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统计学和审计学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职院校作为实用性人才培养基地,当然要承担为会计与审计系统输送各种类型的、掌握会计与审计专门知识和能力的人员的重任。事实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为如何培养合格的会计与审计人才进行积极探索。根据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对会计与审计对象的选择,对合格会计与审计人才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会计与审计人才总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在总体数量和总体结构上要满足不同会计与审计主体对相应会计与审计对象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有效实现其审计目标的需要,培养的审计人才既要满足企事业单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审计主体不同需要,也要满足各个重要行业的特定需要。二是会计与审计人才个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满足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财政财务活动合法性、经济管理活动有效性的复合性要求,无论是会计、审计人员,都必须掌握相应知识和能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折射出现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弱点。
针对行业的需要,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很早就认识到会计与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和会计与审计事业的发展。为此,我院会计与审计学专业不断研究审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此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国家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预测,会计人才的高层次要求增多,审计机关审计人才,尤其是高级审计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审计业务比重的增加,审计机关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因此,会计与审计学专业立足国家审计,开发特色课程,实施特色教学,树立专业品牌,近年来该专业先后开发了基础审计、财务审计、审计电算化等特色课程,与时俱进,重点突出会计与审计实训。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和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将有明显增加。据了解,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只有执业人员5万多名,且其中一大半得不到国际机构的认可,人才缺口很大。在未来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位居榜首。从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就业层次较高,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我院现况
资料显示,我省十所高职院校里只有有2所设置审计专业或审计专业方向,有6所设置了会计专业,这只是会计与审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而且是设置在管理学专业之下,从2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来看,对会计与审计人才以培养社会审计人才为主,而这种专业设置,缺乏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专门审计人才培养的功能,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审计人才总体合格性的要求。
可以推断,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总体结构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一些高职院校要么没有会计与审计类专业,要有就是注册会计师培训;缺乏所有会计与审计主体人才的培养功能;更加缺乏包括行政事业会计与审计、财政税务会计与审计、金融保险会计与审计、工程投资会计与审计等所有会计与审计门类人才的培养功能。二是我国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以管理学专业为背景,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中难免受管理学理论、思想、的制约,以管理学为背景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机制,难以培养出既有会计操作技能,又能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又有绩效、效益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人才;作为学科来说,也难以形成促进审计与会计以外的其他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平台。
三、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与审计专业优势经过多年建设,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品牌专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划分为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资产评估四个专业方向,体现了审计学专业结构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特点,突出了审计本质性的内涵,而省内开设了同类专业的其他院校,大多将其定位在社会审计方面,与之相比较,审计学专业整体架构比较合理。财会知识只能作为审计专业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全部内容,甚至不是其主要内容,现代审计理论要求我们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文、史、哲和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学前提下,向经、管、法方面延伸。为此,会计与审计教学内容设计也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强调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培育其猎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调适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具有优良政治素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审计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 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课程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税收实务、经济法、资产评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也包括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暑期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习、审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等。我院2009年该专业的就业去向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其中,在各级机关就业的占总就业人数的10%左右,事业单位占15%,各类企业占55%,金融单位占20%。
四、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发展展望
1 充分认识管理学在会计与审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管理学是现代审计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关注管理学发展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影响,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就是说,要从现代经济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角度认识会计与审计的重要性,从会计与审计的对象、会计与审计的定位、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与管理学的关系、审计与经济学的关系以及审计与法学的关系等等认识现代会计与审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特别是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方面准确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同管理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对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在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今天,可以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其他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规律。其次,要加强对会计学与经济学与审计学、管理学与审计学以及法学与审计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科学把握审计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趋势。这样,在不会把会计与审计单独认为成为“大会计学”。
3 按照现代社会需要优化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首先,要重新设置会计、审计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强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科,满足专业培养对基础理论的需要。其次,重新确定专业主要课程,满足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胜任会计与审计工作,必须对学生进行执业训练。在会计与审计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模块教学,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增加学生对流程、会计、审计程序等的具体认识。同时,在本科教学的后期,可以把学生安排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机构财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既保证了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效果,又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是一举两得的。
会计与审计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学科必须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培养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潘颖.对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Zz66免费论文资源网.
