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一)土地制度僵化无法满足市场对土地资源的有效需求谭宗宪认为“在规代化过程中,传统的家庭经济形式,与适量资本和技术结合,便能形成符合中国资源秉赋的、低成本的、有顽强生命力的新生产力和各种新生产方式。”[1]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近完成,城市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迫切需要将部分过剩产能转移到农村,客观要求灵活变通农村现行的土地制度,按照市场机制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流转,以吸收国内国内的过剩产能,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实用。另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实现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村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成熟,也客观要求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与国际接轨。但是,我国农村目前仍在固守改革初期的土地制度。这种制度在改革初期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确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可是,在现阶段它却很难满足日渐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城市过剩产能转移对土地资源的迫切需求,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二)产业结构单一造成农村劳动力流失,加剧了城乡二元分化长久以来,我国农村延续着种地打粮兼营副业的传统经营模式,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结构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农民的劳动时间常形成农忙和农闲两个时段。虽然我国各地自然条件有别,农民一年中的忙、闲比例不尽相同。但是,显而易见,农闲时节是对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一种闲置与浪费。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也为农村劳动力出门务工提供了便利条件。大量农村劳动力为改善生活进城务工,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一直生力军。农民进城务工在促进城市繁荣的同时却导致农村发展的相对停滞,使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更加突出。农民的土地投入、劳动时间不断缩减,使得农村单调的产业结构长期无法改变,甚至出现土地撂荒、举家进城的农村困境。究其原因,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和传统的经营模式无法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遂导致农民工涌入城市,从而造成农业发展的停滞,加剧了农村的衰落。所以,单调的、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成为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又一瓶颈。(三)基础教育落后导致农业科技水平过低我国基础教育在投入和办学质量上长期以来都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城市中小学在师资规模、教学设施、教育理念和办学质量上要远远优于农村。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仍然存在生源流失的现象,一些学生基础教育未完成就迫于生计走上打工之路。农村的文盲虽基本消失,但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现状依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民素质低,对新科技、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使用和转化能力就相对较低,使农民很难使用现代科技成果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低科技含量的经营模式降低了农民变通经济体制的思想活力,无法生成其改善产业结构、探索多种经营模式的技术能力。当今,科技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现代农业应该是科技农业。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及立足丰富农业资源基础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与支撑。总之,现代农业必然是科技型、技术性、智力型的新型农业,当今农业科技含量低的现状是农村教育水平长期落后所导致的。农村僵化的土地制度、单调的产业结构、落后的基础教育和过低的农业科技含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制约着农村经济的继续发展。农村还面临着社会保障水平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其根源与以上四个因素直接相关,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彻底解决的发展问题。

二、新型家庭经济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983年赵瑞彰撰文指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风吹拂家庭联产承包制已成为主要的形式。在此基础上,一种将承包经济和自营副业经济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形式——新型的家庭经济在我国农村大地上确立了”[2]上世纪80年初,新型家庭经济的提法就出现了,并在学术思想界围绕建立引起农业生产关系变动的“新型家庭经济”形态展开过激烈辩论。新型家庭经济的内涵与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与特点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成步伐的加速和当今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平稳推进而不断与时俱进。十六大上,中央政府、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为改善我国农村经济现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奠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新型家庭经济要求当前的农村改革要立足我国农村此时此地的需要,能解决农村经济继续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才是“新型家庭经济”的本质内涵和根本特点。发展新型家庭经济,是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的必由之路,要从根本上破解当前村经济继续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就必须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家庭经济。其理由如下:(一)新型家庭经济可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新型家庭经济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使农村以为主体的经营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往的土地制度过于僵化,无法适应搞活经济的客观要求,成为阻碍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新型家庭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地的自由流转,为农村接受城市的过剩产能提供了急需的土地资源,也为农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其他适合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的工业形式提供了可靠的土地来源[3]。农民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实现多种形式的联合体,如以家庭入股集体经济发展村办企业,以集体经济入股其他经济实体利用农村的自然人文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等。新型家庭经济允许农民掌握较多的生产资料自和独立的产业经营权,减少了政府对生产经营的指导干预。农民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经营个体,农紧密的和市场联系在一起,进而赋予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持续动力,极大释放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活力。(二)新型农村家庭经济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融入市场体系新型家庭经济中的土地制度变通为农民实现多种经营提供了可能,农民能以家庭、和集体为单位发展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刘茂松曾指出:“家庭经济实体跟企业却很不一样,它不仅不排斥自然经济,而且家庭商品经济的发展还要以家庭自然经济为前提条件。因为家庭是建立在自然实体基础上的经济实体”[4]。新型家庭经济灵活的经济结构搭配也为农村招商引资、引进工业项目、开展乡村旅游、发展生态农业与房地产开发等提供了制度、资源保障。新型家庭经济改变了农村过去以粮食种植为主而兼营副业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成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有机结合、合理配置的新型产业结构,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能实现农民的提效增收,能从根本上破解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民进城撂荒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的系统性、结构性困局。另一方面,农村新型家庭经济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解作用,实现农村地区劳动力、土地资源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农村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灵活的经济体制与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提品质量高、市场适应能力强的产品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将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环节有效结合在日渐完善的市场机制下,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融入市场经济体系。

