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

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

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范文第1篇

一、建设农村金融环境的意义

(1)促进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加强农村金融生态工作建设的力度,对农村经济水平的更好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一个相对比较低的阶段,而经济水平的提升是要依赖于整体金融环境的。拥有一个稳健的金融资本体系,农村的经济发展才能得到一个较好的环境基础。而且提高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质量,还有利于农村经济效益发展速度的提升。

(2)为农村金融体系提稳定环境。加强农村金融生态工作的建设,另一个重要意义是能够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当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发展方式也有了一定的改善,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农村的金融体系正在逐渐形成。现代化的金融经济体制正在农村经济环境中建立,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能够为金融体系的建立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3)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建立。 加强农村金融生态工作的建设,还能够加快市场经济制度在农村建立的步伐。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比较落后的,而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仅仅局限于各大经济发达城市。想要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就需要逐步在农村市场中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农村金融生态工作的建设力度,健全农村的金融资本体系,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制度在农村的建立。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的不足

(1)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关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问题,当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市场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不够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决定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经济市场中,金融结构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缺乏完善补充,这就会影响我国农村市场中的金融体系的建立,导致我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

(2)农村法制意识淡薄。当前我国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中建设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农村法制意识比较缺乏,在金融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法制意识是维持经济安全运行、维护金融体系合法运作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的法律意识还普遍处于一个低水平,缺乏法律意识作为支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就不能很好的开展。

(3)相关的机制制度缺乏。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相关配套制度的缺乏,对于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来说,拥有完整的、正确的配套制度是保证其建设工作良好开展的依据,而当前我国的农村中,有关金融体系的机制制度还并不完善,这就阻碍了金融结构的建设工作,不利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良好开展。

(4)农村人口素质比较低。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农村人口素质较低,由于我国教育水平的有限性,当前农村人口的素质还普遍处于一个低水平。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金融专业人才。专业人才作为金融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资源,缺乏专业人才就意味着缺乏相关的人力资源来建设金融生态环境。这样必然不利于农村金融工作的良好开展。

三、如何加强农村金融生态建设

(1)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提高农村金融工作的建设水平,首先要补充完善农村的金融结构体系。农村的金融行业拥有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才能够创建更高质量的农村金融资本环境。加强农村的金融体系建设力度,能够促进农村金融经济的更好发展

(2)加强制度化管理建设。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还需要强化对机制层面的管理力度。健全的机制制度是金融工作得以良好开展的重要前提,尤其是针对缺乏机制体制的农村来说,加强制度化建设,能够为金融工作的良好运行提高制度层面的保障,能够提高金融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可行性,进而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水平。

(3)引进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另一个措施是引进先进的金融体制管理经验,相于城市来说,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更低,金融管理经验缺乏,这种现状会阻碍金融工作的良好开展。因此,大力引入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为农村金融建设工作增添新的动力,更好的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结构转型;经济发展;作用

新农村建设时期,多元化、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是实现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发展农村经济金融机构的多元化,是现阶段中国改革农村经济的正确方向。实现农村金融的正确转型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农村金融结构转型的原因

1.金融机构相对单一,金融机构之间缺乏竞争性

国有商业银行结构性市场退出和农村民营金融市场进入不相匹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真正走上了商业化道路, 实行“大银行、大城市、大行业”发展战略, 逐步从县级市场退出, 压缩了基层经营机构。中小金融机构是民营企业和居民融资的主要渠道,由于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民营经济和小企业失去了金融支持的主渠道。

建立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就必须要保障金融机构的多元化,金融机构的多元化会带动金融业务的多样化,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满足我国农村的金融需求,而且还会进一步推动金融监管制度的发展。现阶段农村信用社在在农村及乡镇的金融市场占主导地位,为农村金融注入了很大的一部分资金,在农业的资金周转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 农村信用社开展这项业务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并且存在一些不利于这类贷款业务发展的因素:一是单笔贷款的额度小、期限短, 贷款发放成本较高;二是贷款的利率低, 机会成本较高;三是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有限,无法全面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巨大的金融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金融组织的参与。