【关键词】 创新型; 审计人才; 高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的形式、规模、交易内容显得日趋复杂,审计工作在维系经济发展秩序中的监督作用愈显重要,社会对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提高。我国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及时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其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存在的问题,转变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创新型审计人才的供给上关注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数量、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为社会输送一专多能、具有创新能力的审计人才。
一、创新型审计人才
创新是一种能力和精神,是一个人素质的内在体现。创新型人才可以凭借其创新能力,在其所在领域打开局面,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创新型审计人才也是如此。成为创新型人才需要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和品质,但是后天的培养环境和方法对于开发人的潜能也是非常关键的。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应当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两个方面。
(一)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
从知识结构来看,包括所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首先,创新型审计人才在熟悉审计业务的基础上,应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相关知识。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服务业、行政事业单位等行业之间的具体行为标准和记账差异使得仅仅熟练掌握审计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审计工作的需要。应用相关软件并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达到传统审计方法和技术难以取得的效果;掌握相关法律、准则、规章制度和行业规范政策等有利于在开展不同的审计业务时区别对待,做到依法审计,维护审计工作的权威性;熟悉经济管理知识有助于深刻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和任务,在相关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和漏洞;工程技术要求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科学理论和技术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掌握以上多类相关知识应符合“一专多能”的要求,创新型审计人员在审计知识以外的某一个或多个领域应当具有较深的专业修养和经验积累,在处理此类审计工作时具备一定优势并能解决一些困难。具有广博而深远的知识文化内涵有助于增强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开展创新审计工作和实践的必要条件。
(二)创新型审计人才的能力素质
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创新特点应主要体现在能力素质方面。
1.具有创新精神。创新型审计人才凸显的创新精神一方面来源于其知识结构所给予的能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可归结为永不言弃、敢于克服难题的拼搏精神。其实不论是自信心,还是拼搏精神,都是创新型审计人才追求出色完成工作、取得开创性成绩、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动力,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个性体现。
2.具有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和技术都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审计工作本身不再局限于监督一些会计处理上的错误,更为重要的是在维系国家经济与安全、规范整顿经济秩序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较为复杂、更为隐蔽的经济问题,而创新型审计人才应体现其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要求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发现问题。创新型审计人才应能够凭借其创新眼光和独特视角及时发现一般审计人才难以察觉的问题。
3.具有超强的敏感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超强的敏感性才能引起对在特定的审计环境下从事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的思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质疑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和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敏感性和想象力有助于创新型审计人才创造性地运用其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综合全面、动态有效地分析和解决各种复杂的审计问题。
4.具有勇于突破常规的品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规范性、保密性、准确性等都体现了其遵循科学规律和政策制度的要求。审计工作应建立在遵循科学和遵守政策的基础上,但是当遵循科学规律的条件或是政策制度的实施主体发生变化时,创新型审计人才要善于突破思维定式,发扬挑战常规、勇于创新的精神。
5.具有敢于挑战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审计人才的创新性要求本身就是为了解决一些困难,承担一定的风险。挑战精神是创新型审计人才开展审计工作的动力,坚持不懈是其能够克服苦难、完成工作的品质保证。
二、创新型审计人才高校培养模式
高校作为培养审计人才的重要阵地,创新型审计人才的输出对高校培养模式提出了特定的质量要求,主要应兼顾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两个方面。
安徽省作为中部大省,肩负着中部崛起的历史使命。随着皖江城市带的建立以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正式批复,安徽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根据安徽省工商管理局最新数据,截至2010年3月底,全省实有外商投资企业5 611户,其中投资总额在1 000万美元至5 000万美元的外商投资企业488户,投资总额在5 000万美元以上的87户,外商投资总额280.09亿美元,注册资本161.08亿美元,外方认缴出资117.34亿美元。据海关统计数据,2010年前三季度,安徽省外贸进出口总值173.1亿美元,与2009年同期相比增长54.9%。其中,进口84.4亿美元,增长76.9%;出口88.7亿美元,增长38.5%。全省外贸进出口、进口、出口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7、34.5和4.5个百分点。投资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越发展,审计工作的“信息验证中心”和“管理监控中心”的地位则越突出。在安徽省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安徽省高校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安徽省高校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
学校在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过程中,审计及其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情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体现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水平。表1列举了安徽省6所高校审计专业设置和主要课程安排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高校在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水平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培养审计人才的意识
