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管理最新理论

公共管理最新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管理最新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管理最新理论

公共管理最新理论范文第1篇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执政党,对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之一的检察机关如何在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检察机关的执法办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一、立足职能,摆正位置

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惩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纳入全市惩防腐败体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范围。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作为一项新的检察业务,具有法律监督的职能特征,但又区别于普通的社会预防。如何立足职能、摆正位置,做到“到位不越位、尽职不越权、参与不干预、帮忙不添乱、服务不代替”,主要解决检察机关开展预防工作“干什么,如何干”的定位问题,这是检察机关开展预防工作的基本点和出发点。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明确指出,惩防腐败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那么检察机关开展预防工作既不消极待命而故步自封、又不包揽天下而越位欲为,其职能定位应当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紧紧围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高检察机关围绕中心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服务大局的针对性、实效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检察机关依法惩治腐败、更加注重预防、治理源头腐败、构建惩防体系等路径,进而实现检察机关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发展”的第一要义。

具体地讲,就是用足、用好预防调查、案例分析、检察建议、行贿犯罪档案查询、警示教育、预防咨询等手段,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职能,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如2011年市院本着“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理念,通过《关于阳煤集团总医院贯彻落实情况的职务犯罪预防调查报告》,发现该单位在工程建设项目、医疗纠纷处理、干部任用交流等方面存在职务犯罪的隐患或漏洞,针对性地发出检察建议,同时应邀进行了职务犯罪警示教育讲座,得到高度赞誉和一致认可,真实地体现了检察机关预防工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其中阳检建[2011]4号检察建议书获全国检察机关第三届预防职务犯罪优秀检察建议,这也是我省检察机关唯一获得的优秀检察建议。

二、端正态度,坚定信心

不论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必须端正和严肃工作态度。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就是以人为本。检察人员是执法的主体,必须坚持从严治检与从优待检相结合,必须务实、廉洁、高效,而检察工作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和群众,那么必须坚持执法为民、服务于民。预防工作永无止境,尚需坚定信心,围绕职能、拓展空间,科学管理、规范业务永远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要把质量和效果作为衡量预防工作成功与否和检验工作作风的重要标准。对任何一个案件来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那么,检察机关的预防工作同样是在关注现实、发现问题、研究措施、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取得突破的;又是在正视现实中把握其创新变革的本质规律,在批评现实中寻找其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加强对下指导和机构完善,提高业务综合素养与务实技能(预防调查与分析、法制教育与宣讲、理论研究与表达、外部协调与沟通),加快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专业化建设步伐,克服基层院业务短板现象等,这都是我们急需努力的工作方向和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是明确预防执法主体。市检察院与市监察局、市审计局联合会签了《关于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联系制度》,确立了贯彻《条例》三个执法主体机关的协调机制,有效整合了预防职务犯罪的资源。2009至2012年度,市检察院每年都协调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召开联系工作会议,且累计对辖区内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近40个单位落实《条例》的情况进行了检查,通过预防调查、发现隐患漏洞、提出检察建议、督促整改落实,进而实现预防之目的。如2012年8月,市检察院组织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并邀请市人大法制委在对阳泉市第十五中学校贯彻落实《山西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情况检查中,发现矿区政府采购中心组织采购业务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于是发出检察建议书,并主动提供预防咨询和免费发放《行贿犯罪档案查询指引》资料,帮助研究制订了《关于规范政府采购相关程序的意见(试行)》,为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关注预防重点领域。市检察院通过与市国土局、发改委、建设局、交通局、水务局、规划局、公路分局等单位会签了关于在国土资源、工程建设、公路建设领域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联系制度,构建了不同行业系统化的职务犯罪预防网络,体现了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参与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如2011年5月,市检察院、郊区检察院与中铁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国家重点工程――平阳高速公路七标段)联合签订的《“检企共建”联系制度》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赞誉,为《山西日报》、《中华铁道网》、《交通廉政・太阳专刊》等多家媒体报道。