2.县域内农村信贷紧缩。

一是农村资金流出严重,特别是通过金融渠道(包括邮政储蓄)实现的农村资金净流出份额较为巨大;二是县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基本没有放款权利, 对县域内经济主体的贷款增加很少。三是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的放款主要集中在大型基础设施、国债配套资金和生态建设贷款等大型项目, 而对农业生产和中小型工商业活动提供的金融服务却处于全面紧缩的状态,大量农村资金“农转非”,使本来不足的农村信贷资金越发捉襟见肘,从而制约了农村经济转型发展。

3.农村企业发展的融资机制不健全

尽管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很快, 但农村直接融资所占比重很小, 间接融资仍占主导地位,一是缺乏股权融资渠道, 内部融资比例高,资金供给仍然主要依靠间接融资,较为严格的企业股票上市条件, 只对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上市有利, 导致金融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对称。二是债务融资渠道单一,在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渠道是债务融资,而债务融资绝大部分来源于国有商业银行,较多的农村中小企业不得不以非正规金融形式融资,造成企业的成本上升,而对于大多数农村企业,由于无力支付民间资金的高利率,企业的发展后劲受到影响。

二、农村金融结构优化的思考

1.健全农村经济金融体系

要发展更全面的金融组织来参与农村的经济活动,大力的支持农村需要的金融机构主动参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降低他们的门槛,给他们一些优惠和好处,让他们看到农村经济体制中需要他们,从而解决农村金融结构单一,资金融入小的问题,加大农村金融的创新,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三农经济发展。

2.优化农村金融组织结构

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建立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协调运转的机制, 打破和消除垄断格局, 真正形成基于竞争的农村金融业组织结构,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并存, 促进市场竞争, 提高市场效率, 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

3.农村金融结构转变方式

一是放宽对内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 建立一批与传统体制脱离关系的、以民营企业为主要股东的银行, 专门为高新技术产业、民营成长型企业服务。二是整合现有县域金融机构,包括国有金融机构的县域分支机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 组建地方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三是对现行农村信用社进行制度创新, 改制为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继续保持目前的信用社合作性质, 增强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 四是合理、明确界定民间金融与高利贷、民间金融与非法金融之间的界限, 并对一些具有创新性质的非正规金融市场活动给予引导。五是因地制宜地推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建立,构建以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新型农村金融市场。

三、结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支点,起到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血液”,它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和各类经济主体,在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市场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 没有高质量的金融发展,就没有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良好的农村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能够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良好的农村金融结构体系,必将撬动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广文. 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J]. 中国农村观察,2004,02:12-20.

[2]冯兴元,何梦笔,何广文. 试论中国农村金融的多元化――一种局部知识范式视角[J]. 中国农村观察,2004,05:17-29+59-79.

[3]魏登峰. 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机构应走多元化之路[J]. 农村工作通讯,2007,02:11-12.

[4]何广文. 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的路径选择[J]. 中国改革,2007,03:34.

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

中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较大,二者均衡发展目的需要通过生产力向农村地区的迁移来实现。这种迁移工作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基础上。作为农村经济的组成要素,农村金融的发展会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产生相应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实现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

1.金融服务工具问题

目前中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工具较为单一,各大金融机构所推行的主要金融工具为信贷,农业类证券以及相关保险业务等金融工具都没有得到有效应用。对于农村地区居民而言,他们在金融方面的资产收益最大化秒以及按照自身偏好选择投资项目的目的难以实现。

2.金融体系构建问题

中国农村的金融体系构建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这种不完善的金融体系结构中,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整个体系中的关键要素,并且农村地区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比例较为不协调。在这种金融体系中,农村地区居民的金融需求通常无法得到合理满足,相关金融机构的服务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

3.金融市场问题

相对于城市而言,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问题主要是金融利率弹性较差,再加之农村地区经济主要以小农经济模式为特征,整体市场化水平达不到预期,最终导致其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金融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存在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家独大”的现象,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处于补充地位,整体服务水平较低,金融需求满足能力差,这将会严重降低银行资金使用效率。(2)金融服务工具单一。目前农村地区主要以信贷为主要的金融工具,在这种背景下,农业保险业务所占的比例不断降低,农业信托举步维艰,农业金融始终无法得到快速的发展。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导致有关农业的投资与资产收益最大化无法实现。