从表1可以看出,在六所高校中,有四所高校以培养会计和财务管理人才为主,只有安徽工业大学和安徽财经大学设置了审计学专业,安徽财经大学同时设置了注册会计师专业。由于审计人才与会计和财务管理人才在本质上存在差异性,单一地培养会计和财务管理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需求。在安徽省经济腾飞的关键性阶段,省内高校应在培养会计和财务管理人才的基础上,重视审计人才的培养,为输出合格审计人才腾出一定的空间。
2.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针对性不强
由于审计主体的需求差异和行业差别等原因,安徽省高校在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过程中难以清晰“一专多能”本质内涵。在这里,“一专多能”应要求培养的创新型审计人才在深入了解审计学基础课程的前提下,专门地、有针对性地熟悉审计领域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知识内容。
高校培养审计人才应在总体结构上满足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审计主体的需要,同时也应体现各个行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安徽工业大学和安徽财经大学在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在审计课程设置上缺乏体现政府审计的财政审计、金融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行政事业审计、外资审计、农业资金审计等内容;在内部审计方面只有《内部控制学》、《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经济效益审计》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培养内部审计人才的要求,但是内部控制只是内部审计的一个方面,至于内部审计学所阐述的其他内容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得到体现;在社会审计课程设置上缺乏体现社会审计知识的整体课程框架,虽然相应地在《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等课程中能体现社会审计的内容,但是在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事务所等社会审计知识的主要内容上还没能明确相关课程设置的重要性。除了安徽财经大学设置的《投资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金融业的需要,上述高校在审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上同样难以体现行业差异性对审计工作的要求。
3.知识结构体系不能全面体现其他相关学科的重要性
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熟悉审计和会计专业知识,了解并掌握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相关知识。根据表1,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所设置的课程中,《电算化会计与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等体现了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的计算机水平要求;《经济法》等体现了法律知识要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等体现了经济管理知识的要求。考虑到学校所偏重的专业类型,在工程技术知识培养方面缺乏一定的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上述六所高校在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工程技术知识上有所欠缺。
假设上述六所高校在安徽省高校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代表性,综上所述,安徽省高校在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方面应加强以下方面:首先,加强审计专业学科建设,明确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在审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培养区别行业和审计主体的专门的创新型审计人才;再次,应加强特别包括工程技术知识在内的其他相关知识的课程设置;最后,可以尝试引进相关行业、领域人才或畅通高校内外部交流途径,逐步完善创新型审计人才课程设置对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的要求。
(二)安徽省高校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能力素质
前面归纳了创新型审计人才的能力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超强的敏感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常规的品质、敢于挑战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五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所积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息息相关,但是更重要的应体现在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综合分析能力和从事审计工作的专业眼光建立在完善的知识结构基础上,由于前文对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已作陈述,这里主要针对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能力素质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关论述。
1.贯彻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思想。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以用为主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审计知识、学到审计知识、用到审计知识的兴趣。多媒体教学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取向,在学习兴趣的方面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感官上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互动式教学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对观察事物的敏感性也有所帮助;案例教学的直观性对学以致用的要求在创新精神、发现问题的能力、勇于突破常规的品质等能力素质的培养上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开设审计实验室、安排实务界专业人士兼职教学任务、沟通政府、企业和事务所实际审计工作教学渠道等有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超强的敏感性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素质。
3.完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鼓励学生自身从事对实现其个人价值的追求行为,完善学生获得相应研究和社会实践成果、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包含五个方面能力素质的创新能力。
4.制定合理的创新能力测评标准。在课堂问答、社会实践、实验设计、课题研究、参与社团组织和文体活动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挑战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测评,有助于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上合理分配时间,凸显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赵珊.创新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审计月刊,2006(16):9-11.
