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循环经济产业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链;综述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031—03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增长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迫在眉睫。循环经济理念的落实,关键在于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建立在生产、消费、排放环节都做到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再利用、污染排放减少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研究,目前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将分别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理论、发展实践两方面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循环经济产业链理论的研究

循环经济产业链理论的研究目前较少,涉及的领域也较窄,学者们主要研究了其概念内涵、形成机理、稳定性等方面。

(一)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内涵

对于循环经济产业链概念内涵的界定,学者们的看法普遍比较一致。刘变叶(2007)对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概念做出了界定,他认为,循环经济产业链是按照环形经济的理念,模仿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原料—产品—废物—原料”的循环过程,把上一个产业(或企业)排出的废物作为下一个产业(或企业)的原料,在具有市场、技术或资源关联的产业(或企业)之间形成链条。吴飞美(2010)认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提出全面革新了人们生产的价值观念,人们不再视大自然为“原料厂”和“垃圾堆”,而是视其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杨银涛(2011)从以下几点总结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内涵:首先,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核心。其次,循环经济产业链必须以3R为原则,就是在生产的源头减少物质投入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生产过程中循环利用废弃物,减少废物产生和排放;在产品消费后,废弃物尽可能通过处理重新变为资源。第三,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落实以具体的产业链构建为载体。第四,循环经济产业链以产业链式发展为增长途径,促进经济发展。

(二)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机理

部分学者探讨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机理。乔晶(2008)认为,企业是循环经济产业链基础,而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润,因此,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才是企业需要的。杨雪峰(2008)从价值链角度探讨了循环经济产业链,他认为,产业之间之所以能形成循环经济链条,是因为存在合理的收益空间既价值增值空间。不同于传统产业链,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价值增值空间还来源于价值发现,例如:从废弃物发现残余价值、降低生产成本、资源节约和反复利用等。价值增值空间是循环经济产业链存在的价值基础。刘志坚(2007)从价值链的视角探讨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耦合机理,认为资源深度利用驱动、生产驱动、利益驱动是循环经济产业链耦合的三个驱动因素。杨忠直(2011)推进了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机理的研究,他给出了经济系统物质流动的价值增值定律,物流方向选择的价值梯度公理和确定物流最佳数量的价值最大化定理,以此作为循环经济系统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规划的理论依据。然后分析了循环经济系统物质流动价值增值过程,定义了循环物流价值增值倍数,发现循环经济系统的物流价值增值倍数是循环经济的核心所在。

(三)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性研究

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运行不仅需要构建具有增值空间的价值链,还需要稳定的运行环境。因此,如何支撑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运行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之一。高省(2008)把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性的内涵界定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业链对于干扰破坏的抵抗和避免能力,二是产业链在受到干扰破坏后迅速恢复到最初状态的能力。杨雪峰(2008)把影响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性的因素概括为两个方面,即交易的不稳定性和非交易不稳定(如技术的不稳定、质量的不稳定、系统的不稳定等)。交易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交易成本过高,非交易不稳定来自于循环经济系统本身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系统自身的复杂性、制度的不完善性、技术运用的不成熟和收益不确定性及产业规划的滞后性。崔兆杰(2009)实现对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性的定量评价,对循环经济产业链柔性(既系统适应不确定条件的灵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循环经济产业链柔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四)评述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结构;影响机理;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2

引言

一、城市循环经济内涵

所谓城市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原则是“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3r),基本特征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循环经济依据的是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它通过将不同的工业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产业生态链,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达到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最终达到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

循环经济强调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和产生废物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能源,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它通过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及再生的方式,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这以大幅度的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率。这必将引发产业升级、产业结构的大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源的过量开发,循环经济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既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循环经济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理

1.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

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有很多,有自然资源禀赋因素、技术进步因素、环境因素、个人消费结构因素、外商直接投资因素、国际贸易因素、制度因素等等。

(1)自然资源禀赋因素

一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对该国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有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那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其产业结构或多或少地具有资源开发型特征