4.金融发展制度问题

就农村金融发展制度而言,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政府干预问题

从本质角度来讲,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应该以农村本身为市场经济制度的变迁主体,但从中国农村以往的金融发展情况来看,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干预使得农村金融发展制度存在一些不合理性问题。

(2)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

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经济体制改革的应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续强制性变革措施的应用使得农村金融市场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二元性特点,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得中国农村的区域供需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失衡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金融选择通过以非正规金融为主的发展路径,这种路径选择使得正规金融机构的作用逐渐弱化,进而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的合理性和良性发展。

二、影响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经济信用体系因素

信用是金融业务流程中的重要因素。就中国农村而言,其经济信用体系的完善程度较低,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居民提供的相关金融业务遭遇风险的概率较大,这种现象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积极性。

2.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因素

相对于城市地区而言,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金融是一项以经济水平为参照的活动,中国农村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产生了一定的干扰作用。同时,受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与农村经济相关的金融生态环境也受到冲击。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农村地区普遍经济不发达,导致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最终会反作用于农村经济发展,这是相关人员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促进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提升措施

从本质角度来讲,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提升措施的应用来实现。农村居民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金融保险方面。从农村居民的角度来讲,影响他们开展金融业务的主要因素指金融本身的高风险性特点。而就金融机构而言,农民生产活动的风险性特点同样也是影响机构作出发展农村金融决策的影响因素。基于这种现象,有必要分别针对金融机构以及农村提供保险,利用政策条例的形式,以相关金融监督机构和政府部分为开展对象,通过便捷化信贷保险的提供提升金融机构与农村居民发展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对金融保险活动的间接化开展使得自身面临的风险发生显著降低,且推广金融活动的行为能够为其带来一定的经济利润。对于农村居民而言,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对象的保险业务更加契合他们的实际需求,且该业务本身较小的风险性有助于农民参与金融保险概率的提升。第二,金融服务覆盖范围方面。提升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效率的最基本措施为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由于当前中国农村中包含的金融机构类型较多,因此,金融服务范围提升目的的实现应该基于所有金融机构的通力合作基础上完成。这些农村金融机构可以从增设金融网点、大范围推广信贷产品以及向农村居民宣传普及金融知识等角度促进农村金融覆盖范围以及服务效率提升目标的实现。

2.农村金融创新措施

农村金融的创新发展目的可以通过金融创新体系的构建来实现。以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为例,该机构应该在注重自身原有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础上,将更多的可以应用的新理财产品应用到业务模式中。就客户的抵押而言,可以针对农村居民的特点创设农业机动车辆抵押、林权抵押等多种抵押方式,提升农村居民参与金融活动的难度。

同时,随着农民收入、购买能力不断提高,小额信贷逐渐在农村地区兴起,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中,小额信贷将会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首先需要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信用状况、偿还能力等进行研究,这就要求相关单位能在农村地区建立高效率的征信体系,除了传统形势的网点外,还能通过网络、电子设备等对农村地区的征信进行查询,进而保证农村地区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而在农村小额信贷的基础上,也需要探索多种形式与机制,使其能与相适应农村地区居民的财产状况;在信贷产品规模上,需要借助小额信贷灵活的特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具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解决农民在短时间内对资金的需求。