关键词:职本 财会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对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主要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师资的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简称职本),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财政部于2010年9月了我国首个中长期会计人才规划――《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为未来十年我国财务、会计(简称“财会”)人才发展勾画了蓝图。因此,对于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仍存在问题的财会职本专业来讲,完善其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一、四川省高等职业本科财会专业发展概况
高职本科教育是指培养具有某种专业知识、技能并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的高等教育,具有针对性强、企业认知度高、紧跟市场需求、培养目标明确等特点。以下就是三所高校财会(职本)专业在四川省的发展历程及规模如下所示:四川农业大学财务管理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企业(公司)、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及职业技术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四川理工学院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乐山师范学院会计学专业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专业过硬,具有良好就业竞争力与较强业务力的高素质会计专门师资。
二、财会(职本)与西南财经大学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
西财会计学院具有办学历史悠久、学科特色明显,办学层次齐备等特点,学院下设三系三所一中心。三个系分别为会计系、财务系和审计系;三个所分别为现代会计研究所、现代财务研究所和现代审计研究所;高校财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总体方案是综合素质型、理论基础厚、科研能力强的高级人才。通过对比,得出以下几点差异:
(一)主干课程的相似
课程的开设反应了学生具备的的业务素质能力。西财注重培养学生在适应社会变化、修养教育、对伦理的分析判断能力方面的知识,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能力人才。而三所高校在制定课程计划时,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缺乏特色。大体上看,三所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基本没有区别。 例如:主干课程都有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企业会计、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等。
(二)高层次培养较少
西财为财务管理专业设置研究生、博士点,而且与国外的一些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继续学习的机会;然而财务、会计(职本)专业没有完整的本科、研究生、博士层次的体系,学生一般都是本科文凭。例如目前,三所高校中,仅有四川农业大学于2012年开始实施了职教师资本科学生保送攻读硕士研究位政策。这对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校内外实践平台较少、国际合作较少
西财会计学院拥有较为完整的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获得多项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拥有会计综合实验室,然而三所高校的职本生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实践平台,在校内的实习也是形势而已。如:会计账目的实习,没有在计算机上进行系统的操作,而是复印一些凭证来填填就可以。对于校外的实践基地,三所高校基本上没有。同时,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节,课程实践未得到应有关注和落实,校外实训基地缺乏甚至空白; 西财会计学院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合作,成立“西南财经大学―纽约城市大学会计与管理合作研究所” (以下简称联合研究所)。联合研究所成立的宗旨是与国外一流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搭建双方合作研究、学术交流、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的平台,以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三、三所高校财会专业职本与普本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
对于这三所既有财务管理高职本科又有普通本科专业的院校,财务、会计(职本)专业在高中受的教育是一样的,而进入大学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通过对比三所高校财务、会计(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培养目标的相似
三所高校职本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企业(公司)、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及能够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合格会计师资。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备系统的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平时教学内容基本一致,职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沿用了大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没突出职本生的职业特色。
(二)教学模式的过度借鉴
三所高校对职业本科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认识尚不到位,往往将普通教育模式直接照搬过来,教学活动缺乏应用性和实践性。三所高校的办学条件、层次水平高低不等,甚至是同一所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和潜在能力也参差不齐,然而职本生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以专业课程为核心的传统教学体系。比如:乐山师院、四川理工大学,相同的专业课就和普本生一起上课,并没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发展现状出发,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
