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儒家;道家;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029-1.5

中国自古就是文化大国,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就一直深深影响着我国国民,孔孟之道已经深入人心。对于青少年来说,更是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传统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

一、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一词在传统文化中并没有显现,但是我们可以从很多流传下来的论著和典故中看到古代传统教育中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培养。传统文化里较为后人熟知的当属“儒”、“道”,儒道文化贯穿中华数千年的历史,历朝历代的政治和教育都深受其影响,因此,从“儒”、“道”两家入手也是我们寻找传统文化中有关“心理健康”著述言论的最佳途径。

儒家的核心是“仁义礼孝”,“礼”说的通俗一点,也就是秩序,尤其是上下尊卑的秩序,这对于青少年而说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守则;孟子认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能达到“大丈夫”的标准,而人欲成为大丈夫,“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有成为了“大丈夫”才是真正的实现自身的完善。提及“儒”家,不少人还会想到“中庸”之道,孔子曰:“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指乎”,《礼记·中庸》说圣人“从容中道”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出儒家提出的“中庸”某种程度上是为人处事时应做到“无过无不及”,也即是在处理问题和认识事物的时候把握一定的“度”,切忌“过犹不及”。

与儒家相对应的比较严重的就是道家的学说,如果说儒家是入世的话,道家讲究的就是出世,“无为”是道家最倡导的思想,对“无为”二字的考究历来众所纷纭。总起来看,有消极无为;随波逐流;不干预,冷眼旁观;顺其自然;宽刑简政,休养生息等几种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传统教育里没有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专题”呈现出来,不可否认的是诸子百家的思想中不约而同的对这方面有所映射,而且我们可以从之后各朝代的思想和文化教育政策中看到沿承的痕迹,对于当代的教育工作者而言,提炼出从民族文化传统观念里沿袭下来的,并且已经被后世成功利用过的教育理论思想,再结合时代的发展做以完善补充,从而形成有一定的实用意义的理论,是极其有意义的。

二、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近年来,教育界“尊儒”之风上扬,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已经不仅仅是对中国教育影响深远,在日韩、新加坡乃至欧美我们都可以感觉到孔子学院的盛行和对儒家思想的热捧,儒学是我们传统文化几千年的积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文化对我当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有意义之处。

“仁爱”,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这也是孔子认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而“仁”在不同的情形下又会引申出不同的内涵:“仁、义、礼、孝”,以“礼”为例,孔子讲“仁”和道德领域的“礼”延伸为一体,要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宽容、礼让的教育,为人处事中注意朋友之礼、师长之礼,只有这样才能让青少年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坏境,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习生活的进步创造良好的条件,不懂得的礼让、凡是斤斤计较必定难成大器。

“中庸”之道,对于中庸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究其核心,儒家所谓的中庸也即是为人处事切忌“过”当然也不能“不及”,既凡是要注意把握一个“度”。在当代自然就是要正确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要过度自信抑或是自卑,善于找到调节内心平衡的方式,轻松面对生活。我们在很多的心理健康测试中都看回到诸如“最近是否会莫名的生气?”、“是否会出现情绪激动?”等等的问题,不难理解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下,青少年的学习和升学压力也越来越来,偶尔也会出现焦躁、易怒,如果一个人能真正体悟儒家的“中庸之道”,自然会对很多事看淡些,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可以知道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不要过分的患得患失,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缺点去比较别人的有点,认识到自己是独特而又个性的,教师要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用语,多采取激励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优势。

顺其自然,“道”家提倡清静无为,认为对待世间万物都要尊重其天性,顺其自然不可拔苗助长,这对于心理健康更是意义深远,青少年学生大都处于叛逆期,过分的阻碍他们的成长必然会适得其反,因此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要注重学生自己的思想。我们不难看到一些“虎爸”式的“棍棒”教育模式,自然是需要商榷的。当然在青少年性格形成初期,过分的放任也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因材施教”。要做到家长和孩子、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把握好教育的“度”,既不能过于死板,也不能过于散漫,要让孩子学会遵守秩序的同时,也要敢于质疑和创造。