3.农村正规金融发展措施

中国农村的正规金融机构主要包含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合作型农村金融机构这三种。这里以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这种正规机构为例,对此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进行分析。从当前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金融机构所处的政策性背景与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契合度较低。针对这一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应该通过扩大资金来源的方式,吸收所处金融市场中的流动资金。该目标可以通过适宜理财产品的发行来实现。其中,农业银行是政策性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农业银行能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发挥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积极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对农业银行而言,在参与市场竞争中首先需要借助自身在资金上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资金来源,能依靠多种形式提高自身实力(如利用银行信誉发放理财产品等),积极吸引农民参与到储金工作中。(2)做好内部改革,能根据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实际要求,有计划的扩大网点覆盖面积;同时,还应该精准把握农村金融市场的整体情况,设计出客观的金融覆盖面,保证每个用户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而对于农业银行而言,也要依靠自身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地位预作用,进一步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并引导农村其他金融机构服务于农村市场,最终实现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从整体角度来讲,中国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包含金融服务工具问题、金融发展制度问题以及金融体系构建问题等。为了保证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应该在通力合作的情况下,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范围、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进而促进自身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丹丹.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郭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

[3]曹蓉珍.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扬州大学,2007.

[4]苏志敏.中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D].宁波大学,2012.

[5]朴金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4.

[7]张忠宇.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01:80-85.

[8]聂勇.中国新型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9:193-198.

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滨海新区;农村金融;金融深化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2―0022―03

滨海新区作为环渤海经济的引擎,经济、金融总量连年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然而滨海新区农业经济和农业金融的发展却十分滞后,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凸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滨海新区金融业应该在助推整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提高支持“三农”发展的力度,通过新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支持滨海新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一、滨海新区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一)滨海新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滨海新区第一产业发展缓慢,产值逐年下降,农村、农业在经济中呈现边缘化的趋势。2005年滨海新区实现生产总值1608.63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第一产业仅有7.7亿元,同比下降4.8%;2006年滨海新区实现生产总值1960.49亿元,同比增长20.2%,其中第一产业仅有7.51亿元,同比仅增长0.9%;2007年前三季度滨海新区实现生产总值1721.47亿元,同比增长20.15%,其中第一产业仅有5.89亿元,同比下降2.1%。

(二)滨海新区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滨海新区农村金融机构情况。截至2007年9月,滨海新区共有银行网点447个,网点设在农村地区的仅有57个,设在农村地区的银行类机构主要有四类五种,分别是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以及邮政储蓄机构。

2.滨海新区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情况。截至2007年9月,滨海新区农村金融机构农业人员982人,占滨海新区银行业从业人员的16.84%,其中本科以上79人,专科401人,大专以下502人。大专以上学历占比49%,比滨海新区整体低18个百分点。

3.滨海新区农村金融信贷情况。滨海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贷款呈现数量萎缩、质量下降的特点。截至2007年三季度末,滨海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总计31.9亿元,占滨海新区贷款总额的2.32%;其中不良贷款2.4亿元,总体不良率7.52%。从农林牧渔企业贷款来看,贷款总额3.53亿元,仅占对公贷款O.28%;不良贷款1.63亿元;不良率高达46%,在全部行业中质量最差。从农户贷款情况看,辖内共有农户66791户,其中发生借贷关系的17654户,仅占农户总数的26.43%。农户贷款28.37亿元,占全部个人贷款的26.32%;农户不良贷款8008万元,农户不良贷款率2.82%。其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投放支农的贷款总量25.6亿元,其中各类农户贷款16.86亿元,农民个人贷款6.85亿元。

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农村金融提出新要求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目前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经济总体格局中依然较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资金投入不足仍是目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和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资源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对银行信贷和金融服务提出了更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一)农村日益凸显的现代农业特征,迫切需要大额农贷资金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各种市场要素,需要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专业批发市场、社会化服务市场等,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将不断提升,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更趋旺盛。

(二)农村中小企业发展走势强劲,迫切需要高效便捷的信贷支持和配套服务

目前滨海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农村中小企业已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生力军。农民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迅猛发展,既迫切需要大量较低成本的信贷资金,又需要在贷款、结算、汇兑等诸多环节获得高效便捷的服务。

(三)农村基础设施等外部环境建设,迫切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

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农村道路交通、教育、卫生、水利等公共设施建设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加,农村小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必将获得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这就迫切要求及时扫清信贷资金回流和导人的障碍,建立和完善信贷投入机制,合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滨海新区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资金供给不足

