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集体经济发展建议

集体经济发展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集体经济发展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集体经济发展建议

集体经济发展建议范文第1篇

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当今丰城市的一项重要任务,分析制约丰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采取调整种植业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增大财政支农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民素质等措施,探讨解决的途径,以促进丰城市农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丰城;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1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1.1农业科技落后

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力量薄弱。据统计,丰城市农业人口有100多万,每万人中仅有5名科技人员,数量极少,一些发达国家每万人中有40名科技人员,由于目前农村科技人员缺乏,农业科技推广难以开展。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每年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应用到农业生产上,转化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到70%~80%。三是转化成果的普及率低。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后的普及率也只有30%~40%,这就意味着已转化的成果中,还有2/3没有应用于生产实践。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主要体现为:一是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涣散,相当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力比较薄弱,难以承担起统一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综合配套服务;二是社会化服务效率低下,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职工队伍素质和业务能力偏低;三是社会化服务内容单一,多数集中在统一供种、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统一防疫等几个项目上,产前、产中服务多,产后服务少,无法满足农民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多样性要求。

2大力扶持农业经济的必要性

2.1扶持农业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农业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安全;不仅制约农业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

2.2扶持农业经济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

农村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农业经济发展缓慢会造成农民生产、生活两方面购买力的萎缩,进而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和产后加工销售等环节,导致这些部门生意萎缩、失业率上升,最终造成社会不稳定。

2.3扶持农业经济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目前农村的大部分地区情况来看,农民收入低,生活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导致国家扩大内需政策难以得到很好的落实。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首先要大力扶持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有效购买力,扩大内需,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2.4扶持农业经济是迎接新形势挑战的需要

中国的大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这些产品的进口可能会对国内大宗农产品市场会造成较大的冲击。因此,不能因比较效益低而放弃或减少生产,必须加大政府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3大力扶持农业经济的具体建议

3.1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农业保险)之一,是WTO农业协议允许各国支持农业的“绿箱”政策。农业保险,对农民来说是转嫁风险、分摊损失保障收入的重要途径,对国家而言是保护和发展农业的重要举措,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在中国推行已达20年,但发展缓慢,为此建议采取如下具体措施:一是健全农险法规,完善法制环境;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比如,对经营农业保险项目的商业保险公司免除其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一切税赋;三是对农户的保费实施一定比例的补贴,比如补贴保费的30%或者根据农业发展需要给予更高比例的补贴,以减轻农户负担,提高农户投保的有效需求。

3.2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及应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尽快研制出更多优质高产的粮食品种;其次,要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节水农业、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生物工程与电子信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注重对种粮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再者,要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通过搞好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与服务等工作,带动广大农民大面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最后,要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带动广大农民走科技兴农的路子。

3.3健全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

集体经济发展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业经济;国民经济;经济结构;股份制经济;矿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1-0003-03

“十一五”时期是哈巴河县经济发展极不寻常的五年,也是面临机遇和挑战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为“十二五”及后期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 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一五”GDP年均增长12.7%,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6.53%。“十一五”末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47.33%,拉动经济增长5.2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工业占GDP的比重都在五成以上,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5的23.46%提升到2010年的56.3%。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年均增长52.5%,工业经济拉动财政收入实现了“翻番”和“倍增”效应。

2 工业经济取得新突破,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哈巴河县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1亿元,是“十五”末的7倍,年均增长36.53%,比全地区“十一五”年均37.48%的增长速度低0.95个百分点。5年当中,工业总产值以2010年的24.9亿列最高,工业增加值以2007年的16亿列最高,其中2006年首次突破10亿元,仅该年的工业增加值就是“十五”期间累计完成量的3.87倍。工业增加值占地区总量由2005年的24.14%提高到2010年的34.33%。这是哈巴河县工业经济自身特点的反应,也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体现,更是哈巴河县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证明。

3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股份制经济快速发展

“十一五”哈巴河县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和政策,对影响工业经济增长的不合理结构进行大力调整,突出本县优势资源,加大对矿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力度,使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工业经济在改革调整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的格局,2010年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经济增加值之比为6∶94。“十一五”末,全县股份制工业企业20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5.24%;实现工业增加值15.02亿元,占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9.54%。乡及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1∶99变为2010年的0.1∶99.9,2010年重工业所占比重比2005年上升了0.9个百分点。