(2)技术进步因素

技术进步是推动一国产业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一国的产业结构表现为一定的生产技术结构,生产技术结构的进步与变动都会引起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动。一旦技术发生变革,产业结构将会发生与之相适应的改变。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因素。经济和社会环境对产业的发展影响很大,产业发展需要良好的国内、国际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良好的经济环境能够刺激消费和投资的增加,因而资金供应也会增加,包括境外资金的加速流入。相反,经济环境的恶化会影响产业的发展,并且进一步影响到产业结构,文化环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化传统形成的消费习惯。良好的法律环境可以促进投资的增加,加速产业结构的快速演进。

(4)个人消费结构因素

个人消费结构不仅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生产结构和生产规模,而且间接地影响中间产品的需求,进而影响中间产品的产业结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不仅消费的需求总量会扩大,而且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消费物品的档次更趋于高度化,个人需求趋向多层次和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结构将会带动多层次的产业结构的递进升级。

(5)制度因素

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其中,有的制度对产业结构发生直接作用,比如市场机制或计划机制、重工业优先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战略或农轻重协调的平衡发展战略、出口导向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和产业政策等。有的制度对产业结构间接发生作用,比如微观企业制度、财政金融制度、收入分配政策、技术政策等,则是通过影响其他制约产业结构的需求、供给、技术等因素的变化,间接地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

2.循环经济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机理

当循环经济理念成为经济展战略之后,该理念对以上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诸多因素中的几种因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进一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动。

(1)循环经济对自然资源禀赋的影响

循环经济的“3R”理念强调的是“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在这种理念之下,资源的消耗在经济系统内会减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消耗会降低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将不再那么紧迫,而相应地,循环经济技术进步的快慢将制约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2)循环经济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突破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突破能够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究其原因在于:第一,循环经济技术不仅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及产品质量,而且能够降低产品成本,并最终影响人们的需求结构,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二,循环经济技术还通过影响循环经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使各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产品产出结构的变化,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随着循环经济技术的进步,一些新的产业部门会逐渐兴起并且壮大,如环保产业等,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

(3)循环经济对环境的影响

循环经济理念对环境因素的修正主要体现在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上。对文化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循环经济理念倡导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这种理念会引导企业与公众在生产和消费领域的采取合理的行为模式,进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目前我国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循环经济理念的具体应用;第二,循环经济理念倡导绿色消费。

循环经济理念对法律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国都逐渐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并且颁布了相应的法律以确保循环经济的顺利推广。这些法律将构成产业政策的一部分,必将影响到产业结构变动。

(4)循环经济对个人消费结构的影响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个人消费应该向绿色消费和生态消费转变。在这方面,中国早已开始发展绿色食品,在大搞生态农业的基础上,生产安全、营养、无污染的食品。除绿色食品外,还有绿色居室、绿色家具、绿色汽车等,逐步形成生态消费体系。

(5)循环经济对制度因素的影响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经济理念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表现为:宏观上,作为一种发展战略,突出强调了经济发展要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要走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微观上,强调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公众形成绿色消费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路径选择

1.循环经济对产业结构的要求

(1)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构建新型产业结构系统。

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安排经济活动,生态规律可概括为“整体、协调、循环、再生”。按照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内在要求,城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在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运用反馈式、网络状动态联系,使物质能量流在系统内不同行业之间有序循环。

(2)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过程,是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来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就是通过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行资源优化配制与再配置,来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不仅要淘汰技术水平低、能耗高、效益差的产业,还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和再生资源产业。

2.基于循环经济推动下的产业结构调整途径

(1)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克服结构性污染

针对当前中国各地区产业发展的结构性污染问题,政府应当按照发展城市循环经济的要求,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性。

第一,要合理调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和基础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第三产业。

第二,要通盘考虑区域内各产业数量比例和结构协调关系,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有机联系和产业间产供销的合理搭配,力求实现各产业的有序增长和协调发展。