当前,滨海新区农村资金外流现象较为严重,一是由于邮政储蓄机构吸收的资金全部调离农村。二是各商业银行农村网点机构的资金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支持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部分采取上划的方式汇至其上级行。三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资金部分用于市政建设、大型集团客户、热点行业,脱离了支农的定位。

(二)支付结算成为发展“瓶颈”

随着滨海新区经济的发展,相当大比重的生产经营与全国各地都有资金往来,希望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先进、方便、快捷的结算要求越来越迫切。与此相对应,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方式仍以传统方式为主,现金、同城结算占据主导地位,信用卡、通存通兑等应用覆盖率极小。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的“瓶颈”,不但导致了大量低成本存款的流失,而且制约了新品种开发,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金融创新与服务相对落后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但是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仍沿用传统金融服务手段,金融业务仍然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缺少信贷服务品种创新。加上机构缩减、竞争不充分,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弱化。同时,农村信用社依然关注小额农贷,不能根据种植和养殖产业化的周期规律来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在贷款方式上,除对少数已评级农户以信用方式发放小额贷款外,其余贷款一般都得提供相应的抵押或质押。农村金融创新不足,使农民贷款成了难题。

(四)农村贷款各项机制不完善

没有建立完善的对农村贷款进行贴息、补贴、税收减免、税收返回等杠杆机制,农村担保机制不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缺乏、商业性农业保险连年萎缩,制约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三农”的资金投入。

(五)小额贷款的管理能力欠缺

农村贷款主要由农户、农民和小企业贷款构成,呈“金额小、周转快、笔数多”的特点。发放一笔小额农贷,从调查核实、建立档案到收本收息前后需花费大量时间。仅发放小额农贷一项业务,农村金融机构就需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由于每个信贷员管理上千户贷款,有没有相应的信息系统支持,致使农业贷款管理粗放、风险难以控制。

四、滨海新区新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培育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是推动农业发展银行在承担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性金融业务试点。在“发放农业产业化贷款、城乡基础设施贷款、县域城市化的项目贷款,承接扶贫开发贷款,承办县域地区的市场债券、兑付、向县域金融机构批发资金”等方面先行先试。二是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果。目前滨海新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正稳步推进,下一步要做好专项票据的兑付工作和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工作。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降低不良贷款等工作,将强化支农服务功能列入考核和检验改革成果的重要依据,使农合金融机构在支持“三农”上真正发挥主力军作用。三是组建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之上,遵循商业可持续原则,按照市场化方式,明确战略目标,完善业务体系,强化人力资源建设。

(二)创新业务,形成品种多样化格局

一是大力推行创新贷款。通过积极开办创业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贷款业务,切实解决农业贷款难、农村发展慢、农户收入少的问题。二是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以适应经营者对结算、票据流通、资金融通、金融中介服务等方面的更高要求。大力开发有潜力、吸引力的业务品种,以多样化的服务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创办个人理财、整合存贷款、、结算业务;积极开办小额存单质押、保险质押以及其它有价证券质押贷款业务;积极办理银团贷款,使信用社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并有效地分散风险。三是建立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应建立完善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信用社可在贷款利率上实行差别利率,对担保方式的贷款实行高利率,抵、质押方式的贷款实行低利率,对优质客户实行低利率等。

(三)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改进贷款方式,简化贷款手续,转变经营思路和经营作风,推广使用农户贷款证制度,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二是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完善信贷、资金、结算及为社员提供信息技术和保障等服务功能,提高支农综合服务水平。要在优先保证满足社员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扩大服务领域,大力支持农副产品加工和养殖业的发展,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三是加快电子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农村信用社应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努力实现产品多元化,尽快开通全国联行,加快电子化、网络化建设的步伐,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实现业务实时化、系统化、网络化和科学化。