三、发展新型家庭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型家庭经济融合了近年有关农村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变革、调整的各种新思路、新内涵以新的面貌与形式正在成为助推我国农村经济继续的新型动力源泉,因而得到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与广大农民的热情期待和欢迎。但是,新型家庭经济在各地的推广与普及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新型家庭经济是政府服务下的新型农村经营形式。一些地方政府没有认真领悟自己在新型家庭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角色和应尽的行政义务。有些地方政府要么放松对新型家庭经济的有效监管,造成其无序发展,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眼前利益,没有负起科技扶持、政策引导、统筹布局、生态保护和法规宣传的行政责任;要么仍然没有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完全统制农村经济的计划经济思维,对新型家庭经济管得过严,没有真正赋予农民适当的生产资料自主支配权和生产经营的自。其次,新型家庭经济还是生态型经济。一些地方为发展新型家庭经济盲目引进城市和发达地区带有污染性的过剩产能,造成农村地区土壤污染、水土流失、水源枯竭、植被破坏的环境危机,对农村的自然人文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甚至造成农村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最后,新型家庭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有些地方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没有深刻领会我国的真正内涵,将农民土地以私人财产的形式强行收购,然后以高价转让,或者据为己有从事独立经营,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及对土地的占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也违背了国家发展新型家庭经济搞活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初衷。

四、以新型家庭经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发展对策

1 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

首先,能让农民增收,通过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能解放出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然后,对这些劳动力进行相关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便能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样,农民通过劳动有一定的收入,还能获得自身土地流转的收益。其次,有利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在土地流转后,可以借助大型机械开展机械化作业,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的农业转变,有利于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农村土地流转是对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机制的重要补充。它能实现规模化经营,使农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与劳动生产率。因此,它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2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思想观念滞后 当前,仍有一些农民具有较强的小农意识,将土地作为自身的“生活保障田” 和“就业保险田” ,极不情愿放弃土地。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相关惠农政策,如”一免三补“后,土地收益有了明显提高,使更多的农民增强了对土地的重视[1]。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土地流转,甚至部分地方土地流转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2 土地流转行为缺乏规范性 当前,有不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均为口头协议,农民不习惯签订合同。因此,协议稳定性较差,极易出现矛盾纠纷。

2.3 土地流转规模不大,忽视了对流转耕地的保护 根据相关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仍较小。种田大户往往不能得到大片土地。同时,土地过于分散,不集中成片,也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2.4 村组织未发挥自身职能,缺乏引导与服务意识 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原因有两点:一是认为土地流转要通过村级组织流转,嫌麻烦。二是农民对土地流转认识不足,害怕土地流转后,如果政策有变动便会将土地收回去。实际上,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农村基层组织缺乏服务意识,自身领导组织能力低,相关宣传工作做得不到位。因此,无法及时为流转双方提供有效的服务,造成土地流转工作开展缓慢。

2.5 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偏低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一般由“行政中介”负责。因为还未有真正的中介服务组织,导致土地流转中信息不对称,进而制约了土地流转的发展。

3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发展的建议

3.1 转变观念,重视土地流 土地流转工作能将农村资产盘活,进一步激活生产要素,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因此,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将此项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同时,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目标责任制,并将该项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之中。另外,积极宣传,纠正农民认识上的偏差,让他们认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与必要性,主动参与流转工作。还应树立先进、典型,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3.2 出台政策,起到鼓励作用 首先,财政部门每年应拨付一部分扶持资金,用于对土地流转工作的支持。其次,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尤其是关于税收、水电供应、交通运输方面的政策。再次,对于某些项目要优先考虑土地流转受让方,比如,某些农业产业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等项目。另外,金融机构对土地流转受让大户可给予一定的贷款支持。最后,建议将政策性与商业性农业保险范围扩大,可为土地流转受让方提供相关的保险业务[2]。

