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气工程学科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前言
电气工程学是工程院校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当今高新技术领域的关键学科。作为一门技术性的学科,电气工程不但对现代科技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在人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最早的电气工程学起源于1908年的南洋大学堂,在这之后各个高校纷纷设立电气工程学这一学科,以满足社会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需要。当前,社会对电气工程的专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我国的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电气工程学科建设,为了培养更高质量的电气工程学专业人才,高校要建立科学化、系统化、合理化和规范化的电气工程学专业,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电气工程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2. 我国电气工程学发展简介
2.1电气工程学概述
电气工程学是研究电磁现象、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在当前的社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习惯性的用与研究电气和电子系统有关内容的总和来描述电气工程,在大专院校中,电气工程学属于一级学科,由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压电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五个二级学科组成[1]。
2.2电气工程学的发展
电磁理论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就有了很大的进步,为电气时代的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和电气工程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全新的科技理念和设计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气工程学发展的方向,新时期给电气工程学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
随着电气行业的发展和电气工程理论研究的深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使得电气工程学在未来势必会对人类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首先,电气工程学通过与物理学科的交叉发展,扩展了电气行业发展的空间;其次,新的科学技术和理论研究给电气工程学带来可行的技术;最后,电气工程学的发展深受信息技术的影响,信息技术推动着电气工程学的发展。
电气工程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培养合格的电气工程人材。现代社会的发展对电气工程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气工程学必须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把电气工程学与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电气工程人材。
2.3电气工程学的重要性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气工程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在我国,电气工程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1908年,南洋大学堂设置了电机专修科,这是我国电气工程学的开端,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我国对电气工程人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个高校随之设置了电气工程学专业,电气工程学在人门心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2.4建筑工程学的专业建设
当今的电气工程学是综合应用高科技、多个学科进行交叉,且具有广阔前景的专业。电气工程学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系统分析、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电气工程与控制工程发展的新动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电力、冶金等行业从事安装、设计、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2]。电气工程学专业系统的分析了电气工程包含的专业及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注重学生的德育,培养了一批合格的电气工程技术人才。
3.电气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现状与策略
3.1电气工程学科发展现状
目前,根据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定位,可以用以下三个层次来概括我国各高校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是具有高素质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导者,二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三是应用型技工人才。与国外的电气工程名校相比,我国大多高校的电气工程专业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师质量需要改进,很多高校盲目的追求教师数量,而忽略了教师质量,许多教师没有经过岗前培训就进入课堂,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其次,部分高校电气工程专业起步较晚,缺乏教学经验,学科建设不合理,培养目标比较空泛,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严重脱离了社会的真正需求。最后,电气工程学的实践性较低,教师的课堂教学一般是灌输相关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出来的人才实践操作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缺乏竞争力。
3.2电气工程建设与发展措施
3.2.1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
为了使高校的专业分配更加科学合理,高校在建设和发展电气工程学科时,要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电气工程人才。此外,高校在建设专业时还要注意本校的特色,培养出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高校要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对办学进行准确的定位,充分发挥本校优势,把本校的办学特色凸显出来。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应该建立科研基地,并在基地中引入先进的设备、创新技术,以方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创新,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3.2.2引进先进人才
高校应该积极引进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且在电气工程学领域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级人才,尤其是有电气工程研究经历、参加过国内外较大工程项目的人才。此外,高校要结合本校电气工程学科建设和教学要求的实际情况,合理计划人才引进的数量,以防止人才严重匮乏或者人才浪费的现象发生。
3.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电气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引进先进教师人才的同时要对现有的教师进行有效的培养,合理组织教师出去交流或深造,扩大师资力量,提电气工程学相关教师的教学水平。
首先,高校应该对年轻教师进行合理的岗前培训,提高对青年教师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要求,并指定资历高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学重点和教学环节,以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其次,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是否顺利,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的提高。因此,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自主的接受电气工程学教育。最后,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和相关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轻松的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
