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色农业发展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自然背景
云南94%的土地为山地、丘陵,农作物单位产量低,持续高产量的农田少,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不仅制约了云南省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也给长江、珠江下游地区和东南亚领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生态建设被提高到空前的高度。云南位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农业主要是小规模的自给自足的山区农业,再加上一些地方恶劣的地质条件,农业发展潜力极低,现代农业的建设难度大。但同时云南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①地形地貌众多,地域组合复杂,垂直差异明显,可分为坝区、半山区、山区和高寒山区,土地利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②气候类型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7个气候类型,适宜多种作物的生长,发展生态农业有明显的气候优势。③物种优势: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材宝库”、“香料之乡”、“天然花园”的美誉。拥有全国60%的高等植物和59%的脊椎动物种类,淡水鱼类资源占全国的42.2%。④民族传统文化多元化:云南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拥有各式各样的农耕文化,其中也有包含生态环境的内容,为当今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2政策背景
在云南发展生态农业既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又能改善农业资源配置,实现农业由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推动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云南自然禀赋、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决定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拥有吸引眼球的“四张名片”:“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同时在2012年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明确了云南农业的战略定位。报告指出,继续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确保粮食安全;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调优调快一产;发挥地域和气候优势,建设烟糖茶胶、花菜果药、畜禽水产、木本油料等特色原料基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指出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也明确要求必须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结合云南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应该体现“生态、多样、四季、开放”的内涵实际。
2云南高原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云南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特点
云南省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积极实施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工程,结合各地的实际,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要求,和“农、林、田、水、路”综合治理的原则,各地均建立了一些生态农业示范点,为大面积发展生态农业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据2012年云南省环保厅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15个州(市)、70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州、县创建工作;各地积极推进生态乡镇、村创建,累计建成10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国家级生态村、218个省级生态乡镇。昆明市命名197个行政村为“昆明市生态村(社区)”,走在全省前列。2011年在全省所有县(市)、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762万亩;全省“三品”认证累计达916家企业2079个产品,全省“三品”产值255.25亿元。农村能源建设投资进一步加大,全省农村能源建设资金超过2.2亿元,全省新建农村户用沼气中国市场2013年第36期(总第751期)城市资源与环境15.65万户,完成农村节柴改灶14.91万户,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6.3万台,20.28万平方米。
2.2云南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现有模式
2.2.1基于产业空间布局的循环农业模式宏观层面的循环农业模式多以区域为整体单元,将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也等相关产业链条间的耦合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设计及农业产业化优化升级构建区域循环农业闭合圈。微观层面的循环农业模式多以专业大户为对象,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双江县把核桃产业列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来抓,按照“规模上求大、品种上求优、管理上求精”的发展思路,加大宣传、培训和投入的力度,健全管护激励机制,强化督促检查,将全县60万亩核桃产业基地不断做大做强。目前,双江县60万亩核桃进入初果期11万亩,2012年产量4016吨,产值1.12亿元。在“十二五”期间,以管护为本巩固现有面积,逐年增加挂果面积,不断提高产量产值,到2015年力争进入初果期24万亩,年产量2.4万吨,实现产值4.8亿元。2.2.2多功能生态耕种模式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哈尼族的梯田开垦因地制宜,随地势而定,坡度小地多就开较大的田,坡度大地少就开较小的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千百年来,哈尼族在哀牢山区三江流域将野生稻驯化为陆稻又改良为水稻,使三江流域成为人类早期驯化栽培稻谷的地区之一。元阳梯田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呈现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这就是千百年来哈尼人民生息繁衍的美丽家园。2.2.3山区可持续发展模式云南山区是旱作农业较为典型和突出的地区,陆稻是低纬度山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针对山区水资源缺乏,作物单一,抗病能力差等问题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多种资源共同发展,多方面切实增加农民实际收入,结合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环境治理措施,提出了以陆稻为基础,确保粮食安全的山区可持续发展生态模式。