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戏剧影视文学的认识

对戏剧影视文学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戏剧影视文学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戏剧影视文学的认识

对戏剧影视文学的认识范文第1篇

会议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韩鲁华主持,《当代戏剧》杂志社副主编李明瑛宣读陕西省戏剧家协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关于联合建立“戏剧艺术教学实验基地”的意向书,并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教授谢艳春宣读了“关于加盟《当代戏剧》期刊‘校园戏剧’栏目俱乐部”的倡议书。随后,大家就本刊“校园戏剧”栏目开办及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韩鲁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合作开办这个栏目,一是我们学校影视戏剧专业今年已经开始招生,打算进一步在高校中开展戏剧艺术教育。根据学校这个要求,我们多次和省剧协领导等同志进行交流协商,最后达成共识,与《当代戏剧》杂志联合开办这个栏目。二是想把各高校整合到一起共同做一些事情。我代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表态:一、无论是学校发展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还是研究陕西秦腔,尤其是高校秦腔的研究、宣传等,我们都将大力支持。二是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尽可能为大家提供方便和条件。工作在省剧协的领导下开展,具体由建大戏剧教研室操作。目的是创造一个平台,同时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冯西哲(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首先对省剧协和建大进行实质性的合作表示衷心祝贺。我的想法是,第一步,编一本秦腔的乡土教材,作为高校一种人文素质拓展、传播的内容。高校在这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市场。第二步,把人才的培养和理论的研究结合起来。对地方戏曲,我认为最要紧的是封存,音像资料的封存是地方戏曲最关键的东西。我个人觉得高校对秦腔应尽一份历史的责任,应该对其进行传播,给它一个助推力。现在戏曲的市场还是比较大的,尤其在农村还有很多秦腔自乐班,这个市场在文化的高层和普世层面还是存在的。我们将全力支持这个项目,加强联系与合作,共享研究成果。

周树智(西北大学秦腔剧团团长、教授):首先表示祝贺。早在2001年陕西省秦腔研讨会上,就有专家提出在西大建立一个戏曲本科班,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现在这个基地建立起来,看将来能否在西大建立研究生班。另外,我发现在秦腔界搞戏剧理论的人没有实践,搞实践表演的人缺乏起码的戏剧文化知识,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应该结合起来。搭建这个平台,为今后的戏剧发展做更好的支撑点。

雒社扬(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建大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的任务就是如何整合力量,如何与高校的戏曲研究会挂钩。一个做法是,利用现在高校较好的录像设备,把名家的资料作为专题进行录像。对戏曲的研究要以秦腔为龙头,各个剧种普遍开花。地方戏曲的史料很少,很多没有第一手资料,这个地方需要下工夫。一方面是田野调查,另一方面是研究地方志。然后写一本能让人们普遍接受的,如碗碗腔史、眉户史等。还有,我们的研究要和大学生戏剧节等活动结合起来。大学生不是不喜欢戏剧,是不了解戏剧,一旦接触,他们也会很喜欢,例如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在师大演出后引起学生震撼。现在的问题是先普及起来,再培养兴趣。

张蓉(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主任、教授):首先对于建大开办这个基地,在高校搭建平台宣传戏剧表示祝贺。作为戏剧,一方面,通过研究把戏剧的传统传承下来,然后推进戏剧的改革,因为再好的戏剧也是给今天的人看的,我们的研究可从戏剧改革方面入手。另一方面,作为高校,承担着文化素质教育的责任,戏剧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的形式。现在俱乐部搭建了这个平台,既可以把专业的人集合起来,也可以扩大影响,做成开放式的,面向全省的高校的大学生。

高益荣(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关于戏剧,我们首先有一个培养戏剧观众的任务。我现在讲课讲到元明清时期文学时,就先给学生放一段秦腔录像然后才开始讲课,让学生了解戏剧的价值。现在的戏剧不可能像上世纪那么辉煌,但也不能悲观地说戏剧就走向衰亡了,这是更不可能的。我们的任务就是尽自己的力量,做实实在在的事情。

