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机市场发展报告

农机市场发展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机市场发展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机市场发展报告

农机市场发展报告范文第1篇

1 农机产品质量现状

五大连池市农机及配件市场占地面积较小。尚未形成规模,全县共有19个经销点,市中心规模较大的经营商在二道街两侧集散,该市场现有经营商13家''从事整机销售的有10家,从事农机具销售的有3家,其他营销企业(点)比较分散,我市农机商店主要以农机动力机械、配件、农机整机经营为主,是当地主要的农机销售点。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农机产品种类较多,但主导产品相对集中,以小型机械为主。目前50马力以上拖拉机及配套机具在我市只有一家经销点。中小型农机产品涉及的门类、品种比较丰富,主要包括四轮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及动力机械、耕整机械、播种机械、收获机械、小型电机以及各类机械的零配件和配套机具等,具体产品涵盖近百个品种、几十种型号,大多数因分散不能形成规模。

(2)中小型多功能复合式机械市场需求旺盛。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三农”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农机购买热情持续高涨,激发了旺盛的市场需求。调查发现,以大豆为主的种植、收获、耕作机械基本上供不应求,特别是小型机械和耕整机,农机商都订单充足。手扶拖拉机、小型柴油机、农用运输车辆等产品也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形势,小型多功能复合式机械需求量大,以手扶拖拉机配套的马铃薯机、犁、旋耕机等为代表的机具生产,保持高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3)企业经营观念发生变化。农机经销企业在经历了市场经济激烈的洗礼之后,一部分成长起来的企业开始关注规范化经理技术的创新和保护、市场秩序的规范、企业的长远发展,这些积极的变化将为互助县农机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农机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机经销企业虽数量多,但规模小、实力弱、自我发展能力差,缺乏行业龙头的拉动和支撑。农机个人购买者绝大多数是农民,购买数量少,制约农机机具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2)农机经销企业年销量只有几十台,处于“散、小、弱”状态。因缺乏大局观念,只追求短期利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非常有限,严重制约了互助县农机经销企业的正常发展。

(3)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由于农机产品主要面向农村市场,购买力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政府的政策性资金扶持对于提高农机购置能力,促进农机产业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3 发展对策

(1)严格把关。对每种申请产品进行审核把关,确保将质量好、信誉高和高效、节能、环保的农机新产品推介给农民。通过规范农机化市场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

(2)开展农机打假护农专项整治行动。与工商、质监等部门联合,重点对农机专业市场以及乡村农机集散地和农机经营场所进行经常性的集中整治,严厉打击无厂名厂址、无合格证以及没有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取得相应许可证书的农机产品,严厉打击拒不执行国家强制标准、偷工减料、使用旧件拼装的农机产品,严厉打击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滥用厂名商标的农机零配件。

(3)开展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工作。通过跟踪考核,全面准确地掌握机具的有效度、首次故障前工作时间、故障间隔时间(面积)、作业时间小时生产率、作业量、单位面积燃油消耗量等实际状况,为农业机械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4)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健全农机产业的管理体制,杜绝多头管理。其次,要研究制定农机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市场动作。

农机市场发展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农机市场营销课程;“双主体”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116-02

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是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合格的农机装调、农机营销、农机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该目标的指引下,构建农机行业特色的市场营销课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和高职农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决定了“双主体”开展高职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是必然选择。“双主体”培养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1 课程基本教学情况

本课程采取分模块、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将本课程教学过程分成4个模块,通过3个项目的实施开展,让学生掌握营销理念、营销策略的运用及产品销售技巧。通过分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组织的作用,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通过以工作任务导向以及农机产品营销的实际工作项目活动,使学生了解农机销售人员的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等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设计并开展农机市场的调研活动,培养学生具备在了解农机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的基础上,对农机产品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位,对其营销活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进行策划,并开展农机产品销售活动,最终促成交易的技能,为学生具备未来从事专业方面实际工作的能力奠定基础。

3 课程内容设计

教学情境设计 课程教学全程依托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常州东风农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常州常发农装股份有限公司,教师为农机公司营业部经理,学生为营业部人员,根据项目设计的具体情境及要求,教师布置工作任务,学生在小组组长的组织安排下分工协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项目设计 在课程确定之前,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市场调查明确了农机企业目前主要的营销岗位,主要有销售代表、售后服务、市场管理等核心岗位,并且在调查中确定和分析了核心岗位的任务,从而对本门课程的教学项目进行了如下设计。

