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发展经济的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字】房地产经济;经济发展;影响
一、我国经济中房地产经济的地位分析
1.我国经济的先导性基础产业
通常,房地产业供应给大众的既有生活资料、亦包括生产行资料,在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当中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因素,为此,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当中,房地产业属于一项基础性产业。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在房子里进行的,为此与房地产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实际活动也与房地产息息相关,所以,房地产的不断发展一定要比其他的产业发展快一些,这主要因为房地产投资的不断开发必然会带动其他行业的实际需求的增加,对于其他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性作用,为此,房地产是我国经济的先导性基础产业。
2.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指的是,在国民经济任何的发展阶段当中,能够指导、带动其他产业结构的转变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这一类产业的发展有着无限的市场发展空间,是具有巨大创新能力的产业,一般这些产业可逐渐的演变成一个国家的龙头产业。
3.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与主导产业不同的是,支柱产业是少数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位置的关键产业,其产值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当中占有的比例是非常高的,主导产业注重的是产业的带动引导性作用,然而支柱产业强调的则是国民经济中产业所占据的比例及在整个市场份额中的多少。
二、房地产经济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推动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
在城市经济当中,房地产属于支柱型产业,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其一:从我国的现状来看,我国工业并不发达,即便是不少的国家通过发展工业的途径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可是,我国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简单的通过工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实现难度是非常大的,我国的各大城市唯有全力发展第三产业,才是与我国基本国情相符合的一种发展方式。房地产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主导性产业,从而可以认为,房地产业是推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可促使城市经济结构科学合理化的迅速发展;其二,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可促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准获得非常显著的提升。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升高、消费结构必然会在此过程当中产生质的发展,这对于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城市环境的有效改善是很有帮助的,可吸引更多的投资来发展经济,确保城市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2.对城市产业结构进行科学调整
通过几年的发展,房地产才在最近几年发展起来,成为我国一种新兴的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我国城市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化,对于城市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城市中集聚了大量的人口,总数是农村地区的几十倍之多,怎样才能够很好的处理好城市人口就业问题是目前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房地产业工作地点一般会设置在城市中心,同时归属第三产业,为此,对房地产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才能够促使城市经济发展慢慢的向第三产业靠拢,促使城市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在今后的城市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即便是一个产业经济受损,其他的产业也能够确保城市经济的稳定性状态。保证了城市经济安全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下去。
3.维护城市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我国各行业当中,房地产行业属于基础性行业,这个行业对于员工的学历及专业基础知识并没有特别高的标准要求,为此会促使很大一批低学历的人群参加进来。这些低文化人群在慢慢的参入工作当中后会逐渐的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所以说,房地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城市经济良好的发展环境。
4.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建设质量关乎着人们对城市经济的具体评价,良好的城市环境可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旅游城市的游客量大大增加,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作为城市建设的建设者,即便不会对城市总体规划造成直接性的影响,可是其对于城市细部景观带来的影响力是现实存在的。所以,房地产业对于城市环境有着直接性的影响。
三、西宁市房地产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据分析,“十一五”期间,西宁市住房有效需求量约为720万平方米,商品房开发建设规模达到850万平方米左右。西宁房地产业发展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与此同时,伴随着人们购买力的不点增强、城市房价的适度性增长,为房地产业给人们提供高档次住房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契机。
西宁市房地产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本市以1.06%的国土面积和约几十万的人口创造了全省46%的GDP。伴随着整个青海省国土规划主题性能区的明确化,西宁市作为东部综合区域的中心,其辐射及带动作用会获得显著的增强,其与东部地区间的有效协作可促使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房价早已偏离了价值的正常航道,一些城市还出现房价泡沫的现象,而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早已可不容缓。政府调控措施中,强化经济适用房建设是基础保证,接下来就是控制各方面投资投机性的现实需求,预防房价出现持续恶性升高的情况,确保房价保持在客村合理的范围内,达到“居者有其屋”的局面。这样才能够确保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的发展下去,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发展;经济转型;物联网
经济发展动力来自于生产要素的不断投入,但是要实现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仅仅是投入生产要素是不够的,还必须依赖于生产效率的快速提高。因此,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般将经济的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与集约型两类。它们根本区别在于对经济的贡献不同,前者依赖于投资的增加实现对经济的增长,主要体现在数量的投资增加;后者依赖于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质量的提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一、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演变特点及经验
