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财政政策;城乡经济;“三农”问题;财政支出
“三农”问题成为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化“三农”扶持,已成为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农村财政政策的角度分析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有待改进之处并系统探讨科学、合理的财政举措。
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所存在的问题
1.有关“三农”的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村建设的比例较小
近些年来,中央财政支援农村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建设的支出比例在“三农”支出总金额中所占比例较少。在乡镇,多数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卫生医疗设备较为陈旧,更新缓慢,公共卫生无法得到全方位的保障,农民身患疾病不能第一时间得到规范化医治,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不能解除大型病症的隐患;财政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有待加强,教育仍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薄弱一环,即使早已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的农村地区,起点、水准仍未合乎规划要求,基础不牢固,农村小学、初中阶段学生人均预算内的公共经费仅为城市的三分之一;财政投入农村文化建设的比重不到国家该项总投入的三分之一,农村地区人均文化公用经费仅占城市的五分之一。
2.财政支农的投入明显不足
21世纪的头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为实现农村全面步入小康,国家十分重视并加强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然而,现实状况是,财政支出“三农”事业的比重占财政支出的总比重仍较低,近十年来一直维持在10%以内。
3.城乡收入水平的差距制约着农村消费能力的提高
以来,因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便推行农业支援工业建设的方针,这一初级化的道路直接致使工农产品比价欠合理,在工农产品的交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剪刀差”。因其出现时间长,所以农民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很大,并且农民的收入水平持续滞后于城市居民收入的总水平,虽在改革初期有所减小,但从20世纪90年代起,差距不断在扩大。
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有效财政措施
1.加大财政投入农业的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
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小城乡差距的关键途径。基于此,国家首先要借助于财政、税收政策,汇集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业生产,引导企业对农业科技进行投资,运用财政补贴及税收政策对农业科技的研发及成果转化予以扶持。与此同时,培育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实力的农业科学研究机构,以农业企业或同企业以技术参股的形式开展经营,把农业最新研发成果真正应用到农业实际生产环节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与科技含量,整体推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有序提升;通过对积极创建农业科学研发基地、农业创新科技示范园的企业或个人予以奖励,来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人的驱动作用;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朝着产业化方向迈进,把较为分散的企业与农户整合,产生形式多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协会和组织,以有效地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农业、跨国企业及农业协会组织给我国农业带来的冲击;要增加农业财政支出所占财政支出的总比重,有效确保农业投入总水平的稳步增长;每年组织固定比例的国债资金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业科学研发基地及农业大型项目工程的建设。
2.运用充足的财政资金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保问题
就目前而言,农村地区社保缺失、不健全的现状尚未得到改善,主要原因是政府将大规模的社保财政资金投入到城市,在城市已初步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的社保体系,而农村的社会保障则以土地保障与家庭保障为主。在农村构筑起完善的社保体系,首要的任务便是把失地农民统一纳入到社保体系中。这样便会有效地缓和当地政府一次性承担补助经费的资金压力,减轻城市养老保险由于隐性债务而面临较大压力的难题,极大地推进社保的覆盖率,维持经济秩序与社会秩序的稳定。依照失地农民所承受的风险,可优先设立养老保险,进而陆续设立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以及医疗保险,最终健全工伤与生育险。
