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
1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1.1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科技的发展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在这样的过程中,其技术创新体现出了以此几种特点:首先是投入成本较高,目前的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主要是以高科技为依托,在实际的技术创新中需要大量的投入,以此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另外是开放性,与传统的农业发展不同,现代农业与各个行业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相互渗透。差异性,在对农业信息化技术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实际的要求和需求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这就体现出了农业技术创新的差异性[1]。最后,科技的不断发展,使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具有鲜明的移动互联特征,体现出了集成化、网络化和系统化的发展模式。针对其主要发展趋势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新型技术的支持下,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将重点从基础建设逐渐转移到了资源整合方面,希望以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另外针对产业的信息化发展,逐渐将传统的单一环节信息化科技创新,转变为全产业链的信息化科技创新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的服务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1.2主要发展策略
在对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利用中可发现,对其技术进行创新的主要策略主要包括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进行开发和研究,并且对配套技术进行研发,这一阶段的资金主要由政府来进行投入。第二个阶段是通过政府、相关院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来对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建设,这个阶段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引导。在最后一个阶段中,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新型技术和产业,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企业作为信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在其中发挥了主体地位的作用。
2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
2.1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在目前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中,其整体精细化程度不高,常常会出现农业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情况,针对农业种类的不同,需要对全球定位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监测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农业生产精准作业体系,进一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2]。
2.2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主要指的是提高农产品加工运输方面的自动化程度。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和储存成为了目前农业发展中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的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对农产品智能加工设备的开发、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自动化控制、对其冷链的运输控制。这样的数字农业技术能够进一步对农产品进行开发。
2.3农产品电子商务
农产品电子商务主要指的是农产品的交易信息化,针对目前农产品交易过程中信息流通不通畅等情况,需要在相应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立符合当地农业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产品交易系统,以此来提高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通过对农产品数据库的建立,对农产品交易的各个环节进行开发和创新,并且与相应的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进行协作开发,将手机和电脑等移动终端接入到农产品的交易过程当中,以此来对农业电子商务创新体系进行完善[3]。
3结束语
结合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需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针对数字农业、精准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信息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峥,张鹏飞,黄志文.省域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研究[J].软件导刊,2014(12):7-9.
[2]刘世洪.生产经营信息化是农业科技创新方向[J].农经,2012(12):10.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集体化时期,我国采取以农补工、优先发展工业的国家发展战略,农村变成了城市工业发展的大后方。另外,户籍制度对人口自由流动的限制,导致农民被牢牢地固定在了土地上。当时,国家以“定购价”对农副产品实行强制性收购,并限制市场易。与此同时,集权经济体制下的国家政府也以其特有的权力成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现代农业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传播,农产品产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国家对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实行低价薄利的价格政策,这可视为对低价收购农副产品的一种回报。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各类化肥的供应价基本趋势是“稳中有降”,这与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稳中有升”一样,曾被宣传为“政府对农民群众的关怀”[1]。经过二十年的集体化时期国家总共从农村获取了6000亿元的发展资金,由此奠定了我国城市工业发展的基础[1],而农村和农民则被严重地边缘化。农村在这个过程中成了国家视角的现代化建设[2]的牺牲品,农民作为技术使用的主体却不能得到应得的利益,变成了城市的“雇佣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了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政府对市场的限制性影响逐渐减弱。