牛鸿英(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任):目前戏剧在我们学院的生存状态是,戏剧已经融入到了编导专业,一些戏剧的课程已经变成了支撑性的基础性课程;另外和影视专业的培养结合起来,被内化为起到很大作用的元素。我觉得如果能有一个很好的平台,能够把大学生积极的、活跃的思维方式以及大学生对当代生活新的理解和戏剧结合起来,未来的空间会很大。

高字民(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基地的建立和栏目的开办都是功德无量的好事。我在学生剧社里是指导老师。关于戏剧,我认为:一、戏剧是个大范畴,作为陕西来说,秦腔和地方戏应做得更详细,各个剧种之间的交流、交融更重要。二、戏剧改革过多是形式,在创作中,现代思维和戏曲结合方面还需要学习借鉴。三、戏曲改革要针对年轻观众,要有新的思考,广泛的视野。四、我们努力将作为一个积淀。最后,非常感谢这个平台,以后陕西的戏剧教育、戏剧研究有了一个整合、互相交流的平台,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张化新(西安文理学院副院长):针对校园戏剧我认为有三个方面需注意:一是理念,二是机制,三是氛围。要通过戏剧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戏剧人才。要建立长效机制,有效地保障资金的供给。校园戏剧活动要以学生自发活动为主,尽可能减少行政干预,教师以参与、辅导为主。要建立校园戏剧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宣泄、产生灵感。

赵艳(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传播学院讲师):长安大学的《生如夏花》获得首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使戏剧在学校得到更多的关注。提两点建议:1.将各学校好的作品视频化,让学生自由观看,使学生接触戏剧的机会更多。2.在戏剧专业教学的同时,重视校团委的组织作用,更好地沟通与合作。

周玉昆(西安培华学院副教授):高校戏剧的繁荣与提高,重在创作。学生专业性不强,希望能够通过《当代戏剧》“校园戏剧栏目”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作指导。组织专家进校园开办讲座,使大学生对戏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兰一(西安文理学院副教授):我是搞影视的,曾写过一个《铁人王进喜》的影视剧本,了解到王进喜就喜欢秦腔,大庆现在还有秦腔剧团。2000年我到加拿大,那边有一个西北同乡会,也有人唱秦腔。可见秦腔的影响力非常大!我认为搭建这个平台是非常好的。从教学方面谈,对平台的定位非常重要,戏剧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期望立刻培养出作家、演员、编剧。

翟高红(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戏剧在校园的演出太少,学生接触戏剧的机会也很少,希望通过“校园戏剧”栏目带给学生更多戏剧方面的知识,也希望栏目能开辟一块版面反映学生的呼声,听听来自学生内心的声音,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对戏剧影视文学的认识范文第2篇

一.戏剧观赏,获得审美感受

戏剧观赏,即在戏剧教学中,通过借助一些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如播放音乐,观看影视、电影、演出等方式让学生直接感知审美形象,从而引发生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享受。传统戏剧教学,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过多地注意知识技巧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习内容,巧妙地借助多媒体现代辅助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戏剧观赏,与作品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例如,教授王实甫《长亭送别》时,笔者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了有关课文选段中的舞台话剧演出视频,从而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尤其(端正好)中莺莺一上场就唱出了那首千古传颂的名曲: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通过舞台话剧演员动人的演唱,渲染了凄美的氛围,蒙上了一层沉郁忧伤的色彩,不禁使人为之黯然垂泪。课后,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西厢记》,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和思维共振,使学生获得对知识、情感乃至人生新的理解。

二.戏剧表演,增强审美体验

表演能恰如其分地使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神态得以呈现,表演的过程,是加深学生对戏剧直观体验的过程。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易于产生成就感,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戏剧文学的表演特性,选取表演场景和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在表演中感受人物性格特征,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把握作品思想主旨,体验参与戏剧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不断展示自我个性,发现自我价值,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教学《雷雨》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对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激烈冲突有更深刻的理解,笔者要求学生将节选部分中最尖锐的矛盾搬上舞台,开展情景剧表演,分组进行演绎。或者教师可以将整篇课文切分成多个表演模块,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情景的演绎和角色扮演,从而体会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主旨。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模拟记者招待会的活动,让学生充当记者身份,分别对《雷雨》角色(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的扮演者和学生观众进行现场采访,畅谈自己的表演感受和观看体会。