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演变的过程,纵观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史,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
1.1机械化阶段(1760年-1860年)
此阶段的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简单的机械生产方法代替手工劳动:机械制造、铁路交通及航空运输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此时个体私营企业或者合伙制工厂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与前期的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投入的农业经济相比,此阶段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依赖于新兴部门吸呐大量的剩余劳动人口而获得的,因此,称此阶段的的增长方式为劳动力投入驱动型的。
1.2重工业阶段(1860年-1910年)
此阶段的主要特点:重型机械替代了简单机械,基本实现了社会化大生产,国家基本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工业革命基本完成。钢铁、电气、重工业、化工等领域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股份制公司成为了生产组织的主要形式。此阶段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依赖于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而实现,因此,称此阶段的经济发展方式为资本投入驱动型。
1.3资本管理阶段(1910年-1970年)
其主要特点是:社会经济组织已经经历了资本的积累阶段,由于流水线生产的应用,大规模的精益生产与销售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特征。汽车工业、石油工业、民用消费及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此阶段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从资本投入驱动逐渐转向管理创新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驱动型。
1.4信息化发展阶段(1970年-现在)
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信息化与智能化成为生产方式的新特征,服务、金融、电子信息成为了社会经济增长的新的引擎;教育、研发、科技创新等词语成为此阶段的主要关键词,此阶段的经济发展方式演变为知识创新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驱动型。
2.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验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有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其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2.1政府应该在非竞争领域做出自己的职责
政府在非竞争性领域所做的一些干预政策对经济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税收优惠、出口退税、支持研究与开发等,能发挥较好的协调、引导作用,能为经济的发展转型起到基础性作用。在90年代,美国总统克林顿为了推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设立网上交易免税区。
2.2强化市场机制在竞争性领域的地位
强化市场机制在竞争中领域的地位,确保市场开放性、充分竞争性,建立完全的市场秩序,欧美发达国家一般采用如下措施:一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让资源合理流动;二充分发挥市场的价格机制的作用,确保市场价格信息透明;三 强化企业才是市场的主体、一切以企业的发展为前提。
2.3通过科技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发挥主导作用[1,2]
此阶段政府要注重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并实现科技创新。要达到上述效果,政府要做如下工作:首先要提高国民素质,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离不开教育,因此政府必须加大教育力度。其次 要加快新技术装备引进的步法,提高企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要加大技术创新,要开发具有前瞻性与实用性的产品。例如:日本SONNY和韩国三星,在这方面做得都不错,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政府必须提供相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在资源约束和经济结构失衡的情况发生,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自改革开放以来,GDP增长率均达到了9.7%,形成了庞大的国民经济总量,到2010年GDP已经超过日本,仅此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过于追求速度,产生了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失衡,反而束缚了经济的发展。
1.重工业化的资源稀缺约束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后阶段,即以重工业阶段为主的阶段,这对资源的持续供应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到2009年底,我个各项能源消耗占世界的比例均达到世界消耗的1/5;因此国际上形成“中国需要什么、什么商品涨价”的格局。同时我国面临着资源总量有限而资源利用率又低的局面,这些因素不解决必将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
2.产业结构不合理引起就业结构扭曲,过去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得到加强[3]。
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就业结构扭曲经济发展,各类产业应该协调发展,目前中国主要是依靠第二产业发展经济,占GDP比重为46.8%,分别高于第三产业42.6%,而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为70%,因此第三产业不足,造成无法吸纳更多的人就业,大量人员无法就业就造成经济的负担,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投资、消费与进出口“三驾马车“发展失衡具体表现在: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投资和净出口拉动。
从2003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都是以投资为主经济增长模式,每年固定资产投资均超过了25%,对经济的贡献都超过40%以上;同样进出口贸易增长过快,经济结构不合理,风险较大,经济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净出口拉动,国民消费率严重过低。
三、推动国家与地方经济转型的手段与趋势
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
首先维护市场的公平与竞争性,建立市场公平竞争的体系,加大公共产品的建设,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从制度和层面上保证市场机制才是社会的主角;其次是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把节能降耗减排、市场机制是否完善,居民生活和居住环境等民生改善等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中,从制度设计上,限制地方政府为片面追求GDP增速导致的资源浪费和与民争利问题,抑制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为追求短期业绩的冲动。
2.优化投资结构
一是以优化投资结构为切入点,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严格控制土地审批,调节信贷投放总量和投向,提高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大力支持经济发展内生性较强的民营企业发展。二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和消费能力。一次分配在注重效率的前提下,重视和兼顾社会的公平,逐步增加城乡劳动者整体收入水平;政府扩大转移支付的二次分配,要重点向低收入人群倾斜。同时,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挖掘潜在消费需求,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三是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扩大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