3.2.4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电气工程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科,高校在电气工程学专业的教学中不但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应该为学生创建实践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相应的实践活动,把科研活动与实践的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水平。此外,当前的社会需要大批实践能力强的电气工程人才,学生在学习过程要抓住一切动手实践的机会,告别纸上谈兵,在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究电气化工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水平,在未来的求职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目前,大多高校已经逐渐建设或完善实践中和实习基地,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还不够高。这就要求高校配备高科技的设备和先进设施,并引进专业的实训老师,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从而优化人才培养制度,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使学生在毕业后能顺利的进入企业工作。
3.2.5建设开放性实验室
为了有效提高电气工程学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要建立最基本的电力系统自动化实验室,并对实验室进行合理的管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激发学生科研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此外,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电气工程学的投资力度,让电气工程学方面的高校建设规模较大、包含各种分布式发电电源,并集分析、控制、保护为一体的智能微电网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多功能的科研实践平台。
3.2.6合理的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
合理的考核评估机制是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合理的考核,学校可以掌握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验操作能力、实验创造能力。在考核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端正态度,考核成绩进行客观分析,明确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和不足。考核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把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实际情况,并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估的内容应该包括学生的小组合作情况、任务完成情况、资料搜集情况和实际操作情况等,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学生以论文答辩的方式完成作业,以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电气工程学科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合格、高质量的电气工程人才[3]。
4.结束语
电气化工程学在我国高校的教育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据统计,目前全国有三百二十多所高校开设了电气工程学相关专业,由此可见电气工程学的重要性。为了培养出综合能力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层次、水平和服务区域对专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制定适合本校的电气化工程学科发展策略。此外,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高校电气化工程的学科建设、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在电气化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加强电气化工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密切关注电气行业的发展状况,以进一步提高电气化工程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电气化工程人才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涛.关于电气化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9(36):4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温州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11jg47B)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36-02
一、专业建设背景和人才需求分析
传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认为是强电专业,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弱电类课程的比重正逐渐增加,[1]现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已经成为强弱电相结合的专业。不同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和现有师资均有所侧重,目前重点高校基本上侧重于强电,以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主要方向;而有些高校由于条件的限制或学生的就业情况侧重于弱电。不同层次学校的人才培养,其就业岗位和工作任务、性质也不一样,因此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
浙江省是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的省份之一,高低压电器和机电业的发展处于突出的位置。温州电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生产规模最大、生产能力最强、市场占有率最高、产业种类最齐的工业电器生产基地,“中国电器之都”、“国家火炬计划智能化电器产业基地”、“中国断路器产业基地”和“中国防爆电器生产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均坐落于温州市(乐清)境内。
温州低压电器企业的规模虽然大,但是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平均盈利能力低于整体水平,与北京、福建、天津、上海的企业相比,差距甚大,其主要原因是:产品档次偏低,技术含量不高,缺乏附加值。究其根本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技术人才的缺乏已经制约了温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尽管全省已经有多所高校设置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但是这些专业培养的侧重点不一样,不能满足温州地区对低压电器人才的需求。因此,亟需地方性高校为温州电器产业培养急需的人才。
二、专业建设思路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温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具体思路是:定位建成立足温州、服务浙江、辐射行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专业;建立合理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电子设计、电气产品设计和电气工程设计这三方面的能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地方产业、人才培养与专业特色的紧密结合;使学生成为理论基础扎实、具有一定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体现具有“应用性”和“地方性”特色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型服务地方区域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具体实施方案
1.以实际办学条件为基础,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温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鲜明的服务于地方电器行业的专业定位,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够在电力系统、建筑设计与施工单位、科研机构、电器制造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与电气工程专业相关领域从事设计、研发、运行、维护、管理和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在电器及其智能化方面能够从事研制开发、应用研究、试验分析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电气工程师。