(四)构建多层次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作为特殊的信贷群体,难以提供可用于抵押或为他人担保的财产,且收入不稳定,缺乏显示自己信用的衡量标准。农村信用担保制度的缺位阻碍信贷资金流向“三农”。政府在继续鼓励农户自愿互助担保的同时,应通过制度安排,财力扶持,催生一批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多渠道筹集担保基金,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大额贷款担保难的问题。首先,应探索形式多样的贷款担保模式。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实行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如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担保难的问题。研究农民信用和个人收入担保相结合的农民创业型贷款、农村个体工商户授信贷款等贷款担保模式。大力推行和完善农户联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深化和完善旅游未来收益权抵押贷款、有线电视收费权抵押贷款、各类联保贷款、动产抵押、保险保证贷款、仓储质押贷款等适合农村特色惠及多数农民的贷款方式,为“三农”服务。其次,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在社会保障制度较健全的农村地区,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照自愿、有偿原则依法流转,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第三,推动建立行业担保协会或行业担保公司。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设立农业担保机构,引导农村各类行业协会成立行业性担保协会或担保公司,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建立担保基金。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积极拓展农村担保业务。

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村普惠金融;农村金融

一、引言

当今,中国从工业时代转型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当代金融业的潮流和宠儿。中国的金融对内和对外改革仍在继续,随着人民币加入SDR完成了对外改革这一里程碑的事件后,对内金融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十三五期间政府金融改革的核心就是普惠金融。2005年联合国第一次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后被世界银行积极推出。我国自小额信贷提出后,就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政府第一次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目前,发展普惠金融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创新“三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是其根本所在。因为普惠金融实质上一个扶持弱势群体的金融体系,公平、正义的普及到一切需要金融服务的群体和地区。农村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所在,农业应作为其服务的主要产业,农民应成为其服务的主要群体,农村应成为普惠金融的根本。

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意义

发展普惠金融,尤其是农村普惠金融,对我国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业发展需要普惠金融的支持

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部分,只有农村真正富裕了,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的理念是建立在传统金融反思的基础上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的缺陷,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实现更为公平合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实现了公平正义

普惠金融的本意是为了让每一个人能享受到低成本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实现了经济上的“人人平等”。因此,推进农村普惠金融主要是针对那些难以享受到传统金融服务的个人或组织。在我国,农村相比城市弱势,农业相比工业弱势,农民相比城镇居民弱势。通过普惠金融,可以进一步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改善了贫困人口的教育,生活和医疗条件,提升妇女儿童的权益。

三、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薄弱

农村普惠金融的对象主要为农村居民,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性和自然环境的制约,以及政府政策扶持的局限性和风险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很多金融机构踌躇不前,不敢踏入这片土地,进入这块市场。截止2014年底,我国仍有1500多个乡镇未有金融机构出现。即便有,仍是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少数金融机构为主力军。而这些少数金融组织受到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自身能力的制约以及数量上和规模上的限制,无法为数亿的农村居民提供高效满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导致农村居民融资模式单一,理财模式单一,降低了农户信贷的可获得性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金融的便利性不足使得农户的金融需求难以满足,制约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

(二)农村居民金融意识不足,信用环境差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导致农村居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经济意识缺乏,金融基础知识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了解,导致农户在接受金融知识普及,操作金融工具方面的难度加大,不利于普惠金融的推行。同时,政府和乡镇部门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对居民的信用意识引导,农村契约意识不足,信用环境较差,居民缺少风险防范意识。近几年,不少居民将自己辛苦得来的血汗钱投入到了无保障的民间借贷中,最终血本无归。

(三)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状况不对称是造成信贷供给不足和金融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分散的,封闭的小农经济和居住环境在农村地区仍十分普遍。由于缺乏制度制约和畅通的信息来源,使得金融机构无法走进“千家万户”,无法掌握农村金融的需求状况,资产负债状况和信用状况。同时,信息不对称也容易导致成本的增加,一方面金融机构不得不提高借贷的成本和监督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导致金融机构的谨慎性提高,使得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到同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违背了普惠金融的本意,阻碍了农村普惠金融的推进。

(四)农村金融市场服务落后,覆盖率低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服务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方式落后。广大农村地区仍是以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为主,即以营业网点为主,缺少互联网和POSE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和机器设备;二是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落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仍以办理存贷款和支付结算为主,其他产品和服务如理财、基金、保险等产品仍存在一定的空白。此外,农民选择的金融产品也大多与农业生产相关,而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相对较少。

