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影视专业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互动式输入 英语教学 阅读理解
一、引言
人们对于语言输入的重要性及其作用的看法不尽相同。行为主义输入观(behaviorist view of input)忽略学习者的内部学习机制,强调外部环境的重要性。通过控制语言输入,提供反馈,塑造第二语言习得。心灵主义输入观(mentalist view of input)与其相反,强调内部机制,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是先天具有的。因此,环境的作用显得微不足道,而且不够充分。
互动式输入观(interactionalist view of input)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语言习得是外部与内部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者的内部加工机制作用于输入的性质,同时输入的性质也决定学习者的内部加工机制。同理,输入的质量虽影响内部机制,但它也受内部机制的影响。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还体现在学习者与说话者的实际言语行为交互过程中。Krashen关于二语习得的“语言输入假说”理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习得语言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指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的难度应稍高于学习者目前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即“过犹不及”的状态。根据互动式输入的帮助,即通过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结合,将语言输入转化为语言学习者内化的知识。
二、互动式语言输入的积极作用
1.外在因素
(1)保姆式话语和外国腔话语
母亲与幼儿接触时使用的语言称为保姆式语言(李亚光,2009)。保姆式语言是母亲与幼儿之间的传授和交流式的语言,语句往往简单易懂,很少出现生僻词,是儿童最本质也是最早期的语言学习,对学习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儿童使用保姆式语言做感兴趣的事,或者进行交流学习。换言之,保姆式语言是儿童进行生活活动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儿童早期的语言学习和模仿能力是最强的,儿童使用保姆式语言就是对语言不断学习和巩固的一个过程,大脑不断储存知识,儿童不断发展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儿童对语言系统的学习是相对熟悉且自信的。
在保姆式语言的影响下,学生的语言思维方式得到一定的发展。因为人类活动本质和进程有一定的相似性,中西方思维的互通,对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国内外文献表明,语言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文化是相互融合促进的。大部分人继承了祖辈的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习惯使用本族文化思考问题。对于中国学生而言,中西方文化的相似点,对于中国学生阅读英语文章有一定的语言迁移影响。由于文化域的交叉和相互融合,大部分中国学生在做英语阅读理解时,能够掌握英语文章的全局,充分理解原文意思。这对英语阅读理解有一定的正面迁移影响,有助于培养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2)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输入
语言输入对于英语语习得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就目前学生的英语学习环境而言,课堂是学生接受英语的主要渠道。与自然学习条件下语言输入的自发性特点不同,课堂语言输入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其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Hamer(1983)认为,课堂教学活动通常可分为两大部分,与语言输入相关的部分(即学生接受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和与培养语言输出的相关部分(即必要时强迫学生使用他们学过的语言)。课堂是讨论、解释语用规则、对比不同用法最理想的地方。在中国,实施外语教学的场所主要是课堂。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指导思想、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安排,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束定芳等,1996:175)。
根据Gass(1997:1)所言:“语言输入可能是二语习得中最为重要的概念,没有那一个人可以在没有接受任何语言输入的概念,没有哪一个人可以在没有接受任何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学得一门外语。”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教师课堂语言输入的有效性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中,通常将“有效”定义为“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课堂语言输入有效性提高了,学生对所学语言的理解能力才会提高。为了正确又高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在我看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即输入量、输入方式、难易程度、速率,这就意味着,为了提高课堂语言输入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教师控制好课堂上语言输入的量。由于学生的英语语言储备量还不够,加上受母语、语言知识、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学生能接受的内容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用正确的适用于广大学生的输入方式;要掌握好课堂输入知识的难易程度,既不太难又不太容易,让学生学起来不是很吃力;要掌握好适中的授课速率,因为学生在边听的时候,还要经过处理,才能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2.内在因素
语言输入分为有意识的语言输入和无意识(潜意识)的语言输入。有意识,是指事先有一定意图和任务,并经过一定努力,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学习,有意识的目的明确、任务具体、方法灵活,伴随着积极的思维和意志努力,因此它是一种主动而又自觉的活动。
(1)有意识的语言输入