集体化时期,作为现代农业技术主要供应主体的供销社等逐渐转归私人所有,这些个人也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了市场,和市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市场也就取代政府成为现代农业技术的供应主体,作为市场细胞的企业也重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982年实行后,由于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农业生产获得了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并非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劳动力组织方式的变革促使农业生产获得了奇迹般的增长。黄宗智在上海市松江县(现为松江区)的调查及其研究和分析证明了这一观点。他认为转向农业生产家庭责任制并未带来松江地区产量的显著上升,农业产量在集体化生产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就已经达到顶峰,20世纪80年生的巨大变化是通过农业过剩劳动力的转移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全国其他地区与松江的差异不在其实质,而在时间上的先后。先进地区较快地从新的投入和技术突破中得到好处,而后进地区则相对较慢。如果松江的经验确实代表了全国发展趋势的预演,那么,我们在分析1979年至1984年全国性的进展中应多看技术因素[3]。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对现代农业技术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强,农户不得不通过大量增加生产性资本的投入来提高粮食产量,因此,现代农业技术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众所周知,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随着种子、化肥、农药等现代农业技术使用量的增加,其市场供应价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而此时农产品的价格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与此同时,政府税收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畸形发展,让农民苦不堪言。农村在经过了短暂发展之后,再次陷入发展的困境。农民在现代农业技术方面的投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利润被市场无情地攫取了。2006年,我国税费制度改革,取消了农业税,与此同时,国家也开始实行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农业方面的惠民政策,希望稳定农业的发展。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些补贴政策并没有真正起到“稳定剂”的作用,因为它们根本应付不了现代农业技术市场价格提升带来的影响,国家的补贴被市场以提价的方式剥夺了。另外,虽然政府给科研机构提供了很多科研资金,但实际上,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中有一部分却以商品的形式进入了市场,变成了企业赚取利润的工具,根本没有真正起到惠农的作用。另外,国家取消农业税后,企业就成了主要的税收对象,国家对企业税收的增加必将使企业将一部分税收以提价的方式转嫁到农民身上,这样,农民无形中就成了被征收对象。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成了现代农业技术的主要受益者,而农村则依然被排除在受益群体之外,农村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牺牲品,农民成为市场的“雇佣工”,依然得不到应得的利益。
二、城市和市场对农民的控制作用分析
通过以上研究和分析发现,农民始终处于“雇佣工”的地位,被城市和市场控制住了,而现代农业技术则成了控制农民的工具。农民虽然是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主体,但却被排除在受益群体之外。农业生产增产不增收,导致农民对土地的感情越来越弱,进而导致土地的资本性质逐步降低。从实际调查发现,土地已经由发展资本变成了一种简单的生存资本,农民现在种地更多的是为了获取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口粮,而不是为了获取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农业已经彻彻底底地变成了农民眼中的“副业”。从农民的视角来看,土地的资本性质逐渐降低的原因是货币的资本性质正在逐步增强,而他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和依赖性也越来越大。计划经济时期,农民的需求层次比较低,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当时,农业生产既能够满足农民对食物的需求,也可以换取一定量的货币,满足其对货币的基本需求。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农村则继续被边缘化,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农民对城市生活也产生了向往,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是农民需求层次提高的表现,也是城市的高层次需求引诱的结果,但是,他们并没有充分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实地调查发现,许多农民开始模仿城市人的生活,建造楼房,购买高档次的生活用品、衣服等,希望能像城里人一样。但是,满足这些需求却需要越来越多的货币的支持,因此,农民对货币的需求和依赖性必将越来越强。另外,农民生活方面的支出也越来越大,尤其是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这些都导致农民对货币需求的增加。而此时,仅靠农业生产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了,货币成为农民追逐的目标。尽管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变弱了,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并没有抛弃土地,因为土地依然是他们生活的一项重要资本。为了能让土地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他们只能继续选择使用现代农业技术,而面对现代农业技术价格的不断攀升,农民只能选择少用或者使用价格相对低廉的技术,但是,这样又会影响农产品产量的提高,由此可见,农民根本摆脱不了现代农业技术的控制,他们已经对现代农业技术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而且他们的实际反抗能力很弱。
三、农民工的“雇佣工”地位的产生
面对现实困境,农民只能依靠自己,用弱者的武器来反抗现实社会。而外部世界对他们来说又是陌生的,他们每走一步,都充满了风险。但是,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铤而走险,自谋出路,选择了进城务工,以获取生活所需要的货币。农民进城务工也对农村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农民生计模式的改变,他们的身份也从一维的“农民”变成了二维的“工人—农民”。农民进城务工主要是为了改善其生计状况,这也说明原先的生计模式已经不具有可持续性或者继续发展的希望了,农民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也说明了他们对现有生计模式的否定。由于农民进城务工是被迫的,所以,农民生计模式也是被迫转变的。虽然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他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现如今,农民工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其实,农民进城务工是为了获取生活和发展所需要的货币,希望有一天能够拥有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简单地说,就是成为一个“城里人”。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他们根本没有办法改变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他们实际上成了城市的“雇佣工”,他们依然是很多人眼里的“贱民”。