通过对陆稻、杂交玉米优良选种,推广规范化陆稻间作玉米以提高饲草和粮食的多样性,逐步克服病害危害,提高复产规模;同时加大主要经济作物的轮作,解决山区农作物单一,粮畜争地,粮烟争地等矛盾。并根据山区实际情况,提供及时更新的种植养殖农业技术,使山区农民增收渠道多元化,在使得山区农业告诉发展的同时注意生态环境治理。2.2.4生态观光旅游模式云南自然风光秀丽、地域差异大、多元民族文化传统保留较完整,特别是乡村风景、村寨文化以及民族传统特色独树一帜。生态农业旅游的介入,将有利于促进城乡结合,形成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人造景观、古典园林、农业风光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格局。各地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环境、民族民俗等独特的资源,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呈贡的花卉基地、红河州弥勒县的葡萄园、麒麟区农业示范园、以楚雄黑井古镇为代表的“古镇休闲度假型”,以元阳梯田为代表的“原生态风光旅游型”,边疆部分民族的刀耕火种、锄耕体验,怒族、傈僳族、侗族、拉祜族等民族的狩猎体验等。这些不同风格的观光模式既推动了当地特色比较优势农产品、民间手工艺品的销售,也促进了当地社会事业、农民文化素质、农村经济全方位的进步和提高。
3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路径
一、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
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推动广西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不断改善、优化农业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一直以来我国都是农业大国,以农为本,是长期不变得基本国策。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程度不断加深,农业的基础地位有一定威胁,继续发展传统农业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的有效需求。传统农业,简单重复投入,经济价值低,付出与收益完全不成正比,已经不符合市场发展要求和人民生活需要。传统农业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深加工、特色化、绿色食品这些都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现在必须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的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现代农业发展也已逐步走上新型发展之路,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特定区域、特色农产品、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等多个特色的联合发展来不断促进。广西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区域特色鲜明,发展特色农业十分必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是发展的趋势,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这方面的促进作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二、广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成效:(1)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广西各地区的农业发展做了一定的规划。桂林市这方面做得很好。
(2)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包括了山区特色模式,根据山区的特色优势进行发展;土地流转模式,分离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使得土地得其所用;种植耕作模式,套种、间种相结合;产业化经营,公司和农户进行密切合作等等。
(3)特色农业的一些新产业取得长足进展。在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促进食用菌、马铃薯、中药材等新产业的发展,打响知名度。
(4)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大大提升。广西农业部门在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上十分注重,各方面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植保工程、种子工程、间套种技术等生产技术和病虫防控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农业科技对特色农业发展作用很大。
(5)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也能够使农民走上致富之路。农民利用当地的区位优势,在国家、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形成特色农产品,有着极大的市场竞争力,形成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很多农民都走上的特色农业之父之路。
2.存在问题:广西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自然资源,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特色农业体系发展之路,但是广西农业特色化之路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要想发展壮大规模,首先在资金上必须很很强的后盾,这就需要在国家、政府政策的支持下,还要扩大渠道,增加资金来源;其次科技投入的力度不够,虽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自主研发能力弱,科技创新水平低;特色发展不够完善,没能新城完善健全的体系;整体的市场推广力度不够,农业抵御风险能力欠佳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当下必须考虑的,在广西农业特色化之路上需要解决的。
三、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
1.加强农业基础的投入,提高农业风险抵御能力。加强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和灾害抵御能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在现代设施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特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打造高产业目标,提高特色农业发展的效益。集中力量大力发展打造高产业目标,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建立一批高效特色农业,多渠道,广泛带动农民增收。
3.促进产业链的新成,形成产业化发展之路。加强市场流通网络建设,加强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业的融合,带动订单农业发展和标准化种植养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形成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推广一批特色农业模式,积极推广农作物间套种耕作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农民和企业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促进特色农业的整合发展。