三.戏剧创编,培养审美能力

戏剧创编,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又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合作、组织、创作以及表演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当学生完成戏剧表演后,会处于一种意犹未尽、兴趣颇高的状态,这时教师一方面要积极鼓励那些写作水平高、思维能力强、想象力丰富、创作愿望强烈的学生进行戏剧创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善于引导那些表演天赋高,表演欲望强的学生进行戏剧编排,使其表演艺术能力更上一层楼,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譬如,学习完《雷雨》后,笔者首先组织学生对原版《雷雨》的大悲剧结局进行交流讨论,谈一谈自己对这一结局的看法,然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力,将自己心目中的结局写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接触过的戏剧作品进行改编,进行重新演绎,或自主创作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比如,有的学生将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罗密欧和朱丽叶》改成了轻喜剧,将《祝福》改编成了同名剧本;还有的学生自创校园青春励志微电影剧本《我要飞得更高》,校园青春情景剧《青春・梦想》,校园心理剧本《青春蜕变》等。

对戏剧影视文学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影视资源;形象固化;文学想象;意义误读

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影视资源指的是在教学上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应用价值,在语文课程设置、实施过程与评价反馈中可以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可被利用的与教学息息相关的、能够帮助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的所有影视作品。本文所阐述的影视资源是可应用于教学中的影视资源,区别于其在传媒领域中的含义。

一、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一)影视资源的直观性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影视是一门集文学、音乐、表演、舞蹈、美术于一体的现代综合艺术,是集画面和声音为一体的表现形式,比语言文字的表现更具直观性。中学生相对于成年人在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方面较为欠缺,影视资源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其中对于自然和人文的拍摄和展现可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补充,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比如在学习《滕王阁序》这篇古文时就可以为学生播放与滕王阁相关的影视作品,通过影视作品的播放,能够让学生对“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等意象有直观认识,感受到落霞与孤鹜、秋水与长天在同一个画面中亦动亦静,光影和色彩强烈对比的景象,从而对课文的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影视语言相比,文字语言的表达较为抽象,而影视语言将抽象的形象和思维具象化展现在声音和画面中,直接调动观看者的感官感受。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外貌的描绘,“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教师为学生播放影视相关影视片段,让学生通过观察影视中人物的妆容,了解什么是“罥烟眉”,通过演员神情的传达感受什么是“含情目”,另外让学生分析影视中的呈现与文本有什么异同,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课堂互动和思考。

(二)影视资源为课堂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的使用使得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感和现实感,情感上容易受到感染,情境教学的方式有很多,但是运用影视资源创设情境是比较能够还原情境从而进行情境创设的,影视资源能够全面地为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情境和背景,从而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并且接受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气氛更为活跃。比如在学习戏剧《雷雨》时,通常会让学生扮演戏剧中角色的情境设置方式使得学生更好地感受戏剧的魅力,理解戏剧所表达的深意,但由于学生对戏剧的掌握能力和表演能力有限,学生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诠释角色。这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优质的《雷雨》话剧表演,并且让学生结合课文文本进行体味模仿,将影视资源、课文和学生模仿表演结合起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影视材料,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情境设置,影视提供的丰富的人物形象,具体典型的环境,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接受的效果要比纯粹的讲授要好得多。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只有教师讲述或者简单的图片播放等模式难免有些枯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融入课程学习,影视资源的使用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丰富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前的导入、课中教学、课尾运用、主题性的学习等各个环节可引用和选择合适的影视资源来创设教学情境。

(三)影视资源为解决教学难点提供辅助素材

影视资源不仅可运用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也可运用于各种课文体裁的教学,辅助各个文本体裁难点的教学。诗歌注重的是意境,意境的表现往往比较隐晦、复杂,很多时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难以把握。比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这首现代诗时要求学生大胆联想和想象,若学生不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则很难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内容,这时可为学生提供与星空、宇宙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充分感受宇宙的奇幻从而激发想象。在小说教学中,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描写比较复杂,或者小说中所描绘的事物和场景与学生生活差距较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会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障碍。比如在学习《红楼梦》相关节选时,除了复杂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外,《红楼梦》描绘的服饰和摆件等也比较精致和复杂,很多闻所未闻,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相较于其他版本的影视作品是对小说文本还原度较高的影视作品。在学习课文内容时,则可为学生播放相关片段,让学生对复杂的文本描绘有一定了解,为学生的理解和想象提供参考。而散文和说明文的教学也可对影视资源进行利用,如对《昆明的雨》的学习,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与其他地方的雨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有一个更真切的感受,学习《太空一日》时则可为学生播放有关太空的视频。