第三,要避免区域内各产业分布的分散、分割、杂乱现象,实现各产业间相互利用废弃物质,节省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成本。

第四,邻近区域要发展各自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互通有无,取长补短,避免产业发展的重复建设和盲目新增产业项目。按照产业发展的次序和产业链条,构建产业群和生态工业园区。

第五,有计划地发展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将其与产业分工和规模经济发展相结合,形成废弃物质回收、运输、再利用各环节分类明确,资源流转顺畅的产业结构体系,以此补充产业结构性缺陷,防治结构性污染。

(2)优化产业内部结构,促进节能降耗、循环经济

产业结构调整要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必然需要优化产业内部结构。

第一,要鼓励各产业高效使用能源,节约用水、节约用地。在此基础上,向清洁生产

型、资源循环利用型产业转变,最大限度地利用废弃物,并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二,要鼓励和支持产业内部各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生产结构模式。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业务流程,不仅在流线上有所延伸,需要增设新的部门,还需考

察其生态效益、产品的生产过程。而且在循环经济模式下既要利用回收的产品零部件,又要及时再利用生产中产生的某些废弃的零部件。

第三,要鼓励产业内部关联企业之间不断调整彼此资源利用和废物排放的结构比例,实现资源的闭路循环和多级使用。重点对象是冶金(钢铁)、电力、化工、煤炭、有色金属、建材、纺织等产业的内部关联企业。

第四,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内部的绿色资源替代技术、废弃物再资源化技术以及污染处理技术,实现产业内部结构层次的升级。

(3)积极发展生态循环产业,完善产业结构体系

从循环经济的视角看,中国当前生态循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规模较小,导致整个产业结构体系的不完善,这就需要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发展生态产业。

第一,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尽快淘汰传统工业生产“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粗放型模式,使某个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物能成为其他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形成“资源-产品-资源再利用”的节约型模式。

第二,在第三产业中也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使用现代高新科技,调整服务业内部各企业的布局结构,鼓励企业优化重组。

参考文献:

[1]毛如柏.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王佐.现代制造企业物流成本计量问题研究[J],煤炭经济.2004,(5):12-14.

[5]茂.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8(8):244-246.

[6]桑金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6).

[7]赵云君,文启湘.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6,(1).

[8]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6,(9).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1-0029-02

1 循环经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2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主要有企业模式、园区模式和社会模式3种。其中园区模式是循环经济在中观层面上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区域生态园区模式。它是在更大范围内依据循环经济的“3R”原则并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设计园区的物流和能流,建立起循环链,把不同的企业和产业联结起来,形成互换副产品和共享资源的代谢和共生组合如工业园区或农业园区,使一家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也能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从而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的目标。园区模式的关键在于要打破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和企业间单向式线型的生产方式,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生产间的共生耦合。

3 工业园区现状

循环经济园区地处仁寿县镇。距仁寿县城44千米,威远县城45千米,面积约291平方千米。

3.1 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已形成以煤焦化、建材产业为主产业体系。园区现有工业企业198家,规模以上企业27家,并且尚有大量企业准备入驻。从总体上看,工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①工业增加值快速增长,整体实力不断增强;②以“煤炭、化工、建材”为基础的工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③规模以上企业、重点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大量企业准备入驻。

3.2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境污染将逐步加剧

随着规模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企业数量和规模持续扩张,对能源需求量与日俱增。同时,企业对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影响逐步加剧。

(2)循环经济链条不系统、不连续

工业园区目前以煤化工为平台,形成了一些简单循环产业链,但是不系统的煤化工副产品,废弃物循环利用程度低,资源化程度低、分散化。循环经济园区缺乏整体的设计和规划引导,共生耦合的产业链还很少,横向、纵向的循环经济链条网络没有建立,循环经济还有很大潜力和发展空间。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处在启动阶段,如110kV变电站等才刚刚投入使用,而园区道路、燃气(尤其是生产用气)、水厂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污水处理设施还未修建,同时工业固体废弃物垃圾处理机关机制还相当不健全,未形成有效的再回收、再循环、再利用的链条,园区集中供热、信息共享等基础设施共享的效益未能发挥出来,不利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工业园区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资源、环境压力初步显现,循环经济的设计和规划正当其时。