三是发挥预防协调作用。市检察院作为预防领导组办公室,要积极发挥组织、协调、检查、督导职责,如2009年11月,在全省较早地与市委党校建立了阳泉市预防职务犯罪法制教育基地,为市委党校和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县级干部和组工干部培训班授课8次;2011年4月,在市展览馆举办了“法治与责任―全国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巡回展览”,累计7400余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社会群众观看了展览;2012年初,两级检察院分别向地方党委、人大、政府递交了2011年度职务犯罪发生情况、发展趋势和预防对策综合报告,通过建言献策,努力服务于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2012年9月11日,组织召开了全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组第一次会议,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组成员单位调整增加至27个,并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任务,安排部署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的“五进”实践活动,得到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的肯定。

三、拓宽思路,注重方法

思路决定出路。有了好的工作规划和打算,还必须有好的工作方法与技巧。遇及困难,我们在深刻剖析原因的同时,更要结合具体实际、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

首先要整体把握协调性原则。也就是检察机关的预防工作要坚持“上下统一、横向协作、内部整合、总体统筹”,做到治标与治本并重、惩治与预防并重,最大限度地实现检察机关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这也是检察一体化的具体要求和体现。既要以深入“三项重点工作”为切入点,紧密结合中央部署的专项治理工作,抓系统、系统抓,深入重要部门、重点行业加强预防调查,又要围绕检察机关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大力开展犯罪分析、对策研究、预防建议、警示教育、宣传咨询、基地建设等工作。通过建立和完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内部协调制度》、《职务犯罪侦防一体化实施办法》等制度,逐步形成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党组统一领导、业务分管领导齐抓共管、预防部门加强协调、各个业务部门分工负责抓落实”系统健全的内部格局,从组织、机制、纪律、装备等方面进一步保障预防工作正确、统一、协调、健康地开展,打破既往预防部门单打独斗、孤掌难鸣的状况。如2011年,组织举办了优秀“检察建议”、“犯罪分析”和“预防调查”评比等岗位练兵和业务培训活动,以进一步规范各项预防业务、提高和提升预防工作质量与效果,实现预防工作“上下一体化”的组织优势。

其次要注意点面结合的辩证关系。要学会借力作业、借鸡下蛋,拓宽预防领域、丰富预防措施,主动地争取党委、人大以及有关单位纪检监察部门的支持,积极调动全社会一切可用资源,最大限度地产生协同效应。如2010年收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职务犯罪案例30个,辅以自省、点评或旁白,在《阳泉法制》三期连载警示教育文章《这些人是怎么倒下的?》,其效果显著、影响广泛、意义深远; 2012年4月,在全省检察机关首届廉政短片评审中,我市矿区院、郊区院报送的《廉由心生,洁随一生》、《反腐倡廉,廉洁奉公》分获三等奖和优秀奖。法制教育宜兼顾和涵盖法制宣讲、基地建设、广告宣传、报刊宣教、手机短信、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而不是单纯局限或教条于课堂讲授。

第三要注意把握正确的工作导向。检察机关开展预防工作并非主观臆断、标新立异,不是数字拼凑、外形包装,应时刻明白“预防的目的是什么、预防的手段有哪些、预防的效果怎么样”,坚持业务数量与工作质量并重,树立数量是基础、质量是生命的理念,既要防止攀比、虚夸、堆砌甚至作假等数字表面繁荣的苗头,又要克服忽略党的事业、宪法法律与人民利益有机统一的倾向。学会工作、善于工作,这既是扎实工作作风的问题,又是创新管理机制、公正廉洁执法、塑造社会形象的问题,要把实际工作的成效业绩通过数字、图文、影像客观、全面、真实地概括反映出来。如2011年12月《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职能定位与科学发展》一文参加最高检“预防职务犯罪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研讨会;2012年8月,《关注民情 创新机制 化解矛盾――通过预防调查挽回经济损失50余万元的典型案例》一文代表我省参加了全国检察机关预防调查经验交流。