二、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误区和弊端

(一)影视人物形象的固定容易导致文学形象固化

影视中的人物形象不同于文学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影视中的人物形象是由具体可观的画面,固定的人声设定和改编的故事情节等具体的因素实际呈现出来的,势必会形成固定的影视人物形象。在小说和戏剧教学中,若学生在未接触或者未深入了解小说文本之前观看影视作品,则很容易让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先入为主。比如86版《西游记》中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难免使得学生在阅读《西游记》原著时会联想到六小龄童所饰演的孙悟空的形象。影视人物形象固化的呈现则使原本抽象的,给人以想象空间的人物形象固化,使得学生对号入座,将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带入文学作品中,使得学生眼中的文学人物形象固化为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另外像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作品会被多次改编为电视剧或电影,比如《西游记》电视剧既有旧版又有新版等多个版本,电影改编也有《悟空传》《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等众多影视作品,这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老师选择不同的影视资源的情形,给学生留下不同的人物形象,有的学生脑海中是不同版本中的电视连续剧中的人物形象,有的则是不同版电影中的形象,若学生在未阅读文学文本或对文学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未有自己的把握前观看影视作品,则对文学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很容易受到影视人物固化形象的影响。

(二)影视的视听特征容易弱化文学的想象

影视是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艺术,是用画面、声音或是用视听的语言方式来表现来传达信息的艺术形式,构成影视语言的各个要素,包括画面和声音是具体可观、可感的要素,影视语言的魅力在于视听符号给观众感官的直接刺激。比如电影《鸿门宴》场景布置、人物形象和配乐等直观地表现,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上试图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文学语言的魅力在于文字语言本身的魅力和给读者带来的想象,文本阅读结果是产生了具有读者个性想象的艺术,而影视视听语言具体传达的是典型的限制读者想象的艺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是被提倡深入理解文本,应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和见解的,而这种能力依赖于学生自身具备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的,文本中所描绘的不能够具体可观的人物和背景等需要学生自己补充和想象。如对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但影视的直接呈现则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画面,而影视中的人物和情景一旦呈现在学生面前则变得单一,不易更改,容易导致学生对号入座,将影视中的描绘带入文学作品中,从而导致文学想象的弱化。影视视听语言的特征反而会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文字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是不利的。

(三)影视改编与原文本的差异性可能产生意义误读

影视改编,指的是影视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改编。影视改编有三种经典改编理念,分别是“形神兼备再现原著精髓”“表达原著的哲理和主题内容”和“把原著仅仅当成是未经加工的素材”。从影视改编上来看,影视改编有侧重忠实于原著的改编,也有注重根据原著进行加工创作的,而运用于教学中的影视资源则适合选择忠实于原著的影视作品更有助于教学。但即使是忠实于原著的影视作品与原著也会有差异,比如1998年版的电视剧《水浒传》中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部分的改编,电视剧中李小二偷听被发现受到恐吓后不敢直接对林冲说,而只是暗示,但林冲似乎没有明白李小二的用意,还是心安理得地去接管了草料场,而小说中描写的是林冲明知道管营等有阴谋,但还是带着疑惑心存侥幸地去接管了草料场。电视剧和小说中对林冲这一部分的刻画是有差异的,电视剧中的这种差异若是呈现给学生则容易使学生误解为林冲是没有理解李小二的用意,则对小说中的意义和林冲的形象产生误读。另外原文本的载体是文字,这就决定了原文本语言的抽象性、概括性,而影视改编则表现为具象性、直观性,限制了读者发挥个性的空间。所以从改编本身和影视与原文本载体差异上来看,这种差异性则可能会使未把握原文本的学生受到影视改编的影响而对原文本的理解产生歧义,甚至是受到影视改编先入为主的影响产生意义误读。