3.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产业促进工业化,大力发展物联网,以物联网推动经济发展的转型
目前,业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即物联网是互联网和信息化应用的延伸和拓展。物联网推出以后,将引发产业革命,促进社会变革,将促进行业融合,尤其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物联网是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成果,大量劳动力会在物联网发展过程当中得到释放,这将引发劳动力的转移。
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到2012年,广东将力争实现物联网设备制造业产值超1000亿元、物联网信息服务业产值超1000亿元,催生广东物联网产业集群,最终打造“智慧广东”。广州是“智慧广东”计划的试点示范城市。广州700多家物联网企业主要分布在卫星导航、RFID、传感器三大行业,这些行业将吸纳大量的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因此大力加大物联网的建设,可以顺利推动国家和地区的顺利转型。
参考文献:
[1] 李宝.坚持科技创新加快经济转变[J].建材世界,2012,33(2):169-172.
关键词:科技型小微企业 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创新能力方面和灵活的经营机制方面占有优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力量。据相关报告显示,调整经济结构,需要把握发展实体经济,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
1 有关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叙述
1.1 有关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主旨
科技型小微企业主要是指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高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等企业,科技企业具有这两方面的能力。目前,在各开发区中,有很多小微企业,主要从事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软件开发等新兴企业。通过实践验证,已经证明科技型小微企业能够培养高技术产业的人才,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
1.2 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方面的特征
第一,对其投资较少,其规模也比较小。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来说,其员工数量在十人到一百人之间,相对来说规模比较小,该企业具有其自己的财务体系,可以凭借自己的资金和财产从事一些民事活动,能够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有法人资格,但是其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企业财务制度还不够完善,承担风险的能力比较差,财会方面的信息资料不够全面,信用度低。因为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小,其融资的难度就相对增加,促使融资的成本高、代价高,从而导致各个银行不信任大多数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不愿对其给予资金支援。第二,在年龄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企业内部员工素质相对较高,而且员工都比较年轻,在该企业中,技术型人才很多,其素质也高,他们都有高学历,平均年龄还不到三十岁,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企业市场的时效性强,灵敏度高。高科技产业可以靠自身对高新技术的研发占据市场,其原因就在于这种产业可以领先竞争对手。因此,在创业期、发展期到成熟期,各个阶段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另一方面,因为各阶段的收益是无法预知的,从风险控制角度看,银行需对科技型小微企业采取观望政策。
1.3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
第一,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重视不够。不管是政府还是社会,一直都是侧重于大型企业的发展状况,其认为大型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大,却忽略了中小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其没有专门的服务机构为其提供资源,另外,小微企业与政府之间缺乏沟通与联系,造成了小微企业的发展举步艰难。第二,营业状况不佳。企业规模小,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较低,而且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阻碍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因为其规模小能力有限,同时管理方法不够规范导致许多小微企业面临倒闭。第三,小微企业的负担很重。根据了解,小微企业也要缴纳各种税金,而且税率和那些大型企业都一样,还有其他一系列费用,如此重的税务负担严重阻碍了小微企业的发展进步。
2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出发,经济增长就是产量的增加。通常情况下,经济的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经济增长,也就是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产品与劳务增加,其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第二,优化经济结构,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技术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等经济结构方面的改进;第三,对经济质量进行改善和提高,即经济效益的提高、卫生健康状况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的提高及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改善等。
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方法及模式,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等。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向着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要素结构的方向发展,也就是所谓的良性转变。这种转变需要打破现有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及相关的结构,重新构建合适的结构。
3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第一,调整经济结构。首先对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进行调整;其次对城乡结构进行调整;最后,调整地区的经济结构。第二,提高效率。首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然后要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工人的素质;最后,改革事业单位,开拓市场,创新技术。第三,建立经济体制。转变增长方式,重在打破传统的增长模式,建立全新的增长模式及体制。
4 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二者之间具有交互的作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给科技型小微企业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和空间,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可以改变传统的、低效的经济发展方式,对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福建社科院课题组,李鸿阶.世界各国(地区)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借鉴意义[J].亚太经济,2012(06).