(三)专业课程设置雷同
职本专业都有开设经济法、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学、高级财务会计、管理学、项目评估、成本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学、税法等专业课,普本专业设置有: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财务会计、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等,通过对比发现:除了基础会计和管理信息系统外,所学课程几乎是一样的。存在高职本科财务、会计专业过度模仿普通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的现象,忽视了职业本科生的职业性。
(四)教学质量滞后于教育、经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出现大量的跨国公司、进出口公司,企业得经营业务逐渐复杂,对财务、会计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然而,三所高校并没引进国外先进经验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估体系。职本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偏重于理论教学,对于技能训练和考核都存在相对不足,学校还没有真正实现学生毕业既获得学士学位证书,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条件。
(五)专业实践教学安排较为混乱
课程间的前后衔接不当、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错乱等现状,在三所高校中是非常常见的。例如:财务会计的综合实训一般都安排在期末,一方面学生要准备复习,另一方面还要实训,效果不是很好。当前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无法形成学生个性化的核心技能。三所高校的实践教学安排往往对技能实训只是点到为止,学生每种技能都略知一点,但无法有选择性的锻炼自己的某项专长技能。例如:四川农业大学基础会计的实训,在课堂上有安排,同时又在课外安排实训。
四、完善职业本科层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财会(职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四川省内三所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师资、办学特色等条件,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人才,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本科财务、会计专业。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导致现阶段人才需求仍然呈“金字塔”型,因此高等职业人才的培养是绝不可忽略的。目前,财务、会计(职本)专业培养目标确立为“一个目标,两个方向”。具体指:一个目标是培养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型本科财务、会计专业人才,在培养规格中突出“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的要求。两个方向是人才培养方案差别设置,分设“双师型”职教师资和企业岗位一线财务、会计人才两个培养方向,同时重点培养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税务业务处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审计能力等企业财务、会计岗位所需人才。
(二)改善教学模式
摈弃以专业课程为核心的传统教学体系,根据财务、会计工作岗位来设计训练单元,做到了“以职定课”,“以证定课”,同时兼顾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实现知识理论与职业技能的一体化教学。高职本科财务、会计教学模式具体可分原来的三个环节分成现在的五个环节。即:1.公共基础课,适当的采用普本的课程;2.专业基础课环节,此环节突出教师素质及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能力;3.财务、会计职位模拟环节。此环节要求学生掌握在每个职位要掌握的技能,如:电算化处理和手工核算,在教学过程中,不同会计核算职位可由不同专业教师进行讲解;4.专业拓展环节。该模块有助于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统计、税务筹划、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5.专业实习环节。采用“2版块”实训形式,二版块指校内仿真实训和校外职位实训。
(三)加强科研方面的能力
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步较晚,由于政策的局限,职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作为大学生,理应承担起解决这些问题的责任。具体做法是,实施“导师制”和“导学制”,培养学生具有研究职业教育课题方面的能力,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建议。
(四)改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高职本科财会专业教学质量评估采取在学期末对所考核的课程进行笔试的形式来考核,这种方式不利于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无法对学生进行学习全过程的考核。因此,对于不同环节的教学质量考核,须对多元化的教学任务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采取卷面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加强学习全过程的考核,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职本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其社会竞争力。。具体考核体系是由平时成绩、理论成绩、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四部分组成,其所占的比例如图4所示:
总之,职业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另一个发展方向,在四川省内2012年已实施职业本科生再深读的机会――保送研究生,说明职业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完善职本财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利于四川的职业本科教育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飞.国际高等教育标准分类新调整对我国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启示[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2(02).
[2]段琳.优化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27(132).