农民工群体的社保问题同样成为经济生活的热点,国家财政正逐年出台并完善政策,力促农民工同城市职工一样享受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等基础性社保,特别是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制度性门槛,循序渐进地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及非农产业的转移,减轻土地社保功能,促进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使农村经济发展迈向新台阶。
在城乡分配结构日臻完善后,国家要撤销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双轨制”,推行城乡社保一体化,统一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在农村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使全体农民共享基本社保福利。
3.强化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扶持
农村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及全体农民健康保障的需要,需进一步增强财政支援力量,通过卫生支出实现各级政府的卫生预算开支超出同期财政开支的增速,引导各级政府的卫生投入更多的聚焦农村公共卫生领域,彻底改变忽略农村的不科学投向;加强财政的转移性支付,为城市所辖县区乡镇农村地区提供同等的公共卫生资源与产品服务,弥补农村医疗卫生财政缺口,依照财政供养的人口多少、农村政府的收入等状况,科学编制农村地区公共卫生开支的标准,包括地方政府应支付的财政部分,最终确定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金额;依靠国家、集体与个人三方的投入,形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依托农村乡镇企业为农村合作医疗注入大量资金,激励和支持民企及集体企业共同投资农合。截至目前,新农合制度已完全形成,在试点的基础上,正进一步结合经验不断健全与推广。
4.利用财政资金支援农村教育
缩小城乡的教育差距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十一五”时期,政府扩大对教育的财政扶持规模。站在新起点上,我国仍需持续振兴乡镇农村的教育事业。为此,首先要明确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将财政教育资金倾斜到乡镇农村地区。国家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的途径,着力解决基层财政负担农村教育投资困难的问题,促使农民子弟公平地享受各项教育资源。另外,国家和政府需出台保护政策,禁止向城市务工农民子女变相收取各种形式的入校费,缓解农民工子弟入学难的局面。高校招生要适度向农村学生倾斜,安排财政补助资金,切实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开发更优质的人力资源。
5.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
现如今,农业土地的征用范围相当宽泛,对征地农民的补偿较少,对农民收入的提高与基本生活保障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首先国家要通过立法保障农业用地的具体用途,规定政府具有强制征地权限的仅公益性用地,而经营性用地便不隶属政府征地范畴。其次要科学制定农业土地的补偿指标,按照市场规律统一明确地价,加大征地补偿的力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发展农业经济,运用财政的力量缩小制约城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各项差距,是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环节。国家要下大气力加强财政的惠农支农力度,多管齐下解决“三农”问题,保障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实现城乡经济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润,张妍,郑潇萌.基于财政支出角度的我国物业税“空转”相关现状分析[J].时代金融,2011(06).
[2]龙海明,林胜.我国财政支农投入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6).
[3]汤凤林.财政与城乡统筹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J].财政监督,2010(06).
[4]赖江杨.从财政支出视角再议我国宏观税负[J].企业经济,2008(08).
[5]龚静.如何认识和控制我国当前的财政债务规模[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5).
关键词:城市;水利经济;关系;效用
1引言
一个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很多,但是水资源为最重要生态环境因素。一般来说,海滨、江边、水乡等城市都形象的表现了城市和水之间的关系,就算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市,其都是靠近水资源而建立的。城市水系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仅可以防涝抗旱,还可以调节该城市的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随着经济发展,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中人们对于水资源的利用需求也大大提高。专家根据数据推测,我国城市生活用水量将会在2050年达到720亿立方米。随着近年来水利工程的建设加快,城市进程也不断推进,而水生态是人居住的主要资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城市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水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呈现出无法满足人们需求的状态,其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会呈现出一定的滞后作用,城市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3点:(1)洪涝灾害。