[2]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J].中国发展观察,2012(04).
[3]叶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J].中外企业家,2012(03).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向;转变;问题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1 能源消耗过大
近些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年均增长率都是非常的高,但是在这个背后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高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方面的增长来实现的,而投资也是没有一定的规划,没有进行一定的市场考察,就盲目的进行投资,在资金上造成了大量的浪费。而且在项目的选择上毫无规律可循,大量的重复性项目被开发建设,造成了在某一个领域内出现了拥挤的现象,大量的资源被耗费掉,而在产出上却没有相应的回报。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在量上来看是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在质上来讲是下降了,所以这种增长是一种盲目的增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一种假象,不利于健康有序的发展。
2 环境污染严重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经济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经济上也确实是比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因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是注重在效益上的产出,却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大量的资源被用作原材料应用经济建设上来,却没有相应的建设和保护,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失衡。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们的生活将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人们的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对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来说也会产生很大的阻碍。比如说前一段时间我国的渤海,黄海流域的赤潮现象,就是因为沿海的工业单位太多,而这些单位又不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渣被排入到环海流域,致使渤海和黄海营养充足,而发生了赤潮,赤潮的发生造成了大量的海洋生物中毒,附近的渔民由此失去了经济来源,也给我国的海鲜市场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些流域的污染不仅对海鲜市场有所影响,同时对生态平衡也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如果是光靠海洋自身的净化能力,会需要很多年的的时间,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将是一笔很大的损失。所以说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
3 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
我国长期以来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特别是靠高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消费长期不足。据统计,从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都保持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但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消费率)却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6年的50%,而世界平均的消费率是80.1%(2002年),我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支出尤其是居民消费支出在GDP中所占比重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投资所占比重却过高,分别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比重的2倍和1.6倍。
4 产业结构不合理
自2004年以来,我国钢铁、水泥和电解铝3个行业的投资增长过快,不仅引发了这些产品的价格轮番上涨,加大了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还使得产业结构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由于市场供需矛盾,导致钢材价格上涨,致使钢铁产业盲目扩张,这样的生产规模势必造成高投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效益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1.9调整为2007年的11.3:48.6:40.1。与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16.2个百分点。但从国际上看,我国第一、二产业尤其是物质资本密集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过高,而人力资本相对密集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过低,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明显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三大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的GDP增长率都在10%以上,但第一产业的贡献率都在0.8个百分点以下,第二产业在5.3个百分点以上,第三产业在4个百分点左右。第一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而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过高。20世纪8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同时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大量引进外资,主要发展加工产业。90年代后期,中国更成为发达国家与地区加工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从而急剧扩展为世界的“加工车间”。第二产业的急剧扩展成为80年代以来促进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5 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我国发展经济建设的脚步上,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在城乡和区域上却是受到了限制,发展脚步出现了差异。在沿海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由于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有比较大的优越性,在交通上和市场环境都有一定的优势,所以说在经济的发展上就会有很大的优势,发展的脚步就会很迅速。内陆地区相对来说,有些区域由于位置比较闭塞,交通环境受到限制,信息落后,无法及时有效的和外界进行沟通,相对来说市场也比较闭塞,所以在经济的发展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脚步就会有所落后。这样一来,沿海和内陆在经济发展上就出现了不协调的局面,对我国的经济全面发展会形成一定的影响。
6 自主创新能力低下