有意识的语言输入对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有意识的语言输入对于语言学习者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而言,是很必要的。通过有目的学习的互动,学生学习词汇和结构将会更容易、更活跃。Kenneth Chastain曾有这样的论述:“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及社会化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与老师和同学是否相互接受,决定着他参加课堂活动意愿和热情。”Stevick认为:“教师营造的课堂气氛极大的影响着学生的动机和学习态度。”大体来说,良好的课堂气氛应是轻松、愉快、和谐、积极向上的,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最直接的影响是使他们感到自然、放松,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最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取得上佳的学习成绩[5]。因此,如果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语言输入的接收者会更加具有目的性和意识性地学习与接收一些东西。从这一层面来说,语言的学习者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者对阅读理解的兴趣,从而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2)无意识的语言输入
David Ausubel主张学习是通过有目的的、发生在人的有机体内的、把新内容与已存在的认知概念或前提联系的过程――把新词挂上已存在的认知木钉上。有目的不是一个含蓄的回答,而是一个“在不武断、实在的基础上,潜在的有目的迹象、标志、概念或前提和一个给出的个人的认知结构相联系、相结合,表达清楚,区分精确的有意识的经历”。Chamot(1995,引自许哲,ELITeaehing1997)说:“学生们需要知道他们先获得的知识是帮助他们学习新东西的有价值的工具。”当学习者有目的地把新知识与已知的内容联系起来,或当学习任务潜在的有目的(如和认知结构相关联)时,有目的学习就发生了(乐眉云,1999)。有意识可以有效获得系统而又完整的科学知识,它在学习和工作中占主导地位。同时,无意识的英语语言熏陶,能让人们在无意识中,同样取得想要的结果,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Krashen S.D.语言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1977.
[3]李亚光.保姆式语言输入对大学听力教学的启示[A].教学园地,2009.
[4]Jeremy Harmer.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Longman: Longman Inc New York,1983.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Gass,S. Input,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er[M].Mahwah,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1997.
[7]Schumann,J.H.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Getting A Global Look at the Learner[J].Language Learning Special Issue,1976(4):98-99.
[8]Lado,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57: 125-126.
[关键词]社会网络特征;知识转移;KIBS企业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3―0043―04
一、引言
回顾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虽然国外学者最早提出了知识转移对提高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对从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以下简称KIBS企业)社会网络角度如何提高知识转移水平,以及知识转移在KIBS企业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之间起到什么作用则缺乏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尝试从社会网络特征角度分析企业创新能力,希望对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这也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社会网络特征与知识转移
Wiik(2008)认为:企业社会网络为知识获取提供平台,其作用方式主要依靠企业网络的特性来进行。本文对KIBS企业社会网络的特征分析采用“关系一位置”分析方法,将社会网络特征分解为网络结构、网络关系两个维度,并进一步从联结密度、网络中心度、结构洞来分析结构维度,而从联结强度、互动频率来分析关系维度。
1 社会网络特征结构维度与知识转移。中心度是分析社会网络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Granovetter(1992)的网络结构观。他认为任何主体与其他主体的关系都会对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中心度是关于主体在社会网络中处于何种位置测量概念,以此区别主体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和优势,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更可能得到知识。Burt(1992)认为结构洞促进了企业间知识、理念、资源的流动,进而会提高知识获取、消化吸收的可能性。结构洞即当存在甲与乙存在联系,乙与丙存在联系,而甲与丙之间无联系的情况时,甲、乙、丙之间有着非冗余的联系,也就是甲、乙、丙之间存在一个结构洞,乙是这个关系结构中的中间人,乙在这一关系中比网络中其他位置上的成员更具有竞争优势。
根据上述分析以及相关文献的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如下的假设:
H1:网络中心性对KIBS企业间知识转移有正向影响;
H2:联结密度对KIBS企业间知识转移有正向作用;
H3:KIBS企业在网络中处于结构洞节点位置对其知识转移有正向作用。
2 社会网络特征关系维度与知识转移。KIBS企业的特点决定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因此,大多数KIBS企业在社会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这类企业可以称为网络中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之间往往存在技术创新的竞争剧烈,不容易建立关系紧密的强关系,更多的是员工与员工之间形成的弱关系。一方面,创新需要多样化的能力和更加全面的信息,员工之间的弱关系决定着个体的异质性强,能极大地促进企业创新。另一方面,网络成员间的交流越多越频繁,就越容易产生亲密信任的氛围。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联结强度与KIBS企业知识转移负相关;
H5:互动频率对KIBS企业知识转移有正向作用。
(二)知识转移与KIBS企业创新能力