3.3 创新土地经营模式,积极引导流转 首先,必须坚持土地所有权与土地用途不变,并且能切实保障农民相关利益的前提下,主动寻找新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比如,组建股份合作社,引导农民通过土地经营权的形式入股。这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同时,交由合作社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合作社利用市场化手段开展相关资本运作及资本经营活动,从而将土地资源变为土地资本。

3.4 注重服务,推动土地流转 首先,要健全相关服务机构,形成土地流转市场体系,从而实现规范化管理。其次,要加强服务队伍建设,根据工作需要,重新确定农经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人员设置及经费保障等。改善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及薪资待遇,进一步稳定服务队伍。同时,要加强对土地流转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水平。再次,要细化相关服务流程,完善相关服务机制,重点包括土地流转信息、纠纷调节及流转土地储备与评估等方面的工作。最后,应整合并优化相关服务资源,如土地流转服务部门、基层森林资源流转部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5 强化管理,确保土地流转规范化 首先,要形成土地流转监督指导机制,构建四级管理体系,即市、县、乡、村四级管理网络,进一步强化对土地流转的监管。其次,要抓好土地确权环节,并注意合同的规范化。要确保承包土地、合同、台账及证书“四相符”和“四到户”[4]。合同必须采用我国农业部规定的统一文本,由土地流转双方共同签订。再次,重视对流转土地使用的监管。针对擅自违规改变土地使用用途的现象,必须严查到底,保证流转土地的合理使用。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一、徐州发展农村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我国农村旅游总体来说起步较晚,徐州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更是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为农村旅游的大力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更好更快地发展农村旅游业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1.发展农村旅游业是提升徐州农业产业结构的内在要求。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徐州旅游业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借助丰厚的两汉文化底蕴,发展农村旅游,有利于徐州更好地抓住旅游业发展机遇,拓宽旅游业辐射范围,整合徐州旅游资源,拓展旅游市场,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增强农村发展动力。

2.发展农村旅游业是加快徐州城乡互动的必要举措。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处于“以城带乡”阶段。发展农村旅游业,可以提供农民就业的机会,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缓解城乡收入分配差距。通过城市文明向农村的延伸,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农业和农村转型,有利于形成城乡互动发展格局,加快城乡一体化。

3.发展农村旅游业是推进区域合作的客观需要。徐州乃千古龙飞地,历代帝王乡,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五省通衢,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在徐州发展农村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可以借助两汉文化的羽翼,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农业生态资源的优势,密切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促进徐州的都市农业接轨南京、上海等周边城市,推进区域合作。

4.发展农村旅游业是提升徐州城市品位的重要载体。徐州的两汉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把拥有较好生态环境的农村和特色农业作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可以增强旅游业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壮大,并推动徐州向国家级、世界级风景旅游城市迈进。

二、徐州发展农村旅游业的优势

农村旅游业顺应人们更加注重休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徐州发展农村旅游业的条件十分优越。

1.资源优势。徐州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得天独厚,江、河、湖、溪、山、林等各具特色,农村地域特色鲜明,苏北民俗、农耕文明、乡野风情保存相对完好,发展农村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十分明显。

2.区位优势。徐州是五省通衢,地处苏、鲁、豫、皖交界,位于长三角北端,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在徐州发展农村旅游业,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3.经济优势。徐州农村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具备发展农村旅游业的经济实力。农村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资金投入机制比较规范。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合作不断深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旅游业客源市场日益扩展。

4.基础优势。徐州生机勃勃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生态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为发展农村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鼓楼区的九龙湖农业主题公园、徐州经济开发区的观赏鱼生态示范园、云龙区的亚美花木繁育基地、泉山区的泰山农业生态园等一大批先进的农业旅游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了徐州现代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格局,具备扎实的基础优势。

5.城市优势。徐州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丰厚的两汉文化底蕴,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较高的知名度。著名的历史人物有刘邦、项羽、张良等。清代文学评论家张竹坡,史学家萧一山,近代书画家张伯英、萧龙士,当代作曲音乐理论家马可,国画大师李可染,均生于斯而成著名大家,睢宁的儿童画更是享誉世界。