项目一:农机市场调研与分析。**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开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机制造商,目前主要生产收割机、插秧机和拖拉机。目前,该公司准备在本地区农机机电市场及本地区其他适合区域分别增设经销点一个(假设),为此,营业部经理要求营业部人员对企业自身、目标顾客、竞争者等微观营销环境及自然环境、经济环境、 政治法律等宏观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并做出调研分析报告等应对措施。

项目二:农机市场营销策划。**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根据前期企业经营战略于某时推出新产品,营业部经理要求营业部人员分析该产品的营销战略规划(总体市场营销策划,包括STP策略、4P策略),并在了解公司近期经营目标、营销目标的基础上,策划一场新品推介会(单项活动营销策划),要求向目标市场传达此产品的品牌利益点,传递此产品的市场定位概念。

项目三:农机产品销售与售后服务。**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推出新产品,营业部人员分区域进行市场开拓工作,寻找并确定合作客户,让客户熟悉新产品性能,并就价格等进行详细洽谈,最终促成交易的完成。

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结合职业岗位的具体分析,将传统营销课程的内容及农机营销员职业技能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提炼出表1所示课程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每个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遵循一定的教学思路,以项目一为例进行介绍。

1)本项目基本介绍。

①项目陈述:介绍本项目的情境,提出学生在情境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完成的项目成果。

②阐述项目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③提出工作任务:向学生提出完成项目成果所需要开展的工作任务,包括调查分析企业微观环境、宏观环境,设计开展对本地区农机机电市场的市场调查等。

2)开展工作任务。如任务1:分析影响农机企业的营销环境因素。

①工作实施:提出学生应该具体完成的工作内容,要求各组学生熟悉企业资料及经营状况,初步调查企业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

②理论支持:对完成任务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作简单介绍,对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所涉及到的主要因素进行简要说明。

③部门会议:提出若干完成任务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各组学生召开部门会议,讨论并解决问题,如本公司的竞争企业有哪些,本公司的供应商有哪些,讨论并分析影响农机企业发展的主要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技术因素等。

④指导意见:对完成任务中的关键点作提示、指导,并对涉及的关键知识点作详细介绍。

⑤深入工作:各组学生在任务书的指导下,通过初步的理论知识点的学习、部门会议问题的讨论以及教师指导意见的引导,在组长的组织安排下开展具体的工作。

⑥成果展示:要求每一个小组委派一名营销人员,为全班概要讲解操作过程及结果,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

⑦总结布置:教师点评任务完成情况,并布置下一次任务。

3)项目成果的提交。完成所有主要相关工作任务后,要求学生对整个项目所收集分析的资料进行整合,完成较为系统、全面的调研分析报告,并用PPT进行展示汇报。学生提交工作任务书、调研分析报告、调查方案、调查问卷等。

4)项目的考核。本门课程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方式,主要依据学生参与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表现、结果展示两个方面。每个项目的考核在项目展示后及时开展。具体的评价过程中,采用多元性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同事互评、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针对上述评价方式,配套设计个人自评表、小组自评表、小组互评表等。考核项目也体现出多元化的特性,考核时结合课堂表现、课程作业、单元实践、期末考试的方式,对每位学生的农机市场营销的能力进行考核。

4 课程教学方法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各组学生通过实地考查、网络资料的整理分析、小组分工协作,逐步熟悉项目中的产品及其营销策略,并进行特定时期营销策略的制定。在此过程中,教师以指导为手段,将理论知识点与学生进行分享学习,学生通过分步操作各任务来完成每个教学项目,并提交总结报告进行成果展示分享。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项目设计、任务驱动、理论讲授、小组讨论、视频借鉴、案例分析、自主训练等。

5 结束语

目前,在国内的市场营销或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课程体系中,具有农机行业特征的市场营销课程尚属空白。因此,在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中,农机市场营销课程的建设意义不言而喻,它对于该专业能够达到培养合格的农机装调、农机营销、农机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专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双主体培养模式下建设农机市场营销课程,能够使得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调查、分析、制定策略的实践工作中,通过模拟的工作情境,体会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掌握农机市场营销工作的核心能力,为将来走上农机市场营销工作岗位、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工作作出深厚的铺垫。

参考文献

[1]施能进,罗文华.专业群共享课程《医药市场营销》的开发和实践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0):1571-1573.