水资源和城市发展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当水资源满足城市建设的需求时,水资源就有利于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当水资源无法满足城市建设的要求时,城市经济也会收到其影响。当前,我国仍旧有一半以上的城市没有完善的防洪措施。大多数的城市的防洪水平较低,甚至难以应对国家规定的100年到200年一遇防洪标准,有些河道甚至无法满足20年一遇的标准,一旦出现了洪涝灾害,则会给人民群众带来大量的损失,使得城市经济严重滞后。(2)城市防洪建设设施不足。因为城市原油局面被水泥地、楼群和其他人为建筑群替代,那么这就会使得排洪面积小,地方难以渗水,汇流时间短,从而容易造成洪涝灾害。(3)生态环境恶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开始越来越大,城市逐渐向原本农村地区扩张,从而道路不断扩张,城市保水能力下降,原本的植被覆盖面被马路、楼群所替代,而且随着城市中的湿地和水域面积大幅度下降,使得城市生态变的异常脆弱,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城市经济难以进入到良性循环当中,城市经济的增长速度放慢。
3城市水利建设开发并用
3.1更新水利观念,加大城市水利功能多样化
(1)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满足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发展,从而需要确保城市水利生态化,城市对水资源的建设需要从生活、生产用水中出发,从而形成人水相依的关系,确保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以此确保城市经济正常健康发展。(2)建设必要的水网和水工程设施。在进行城市水利工程建设中,需要进行全面规划、统筹监督,联系不同水系,从而建设合理、科学的水利工程,利用优秀的水利文化设施来完成城市生态环境的提高,从而使得城市形成“水域共建、水绿共融”的独特城市生态风格,形成特有的水利经济体制。(3)加强城市工程建设的同时,提高水生态环境质量。1)对城市原有水资源提供行政上的保护,建设饮水区,来确保城市饮水安全。2)保护地下水资源。由于供人供水、雨水、污水都会对地下水资源产生污染,是城市建设良好的水生态的影响因素,地下水对于城市的生活、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城市领导班子必须要确保地下水资源的洁净。
4水利经济效用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开始向农村地区扩张,并且城市人口剧增,所以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供需矛盾也越来越尖锐,水资源成了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就以河北石家庄为例,其地下水降落中心区已经达到50米,并且漏斗地区逐渐扩大到300多平方米,城市处于严重缺水状态,这样的水资源状况,已经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5实现城市水利经济发展的措施
水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资源,城市想要进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解决好城市水生态的问题。(1)首先要对水进行正确的认识,水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又是经济资源,更是战略资源。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农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形态中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水资源以及良好的水利措施,那么谈和城市经济的发展。(2)在城市建设发展中,首先要确保城市水资源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生产,否则会出现过度抽取地下水,超过城市水生态的原本承受能力。而且一些缺水城市为了满足其用水需要,往往会不惜成本的进行调水,由此可见,水资源对城市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在利用水资源进行经济发展时,需要建立节能减排的产业,尽可能进行水资源的循环使用,以此来确保经济发展。(3)人类自身各种功利化活动, 是影响水环境的主观原因。城市需要建设良好的水生态来促进城市经济发条,就必须要减少城市污水排放,并且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减少城市自身排洪压力。并且需要建立科学的供水体系,做到先地表水、后地下水,最后为环境水,从而使得城市形成和谐的生态环境,从而使得城市经济处于良性发展。
6总结语
一个城市的水环境直接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一个发展规划良好的城市必定是具有健全的城市水资源规划,在城市发展中需要重视如何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来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并且维护城市经济带,促进城市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索丽生.城市水系建设[A].中国水城市长论坛主题报告[C].2003.
[2]王儒涛,城市生活供水量预测方法研究[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6(5):17-19.
[3]任光照,徐小恺,王国新.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业绩与前景[J].水文,20155(5).