Miles等(1995)将KIBS企业定义为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从定义可以看出,知识的获取和转移是KIBS企业的核心。一方面,企业除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以外,发现、获取并使用企业外部的知识,也成为企业创新性资产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创新也是知识转移的过程。另一方面,知识转移能够为企业创新提供知识技术资源,是企业将知识整合为企业动态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6:知识转移对KIBS企业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
(三)社会网络特征、知识转移与KIBS企业创新能力
很少有研究关注企业社会网络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过程。KIBS企业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企业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越中心,与周围的联系越多,越占据有利的位置,其在网络中就越能得到更多的资源和信息,这些资源和信息通过交流和分享,进而使行动者与其他的行动者有更好的绩效表现。企业社会网络特征和知识转移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它们共同作用并影响KIBS企业的创新能力。
本文大胆提出假设,验证知识转移在社会网络与KIBS企业创新能力中起中介作用,即:
H7:知识转移在社会网络特征对KIBS企业创新能力影响之间起中介作用。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一)研究设计
1 数据收集。本文对北京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数据采集方法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和在线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91份,占回收问卷的75%,占总发放问卷的22.75%。
2 信度和效度检验。通过信度检验,判断不同题项是否能准确反映观察变量的特性,CITC相关系数全部都大于0.30,Cronbachseα系数都大于0.70即可。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本研究的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模型可以被接受。在信度分析的基础上,对量表进行效度检验,预测试分析结果显示,网络特征、知识转移和创新能力的KMO系数都处在较好水平,所有变量量表的KMO系数均高于0.7,均通过了Bartlett's检验,证明本研究量表结构效度非常良好。
(二)数据分析
1 相关分析。相关分析可以考察变量是否相互影响,初步判断模型假设是否合理。表1给出了社会网络特征与知识转移的QAP相关分析结果。联结强度与知识转移呈现显著水平为0.01水平上的负相关,研究将以此资料进行下一步的回归分析。
2 回归分析以及假设验证
(1)网络特征与知识转移回归分析
为了验证假设,将网络特征的五个层面:网络中心度、联结密度、结构洞、联结强度、互动频率逐一带入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进一步分析表2中的数据,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模型一检验网络中心度与知识转移的关系,模型显著,对应的标准化系数达到0.001显著水平,R方调整为0.230,说明网络中心度对知识转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假设H1成立。
模型二加入自变量联结密度后,对应的标准化系数达到0.001显著水平,解释能力达到0.424,说明联结密度对知识转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假设H2成立。
模型三加入自变量结构洞,对应的标准化系数达到0.001显著水平,解释能力达到0.542,说明拥有越多结构洞的组织,知识转移效率就越高,即假设H3成立。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14。在社会网络特征的5个指标中,结构洞对模型的贡献最大。
模型四加入自变量联结强度,结果表明强关系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是负向的,因为强关系带来的是知识的重复,即假设H4成立。
模型五加入自变量互动频率,结果表明互动频率对知识转移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假设H5成立。
(2)知识转移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知识转移对创新能力呈显著正向影响,其对应的显著性概率值为0.001,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638,即假设H6成立。
(3)知识转移的中介作用
为了验证知识转移在网络特征与创新能力之间是否起着中介作用,本文对社会网络特征、知识转移和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回归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见表4。
加入知识转移后,网络特征对创新能力仍具有显著性影响,由此可以断定,在网络特征对创新能力关系中,知识转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即假设H7部分成立。
四、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北京91家KIBS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验证网络特征的五个特征中,除联结强度外,与知识转移均有正向相关关系。知识转移在社会网络特征与KIBS创新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从而假设H1、H2、H3、H4、H5、H6、H7均得到支持。
(二)提升KIBS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KIBS企业通过社会网络互动促进知识转移;另一方面,知识转移为KIBS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KIBS企业决策者应积极运用以下两种策略:
1.影像作品的介入。即便是作为文学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影像作品介入的方式也逐渐地形成一种主要的方式。如孙晓文在《论高校文学课程的影视教学》中就已将影视教学作为文学课程的重要手段。影像作品的介入,一方面可以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外一方面帮助没有阅读文本的学生了解故事大致的情节,已经阅读文本的学生温习故事并发现区别。这样在讲解作品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较为容易形成有效互动的氛围。当然影视作品的介入也必然带来一些负面的问题。例如,不是所有的文学经典都有影像资料,影像资料相对匮乏;影像作品对原作的忠实度不一或者观点有着学派的局限性;盲目使用影像作品介入的方式不但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时还会造成手段与目标脱节。因此对于影像作品的选择以及出现的时间与进程都应符合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使之成为一种合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2.