[2]王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商务礼仪训练课程设计[J].技术与教育,2012,26(1):51-52.

农机市场发展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农机;购置补贴;效果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304-01

为了更好地分析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问题,首先要研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情况,如了解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背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具体内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可操作性等,然后根据这些内容探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情况,再根据已有的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情况了解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效果,分析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从而确定如何更好地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1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1.1 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背景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机购置的补贴。财政补贴政策一直将农业购置补贴作为重点,价格补贴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一种手段,世界各国已经开始广泛使用。如果商品的价格结构不合理,价格补贴会促使社会实现再生产,从而保证农业产品的生产、收购、销售能够顺利进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个国家的宏观调控的职能开始不断转变,从而使得价格补贴手段、方式和范围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除此之外政府的补贴对象也在发生变化,如从最初的对生产企业进行补贴到对一般消费者、生产企业都进行补贴[1]。

1.2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内容

农机购置的补贴对象一定是符合补贴条件的农民和一些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此外,补贴内容还对农业机械进行了限制,要求农业机械必须要符合国家的农业产业政策、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

1.3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操作性

在具体操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时需注意的问题较多,首先需对补贴对象进行划分,如将农机划分为通用类机具和非通用类机具,对这2类不同的农机进行不同程度的补贴。其次是补贴资金问题,下发资金时中央将补贴资金只下达到省级财政部门,而不再继续向下拨款,这样不仅可确保资金安全,而且可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降低农民的购机成本[2]。另外,进行补贴时需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县级部门应该对购机者进行张榜公示,让社会和群众进行监督。除此之外,在进行操作时还需要建立相关的监督部门,而主要的监督群体有社会、农机管理部门内部、财政部门三大类,农机管理部门需要将接受补贴的农民的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购机名称、补贴金额等录入到计算机档案信息系统里,从而实现对补贴情况的有效监督。

2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效果

2.1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带来的积极作用

农机补贴政策首先会刺激农村的消费市场,并能够提高农民购买大中型以及新型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因为国家对农机进行补贴,会降低农民的购机成本,从而达到了刺激农机产品消费市场的目的。通过调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会调动各级政府和农机服务组织以及较多农民投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其次,农机补贴政策还会促进大型农机和新型农机的推广,补贴政策的实施会改变大部分落后的地区大中型机械数量少、机械陈旧等局面,从而使得农机装备结构更优化。另外,农机补贴政策会提高部分购机农户的收入,并且提高农机生产企业的效益。农民可以通过购机补贴来降低购机成本,从而利用这些大型农机来拓宽致富的渠道,同时农机生产企业为了满足购机者的需要会逐渐扩大生产规模,并注重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最终使农机生产企业得到更多的收益。

2.2 农机补贴政策带来的消极作用

众所周知,农机管理部门是联系农民和农机企业的重要枢纽,因而在实施农机补贴政策时农机管理部门是一个关键,在农机补贴过程中农机管理部门起着主导作用,农机管理部门属于政府控制,因此,可以说政府主导了农民和企业的交易行为、市场价格的制定等,这样会造成农机管理部门的公共权力扩大,使得市场价格不能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变动,而是根据政府主导的固定价格。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好处,如可以防止企业面对较大的市场需求时涨价,但是这样会损害购机农户的利益,另外由于农机管理部门对市场价格不够了解,使其不能控制农机产品的过度涨价,并且不能确定每个补贴产品的合理市场价格,从而使得部分农机产品该降价时没有及时降价,该涨价时出现涨幅过大的情况。另外,农机补贴政策会降低农机的使用效率,并且会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购买机具的农户本身的收入水平较高,因此,农机补贴政策对他们的实际购买能力影响不大,从而使得部分农户没有能力购置农机,从而影响了农机的可持续发展[3-4]。

3 结语

总体来说,农机购置补贴是农机补贴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需要通过财政支出进行农业生产资源的配置,从而对农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要处理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清楚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情况,然后根据这些实施情况,找到补贴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更好地实现一系列的惠农政策。

4 参考文献

[1] 高洪波.加强基层农机购置补贴的问题和建议[J].北京农业,2013(27):161.