【关键词】交通运输 城市经济 经济发展
一、交通运输与城市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的分析
交通运输的需求是一定时间段内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具有支付能力的物与人的位移需求,其本质是一种衍生出来的需求,主要指的是经济活动的货运需要和人员进行经济或社会活动的旅行需要。城市经济是我国各社会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的集合。在经济学中,我们常用GDP(国内生产总值)和GNI(国民生产总值)共同来衡量城市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下文将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衡量指标。交通运输业是我们城市经济基础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经济的基础和先驱,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现状也影响交通运输需求的变化情况,为交通运输业的整体布局提供经济依据。
并且,交通运输上的需求的特点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在过去,我国城市经济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老百姓注重运输的费用。现在,在“时间至上”的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人民的时间观念强烈,客货运输需求偏重于快捷,便利和安全。在客运方面,人们对出行速度和方便程度的要求不断提高,把运行时间的长短作为选择运输工具的一个决定因素;在货运方面,由于高附加值产品的增多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货主为了抢夺先机或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对于货物运输时效性的要求更高。稳步上升的民航客流,高速发展的高速公路和提速的铁路旅客列车都反映了人们对运输快捷性的要求。
二、交通运输与城市经济的矛盾分析
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城市,交通运输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矛盾很突出,滞后的交通运输是制约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交通落后,阻碍了城市经济发展,经济滞后又制约了城市交通的建设。
就目前我国整体情况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交通运输基础十分薄弱,而且交通总量不足。但是1978-198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交通运输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交通运输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块短板。由于铁路运力不足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运不出去,许多产品只能以运限产,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全国约三分之一的加工能力处于闲置状态。旅客运输也处于全面紧张状态,“行路困难”成为当时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购买铁路客票极度困难;干线公路和城市旅客运输都非常紧张;我国民用机场少,设施落后、飞机运力不足,买票难、乘机难的矛盾也十分突出。
对于这种情况,国家对交通运输发展问题非常重视,把交通运输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八五”到“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交通运输业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不断加大对交通运输建设的投资力度。交通运输行业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以调整体制、理顺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优化组织结构、培育建立运输市场、转换政府职能等措施,推动和促进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交通运输建设和发展有了巨大的变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模总量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网络覆盖面持续扩大,通达度进一步提高,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交通体系,综合运输能力较之以前增强,技术装备和水平显著提高,而交通运输业的巨大发展也大力拉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交通运输对城市经济贡献分析
交通运输是城市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它与其他产业相互依存,紧密相关,在整个经济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编写的《工业项目评价手册》中建议国民经济评价采用下列指标:
主要指标―国民收入净增值 国民经济评价
附加指标―就业效果,分配效果,净外汇效果,国际竞争力
其他社会效果―文化,技术发展,环境保护等。
交通运输对城市经济的贡献主要指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包括交通运输行业直接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和间接创造的增加值,以及直接创造的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
以我所在的浙江湖州为例,长期以来,在综合交通网络中,湖州运输方式构成存在一定的失衡:公路一直居于主体地位,约占整个综合交通网络里程的84%,承担98.9%的客运量及39%的货运量;而铁路的交通运输相对滞后,铁路所占综合交通网络里程比例仅2.2%,承担1.1%的客运量及4.6%的货运量。但是随着湖州高铁“三线一枢纽”工程的规划建设,铁路对于我市经济生活的作用也将日益凸显,铁路路网布局、提高线网密度、增加运输能力将进一步得到优化,“铁公水”联动的大交通格局必将提前实现。在2008年12月,杭宁高铁在宜兴正式动工,2013年7月建成通车,建成后与沪杭、沪宁高铁共同构成沪宁杭“金三角”快速交通通道。湖州将正式跨入高铁时代,较之以前湖州人民的人均GDP上升明显。
参考文献:
NYP伴随着县级城市经济总量的不断加大,出现了基础设施落后、城市集聚辐射功能不强以及管理体制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县级城市的发展。文章就当前县级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探讨了县级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县级城市;经济发展;问题与现状;发展策略
一、县级城市经济的含义和主要特点
所谓县级城市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的地域内,以县城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经济社会资源和统筹安排而形成的功能完备的、开放的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在我国传统和现实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建设中,具有连接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以及微观和宏观的重要功能。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县级城市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资源配置区域更加广泛,不仅涉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各个部门,还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分配的各个环节,已经形成了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因此,研究和探索县级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有利于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壮大县级城市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经济发展事态。