我国在目前来讲,对于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还是比较不足的。科技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的产业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产品的科技含量上来了,那么对这项产品的投入就会有所下降,成本的降低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无形中就增加了在市场中竞争的砝码。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于拉动企业的产品增长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只是在一些大型的企业中有对产品的研发部门,但是研发的力度还是不够,那么在中小企业中根本就没有设立研发部门,这样一来,我国在自主研发方面就比较欠缺了。自主研发可以为企业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份额就会增加,将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成有利的影响。但是我国无论是在资金投入上还是在制度的制定上都缺乏相应的机制管理,所以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低。
7 企业海外投资困难
国际投资有利于全球资本、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外投资问题,部分企业也有对外投资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受到诸因素的限制,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方面困难重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海外投资法规与政策落后;2)境外投资手续繁琐;3)外汇管制的制约;4)境外投资缺乏资金支持;5)政策支持措施不完善;6)信息服务欠缺,境外投资信息不畅。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体制;持续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0)04-0050-05
为保持经济的高效可持续发展,需要根据客观实际及其变化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例如,为克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约束和环境约束,我们必须要由高能耗、重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又如改革开放以来,出口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我国的出口约束不断增大的条件下,为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继续努力增加出口的同时扩大内需。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具有内在的转变能力,以保证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合理、及时的调整和转变。其中,体制是维持经济发展方式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有力保证,应理清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体制的相互关系,加强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支持力度,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持续转型升级。
一、体制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
自我国政府最初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今已有20多年,但现实依然严峻:我国现在每百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我国现在经济增长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转变进度一直不快,转变过程难以持续。截至2009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只有14.38%,距离国家“十一五”20%的节能目标差距尚大,同时2009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仅仅下降2.2%,不仅低于预期4.4%的年均下降目标,也低于去年上半年下降3.35%的成绩。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究其原因既有经济发展的惯性和政府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等多方面因素,更有体制性的原因。吴敬琏指出:“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的体制,要克服那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制度体系,归根到底它的症结,它的关键在于改革。”虽然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上已达成观念转变、技术进步、深化改革的共识,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集中在体制上。
1 体制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的理论层面。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在经济主体内部各构成要素间形成了一定的相互关系,在早期经济起步阶段发挥了主要的资本积累功能。而经济发展方式与体制的关系集中体现在“路径依赖”性质上,即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体制,由于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调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等因素的存在,会导致该体制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得以自我强化。长期沿袭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会提供强化对现存的经济发展方式选择的刺激和惯性,使得地方政府、企业集团沿着原有的路径向既定的经济目标靠拢。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困难在于我国长期沿用的体制机制性根源。面对长期存在的具有强力惯性的体制机制,只有施加强有力的外部力量才能持续快速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选择更有效的经济发展路径。
2 体制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的表现层面。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主体是改革的对象,又是改革的推动者。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性改革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弱化自己的资源配置权以及放弃部分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因此地方政府内部会以有形或者无形的阻力阻挠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变。只有对体制进行改革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否则单纯的表面工作只会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停留在原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仍将缓慢前行,不可持续。
3 政府官员任期阶段性与责任有限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有一部分要归因于政府官员的任期阶段性与责任有限性。目前以经济增长速度、招商引资规模等经济指标为主要内容的政绩考核标准,GDP在我国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指标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导致了政府角色的错位。尤其是地方政府在政绩观等的驱动下,铺摊子、上项目、粗放式扩张成为最佳的途径选择,通过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大量的物质资料投入,创造GDP政绩成效。而地方政府在任期内通过各种形式的大规模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形成了与生产成本不匹配的产出水平。由于官员任期制度缺少政府官员对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的负责机制,缺失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机制,各任期官员只顾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本投入,对于前任留下的环境污染、高能消耗等问题不重视,导致经济增长方式缺乏有效的机制,经济单一增长背后积累的大量问题将成为牵绊以后历届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负。