三、发展徐州农业旅游的建议

徐州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农村旅游的市场潜力很大,应进一步科学规划,扶持开发,突出特色,策划包装,加强营销,规范服务,提升水平,促进农村旅游健康有序地发展。

1.科学规划。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多方借鉴国外及国内先进地区的都市郊区发展农村旅游业的成功经验,结合徐州经济发展和资源特色,论证和编制农村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先行,找准农村旅游业的市场定位,有效防止景点的无序开发。

2.突出特色,典型示范。农村旅游之所以在短期内能快速兴起,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原汁原味的“农”字特色。发展农村旅游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投资者利益与保护资源并重,注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当地农民风俗、农业风光、农村风情等特色。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1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崭新阶段,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的变化。而此时,农业发展也逐渐受到了市场的影响,出现很多新问题[1]。具体表现在:一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二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偏低;三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偏低;四农民增收缓慢等,特别是在我国进入到WTO之后,面对激烈的农业市场竞争,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然无法适应当前农业发展趋势,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势在必行。知识经济时代下,农业发展需要科技的支持。无论是土地生产率的提高、还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需要科技的支持,而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推广,能够将更多农业新技术传播给农民,以实现上述目标。因此加强农业科技教育是推动农业科技革命的必然趋势。同时,积极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还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当前,我国9亿农村人口当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仅占70%,文盲、半文盲占23%,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且1亿多乡镇企业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达不到1%。而农业劳动者综合素质直接决定农业生产效率,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现状,应加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2]。综上所述,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积极开展该项培训工作显得十分必要。

2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的对策

2.1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农业科技实用性

农业实用技术作为当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开展农业工作,但面对新形势,重视实用技术已然远远不够。对此应适当丰富培训内容,向产前良种、良畜等新品种、新农机及产后贮藏、加工等技术方向延伸和推广[3]。同时,对传统养殖技术的改造也十分必要,在培训中,应兼顾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多门类知识的培训,逐渐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培训体系。此外,针对培训对象而言,应单纯从农民的培训转向农村干部、农业部门领导等企业、技术人员扩大。通过发展大农业、大农村,促使农业科技教育工作朝着更为广阔的范围发展,以不断提升我国农村生产水平。

2.2树立现念,创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模式

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只有不断探索更好的形式,才能够促使农业科技教育发展积极作用。除了实践培训之外,还应结合本地农业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培训形式。认真研究和总结绿证培训、青年农民跨世纪培训工程等培训经验,探索更多更好的培训形式及载体。如公主岭市采取培训与考察相结合、培训与洽谈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4]。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特点。现阶段,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应切实站在农民需求,为培训创造条件,拓展农民与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成人教育等范围,促使更多农民受惠,逐渐构建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同时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信息等技术逐渐渗透至培训工作中,为了提升培训效果,公主岭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开展培训工作,充分挖掘农业发展潜力,促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富有成效。

2.3切实结合农业经济,提高培训有效性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应切合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注重与当地重大科研、开发等项目的结合,将项目的资金、人才优势用于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吸收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民参与到技术传播过程中来,逐渐建立并完善重大项目的人才培训及使用制度。同时鼓励农村中各类科技户、示范户通过培训实现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及效率,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在示范户建立基础上,将教育培训实习及试验示范,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以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应切实做到重心下移,真正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不拘形式,最大限度开发和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到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等绿色环保工作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经济收益,切实感受到农业科技教育对自身的积极影响,进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来。

2.4明确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目标,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其需要完善的组织体系给予支持。因此应明确培训目标,并坚持“层次性”原则,逐渐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充分整合当地农业资源,提高培训有效性[5]。同时针对一些具备经济条件的市、县,可以在现有农广校中心校的基础上构建农业教育科技培训中心,或者与农技校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

3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信息化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地方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明确认识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在促进本地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益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切实结合本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创新培训方式,逐渐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立鹏.新形势下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考.现代农业科技,2010,(14):387~388

[2]张也.新形势下创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考.农民科技培训,2012,(02):9~11