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二、县级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质量有待提高当前,大多数县级城市仍处于粗放型阶段,尤其是在传统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其规模普遍偏小,基础设施建设中财力、物力及人力等方面严重投入不足,未能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交通、医疗、商业、科技、通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城镇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与地级城市和省会中心城市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产生的废气、废水以及各种废弃物不断增多,居民生产生活垃圾量不断加大,且在处理措施上不能与时俱进,处理措施简单,垃圾循环利用率低,脏、乱、差的现象县级城市中较为普遍,城市环境建设明显滞后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城市管理体制不科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是城市管理机构多而不精,在职权上存在交叉,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现象严重存在,且在日常工作中,工作效率低下相互推诿扯皮;二是城市管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未能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模式和框架,在城市建设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城市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象,没有完全考虑城市的长远效益;三是城市管理立法滞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存在,且在处理措施上常常以罚代管;四是城市管理水平处于较低层次。未能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协调,仅仅局限在经济建设领域。
(三)性质和功能不明确,缺乏明显的特色和协作能力大多数县级城市在生产格局上仍然以小生产经济为主,人口一般在30~80万之间,人口规模小,同时由于通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落后,严重阻碍着县级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城市功能建设上注重小而全的思想,致使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特色不鲜明,在具体分工和协作方面不到位,一些优质产品、高附加值的产品少。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致使县级城市未能形成较高水平的专业化分工和较强的辐射能力,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和产品非常少,较难形成先进的现代产业和较强的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有限的资源分散了发展的力量,造成了许多同构性浪费,难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县级城市民营经济发展迟缓从民营经济发展分析,主要存在技术含量低、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少、生产规模小、借贷能力低,数量少、信誉度低以及产业分布不合理,在管理模式上一般采用家族式管理,在经营理念上仍然以传统经营理念为主,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明显缺乏,市场前景不广阔,自身发展能力较弱,由此导致县级城市民营经济发展迟缓,偿贷能力低,法治意识和还贷意识缺乏,民营经济未能得到长远的发展。同时,与地级城市相比,劳动者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工业化程度低、城镇化进程缓慢、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以及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等各种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着县级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县级城市经济发展的对策
针对县级城市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务必加快改革的步伐,以促进全面发展为主题,充分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推进县级城市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县级城市经济发展理念1.加强县域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力度城市规划是县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和根本依据,影响着未来县级城市建设的方向和建设的质量。务必结合当地实际,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思路研究分析该城市的现状、历史、发展优劣势以及机遇与威胁,科学制定出社会服务、城市环境、产业、防洪、交通等专项规划,研究和拓展县级城市重要地段的功能区和城市的中心区,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同时,在县级城市规划及其设计方案的具体实施当中,务必采取强有力的调控和管理措施,将其纳入法制化管理范围,在城市规划具体执行中,务必建立严格的审批、管理等具体措施,全面确保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配置。2.注重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风格在县级城市建设中,为了防止城市建筑造型和建筑风格的趋同化、一般化问题,全面提高城市的品味和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务必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在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形成资源带动型、旅游带动型、产业带动型、科技文化带动型以及市场带动型等各具风格的县级城市。3.树立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思想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县级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务必在城市管理中,将依法治市贯穿于城市管理的全过程中,摒弃传统重建轻管的思想,通过科学组建城市管理及执法队伍,加强城市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同时,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明家庭、文明小区以及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4.加强物业管理和社区建设在具体工作实施中,务必将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作为物业管理和社区建设的重点,积极开展和规范物业管理,特别是加大社区文化、家政服务以及医疗保健等工作建设力度,创建居住安全、管理有序、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