四、明确目标,再创辉煌

公共管理最新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区域公共管理 政府 改革

一、区域公共管理概述及研究意义

区域公共管理指的就是现代公共管理学和区域科学在新时代和现实实践中有机结合出现的新理论和实践课程,但是这个理论的发展目前远远落后实践的步伐,目前,区域公共管理理论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像理论的基本框架、基本概念的界定及理论所具有的含义等基础问题都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为了便于更好的反映实践、服务实践,我们对区域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区域发展是指地理经济学和区域科学研究领域。自二战后,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中的区域结构经济均出现了显著的核心即边缘结构模式特征,为了解释这种模式的形成和演变,便与人们的研究和应用,地理经济学和新兴的区域科学领域,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区域发展研究迅速的兴起,并出现和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区域发展理论。但是自70 年代末至今,这种传统的区域结构模式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被打破,核心区的逐渐衰落和一些边缘区的迅速兴起以及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构建出了一系列新的地理景观和地理格局。工业化和区域发展路径的多样化对传统的区域发展理论提出了挑战,众多新的区域发展理论正处在形成之中,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由此导致的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和交流,使区域发展成为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的一个热点领域。本文拟在回顾传统区域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总结评述70 年代末期以来区域发展理论的最新进展,并展望其研究与发展的趋势。

二、目前区域公共管理在我国发展及遇到的问题

1.我国的区域公共管理出于基础阶段

我们都知道任何理论的发展和出现都是反映现实、服务现实的,而在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和发展还出于比较落后的阶段,现在在国内学说术界中有一些学者正对区域公共管理有独到的见解,但人数并不多。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锋教授就是利用新的公共管理理论、区域核心竞争力、支持系统等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等理论对区域管理制度的实践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但它只是从区域地理学的层面将创新公共管理理论引入到区域发展中的。在经济全球化下的前提下区域主义和区域竞争的愈演愈烈、经济市场化下的推动下区域政区之间竞争的加剧及区域公共问题的大量显现,我国提出了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然而在国际对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地区竞争力、政府间竞争理论与政府间关系与地方治理、研究区域创新研究所做的实证研究。

2.我国政策对区域公共管理的影响

现在我国由于在早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单一的政府管理职能,在当今的形式要求下也发生着职能的变化,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来形成的政府管理职能的制约,改革的效果并不明显,各地的区域公共管理还处在改革的初级阶段,还有缺乏区域意识,服务意识不强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推进区域公共管理中政府职能制度的完善。目前,“行政区经济”现象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现行行政区化。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化的冲突问题已经不能靠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调控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3.区域公共政策出现供给不足的现象。

区域公共政策是根据制定主体的差异划分出中央政府制定的区域公共政策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区域公共政策。中央政府制定区域公共管理政策属于元政策属基本正常的范畴;而地方政府主要制定的是具体实施政策。然而实际所遇到区域公共问题,是需要有组织完善、设计精细的一整套区域管理政策作为框架的保障。在我国这种体系尚未形成。

三、区域公共管理在我国的改革与创新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新的世界不再是以国家划分而是以区域竞争力来划分的,我们需要建设“能提供更为优越的投资环境,建立更为有效保护产权的法制制度,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的投资区域,否则就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取胜。我国正从基础制度“国家简单化”管理到“国家精密化”管理转化。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适应本国国情的区域公共问题管理相应制度体系与方法,政府对区域公共问题的管理仍沿“国家简单化”的思维观念和方式手段,使得目前我国区域公共问题管理的制度基础还出于非常薄弱的阶段。在国家高度集权的下,出现了一种以“假、大、空”式的公共问题管理制度,简而言之,过分的滥用了国家的权力。在这种形式下我们急需借鉴发达国家的精密化管理模式。这里所说的国家精密化管理模式,是一种缜密、精细、法治的公共管理办法。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行政方法,在有限理性驱使下设计的一种缜密、精细、法治的公共问题管理制度。区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变革中,人力资源的思想观,价值取向以及所在区域的文化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未来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形成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对此必须高度重视不同区域内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所产生的影响。高度发挥地域文化的优势,深度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使地域文化成为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新方法,使区域文化成为发展区域内经济的新方法。(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Mark Dodgson,Roy Rothwell 编,创新聚集——产业创新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7 - 34。

公共管理最新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CDIO;公共管理教育;必要性;操作性

一、CDIO的教育理念及在工程教育领域的应用

CDIO是一种工程教育的理念,它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四个流程的英文缩写。CDIO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四年摸索的结果,它体现了工程教育领域的最新改革理念,并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 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迄今为止,已有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加入了CDIO组织,这些大学的机械系和航空航天系全面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教育大纲,取得了良好效果,按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与企业欢迎。