农民之所以能够进城务工,从某种程度上说,“受益”于现代农业技术的作用。现代农业技术可以分为“节约劳动型”和“节约土地型”两类[4],其中,现代农业机械和农药属于第一类,种子和化肥属于第二类,而农田灌溉既属于第一类也属于第二类。“节约劳动型”技术具有省时省力的作用,能够提高农业劳动的效率,就能够有时间外出打工;“节约土地型”技术能够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率,这样,农民就能够获得充足的口粮,不用为粮食问题而担心,这样,农民就能够放心地外出打工。另外,随着现代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时对农民的限制也在逐渐降低,例如:以前,除草剂必须在种子发芽之前打,而新品种的除草剂则可以随时打,这样,农时对农民的束缚作用就减小了。由此可见,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为农民外出打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总体来看,现在的农民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农村务农的“雇佣工”,另一类是在城市务工的“雇佣工”。城市和市场通过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把农民控制住了,农民已经被纳入到了市场体系中来,他们已经不能继续维持他们以前那种自给自足的生活了。由于作为农村发展主体的农民正在经历着改变,所以,农业文明也必将受到严重的冲击,技术文明正在从各个方面包围着农业文明,技术进步和经济进步的要求最终必将宣告农业文明的消亡[4]。
在我国节水经验不断积累和实践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和研究成果的应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技术研究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大的瓶颈,主要表现为我国现有节水技术还不能为建立一个现代高效节水农业体系而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在经验和数据不断积累的基础上,缺少对节水农业发展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在节水技术研究和发展过程中,依然缺乏有效地监督和管理,缺乏规范化、定性定量以及综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在我国节水农业系统中,节水设备不能紧跟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步伐,很多设备都比较落后,在使用过程中表现的很不稳定,而且出现故障的概率很高。此外,我国节水设备的研究还不是很令人满意,很多节水材料和技术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我国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对农业节水的信息技术的传播比较落后,其信息的可靠性也比较差,相关的技术人员对节水农业技术不是很重视或者说重视程度不足。
2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2.1积极利用生物技术充分挖掘作物本身的节水能力
现阶段,研究比较热门的节水技术就是对作物自身的接水潜能进行全面的挖掘和开发,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自身就具备了一定的节水能力,因此,在进行生物技技术节水方法研究过程中,应该对作物的自身生物调节作用进行分析,将其应用到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去。在研究过程中应该从作物自身生物技能入手,在做好作物生物节水技术的同时,还要切实提高农作物的茶凉以及对水分的利用率。最终保证将水是从传统的湿法生产转变为高产量、高品质变化的关键技术。
2.2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也就是区别与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在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中研究比较热门的技术主要包括了天然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对生活污水能进行净化处理后循环使用,苦水和咸水经常处理之后回收利用,这些技术都已经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各个国家重点研究用于解决农业用水危机的主要研究领域。同时这些节水技术也成为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热点。我们在进行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过程中应该对上述的几个技术进行充分的研究。
2.3节水技术研究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
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等的高新技术逐渐的应用到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这些高新技术与现代节水农业技术进行完全的融合和发展,使得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逐渐的进入到了科技化和智能化领域。目前,在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融合高新技术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模拟,通过对作物生长周期进行模拟发现作物的节水点在那个阶段,然后在作物种植过程中就能根据模拟的节水点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其次,通过利用现代智能技术,对本地区的气候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节水因素进行实施的管理和控制;最后一种就是利用3S循环技术对作物的需求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对作物生长的蓄水情况进行智能监测,并结合有效地动态信息管理、采集、传输和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对需要灌溉的农作物面积进行有效地灌溉处理。
2.4新材料和设备不断的应用
在未来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趋势采用功能齐全,能耗低,环保、经济节约以及智能化的控制技术,利用先进的生产和制造技术,不断促进现代节水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产品的应用性能,保证设备和产品能够更好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而服务。
3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建议
3.1积极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知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缺乏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我国农业发展缺水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很多人在使用水资源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还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因此,在节水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我们做好对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让社会上每一个成员都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节约用水从自身开始,在社会上还要积极的宣传和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得以全面实施的思想方面的准备。
3.2多部门联合工作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