[2] 高明飞.确保农机补贴政策安全高效规范实施[J].山东农机化,2015(2):11-12.

农机市场发展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亳州市;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5-0113-02

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亳州市广大农民群众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大量先进的农业机械投入农业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机械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和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大量农业机械快速增加的同时,在使用中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农机维修与保养显得非常重要。目前,我市农机维修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水平落后,农机维修需求与供给矛盾日渐突出。本文主要围绕着我市农机维修服务能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飨读者。

1 存在的问题

1.1 农机维修网点结构布局不合理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市农机维修网点863个,农机从业人员4 831人,所有网点中持有《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的仅有336家,持证率38.9%,且绝大部分是三级维修网点,占90%以上,维修网点规模小,多数是无证无照经营,一、二级维修网点数量不足10%。部分镇村根本没有维修网点,农民群众维修要跑很远的路。

1.2 农机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低 由于农机维修行业的特殊性,农机维修往往与油灰污相伴,所以青年人不愿意从事农机维修工作。现有农机维修人员多是些老农民机手,文化水平低,维修技术不高,特别是对一些新型、先进的农业机械更是无从下手,在实际修理过程中,维修事故时有发生。据统计,我市农机维修从业人员中持有农机修理工资格证的不足10%,服务能力和水平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1.3 维修网点基础设施差 大部分维修网点设备陈旧,只有一些简单的维修工具,缺少必要的维修器具和检测仪器,有的甚至连维修场地都没有。对于农机具维修保养只能简单粗糙进行,多数只是换件处理,造成很大资源浪费,农机维修成本增加。

1.4 农机维修市场监管不到位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农业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的《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赋予了农机部门一定的执法权限,但这些法规、规章在现实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领导重视不够,人员少,工作经费不足,管理不力;农机维修网点量大面广,且多数在村镇,监管较为困难,管理不到位,存在死角。

2 解决对策

2.1 将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列入农机化发展规划 农机管理部门应将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纳入农机化发展规划,深入调研,摸清本辖区内农机维修网点数量,科学制订规划。本着便民、利民原则合理布局,方便用户,促进农业生产,使得农民群众就地就近维修,时间短,能最快排除故障,不误农时,做到以最小的维修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在政策上进行保证,资金上给予支持,思想上加以重视,推酉钟信维修网点提档升级,引导其向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形成农机小修在村镇,大修到县城的农机维修格局,积极构建农机维修网络体系。

2.2 加大农机维修行业监管力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网点建设完成后,要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这样才能正常发挥各个网点的服务水平,确保维修和保养质量。农机管理部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农机维修行业监管。

2.2.1 严格审批农机维修网点 要按照《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及“农业机械维修开业技术条件”标准,严把农业机械维修经营许可的申请、受理、审查、决定等程序关口,对那些“设备、设施、人员、质量管理、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等条件不符合规定的,决不颁发《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在日常监管中发现农机维修网点不符合上述条件的该整改的整改,该降级的降级、该取缔的取缔,决不姑息迁就。

2.2.2 加强农机维修市场日常监管 加强农机维修行业制度建设,要定期不定期对农机维修市场进行检查,看农机维修网点是否按照《安徽省农机维修管理若干制度》规定落实农机安全生产制度、维修质量承诺制度、诚信维修服务制度、维修环境保护制度、维修网点进货台帐和维修台帐制度,努力使经营者做到诚实守信、规范经营,确保农机维修和保养质量,更好服务于农业生产。

2.2.3 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开展市场整顿 要按照《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要求,积极会同工商、质检等部门,联合开展对农机维修市场治理整顿。一查经营资格。看经营者是否依法取得《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营业执照和农机维修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对未取得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证书从事维修业务的,要按规定给予处罚;涉及无照经营的,依法由工商管理部门处理。二查零配件质量。看是否合格,是否有检测报告、合格证和正规的进货发票。三查测仪器设备、量具。看是否达到要求,检测设备是否有合格证书,是否进行定期检测。四查规章制度。看是否按规定的等级范围、技术标准、工艺规范开展维修业务。五查农机维修场所。看安全设施是否齐备,农机维修制度是否健全。对不能保持技术条件要求的,要按规定给予警告,限期整改;逾期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依法收回其《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