早在19世纪到20世纪中期,工科教育本来就是基于工程实践的。到了20世纪后半叶,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相互脱节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工程科学逐渐成为工科院校的主流文化,工程教育经历了从工程实践到工程科学的发展过程。后来工程界体会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第一次提出开发新的方法:将工程科学与工程实践进行优化整合。所以,我们必须对现代工程实践的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过去十年,国外许多大学和企业一直在努力,希望尽快缩小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距离,不少大的现代企业(如Boeing公司)就公布了他们所期望的毕业生的个人品质(Attributes),同时,工业界也希望对工程师的资格能够形成新的共识。[1](P.3-8)在这样的背景下,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 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 CDIO 工程教育理念。

二、新时期公共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公共管理类的教学处于起始和探索过程中,课程教学主要还是以统的授课方式――“满堂灌”为主。而从学科要求和国内外实践看,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内容涉及到宏观经济政策、微观管制、公共交通、科技、住房、环保等非常广泛的领域,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要满足这些要求,需要更多的公共管理实践作为支撑,这也恰恰是公共管理教育的难点。

(二)课程教材编写无法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学实用案例少

中国公共管理学教育在短暂的二十余年发展中还没有建立公共管理案例库。在教材编写方面,现有教材明显案例过少,所积累案例又是以国外的为主,不能满足案例教学的要求。国外的案例过多,可控性差;案例主要来源于二手材料,真实性差;案例主题局限于琐碎小事,缺乏理论上的敏感性;案例可讨论性差,无法引起不同意见的争论;案例描叙中夹杂着选编者的分析、评论、结论,缺乏客观性。[2](P.193-194)

三、CDIO应用于公共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公共管理教育的特点呼唤CDIO

公共管理学是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兴起的学科,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相关的研究才开始进入繁荣期,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公共管理教育还是探究,在我国的发展都相对滞后。公共管理学是政府学和管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学科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是一门跨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问。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公共管理的教育应具有宽领域、多角度的特点。与这样的教育特点相适应的是,学习此学科的学生也必须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接受大量的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对理论的理解深度不够,这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引入CDIO模式之后,将大大提升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

(二)公共管理教育与公共管理实践的脱节严重

与工程教育相比,公共管理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人具有更成熟的社会阅读能力,更强的沟通能力和更有效的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除了理论的吸取之外,更需要公共管理实践的支撑。而在我国目前的公共管理教育中,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日益严重。建立在西方公共管理学理论上的学科与我国的政府管理理念也有相当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培养的学生难以达到接收单位的用人要求。在我们当前的大学体系中,著名大学可以依托更多的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公共管理实践机会,而一些地方院校则缺乏相关资源,公共管理实践沦为形式。引入CDIO模式之后,将促进学生对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模式的直观认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交往成熟度。

(三)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与国家考试的冲突

在我国,无论哪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要进入公共管理领域都需要通过国家或地方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这种统一的考试有利于公平选拔人才,同时也对公共管理教育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公共管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从事公共管理的高级人才,而毕业生在经过难度很高的考试之后,绝大多数又难以进入到这个领域,这就构成了一个矛盾。公共管理教育的目标是否应该调整?是需要以应试为最终目标还是提升素质为最终目标?在目前的公共管理人才选拔机制下,以提升学生公共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才是相对实际的教育规划。这就更需要通过实践,通过CDIO培养体系来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CDIO应用于公共管理教育的操作性分析

(一)确定基于CDIO的公共管理教育的理论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根本性的问题。学习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第一目标当然是进入公共管理领域。但是,在目前的公共人才选拔机制下,大批学习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被选拔机制淘汰,无法进入公共管理领域也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管理者必须直面这个终极的问题。基于CDIO的公共管理教育目标定位就是确立愿景(vision)。这种愿景的提炼可以借鉴工程教育CDIO模式。即由一些现代大型公共管理服务机构公布了他们所期望的毕业生的个人品质,同时,由公共管理机构对公共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新的共识,最后由专业研究机构提炼成愿景。在愿景的指导下,各利益相关者基于共识推出基于公共管理CDIO的能力大纲,并制定相应的基于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标准体系。