4 工业园区的发展对策

4.1 园区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综观国内外各循环经济园区,它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从现状产业看,园区内存在不同类型的行业,企业内的工业循环共生关系多样。故循环经济园区类型应定位为综合型园区,其运作模式为多中心依托型循环共生网络。

4.2 循环体系的构建

(1)基于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园区的发展不能仅限制在本园区发展上,必须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的优势,顺应整个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长远发展的趋势,将循环产业链扩张到周边区域,从地域上将经济园区扩展到附近周边地区。

(2)循环经济园区总体框架

“一个平台”:以煤焦化厂为主要平台,与之紧密联系的其他支柱产业重点项目共同构成循环产业系统基本框架;

“三条纽带”:一是副产品与废物的闭路循环,二是能量梯级利用,三是基础设施与信息共享。其中煤焦化厂是这三条纽带的核心,通过这三条纽带的作用,将园区的企业、项目和机构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生态产业链和生态产业网络系统;

“三大循环产业链”:根据目前的产业格局和未来产业定位,构建煤炭、化工、建材三大循环型产业链,这三大产业链围绕“电、水、煤、气”为主轴进行延伸;

“五大支点”:以化工、耐材、陶瓷、机械制造、物流五大支柱行业的重点企业或项目为支点。

(3)基于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

①系统基本构成——共生耦合产业链。循环经济园区由煤炭和建材两大工业板块组成,均以资源利用为核心向外辐射。将这两大板块的重要项目都布局在资源附近,一方面通过就近利用资源优势发挥聚集效应,另一方面通过附近核心企业这个平台的副产品(包括废弃物)发挥系统集成效应。两大工业板块形成的产业链与资源共同构成循环经济园区的骨干,它们的有序发展和企业的合理布局是整个循环工业系统高效良性运转的关键。

②系统“关键种”——重点节点。生态学的“关键种”理论用于循环经济园区,是指规划中选定“关键种企业”作为循环经济园区的主要种群、核心企业,构筑企业共生体。

③系统成员——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在循环经济园区建设过程中,应系统考虑园区生产者(资源生产型企业)、消费者(加工生产型企业)、分解者(还原生产型企业)的物质能量代谢过程,补齐、延伸生态链,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市场机制和绿色招商、因地制宜的逐步形成,使园区工业生态系统稳健、高效运转。

(4)园区产业发展战略

①煤炭行业。就煤炭业而言,应克服单纯输出资源多、就地转化少的倾向,向资源的洁净化利用转变。向电、液、气转化是煤炭深度开发、提高资源效益的最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煤炭洁净利用的根本出路。

②化工行业。煤焦化业应严格煤焦化业准入标准,淘汰落后工艺,优化产业布局。推广普及干熄焦、地面除尘站、煤气净化工艺和炼焦自动化控制等技术,鼓励炼焦企业区域集中,促进焦油、粗苯、焦炉剩余煤气回收利用。加强焦化酚氰废水治理,提高废水循环利用水平。

③建材行业。耐材、陶瓷业是的主导产业。对耐材业中污染大、规模小的企业进行整治,采取“关”、“停”、“并”、“转”的策略,提高行业集中度;大型企业不仅要全面提升产品档次,做大做强,形成龙头企业,更要淘汰倒焰窑、推板窑等落后窑型,推广隧道窑技术,改善燃烧系统。对陶瓷业,应利用资源优势,吸引沿海大型建陶企业进驻。

(5)园区的静脉产业建设

①水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园区应根据企业对水质的不同需求,建立“水源—工厂”供水形式,减少中转环节,提高“工业循环水”的利用效率;还应建设中水回用网络,进一步提高用水效率。