农业生产中节约用水不单单是农业部门的事情,还包括了水利部门、气象部门、环保部门以及政府宣传部门和行政部门的支持。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紧紧依靠一个部门的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对于上述的各个部门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建立综合协调办公机构,从组织角度出发为部门联合创建一个必要的条件;其次,按照项目管理的办法联合其他部门组织和实施;再次,制定完善的各个部门都能参与其中的规划方案,为保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奠定坚实基础;最后,充分发挥地方各个部门的作用。在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只有保证全面发挥各个部门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工作顺利的进行下去。
3.3强化对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036-02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教育、科研与农民以及政府与农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历史性转变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面对中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以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科技需求,也暴露出不适应新形势的情况和问题。本文在实地调查了解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的对策建议,对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存在的问题
1.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的重要因素。许多地方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因机构改革和经费不足等原因,存在着“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推广方式单一、手段落后,科技成果推广不力,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技术需求。
一是机构队伍不稳,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据调查,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农技、畜牧兽医、林业园艺、农机站平均人数为25人,正式人员90.8%,专业人员85.7%。具有大专以上学历54.4%,中专30.6%;高级职称仅2.5%,中级职称35.8%,专业素质不高。
二是经费严重不足,农技人员的工资偏低。据调查,各乡镇农技站每年事业经费约70.3万元,其中财政拨款的占总事业费支出的72.5%,有1/4~1/3的事业费支出要自己解决。虽然乡农技推广站的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由财政拨款,镇政府支付,所谓财政全额拨款,也只是负责基本工资,承担公益性职能所必须的经费没有着落,工资福利由镇政府和自收自支解决;一线推广人员根据农时季节安排下乡推广指导工作,每月下乡10~20天,平均工资1.8万元,工作辛苦,待遇偏低。
三是设施条件落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设施大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购置或兴建的,资金投入不足,配套设备不够,设施老化,服务功能下降。
四是推广人员缺乏培训。省农业厅经常举办由省专家主讲的各类培训班,但每年有机会参加的乡镇科技人员只有1~2人,仅占5%~8%,基层科技人员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多数县级农技部门尚没有对乡镇科技人员进行培训的计划。造成现有农技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较低,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五是科技推广缺乏后劲。乡农技推广站设在乡(镇)政府,由乡长负责行政管理,乡农技推广站长负责技术工作。2000―2002年乡镇合并,将农技站、林业站、农机管理站、经济管理站合并为一,成立了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采用人员聘用制,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部分人员被分流,许多从事农业技术的人员改行,从事其他行业,导致农业技术人才缺乏,农技推广后劲不足;加之经费不足,人事权管理等问题,与上级部门业务脱节,因而一些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和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另外,基层农技人员往往需要花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应付和处理繁杂的事务,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实施和成效。
2.农民素质不高,接受能力较差,是导致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技术推广与农民素质提高并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当前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的发展趋势。从总体上看,务农劳动力年龄偏大,平均在44.6岁,50以上岁的占36.5%,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25年,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不利于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因而,技术推广与素质提高同步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的不断加快,一大批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逐步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使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进一步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较差,市场意识缺乏,造成后劲不足,效益难以提升。表现在:
一是自繁留种现象依然存在。调查表明:在种植业中,购买来自农技站或种子公司的农户占72.6%,在集贸市场购买的占13.7%,自留种的占12.4%。在养殖业中,42.9%是从畜牧站或良种繁育场购买的,从集贸市场或邻居家购买的占18.6%,自繁留种的占38.6%。
二是施肥偏多,施肥方式不尽科学合理。从调查看,平均施肥量318.9公斤/亩,尿素、磷肥、钾肥、复合肥的比例为1∶0.61∶0.61∶1.57。农民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多施氮肥,而忽视磷、钾肥施用的不良习惯,施肥比例趋于合理,但施肥量仍然偏多,多为一次性撒施,施肥方式和施肥时期不尽科学合理。
三是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应用新技术积极性不高。从调查看,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变化,农户采用农业科技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会面临更大的风险,承受更高的机会成本。许多农民在权衡各种机会的收益和风险的基础上,放弃采用农业科技成果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加之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化肥支出占相当的比重,约387.6元/亩,投入与产出比为1∶2.23-13.90,以蔬菜最高,果树次之(1∶4.67),经济作物居第三(1∶4.16),粮食作物最低。扣除种子、农药、柴油、水、电等生产资料和作业成本,种植业效益依然较低。
3.农业规模小,使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的难度增加