4.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国家政府引导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克服传统弊端,农业科技要与农业生产经营相互支持,必须不断加快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制改革。
关键词:国外休闲农业;典型模式;经验启示;借鉴
中图分类号:S792 文献标识码:A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1、2、3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1]。休闲农业在国外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程,1865年,意大利专门介绍城镇居民到乡村去感受农业野趣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宣布成立,这标志着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乡村旅游类型诞生。20世纪30~40年代,欧洲休闲农业取得较大发展,并逐渐向美洲、亚洲所在地区拓展[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各国的休闲农业也蓬勃发展起来。近年来,休闲农业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重点,同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也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笔者通过对国外休闲农业的典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其基本做法与成功经验,并据此就我国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思考,以期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及研究。
1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从国外不同国家休闲农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由于思想理念、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等的不同,因此各国休闲农业在发展形式、组织机制和效益等方面各有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总结如下:
1.1 以日本为代表的绿色观光旅游发展模式
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气候高温多雨,国内资源贫乏、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农业规模小,因此政府希望通过政策和制度来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希望通过当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来吸引游客。因而,日本休闲农业奉行“回归自然”的理念,强调市民实践体验,通过农园吸引市民租地经营,农民在公园里生产、生活、休闲,实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一体化经营管理。为了有效推动绿色观光旅游体制、景点和设施建设,政府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农业土地法律体系,在硬件配套设施、税收、补贴等方面给予许多优惠政策。目前日本国内有很多富有诗情画意的观光农园,内设动物广场、牧场馆、花圃、跑马场、射击场等各具特色的设施,同时配有完善周到的服务,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为观光农园赢得了不菲的经济收入。
1.2 以法国为代表的专业农场发展模式
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多个非政府组织机构的联合,具体是指各行业协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推动以农场经营为主的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这些农场基本上都是专业化经营,主要以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以及露营农场等形式存在。早在1954年,联邦国营旅舍联合会主办“法国农家旅舍网”,此后各类农业旅游社团组织和法国农业与渔业协会等中介机构陆续成立,有力促进了休闲农业的经验交流、信息传递和业务培训。随着行业协会的不断发展,行业自律作用逐渐凸显,法国政府也逐渐由管理职能转向监管职能,行业协会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显现主导作用。截至2005年,法国已有1.77万农民经营休闲农业,超过5800户农民加入全国性的联合经营组织;2007年有2.92亿人次前往乡村进行休闲,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33.4%;农业旅游收入约244.6亿欧元,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5[3]。
1.3 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葡萄酒旅游发展模式
澳大利亚作为开展休闲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其休闲农业特别重视葡萄酒旅游产业的“产、学、研”紧密结合,主要依托葡萄庄园的田园风光、酿造工艺生产设备、特色美食、葡萄酒历史文化吸引游客,同时开发观光、休闲和体验等农业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促使休闲农业向第2产业和第3产业延伸,实现了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为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澳大利亚葡萄种植始于1788年,从1810年开始,葡萄酒酿造和销售开始走向商业化,目前已经形成了60多个葡萄酒产区,2008年澳大利亚葡萄酒产量为125714百万升,出口量为71417百万升,成为世界第6大葡萄酒生产国和第4大葡萄酒出口国[4],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据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统计报道,200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就吸引410万国内游客和66万国外游客,创汇达48.9亿澳元。
2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
国外休闲农业依托区域特色资源、民俗文化、科技水平等优势,形成多样化的项目开发经营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其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2.1 政府适度扶持
国外政府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或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如日本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20多部,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法规体系[6];国外政府对休闲农业的精品景区实行以奖代补,并设立专项扶持发展资金。如在1992年,美国专门设立了“农村旅游发展基金”,推行“旅游政策会议”制度,确保国家的重大决策充分考虑旅游收益[5]。