2.3 认真开展技术培训 要通过举办农机维修技术培训班、知识讲座等形式,加强对农机维修人员技术培训。要依靠生产厂家、经销商力量加大对农机维修从业人员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道德水准,以便能在实际维修业务中解决新型农业机械的故障。通过各种培训,争取所有农机维修从业人员取得农机修理工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再从事农机维修服务,更好地做好农机维修服务工作。

3 发展建议

3.1 努力争取国家和地方投入 将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纳入相关补贴中,如农机维修网点购买先进维修设备、仪器、工具等像购买大型农机具一样纳入国家补贴,以调动维修网点提档升级的积极性。

3.2 大力争取税收优惠政策 对农机维修行业在税收上、就业上实行优惠政策,提高维修经济效益,以吸引更多才,稳定和充实维修队伍。

3.3 利用好生产厂家、经销商资源 生产厂家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资料、维修配件,经销商是联系厂家和农机维修人员重要渠道。农机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生产厂家、经销商与农机维修网点进行资源优化整合,发挥好企业的资金、技术、信息优势,由企业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成农机维修的“三包”服务站,为其配备零配件和维修工具,免费培训维修技术人员,推动现有网点提档升级,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4 结语

农机市场发展报告范文第5篇

通过分析我国农机行业现状,总结农机企业及其产品存在的问题,引入设计驱动创新的理念,提出我国农机企业要尽快树立“设计驱动创新”的发展策略,对内要从技术、用户、使用环境等角度进行新产品研制,对外建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拓展新型的商业模式,建立稳定、多元的合作网络。

关键词:

设计驱动创新;产品开发;农机企业;发展策略

我国人口数量多、农业资源相对匮乏,农业机械在农业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东北某企业家曾形象地描绘,“如果农业生产是一场战争,农机就是战士手中的冲锋枪”。农机产品也叫农机具,是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机器的统称,大到耕耘机、大型拖拉机,小到脱粒机、剥壳机等。农业机械产品能够改善劳动条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

1我国农机行业现状

近年来全球农机行业快速发展,2012年我国农机工业生产总值超越欧盟和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农机制造大国。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为农机及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我国农机区域优势逐步凸显,在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等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国内外资本加速进入农机领域,对优质农机企业进行并购、投资,国外农机企业也选择在我国建厂。国内工程机械、农机上游企业、汽车行业资本积极进入农机领域,如建立农机制造基地,对农业机械板块积极进行战略布局。

2我国农机企业与农机产品问题

依前文所述,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机制造大国,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最多,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农机行业发展现状喜人。由此可见,我国理应是世界农业机械产品开发与创新的强国,我国农机企业也应该是世界农机研发与制造的领头羊。然而我国并非农机制造强国,呈现出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通病。农机行业与农机产品较大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农机产品种类不足,效率低下

农机产品的数量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农机产品有3500种左右,是美国农机产品总数的一半。2014年9月,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树君明确指出,“我国现有农机产品从数量和效率上仍然落后于欧美国家”。尽管2013年我国农业机械综合利用水平达到59%,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认为“这59%的科技含量并不高”,一方面是农业机械本身的科技含量不高,另一方面是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科技含量不高。农机使用效率低下带来的损失巨大。

2.2农机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高端产品短缺

目前,我国农机市场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农机产品主要依赖进口。中小型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恶性竞争严重。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展开”,要求“研制推广一批新式高效农业机械”。中国农机研制及工业化尽管经历了几十年的进程,但大型、高效农业配备及中心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智能化与进行精准工作的商品缺失。现阶段我国部分企业及地区在农机产品的设计开发上一味追求大功率的高端农业装备,没有经过实地调研,结果在商业上以失败告终,如以高端农机具中具有普遍性的拖拉机开发为例,马力过大的拖拉机并不适合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2.3农机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品牌美誉度不高