2.以CDIO培养模式为基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加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的调研,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教学内容,制订与企业生产、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将学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CDIO培养模式,强调人才培养的社会和工程环境,结合产业背景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制订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适应职场目标和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通过专业评估、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去修正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旨在培养科学基础扎实、个人工程实践能力强、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的电气工程师,以达到质量工程教育的目的。图1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框架。
3.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工程素质训练
本专业紧紧围绕温州市智能电子电器行业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以电气工程师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电子设计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电路原理、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等主要基础知识,熟 第一论文 网练掌握PROTEL等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具备电子设计基本能力,包括电子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电子系统设计、分析和调试,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争取让学生在大二阶段就能完成电路、模电、数电和单片机课程的学习,利用暑假参加电子竞赛的培训,通过参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学习兴趣。
(2)电气产品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工程制图的基本能力,能看懂一般的机械工程图纸,掌握电器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电气产品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特别是电器智能化方面的知识,掌握电气工程师必须具备的计算、实验、测试、仿真等基本技能,特别是电器智能化方面的设计能力,能熟练运用常用的设计软件(如AUTOCAD等)进行辅助设计与分析。
(3)电气工程设计能力。掌握电气工程领域供配电方面的专业知识,如供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电气检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具备自动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熟悉国家及行业的电气标准,了解机电工程安装与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方向)必须具备的电气工程项目设计能力,初步具备项目从立项、招投标、安装施工、监理与验收等一系列的项目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4)以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意识培养为核心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重实践,把实践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电子电气工程实验实训中心、校内实践与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采用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工程技术实 践、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通过学生、学校、企业之间的有机结合构建一个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环节:
1)以问题为先导——工程认知环节。[3]通过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见习等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认识基本电子、电气类元件和产品、机电或机械零件,如电阻、电感、电容、晶闸管、继电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动机、凸轮、曲轴以及简单的控制电路等,初步了解课堂上讲解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增加其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以任务为驱动——面向行业的工程实践和创新环节。[3]该环节结合电气工程学科特点,将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项目相关联,在电器行业、电气工程设计、电力拖动等方面引领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创新。教师以案例的方式给学生布置题目,学生则以项目组的形式进行组织讨论、设计和分析,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加 第一论文 网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相互沟通的能力。另外,通过电子电气产品创新、挑战杯创业大赛、科研项目和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适应高质量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引进和培养学历职称层次高、学术研究水平高、社会行业知名度高的高级人才,以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加强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建立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提升本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5.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构建学生、教师双向信息反馈与评估机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时反馈人才需求和学生培养质量,提升本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特色
1.专业定位体现地方性
针对浙江省及温州乐清区域经济发展、企业人才需求,就温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形成鲜明的服务于地方电器行业的专业定位;努力为地方培养、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实现人才的就地培养。
2.产学研合作
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温州市智能电器重点实验室、省级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整合利用浙江省低压电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优势资源,以重点发展学科、重点实验室、技术开发中心等为依托,加快建设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学科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有机结合;突出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优势,争取在电气工程领域,特别是电器行业中,不管是人才培养还是科研项目的开发和创新方面均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立欣,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8):65-69,33.
新版的本科专业目录仍然按照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个层次进行划分,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12个,新增加艺术学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减到506种。面对如此多的专业,你准备报考哪个呢?如果你仔细看了新版的本科专业目录,你会发现,其中有些专业闻所未闻,有些专业的名称则甚至可以说是晦涩难懂,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几个这样的专业吧!