2.2 协会积极推动
国外休闲农业通常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来提高休闲农业质量,从而引导休闲农业经营者、管理者不断提升发展和管理水平,在会员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最终来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如法国农会、罗马尼亚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协会以及爱尔兰的农舍度假协会等行业协会均有力推动了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2]。
2.3 坚持市场导向
国外休闲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内外贸、产供销、农科教于一体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如澳大利亚依托本地龙头产业葡萄酒,通过拓展休闲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和体验等新型职能,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4]。
2.4 协调均衡发展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注重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鼓励当地农民积极参与,重视控制休闲农业活动对资源所造成的浪费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强调休闲农业在促进工农协调和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注重提升传统文化内涵、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从而创造社会文化效益。
3 国外休闲农业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我国实际来看,加强休闲农业发展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加强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与资金扶持
政策完善是根本,市场运行是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应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休闲农业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和制订我国关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部署重大活动和工作措施。设立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充分调动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鼓励支持个人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建设,发挥社会资金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制订并完善我国休闲农业服务标准体系,强化对各类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的管理与支持力度,增强行业自律性。
3.2 坚持以农为本、彰显文化,深入挖掘休闲农业发展的文化内涵
发展休闲农业不能脱离农业、农村和农民,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单元,要坚持以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增收为目标,融合1、2、3产业的要求,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深入挖掘乡村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入发掘休闲农业的历史文化内涵,弘扬传统休闲农业文化,突出文化底蕴厚实、景点丰富多彩的特色,拓展多元功能、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园,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在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城乡消费者创造良好的休闲环境。
3.3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营销与品牌建设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突出自然生态为重点,加强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化、旅游业的结合,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发展思路,充分整合农、林、牧、渔和旅游文化等资源,依托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循环农业示范区,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精品点、精品休闲农庄和精品农家乐,组织开展展示推介活动,形成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品牌,重点培育乡村旅游著名、驰名商标和品牌,实现差异对接、优势互补、合理组合,构建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产业布局,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及其他旅游业态融合发展。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加快培育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变资源文化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
3.4 坚持创新服务,规范培养,提升休闲农业发展的水平与经营机制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创新的理念盘活我国传统资源,将农业资源与创意相结合,开发丰富多样的创意农业产品,打造特色鲜明、富有魅力的农村农庄,形成创意农业产业带。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生产安全、产品服务、环境保护等公共利益,要通过制定标准、加强管理、培育品牌、引导行业自律等多种方式,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
总之,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任重道远,无法因循已有的模式,在实践中将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难题,需要我们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注重吸取国外成熟和有益的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农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新时期,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紧紧依靠广大农民,充分调动各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就能够实现突破,道路会越来越宽广,我国休闲农业的前景最终也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07-25.