项目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本科论文培育计划
作者简介:
1.1学科专业建设现状及其特色
石河子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现有教师10名,现有师资中有1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入选“全国会计学术领军人才”计划。团队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已达到80%,一半具有博士学位,且均毕业于厦门大学、暨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重庆大学以及山西财经大学等国内专业名校。自2000年较早获批会计学硕士学位点(下设财务管理研究方向)并相继成功获批“财务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博士点下设)、财务管理硕士以及会计专业硕士(MPacc)、资产评估硕士(MV)、MBA等专业学位点以来,得益于踏实奋进的职业精神和与时俱进、多层次协调推进的专业建设理念,石河子大学财务管理教学团队已逐步成长为一支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且富有创新理念的知名教学团队,在其支撑之下,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水平得以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成果日益突出,相继主持和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8项)等重要科研课题20余项,多项成果荣获自治区、兵团及农业部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已出版专着(教材)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被《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审计研究》以及《财贸经济》、《南开管理评论》、《外国经济与管理》等CSSCI来源期刊收录40余篇,在疆内乃至全国公司财务学界均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多年来,石河子大学会计及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紧密围绕新疆及兵团产业结构发展、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以及会计、审计、农垦企业财务管理等重要问题开展多元系统性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融入课堂教学,逐步形成了教学特色鲜明、学科优势明显、专业定位清晰、课程体系合理、研究成果丰硕、社会服务优良的崭新发展局面。2008年,校级精品课程《财务管理》顺利被评为新疆兵团精品课程,《财务管理研究》被评为石河子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得益于会计和财务管理两大专业的有效互动和共同努力,两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财务会计》早在1998年即被评为兵团重点课程,2005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会计学基础》、《电子商务》和《审计学》均已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而《会计信息系统》更被遴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2008年又成功中标“高级应用型财务与会计人才(CPA)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过近四年的发展,教学效果显着,教育质量广受业界好评。2011年,财务管理专业与我校工商管理系合作申报并成功中标新疆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公司治理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这为本专业师生在更大更好的平台上进行更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绝好契机。这些成果标志着石河子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及其科学研究已经走在了新疆高校前列。值得一提的是,石河子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始终强调和重视专业实践,并取得丰硕成果。依托学院的国家级“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已逐步实现“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鉴证”的一体化实验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会计”学科的完整性、层次性、程序性和职业性;同时,在实践空间上充分拓展和利用本市及本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实验平台建设有效促进了实践教学手段的计算机网络化,并利用其将(单一的)会计和财务信息处理向ERP扩展。近年来,由财务管理专业师生主要参与的ERP沙盘俱乐部和社团代表队,相继在“金蝶杯”全国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全国二等奖、在第五届“金蝶杯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新疆赛区对抗赛”和“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用友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新疆赛区对抗赛”中获二等奖,甚至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决策管理大赛”中还获得全国总冠军的最好成绩。这是学校始终重视财务和会计学等应用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集中体现。
1.2学科专业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专业发展水平与其所在学科建设休戚相关。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受所处地域偏远之局限及其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的缺陷,石河子大学的经济管理学科尚缺少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大师及其带领的一流师资队伍,对于专业领军人才和重点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尚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和保障计划;(2)受制于非常有限的财政经费以及相对狭窄的增收或创收渠道,学科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仍然较少,师生对外交流的机会缺乏足够的财力支撑;(3)学科专业实力虽有较大进步,但其整体竞争力仍然不够突出,重点学科对于社会的贡献力度尚未充分体现,与国内发达地区高校的专业学科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4)与校外政府机关、团体及企事业单位联系仍然不够充分,尚未建立起长期持续的合作关系和共赢机制;(5)校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尚需进一步理顺关系;(6)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的学科或学院布局(经管学院与商学院分设)尚未理顺,这显着影响着师资及专业的优化整合,制约了整体竞争力。随着新时期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科尤其是会计和财务管理学科专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亟需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大力度,加快速度,予以针对性完善和解决。例如,除传统优势学科农林经济管理已经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外,2004年以来,我校财务与会计学科的优势也开始日益凸显,依托高层次人才优势以及对专业实践的持续重视,会计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尤其是实务技能)特别是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整体技能、学术水平、就业层次等方面均已获得大幅度提升。这可以从武书连教授的《中国大学评价》的“分专业排名”等研究成果看出来:2008年,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科已有三个专业进入全国第一阵营(A类),分别是排名第9的农业经济管理、排名第13的统计学专业以及排名第27位的会计学专业。在全国几乎所有高校均设有会计学专业的背景下,石河子大学的会计学专业能够进入A类第一阵营(全国共27个)已属十分难得,但我校的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国内排名却始终未进入全国前100名,这无疑受制于其学科专业建设的相对滞后。