中国的农业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型小农经济,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分散,而且调查中,有68.4%的农户不愿意将土地承包给他人,在有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农户中,将土地流转出去的比例仅为11.9%,大多数农户仍倾向于保留自己的土地经营权。对于土地种植种类、耕作方式等方面,每一个农户都有其充分的自。这种由农村土地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小规模的问题,不仅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规模效益区的形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技成果的大规模推广和转化的难度,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4.科技推广与农户需求错位,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
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者和收益者,科学技术的应用必须最终得到农民的认同,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农民以取得效益为根本取向,对技术要求呈现多样化、高效化发展的趋势,并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增加有效综合技术和管理技术的需求更加强烈,而现行推广机制和推广方式偏重单一技术的推广,对新品种及其栽培管理技术的配套集成还缺乏有效的指导,对技术的整体作用和区域效果重视不够;对节本增效、农产品安全及产后加工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服务能力较弱,技术推广服务与农民的实际需求错位。加之市场信息不畅,影响了科技推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际效果。
5.科技培训的内容和效果得到农民的认可,但实用性和培训力度有待增强
调查显示,农技部门采用较多的是邀请有关专家或科技人员到指定地点为农民集中讲课(37.8%);其次是发放技术资料(24.0%),第三是科技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作现场讲解(22.2%),第四是形式多样的科技下乡活动(13.2%)。多利用雨天或农闲采取定期举办农民田间学校等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利用黑板、门头、集日进行科技咨询、答疑、发放农事操作明白纸到各家各户指导农业生产;每年参加科技指导与培训的农民占78.9%,其中参加一次的占6.8%,二次以上72.1%。其内容以蔬菜种植、养殖技术为重点,分别占34.2%、25.9%;其次为果树和粮食生产,分别占18.9%、14.0%。从效果看,感觉满意或很满意的占64.6%;较满意的占33.9%;97.4%认为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帮助,但实用性差,接受培训的时间较短,力度不够。
二、加强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与科技培训的对策建议
1.增加投入,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条件
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科技创新与应用是关键,农业科技的创新与转化需要以国家持续不断投入为基础。因此,应加大农技推广机构经费投入,逐步改善乡、镇基层推广部门的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以吸引人才,稳定队伍,发挥才干,增强农村科技服务功能。
2.加强乡、镇农业科技人员培训,提高基层技术推广队伍的业务能力
农民得到的技术服务主要来自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乡、镇两级农技人员(包括科技示范户)的技术服务。应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为契机,以各级农业院校和培训中心为基地,结合农业科技项目推广,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培养和培训,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和对农业生产的全程技术服务、产业化经营和信息服务能力,以适应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
3.做好农民的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应将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作为首要目标,特别是强调对农村青少年的培养。要建立有效机制,整合各级农业推广、科研和教学等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农、科、教部门联合优势,从单纯技术推广向技术普及、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能力方向发展。通过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围绕重点推广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进村入户,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实现对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和推广示范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扩散中的引领和示范带头作用。
4.重视新品种及其栽培管理技术的配套集成,强化技术的整体作用和区域效果
增加有效综合技术,重视管理技术推广。应加强以增产增收为目的,将主推技术配套集成为农民易学易懂的简单傻瓜式的节本节劳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强化技术的整体作用和区域效果。
参考文献:
[1]谢正升.关于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221.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能力建设
科技创新是大连旅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最基本的驱动力,也是园区建设的中心任务。尽管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类型、模式多种多样,运行与管理机制也各不相同,但逐步建设成为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有效地促进区域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提高,是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最主要任务。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种新模式,其科技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能力”上:即农业技术孵化和开发能力,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开发、组装、集成和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辐射能力,通过园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之间技术传播和扩散,推广应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能力,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和广大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素质。