[2] 瞿兆赛,曹林奎.世界旅游农业发展概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5):470.
[3] 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1(5):100-105.
[4] 李甲贵,贾金荣.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0(6):106-109.
[5] 赵俊晔.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农业旅游经营管理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2(5):27-31.
关键词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建议;江苏盱眙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253-02
盱眙县地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气候四季分明,境内丘陵众多、河网交汇、生态优美,森林覆盖率达28.92%。素有“两亩耕地一亩山,一亩水面一亩滩”的美称。其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县各类休闲农业约260家,年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占全年旅游总人数的35.7%,同比增长10.2%;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超过10亿元,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20.8%,同比增长13.5%,盱眙休闲农业正以蓬勃的发展势头向前迈进。
1 盱眙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阶段
2006年以前,盱眙县休闲农业数量极少,约有40余家,基本处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原始阶段;2006―2010年期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渡口村、新华村、陡山村为中心,逐步发展农家乐产业的规划,一时间全县休闲农业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新增150余家;2011―2015年期间,休闲农业继续稳步增长,新增70余家。
1.2 模式形态
目前盱眙县休闲农业大致可划分6种模式形态:以澳吉尔绿博园、龙虾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普教育模式约占3%;以龙虾节、甘泉寺庙会等节庆活动为主的民俗风情模式约占3%;以盱眙国际房车露营基地、韵园农庄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模式约占6%;以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回归自然模式约占8%;以玉皇山为代表的田园农业休闲模式约占22%;以陡山村农家乐集聚区为代表的农家乐模式约占58%。
1.3 服务种类
从目前盱眙县休闲农业提供的服务类型看,科普教育服务约占5%,住宿服务约占16%,而购物服务、娱乐服务及餐饮服务为主要类型,可见提供住宿和科普教育服务的休闲农业仍显不足。
2 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推进休闲农业深度开发
近年来,盱眙县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发展工作,提出了“泛产业融合、全域化旅游”发展思路,突出生态旅游、水乡旅游,着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在淮安市率先成立了休闲农业技术指导站,同时加大休闲农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重点向中澳乐博园、农本尚品等一批有实力的休闲观光农业倾斜。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全县各类投资主体积极投资休闲农业,使得各类休闲农业产业数量连年增加,质量档次稳步递增,业态类型日趋丰富。
2.2 强化品牌创建,不断提升休闲农业服务品质
一是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品牌”。2013年盱眙县获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4年江苏三农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企业,2015年盱眙县陡山村和明祖陵村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通过创建国家级著名品牌,示范引导全县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开展“省级星级乡村旅游区创建活动”。截至2015年,盱眙县共有7个省级星级乡村旅游区,其中4星级2个、3星级2个、2星级1个、1星级2个,通过创建一批星级乡村旅游区,进一步引导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发展。三是精心打造一批省级休闲农业品牌。2012年新华村获“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称号,2015年陡山村别评为“江苏省农家乐集聚区”,通过省级休闲农业品牌的打造推进全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和休闲农业发展。四是打造休闲农业节庆品牌。以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为平台,衍生打造一批节庆活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全民参与等措施,逐步打造盱眙特色的休闲农业名片。
2.3 拓展休闲农业,不断促进特色产业链延伸发展
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是拓展一批以生产、加工、采摘、参观学习、餐饮服务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二是重视产业内涵的挖掘,将科技、文化、园林艺术等元素注入休闲农业,创新休闲农业产品,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如以现代科技农业为主题的澳吉尔绿博园、以红酒文化为主题的中澳乐博园、以园林花木盆景为主题的盱眙万景园农庄等一批注重产业深度开发、强化创意营销的特色休闲农业产业[1]。
2.4 创新推介手段,不断提升休闲农业知名度
近年来,盱眙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坚持休闲农业宣传推介的不断创新。一是“以节为媒,推介品牌”。以“中国盱眙龙虾节”为媒,通过走进北京、上海、宁波、南京等特大型城市,广泛宣传盱眙休闲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产品。二是“以会为台,提升品牌”。在推介休闲农业品牌的同时,注重品牌的提升,县财政每年都拨付一定的资金,组织本地农业企业参加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举办的农展会和休闲农业推介会。不断放大品牌效应,提升盱眙县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以媒为媒,宣传品牌”。2016年盱眙县通过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盱眙公众号向社会推介“梨花结缘聚三河”等19个休闲农业观光季精品活动,点面结合吸引更多的长三角地区的游客到盱眙县农村休闲消费。
2.5 坚持立足乡村,着力拉长产业惠民生
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盱眙让休闲更有味。2013年盱眙县承办江苏乡村旅游节启动仪式以来,创新旅游开放模式,连续3年实施“乡村旅游免费年”,全县4个4A级景区免收门票,惠及全国各地游客;财政每年拨付2 000万元补助景点景区,推动“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期间,盱眙县新发展农家乐近100家,其中星级农家乐近30家,进一步增加了全县休闲农业产业链收入[2]。