什么是物联网?有些同学可能听说过,有些同学可能多少了解一点,但估计很多同学都不知道物联网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要了解物联网工程专业,我们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物联网。
通俗地来说,物联网就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把所有物品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我们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2010年初,教育部下达了高校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申报通知,众多高校争相申报。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据测算,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比互联网产业大20倍以上,而物联网工程技术领域需要的人才每年也将达百万。
物联网工程专业涉及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培养目标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课程
电工电子技术、射频识别与传感技术、单片机技术、嵌入式技术、综合布线、通信工程制图、通信原理、通信网络基础、光纤通信、无线局域网技术、信息网络管理、智能楼宇系统、物联网技术、物联网应用与物联网工程等。
就业方向
面向物联网行业,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主要面向岗位包括:物联网系统设计架构师、物联网系统管理员、网络应用系统管理员、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工程师等核心职业岗位以及物联网设备技术支持与营销等相关职业岗位。
学校推荐
根据2012-2013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排行榜所提供的信息,物联网工程专业排名前八位的大学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江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个专业确实不像有些专业一听就知道是干什么的,比方说通信工程、计算机软件技术、新型材料等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学科,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它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过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科特点
学习本专业将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训练。主要学习课程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会受到良好的工程试验基础训练,还有大量上机实习等实际锻炼的机会。将在控制与生产自动化、自动控制与自动化软件应用方面获得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报考提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广大考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属于热门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往往要比其他专业高许多,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①就业容易,工作环境好,收入高;②该专业方向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研究成果较容易向现实产品转换,而且效益相当可观。但是鉴于国内现在的形式,考生在报考该专业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也许自己本来并不对该专业感兴趣,但是许多人都说好,于是自己就“感兴趣”了。这对以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及较强的外语综合能力,为今后能够掌握并且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做准备。
就业前景
由于本专业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好,毕业生的专业素养相对较高,因此就业形势非常好。通常情况下,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研究所、工矿企业等,也可以是一些外资、私营企业。如果毕业生能力足够强,又在学习期间积累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自己创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外在该专业方向的研究要领先于我们,因此若想要有进一步的发展,出国深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高校排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实力排名:
1. 清华大学。有相关院士2人(卢强、韩英铎),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4个(电机、电力系统、电工和高电压)。各方面都是强项,国内顶尖。
2. 西安交通大学。有相关院士2人(邱爱慈、王锡凡),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强在高压和系统,科研实力仅次于清华。
3. 华中科技大学。有相关院士3人(樊明武、潘垣、程时杰),国家重大科学装置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4个(电机、电力系统、电力电子、电工)。电力电子和电机是强项,师资雄厚,近年来科研平台建设有了建设性发展,且院士最多。
4. 重庆大学。有相关院士1人(杨士中),国际电气工程师协会院士1人(李文沅),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高电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建筑电气)。高压是强项,业内很有名,此外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以及建筑电气实力都很强劲。
5. 浙江大学。有相关院士1人(韩祯祥),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电力系统和电力电子)。
你知道什么是非织造材料么?非织造技术又是什么技术呢?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是个什么样的专业啊?
先来看一下国家标准的非织造材料的定义:定向或随机排列的纤维通过摩擦、抱合或粘结或这些方法的组合而相互结合制成的片状物、纤网或絮垫(不包括纸、机织物、针织物、簇绒织物、带有缝编纱线的缝编织物以及湿法缩绒的毡制品)。这个定义还是让人有点不知所云。如果告诉你,非织造材料又称非织造布、非织布、非织造织物、无纺织物或无纺布,是不是有点明白了?
非织造技术是一门源于纺织,但又超越纺织的材料加工技术。它结合了纺织、造纸、皮革和塑料四大柔性材料加工技术,并充分结合和运用了诸多现代高新技术,如计算机控制、信息技术、高压射流、等离子体、红外、激光技术等。非织造技术正在成为提供新型纤维状材料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新兴的材料工业分支。无论在航天技术、环保治理、农业技术、医用保健,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等许多领域,非织造新材料都已成为一种愈来愈广泛的重要产品。非织造产业被誉为纺织工业中的“朝阳工业”。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且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专业教学中重视理论基础,强化实践环节,立足产品开发,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创新意识。
培养目标
具有扎实纺织及材料科学方面基础知识和能力,适应现代新材料迅速发展趋势,能在非织造材料与产品制造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装备设计、环境保护、国内外贸易、产品设计、新产品研制、工程应用及营销与管理等工作。
培养要求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纺织及材料科学方面基础知识和能力,适应现代新材料迅速发展趋势,能在非织造材料与产品制造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装备设计、环境保护、国内外贸易、产品设计、新产品研制、工程应用及营销与管理等工作的社会急需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学、非织造布学、非织造学、非织造布后整理、非织造产品开发、非织造产品与应用、非织造工程设计、非织造产品质量与检测、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功能纤维及其应用、复合材料、纺织材料学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领域内的产品开发、工艺设计、设备设计与生产、生产技术管理、经营与贸易和质量检验等工作,也可就业于国内外纺织贸易、外资企业、政府部门、商检与海关、国有及私营企业、科研院所等。也可在“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和“材料学”等学科继续读研深造。
学校推荐
东华大学、苏州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南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