(二)确定基于CDIO的公共管理教育的操作体系

公共管理教育引入CDIO模式后将产生全方位的变革。从操作层面上讲,教育者、教育工具和受教育者都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首先,是对教育者的挑战。传统的从事公共管理教育的大学教师往往实际公共管理经验较少,这是比工程教育CDIO更大的挑战。大学公共管理学类教师的CDIO实训就成为教育者必须要面对的能力挑战,他们应成为首批的学习者和首批的教学实践者。其次,教育工具也要适应CDIO模式的要求。教育工具变革首要的是教材的变革。即使从世界发达国家公共管理教育的角度来看,公共管理教育与公共管理实践结合的难度也远超过工程教育。在我国,这种脱节现象更加的严重,这就对公共管理学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分析,CDIO模式异于大学前教育的应试模式,从大学前的注重考查IQ到大学后的注重考查EQ,受教育者的竞争心理认知将发生新一轮的“洗牌”。

(三)确定基于CDIO的公共管理教育的保障体系

基于CDIO的公共管理教育变革是教育资源的深刻调整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保障性支持。首先是管理机构的整合。全国范围内,可以由教育部牵头,各个地方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具体到省级及地市级,组成由地方政府各部门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和从事公共管理教学的各高校代表组成的高校公共管理教育CDIO实施委员会,由教育部门负责召集,负责整体策划公共管理类大学毕业生的CDIO规划和实施。其次,是资源的整合。公共管理类CDIO模式的实施需要人才储备的支持和资金的支持。对大学公共管理类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标准都需增加公共管理实践能力的考核标准;多方筹措资金,采取公共管理教育加大投入、学生学费适当提高、社会募捐等多种方式,多元保障资金的稳定投入。再次,是观念的整合。虽然公共管理教育是以培养公共管理高级人才为目标,但面对进入公共管理领域的高门槛,还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为突破口,增强学生的开拓意识,培养能够适应私营管理领域的公共管理人才,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宽阔的领域。这需要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观念的整合。

参考文献

公共管理最新理论范文第4篇

     一、浅谈公共管理

(一)公共管理理念。在20世纪70年代,公共管理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是由公共政策学派首先提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促使公共管理产生是因为传统公共行政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是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态势。“新”的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等公共部门应该关注公共服务的结果和产出,而不是提供服务的过程和规则,进而认为采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技巧,对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效能由一定好处。

(二)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在建设公共管理学科方面,虽然完成了将行政学或者行政管理作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但是由政法专业转型而来的研究者群体,导致在独立性和成熟度上整个学科的研究队伍还有欠缺。重新梳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容。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新公共管理更多倾向于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取向,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新公共管理强调第三部门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

(三)公共管理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市场化的就业需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素养、知识和技能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在工作中的思考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协作能力等都还比较缺乏。新公共管理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为大学的运行提供了部分的程序自主和多样化的经费来源,对学者工作的积极性也具有有效刺激。在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应结合我国的文化制度背景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最新反思,真正实现教授参与大学管理,权力和主责主体多样化,建设性地探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路径。

二、也谈工商管理

(一)工商管理概念。工商管理类是管理学大类下的一个分支,是研究通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把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当做目标。

(二)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髙等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大致可归纳为:具有良好的政治修养和道德素质,掌握一两门外语,具备一定计算机能力,扎实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知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学生进人大学后,从一年级开始设计实践活动,并全方位地展开,以思想品德课的道德实践为起点,外语、计算机、数学、体育等公共课。大二开始接触初步专业知识,经管类专业基础课里所涉及到的一些专业术语、基本原理和方法等内容,进入大三后将陆续开起系列专业课,学生的专业知识日渐丰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原理,更快地掌握专业基本方法和技能。

(三)工商管理未来就业问题。新的时代挑战与历史背景下,高校的管理中构建创新型人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伴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也都随之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每一个方面,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首先,要以帮助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积累人力资本、提高市场价值为导向,要提高学生在新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下管理工作的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开放性和实践性为主要特征作为基本教育原则。其次,要培养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兼具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未来工商管理工作的需要;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专业人才。

三、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一)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区别。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包括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两大门类,各大门类内容又包括若干细分专业,如市场营销、会计学、国际商务、行政管理等。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虽然同属于管理学科,但又有着根本的不同。其中最主要的是目标函数的差异、产权约束的差异、组织性质的差异、信息偏载程度差异等。公共管理的主要领域是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尽管营利性组织中也有行政管理问题,不属于公共管理的本质。公共管理与政治直接相关,这完全不同于工商管理。当代新公共管理学派较多地借鉴了工商管理的理论、观念与研究方法。