4 矿业经济跨越式增长,支柱产业地位日益凸显

近年来,哈巴河县牢固树立起“矿业兴县”的理念,坚持“科学探矿”、“规模开采”,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地质”战略,积极主动走出去,“靠大靠强,攀亲结友,嫁接改造,借力发展”,着力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优势资源转换步伐,合理整合矿产资源,逐步构建起了“大矿业”的发展格局,以矿产业的发展带动工业经济的全面提速,使整个县域经济得到快速

发展。

“十一五”矿产企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矿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持续大幅提升,矿业经济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整体生产水平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全县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0年完成矿业增加值14.82亿元,比2005年的2.08亿元增加了12.74亿元,年均增加2.55亿元,以年均39.32%的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矿业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2.6%提高到2010年的55.3%;矿业占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2.58%提高到2010年的98.22%。

5 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哈巴河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经历了辉煌、低谷和现在的再次发展阶段。目前制约矿业发展最关键、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矿产资源丰富和地质勘探投入不足、矿产资源不清的矛盾,由于自身财力有限,国家的地勘投入又先天不足,县内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不高,无法把矿产资源的优势尽快地发挥出来。

(2)工业企业行业间的发展极不平衡,经济效益差距加大。由于行业间发展的不平衡,将直接影响到县域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分行业看,哈巴河县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布在6个行业大类中,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99%集中在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中,利税总额排在末位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与其他行业的悬殊对比,也反映出哈巴河县工业经济脆弱的一面,一旦矿产品价格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将使全县经济受到巨大影响,2009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铜金属价格跌入最底谷,就是一个

实例。

(3)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哈巴河县工业企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依靠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善管理、提高竞争力等内在因素作用还不明显。除了采掘业企业外,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存在技术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经营者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单一、融资困难、职工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致使企业抵抗风险能力脆弱、活力不足、竞争力弱、难以持续。

6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1)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增储量、上规模、深加工”思路,大力发展以矿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县”的发展之路,带动全县经济跨越式增长。

(2)把地质勘探工作作为矿业开发的突破口,坚持走以勘探促开发、开发促发展的路子,按照“谁投资,谁勘查,谁开采,谁收益”和勘探成果有偿转让的方法,全力构建多元投资、多元决策、多元风险、多元收益的体制,形成勘探、开发、加工有机结合的机制。在地质勘探、规模开发、精深加工方面尽快取得重大突破,加快矿产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3)近年来,哈巴河县坚定不移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吸收了一批大集团大企业投资兴县,参与资源的开发,有力推动了哈巴河县新型工业化发展。在资金上没有优势、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不高的状况下,我们要继续围绕本县矿产、农牧、旅游、水能等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抢抓国家出台促进经济增长政策的重大机遇,把“争项目、促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以项目促进发展,借助外力做大做强本土企业,确保哈巴河县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同时,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市场需求,加大对工业企业扶持、引导、政策支持和帮助,走出一条适合哈巴河县企业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蒋昕.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经济影响及原因分析[J].消费导刊,2009,(8).

[2] 赵风全,李政.试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3).

集体经济发展建议范文第3篇

一、锦州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一)各行业民营企业齐头并进,上半年继续呈两位数增长势头

工业方面,2007年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4.2亿元,比去年增长13.9%,完成工业增加值10.4亿元,比去年增长10.6%,实现利润总额1.98亿元,比去年增长11.8%;2007年上半年企业科技活动投入4492万元,是上年的2.3倍。全部科技项目93个,比上年增加7个;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3.93亿元,比去年增长12.3%。

房地产方面,2007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5亿元,比去年增长19.1%,竣工房屋价值8.19亿元,是上年的19.4倍,实现税金总额7374万元,是上年的2.3倍,本年计划总投资9.41亿元,6月末已经完成了85.5%。

建筑业方面,2007年上半年工程结算收入3029万元,是上年的2.4倍,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3万平方米,比去年增长27.7%。企业签订合同额7143万元,比去年增长了14%,其中:本年新合同6528万元,比去年增长39.4%。