从字面上来看,生物信息学是将信息科学应用于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广义的概念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研究生物体系和生物过程中信息的存贮、信息的内涵和信息的传递,研究和分析生物体细胞、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药理过程中的各种生物信息,或者说是生命科学中的信息科学。生物信息学狭义的概念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管理、分析和利用生物分子数据。一般提到的生物信息学是指这个狭义的概念,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分子生物信息。
生物信息学利用应用数学、信息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研究生物学的问题。目前的生物信息学基本上只是分子生物学与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体。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材料和结果就是各种各样的生物学数据,其研究工具是计算机,研究方法包括对生物学数据的搜索(收集和筛选)、处理(编辑、整理、管理和显示)及利用(计算、模拟)。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序列比对、基因识别、基因重组、蛋白质结构预测、基因表达、蛋白质反应的预测,以及建立进化模型。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具备生物信息学方面的应用及研发能力。能在生物、信息、计算机、医药、医疗仪器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相关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和统计学素养,具备生物信息的收集、分析、挖掘、利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好的业务素质。
主要课程
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解剖生理学、生物统计学、生物医学工程概论、生物信息学算法与实践、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技术、医学成像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医院信息管理、基因组信息学、蛋白质组信息学、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生物医学信息处理等。
就业前景
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两大领域,作为这两大学科交叉的产物之一,生物信息学同样发展迅速,并在基因组学研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国外一直非常重视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各种专业研究机构和公司很多,生物科技公司和制药工业内部的生物信息学部门的数量也与日俱增。由于对生物信息学的人才需求迅猛,发达国家也面临着供不应求、人才匮乏的局面。
专业展望
生物信息学积极倡导的全球范围的资源共享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生物信息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生物信息学将发挥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为生物医学、生物工程、农学、遗传学、制药和高科技产业提供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物信息学将是21世纪生物科学发展的核心领域。
关键词: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035-02
基础工业工程是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学生进入专业培养阶段的第一门必修课。按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工业工程的基本概念、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发展方向及其在企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应掌握基础工业工程的相关实验技能,具有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1]。
我院于2007年开设了工业工程专业。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我们对该专业的专业定位,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对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改革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一、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不适应教学的要求
工业工程是一门以工程学专业(如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化学工程、建设工程等)为基础的管理类课程,其主干学科是管理学与某一工程学科。由于工业工程最早服务于制造业,所以多数学校的工业工程专业都是以机械工程作为其工程技术学科的。相应地,其教材也多是面向制造企业的。而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办学条件,我校是把电气工程作为我们的工程学科的。这样,就造成了已有教材与我校的专业定位不相符合的状况,就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我校是一所地方性的民办普通高校,是一所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学校。但现有教材多数是适合一表或二表招生院校学生的,其理论性过强,我们的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这也就是说,对我们来说,现有教材是不适合我们的。
2.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对不少院校来说,其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教学目前仍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虽然也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法,但来自于企业生产实际的案例却多是以数据、图表或图形等方式来说明的。这样,学生由于没有亲自参与生产现场的活动,由于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对这类案例的理解往往就较有限,有的学生甚至因此而产生了厌学情绪。
3.实践教学手段不完善
实践教学是基础工业工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基础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使学生逐渐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但是,由于资金、设备、人员、技术等方面的不足,由于缺乏与实践教学相适应的环境和条件,所以学生只能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来获取知识,即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状况[2]。
4.考核方式单一
合理的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较确切地反映出教师教学的实际效果。但目前该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占30%)与期末的闭卷考试(占70%)。这种考核方式考核的主要是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缺少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考核,所以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约束力不大,平时学习不努力的学生若在期末考试前能突击复习,其考试成绩往往也能过关。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是不大的,必须进行改革。
5.教师缺乏跨专业的知识,其实践经验也不足