三、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适用性原则,精心选择适用于教学的影视资源

如今影视作品繁多,大量影视资源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影视资源都可以为语文教学服务,所以应根据教学设计、学生的认知水平等进行精心选材,选取最适合于教学的影视资源,选择最典型的、最有意义的片段。另外影视资源的运用是为了适用于教学,所以对于像名著改编等类型的教材文本的教学则应选择比较忠实于原著的影视改编作品。影视资源对于教师来说是为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和解决教学难点等问题而使用的,而影视资源对观看者来说,是视听上的综合刺激,所以在影视资源的筛选上应选一些能引起学生观看兴趣的影视作品,以更好地达到教师使用影视资源的目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情境和课堂环节设置中来。学生们对影视资源的内容感兴趣,再加上教师正确的引导才能真正发挥影视资源的作用。影视资源的时长较长,而课堂时间有限,影视资源的使用是为配合课堂教学而不是占用课堂时间,所以在选择影视资源时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典型的,最适用于教学的片段。影视资源与其他静态的课程资源相比是优秀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必须运用影视资源,所以应结合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是否使用影视资源,使用什么样的影视资源来配合教学。

(二)坚持适度性原则,合理安排影视资源使用时间

影视资源的使用是为配合教学,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合理安排影视资源的使用时间,避免降低教学效率,浪费学生学习时间。首先应注意所选取的影视资源要能够突出教学重点,所以切忌引用冗长、表现力不强的影视资源,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选取贴近教学实际的影视资源,选取合适时长的、典型的片段运用于课堂教学。影视资源在课堂中的使用是灵活的,可以运用于课堂导入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的环节,也可以运用于教学之中辅助教师完成教学重难点的解析等,但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若使用影视资源的频率过多则势必会占用课堂时间影响其他教学任务的实施,所以在使用影视资源过程中应注意影视资源的使用频率,应将影视资源的使用放在必要的环节。影视资源的时长往往较长,但有很多影视资源的艺术价值比较高,可为学生解读教材文本提供新的视角或者可供学生进行影视欣赏等,像这类可供赏析的影视资源不可能在课堂完整观看,教师可灵活对待,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必要的情况下可让学生对影视资源进行赏析以提高自身审美、写作能力。

(三)处理好教材文本与影视资源的关系

影视资源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辅助教学,所以就教材文本与影视资源的关系而言,影视资源是教材文本的有益补充,是辅助教材文本进行知识传授的材料,教材文本应处于主导地位,影视资源只能处于辅助地位。另外影视资源之所以能够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是因为影视资源与教材文本有相通之处,教材中的文本与影视是一种叙事的艺术,即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所以影视可以对文本进行改编,影视可以对文本进行补充和描述。借助影视资源和教材文本的这种可以结合利用的相通之处,影视资源可以为教材文本的解析所应用,教师应把握教材文本与影视资源的相同点,根据相同之处选取适用于教学的影视资源,利用影视资源辅助对教材文本的解析。但影视资源与教材文本又是不同的,教材文本主要通过语言来叙述,而影视则是一种视听结合的叙述,即主要通过场景变换、视觉画面来展现,一切出现的画面和声音属于影视的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学生区分教材文本的不同之处,以避免影视形象使得文学形象固化,影视视听弱化文学想象和影视改编使学生产生意义误读的情况。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让学生对教材文本中的文学形象和思想理念等与影视资源中的影视形象和理念进行对比,以更好地理解两种形式的不同之处。影视资源因其与文学文本的相通之处和影视资源自身独特的优势可为中学语文教学所应用,起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境,辅助解决教学难点等作用。但影视形象的深入人心,影视的视听特征和影视改编也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存在的弊端。所以针对影视的优势和弊端,应正确处理影视资源在教学中应用的矛盾,坚持适用性和适度性的原则,并且处理好教材文本与影视资源的关系,以教材文本为主,合理利用影视资源。

参考文献

[1]黄书泉.论小说的影视改编[J].安徽大学学报,2003(2).