2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对策及建议
2.1改革导向
2.1.1重新界定人才培养目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目的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财务管理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据此,区别于会计学专业,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则应该表述为: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全面素质,使学生成为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拥有较为宽广的经济和管理基本素养以及财务理论与实践技能,能较好地胜任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和经营战略所需的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2.1.2实现从技能型教育向素质型教育的转化。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不仅是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对专业、职业需求的规模扩大过程,更重要的是要适应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教育环境的变化,要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财务管理教育需要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的互动。要实现从技能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注重复合型、应用性、适用性人才的教育培养。技能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从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就是要真正做到“宽基础、淡专业、重素质”。所谓“宽基础”,就是要在本科阶段实施复合型人才教育,要使本科毕业生有全面扎实的基本功,既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又有一定的专业广度,能适应未来市场的变化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所谓“淡专业”,就是要树立为社会各行业、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全新观念,改变专业划分和课程设置过细的状况。所谓“重素质”,就是要求培养出的本科毕业生,不仅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结构,还应具有良好的品质、终生学习的习惯和研究创新的潜能。
2.1.3充分利用好理工科突出的多科性综合大学的独特背景和已有优势。21世纪的经济是高新技术迅速发展、技术含量比重提高、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迅速转化的经济。这对我国的公司财务管理工作和财务管理人才的高等教育即将并已经产生重大影响,而首当其冲的便是财务管理专业中信息技术,基础和数学基础的教学内容的不断革新,因为现代财务管理已经日益凸显出注重多学科技术背景和数学模型的两大特征。而一般工科院校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数学等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因此,一般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所具有的办学比较优势,莫过于它自身厚重的工科理论与实践的积淀。对于这种积淀,在为财务管理专业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时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利用。在尽可能压缩、控制教学总时数的前提下,适当安排具有工科通用基础知识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如工程技术基础、工业概论、计算机系列课程、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电子商务、经济控制论、运筹学等,使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在校期间就有一定的接触工程实践的机会。因此,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的独特背景,使得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可具有工、经、管、文、法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特色。石河子大学属于理工科较为突出的多科性综合大学,发展和完善财务管理以及金融、会计等相关专业,自然也具备一定的技术和学科基础优势,故要充分利用好已有优势,为其经济管理学科尤其是财务管理、会计以及金融等专业的纵深发展和体系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本科院校; 会计专业; 资产评估
资产价值的多少及其如何测算是投资者、企业经理、银行家、税务师等市场参与人最需要了解和关心的问题。因此对资产价值的准确判断,是进行成功的资产投融资、资产经营管理、资产咨询服务的基础。而资产评估则是为资产价值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的有效手段。随着财政部企业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正式应用于我国会计体系中,资产评估作为公允价值的获取方式,成为财务会计人员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
《资产评估学》是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在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居于重要地位。然而我国高校开设《资产评估学》的时间较短,落后于历史悠久的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而资产评估本身又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高校作为培养资产评估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方法还需进一步完善。本文从目前《资产评估学》的课程定位入手,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式的创新进行相应的研究与探讨。
一、《资产评估学》课程定位
资产评估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资产评估基本理论,掌握资产评估工作流程,灵活应用资产评估方法,毕业后可从事与资产评估相关的各项工作。资产评估是一门融经济、会计、统计、工程技术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应用型边缘学科,资产评估作为会计专业的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本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是前期各专业知识的融合,是联结各门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实务的纽带。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审计学》等。
二、目前《资产评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