②电的梯级利用。园区在促进能量(电能)梯级利用方面应积极争取政策,实现对企业直接供电。热能方面应促进余热资源的有效利用,一是以电厂为核心,由园区牵头组建供热公司,建立集中供热系统;二是根据电厂内部配套企业及用气企业的不同需求,在以电厂为核心的半径为30千米范围内科学规划布局用气企业,实现余热资源多级利用;三是由工业用气向民用延伸,扩大覆盖范围;四是根据实际需要,发展热电联产项目。

③污水的处理与再利用。根据循环经济发展框架,生产废水中的生化废水经过处理后可作为循环水,替代一部分工业新鲜水;高盐废水可作为冲洗水。园区废水经回用后,不向外环境排放废水,避免对越溪河的影响。

5 结 论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循环经济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这与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密切相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决定我国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加快经济发展方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家和广东省先后出台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广州被选定为广东省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城市,这为广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要求广州必须站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高度,基于资源利用方式转变进行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

二、 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分析

1. 循环经济的理论内涵和方法论原则。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首先,循环经济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度统一的经济,其目标是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其次,循环经济是清洁节约型经济,强调节约使用资源,注重废弃物的减量化。第三,循环经济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冲突的最佳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物质循环过程。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reduce)、产品再利用原则(reuse)和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recycle)。

2. 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循环经济对产业结构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的提高,更要协调生态安全。循环经济下的产业结构优化策略应符合“3r”原则。按照减量化原则,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按照再利用原则,要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大力发展维修、维护、翻新等售后服务行业。按照再循环原则,要推动不同行业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地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三、 广州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及存在问题

1.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在1978年的基础上翻了6.5番。尽管存在通货膨胀,但实际增长还是非常显著。按照不变价计算,30年来gdp保持了14.1%的年均增长速度;其中工业增长尤为迅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0世纪90年代是增长最快的十年,1991年~2000年,gdp年均增长22.2%,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年均增长16.6%。“十五”以来,经济继续快速增长,2001年~2009年gdp实际年均增长13.6%。自1990年以来,广州gdp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水平6至7个百分点。

2. 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历了三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一次调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个时期,广州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率先实行对外开放,通过“三来一补”,大量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食品、饮料、纺织、成衣、家电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优势明显并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轻型外向性工业体系,同时,第三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第二次调整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这个时期,广州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199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7.4%,开始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顺序由“二三一”变为“三二一”。第三次调整开始于本世纪初,广州在继续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促使信息技术向各个产业渗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转向集约,外延转向内涵。这次调整的成效是明显的,2008年汽车、石化、电子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 508.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8.8%。

3. 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的时期,随着周边地区产业的崛起、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的显现,广州现有产业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产业整体效益偏低,产业竞争力不强,制约了广州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性问题。广州产业结构与不断提高的经济持续发展能力要求不协调,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三产业总体上发展得还不够充分,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 545.6亿元,占gdp比重虽然超过了60%,但与经济发达国家(地区)70%以上的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广州传统服务业中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下降外,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速明显,所占比重呈扩大之势。金融、物流、研发等生产服务业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与制造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配套,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不相协调。同时,水利环境、公共设施、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行业比重下降,未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2)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能源、冶金、重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结构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2000年广州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91吨标准煤,按照ipat公式,到2010年万元gdp综合能耗必须降低到0.39吨标准煤,2020年进一步降低到0.18吨标准煤。按照广州的技术进步速度,在未来5年~15年内把能耗降低到这样低的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除非广州在能源结构上有大的改变,更清洁的能源能够容易地获得,否则,现有能源利用方式将会导致环境上的巨大冲击,大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将会是广州在环境问题上面临的风险。

(3)产业结构调整的节约性问题。严峻的环境问题意味着大量的污染物排放,而污染物排放的居高不下又意味着资源效率不高和浪费现象的存在,2008年广州工业增加值占gdp的36%,而能耗却占全市产业能耗总量的54.7%,单位能耗产生的增加值仅相当于第三产业的36.1%,这说明广州工业还是延续着“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