星级住宿和餐饮业方面,2007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5329万元,比去年增长79.7%,其中:客房收入比去年增长67.6%,餐饮收入比去年增长79.8%,其他收入是上年的4.7倍。企业更新改造装饰投入是上年的2.2倍。

(二)民营企业参与科技革新活动趋势增强

在被调查的80户工业企业中,有27户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占工业部分的33.8%。企业技术中心被省级认定有5户,其他认定有12户。

多数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独立自主研发的有53户,占66.3%,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有19户,占23.8%,与院校、科研等机构联合开发的有18户,占22.5%,接受技术成果转让的有8户,占10%,采用其他方式的有10户,占12.5%,委托开发的有4户,占5%。

调查的民企中,全国名牌产品有6个,省和市名牌产品分别为25个和14个;近三年来有25户企业获得专利申请授权93件,22户企业已经应用专利73件。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经费主要来源于自身积累。使用企业内部积累资金占81.3%,向银行借贷占9.5%,得到政府资助占3.9%,通过民间借贷和其他方式的分别占0.3%和5%。

(三)民营企业信誉度增强,部分企业贷款有所缓解

大多数单位对企业信用评级工作表示理解。在民营企业对信用评级工作了解中,有26.2%的企业完全了解,48.8%的企业基本了解,22.5%的企业了解一些,2.5%的企业不了解。

在工业中,有62户参加过企业资信评估,被评为A级及以上的占87%。民营企业的对外信誉度不断增强,促使民营企业贷款能力不断提高,部分企业贷款得到缓解。在需要贷款的65户民营企业中,能够从银行贷到款的占84.6%,35%的企业银行贷款得到缓解。其中:能够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29.3%,地方商业银行贷款占33.8%,农村信用社贷款占12.8%,城市信用社贷款占12.8%,外资金融机构贷款占5.5%,其他方式贷款占4%,农村合作基金会贷款占1.8%。

由于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扩宽,目前在银行贷款的占30.7%,靠企业或个人积蓄占25.9%,向朋友借占14.3%,其他借贷占9.5%,民间借贷占8.5%,占压其他企业资金占5.3%,财政拨款占3.7%,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占2.1%。

(四)77%的民营企业参加了社会保险

据百户民营企业调查,2006年企业参保人数是10981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2.9%。其中,42户民营企业全部参加了。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是277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2.5%,在参保企业中,能够按时、足额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的占80.5%。

企业认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增多。有78%的企业认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74%的企业认为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72%的企业认为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69%的企业认为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66%的企业认为有利于企业招聘到需要的员工,60%的企业认为增强了职工对企业的信任。

(五)农民工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

在民营企业中,67%的企业拥有农民工。近两年,随着党和政府对农民工的极大关注和重视,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和合法权益维护有了大幅度提高。86.6%的企业与农民工签订了劳动合同,100%的企业能够按时兑现农民工工资,88.1%的企业给农民工加班补贴,89.6%的企业做到了农民工上岗前培训,85.1%的企业农民工能够获得工伤补偿,49.3%的企业农民工女性有带薪产假待遇,43.3%的企业农民工可以带薪休假,32.8%的企业农民工有双休日,20.9%的企业暂“不适用”双休日,农民工在企业中待遇明显提高。

民营企业农民工月收入,在1000元及以上占22.4%,600―999元的占58.2%,481―599元的占8.9%,480元及以下占10.5%,农民工收入月总和中,有10.5%的工资低于本地区最低工资水平。

在调查中,有34.3%的民营企业给农民工缴了养老保险,有20.9%的企业缴了医疗保险,有23.9%的企业缴了失业保险,有17.9%的企业上了其他保险,还有4.5%的企业发给农民工住房补贴和缴纳住房公积金。

当农民工发生工伤时,有68.7%的企业可以提供全部医疗费用,有17.9%的企业可以提供大部分费用,有7.5%的企业可以提供小部分费用,有5.9%的企业不提供费用。

(六)民营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凸现,三成企业“三废”排放下降

调查中,百分之百的企业能够做到上岗前安全意识培训,并建立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95%的企业每年都做安全生产检查,高危行业和建筑单位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安全检查。81%的企业安全生产监督工作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80%的企业实现了零事故。但近年来仍有8%的民营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安全隐患,12%的企业有小问题不断的现象。84%的企业认为不是高危行业,也有安全意识培训和资金投入必要。