对戏剧影视文学的认识范文第4篇

(一)调研背景

中国话剧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学生业余演剧活动为基础的。九十年代后,各大高校纷纷成立戏剧社团,各类比赛、演出层出不穷,高校戏剧成为专业戏剧以外的靓丽风景线。近期,南京大学文学院为校庆所创作的学生话剧《蒋公的面子》引起广泛关注,创造了校园戏剧演出奇迹。相对于主流戏剧日益小众化、边缘化的现状,高校戏剧异军突起,以学生为主体,以戏剧社团活动为主要形式如火如荼地发展着。

校园戏剧对校园文化有不可忽视的关系。校园戏剧是校园文化的创造成果和展现形态,更是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目标追求和实践载体。校园戏剧作为一种戏剧形态,自身具备着戏剧的多元功能与作用,包括娱乐功能、应用功能、认知功能等。结合戏剧功能作用与大学文化建设相关内容,可知校园戏剧对大学文化建设的贡献作用主要包括:素质教育、美育教育、文化传承、精神产品创造等作用。

据统计,武汉目前高等院校已发展到85所,在校人数位居全国、全球大城市中第一名。武汉地区各大高校以戏剧社团为平台,积极开展戏剧活动,在具有地区特色的同时也具有高校戏剧活动的典型性。上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地区产生了极具影响力的大学生话剧社团,如华中师范大学的晨雨剧社、未名剧社、勾沉剧社。武汉大学的踪点剧社、文华剧社。华中科技大学的蓝天剧社等。

而在当前的研究中,关于校园戏剧活动还缺乏深入的调研分析。因此我们结合武汉高校的地区特色来考察非专业校园戏剧的发展和影响,进而促进校园戏剧的发展进步。

(二)调研目的

1. 考察武汉高校戏剧社团的发展历史、现状及特点,了解戏剧社团对应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2.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戏剧活动与高校社团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多重交互关系。

3. 考察戏剧活动对学生个性化发展、专业学习、创新思维、协作能力、审美取向等方面的影响。

4. 找出武汉高校戏剧活动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探索性的建议。

(三)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的对象为武汉高校的话剧社团及该校的普通学生。武汉高校武汉的高校数目众多,本次调研选取的高校为拥有成熟、且具有代表性的校园话剧社团的高校。符合条件的高校有6所,分别为华中师范大学(师范类院校)、武汉大学(综合性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工科类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经类院校)、武汉理工大学(理工类院校)、中南民族大学(民族特色院校)。调研涉及的话剧社团共有九个,包括:晨雨剧社、勾沉剧社、未名剧社(华中师范大学);文华剧社、踪点剧社(武汉大学);蓝天剧社(华中科技大学);首义剧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溯源剧社(武汉理工大学);月亮化石剧社(中南民族大学)。

二、剧社与高校戏剧活动

与剧社有关的部分我们主要考察了剧社知名度和剧社特点两个部分。

(一)剧社知名度

我们把衡量剧社知名度的标准设为三点,分别是:社员观点、本校知名度和校外知名度。社员对本剧社的了解程度不同剧社间差别不大。在本校和外校的知名度上,大部分剧社认为本校的知名度高于在外校知名度。只有月亮化石剧社认为本剧社在本校的知名度比在外校知名度低。

各剧社与本校其他剧社的沟通度基本一致。蓝天剧社和月亮化石剧社与其他剧社的沟通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社团,而武汉大学的两家剧社和首义剧社则明显低于其他社团。

由此可见,社员对本剧社的了解表现为多剧社高校的剧社要明显低于只有一家剧社的高校。各剧社与外校其他剧社的沟通程度差别迥然。本校只有一家剧社的蓝天剧社和月亮化石剧社与外校社团的沟通明显较多,而武汉大学的两家剧社则较少与外校社团接触。

(二)剧社特点

关于剧社特点我们设定了三个衡量维度。其中区分度最高的是原创程度,其次是编导能力,舞美效果区分度最低。在我们调查的剧社中,文华剧社的原创比例很高,而同为武汉大学剧社的踪点剧社则原创较少,改编较多。编导能力和舞美效果各家剧社也没有明显区别。

由于在剧社的特点中原创程度是最能反映剧社特色的,各剧社对自己的原创性都有不同的追求。编导能力和舞美效果各个剧社的水平差不多。

(三)剧社存在问题

关于剧社存在的问题,多数剧社认为资金和场地是最主要的问题。各高校对于话剧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同,所提供的资金也有多有少。大多数社团每年从学校获得的资金都在千元左右,这个数字远低于剧社一年的开销之和。因此高校剧社往往采取售票或拉外联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如华中师范大学的晨雨剧社、华中科技大学的蓝天剧社等都设置了外联部。