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创新途径应以技术研发组培的集成创新和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为主。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重点是通过技术研发,实行科技成果转化,解决一批影响园区及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引导优质农产品生产实现产品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长期以来,提供科技成果的主体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技术推广方面,基本借助于政府行政手段,运行机制僵化,创新能力较弱。农业科技园区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建立起适宜本地实际和农业发展需求的新的技术创新机制和体制,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园区要建立起“技术引进与开发 + 技术转化与示范推广 + 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和机制。
完善“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实现农业技术扩散的梯度推进。核心区在园区体系中属于农业新技术开发、引进、转化及产业化示范基地与技术辐射源,示范区属于作为核心区的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带动基地,辐射区为园区核心区主导产业涉及和影响到的广大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区域。完善“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可以有效衔接农业科技推广的“点、线、面”关系。
积极推进科技产业化,孵化和培育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农业科技企业,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化要求,建立起优质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及管理体系,有利于形成一批有实力的科技型农业企业。企业既可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从生产、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上逐步引导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现代化和产业化之路;又可带动本地及周边地区优质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带动能力建设
园区的产业带动能力建设是农业科技园区最根本任务之一。以科技开发与示范应用为依托,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为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起到示范和超前指导作用。
科学的规划设计和主导产业选择,是保障园区产业带动能力的前提。农业科技园区要立足于本地区农业资源开发和主导产业发展的需求,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体系配置要素和科学管理。园区主导产业选择上要有区域特色,适宜本地区农业资源条件,并基本能代表该区域农业主体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要有比较优势,市场竞争力强,具备发展优势农产品产区的基础和开发潜力;要有一定规模,生产布局相对集中,并具备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开发的基础和发展潜力;要有市场前景,对提高农民收入意义重大,是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育和扶持的产业。园区关键技术选择重点要解决农产品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品质较差、成本较高、附加值较低等核心问题。
强化科技示范,确保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之间畅通的技术传播,是提高园区产业带动能力的基础。在园区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核心区的技术集成和核心作用,以核心区为基地带动示范区,以示范区拉动辐射区,形成互通互动的技术传播体系。做好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个功能区的技术转移和衔接。核心区要突出集成技术创新的试验、示范;突出农业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突出发展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组建技物结合的技术配送实体;突出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吸纳和应用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示范区要求重点承接和应用好核心区提供的良种良法,抓好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的产业化示范,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辐射区要在示范区的基础上,扩大新品种的覆盖率和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
孵化和培育龙头企业,构建起产业化经营体系,是保障园区产业带动能力的核心。农业产业化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主体是农业企业。培育和扶持农业企业发展,是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功能和重要任务之一。园区应充分发挥其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优势,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限制因素。同时,要积极探索在园区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模式和途径,在资金、人才、信息、管理等多种便利方面,对高新技术成果的产品开发和科技企业进行孵化,使科技企业快速成长。
实现技术、管理与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接轨,是园区产业带动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目标一方面是全面提升区域农业科技水平,另一方面就是提升现代化生产水平。而在生产技术、生产标准、市场营销及管理方面能够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接轨,同时是园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要在农业技术、农产品生产及加工标准、农产品市场及营销、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全面接轨。
农业科技园区未来发展方向
农业科技园区将成为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的示范样板区。面对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和附加值较低、农民增收潜力较小等问题,农业科技园区具备农业新技术开发、引进和转化、示范和推广辐射等功能。既体现现代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作用和效果,为农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又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其次,农业科技园区同时具有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特点,能够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管理经营,进行农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适应当前经济发展与市场竞争全球化的趋势,提高农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第三,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从生产、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上逐步引导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现代化和产业化之路;带动本地及周边地区优质农产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