传统文化值得借鉴之余,不可否认的是也会有一些缺失,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从众思想严重,很难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且不少青少年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不足,过分依赖家长和老师。过分尊重传统讲究“礼让”和“中庸”会让青少年较为安于现状,过于讲求谦让而缺少竞争和向上意识,必然会消弱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我们的青少年一代似乎过于“听话”,不遵从所谓的秩序并不一定就是失败,有时会带来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也就是创造力。创造力也就是我们往往为我们所意想不到的。在这一方面有杰出才能的人们,往往都能创造出改变世界的东西来。这让他们难以发挥自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当然需要家长和教师的配合,任何事物都要看到他的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更没有绝对的错,在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要端正“教育者”的价值观,认识到事物的相对性,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总体来说,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各家的思想有各有千秋。我国渊源广大的文化传统导致了思想的众多和不同,因此青少年的的成长更需要我们加以引导和疏通。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的希望,更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一个健康的国家必要有健康的国民,国民的强健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全,更是心灵的健全。因此引导青少年走出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加强传统文化的健康影响,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崔景贵.润物细无声—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当代青年研究,1998(5).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上海体育类高职学生 心理特质 情绪发展

根据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无论是招生数还是在校学生数,高等职业教育目前都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早在2005年,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文献较之前就有明显的增多,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始日益得到教育界研究者的关注①。高职学生,尤其是体育类高职学生在心理特质方面与本科院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别性。

一、以情绪发展为主的上海体育类高职学生心理特质分析

在全国范围内的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研究中,上海市在2007年曾就上海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状况作过一次调查研究,即由华东政法大学张海燕教授主持完成研究成果《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从《报告》来看,主要测量指标除了被访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及家庭情况外,主要涉及心理状况发展的内容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自我水平、情绪发展、人际交往、性心理、心理健康状况等。其所涉及调查对象共计4874人,占到上海全体高校学生人数的1%,其中涉及职业院校。高职学生人数为855人,加上各高校中的专科生人数,高职高专类学生约占总调查人数的20%。依据《报告》中的调查结果,高职高专类学生与本、硕、博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差异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环境和对自我现状的认识、自我水平等方面较低。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情绪发展方面,上海专科生的情绪平衡性、稳定性最低,最易冲动,且负性情绪最丰富②。

随着后奥运时代的到来,我国体育产业中大众体育健身领域的比重不断增大。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全国各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大中城市,体育职业院校的发展在近年来的高职院校发展中独树一帜。上海体育职业学院是上海市一所以体育专业为主的专科类院校。体育专业学生拥有专业能力强,文化基础薄弱;人际交往能力强,自我认识水平薄弱;个性心理强,情绪管理弱;竞争心理强,合作能力弱等特点。在学生组成上,男生占到了总人数的80%左右,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来自上海农村;在所有学生中,超过70%在中学阶段以练习体育专项为主,即俗称的“体育生”。

从性别心理差异而言,男生在自尊、自我概念、自信、自我发展方面相较女生有更大的起伏性。专科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在体育类高职学生中同样存在。高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其中,体育类高职学生从职业发展角度而言,大部分将直接面对社会基层,进行民众体育锻炼指导与服务。这一职业前景更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状况,尤其是情绪方面的健康发展。

二、传统文化跨学科尝试的可能性

基于目前的上海市体育类高职学生的心理特质分析,以及与体育类高职学生顺应社会发展的未来职业需求,两者之间的衔接性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提供了一个探索空间。如何让这一特殊群体的学生在心理建设方面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及实用性,成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目前高职生心理研究多从近期出现的高职生心理问题事件出发,将其中涉及的某个突出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是一种单因素研究③。而从学生本身出发,将多个相关联的单因素整合进行系统研究,并进行渗入式建设、跟踪分析的案例却比较少。而在其中较少涉及的针对体育类高职学生的研究中,亦存在对学生心理特质及成因分析的趋势,而依据现状提出对策的文章则相对较少。

近年来,跨学科研究正日益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趋势。将传统文化与心理建设相结合,正是依据整体性的眼光,将高职学生,尤其是体育类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作为一个问题,形成跨学科研究。