近年随着农机产品需求急速增加,大量资本进入农机行业。许多短期牟利性拼装类公司的出现,暴露出行业准入门槛低,进而出现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公司间恶性竞争等问题,未能构成一批国际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国产农机产品名牌少、杂牌多,大公司不强、小公司不专,新式高效农机商品依旧缺失。另外,国内农机零部件行业虽然也在快速发展,甚至增速高于整机行业,但商场份额多集中于低端商品,自立品牌缺失和零部件开发力量薄弱,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机整体的可靠性。

2.4农机企业创新力不足,研发能力有限

技术含量高、生产效率高的大中型农机产品的生产与研发能力较弱,跨国企业占领了国内主要的高端农机市场。我国农机领域的前十名专利申请人中,只有一家是企业,其余均为科研院所。我国农机技术研发成果很多依然停留在科研层面,实践转化较少,与农机技术集中于企业的日本形成了鲜明对比。农机企业产品研发缺乏系统规划:一方面表现在产品线的规划与创新不足,如农机具配套率低;另一方面表现在产品研发思路呈点状,如我国农机产品主要关注农作物的生产,而西方关注的是从生产到加工的全过程。

3设计驱动创新的农机企业发展策略

设计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不仅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更是开拓创新思路的工具,也是增强企业发展策略的手段。设计驱动创新是一种前沿的创新理论,在本质上是一种由设计思维、设计行为主导的创新模式。强调通过现存技术因素、市场与用户研究、企业资源利用、合作机制建立等方式形成有目标、有规划的企业发展与产品解决方案。设计驱动创新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知识经济的兴起。创新中不仅需要技术知识,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知识,设计成为连接两种知识的桥梁。其次是以用户为中心(UserCenterDesign,UCD)的设计与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的消费社会形成,用户成为研发制造的关注重点,用户的需求与使用反馈成为技术研究的风向标。最后是由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引发的网络化社会的形成。用户、产品、销售渠道、制造企业等不再是单向的线形关系,而是网状的交互关系。因此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农机行业仅凭产品的基本功能和低价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了,必须强化企业品牌、产品质量与可持续服务。技术可以驱动创新,市场也可以驱动创新,但是设计才是真正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差异化竞争的关键要素。对装备制造企业而言,设计驱动创新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方面。设计公司与生产企业的嵌入式合作,从调研、概念、研发、设计、生产、工艺等多个角度的合作,在互相信任且拥有有效保密机制的前提下,让设计公司更全面地了解生产企业,能为生产企业提供更适合的农机设计方案。

3.1设计驱动创新———企业内部

首先要求企业家具备设计战略眼光与思维,将创新设计与技术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发动机与核心竞争力,企业内部建有工业设计部门和设计研发机构,或者是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外部研发团队,能够很好地领悟与贯彻决策者对创新设计的定位与标准,专注于核心业务与文化底蕴建设,对打造品牌与提升价值有长远的期望值。

(1)从农机技术层面上,企业研发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适当引入新技术。农机制造企业以模仿抄袭来研制产品不仅会引发因设计侵权而被的风险,而且跟风已经无法在市场上形成有力的竞争。因此,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奋而求变、抛弃模仿,逐步意识到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研发创新机制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农机企业应建设农机研发中心,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为核心竞争力,产品设计必须要通过深入地分析研究市场需求,根据国情及地理特点,融合农艺,技术领先,大小型兼顾,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农业装备产品,实现农机产品的科学转型升级。

(2)从农机用户层面上,注重用户研究,尤其是用户的时代变化与潜在需求。新型农机的开发不仅需要引入新的技术,还要进行用户研究,以新农民和职业农民为主要研究对象。自2010年起农机用户逐步转变为“80后”“90后”群体,伴随着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能用、耐用的农机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其使用需求,人们更倾向于好用、易用的农机产品。因此,农机产品的设计方向也逐步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根据人的行为习惯、生理结构、心理状况、思维方式等,在满足产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尽量使人的心理认知和精神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使产品更具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未来的农机产品应该是多功能、人机界面友好、操作简便灵活、作业高效快捷、维护成本低、智能化程度高、资源耗费较少、环境生态安全的综合性高科技产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感觉到被尊重、热衷于本职工作且具有劳动的自豪感。