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同时具备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该方面生产管理的知识或经验,但由于工业工程专业在我校开设的时间较短,相应地教师也比较少,并且多数专业教师当初所学专业也以机械、电子或管理为主;即使工业工程专业出身的教师,也多是从高校毕业后就从事该课程教学的,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这样,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教给学生的就只能是教材上已有的内容,就很难站在较高的高度将相关理论与方法传授给学生,从而就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效果。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我们对工业工程专业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二、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1.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我们编写了符合我校工业工程的专业定位、实用性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的课程教材。在保证课程体系结构完整的前提下,我们在教材中既扩大了专业知识的领域,又突出了重点,还加大了以电气工程和其他工程技术为主的案例,以使之能反映工业工程的前沿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3]。我们精炼了理论教学的内容,重点加强了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两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关注到该专业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以使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
2.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精选了教材中的案例,制作了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即运用PPT、Photoshop、Premiere等软件制作出了集声音、图像、视频和动画等于一体的生动而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我们开发出了以企业生产实际为背景的案例。为开发出这类案例,我们的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的现场,用摄像机记录了企业生产的过程,将其制作成视频素材库,用以替代案例教学中的数据、图表和图形。如此,就使学生能从枯燥的原理、公式和文字中跳出来,就能有一种身临企业生产现场的感觉,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理论知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4]。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注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做到“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以使学生能“会学习、会应用、会创新”。另外,根据课程的特点,教师还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查阅一些与工业工程有关的文献资料,借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5]。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受学时和学生理解能力所限,学生往往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也不能就自己在听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沟通。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开发了课外教学平台,把课堂上的教学资料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借助这种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的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教师还可以开辟在线测试、实验仿真和教学论坛等模块,以此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方便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
我们还鼓励学生建立他们各自的课外学习小组。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通过自由选择,自己组成了一些由3~5人组成的课外学习小组。根据教师的讲授和安排,各学习小组通过自学和亲自观察,通过分工协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并将任务完成情况用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交给教师,教师则将这类学习成绩纳入对学生进行期末考核的成绩之中来。
我们还组织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专题学习活动,其中包括聘请企业里的专家到学校为学生举办讲座、观看相关电教片片段或到基础工业工程开展得较好的企业参观与实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3.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硬件环境建设是基础,所以要加大基础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但由于条件所限,一些高校,尤其是类似我院的三本院校,目前还只能开出一些相对简单的验证性的实验课,或是通过实训的途径使学生初步体验基础工业工程的某些原理和方法。这样,由于不可能在实验室模拟某条生产线,所以对于生产线流程改进这类实验,就只能通过生产实习或者通过仿真实验等方式来完成[6]。因此,对于类似我院的三本院校来说,在加强基础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而要搞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则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必须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使学生能通过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等逐步提高其实践技能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改革考核方式
考试改革主要是把期末一次性的考核变为平时的多次考核,把仅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变为同时也考核其应用能力,目的是让学生能真正学会。和以往的做法不同,我们主要是通过平时的多次考核来督促学生主动努力学习,而不是通过补考或重修的方法来督促学生学习的。
根据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的要求,除了对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要进行考核以外,还要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因此,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应该只限于闭卷笔试,还应该采用比如对出勤、对学习表现和对作业完成情况等的考核方式。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在平时的测验中进行,考核其实践操作能力可以在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中进行,考核其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则可如前面所说利用案例分析或写出研究报告的方式来进行。除此之外,也可以将对上述方面的考核做成相应的网络考试的模块,通过网络平台来对学生进行在线考试。运用这样的考核方式,能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该课程要学习的内容,能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保证课程教学的前提下,我们重视选派教师特别是其中的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到知名的高校进修,同时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任职资格。我们还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让他们从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我们还设法引进有高学历并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到学校任兼职教师,还聘请名校名师到学校任教[7]。如此,就增加了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的比例,从而也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易树平,郭伏. 基础工业工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马立坤,龚艳茹. 独立学院“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改革的初步探 索[J]. 物流教育,2010(12).
[3]罗宜美,齐二石,毛照. 工业工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 工业工 程,2005(7).
[4]陈亚绒,周宏明,等. 面向区域产业集群的应用型IE人才培养 中的课程教学模式[J].工业工程,2009(4).
[5]刘喜双,姚健. 先进制造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教育探索,2010(8).
[6]金淑芳,王静芬,倪中华. 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开发[J]. 工业工 程,2005(11).
[7]杨丽颖,赵秀霞,昃向博,等. 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 讨[J]. 工业工程,2004(9).