针对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是一个研究热点,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趋势主要体现作为德育的有效途经展开、提高学生的文化思想境界、从思政角度培养爱国主义教育三个方面。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大学生职业心理建设的相关研究比较少见。作为世界各族文化之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即以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体系,其对于全局观、平衡性、静修的特质与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有极大的契合与指导作用,更因为其宇宙观、人生观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心理,形成了中国人集体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很好的群众心理基础。

三、传统文化在情绪建设方面的优势

尤其是在情绪发展方面,传统文化因思想内涵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对于青年学生的指导依据情绪平衡性、负性情绪丰富性、情绪稳定性、情绪冲动性维度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在天人合一思想中寻求平衡

情绪的不平衡性在于学生对于自身关注过多,而对于外部世界投入目光不够。道家思想中自然天道观推崇自然主义,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主张天人合一,应遵循自然法则做事,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乐趣,能够将学生从以往既定的看到问题模式中跳脱,寻求情绪的平衡。

(二)在辩证视野中寻求丰富

儒家文化讲求中庸,道家文化推崇辩证统一,在这种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心理能够寻求一种不极端、不唯一,帮助学生在看待问题时找到其中具有的丰富性内涵。

(三)在自我静修中获得稳定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其发展的个性特征很难做到平和心静,尤其是运动专业的体育类学生,因此,传统文化在自我静修方面对于他们是一种互补,心理建设在这种互补过程中会逐步稳定。

(四)自我拓展中获得管理

研究证实,学生的情绪状态稳定与自我发展水平、抱负水平存在相关,而自我发展水平与抱负水平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则存在显著正相关。因此,沟通能力与情绪发展的几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加强沟通的平台,让学生得到情绪管理的锻炼。

四、针对体育类高职学生活动展开的对策

体育类高职学生较高的体育专业能力往往使得他们在文化知识学习方面投入的时间较少,兴趣较低,因此,在传统文化基础方面较其他学生相对较弱。如何将传统文化深入开展,让学生消除“古文化无用论”,或对传统文化有抵制的消极态度,关键在于如何引入传统文化。

在情绪发展方面,由于心情不愉快而引发的问题占了较大比重。对教师而言,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应对不愉快情绪是情绪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可通过传统文化视野的拓展,课外活动及资源的展开,改变学生不良的转移和发泄方式,多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

其次,虽然使用古文,但传统文化本身在传承模式上就有着生动具体、平易近人的特点。儒道文化中的诸多观点都是通过故事、谚语的形式记录,对于学生的理解力而言有方便之处。

最后,针对体育类学生竞争心强、成就动机高的特点,在活动展开过程中较多地引入竞赛性的机制,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将目前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亦能够提高学生在步入企业之前的心理适应能力。

注释:

①截至2010年5月数据,根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显示,以“高职学生心理”为关键词,共搜索到558条记录。其中2000年3篇,2001年7篇,2002年19篇,2003年17篇,2004年39篇,2005年60篇,2006年63篇,2007年82篇,2008年至2010年共268篇。

②张海燕.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研究报告[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9-26.