[3]彭文.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云南农业,2013,(07):17~18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民人口众多,农业经济多年来发展滞后,这是因为农村土地经济制度存在三个问题:农村土地所有制问题;土地经营模式问题;城乡二元体制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靠顶层设计,创新农村土地经济制度。作为一个基层的土地工作者,本文主要谈谈我所下辖的乡镇的农村土地制度建设创新,从“跳出土地谈土地”的角度,抓住农村土地经济制度的规模和效益问题,从农业功能定位着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安徽省枞阳县陈瑶湖镇被命名为市级文明示范乡镇,全镇辖27个村,4.8万人口,3.6万亩耕地,3.5万亩可养水面,0.3万亩山场。全镇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总体要求,采取“四个结合”打造农业功能区,即:基地开发的广度与深度相结合,资源开发与配套建设相结合,生产开发与市场开发相结合,产品开发与加工增值相结合,突出区域特色,实现生产的标准化、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

 

一、常规稻种子提纯复壮基地功能区

 

该功能区规划面积1500亩,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水稻种子研发中心,对稻米主产区所用主要品种进行提纯复壮,以保持其优良特性。组织专家针对稻米主产区所用品种,在区域气候、土壤性质、种植习惯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确定主栽品种,防止稻米主产区所用稻种过多、过滥。同时,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整合市、县科研力量,加快新品种研发能力;加快种子基地建设,按照水稻种植面积确定所需种子数量,保证种子繁育用地,提高种子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做到提纯一批,储备一批,开发一批,实现供种保障。对种子繁育过程要实施跟踪监管,保证种子质量。加强对订单生产企业、合作社的种源监管力度,严禁销售未审定的品种。防止对常规优质稻品种的复壮不够重视,导致常规优质稻品种退化。退化的品种不仅抗性、丰产性下降,而且品质变劣。对常规优质稻的优质品种进行提纯复壮繁殖试验,通过统一选种、统一催芽、统一播种、统一病虫害防控,提纯复壮。

 

二、粮食产业园功能区

 

该功能区规划面积1500亩,主要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着手,出台政策扶持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引导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主导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带动力。建成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将有效带动县粮油产业、现代渔业、畜禽产业、的快速发展,延伸种植业、养殖业产业链条,辐射带动农户进行生产,使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带动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化发展。

 

功能区围绕着以糯稻,水产品及水禽养殖等生产基地,构建优质农产品产业加工区的产业链,该产业链为三核心产业链,核心之一是以批发商、合作社及物流企业为主导的市场营销,主要经过储运、加工、冷藏、包装等环节,到达配送中心,然后由配送中心送达大型超市,最终到达消费者的手中;核心之二是生产基地生产的产品直接由商贩、合作组织运送到批发市场,然后产品从批发市场再送到学校医院餐厅等地点;另一核心是从生产基地生产的产品,经过一定的食品加工,产品分级、货物包装等步骤,提升产品的价值,再通过配送中心将产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中。

 

三、绿色原粮基地(粳糯稻)功能区

 

该功能区规划面积9000亩,按照“沟相连、渠相接、路相通,早能灌,涝能排、渍能除、机能耕、土肥沃”的早涝保收、节水高效、安全环保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建设现代化高标准水稻高产农田。统一推广经筛选适合当地生产的优质稻品种,制定水稻栽培技术规程,推广水稻旱育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定量控苗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集水稻现代高产栽培技术于一体,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耕作、机械作业等现代作业。

 

该功能区围绕产业化经营的思路,打造自主品牌,种植优质高产的粮食作物,发展自主知名品牌,采取企业+基地的形式,增加集约化、机械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益。依靠科技进步,打响自主品牌,做大做强粮食生产产业。政府对粮食生产采取政策倾斜、帮助协调、争取资金、跟踪服务等方式,有重点地帮助其解决生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促进其健康发展。提高土地产出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促进粮食产业升级。进一步发挥该镇粮食生产优势,全面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深入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全面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四、高产精养示范基地功能区

 

该功能区规划面积5000亩。按照“生态、健康、循环、集约”的总体要求,以养殖池塘生态修复改造和湖泊健康养殖为中心,实施进排水处理、清淤工程改造和生产管理技术设备更新,推动高效、生态水产健康养殖方式的普及推广,提高养殖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最大限度实现水产养殖节能减排。积极推进连片精养池塘建设,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加渔民收入、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法管理为保障,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升渔业产业化经营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平;认真组织实施水产跨越工程,推进优势区域内优势品种生产的优质化、组织化、产业化和品牌化,逐步构建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产业集群日益壮大、竞争力显著增强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和现代渔业产业体系。通过优势区域的示范带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渔业健康发展,加快实现由水面大县向水产强县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