资产评估课程在高校开设时间不长,大多数学校使用的教材沿用了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仍按照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培养,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参加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的人员主要是具有一定从业经验的相关在职人员,考试用书主要是从理论上对资产评估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在校学生不同于这些参考人员,他们没有从业经验,也没有相应的基础。二者在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上应有所区别,相应地教材也应该有所不同。但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本科院校所用教材很多内容直接来自于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 教材中多以概念和方法的传授为主,缺乏案例特别是综合性案例的编写,而对案例的学习恰恰是在校学生最需要的内容, 另外目前的教材还缺乏相适应的适合本科院校学生学习的配套习题。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
传统的资产评估教学主要以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并辅以习题的演练。这种方法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上大量的讲授及布置大量习题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具有通过习题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优点,但这些习题大部分都来自于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的复习题。针对性不强,并且不同习题之间往往是孤立的,各个知识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这就不能锻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在分析评估实务中的现实综合问题时无从 下手。另外,由于资产评估课程涉及如机器设备、房地产、无形资产等多种类型资产的评估, 而学生往往缺乏对这些资产的直观认识。如果仅以讲授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就会使课程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差。
(三)忽视实践教学
资产评估课程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高校在资产评估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一,由于在实务中资产评估业务具有较高保密性的要求, 所以很难大规模组织学生到资产评估机构进行参观学习和评估实践活动;其二,很多高校还没有建立资产评估实践教学体系,没有校内资产评估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其三,缺乏实践课教师。这些都造成了目前高校在开展资产评估课程时缺乏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四)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资产评估课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主要是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的。对于资产评估理论知识部分的考核,采用闭卷考试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测试,则很难通过卷面考试成绩反映出来。可见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有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也不利于正确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解决《资产评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完善教材内容,增强教材内容的针对性
首先,《资产评估学》课程评估客体较多,包括机器设备、房地产、无形资产、企业价值、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及股权投资等专项评估。而各个客体差异性较大,三大评估方法(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通用于各种评估客体上有所牵强。应该参照房地产评估中的假设开发法、基准地价修正法一样,在三种基本评估方法外,结合评估对象的自身特点,针对性的提出其他评估方法。此外,应根据每一章节的内容,编写具有针对性的配套习题,习题的重点突出实践性并区别于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考试用题。最后,还应编写适合高校学生的学习指导书,指导书的内容除了对理论知识的训练,还应该设置综合案例,以增强学生对资产评估实务的认识并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教学
针对目前本科院校《资产评估学》教学手段单一的现状,应根据资产评估专业课程以及资产评估行业的特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分组协作、情景模拟、参观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应用,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改变原来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课堂教授过程中突出“理论+案例”的教学模式。在资产评估课程教学中增加案例的分析和讲解,给学生提供解决资产评估实务的模拟实战。如在讲解具体资产评估应用时,拿出一系列真实的资产评估报告,根据报告中的案例资料和待估资产的基本情况,让学生用相应评估方法对其评估,将学生得出的评估价值与报告中的评估价值相比较,相互进行验证。使其技能能到充分训练,是理论教学和时间紧密相连。
(三)加大实验室建设,增加校外实习基地
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针对《资产评估学》建立专业实验室或数量有限,不能充分满足资产评估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求。应加大实验室建设并安装先进的资产评估教学软件,通过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结合,建立完善的校内资产评估课程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仿真的资产评估环境。在加大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应同时增加校外实习基地的规模,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深入资产评估事务所参加具体的评估项目。对工作底稿和资产评估报告进行整理、分析,使其在对资产评估的真实工作程序有一个全面认识,并提高学生对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资产评估学》依然沿袭我国传统考核模式,考试方式仍以书面理论考试为准。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忽略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工作的展开。学校应借鉴国外资产评估专业的教学经验,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根据资产评估自身的教学特点,将书面考试和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并适当增加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从本质上促进资产评估教学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晓华,祁晨. 资产评估专业教学创新模式初探[J]. 华中电力大学学报,2012(6)
[2] 文兰. 浅论我国高校资产评估课程的教学[J]. 教育教学,2011(1)
[3] 刘俊萍. 对资产评估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