③诸如针对心理压力(王金洪.高职学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分析.辽宁高职学报,2008,(8))、自卑心理(赵芳,杨红梅.高职学生自卑心理解析及对策研究.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3))、网络成瘾性心理(孙静.某地高职学校网络成瘾学生的心理状态调查.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7))等部分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海燕.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研究报告[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王景芝.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J].河北学刊,2003,(2):92.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格;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环境下较为常见的健康问题,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导致大多数人们出现异于常人的表现[1]。随着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的增加,很多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出现焦虑和烦躁的心理,长此以往,该部分人心理健康问题会愈加严重,甚至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心理健康问题与社会心理学的相关概念结合进行研究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研究心理健康问题时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加入可有效保障研究的有效性,说明探究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是指研究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受到个人和社会因素思想、行为和情感的制约,例如较为普遍的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抑制和社会促进等;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群体本身具有的心理特征,例如群体的凝聚力和群体决策等,这些都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中较为边缘化的一门学科,两种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科导致学习人格和社会心理学的学生在初始阶段就要确定较为明确的研究方向,在研究具体的心理问题时使用不同方向的研究方法以保障全方位的分析心理健康问题[2]。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2.1自我决定理论与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来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在研究的过程中与人格和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有效结合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是现代社会人们较为常见出现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对人们的社会影响力造成伤害,不利于人们在社会上健康顺利的发展,笔者通过将自我决定理论与心理健康问题结合进行研究,希望解决当今社会人们存在的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需要可直接反映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决定个人的有效发展,心理需要理论中涉及的归属性、能力性和自主性是直接决定心理健康的因素,社会上的很多人们为了可以满足自身的归属性、能力性和自主性,使用相应的策略并努力朝向具有这几种属性的生活前进,但是人们处于社会生活环境下,很多不利于满足心理需要的问题出现,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基本需要的满足是人们获得发展的基础,只有自身的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才会促使人们向前方前进并努力实现相应的目标,相反,人们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促使人们走向较为负面和具有消极心理的方向发展,产生心理性的功能障碍,对人们未来的发展和进步具有严重的抑制作用。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心理需要对人们幸福感、活力和抑郁程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心理需要满足程度较高的人们幸福感指数、活力较高且抑郁程度较小,心理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的人们生活中所携带的幸福感指数、活力较低且抑郁程度较高,充分说明了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对人们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心理需要作为自我决定理论中较为重要的因素,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在研究自我决定理论中的相关问题时,使用适当的理论分析并设置相应的策略可解决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说明了自我决定理论可有效分析和解决人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范文第4篇

网络心理障碍是指因无节制地上网导致行为异常、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其表现症状为: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随后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不上网则情绪低落、疲乏无力、外表憔悴、茫然失措,只有上网后精神才能恢复正常。中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大多数表现为感情上迷失自我、角色上混淆自我、道德上失范自我、心理上自我脆弱、交往上自我失落。帮助中学生克服网络心理障碍,进而规范中学生的网络行为,已经成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正确的网络认知

网络世界既是一个充满自由、开放、平等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着诱惑与陷阱的危险之地。对于中学生而言,应该看到网络只是一个工具,网络社会并非真实的社会,网上暂时的成功并非是真实的成功,虚拟的情感的宣泄与满足也并非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夸大网络的功能并进而认为网络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或认为网络导致人的自我迷失、人与人之间相互欺骗、社会秩序紊乱而否定网络的作用都是错误的。中学生只有对网络树立正确的认知,才有可能正确地面对网络,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准确把握自我,认清自己的真实需要,处理好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关系,避免网络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自律与自我管理

自律有两层含义:其一,自律总是与自由和理性联系在一起的,即要体现出人格尊严和道德觉悟,而不是被内在本能和外在必然性所决定;其二,自律是指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自律才能既充分体现其自尊、自主与自由,又充分培养其自我控制力,养成良好的“慎独”习惯。在缺乏较强他律或几乎难以感受到较为直接的他律影响力的网络社会,自律的重要性与意义显得尤为突出。一个缺乏自律的人不可能是一个自尊自重的人,也是一个不能获得自由与自我价值实现的人。中学生应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保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规律,控制上网时间。同时,要勇于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积极面对现实,应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从网络的迷恋中解脱出来。

三、改善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不仅造就人们崭新的学习和交流环境,而且会改变人,甚至改造人。良好的网络环境培育健全的人格,恶劣的网络环境造就有缺陷的人格。为了保障中学生网络心理的健康发展,还需要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共同关注,优化网络环境,为中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第一,加快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研究,净化网络信息。网络信息的控制在于对信息的过滤、选择。通过对信息的过滤,净化信息,从技术上保证中学生免受互联网上非法内容的侵害,为网络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证。加强信息的控制还需要建立网络行为监督机制,将道德监督和法律约束机制引入电子空间,健全有关电子信息网络的法律规定,对违规者进行必要处罚。

第二,积极组织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上网,这是优化网络环境的积极态度。随着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全球化不可逆转地挺进,东西文化将受到全方位的巨大碰撞、冲突、交流、消融和吸收,会对中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带来许多影响,使其产生认知偏差与心理矛盾。改革开放的中国,不仅要与世界进行经济与物质的双向交流,更要进行文化与精神的双向交流。只有用进步的思想与文化教育中学生网民,才有可能塑造出健康成长的中学生。

