就算他们如同荷马那样有着深刻的哲理思考。因为,比之于上一堂沉闷的哲学课,观众更希望花点钱娱乐一下自己,他们更希望在屏幕上看到已经湮灭的古典胜景以及波澜壮阔的、血腥的战争厮杀本身――事实上《特洛伊》这部电影的最大卖点和吸引力正在于它依靠了CG等数字技术生动地再现了这些非凡的“视觉景观”。

因此,从文学作品到电影创作,导演与编剧就不得不舍弃很多东西,不得不扭曲原作中的人物形象,甚至改变赋予文学作品以深远意蕴的重要的情节设定。在电影《特洛伊》中,阿加门农不仅骄横跋扈,而且阴险虚伪,充满贪婪和野心,这与史诗中的阿加门农,在人物形象上不尽一致。根据史诗,尽管阿加门农是希腊各城邦公推的联军主帅,粗莽高傲,骄横跋扈,但绝非现代意义上的暴君。在埃斯库罗斯的悲剧《阿伽门农》中,他完全是一个值得同情和尊敬的英雄。也正因如此,无论阿伽门农率领联军攻城略地,还是战后凯旋,被妻子及其情夫所杀,都呈现出一种庄严而崇高的悲剧美的意蕴,这是真正的希腊精神的体现。但是电影中的阿伽门农在人格上却是一个地道的“小人”,这样的“恶人”如果没有一个“恶报”,如果不是死在故事中――准确地说是,让观众亲眼看到他就死在面前,那么观众在心理上是断然也不能接受的。尽管电影中的阿伽门农之死非常富有戏剧性,完全可以迎合和抚慰当代观众的休闲、娱乐的心理,但这无疑是电影《特洛伊》改编中最大的败笔,因为改编完全使史诗中深邃的悲剧意蕴荡然无存。同时,前来“妨碍”爱情而非“讨还”妻子的斯巴达王墨涅劳斯也倒在赫克托尔的剑下;追求真正的爱情而非诱拐海伦的帕里斯王子也得以从秘密地道安全转移,当然是美女海伦伴随着他一道逃离的。有考古学家说:“影片最大的错误就是让应该死去的人活着,而让应该活着的人死掉。”⑧电影《特洛伊》中对各路英雄最终命运的重新安排,不仅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更伤害了史诗的悲剧意蕴,它所遵从的完全是商业运作以及影像消费的规律。

编剧大卫•本尼奥夫的工作无疑一向就是极其优秀的,但在《特洛伊》的改编中,仍旧禁不住景观美学的巨大诱惑力,留下了这许败笔。这是视觉殖民以及景观美学的逻辑。这个逻辑还暗示,为了实现视觉对文学乃至电影本身的彻底征服,它还进一步制造和展示真正纯粹的视觉景观,乃至取消影视艺术的根基――“表演性”,因为“表演”基于传统美学,它试图将观众的审美体验引向故事人物的内在世界,而景观美学却要求观众的注意力停留和满足于外在的景观本身,最后使得电影仅仅是非凡的景观的一种延时性的展示,使得对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仅仅是文学文本的“视觉化”乃至“景观化”。

最后,我们仍旧期待优秀的电影导演和编剧能够高屋建瓴,在文学与影视艺术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改编契合点,使得观众能够在改编后的影视作品――这个“可见世界”当中依稀找到那个不可见的“想象的世界”,能够在镜头和画面当中体验感悟到深厚的意蕴。(责任编辑:楚小庆)

① 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② 关于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的视觉极致化与视觉化问题,可以参见魏毅东《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视觉垄断与视觉殖民》,《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

③ 赵凤翔《名著的影视改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④ 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⑤ 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60页。

⑥ 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统治――兼论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中央编译出版社《问题》,2003年第1期。

⑦ [匈]贝拉•巴拉兹著,何力译《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年版,第37页。

⑧ 张艺《死活不慎搞颠倒,给美国大片〈特洛伊〉挑刺》,《新民晚报》,2004年6月18日。

参考文献:

[1]周宪.视觉文化的历史叙事[J].艺术百家,2007,(1):1-6.

[2]常宁生.艺术何以会终结?――关于艺术本质主义的思考[J].艺术百家,2007,(5):13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