收稿日期:2012-10-11
关键词:运动控制系统;课程特点;实验平台建设
作者简介:段锁林(1956-),男,陕西岐山人,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岚萍(1974-),女,四川内江人,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州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电机拖动与控制”(项目编号:ZDK11020007)、常州大学教研项目(项目编号:GJY1202002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78-02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其应用性、实践性很强,因此对该课程实践环节的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何考虑各种综合因素来规划并实施实践环节建设方案是进行该课程建设和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运动控制系统”课程实践环节建设规划和实施方面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本课程的特点
该课程涉及的课程门类较多,应用性很强,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综合性强
该课程涉及“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检测技术与仪表”、“电机学”或“电机与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的三大模块即直流调速系统、交流调速系统、伺服系统,[1]自始至终贯穿了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知识,交流调速、伺服系统模型及坐标变换中要涉及现代控制理论中状态空间法的知识,其他各门先行课程的知识也均在各章节都有呈现,所以“运动控制系统”是综合应用上述各门课程知识来解决交直流调速和伺服系统建模、分析、设计与实现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程。[2]
2.工程背景强
在现代工农业装备、现代军工装备、现代航空航天装备中现代交通运输工具以及现代社会生活中交直流调速和伺服系统随处可见,从汽车、电动自行车、电风扇到机器人、数控设备、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交直流调速技术和伺服控制技术是这些装备的关键技术之一,并且调速和伺服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或整个装备的性能的优劣。
3.实践性要求较高
无论是直流调速还是交流调速及伺服系统对实践环节的要求都比较多,实验安排的学时也相对其他课程较多,实验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五分之一左右,并且这些实验所需要的设备的成本也都较高,对使用这些设备的学生和教师的动手能力的要求也相对较高,特别是指导教师,为完成一个2学时的实验,教师往往需要事先准备至少超过2学时,设备的调试过程复杂,如果是容易出问题的旧设备更增加了设备调试的时间。对于学生而言,如果事先不预习实验指导书,则可能会不了解如何动手或如何调节设备。因此,“运动控制系统”课程实践环节对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强。
4.实践环节覆盖的课程范围较宽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的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训、认知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但各环节的学时安排多少有别,各个环节对教师和学生及对所需搭建的设备平台也不尽相同,如何考虑各环节的设备投入、人员投入,使设备能做到物尽其用,发挥应有的效益,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就是一个较难的问题。
本文针对“运动控制系统”课程的以上特点,就该课程实践环节课程实验台建设方面遇到的几个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二、课程的实践环节分析
1.结合课程内容的课程实验
该实验学时大约占总课程的五分之一,是该课程实践环节中最重要也是必须做的内容,该部分实验一般由4~5个实验组成,包括直流、交流调速和伺服系统内容,一般交直流调速各安排2个实验,伺服系统安排1个实验。实验内容是根据课程内容安排一些基本特性、基本环节、基本系统的实验内容,相比该课程其他实践环节的难度较低,但却是该课程的基础实验,占有重要的位置。
2.课程设计所涉及的实验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所要完成的内容主要是调速系统的某些重要环节的设计实现、系统建模仿真,该类实验是在课程实验基础上针对系统某一环节的具体设计,如调速系统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或者设计与仿真、变频器的设计实现、简单调速系统的设计仿真与实现等,这类实验相对于课程实验要复杂一些,因为其内容基本要体现一个简单“系统”的部分内容或全部内容。
3.工程实训类实验
这类实验涵盖内容较多,除了基本知识类实验外,还有一些课堂知识之外的相关实验,如低压电气控制实验、PLC应用实验等。
4.毕业设计类实验
这类实验一般占学时较多,实验系统性、完整性较强,对设备的要求也较高,一般是运动控制系统各类实验中对系统设备要求最高的一类实验。从传感器、控制器、驱动装置、控制对象到其他辅助控制单元都要求具有完善的系统及装置,以获得具有一定说服力的结果。学生们利用相应的实验平台,可以完成毕业论文中相关的实验,为毕业设计提供系统可实现的验证平台或所设计系统的静动态特性研究平台。
5.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类实验