(4)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关联度问题。目前,广州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差异很大,规模效应不明显,这与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内部的产业关联度整体偏低不无关系,主要体现在产业链上企业分工和协作不足。与此同时,广州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二、三产业之间融合程度偏低,服务业不能给予工业强大的支持,制约了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5)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融合性问题。在广州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产业体系的整体建设与运行信息化程度偏低,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的步伐较慢,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 循环经济下广州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路径

1. 建立生态产业体系。重点建设四大产业体系:一是以资源能源节约、产品对人和生态环境损害轻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为特征的生态工业;二是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生态农业;三是运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坚持绿色管理和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的绿色服务业;四是废弃物回收、再资源化的静脉产业。

2. 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提升产业素质上下功夫,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高新技术和生态技术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格局。农业方面,逐步建立都市循环型现代农业综合体系,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制造业方面,优化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市场结构,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广泛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服务业方面,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和环境服务业,通过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先进水平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同时,服务业自身发展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3. 改造完善重点行业产业链。围绕汽车、石化和电子三大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使支柱产业成为工业链条中的主导链,以此为基础将其他类别的产业与之衔接,组成生态化的工业网络体系。汽车方面,构建和完善生态供应链,优先选择环保型材料,采用净化技术控制排放,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鼓励和规范产品回收再用。石化方面,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石化基地。电子方面,延长电子产品使用寿命,加强对废旧电子元器件的回收再利用。

4. 促进产业空间结构的生态化集聚。以产业生态集聚为核心,以“产业集聚、用地集约”为目标,引导产业园区专业化、差异化发展,建立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分工协调、竞争有序的产业空间结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一核三极”,形成以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为核心,由南部海港、北部空港和城市中心建成区三个增长极,多个扩散点组成的格局。工业形成“两轴三区”,建设“东进、南拓”两条拓展轴和“东部、南部、北部”三个集聚区。服务业凸显“一区集聚、三圈协同、四极带动”,打造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培育南沙港、白云国际机场、新客站和地铁线网四大增长极。农业推动形成北部山地丘陵农业、南部滨海湿地农业、中部城乡镶嵌区农业、东部和西部平原灌区农业等“五大组团”。

五、 循环经济下广州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措施

1. 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制度。在充分利用好国家和省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根据广州实际进行制度创新,打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减量化方面,改进提高资源效率的税收和补贴制度,重构反映资源环境价值的市场体系,建立节水节能的分级收费制度,提出合理的技术标准。再利用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资源最大化利用的税收优惠、价格优惠和奖励补贴制度,完善促进旧物品再利用的捐赠制度和产品售后服务制度,提高一次性产品的价格。为推动“3r”原则的实施,要建立系统的工业废物、副产品交易许可制度,以完善环保管制制度。同时,还需要在制度上激励(或者约束)政府官员的行为,建立绿色预算制度、绿色采购制度、绿色核算体系和决策后评价制度。

2. 制定发展循环经济与现代产业体(下转第100页)系的产业政策。广州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对现有产业政策进行调整。首先,基于循环经济的层次性,从产品、企业、区域和社会四个层面制定促进产业生态化的政策措施。其次,建立循环经济产业政策的评价机制,及时评价检验政策实施的效果。第三,建立产业项目筛选评价政策。完善项目筛选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把土地投资强度、投入产出效率和水耗、能耗、环境要求等指标作为审核项目和提供土地的重要依据。第四,启动产业约束和淘汰机制,建立严格的生态标准,形成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限制高耗能产业生产能力盲目扩张。

3. 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建立产业结构优化的技术支持。鼓励发展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技术。首先,发展绿色设计技术。重点支持具有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提高资源和能源效率、减少过度化包装、减少有害物质投入和产生等特征的技术创新。其次,发展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技术。重点支持固体废物、液体废物、气体废物和放射性废物资源化技术的创新发展。第三,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机制。运用税收、奖励、补贴等经济手段,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促进机制,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核心作用。第四,建立循环经济理念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促进体系。第五,加强循环经济系统基础建设和质能循环项目的推广。