在“废水、废气、废物”排放和达标上。9%的企业超额排放增加,32%的企业持平,27%的企业下降。32%的企业还没有实现达标排放。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锦州市民营经济发展尚存不足之处,如:民营企业规模不大,工业总产值不高;产权模式单一,企业活力不足;多数民企的技术层次偏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差;智力资源不足,引进人才阻碍较大;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民营企业难以得到有效的服务;多数民营企业认为经营环境一般和差。

二、民营企业发展的工作建议

为充分发挥锦州市民营经济在振兴老工业基地、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建设的生力军作用,突出民营经济主体地位,整体融入锦州湾开发,在实施锦州振兴方略中大有作为。结合目前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大力培育和扶持初创型民营企业。在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应采取积极措施,大力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科技人员创办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重点培育和扶持在电子信息、软件、光伏、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高效节能与环保等领域的科技型初创企业。在发展壮大现有的成长势头良好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同时,更要重视具有成长潜力的科技型初创民营企业,选择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初创企业,集中资源,予以倾斜重点培育和扶持,让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脱颖而出,快速成长,成为锦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骨干力量。

二是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切实贯彻落实锦州市现有的各项有助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鼓励政策,引导和鼓励科研力量较强的民营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制开发;对于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人才不足的民营企业,政府部门应积极为之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帮助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种渠道的技术合作关系,联合兴办各类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是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快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鼓励民营企业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加快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民营企业重视和加强内部管理,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和经营分离,建立科学高效的企业决策、管理、运营体制和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积极培养和聘用专业管理人才,向规范化、现代化的管理过渡,使企业发展建立在准确的市场预测、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科学的经营管理之上。政府部门应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家的自身素质。

集体经济发展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字] 城市建筑 经济性 建筑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1-106-1

1城市建筑发展存在的经济性问题分析

关于对城市建筑的发展提出的经济性要求,旨在降低工程的损耗、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目前城市建筑的发展,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经济性问题:

(1)城市建筑经济客观条件,指的是工程师在考虑建筑物功能是否齐全、采用建筑技术是否先进、建筑形式表达是否美观等的基础上,对以上内容的实现,是否也建立在经济性要求的基础上同时进行了考究。目前,工程师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仅考虑建筑物功能的实现和外观形式表达,为了争取立项,在工程造价在估算、预算和决算等方面,超出工程实际允许的经济条件范围。

(2)建筑成本的最小化理念,容易让人产生采用廉价材料、采用非先进设备、压缩人工成本等片面剪接。而事实上,城市建筑过程中考虑建筑成本最小化,忽略了建筑过程中能源的消耗成本,工程项目片面追求新奇、华丽、奢侈和高档,缺乏对社会资料综合有效利用的研究,建筑材料选用昂贵,譬如某城市采购不锈钢建筑桥梁栏杆花费了50万,而同样更加经济、实惠、耐用的钢筋混凝土水磨石栏杆仅需20万。

(3)城市建筑缺乏经济观念,建设思想墨守成规,不做多个技术方案的比较,忽略环境质量和社会效益,只注重造型和功能的实现,政府相关部部门对设计的审核和监督不到位,是很难实现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的。

2城市建筑经济性发展的创新建议

2.1把握建设总局,减少能源消耗

城市建筑的经济发展,要求具备全局性的观念,在建设某类建筑物的同时,要避免片面追求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其他其他建筑项目的效益:

(1)项目设计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建设用地的经济性,使得建设用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对建筑用地的地形、与其他建筑物关系、周边其他环境等进行综合了解,提高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根据建筑现场环境以及施工的特点,合理配置建筑物的群体,有效利用建筑用地,提高建筑物布局的合理性;将建筑物划分成不同功能模块,进行类比布局,充分发挥空间效益。

(2)在建筑物所在城市的经济水平、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等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因地制宜地实现建筑设计的经济性:首先是从建筑物所在城市的经济客观条件出发,研究当地人群的消费需求,然后确定建筑设计的风格,切实做到经济可行;其次是建筑物的设计与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譬如气温、气候、地质等因素息息相关,将这些因素综合考虑,可以避免建筑物在施工使用时候受到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而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再次是与建筑物所在城市的风俗习惯相结合,城市建筑必须建立在当地人群的信仰和审美的基础上。如果建筑方案无法获得使用者(当地人群)的认可,那么经济适用性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城市建筑必须当地人群的人文环境纳入工程方案当中,作为建筑项目同步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