这类实验一般是一些演示性实验或者实物参观,这类实验所占学时虽少,但对设备的要求却相对较高。设备一般以科研平台或企业实际工业装备或学校相关实践中心先进设备为主,设备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运动控制系统不同类型的实验对实验设备的要求不同、设备利用率不同、对设备各方面的性能和功能要求也有差异,如何考虑诸多因素在满足各种类型实验的前提下来建设“运动控制系统”课程实践环节的实验平台,并且还能适当兼顾其他相关课程的部分实验需求,满足多模式环境下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实验平台,[3]这也是一个值得探索且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问题。[4]
三、运动控制系统实践环节实验平台建设的总体规划
根据上述分析,在制订和实施“运动控制系统”课程实验装置、设备建设和改造的计划时主要考虑了下列因素:
第一,满足课程实验所要求的设备,考虑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实验设备,考虑工程实训、实习类实验设备。
第二,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考虑学生人数和分组人数确定实验装置的数量。
第三,在满足课程实验的前提下,考虑适当扩展来完成课程设计类实验,然后考虑再扩展满足毕业设计类实验所要求的设备,这样三类实验设备确定之后,工程实训类实验设备也只需要在此基础上做适当扩展就能满足工程实训类实验的要求,只要有了前面几类实验设备,认知实习、毕业实习类实验也就基本满足要求了。这样就能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克服原来设备仅仅考虑课程实验,而很少或不考虑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类型实验,使所投入的设备每年仅仅使用10个学时左右,其余时间空置,设备利用率低,而且无扩展功能,同时会造成重复投资,无法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利用等问题。
第四,“运动控制系统”课程实践环节实验平台建设的总体规划除了需要考虑上述几个因素之外,还要考虑课程内容的要求。对于课程内容,需要考虑课程各部分内容所占学时的多少来考虑不同内容应该开设的实验数量和实验内容。
一是在分析了课程内容和学时后,根据所选用的教材(阮毅、陈维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运动控制系统》)内容和课程设置情况,确定了课程实验设置方案。本专业除了“运动控制系统”主干课程(48学时,其中实验学时8学时)之外,还有一门“交流调速系统”(32学时,其中实验学时6学时)的选修课,根据这两门课程对实验的要求,安排了课程内的实验5~6个,包括直流调速系统3个实验,交流调速系统2个实验,伺服系统1个实验,基本上满足了两门课程的实验要求。根据这些实验内容和要求,再综合考虑专业招生人数,最后确定相应的设备配置,并适当考虑可扩展接口的配置,为后续增设实验留有充分的空间。
二是考虑课程设计类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增设适当扩展口及相应设备,以实现相应课程设计所要完成的某些系统性较强的实验。“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基本上属于交直流调速系统及伺服系统的设计与仿真,相应的实验是在课程实验基本平台上的扩展或系统性更强的综合性实验,要从系统性、综合性角度出发规划一定的实验项目,基于这些项目考虑设备的增加和功能的扩展。
三是从毕业设计的角度出发,考虑“运动控制系统”课程的实验设备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因为与运动控制系统相关的毕业设计涵盖的内容多、专业综合性更强、技术领域广,这些因素为考虑相应实验设备的配置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首先考虑交直流调速系统及伺服系统基本元器件和基本设备的配置,相应多配置一些功能部件作为备件,以满足毕业设计需要,如可以增加一部分通用的传感器、触摸屏、PLC等功能部件。其次考虑一些常见电机—负载系统或增加几种典型装置,如模拟数控加工的X—Y运动平台、风扇调速系统、水泵-电机液位控制系统、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倒立摆系统等。再次考虑专业和学科特色或方向来配置一定的实验设备以满足运动控制类毕业设计所需的实验装置。复次考虑“运动控制系统”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交叉、综合因素来设置一定的实验内容和装置。最后考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系统开发能力来开设一定的实验内容与设备。
四是在上述规划基础上,根据工程实训和实习计划可以通过接口扩展或功能拓展来增设适当装置和设备以实现“运动控制系统”课程的工程实训或实习所需要的实验及实验装置。
按照上述规划来进行实践环节实验台的建设,虽然能满足该课程各类实验所要求的功能,但随着学生人数的变化或课程内容的更新,相应的实验内容可能需要做适当调整。
四、结论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实践环节实验平台建设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至关重要。本文从课程特点和该课程实践环节的各类实验的特点分析入手,探索了该课程实践环节实验平台建设的思路,以实现所建设的实验平台都能基本满足该课程对几类不同实验的要求,并能适当提高实验平台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阮毅,陈维均.运动控制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王亚芳,吴晓.“运动控制系统”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8,(8):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