3 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长远规划,项目内容特色不鲜明
盱眙县近几年休闲农业可谓遍地开花,但绝大多数都是私营业主或农民自发新建,整体建设水平较低,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规划、项目重复现象严重,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错觉,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较为普遍,造成项目建设缺乏特色,进而导致恶性竞争以致效益不佳。
3.2 缺乏营销手段,项目文化底蕴匮乏
盱眙县休闲农业由于起步晚,在市场营销方面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和市场营销理念,导致行业间简单效仿现象严重,忽视自身品牌运营,缺乏农耕文化、餐饮文化等底蕴的支撑,仅停留在采摘、垂钓、观赏等表象上,缺乏吸引力,导致休闲农业项目宣传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不高[3]。
3.3 缺乏专业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休闲农业对管理水平的要求远高于单纯的休闲业和农业,因樗是多功能、综合性的产业,其发展需要财务管理、导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人才。但是目前盱眙县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专注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户,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及管理经验。
3.4 缺乏规模效益,经营分散化程度高
休闲农业在盱眙县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主要以自发、分散、粗放的私营、个体等经营模式为主,虽然传统的休闲农业对游客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由于大面积的分散经营,导致品牌形成、科学管理与整体营销难度加大,并且有限的经营规模难以形成相应的产业化发展空间,缺乏竞争力。
4 建议
4.1 科学规划布局
把休闲农业发展纳入全县农业发展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按照“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要求,重点打造以城区为核心,河西水乡、东部平原、山区丘陵为片区的“一核三片”休闲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突出水乡、田园、森林特色,做到有序发展、相对集中、规模开发,提高观赏性、体验性、娱乐性和教育性,避免雷同。
4.2 制定标准和规范
加快制定“盱眙县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等相关休闲农业标准体系,以标准来促进休闲农业规范发展、提档升级。
4.3 搭建网络信息平台
以盱眙旅游网和盱眙农业网为平台,加快搭建以休闲农业政策法规、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本地休闲农业景点介绍、农家乐餐饮推荐、精品休闲观光农业线路推介、民俗及农耕文化展示、特色农产品展示等为内容的盱眙休闲农业信息专栏或链接,更快速、更便捷地让游客和投资者了解盱眙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4.4 推进联合协作的双赢机制
推进当地休闲农业企业与农产品加工企业间的合作或联营机制。休闲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厂房和设备生产自己的特色农产品,销售给游客。同样,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利用休闲农业企业庞大的游客资源,推销自己的农产品。通过联合和协作,推动产业化发展[4]。
4.5 培育特色休闲农产品品牌
发展盱眙休闲农业必须要结合水乡、平原、丘陵的特色,鼓励和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和野生资源进行精细化加工和深加工。重点打造鲍集螃蟹,玉皇山水果,兴隆富硒龙虾,观音寺西瓜,仇集牛肉、麻油,铁山寺草鸡、葛藤、板栗,维桥虾稻米、火龙果,盱城戚大山槐花蜂蜜、明祖陵草菇、火龙果,穆店农本尚品蔬菜,旧铺雨山茶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影响力的品牌。
4.6 拓展特色农家菜品牌
充分挖掘汉文化、淮扬文化的潜力,开发地方特色菜品,以农家味为特色,河西水乡突出鱼、虾、蟹、水生蔬菜等;城区及东片平原地区突出鲜活、绿色有机蔬菜等;西南山区突出家禽、山野菜、中药材为食材的农家特色。
4.7 创建一批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品牌
一是积极开展中澳乐博园、韵园农庄等一批休闲农业企业省级乡村旅游区的升星和创星工作;二是全力推进陡山村、新华村争创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工作。通过品牌创建,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形象良好、诚信守法经营的休闲农业企业,创建一批盱眙休闲农业企业品牌。
4.8 强化休闲农业人才培训
由县委、县政府引导,县旅游局和县农委具体实施,开展休闲农业、餐饮服务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
4.9 完善休闲农业配套设施
一是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对观音寺西瓜等一批园艺品种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大力引进农本尚品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广先进、适用的园艺和种植养殖技术,强化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二是建设完善休闲农业场所接待中心、停车场、游步道、路牌标识和废污物收集处理设施,为游客提供优质便捷的硬件服务。
4.10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相关资金及政策用于扶持休闲农业发展;二是休闲农业示范点、“农家乐”经营户减免营业税,销售自产初级农产品及加工品享受免税,用水用电享受农业收费标准等政策;三是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提供信贷服务和资金支持;四是鼓励将休闲农业列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中小企业创业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的范围之内。
5 参考文献
[1] 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2] 陈宇峰.城市郊区休闲农业项目集聚度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关键词:效益农业 品牌建设 产业