文本细读与经典还原。毋庸置疑,影视专业里的文学课程的教学应该为本专业的学习服务。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影视类专业文学课程的设置,其教学内容应该是文学,但是学生的阅读量是一个致命的瓶颈。影像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另外一种艺术方式的创造,因此,教学过程中只能被当作还原文学经典的最初途径。本课程的教学最终应回归到文学上来,于是有必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引起学生对文学经典阅读的兴趣,并鉴赏其韵味。进行文本细读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细读一词,源于流行于20世纪30至60年代文学批评的流派———美国新批评。按照新批评的观点,作者在完成文本的创作后,对文本便不再拥有控制权,文本是一个封闭的内在结构。文本结构的意义需要读者的阅读来体现。读者必须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寻找暗示,从而谋求理解文本。文本片段的细读,给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学活动搭建了一个有效的中介,会使学生不再觉得教师的讲解是一种空洞与虚无的知识灌输。例如,在讲解余华前期作品残酷叙事的语言风格,再多理论阐述,还不如一个经典片段的选择,(如《现实一种》中皮皮无意识殴打堂弟的片段或者医生们解剖山岗尸体的片段)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阅读印象深刻,这会引起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思考。在影视作品不忠实于原作的时候,这种方式也是一种与影像对比阅读的极好的方式。
3.互动课堂的构建。现代的教育应该构建以教学信息为中介,教师、学生双向互动的课堂模式。关于互动课堂的建立,有以下有三种模式的探索:①课堂交流法。在此方法中,教师要立足于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让学生发表多元化的理解,形成思想的交锋,达到讨论交流的目的。在讨论过程中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学生思维训练,并对进程予以适当控制,讨论之后应由教师或同学总结。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②课题研究与展示法。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之初,可以将一部分教学内容以课题的方式交由学生自由组建小组自主完成,并在规定时间以PPT的方式展示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文学包含的作家、作品甚多,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又有利于课堂内容的深化与拓展。课题的提出既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主提出,以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方式要求老师在学生展示之前了解学生课题研究的动态,文学是一个烟波浩淼的海洋,任何人对文学的了解都不可能是全面的,尤其类似当代文学这样不断发展而又极具开放性的课程。因此,教师对学生研究动态的了解,既方便对学生的指导,也能促进新的知识与领域进入教师的知识视野,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③作业布置与专业紧密结合法。影视专业文学课程作业的布置可以尝试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例如,既可以让学生对课程范围内的作品片段进行影视改编,也可以以一个作家、一种文艺现象为内容做各种类型的节目策划或作品拍摄。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巩固,增强了学生搜集资料与安排资料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提升了学生在完成各类影视作业内在的文学性。当然这种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在影视策划、制作等与文学领域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才能达到指导学生,提升学生的目的。此种方式还可以与考核方式结合起来。
影视专业文学课程教材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的相关需求越来越大,影视多媒体技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中影视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培养具有科学的价值观和基本影视多媒体制作理论与技能的人才,本文将就以实践为导向的影视多媒体技术教学工作进行相关讨论探究。
关键词:
影视多媒体;技术;实践;教学;导向
时代的发展让我们的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逐渐普及到各个行业中去,成为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部分,在教育教学中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进行导向性教学。
一、影视多媒体教学的现状
在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下,社会对于广告策划、多媒体技术、影视技术、后期处理等相关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目前的毕业生往往很难适应工作岗位的相关要求和技能,这就造成企业对毕业生的不满意,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的问题,这种问题的改变就需要人才培养结构的变化,针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作出改革,真正的为社会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目前我们的影视多媒体教学工作中教学大纲表现较为落后,由于信息时展瞬息万变,旧的教材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并且教材的局限性本来对学生的限制就较为严重,很多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另外,在教学实用性上,很多高校的教学只停留在课堂授课的阶段,实用性也仅限于在学校机房的几个课时的学习和联系,这种情况下就容易造成学生对于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几乎为零,完全没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不同,采取的是一样的授课模式,这种模式可能在其他的专业课程中取得过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针对影视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反而效果较差,最后由于扩招的问题,学生质量参差不齐,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分层次教学,就容易造成学生专业能力掌握较差,较少的实践、不科学的教育方式、一锅端的教育方法都会对影视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效果造成影响,在对影视多媒体技术的分析和多方面讨论之后,经过一些院校的试验,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方式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并且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是值得完善和推广的一种教育方式。