二、建立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制的对策
确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之后,经济体制恐怕将是持续有效的支持持续转型升级的主要保证。前瞻性的经济体制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轨道直接决定着转变方向的可控性,成效的可预见性。只有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上有所作为,才能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市场行为沿着预设的转变目标轨道前行。
(一)目标引导体制
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中,关键是要“采取实际措施提高经济效率”,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设定一个明确可行的目标,并配置一套完善的目标引导机制。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与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相比较,早期的工业化道路多是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走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道路,而当前最主要的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实现经济发展,又要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新型工业发展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引导要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坚持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基本国策,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向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引导。
就目标引导体制而言:第一,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的动态性。在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发展进程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对不同的经济发展背景以及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在不断调整的动态中逐步落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二,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设定的全面性。目标的制定一定要考虑到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的各个方面,只有在我国现有的现代化程度、综合实力、国际竞争优势、经济增长能力等现实条件的基础上辅之以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行政力量推动体制
由于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认识的差异,当前中央只是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政策支持上没有形成适当的力度且没有持续性。已经出台的各种规定没有约束力的条款,多数是无法律强制性与权威性的规章条款,仅仅依靠指导性的意见、规范性的通
知达不到市场应有的效率。国家虽然鼓励个人、部门、企业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取一定的措施,要求地方政府应当有所为等,但是对法律强制的责任没有具体明确,对实施效果无界定标准,无明确的奖惩措施。所以除了提高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责任感和义务心,还需要利用强制性的行政力量。对于阻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程,与可持续经济发展背道而驰的经济主体以罚金的方式严厉查处,对禁止进行行政手段控制,强制性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
(三)利益调节机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是由高能耗、重污染的生产向低能耗、轻污染的生产方式转变,确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之路。而此道路必将受到多方利益主体的干扰,作为利益调节主体的政府构建明确有力的税收、财政补贴、信贷机制无疑可以推进和保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顺利进行。
1 税收机制。早在1920年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所提出的庇古税就按照污染物的排放量或经济活动的危害来确定纳税义务。“庇古税”方案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征税或者补贴来矫正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与相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相等,则资源配置就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税收仍然是调节利益的重要机制,要强制性建立强有力的税收导向机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限制高能耗产品的使用,抑制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耗。
2 财政补贴。对欲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企业主体实施财政补贴制度。首先,财政补贴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在我国财政政策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以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要意图的财政补贴激励作用更明显。一方面,对率先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企业,政府要给予补贴。对经济发展潜力大,采用先进市场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植,为我国社会福利逐年递增式的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对那些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下因环境治理不到位、生态遭到破坏而直接受损的公众给予补贴。要注意补贴目标的明确和具体化,补贴的数额应控制在可预测的范围内,在避免扭曲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定期地进行评估和做出调整。对经济发展环境产生正外部效应的补贴要做出明确的细化与评估,而那些可预期的对未来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会产生不利影响的补贴要减少或取消。
3 信贷机制。国家信贷指导部门应联合金融部门,严格进行信贷审核把关,不断更新金融服务项目,根据企业发展方式以及区域差异性、产业差异性创新融资产品。对先进企业进行授信业务优化,通过标准化、流程化、工具化、柜面化提高新型企业的信贷服务效率。对于那些生产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盲目发展、规划不完善的企业应谨慎发放贷款,即便发放也要配合相关部门,在信贷政策的指导下进行集中处理,鼓励此类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四)政策引导体制
传统的政策调节主体都是围绕本身利益目标来调节,而不是从宏观利益来调节。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适度控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力度。