(二)推进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集聚机制和政策环境首先,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构建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在产业政策具体制定中,务必注重特色产业城市布局,促进工商企业适度集中。同时,加大中央重大项目对县级城市产业格局的影响,促进产业在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从而形成功能结构有特色、产业集中度高的现代城市。其次,加快现行户籍管理制度,通过降低进城门槛,放宽县级城市常住人口的农转非条件,合理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全面促进人口向县级城市集聚。同时,积极鼓励投资移民、科技移民,大力吸纳、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能人带动效应,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入户政策,支持他们在开拓市场、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从而达到以产业的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再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口流动政策、就业政策以及住房体制。改革现有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形成个人、企业、国家三方共担,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调整就业政策,为农村劳动力创造平等的进城就业机会;全面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探索性的实施住房货币化制度,建立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科学引导外来人员和进城农民购买城镇住房。
(三)增强城市整体功能1.建设现代化的县级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在现代县级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大力发展快速交通运输,完善城镇道路网,加快以城市快速干道、主干道为重点的城市道路网的建设。同时,务必注重国家主干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布局保持高度协调,形成以城市为枢纽、为结点的干支衔接交通网络。此外,务必注重停车场和立体、快速的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交体系建设。2.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信息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县级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务必按照资源共享、统筹规划、联合建设、统一标准、互相连通的原则,加强县级城市数字化建设力度,逐步完善县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重点加强应用工程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最大限度地建立起覆盖更广的智能化、宽带化、现代化、综合化的公用信息网络平台。同时,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推进企业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积极倡导居民上网、企业上网和政府上网。3.建立完善的水、电、气供应系统为了全面提高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加快城市电网改造,改善居民燃源结构,提高民用燃气普及率并确保供气安全性,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因此,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原则,在县级城市中心区、主要街道和新建住宅小区务必逐步实行电缆入地,建设更加功能齐全的地下综合管沟。4.建设优美、舒适、和谐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与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学习等方面息息相关,大力开展城市绿化和美化,切实保护自然山、体天然水面,积极创建园林城市,不断增加城市绿色空间。同时,在大力实施旧城改造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逐步提高旧城环境质量。此为,务必按照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原则,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抓好城市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超标排放,积极推行城市生活垃圾袋装化和分类收集,加快生产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厂的标准化建设。5.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务必立足自身资源、产业、人力等优势,结合县级城市发展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特别是对于资源比较匮乏、贫困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富裕程度比较落后以及发展潜力相对较小的县级城市,在立足本地实际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制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思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游则游、宜商则商,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县级城市发展思路,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县级城市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同时,做大支柱产业和特色产品,形成县级城市特有的发展产业链条和特色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城市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务必在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政策等方面予以研究和探索,不断加快县级城市经济发展力度,推进县级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县级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文新雷.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1(7):59-61.
[2]苏青常.城市电网规划设计中的关键问题探讨[J].科技风,2014(15):47.
[3]王杰.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及出路[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76-80.
[4]张海冰.环保工作在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探究[J].科技与创新,2014(18):149-150.
[5]刘云中.县(市)区划调整与县级城市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3(32):6-10.
[6]刘云中.我国县级城市的发展模式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3):1-6.
[7]刘燕燕.县级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8]许伶俐.地县级城市品牌营销与传播探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3.
【关键词】城市经济 产业布局 城乡制度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
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贵州城市涉及9市11区,具体包括贵阳市7个区、钟山区、西秀区、红花岗区、汇川区、清镇市、仁怀市、赤水市、凯里市、福泉市、都匀市、兴义市、铜仁市和毕节市,所涉地域范围24112.13平方公里。
经济总量快速上升。1978年至2008年,贵州城市经济发展成就显著。如图1显示,国内生产总值从217,616万元上升到16,434,093万元,30年内绝对量增加75倍多;绝大部分年份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5.51%;1980年代波动幅度较大,1990年代增长率有所回落,但波动幅度较小,2000年以来呈加速发展态势。