二、影视多媒体教学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应用
所谓的以实践为导向也可以理解为以实用技能为导向,所谓的实用技能是指人类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利用的有效技能,通俗来讲就是学生毕业进入工作状态之后能否很快的适应工作岗位,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是目前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但是在发展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以知识为基础
虽然实践作为整个教育的导向,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知识是实践的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是技能形成的主要推动力,所以前期的理论知识也是不可忽视的,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课程设置体系的优化,在课程体系的相关设置中需要坚持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保留自身特色的原则,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中要突出重点,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例如美术基础、摄像理论等课程的开设能够让学生对多媒体技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整个影视多媒体专业有一个框架式的学习和认知,还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奠定了知识的积累,为后期的实践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方法的优化
在以实践为导向的影视多媒体技术教学中,实践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方法中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作品为基本的载体,把教学、学习、实践融入到课堂教育中来,在学生的学习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各类核心课程要注重实训课课时的安排,在实训课中,教师既是教师同时也是引导者和策划者,学生在实训课程中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利用完成一个或者多个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项目分成阶段,例如可以分为讲解阶段,实施阶段,评估阶段和优化阶段,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需要的理论知识,通过学生的自主实施对理论知识吸收和融合,在项目结束之后教师通过简短的评估对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作出评价,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问题和优势所在,最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估做出修改和完善,同时也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实践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设计,全面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磨练了自己的团队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除了实践能力之外也是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和开发。
3、实训基地和企业参与
由于影视多媒体技术的自身特点,就需要学校除了实训课程之外还要安排真正的项目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根据学校的经济情况和综合水平来选择,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来实现学生对于项目的参与,学校没有足够的能力建立实训基地的可以吸收校外资源,寻求一些相关企业的赞助,形成校企合作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影视多媒体的制作和后期中来,摆脱学生的身份,从项目参与者的角度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专业技能。这种实训基地和企业的参与能够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提供一个很好的经验,为其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创新教学实践活动
实践作为整个影视多媒体的教学导向,就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如何让实践活动多样化和趣味化是教师的一个重要思考方向,由于学生们的求知欲较强,专业知识较为枯燥,这就容易造成学生们觉得没意思的情况,教师根据实践的不同阶段进行实践平台的建设,让教育实践真正的和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跨专业的合作,通过不同专业的思想碰撞和技能参与来完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另外还可以组织课外创作,例如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电视台的视频大赛,原创摄影等,通过这种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能力,在一个趣味性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水平的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影视多媒体技术的实践性较强决定了其以时间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较为成功,在教学中我们要针对性的在教学过程中以实践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综合性人才。
作者:宋洪英 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晶晶.高职院校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计划探析[J].成功(教育),2013,11:216-217.
[2]许维进.实践导向影视多媒体技术教育教学研究[J].硅谷,2009,22:190.