目前各地农业发展迅速,体量大,种类多,但是也存在经营者不注重品牌培育,出现品牌多,名牌少;不注重标准打造,出现质量参差,优劣难辨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必要加强特色效益农业的品牌化建设,打造自身质量体系标准,促进特色效益农业做大做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一、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特色效益农业品牌是指农业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了识别其农产品或农业服务项目,并使之与其它同类和类似农产品或农业服务项目区别开来所使用的具有显著特征的标记。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的过程,就是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标准化控制、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过程。农业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
(二)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建设的必要性
1. 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建设是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2. 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建设是实现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名牌农产品,有利于拓展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产品消费,促进优质优价机制的形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 推进农业品牌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重点培育和打造农业名牌,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市场吸引力、社会影响力,有利于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品牌农产品。
二、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建设的困境
(一)品牌建设资金投入不够
特色效益农业的品牌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基地建设、配套设施改善、品牌打造和宣传上对资金的需求加大,且效益显现还有一个过程,投入产出效果短期不明显。所以政府专项资金投入有限,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主体也难以有较大投入的积极性,对科技研发推广、成果转化、品牌发展推动作用有限。
(二)对科研技术重视不够
目前很多市场农产品优质不优价,无论认证与否产品都可以进入市场,导致企业参与三品认证的积极性不高,不愿在科技研发、标准打造等方面进行投入,加工精度和开发深度不够,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低,科技含量不高,品牌产品包装设计档次不高。
(三)政府政策支持落实不够
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需要流转大量土地,由于政府在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尚不全面、不够完善,部分流转土地的农民觉得自己的收益不明显,跟企业发展不对等,导致土地流转变动大、矛盾多。企业处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不愿加大资金投入,不愿完善基地建设和配套设施的改善,更难以投入资金对品牌进行打造和宣传。
(四)品牌打造专业人才不够
目前农产品数量逐年增多,但大多集中在生产链条的初级阶段,缺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条上的中高端品牌的打造和建设。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专业的品牌建设和管理团队,缺乏相关主业人才,难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自己的产品标准体系和耳目一新的品牌价值。
三、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建设的对策
(一)增强生产经营者的品牌意识,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科技下乡等形式,积极宣传发展较好地农业品牌,宣传农业品牌化建设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引导广大农业经营者转变生产经营观念,形成示范效应。多角度开展培训和交流,邀请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经营者、专业协会在区内、区外参观,学习农业品牌建设先进经验,并邀请专家、同行进行业务培训,对实用技术、技能知识、市场经济等进行交流探讨,形成互相带动的良好发展局面。
(二)创新效益农业发展模式,打造精品化产业
完善品牌企业+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牵动农户型等发展组织模式;创新利用外援、招商开发、包装农产品模式;创新定制、包销、直供等市场营销模式,以各种创新模式保障效益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突出龙头效应,选择一批发展潜力较大的龙头企业,实行重点扶持。依靠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深入挖掘一批特色农产品,逐渐形成品牌并延续产业链。
(三)推广现代技术进企业,发展高效农业品牌
加大人才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推广的力度,加快现代装备对农业发展的武装,依靠科学技术提升农产品价值,使农业技术成为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的新亮点。尝试引进新品种,丰富产品种类,广泛应用现代技术装备,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注册商标、培育品牌。发散思维,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带动传统农业升级,依托淘宝、中国农产品交易网、农宝网等网络手段拓宽销售渠道。
(四)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组建专业的品牌建设管理团队,有效分析市场需求,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同时,加大品牌包装、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博览会、展销会、招商会、网络营销、专题报道等形式,开展农业品牌整合宣传,提升公众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广泛运用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现代物流,增强信息沟通,搞好产销对接,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五)加强品牌农业与旅游景点合作,打造互利共赢局面
在建设好效益农业品牌化开发、建设的同时,根据区域分布,结合各地旅游路线,形成“农业观光+旅游产业”为一体的合作机制,建立渗透融合体系。特别要聚合旅游业发展的“吃住行、游玩购”六大要素,在旅游产业中渗透品牌农业的“吃特色、住农家、购农产品”三大要素,逐步形成“以游兴农,以农促游”格局,打造吃住行娱购一体化的乡村休闲旅游模式,推动产业链相关企业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石昌佳;品牌建设 从不嫌早[J];广告人;2010年02期
[2]许指霞;关于推进天台农业品牌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13期
[3]李中良.吹响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号角[N].长春日报.2011-09-19.
[4]张学忙.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