2.2城市建筑经济性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经济性的城市建筑指的是功能齐全、美观实用、工程费用合理,并且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建筑物。城市建筑的经济性发展,需要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

(1)在经济实用的基础上,我们为了达到建筑设计中的其他要求,要对有限的工程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达到建设投资的高效性。城市的经济性理念,要考虑到建设成本的高低,将建设问题和经济问题结合,正确处理建筑施工与经济效益两者之间的关系。

(2)现代城市建筑倡导的各种技术,必须是以实际需求为基础,避免盲目追求建筑物的奢华和建筑风格的标新立异,对其是否符合实际需求条件,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状况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引入先进技术的成本压力较大。因此,城市建筑在技术方面除了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之外,还要避免不顾自身经济条件盲目追求先进技术的错误做法,要将先进建筑技术与工程成本允许条件相结合。

(3)建筑风格通常是指建筑物外表所体现的美观程度。目前全国各个城市都是根据不同区域经济条件和消费群体的审美需求、风俗习惯等确定建筑物的风格的。但是建筑风格并非某个区域所有人群的必然价值取向,经济实惠型的建筑往往更受人们的青睐。这就要求建筑项目启动的时候要将建筑风格与经济实惠性相结合,达到建筑风格与经济实惠相结合的效果。

2.3城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城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建造适合人类居住的健康舒适的环境,并实现能源节约和科学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

(1)资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水资源的保护,是城市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要求,譬如利用二次水、自然降水以及各种自然水源等。

(2)充分考虑如何利用无污染和可再生的资源,譬如风能、地热和太阳能等。目前自然采光已经成为建筑经济性考虑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减少人工光源的使用,而且还能够减少能源污染;自然通风作为建筑经济性的主要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调节室内的空气质量、温度和湿度。总之,在城市建筑中综合考虑这些无污染资源和可再生资源,能够为建筑节约大量的能源。

(3)建筑材料和能源尽量选择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加强建筑材料的管理;利用自然生长速度较快的材料,譬如竹子;利用当地的材料,减少运输带来经济损耗。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建筑的发展提出的经济性要求,旨在降低工程的损耗、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目前城市建筑的发展,仍然存在几方面的经济性问题。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站在城市建筑全局的角度,减少能源损耗,另一方面对建筑经济性发展进行可行性研究,不仅做到建筑物功能齐全、美观实用、工程费用合理,并且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玲等.城市建筑节能发展规划编制模式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06期:34-38.

集体经济发展建议范文第5篇

据统计,目前全市有民宿200多家,床位总量达到19052张。全市民宿发展态势较好的有永嘉县、瓯海区、文成县、乐清市、洞头区,较为集中的区域有楠溪江、雁荡山、大罗山、泽雅等地。其中,文成南田镇五阳村民宿、瓯海盘云谷文化创意村民宿、永嘉暨家寨村民宿等,都是我市民宿整村推进的代表。

一、五大问题制约温州民宿发展

近年我市民宿经济发展较快,但与外地特别是与德清、安吉等地相比,我市民宿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展无序。我市尚未就民宿发展出台相关规划,没有对民宿以及民宿相关旅游配套产品、设施等进行统筹谋划,民宿经济处于自我发展状态,有“遍地开花、一哄而起”的现象。由于政府缺乏合理引导,民宿分布零散,未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知名度的民宿集聚发展区域,基本上属于村民利用自己的空房自发经营、有经济实力的人看中一个地方投资办民宿或村与企业合作投资经营民宿等三种形式。这种无序状态下建起来的民宿,多数不符合区域科学布局和合理适度发展的要求。

二是合力不够。民宿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公安、消防、旅游、环保、市场监督、卫生等多个部门。目前,我市瓯海等6个县(市、区)已率先出台扶持民宿发展与管理的政策性文件,由于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致使某些民宿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地,也制约了民宿资源的有机整合和项目开发的快速推进。目前,除瓯海认定了15家、文成批了14家,绝大多数民宿处于无监管部门、无经营许可证、无法开具发票的“三无”状态。