一、影视摄像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凡是开设了影视节目制作、广播影视编导、影视传媒等相关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影视摄像课程。据了解,当前不少学校的影视摄像课普遍存在着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难以适应社会要求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定位使教学目标与实际需求脱节。当前影视摄像课程的教学过程,存在两种取向:一种情况是主要采用传统的“填鸭式”课堂理论教学,这使学生在能力的储备上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作为一名影视摄像师,他所掌握的摄像技术必须是专业的,是能够解决影视摄像种种问题的。另一种情况是完全定位于技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仅把摄像当作单纯地使用摄像机,仅停留在技术性与工具性的实用性层面上,在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对摄像机的基本操作上,忽视了影视摄像人员应灵活地运用镜头,应该根据作品内容合理营造环境、光线、色彩等外部条件进行创造性的时空创作,也忽视了对摄像人员驾驭声画语言符号的方法与手段的培养。
2.教学方式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脱节。通常情况下,影视摄像课程教学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先讲授理论再安排实践操作。这种教学模式一是出现理论讲授抽象、枯燥不利于理解;二是实践操作滞后于理论学习,学生在实际操作时难免会出现遗忘的现象;三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参与性不强。教学方式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停留于“是什么”、“为什么”的理论知识传授,单纯采用“灌输”的方式组织教学,不能保证每个同学对操作要领的正确理解、运用,要综合地运用技能技巧更加困难。
3.教学学时有限而导致实践教学薄弱。影视摄像课在课时数上通常安排50多学时,最多不超过70学时。而且这些学时数中包含了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理论讲授通常占课时总数的三分之二。因此,一方面,对于理论部分的教学,教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选择最核心、最重要的知识进行讲授,不能完全展开,造成学生对理论部分的学习不全面、不系统;另一方面,实践操作的时间显然不够,这就限制了实践内容只能停留在一些较浅层次的操作练习上。
4.评价考核方式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主要是平时成绩、理论考试和实践成绩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理论考试成绩所占比例最大,考试内容主要以教材、讲义和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为主,题型主要以记忆性的客观题为主,而考查创新能力的主观题较少,经常出现诸如名词解释等陈述性题型,只需要考试前死记硬背,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导致了部分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还不能熟练地使用摄像机,更谈不上作品创作。
二、影视摄像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影视摄像决不仅仅是一种特殊技能与技巧的操作,它更包含着美学、文学、艺术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并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影视摄像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明确课程定位,进行阶段性层级式教学
影视摄像课程的目标定位是培养能对摄像机运用自如,对取景构图、运动摄像、光影造型等诸多环节把握精准,能艺术地运用影视摄像装备表现主题的艺术人才。
影视摄像的课程教学可进行阶段性教学:第一阶段是对摄像机充分了解,包括其构造、性能、特点,掌握操控器械的方法;第二阶段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视画面在影视节目中的作用,了解影视画面的基本特点,学习影视画面的构图方式和造型手段,了解利用光线、色彩、影调、线条、形状等造型元素以适当的方式摄录具有美感的影像;第三阶段是理解每个镜头画面作为影视语言的意义,掌握镜头语言的表达特点与表现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摄像技巧和镜头语言表现影视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为了顺利实现这三个阶段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应选择“理论+实践”的层级式教学模式。课堂中的理论讲授必须是为拍摄实践服务的,课程教学应采取教、学、做同步进行的方式,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层级式递进原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2.更新课程内容,理论学习注重集体研讨
摄像本来就是一门形象视觉艺术,理论讲授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摄像技术与艺术,能够根据影视画面主题的需要拍摄出优秀的作品。但如何把生涩难懂的专业知识清楚地阐释出来,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呢?有学者认为“欣赏”水平的提高过程,是对摄像技术理论和艺术理论加深理解的过程。 (宋丽泽:《浅谈高校电视摄像课程的开放式教学设置》,载《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13期) 因此,可强化“画面语言”的教学功能,可根据授课内容精选的图片、影像作品制作出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进行生动形象地展示,清楚地阐释其原理与原则。如: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视听同步和影视画面的时空观,了解影视画面的基本特点,可让学生多看国内外优秀的电影、电视,以及一些从网络上获得好评的视频,还可以选看一些同学们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是优秀作品,也可以是不成功的案例。可将其进行片段加工处理,分别以一个故事情节、一组镜头、单个镜头,或一帧画面对影视节目构成元素与影视语言表述方法进行分解,有重点的分析讲解,将理论知识与这些影视作品联系起来。同学们一边观赏,一边分析,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吸取失败的教训,变抽象的理论讲授为形象直观的艺术作品欣赏,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画面特性,加深对艺术作品的创作感悟。对于影视摄像师或其他创作者而言,将意念转化为意象并通过视听手段形成可视形象,是他们艺术价值、艺术修养和艺术技能的真正体现,而这些形象也将影响到观众对作品的观赏与理解。 (《影视艺术摄像》,刘荃、吴鑫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5页) 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摒弃了传统教师的知识中心和权威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力与创作热情,学生在其理论知识加深理解的同时,创作能力、思维能力亦获得了提升。