4. 营造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社会氛围。一是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的参与程度。二是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鼓励中介组织参与循环经济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技术推广,组织社区群众和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废旧物资回收等活动。三是将循环经济纳入普及培训和教育计划。四是依靠法律、舆论、文化等手段,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人民群众的行为取向。

5. 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目前,广州已经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到“十一五”规划,但是对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缺乏统筹安排。要切实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发展,还必须在规划上有更加周详的安排。要结合每个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制定相应的计划,包括时间、任务和阶段性目标等,促进规划实施。要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安排下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规划,使循环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既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相适应,又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冯之俊.循环经济与上海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高梁,杨春平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经验.宏观经济研究,2005,(4).

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

5.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粤府〔2005〕83号.

6. 吉小燕,郑垂勇.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判别.商场现代化,2006,(9).

7. 蒋应时.上海循环经济发展报告(200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电子产业:业绩评价

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改变,我国电子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支柱行业。然而,经济持续增长带来了资源危机或资源安全问题,寻求和解决资源危机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循环经济成为21世纪的主流经济模式。企业要在新经济模式下生存、发展和获利,就要将循环经济的思想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一、循环经济对电子产业业绩评价的要求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以闭环流动型(Closingmatedal cyde)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闭环流动型(见图1)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它的生产目的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修复生态系统:是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为“5R”原则:减量化(Reduce)原则,旨在从输入端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重组化(Re-orgznlze)原则,在生产制造的环节中把不同种类的废弃物以多种方式组合,以此产生新的产品;限制性(Restriction)原则,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手段。减少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消费:再利用(Reme)原则,目的是一件物品在扔掉之前,应考虑是否还有可利用的剩余价值;资源化(Recycle)原则,通过把输出的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的废物处理量。其核心内涵是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二)循环经济对电子产业的影响

电子产业是制造业的典型,是工业资源最密集、最有影响力的消费品之一。目前电子产业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威胁了环境。自改革开放以来,家电产品大量涌入我国家庭,目前,家电产品的耗电量已经超过全国总用电量的15%,单位产品的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25―90%,同时,早期的家电产品都已经或即将进入报废期,随着我国3G牌照发放条件的成熟,将会有上千万部手机淘汰。所以我国电子垃圾已开始步入高峰期。

针对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突出问题,我国政府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定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电子产业也只有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来实现创新和变革,才能够获得持久竞争力。此外,资源之争是未来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国家都有实施循环经济的特色措施,所以,走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电子制造业占有世界经济市场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

在循环经济条件下,电子企业遵循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及清洁能源的原则。可为社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同时,循环经济的实现是以科技进步为先决条件的。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推动企业主动节能,塑造自己的品牌。而对电子产业的业绩评价应能综合反映企业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的管理成就。

(三)循环经济对业绩评价的要求

在循环经济下,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从资源的节约、产品的循环使用、废弃物的资源化等方面,对企业生态化的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保持进行综合的评价。通过评价应达到以下目标:一方面更好地促进循环系统的发展。通过评价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判断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为企业的管理者了解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另一方面为优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可以利用循环经济下的业绩评价指标,更全面地估计企业的发展前景,做出更加理性的投资决策。循环经济下的业绩评价指标也是各级政府必不可少的政策性工具,可以更好地实现建设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目标,使经济社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业绩评价的指标设置

企业经营的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价值=当前盈利性+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因此电子产业业绩评价包括以下方面的指标:

(一)当前盈利性

企业有赢利才能生存下去。盈利是企业的重要经营目标,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盈利能力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财务效益状况

主要是反映企业的投资回报和盈利能力,用以评价企业经济效益。主要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它体现的是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一般认为,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的保证程度越高。

2、资产营运状况

主要是评价企业的资产周转速度,企业的资产周转速度越快说明资产利用率高,在等量资产条件下可以创造更多的收益。因此,资产营运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要指标是总资产的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总资产×100%