四、互联网金融时代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优势分析

(一)实现了农村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很多的金融新产品被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而在城市金融产品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农村金融市场还是一片函带开垦的“处女地”,很多产品和服务还不完善,因此农村市场成了他们渴望进军的新市场,他们可以为农民和农业提供量身定制的各类新型的产品和服务,惠及到每一位普惠金融的参与者。

(二)改善了农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金融机构与金融需求者之间的最根本的矛盾就是金融信息不对称。农村客户相关数据信息的分散性和收集的有限性使得传统的金融机构不仅无法对金融参与者的信息进行收集、监控和评估,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交易的成本。而通过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平台,可以将分散的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管理,不仅提高了数据的使用效率,实现数据的标准化,结构化,将不对称的信息扁平化,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评判客户信用状况,有效地规避违约和道德风险的发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互联网金融还可以为农村地区的居民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渠道和交易平台,方便了他们的投资理财的需求,鼓励和增加了农民的投资行为,使其脱贫致富,享受到了普惠金融带来的好处。

(三)有效地降低了农村金融的成本,提高了收益

互联网金融以大数据为基础开展业务,具有成本低,覆盖广,效率高等特点,而这与普惠金融强调的包容性和广覆盖是高度一致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是“三农”,即低收入的农民群体,农村企业以及小微企业等。他们希望得到公平合理的低成本服务,而这与传统金融企业的三大经营原则之一的盈利性原则是相互矛盾的。互联网金融主要依赖的是客户群的整体规模,即客户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单个的客户边际成本则非常低廉,这一客户群体中的每一位都能享受到低价格的产品和服务,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随着参与者人数的增多,收益不减反增。传统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业务办理渠道主要为广设营业网点,随着网点的增加,消耗了大量的成本,导致收益与成本不相符。

(四)促进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并未真正的为“三农”提供有效的金融产品,只是一味地强调农村金融的高风险,不断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投资。这种方法并不能促进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互联网金融所提供的产品,比如P2P,众筹等,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产品,可以满足农村和农民的各种需要,同时能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提高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从根本上促进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五、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策略

(一)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的信息化,推广互联网金融知识

随着我国城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深化,农村的互联网金融进程依旧缓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较低,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6月的数据统计,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只有30.1%,而我国城镇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64.2%,远远超过了农村地区。二是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和信息渠道来源的狭窄,我国广大农民对金融知识了解较少,对新型的金融模式更是闻所未闻,因此加快农村地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推广普及互联网金融知识迫在眉睫,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只有提高农户对金融产品的了解和使用,改变农民的金融意识和金融行为,使互联网金融融入到千家万户,才能真正实现普惠金融。

(二)进一步创新互联网金融技术,环境普惠金融的矛盾

通过互联网金融,利用云平台和大数据可以降低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供需矛盾,缓解普惠金融的“信息不对称”,从客户对资金需求的各个方面入手,降低信贷门槛,让有需求的客户能够“进的容易,贷的安心”。同时,推荐互联网金融,也缓解了农村信贷市场的高成本难题。通过推荐农村移动金融服务,试点建立直销银行,鼓励农民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可以快速地实现农村金融的低成本和高效率。

(三)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实现“两个金融”协调发展

随着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大量涌现,互联网金融正在影响并不断改变着传统的金融业态和格局。传统的金融监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损害,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对于普惠金融而言,主要考虑的是农村的贫困群体和小微企业享有同等金融服务的路径和监管制度的融合。鉴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和挑战,以及在推动普惠金融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议首先应利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优势,规范金融产品的业务流程,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其次,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明确监管主体和准入机制,提高相应的制度支撑和保障措施。最后,对互联网金融企业采取分类监管和差异化管理,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培育出一个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实现互联网金融与农村普惠金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J].中国金融,2010,(10).

[2]马九杰,吴本健.互联网金融创新对农村金融普惠的作用:经验、前景与挑战[J].农村金融研究,2014.

[3]罗永进.制约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原因分析及建议———以衡水市为例[J].河北金融,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