从政策上鼓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政府一方面要退出一般竞争性的行业,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企业相区别的公共需要,侧重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集聚生产要素力量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引导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从宏观利益出发,构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业园区,打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融资平台,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健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和技术交流机制,提高市场开放度,提高政府效率,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密切关注产业和产品的国际发展动态,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动态,获得具有先进技术和市场前景的发展方式方法。
(五)直接投资项目体制
加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推广与支持,增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直接资金投入力度,直接投资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明确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09年底,通信、金融、电力、交通行业应用软件收入均超过25%,新产品开发保持平稳增长,新产品产值增长2.3%,占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22%,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虽然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化发展水平提升,但是“当前投资中,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格局仍未完全形成,下游对上游的压价明显,影响了电子信息企业的整体效益。粗放型发展面临的环境和资源约束日益明显,产业盲目建设的苗头有所显现,一些地区投资更多基于当地的产业利益,缺乏区域间的联动和统筹推进,也影响投资的整体效益。”所以要加大信息化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1 建立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并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份额。以智力型产业替代资源型产业,加快产品流程的创新,使生产力由动力资源向智力资源转变,大大降低物质和能源消耗。同时信息技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极高的倍增效应,通过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提高技术水平,改造与优化传统产业,以信息资源提高产品知识含量,促进产业调整和优化升级。
2 调整支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资金投入支出结构,减少政府对生产、流通领域的直接支持资金投入,增加对科技、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使政府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资金投入达到国际水平。加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教育与思想培训,把教育、研究与推广紧密结合,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识。
(六)不断完善创新体制和科技投入体制
在经济发展的技术选择上,围绕环境保护和降低资源消耗建立技术创新应用体系。研究开发和推广无污染、少污染的技术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技术。通过加大科技投入,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级化,建立科技创新鼓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
1 推动企业与创新研究部门的合作研究,不断完善创新体制,建立合作研究的有效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和技术创新的开展,培育和扶植小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小企业激励机制和创新机制的活力。
2 在提高我国企业的制造能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上应该给予更多的体制支持。无论是知识、技艺之类的软件技术还是机器设备等硬件技术,政府都要立足于长远目标,消除我国与外国、本土企业与外来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近期应从生产需求出发,填补技术空白,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在引进技术知识、专家人才、经营管理方法方式的前提下,从国外引进成套技术设备、检测手段,做到技术知识管理方法与技术设施引进并举。另一方面,开展广泛的技术交流、合作以及学术交流活动,引进外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思想以及国外先进的高科技人才。
3 创造条件建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示范推广基地,开展示范性的转变经济思想和技术培训。示范
推广基地建设是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加强技术市场建设,促进技术转让,为科研机构、院校及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提供便利条件和措施保证。通过各种途径科技转变信息,密切技术供需双方的关系。通过法规、管理办法等规范市场行为,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提高对技术传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信任度,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与技术传播推广市场性与政府性组织,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
长期持续高效地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产业发展水平,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技贡献度,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对原有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对质量标准和营运方式进行创新性改造和专业化升级,在发挥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七)制定和完善考察、考核体制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障碍中,政府的职能缺位、错位现象,行为方式不规范占很大一部分,因此应制定和完善考察、考核机制,消除政府扩张投资的冲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增强经济主体加快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首先,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搭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服务平台,完善服务机制,建立沟通渠道,加大服务力度,全面提高经济主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和保护能力。政府要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对各主体实施统一规范的管理,明确决策层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领导地位,配备专业的指导队伍,按照建立创新型国家要求,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鼓励各类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优先采购创新型企业的产品,保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企业,为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