三是营销松散。我市大多数民宿品牌知名度不高,民宿经营者宣传营销的手段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依靠“回头客”、发名片和口碑宣传。在当今这个信息资源大量涌现的互联网时代,温州民宿尚未搭建专门的营销平台,很少通过网络宣传推介,缺乏整体宣传营销的意识。全市尚未形成专业的组织和协会,缺少民宿行业的整体宣传效果,所以往往出现“节假日人满为患,平时关门打烊”的极端现象。

四是创新不足。我市多数民宿重模仿轻创意,主题不突出、特色不明显。无论是建筑风格、室内装潢等硬件设施方面,还是食宿服务、体验分享方面都非常相似,缺少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游客向往的特色体验以及主人与游客之间的互动,缺乏地方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如永嘉、瓯海、乐清等地的民宿相似度极高,缺乏特色和个性,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民宿的市场定位模糊,没有针对青年白领、退休职工等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市场细分。另外,配套设施不足,道路及路标、环境卫生、停车场地、用水用电、通讯网络等公共设施建设滞后。

五是隐患较多。大部分民宿处于“无监管”状态,没有跟治安、消防系统联网。有的民宿为招揽生意,住宿登记不要身份证,离店不开发票。有的民宿装饰材料不符合耐火要求,消防设施配备不足,从业人员缺乏消防技能训练,存在很大的消防、治安等不安全、不稳定隐患。有的民宿建在山边、溪边,离地质灾害点近,有的民宿卫生设施差,没规范的消毒和疾病防范措施,消费投诉多。

二、五措并举推动温州民宿花开灿烂

一要注重规划引领。建议研究制定全市民宿发展的布局规划,对我市现有民宿发展进行摸底排查,并根据自然景观、人文环境、村庄条件等,出台相应的民宿发展规划线路图,明确重点发展区域,充分考虑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深入挖掘文化底蕴,不搞同质化,形成目标明确、布局合理、定位科学、特色鲜明的民宿发展规划。

同时,创新民宿发展模式。在楠溪江、大罗山、雁荡山等旅游景区周边集约发展民宿,以民宿村标准进行整片规划建设;对一些原住民外迁较多的并具有原生态风貌的“空心村”,则通过“政企合作”、“村企合作”的模式开发成民宿群落。引入民间资本,开发独创性、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示范项目,打造精品民宿。多样化开发民宿市场,积极打造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民宿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中端民宿,适度建设低端民宿,控制高端民宿。分区域打造自然生态型、文化体验型、休闲愉悦型、美食体验型、健身养老型等特色各异的主题民宿,实现错位发展。

二要落实联审制度。建议市政府建立民宿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并将成员单位人员相对固定,协调处理民宿经济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学习借鉴外地的经验和做法,坚持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按照《浙江省民宿(农家乐)治安消防管理暂行规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制订民宿消防、治安安全和卫生、环保标准,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审批手续,积极帮扶有意向开展或手续尚不全的民宿经营户尽早达到相关要求,让更多的经营者获得合法市场主体地位,推进民宿规范化发展。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民宿发展区域的旅游交通、便民设施、生活设施等建设资金的投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同时加大对民宿村生活污水处理、道路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的整理力度。

三要加强整体宣传。去舟山看海、到衢州看山、在莫干山度假、住丽水养生,每个地区都应该打造地域专属的品牌核心竞争力。我市这方面还比较落后,要着力打造温州民宿公共品牌,以品牌发展占领市场高地。要成立专业的民宿行业协会,制定相关行业准入标准及行业服务规范。要强化政府、行业协会和民宿经营者的三方联合互动,对民宿进行统一规划包装,以民俗文化的主题立意为核心,同时又突出个体民宿的自身特点,整体设计温州民宿形象,打响温州民宿品牌。要开设统一网络营销平台,创建民宿专题网站,进行集中展示推介,让每一家民宿都有页面进行民宿介绍、旅游产品及民宿预订等。要加强与报刊、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合作宣传,积极拓展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开发,进一步提升温州民宿的知名度、美誉度,让温州民宿做起全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