(3)从农机使用环境层面上,企业应该研发适合中国特有的立体农业所需的产品,突出专业性与适用性。转型发展的中国农村的环境、条件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注重物理环境对农机设计的约束条件,以及不同类型的农业劳作对农机的要求,研发适合中国特有的立体农业所需的农机产品,突出专业性与适用性。农机企业应该根据自身优势,结合我国各地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农艺特点,在全产业链上精耕细作。注重地域环境的独特需要,使农机具注重通用性,与当地实际作业方式相匹配,适应当地的土地规模集中度,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机产品。农机具不仅是部分农民的生产工具,也是当地经济特征的体现,也会受到区域文化影响。部分农机具在设计时要考虑当地的特色,可以在传统农具基础上设计出体现地方文化与特色的现代农具。如东北地区的拖拉机,色彩上应以暖色为主,且饱和度较高,驾驶室尽量设计成可挡风的闭合或半闭合空间,手扶部件避免直接使用金属材质,增设具有防冻、减震功能和增强抓握力的泡沫塑胶层。

3.2设计驱动创新———企业外部

(1)树立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IdentitySystem,CIS/CI),是指企业有意识、有计划地将企业特征向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使公众在市场环境中对某个特定企业有更好的识别并留下良好的印象。CI一般分为三个方面,企业的理念识别(MindIdentity,MI)、行为识别(BehaviorIdentity,BI)和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VI)。近些年有学者将产品识别(ProductIdentity,PI)也纳入CI,PI是为了实现企业总体形象目标的细化,以产品设计为核心,使产品在设计、开发、研制、流通、使用中形成统一的形象特质,使产品内在的品质形象和外在的视觉形象统一的结果。农机企业品牌战略的实施、品牌形象的树立、产品设计的规划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将创新设计与品牌建设挂钩,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有助于企业不断创造出持久的经济价值,品牌建设与创新设计的互动关系可以保持企业成长始终位于良性轨道,还可以帮助一些企业平衡制造与营销自主品牌产品,配置内外销市场份额。

(2)拓展新型的商业模式。我国农机行业的商业模式发展随着特定环境的变化,赢利模式的引进大致经历了“单件利润模式—规模利润模式—品牌利润模式—结构利润模式”的过程。农机企业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商业模式也要更新,利用已有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力资产和基础设施资产,将盈利业务分为显性与隐性、短期与长期,从单一走向多元,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业模式组。如部分农机企业以绿色设计为理念,注重产品全生命周期,产品部件尽量采用通用型设计,便于企业实现跨企业、跨行业的合作。农机整机与零部件企业可以致力于机组一体化建设,实现“一站式,零距离”农机产品售后服务,是从产品全生命筑起管理,提升服务核心竞争力。

(3)建立稳定、多元的合作网络。制造企业的合作网络可以是区域地方政府与产业集群的合作、产业链之间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同类制造企业间的交流学习、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与国际同类产品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农机企业应该顺应政府农机化发展政策,建立区域地方政府与产业集群的合作,推进农业机械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进程。农机产业链之间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应该是农机企业合作网络中最重要的一环,稳固的产业链直接关系到农机企业的生存,良好的产业链关系对于拓展商业模式、提升竞争力也有直接的影响。在农机行业内,每个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与区域优势,专攻某个农机领域或某项技术,努力成为行业专家,而不要跟风,把短期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致力于优化农机产品结构,提高农机装备制造水平。农机企业应该主动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有深度的产学研合作,既能提升制造水平,加大研发力度,同时也能降低新产品研发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加强与国际企业的交流协作,加强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提升中国农机技能水平,培育国际化品牌,积极参与国际农机行业标准的制定。

4结语

在当前的社会情形与市场竞争中,我国农机企业要尽快树立“设计驱动创新”的发展策略,对内要从技术、用户、使用环境等角度进行新产品研制,技术研发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注重用户研究与农机使用环境,对外树立以品牌为核心的良好的企业形象,拓展新型的商业模式,建立稳定、多元的合作网络,加快创新速度才能生存。

作者:武月琴 单位:西华大学

参考文献

[2]陈雪颂.设计驱动式创新机理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25(4):19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