3.适当增加课程学时,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
影视摄像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应该给予较充足的课时数,教学内容应包含有理论层次、技术层次与创作层次,使学习者在了解掌握相应理论的同时,通过综合实践,理解并学会运用摄像创作的理论与技巧,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从而达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目的。特别是创作阶段,在积极动员学生参与影视摄像实践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提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为了确保每个学生能在技术层面上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可以根据学生、设备、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教学,将一些动手能力与责任心强的学生选为组长,对这些组长进行手把手的指导。根据小组的划分,除了一台摄像机作为教师在讲授时的教具外,将多台摄像机分配给小组长。首先让小组长按照教师的讲授进行相应结构部位的操作练习,掌握操作要领,这些小组长再作为“小导师”来指导本组组员的操作。
影视摄像课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对推、拉、摇、移、跟、甩、升、降、虚、晃及综合运动等拍摄方式的基本要领及主要表现力理解后,可要求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操作。让学生体验到,从技术层面来看,拍摄的首要要求就是“稳定”,除此之外,画面的水平线应尽量保持“水平”,推拉运动时速度应注意“均匀”,起幅、落幅和瞬间暂停时画面构图应“准确”等,这些摄像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功力需要学生多练才能实现。实践初期学生可能更多的是模仿优秀作品的拍摄,但随着练习时间的增加,学生能逐渐积累起拍摄经验,形成自己特有的拍摄感悟。此外,实践教学的组织一定还要注意及时给予讲评,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可以将学生所拍影像集中展示,共同赏评,学生从多角度对自己和别人的作品进行审视,明确各自的优缺点,并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制作影视节目不是靠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需要团队的集体努力。所以在实践操作阶段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人际交流的能力,可在各阶段为学生安排一个具体的实践任务,要求各小组独立完成,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引导各小组成员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渠道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彻底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4.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增强评价的激励功能
课程考核和学业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是无形的指挥棒,它将对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发展、内心深处产生深远影响。 (张京平、陆基斯、王红兵:《“发展性评价”在评定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应用研究工作》,载《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9期) 针对影视摄像技术实践性强的特点,传统的理论考试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对摄像技艺的掌握程度和实际水平,单纯地摆弄摄像机也不足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摄像师。因此应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既注重学生的理论理解与应用,也注重学生的创作表达。新的评价体系应立足于过程,重视学生的参与,促进学生的发展。
具体的做法是一方面弱化课终的理论笔试,但也不可取消。原因在于影视摄像有自身的专业术语与理论体系,学生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也是拍摄不出高水平的影视作品的。但理论考核应侧重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鼓励学生用发散、创新的思维寻求多种答案;另一方面,强化过程评价,将学生每一阶段的实践作品纳入考核范围。在考核评价的过程中注重“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帮助同学看到拍摄的亮点,另一方面可以发现拍摄中的不足,相互借鉴,并获得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与方法,取得实质性的进步。这种做法使考试不再是停留在鉴别层面,而真正实现了激励与反馈的功能,鼓励学生具有多元化的思维,在评价的过程中,让同学们找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契合点,获得更好更高效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教师也能在评价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相应做出教学方法的调整。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