(二)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的联系。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二者都是管理学的范畴,都要遵循管理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政府部门的组织问题、领导问题、决策问题、执行问题、监督问题及其管理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既是工商管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公共管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探究,构成了工商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的共性问题,也就是二者之间的相同点。

四、浅谈解决措施

管理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不但要求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要掌握管理科学相关的基础理论与知识,还要求其具有足够的管理工作相关的实践能力,否则,其毕业后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容易纸上谈兵,所制定的管理方案或措施缺乏实践可操作性,导致管理工作的低效或失败。此外,管理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求髙校在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上,不但要让大学生系统学习诸如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课程,掌握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以及从事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工作情景,创造性地开展管理工作的能力。

公共管理最新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领导;服务型政府;服务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D6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9-0016-02

一、公共领导与公共管理的相关性

公共领导概念是依托于公共管理领域的相关研究而提出的,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丰富了领导科学理论,而且也加深了公共管理研究的场域。由此可见,公共领导必然与公共管理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中山大学王乐夫教授在《论公共领导》一文中指出,公共领导就是特指具有“公共性”的领导,具体而言,是指公共部门在管理过程中,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熏体现公共精神而进行的高层次的管理活动。这一概念是基于领导与管理的基本区别提出的。王乐夫教授认为,在广义或外延上,领导与管理具有最宽泛的相同外延;在狭义或功能上,领导是高层次的管理?熏管理是低层次的领导。由此我们来看公共领导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1.在定义范畴上的统一性。公共管理从广义内涵上分为: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公共管理,指的是政治学(价值)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即政治学所研究的国家治理或政治管理。中观层面的公共管理是我们所谓纯粹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即与政治统治相分离的公共管理活动。在政治/行政二分法下,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都是公共部门管理的具体模式。在微观层面上,公共管理重点是解决管理技术和方法问题,新公共管理更多地在这一范畴内体现出来。而公共领导在大的范畴上属于公共管理,但它是高层次的公共管理,公共领导是一种具有公共精神的、政治或政策性的、战略性的领导管理活动。这表明公共领导既区别于一般管理的领导,又区别于公共管理的执行层面或具体的方法技术层面等。公共领导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与灵魂,它起到统领全局、把握方向的作用。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公共领导代表着组织并使组织获得发展以至于达到管理终极目标实现的目的。

2.实现目标上的互动性。就广义层面上看,公共领导统属于公共管理,同时,公共领导也是整个公共管理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公共领导必须把自己领导活动的基础建立在狭义的公共管理之上,即以中、下层的管理和执行的效果来体现公共领导的真正价值。否则,公共领导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公共领导的基本任务就是把握时展的方向,引导组织、公众去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而且也只有充分和公共管理的中下层面有效配合起来,引导他们去实施、执行政策,才能实现公共领导的目标,一定意义上,公共管理是公共领导实现其目标的途径。这里的公共管理即为狭义的概念,它包括中间管理层和技术执行层。公共领导与公共管理具有异体共生但又紧密相关的联系。

3.依托主体上的类同性。无论是公共管理还是公共领导,其依托的主体均是公共组织及其组成人员。公共组织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而且目前在治理理念的指导下,公共领域正在积极倡导并探索第三部门在公共服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但起主导作用的也就是核心的主体仍然是政府组织。在此,有所不同的是公共领导主体指的是公共组织中具有领导性质的组织、部门或个人,他们往往在战略性事务或大的发展方向上起着把握和引导的作用。广义上的公共管理的主体指的是所有的公共组织,而狭义上仅指政府组织及其公务人员。另外,两者的运行基础也具有一定的重合性,都是以公共权力为运行基础的,当然不排除公共领导主体通过自身的领导魅力而获得的非权力影响力。

可见,公共领导概念的提出是领导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创新运用,而且这种创新也为如何有效地、明确地分析公共管理的体系层次以及如何有效地实现公共管理的基本任务奠定了基础。鉴于公共领导在公共领域的重要作用,在大力倡导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通过加强和提高公共领导的公共服务能力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二、公共管理的新任务:构建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熏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1.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是“以民为本”、“为民服务”。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公务人员是公共服务产品的生产者,他们所拥有的基本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权利。这种“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理念是服务型政府的基石。