一般情况下,该指标数值越高,周转速度越快,销售能力越强。资产利用效率越高。

3、偿债能力状况

指企业偿还债务能力,是企业经济实力和财务状况的重要体现。负债筹资具有财务杠杆作用,同时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真正能用于偿还债务的是现金流量,因此现金流量和相关债务数据的比较,可以较好地反映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

现金负债总额比=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债务总额×100%

一般情况下,该评价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承担债务能力越强。

(二)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

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企业的价值创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增强企业的内部循环是保证企业价值创造持续性的关键。企业内部循环是企业根据循环经济的思想设计生产过程,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形成无废、少废的生态工艺(见图2)。因此,对于一个独立的企业,做好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是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条件下的首要任务。

1、新生产工艺投资比率

电子产业改进和发展新技术,可以防范污染及更好地进行末端处理,同时对开发二次资源和防止物料流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企业的经营规模及财务范围内,该指标应是越高越好:

新生产工艺投资比率=新生产工艺投资额/企业现有生产流线原值×100%

2、节能环保原材料使用率

企业使用环保节能原材料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生产过程排放废气物量的多少,

甚至影响到消费者的健康程度。此比例越高说明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越积极:

节能环保原材料使用=单位产品节能环保原材料消耗量/单位产品原材料耗量×100%

3、能源消耗降低率

经济持续增长带来了能源危机问题。所以,企业应该着重使用无公害、养护型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新能源。使用能源消耗降低率指标,来反映企业能源消耗趋势:

能源消耗降低率=本期单位产品能源耗量减少额/本期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量×100%

4、生产过程废物利用率

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尽管按减量化原则来进行生产,但仍然会产生一定量的废弃物或污染物。所以,企业要尽可能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采取多种方式利用,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减少最终的排放。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再利用的程度,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对于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的能力越强,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就越高:

生产过程中废物利用率=生产中被利用的废物量/废物总量×100%

5、绿色产品销售比率

绿色产品是在其生命周期全程中,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高、能源消耗低的产品。电子产业生产的产品应注重节能和环保以及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所以企业开发出的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越大、销售额越大,意味着企业未来的经营业绩特别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好:

绿色产品销售比率=绿色产品销量收入净额/总产品销售收入净额×100%

6、废旧产品及包装物回收利用率

对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废旧产品及包装进行全面回收,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初次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与利用。该指标越高,说明了企业对于产品、包装物的回收和利用率就越高:

产品回收利用率=已回收利用的废弃物产品数量/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弃物产品数量×100%

包装物回收利用率=已回收利用的包装物数量/可以回收利用的包装物数量×100%

(三)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

企业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是指企业未来价值增长的潜在能力。未来价值增长的潜在能力取决于对企业长期价值起主要决定作用的源头因素――价值驱动因素。驱动流程创造价值的关键因素包括技术创新和社会价值实现能力。因此。在设置企业盈利能力增长潜力的指标时。应分别从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评价企业的增长潜力。

1、新产品研发投资率

电子行业产品更新换代快,客户需求多变,产品竞争激烈,所以要求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大,是企业将来盈利能力增长的基础:新产品研发投资率=研发投资额/上期净利润×100%

2、社会贡献率

作为社会化的企业。应遵循各项法规,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依法纳税。提供公益等途径回报政府与社会,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方面努力做好工作,积极创建和谐环境。这些工作不仅会提高企业社会价值,也会作为一项“无形资产”持续驱动企业价值增长。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该指标用于揭示一定时期内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国家或社会创造和支付价值的能力。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含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收入)、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或已交的各项税款、附加等: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三、结束语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电子产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立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企业业绩评价指标是由以上一系列相互补充、相互关联的指标体系构成,系统地反映企业各层面的综合价值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机电产品与创新,2001(6)

2、王育松,我国电子垃圾的现状、危害及资源化对策分析[J],资源发展,2008(2)

3、袁建国,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初探[J],商业会计,2007(2)

4、张川,潘飞,国内外综合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评述[J],当代财经,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