图1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城市经济变化趋势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过30年的发展,贵州城市经济产业结构逐渐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型。如图2显示,一产和二产比重已分别从21.06% 、55.97%下降到7.22%、47.52%;三产比重从22.97%波动上升到45.27%。这表明,城市经济产业结构渐趋优化。
图2 贵州城市经济三大产业比重变化趋势
城市经济占全省的比重上升。我们选择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四个指标,分析城市经济在贵州全省经济所占比重的变化。如图3显示,1978年至2008年,城市人口从553.95万人增加到934.89万人,所占全省比重从20.62%上升到24.65%;国内生产总值从46.68%增加到49.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从18.85%波动上升到45.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从46.00%增加到63.49%。这些都表明城市经济已成贵州省经济的重要构成。
图3 城市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的变化趋势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1978年至2008年,贵州城市的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建成区面积从76平方公里上升到822平方公里,城市供水管道从230公里上升到7720公里,供气管道从451公里增加到2694公里,实有道路从184公里剧增到3837公里,城市排水管道从214公里上升到4796公里,公共交通运营数从326标台上升到4715标台,客运总量从7053万人次上升到103383万人次,园林绿地面积从1037公顷增加到41841公顷,主要城市基础设施指标均成倍增长。
贵州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投资拉动。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之一。1978年至2008年,贵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城市GDP的比重从9.47%波动上升到51.82%,1997年之前上升较为平缓,1997年至2003年呈跃升态势,2003年后在50%上下波动,经济增长的投资驱动态势明显。
工业、服务业带动。三十年间,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在波动中上升,目前已近90%。工业、服务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得到明显强化。
产业布局的优化。产业布局的优化也是贵州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前,出于国防考虑的“三线”建设使工业呈“山、散、洞”的特点;改革开放后,这些工业得到了重新布局,相当部分搬到了城市,壮大了城市经济规模,也带动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20世纪末期兴起的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更是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布局的优化,城市的产业集聚效应更为明显。
制度垄断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前,制度垄断的优势主要以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和农业税费的形式表现出来,21世纪以后则表现为市场优势和国有资源的垄断经营,尤其是城市政府从农村土地征购中获取了相当的超额地租,土地财政现象相当明显。
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发展阶段判断
过度依赖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投资渠道有限,固定资产投资多集中于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从而导致大部分年份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超过50%。近年来,通过加大民生投入和刺激消费,过度依赖投资的增长动力机制有所改善。
经济要素选择偏好。贵州城市经济已达全省GDP的一半,但城市人口不及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这是因为城市鼓励资金等要素的聚集,而忽视或限制了人口的聚集。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障力度的加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措施逐渐加强,城乡消费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刺激,但由于市场极化效应的客观存在,资金要素选择偏好依然存在,单向度的集聚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缺乏增长极引领。贵州城市体系布局相对分散,城市之间空间距离较大。虽然国家确立了以贵阳市为核心的黔中经济区,但由于缺乏具体可行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城市间的功能定位不明确,产业间的关联度较弱。可喜的是,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和快速铁路网的建成,贵州城市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增长极之间的时间距离大为缩短。
城乡制度衔接不畅。改革开放至今,城乡制度仍然双轨运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教育、医疗、社保和就业体系将城乡区隔开来;城乡内部制度体系也不完全统一,经济要素流动不畅,关键领域制度改革有待突破,从而影响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联动关系,我们选择人均GDP、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城市化率判断贵州城市经济的发展阶段。2008年城市人均GDP为2585美元,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分别为7.22%、47.52%、45.27%,城市化率为50%以上。对照参考指标(表1)可以看出,从人均GDP看,贵州城市经济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从三产产值看,处于工业化后期,从城市化率看,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贵州城市经济应是介于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后期两个阶段之间。
表1 贵州城市经济发展阶段主要参考指标
注:A代表第一产业,I代表第二产业,S代表第三产业。
加快贵州城市经济的对策思考
加快城乡制度改革进程。新阶段应加快城乡土地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社保制度以及户籍制度等关键领域的改革,消除人为障碍,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市经济发展。
加速贵阳增长极发展。应该依托高速公路网和快速铁路网,围绕贵阳市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带,促进贵阳增长极的发育;以行政主管联席办公会为主要形式,建立黔中经济区区域协调机制,推动区域合作的常态化;以贵阳为中心,加快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实现无缝连接;消除区域间要素流动的障碍,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根据各地区的功能定位,明确主导产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加快贵阳在制度改革方面的进程,发挥贵阳在全省的示范效应。
促进产业集聚。根据贵州城市经济的发展阶段判断,应该结合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磷化工、煤化工等特色产业群,合理配置各类产业园区,优化产业布局,发挥集聚效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优惠政策,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积极筹办产业承接园;完善产业集聚机制,促进企业、科研院所与政府的协作,加大创新力度,提高集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