2.服务型政府的过程是与公民“协商互动”、“共同合作”。服务型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公民与公务人员的一种互动过程。公民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服务,可以通过法定的民主程序,与服务提供者协商?熏达成一致。政府不是高高在上,提供公民无法选择和拒绝的公共服务。另外与公民或其他组织进行合作也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过程,政府可以转移部门职能给其他组织或部门,以高质、高效地实现公共服务。

3.服务型政府提供的是满足公民需要的“公共产品”。服务型政府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引发出为公民提供什么服务的问题,也就是政府的角色定位、政府的职能。服务型政府不是“全能政府”,而是“有限性政府”、“导航式政府”。

4.服务型政府必须为其服务行为承担责任。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通过责任约束,制约行政权的运行,保障公民权的行使,确保依法行政的推行。建立服务责任约束机制的目的是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保证公民满意。

5.服务型政府必须以社会发展、公平正义为优先选择。政府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效率兼顾公平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型政府的施政目标是由民众意愿和合法期待决定的,所以,服务型政府除了努力为民众解决困难,提供方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外,还必须以社会的发展为优先选择。服务型政府以民众为服务对象,做到在提供服务时公开透明,不偏私,才能使全体公民公平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它体现了公民和社会的偏好以及正当的社会关系。

三、加强公共领导的服务能力建设

1.公共领导的服务能力建设的必要性。从公共领导和公共管理的相关性可以看出,两者紧密相联、不可或缺。公共管理与公共领导目标的完成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实现的过程。公共领导寄于大范畴上的公共管理之下,其活动也必然在大的公共管理环境之下进行,其目标也必须和公共管理的大目标达到有机结合,遵循公共管理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在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府新的公共管理理念和政策指引下,公共领导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服务型社会治理理念及其模式要求公共领导必须要提高其服务能力,以公民大众为服务对象,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公共领导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2.在服务型政府建构中全面加强公共领导的服务能力建设。服务是当今社会治理的基本理念,服务型政府建构为服务型社会的实现提供了一个主导模式。同时,这也和现代领导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适应公共管理环境、顺应领导发展趋势、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是公共领导发展的取向。

首先,以民众为导向,树立“服务至上”、“价值为本”的领导理念。领导理念,是对领导活动的价值评判,是领导活动的价值取向,它决定了领导为什么、是什么以及如何做等基本问题。在构建服务型政府这个大的领导环境中,公共领导服务能力的提高首先是领导服务理念的确立。

传统的领导,要求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服从,领导者个人成为组织的化身,以致形成种种、家长作风、特权现象。民众导向是一种服务型领导方式,运用民众这个概念也就形象化的说明了领导的服务职能,它要求领导者必须增强对被领导者乃至社会的服务意识。民众导向的政府管理,要求公共领导要将关注的焦点对准民众的需要,领导创新要紧紧围绕着民众来展开,一切都以民众为导向,并以民众的满意度作为公共组织的最大使命。另外从目标来看,领导应该是追求价值的,是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全面发展而开展的活动。所以公共领导应该由过去的过分关注效率和过程而转向关注价值,以新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领导创新,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其次,顺应现代领导发展趋势,实现领导角色转型。公共领导角色是与现代领导发展趋势一脉相承的,也应随着领导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传统的领导者角色多被形象的比喻为“领头羊”、“运动员”、“船长”等,他们往往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一个组织的发展往往靠领导者的个人业绩或精神来带动他人前进,而忽视了对下属的培养和锻炼。在新的环境下,社会对领导者有了新的角色期待。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指出,领导者是仆人、设计师和教师。领导者应该是组织系统的设计师;是实现共同愿景的仆人;是帮助下属学习进步的辅导员。作为公共领导者更多的角色承担应该是仆人,更多的工作应该是服务。公共领导者应该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追求的,而很多领导者追求的是升官发财,他们努力不去冒犯任何人,或者试图让每个下属都喜欢,这样的价值追求将自己引向了平庸。这不仅毁坏了自己的形象,也势必贻误了工作时机,影响了组织发展。高明的公共领导者践行领导就是服务的宗旨,只有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干部,才能受到群众的爱戴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