第三,适应网络时代特点,改进学校教育与管理。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培养中学生鉴别是非的能力,积极开展各种网络活动,自身装备“网络心理健康防火墙”,使中学生自觉地维护和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学校应该帮助建立各种团体,在学生参加团体组织的活动过程中,满足他们被接纳、关爱和归属的需要。为了加强中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学校还应制订《上网学生行为规范》及《中学生上网违章行为处罚条例》,加强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一旦发现网络违法行为则严加处罚。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范文第5篇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且具有人文意蕴的概念,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精确定义文化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传统的观念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既着眼于人类与生命体系,又着眼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它涵盖范围很广,所以也被称为“大文化”。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广泛的社会风气,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性、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诚信意识淡薄

就目前的大学生诚信而言,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一些家庭条件良好的大学生,为了获取助学金当零花钱,他们伪造自己是贫困家庭的证明,而些那家庭真确贫困的学生,却得不到所需的助学金。二是有的大学生借了同学的钱,却装作忘记,不归还。三是大学生考试中存在一些作弊现象,他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采取作弊的手段。四是某些大学生侵入考试系统,篡改自己的考试成绩,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五是一些申请助学贷款的同学,毕业后具有还款能力时,却迟迟不肯归还贷款,使自己的信用受到很大影响。六是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为了拥有更好地工作岗位,他们伪造自己的简历,伪造获奖证书、成绩单等。

(二)价值取向扭曲

价值取向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当代大学生是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不喜约束的一代。他们在处理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时易冲动,经常发生暴力行为。他们的做法比较极端,常常产生很严重的社会后果。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川师大舍友被砍案件等都是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的表现。目前而言,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们中的一部分永远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忽视了集体利益的重要性。第二,一部分大学生有严重的拜金主义思想,他们追求名牌包、名牌衣服、名牌鞋子,与同学进行攀比,拿着父母给的生活费肆意挥霍、享乐,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了精神需求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大学生信仰混乱、迷茫,容易受一些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第四,一些大学生遇事不考虑后果,只凭当时的心情去做事,有时行为极端,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极大的伤害。

(三)社会责任感缺乏

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做事不是从社会大局出发,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他们忽视了自己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从“我”开始,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上课的目标不是为了学习知识,来日报效祖国,而是为了通过考试挣取学分。从来不关心国家大事,只关注自己的利益。第二,重视自己的权利,却轻视自己的义务。当代大学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代,自我意识很强,不会过多的顾忌他人的感受,在奖学金评比方面,就想与他人争抢,平时不努力,但不愿意得到比别人少。第三,部分大学生崇拜金钱,认为金钱至上,在面对金钱时,失去判断能力,认为人格尊严都比不上金钱重要。找工作都是从获得的钱多钱少出发,从来不会考虑这份事业有没有发展前途。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

杰出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部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却普遍较差,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经受波折的能力较弱。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有些大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当面临挫折时,他们不知所措。他们不能正确应对挫折,导致厌学,甚至自杀,给自己的一生带来很大影响。第二,自卑感较为强烈。由于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存在较大差距,大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久而久之,他们做事消极、偏激,甚至变得焦虑、忧郁。第三,过分强调外界的影响。在家长的关怀之下,他们认为社会十分美好,但当背井离乡来到大学校园,面对严峻的社会环境时,会表现出不适应。遇到困难、失败时,总会找外界的借口,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不能及时的反省自己。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

(一)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

大学生是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希望。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缺失,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引导他们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进行自我教育,调动大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发挥大学生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大学生以中国杰出传统文化来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二)发挥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好的教师能够让学生受益终生,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主导者。当前我国的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也有待提高,学校应多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参加传统文化方面的研讨会,设立专门的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课题,努力培养一批学术水平高、接受能力快、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引路人。

(三)营造利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营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大学生不断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使他们以中国传统文化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高校可以通过设立校园公众号等方式,推送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