其次是指导老师和专业培训的缺乏。由于很多剧社缺乏专业的指导老师,社员只能“自己玩”。剧社往往依赖高一届学长进行口耳相传的教授和培训,一旦剧社社员中出现年级断层,几乎就意味着剧社的专业积累要从头开始。

三、社员与高校戏剧活动

社员的个人层面主要针对剧社社员,包括社员的个人素质和社员的活动积极性。

(一)社员专业素质

社员的个人素质主要表现在对话剧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上,各剧社表现较均衡。社员对于话剧演出的接触多数是在大学才开始,对于戏剧专业知识的了解起点都较低。这些社员中,只有少数“骨干”在大学前就对话剧演出有所接触,大多数社员在进入社团前对话剧的了解只局限于初高中的语文课本。

社员中文科生和理科生数量基本平衡。除了少数建立时隶属于文学院的剧社(如华中师范大学的勾沉剧社),其他剧社的社员中来自文学或艺术专业的学生并不占压倒性优势。

社员的专业素质主要来自剧社的培训和进入剧社后的自学。因此社员素质直接受到剧社指导老师、培训机制及个人兴趣的影响。

(二)社员活动积极性

社员活动的积极性方面主要表现在参与话剧活动的次数上。其中,社员参与表演的次数较多,而参与编写剧本和导演的次数普遍较少,各剧社均值都在1次左右。参与表演的次数与其在本校、外校及电影院观看影视戏剧的程度基本成正比关系。从观看的次数来看,看电影的次数最多,其次是观看本校话剧,观看外校话剧最少。华中师范大学三大剧社较为平均,参与次数都较多。踪点剧社的观看频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社团,而文华剧社则较少观看其他话剧。溯源剧社各项普遍偏低,但是在校外观看话剧最多。

来自不同剧社的社员在参与话剧活动的积极性普遍很高。自费观看话剧活动的意愿与参与话剧活动的兴趣基本呈正相关。

(三)社员参与原因

社员参与戏剧活动的原因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兴趣和自我锻炼。社员参与戏剧活动的兴趣普遍较高。而参与戏剧活动的积极性和其观看戏剧活动演出的积极性成正比。参加戏剧活动的次数越多的人,也更倾向于观看话剧表演,甚至会自费去观看话剧演出。

有趣的是,社员们参加剧社的原因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在我们采访的社员中,多名社员表示最初是抱着“试试看”和“玩一玩”的想法报名的。而在加入社团后,他们才真正喜爱上了话剧。

四、校园文化特色及其与戏剧活动的相关性

在校园文化特点的衡量上,我们采用了五个维度:活跃性、艺术性、创新性、多元性、开放性。剧社成员对于本校校园文化的特点的认识与普通学生的观点基本一致,少数院校有不同观点。

(一)校园文化特点

首先是剧社成员的观点。通过各高校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五个维度的表现基本呈正相关。

各大高校中,华中科技大学表现为典型的严谨、学术、保守、单一、传统特点。武汉大学表现为典型的活泼、文艺、创新、多元、开放特点。其他各高校发展较为均衡。华中师范大学各项均衡发展,且体现出严谨端庄的校园氛围。武汉理工大学表现为较多元和较学术。中南民族大学表现为较多元和较开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社员认为本校各项发展的较为均衡。但是在校园普通学生的调查中,该校的学生却认为本校的校园文化较活泼、较文艺、较开放。

在有关校园文化的问题中,拥有多剧社的华中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的各剧社间没有显著差别。各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作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类院校,华中师范大学展现出严谨和端庄的一面。

(二)校园文化与话剧活动关联性

在认为本校话剧活动和本校校园文化的关联程度上,剧社内成员表现的比普通学生更为乐观积极。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的学生普遍认为关联程度较高。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的社员认为关联程度较低。而各校的普通学生都认为关联程度不高,只有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与话剧活动有关联。

剧社成员普遍认为话剧活动和校园文化间的关系很大,而普通学生并不太认同这一点。在我们的调查中,甚至有很多普通学生表示并不了解本校的戏剧社团,仅仅知道名字而已。

五、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在本校一家独大的剧社和多社共存的剧社之间存在很大差别。一家独大的剧社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要高于多社共存的剧社。一家独大的剧社和其他剧社的沟通程度也要高于多社共存的剧社。同一学校的不同剧社往往各有千秋,都具备自己的独特优势。精简的队伍具备更强的凝聚力,同校各剧社间的竞争一定程度能够促进剧社特色的发展,但有可能会不利于社员集体认同感的确立。

第二,剧社的特色往往反映在原创程度上。剧社的原创程度取决于剧社的理念,具有原创意识的剧社有着更强的魅力。但是眼下在高校戏剧的受众更倾向于轻松搞笑或经典剧目,因此更具深刻思想性的原创剧目并不太受欢迎。很多剧社为了吸引观众只能压缩原创剧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高校戏剧的发展。

第三,经费支持、专业指导和场地支持是眼下制约各剧社发展的最大因素。剧社的编导能力和舞美效果的往往由学校的专业指导以及经费和场地支持决定。因此各剧社间的编导能力和舞美效果别并不太大。

第四,各校社员的个人素质伯仲之间,社员多而杂不如少而精。华中师范大学由于有三家剧社,剧社人员总数在各高校中最多,因此存在部分社员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

对戏剧影视文学的认识范文第5篇

文本细读要达到预期效果,也需改变教师单纯讲授的课堂教学模式。讲授法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述、讲解、讲演,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信息,在传授新知识的早期阶段必不可少,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知识。但若一直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不利。戏文专业的学生比中文专业的学生文学基础弱,很容易形成学生学习能力差的误解。其实不然。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例,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出“吃”狂人的有哪些人,但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解读却感觉困难。这种茫然并非是智力问题,而是因为鲁迅的作品经常被安排在课程之首,学生此时还不懂文学批评的方法导致一时无从入手。但如果将文学鉴赏的方法单列出来讲给学生,必将枯燥无味,不如将方法以问题的方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法是将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文学鉴赏的过程也可以视为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学习初期,通常需要教师设计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后期则应逐步转变到学生提问题。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阅读作品,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提问,一组回答;或者一组将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另一组则提问质询。知识的学习之外,探究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讨论则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若再以作业形式课后形成论文,亦可锻炼戏文学生较为欠缺的论文写作能力。现当代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另一难题,是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由此,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范例”效用。所选的作品应可起到范例的功能,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总结、归纳文学鉴赏的规律。以《沉沦》为例,解读潘先生时很多同学还不能注意到其“先生”的身份,之后再看“他”,则能很快注意到其“留学生”的身份,并由此身份入手对人物加以分析和评判;更有部分同学将这一知识分子形象与狂人、潘先生等知识分子形象相对比,反思现代史上知识分子的道路与命运,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正所谓授人以不如授人以渔,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的交互运用,是学生掌握文学鉴赏基本方法的有效手段。

二、文学鉴赏与专业实践的融合

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与研究能力相比,他们更希望得到提升的是实践能力。这也是他们对理论类课程兴趣不高的一个原因,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掣肘,却也是创新的切入点,若能发挥文学与戏文的双重优势,则将实现双赢。讲授与表演的结合,是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课程可选用的教学方法。表演是戏文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他们的兴趣与特长,将表演带入课堂,截取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表演并加以陈述,能够检测他们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也能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巴金的《家》为例,可表演觉民逃婚后众人的不同反映,演完后开放“观众”进行点评。在互动环节中,对觉新帮觉民说话到底有几分真心等问题经常产生分歧,“演员”表演时对人物内心的揣摩与“观众”对人物的认识在碰撞中激发思考的火花,在讨论中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表演的加入弊端在于所需时间较多,即便课前准备所耗费的时间不计,一节课时间学生表演加上点评与讨论,最多只能完成一到两个片段,很难全面铺开。若要实现全部学生的参与,所需课时量占的比重势必过多。当下社会,早就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标志着图像主因型文化取代传统的语言主因型文化。”图像文化的流行对于以文字作为表达手段的文学来讲是巨大压力,而当大众习惯于通过各种影像资料侧面了解文学文本时,误解与偏见也随之而来。但与其排斥,不如将影像资料引入课堂,化危机为转机。

相关期刊更多

首都外语论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东方论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

剧作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